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及涡虫的再生机理

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及涡虫再生机理

?生科1205班

?范永超袁正清钟鑫赵一鹤

?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两侧对称

?两侧对称是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也称左右对称,它是动物由水生发展到陆生的重要适应。

意义

?两侧对称的出现,促使动物身体明显地分出前、后,左、右,背、腹。

?背面:主司保护功能(保护色、杆状体)。

?腹面:承担爬行与摄食。

?前端:出现了头部:向前的一端由于经常首先接触外界条件而使神经系

?统和感官向前端集中逐步出现了头部;

?使动物能作定向运动和主动摄食;

?使其适应范围更加广泛,为动物由水生到陆生发展创造了条件。(水中漂浮生活→ 水底爬行→ 陆地爬行)

中胚层的形成

意义

?中胚层形成的肌肉减轻了内外胚层某些机能的负担,特别是运动机能的负担,并引起一系列组织器官的分化,为动物体的结构进一步复杂完备提供了条件,使扁形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

?中胚层的形成促进了新陈代谢的加强。如:肌肉的复杂化增强了运动机能,取食范围更广,促使消化系统的发达和排泄系统的形成;?另外运动的加强还促进了神经系统的发展(神经系统和感官向前端集中);

?取代了内外胚层的生殖机能,有了固定的生殖腺和生殖管道,同时出现交配和体内受精现象(是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一个重要条件)?中胚层产生的实质可贮存营养(耐饥饿)和水分(抗干旱)并保护内脏。

因此,中胚层的出现对动物体结构与机能进一步发展有很大意义,是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皮肌囊

?中胚层的出现导致产生了复杂的肌肉构造—环肌、纵肌、斜肌,它与外胚层形成的表皮相互紧贴而组成的体壁称为皮肌囊,皮肌囊除有保护系统的功能外,还强化了运动机能。

?皮肌囊①表皮:1,背面——杆状体,供捕食和防御敌害;2,腹面——具腺细胞和纤毛,利于运动、爬行。

②基膜:非细胞、有弹性。

③肌肉:纵肌(内)、斜肌(中)、环肌(外)、背腹肌。

消化系统

?不完全消化道:有口无肛门。(有的有临时肛门,如单咽虫)?自由生活种类:消化系统较发达,肠管分成多支;

?寄生种类:消化系统趋于退化(吸虫纲)甚至消失(绦虫纲)。

原肾型排泄系统

?组成:由排泄管、毛细管和焰细胞组成,起源于外胚层,并沿途多次分枝,许多分枝相互连接成网状。每个分枝的未端有管细胞,管细胞上覆盖有帽细胞,两者共同组成焰细胞。

?功能:主要调节体内水分的渗透压;其次排出一些代谢

废物。

?来源:由外胚层陷形成

?特点:一端通向体外(排泄孔)、另一端为盲端(焰细胞)?

焰细胞:它是原肾型排泄系统的基本单位,由管细胞及帽细胞组成。管细胞是一中空细胞,内有一束纤毛,经常均匀不断地摆动,通过细胞膜的渗透而收集其中的水分、液体、废物,经收集管、排泄管、排泄孔送出体外。

生殖系统

?有中胚层形成的生殖腺(精巢、卵巢)、生殖腺管道(输卵管、输精管)和附属腺(卵黄腺)等。

?现了交配和体内受精的现象。

1.因具有外生殖器,扁形动物出现了交配、体内受精(水生进化到陆生的重要条件);

2.中胚层的出现导致出现固定生殖腺、生殖导管(输卵管、输精管等)和附属腺体(前列腺、卵黄腺等);

3.因具有外生殖器,扁形动物出现了交配、体内受精(水生进化到陆生的重要条件);

梯形神经系统(原始中枢神经系统)

?前段开始出现脑的雏形,脑→ 两条腹神经主干→横神经连接。

寄生动物小结

寄生生活的环境条件适应结果

取食方便而直接消化和运动器官退化对外界刺激的感应减弱神经和感觉器官退化抵御寄主体内酶的侵蚀表皮特化成皮层

固着在寄主体内的寄生部位产生固着器官(吸盘、钩、爪等)

寄主转换过程中的大量

死亡

生殖系统特别发达

涡虫的再生机理

(再生是机体通过形成新的组织或器官来替代受伤或被切割的组织或器官,进而修复整个机体的过程。)

1. 再生时细胞的来源问题

?这一问题存在着两种理论。第一种理论叫胚胎原种细胞学说(Embryonic stock cell theory)是由Curtis等1934年提出的,此论也称末分化细胞理论,这一学说强调当动物再生时,涡虫体内保存的那些末分化细胞,会在再生刺激下,大量的分裂并再经迁移、分化,使那些失去的部分重新构建,使之恢复原貌,这一学说有大量实验给予支持,并体现出末分化细胞具有的全能性。

?第二种理论叫反分化理论,是由1923年Bartsch提出的,他强调未分化细胞来源于其它器官上的细胞,经反分化而形成的,这一学说也有实验予以支持.以上两派似乎水火

不容,事实并非如此,连胚胎原种细胞理论倡导者Curtis l934年在提出他的理论同时,就提出有些分化细胞.可能会经反分化,从而能化为未分化细胞,一直最终完全再生,今天看来,再生的两种机制可能都存在,似乎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协同相助,互为补充.促进再生的完成。

?涡虫另一个非常典型的特征是其依赖食物供应情况进行生长和退行生长(de-growth)。当食物丰富时,涡虫生长达到其最大体长。而当长时间饥饿时,虫体开始萎缩。持续饥饿数月后,一条长20mm的成年涡虫萎缩到孵化时的大小(约1mm)。一旦获得食物供应后,虫体恢复生长,这也是一种再生方式.

2. 再生的生化机理

?缺失部分的最终长出,首先意味着细胞的大量供应,其本质是大量蛋白质合成问题,可喜的是这方面研究有长足进展。Moraczewski和Martelly等通过研究涡虫胺类神经荷尔蒙(Amnerigneurohormone)发现,当涡虫人工切割后第1小时.5一羟色胺浓度,会比正常下降近25%,可是到第2小时,其浓度一下子比正常值又提高近25%,之后4小时,虽有所下降,但仍比正常多15%,这一现象表明,再生发生时,大量神经细胞要旺盛地进行分泌,并持续一个较长时间。

?但是5一羟色胺与再生是否真有必然的联系,Martelly 等用细胞培养方法加以了证实,他发现如果逐日人工添加5一羟色胺.浓度适宜,细胞有丝分裂的百分率会随着5一羟色胺的添加而相应地提高,证明5一羟色胺是利于细胞分裂增殖的激素之一。

?进一步事实又告诉人们,这种催化路线是从激活细胞膜内表现的腺苦酸环毛酶开始的,通过这种酶再去激活ATP,使之转变为环腺昔酸(CAMP),再由CAMP在钙离子参于下,去激活蛋白激酶。

?另外5一羟色胺大量释放,还有利于动物发生嗜唾,提高痛阀值,无疑对动物减轻痛感,也是一种很好的保护性反映,以上催化路线与高等动物,乃至人类,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足见生物演化体现出鲜明地一脉相承性。

新版实验报告册答案(八上)

生物(八上)实验报告册答案 P___1 观察与思考:水螅的形态与捕食 思考与联想:不能可以感知和捕捉来自各个方向的猎物。 思考与联想:水螅用刺细胞捕食水蚤,在内胚层消化。 P___3 实验:观察蚯蚓 材料用具:糙纸放大镜 方法步骤: 1(1)前端有环带。背面颜色比腹面深。 13 (2)粗糙刚毛后方 2.肌肉的收缩。 3. 粘滑 讨论:1.蚯蚓的身体呈两侧对称,可分出前后、左右、背腹。 2. 使运动灵活、自如。 3. 支撑身体、辅助运动。 4. 因为蚯蚓靠湿润的体壁呼吸,如果蚯蚓体表干燥,蚯蚓将窒息死亡。 P___6 观察与思考:双壳类动物的特点 思考与联想:保护 思考与联想:足鳃入水管获取水中的食物颗粒,出水管排出食物残渣。 P___7 观察与思考:节肢动物的特点 思考与联想: 2. 蝗虫和七星瓢虫的形态结构比较相似,体表较硬;身体分节,不同体节有差异;触角和足 都分节;有翅。 3. 体表较硬身体分节,不同体节有差异有分节的足 P___9观察与思考:鲫鱼的外形与运动 思考与联想:是流线形有利于减少鱼在水中运动时的阻力有 体验与联想:抓过粘滑粘液 再观察:交替张合水从鱼口流入,从鳃盖后缘流出。 思考:呼吸鳃丝中有血管 扩大了与水的接触面积,鱼在水中呼吸。 思考与联想:入鳃的水含氧较多,出鳃的水二氧化碳较多 当鱼离开水时,鱼不能从空气中得到足够的氧而窒息死亡。

讨论: 1. 鱼体呈流线形,有利于克服在水中运动时的阻力。 2.不全面。鱼在游泳时,主要靠躯干部和尾鳍的摆动进行运动,其他鳍起协调作用。 P___11观察与思考:青蛙的外形与运动 思考与联想:绿色有利于青蛙的生存。 体验与联想:湿滑 青蛙的前肢短小,可支撑身体;。后肢发达,趾间有蹼,便于跳跃和划水。P___12观察与思考:多种多样的鸟 思考与联想: 思考: 鸟喙的特征与鸟的食性相适应。如,啄木鸟的喙强直,尖锐,适于啄食树干中的昆虫。 鸟足的特征与鸟的生活环境相适应。如,丹顶鹤的腿细长,适于在浅水中行走、觅食。 体表覆盖羽毛,有翼、喙等结构。 P___14 探究:鸟类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第一组假设:鸟的体型和翼适于飞行 第二组假设:鸟的肌肉和骨骼适于飞行 第三组假设:鸟的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适于飞行 第四组假设:鸟的呼吸和视觉适于飞行 第一组结论:流线型的体型和翼适于鸟的飞行 第二组结论:发达的胸肌和薄、轻的骨骼适于鸟的飞行 第三组结论:强大的消化能力和循环系统适于鸟的飞行 第四组结论:旺盛的呼吸和发达视觉适于鸟的飞行 P___17观察与思考:哺乳动物的牙齿 思考与联想: 都有门齿和臼齿狼有犬齿,兔没有 狼是肉食动物,犬齿尖锐撕咬猎物。兔是草食动物,门齿切断食物,臼齿磨碎食物。 提高了动物摄取食物的能力,增强了对食物的消化能力。

扁形动物特点

两侧对称 两侧对称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的体型,即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或说切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因此两侧对称也称为左右对称。 中胚层 从扁形动物开始,在外胚层和内层胚之间出现了中胚层。中胚层的出现对动物体结构与机能的进一步发展有很大意义。一方面由于中胚层的形成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引起了一系列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为动物体结构的进一步复杂完备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使扁形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另一方面,由于中胚层的形成,促进了新陈代谢的加强。比如由中胚展形成复杂的肌肉层,增强了运动机能,再加上两侧对称的体型。使动物有可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摄取更多的食物。同时由于消化管壁上也有了肌肉,使消化管蠕动的能力也加强了、这些无疑促进了新陈代谢机能的加强,由于代谢机能的加强,所产生的代谢废物也增多了,因此促进了排泄系统的形成。扁形动物开始有了原始的排泄系统——原肾管系。又由于动物运动机能的提高,经常接触变化多端的外界环境,促进了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进一步发展。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比腔肠动物有了显著地进步,已开始集中为梯型的神经系统。此外,由中胚层所形成的实质组织(parenchyma)有储存养料和水分的功能,动物可以耐饥饿以及在某种程度上抗干旱,因此,中胚层的形成也是动物由冰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皮肤肌肉囊 由于中胚层的形成而产生了复杂的肌肉构造,如环肌(circular muscle)、纵肌(longitudinal muscle)、斜肌(diagonal muscle)。与外胚层形成的表皮相互紧贴而组成的体壁称为皮肤肌肉囊,它所形成的肌肉系统除有保护功能外,还强化了运动机能,加上两侧对称,使动物能够更快和更有效地去摄取食物,更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发展。在皮肌囊之内,为实质组织所充填,体内所有的器官都包埋于其中。 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与一般腔肠动物相似,通到体外的开孔既是口又是肛门,仅单咽目(Hyplopharyngida)涡虫,如单咽虫(Haplopharynx)有临时肛门,故称为不完善消化系统(incomplete digestive system)。除了肠以外没有广大的体腔。肠是由内脏层形成的盲管,营寄生生活的种类,消化系统趋于退化(如吸虫纲)或完全消失(绦虫纲)。 排泄系统

动物标本实验报告

动物标本实验报告 篇一:动物剥制标本的制作 动物剥制标本的制作 一、实验目的 动物剥制标本是一种利用动物皮张制成的标本,适用于大部分脊椎动物,尤其是鸟类和哺乳类,在动物学教学和科研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剥制标本分为真剥制和假剥制两类。真剥制就是将动物皮张还原为生活姿态加以展示。所谓假剥制就是不再将皮张还原为原来动物的姿态,而是简单的展示皮张上体现的特征。本实验为动物剥制实验中的真剥制。 二、实验用品 1. 工具:解剖刀,镊子,棉花,铁丝,剪刀,针线,解剖盘等。 2. 材料:家兔 3. 药品:樟脑粉 三、实验方法 1. 杀死家兔:利用折颈法 2. 清洁标本:如有血污沾染,用棉花醮少许冷水,细心将血污擦拭干净。 3. 剥皮:将家兔头朝左侧腹面向上放在实验台上,自胸部中线处将毛分开,向后到肛门处纵向切开皮肤,切时不

能过深,以见到肌肉为止,不要割开肌肉或腹腔,以防内脏和血污染毛皮。再继续将腹部两侧,背部及后腿部的肌肉与皮肤分离,并从股骨近端处剪断,再将生殖器、直肠与皮肤连接处剪断,清除尾基部的结缔组织,用手轻轻捻搓尾部,使皮与肌肉松动,然后一手握住尾根,另一手用拇指和食指卡住尾根,然后用力拉出尾椎骨。剥头部时,需特别注意,将毛皮继续上剥,用解剖刀边划割边上拉毛皮。眼耳处要翻剥,千万不能割破皮肤,耳朵的软骨小心剪断,否则兔子的耳朵竖不起来。沿着眼睑边缘细心地剖割,切勿割破眼睑和眼球。眼球剥离后,继续剥到上下嘴唇的前端为止,保留少许上、下唇皮跟头骨相连。随后用骨剪截断颈椎,使躯干和头骨分离。前后肢要小心翻剥,后肢翻剥到脚踝处,留腓骨,剥净趾骨基部的肌肉(留下趾骨,便于生态整形),将皮上附着的脂肪和肌肉除净。头骨放入水中煮熟,仔细的将脑髓,肉等都清理干净。剥皮要特别小心,总体上是先剥身体再剥四肢,头部要特别小心。 4. 涂防腐剂:涂时要均匀,特别是颅腔内要多涂些,涂时要注意尽量勿碰脏毛皮,要都涂遍不能有漏除的地方。 5. 做支架:取三根合适长度的铁丝,头部脊柱、四肢共用三根铁丝(左前肢与右前肢,左 后肢与右后肢,头部脊柱连通尾各一根),要设计好各部分的长短比例,三者拧在一起。

进化生物学_动物再生能力的损坏甚至丢失

动物再生能力的损坏甚至丢失 摘要:再生的损坏甚至在动物中普遍存在,动物再生提供许多的潜在利益,但现在这种能力已经被限制,或在在许多谱系完全丧失。尽管对再生的细胞和分子基础有有了很多研究[1],但我们对如何以及为什么再生能力丧失的认识仍然很少。在努力开发框架用以研究再生的损坏,要列一个严格确定损坏的方法,回顾动物的再生能力,描述再生损坏最明显的例子,讨论了如何确立再生可能的损坏,再生损坏或丢失的原因、再生是怎么丢失的。 引言:再生能力的损坏或丢失是进化生物学的一个基本但困惑的复杂问题。再生提供给了受伤的个体显而易见的好处,但再生能力似乎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或许多动物的谱系完全失去了[2]。为什么要失去了再生的能力,如何会出现这样的损坏?再生问题一直吸引着人类[3],部分是因为我们自己的有限再生能力,但再生的过程中,虽然已经对一些模式生物有了详细分析[4],但为什么失去再生能力的认识(可能通过进化获得)这个问题[5]仍然不明朗。了解再生损坏的机制,需要有目的的和多学科的方法。要在进化方面通过比较研究来确定再生范围,明确揭示生态相关的损坏和发展基础,并制定和测试如何发生损坏的再生的具体模式。 1、确定再生损坏 1.1如何识别再生损坏 确定已失去再生能力的谱系是研究再生损坏的第一步。虽然认为有很多群体的动物的再生都有损坏,再生损坏很少被严格确定[6]。确定损坏的再生需要深入的比较实验的再生能力和确立对再生的格局演变的框架。对再生能力的比较实验应使目标组在一系列物种和人体同源的区域,应在每一种移除确保截肢代表跨物种比较测试。然而,存在证据不足。如果再生不发生(或不正常),应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例如,截肢应在不同生活史阶段的个人表现(例如,年轻的老,性未成熟/成熟),不同营养状况(例如,饥饿/饱),和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例如,不同的温度)来判断是否更新成功仅仅是一个这些变量的函数。如果这样的随访研究表明,而不是完全失去再生,谱系经历了在条件许可再生一个缩小[7],这就可能是再生损坏的早期阶段。一旦再生能力实验已经完成,最后数据结果的解释应该在一个强大的系统发育重建的背景下发展再生的模式。 1.2再生损坏难以确立存在的原因 在实践中,上述方法已很少被遵循[8]。因此,虽然一些损坏的再生已初步确定,大多数仍然在等待着严格的确认。迄今为止一系列的挑战阻碍了再生的损坏鉴定。首先,公布的

八年级生物新人教版涡虫

涡虫 涡虫采集 涡虫喜淡水生活,特别喜欢生活在阴凉的溪流中,常常隐蔽在水底石块或树叶下面,以捕食水中的小型甲壳类、轮虫、线虫和昆虫幼虫为主。 采集时,应选择林下或背阴处的溪流,翻动水底石块和树叶,常常可以找到涡虫。由于涡虫身体背部具有黑褐色的保护色,采集中要仔细寻找。如果寻找不到,可选择鱼鳃、鱼肠和牛肉等动物性食物作为诱饵,放在水中,用石块压好,过几小时或半天以后,检查诱饵,往往可以见到有涡虫在诱饵上取食。这时,可用毛笔将诱饵上的涡虫刷下,放到盛有溪水的容器中。诱饵可以重新压好,继续进行诱捕。 涡虫的观察 1.观察外形 可将涡虫从水中取出,放在载玻片上,仔细观察它的身体形状、体型大小、各部分体色变化、头端和尾端的区别以及口的位置等特点,尤其要了解眼点和嗅觉器官在头端上的位置,因为头端是涡虫身体最活跃的部位。 2.观察运动 可利用涡虫取食的机会,观察它的运动。涡虫能在水中物体上作游泳状爬行。如果用放大镜观察它的身体腹面,可以清楚地看到密生着许多纤毛。正是纤毛不停地摆动,才产生了涡虫的爬行运动。 3.观察摄食 当涡虫取食时,可以看到它将肌肉质的咽从口中伸出,插进食物中,不断吸吮,将食物颗粒吸入体内。涡虫非常贪吃,吃饱后还会呆在食物上,久久不肯离开。 应将上述观察内容及时进行记录。 采集涡虫做实验 七八月份正是旅游的好季节。如果你有机会到山区去旅游,在欣赏祖国大好风光的同时,建议你不要忘记带一只干净瓶子去采集点涡虫。 涡虫是扁形动物门的代表动物。它生活在山间小溪或流水的河底。 涡虫特别喜爱干净,当水质遭到污染时,它就受不了,会死去。因此,我们要找涡虫一定要到无污染的水域中去找。如果水流中看不到一条涡虫,这条水流很可能已经被污染了。 涡虫很怕光,因此都扒在水中的石块底下。采涡虫时要不断翻开河底的石头察看。 涡虫喜欢群居,因此在一块石头上常能找到几条涡虫集在一起。 从水中捞起石头,若发现石头底面扒着几条灰黑色的,长约1厘米~2厘米,宽0.5厘米,头呈三角形,扁扁的软软的动物,那就是涡虫了。这时,我们可以用毛笔轻轻地把它刷在瓶中,瓶中要注入较多的溪水,最好瓶中再加些水绵或水中的小虫,作为它的食物。 把涡虫带回家后,可放养在大水槽、鱼缸或大碗中,要求所用的水的水质一定要好,自来水中溶有较多氯气,不适于培养涡虫,最好是井水或泉水。温度要适宜,保持在20~26℃之间,大于30℃涡虫就要死亡,低于10℃涡虫生长迟缓,0℃就停止生长了。培养的环境也很重要,一要避光,二要干净。最好在水槽中也放几块石头,给涡虫创造一个近似自然的生态环境。涡虫的食物除水绵、水草或水中的小虫外,也可喂些新鲜的瘦肉末。注意,每周都必须更换一些新鲜的水。 养涡虫是为了观察和实验。 你是否注意涡虫是怎么取食的?请注意观察它腹面有一个吻,这是取食器官。 你是否注意涡虫的眼?它没有真正的眼睛,但在头部背面中央有一对黑点,具有感光作用。 你把扒有涡虫的石块翻过来,让涡虫见到光亮,请注意,涡虫会慢慢爬到石头底下躲藏。涡虫行动迟缓,主要通过身体的收缩与伸长向前进。

试验十四涡虫的形态结构与生命活动

实验十四涡虫的形态结构与生命活动 继腔肠动物之后,动物界发展演变中重大关键性变化的主要标志是由水生过渡到陆生,由固着或漂浮生活过渡到自由爬行生活,并相应出现形态结构的一系列重大变化。扁形动物首次出现了两侧对称体制和中胚层;与此关联,,身体结构出现了器官系统的初步分化,从而标志着动物界系统发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涡虫是扁形动物中自由生活的蠕形动物。涡虫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反映了扁形动物的基本特征,而且有助于理解扁形动物进化特征的出现为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提供了重要的基本条件。 一、目的与要求: 1. 学习对低等蠕形动物进行活体观察和实验的一般方法。 2. 了解扁形动物的基本特征,进步性特征及其生物学意义。 二、材料与用品: 活涡虫、涡虫示神经系统整体装片和涡虫示生殖系统整体装片玻片标、涡虫横切面标本;显微镜、体视显微镜、放大镜、解剖针、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培养皿、10ml烧杯、滴管、毛笔、吸水纸、黑纸、精密pH试纸(pH值范围0.5-5.0和5.0-7.0);食盐、硫酸镁结晶、洋红粉末、0.02%、0.04%、0.1%醋酸、熟蛋黄 三、操作与观察: 用毛笔在培养缸内挑选一条活涡虫,置载玻片上的水滴中。 1. 外部形态:用放大镜或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涡虫体扁长,背部微凸,灰褐色;体前端呈三角形,两侧略突起称耳突,前端背面、耳突内侧有一对黑色眼点;体后端稍尖。用解剖针将虫体翻至腹面向上,可见其腹面较扁平,颜色较浅,密生纤毛,腹面近体后1/3处有口。#为什么说涡虫的身体呈两侧对称体型?虫体的背、腹面功能有何分化? 2. 运动:观察涡虫在载玻片上滑行运动,用镊子头挡在涡虫行进方向的前方,涡虫如何行进?#涡虫的运动有方向性吗?涡虫的运动方式与其两侧对称体型有何相关性?有何进步意义? 3. 涡虫对刺激的反应:注意观察涡虫应答刺激的运动方式。用解剖针轻触虫体的前端、后端和其他部位,观察虫体不同部位对刺激的反应。#说明什么? 涡虫的趋性: a.盐度影响:在载玻片上涡虫滑行前方的水中放一小粒盐,观察涡虫有何反应? b. 酸度影响:用滴管吸取一条涡虫,连水滴于载玻片上。用另一滴管取0.04%醋酸滴一滴在涡虫水滴旁,两液滴间由液桥连通。观察涡虫的运动,用pH试纸检测涡虫水滴和醋酸pH值。#涡虫对酸的趋性如何? c.光照的影响:将数条涡虫放入盛水的培养皿中,分布均匀,再用黑纸(或黑塑料)将培养皿的一半遮住,将培养皿置光下片刻后,观察涡虫的趋光反应。#在涡虫生活的水环

第十一章 棘皮动物门

第十一章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掌握棘皮动物的主要特征。 2. 掌握棘皮动物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 重点: 棘皮动物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 难点: 棘皮动物体腔的结构、功能和发生。 学时: 讲授2学时。实验3学时。 教学方法: 1、多媒体授课。 2、讲授、启发、讨论相结合。 教学过程: 棘皮动物门在动物演化上属于后口动物(deuterostome)。它们与原口动物(protostome)不同的是:在胚胎发育中的原肠胚期,原口(胚孔)形成动物的肛门,而在与原口相对的一端,另形成新口称为后口。以这种方式形成口的动物,称为后口动物。因此棘皮动物与大多数无脊椎动物不同,与半索动物和脊索动物同属于后口动物,为无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类群。我们熟知的有海星、海胆、海参等。 第一节棘皮动物门的特征 一. 身体为辐射对称,且大多为五辐对称 辐射对称的形式是次生形成的,是由两侧对称的幼体发育而来。 二.次生体腔发达.

三.体壁由上皮和真皮组成。 上皮:单层细胞 真皮:结缔组织、肌肉层、内骨骼(中胚层形成)、体腔上皮。 内骨骼差别很大:如极微小(海参);形成骨片呈一定形式排列(海星等);骨骼完全愈合成完整的壳(海胆类)。内骨骼常突出体表,形成刺或棘,故称棘皮动物。 四. 有独特的水管系和管足。 是次生体腔的一部分特化形成的一系列管道组成,有开口与外界相通,海水可在其中循环。管足有运动、呼吸、摄食的功能。 五运动迟缓,神经和感官不发达。 六. 雌雄异体,个体发育中有各型的幼虫 如羽腕幼虫、短腕幼虫、海胆幼虫等。 七. 全部生活在海洋中。 第二节棘皮动物门的分类 全部海洋底栖生活,现存6000多种,化石种类有20000多种。分为2亚门5个纲。一、有柄亚门(Pelmatozoa) 固着或附着生活,在某个生活史中具固着用的柄。 1、海百合纲(Crlnoidea) 是本门中最原始的一类,用柄营固着生活(海百合),也有无柄营自由生活(海羽星)。现存约630种。 二、游移亚门(Eleutherozoa)

棘皮动物再生研究进展

棘皮动物再生研究进展 摘要:动物再生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再生现象在动物界广泛存在,但不同动物替换身体缺失部位的能力存在很大差异,这也成为生物学家困扰已久的问题。而棘皮动物凭借极强的再生能力, 在进化上和发育上与脊椎动物具有许多相似性等优点, 成为在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研究后口动物再生过程与再生机理的理想模式动物。本文通过综合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成果, 对动物再生特别是棘皮动物再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动物再生;差异;棘皮动物 再生是指失去的身体部分的恢复,可以发生在多个水平的生物组织中,是由各种损害引起的,可以发生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部分,发育的过程存在多样性,再生的结构与原来的高度相似[1]。棘皮动物是一类再生能力极强的后口无脊椎动物,它们常通过无性繁殖方式进行再生。大量研究表明, 棘皮动物不仅可以快速再生出丢失或损伤的器官, 而且还具有后口动物的典型发育特征, 是在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研究后口动物再生过程与再生机理的理想模式动物[2-3]。关于再生的研究始于17世纪,如Abraham Trembley的工作记录了大量关于水螅的再生性能,且明确指出动物在再生失去身体部分的能力有很大的差异。对棘皮动物的再生研究开始于20 世纪中叶,近几十年对其再生过程与再生机理进行了研究, 取得了许多重要研究成果。 1 再生的起源 基于系统发育分布,再生与多细胞的起源可能是一致的出现在早期的动物中。再生和其他形式的发展之间的有广泛的相似性,特别是后期胚胎发育,表明再生起源于一个发育的偶然现象,而不是通过一个独立的程序一步一步的完成。根据偶然现象假说,再生最初是(某些谱系或者结构现在仍然是)可存取的发育程序的自然结果,即某一结构丢失时的自动修复。不同的动物,在再生和无性繁殖,组织稳态和生长,甚至胚胎发育它们的相似之处是显而易见的,与偶然现象假说一致。此外,基础动物,如海绵和刺胞动物,无性繁殖及后胚胎发育尤为常见,这表明早期动物可能由再生进化成不同的发育曲目。偶然现象引起再生是相对容易的,还应该考虑的是因为要获得二次收益一些动物再生的可能性。 偶然现象假说并不排除选择作用再早期再生演化的作用。捕食或其他攻击性生物相互作用是主要的选择压力,有利于今天的再生,但是现有的证据表明,食肉动物在早期阶段缺席动物进化。然而,非生物因素也可以是组织损失和再生的重要原因。因此,非生物性损伤在其早期演化过程的有一定的作用,有利于再生。 2 棘皮动物的再生 棘皮动物的再生会发生在多种器官上,本文就棘皮动物腕、内脏、肌肉、外附属物以及幼虫再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1 棘皮动物的腕再生 腕的再生是长腕棘皮动物的典型特征之一。这些棘皮动物的腕在自身诱导或外部因素(如高温、缺氧、污染等) 作用下常常发生自割[4], 然后迅速再生出所丢失部分。对棘皮动

第十一章 棘皮动物 总结

第十一章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 一、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成体五辐射对称,幼体为两侧对称。全部海生。 ·具有较大的次生体腔。 ·具有特殊的水管系统和围血系统。 ·有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内骨骼被包在外胚层的表皮下面,常向外突出形成棘或刺。 ·棘皮动物从系统发生上属后口动物。 1、体壁、骨骼 表皮层角质层(薄)+单纤毛柱状上皮 (1)体壁真皮层结缔组织+肌肉层 体腔膜位于肌肉层内部,其它无脊椎动物体壁都没真皮层(2)骨骼 ·棘皮动物的内骨骼由许多钙质骨片组成;骨片上有小孔;骨片位于体壁的结缔组织内。 2、水管系统 相对封闭的管装系统——运动功能 组成:筛板、石管、环水管、管足、吸盘、坛囊。 3、血系统、围血系统 (1)棘皮动物没有专门的循环器官,但有特殊的血系统(hemal system)+围血系统(perihemal system)。 (2)血系统:辐血管,环血管,胃血管及其分枝,轴窦与石管。

(3)围血系统:围绕在血系统之外的一套窦隙,为体腔的一部分。 4、神经系统 棘皮动物的神经系统是分散的,没有神经节、中枢神经系统。 5、生殖、发育 (1)棘皮动物大多是雌雄异体(少数海蛇尾和海参除外),受精卵为辐射卵裂 (2)原肠胚时的胚孔最终发育成成体的肛门 (3)棘皮动物的幼虫期是两侧对称——变态后形成辐射对称的幼虫:棘皮动物的五辐射对称是次生性的。 二、棘皮动物门的分类有柄亚门 游走亚门 1、有柄亚门(Pelmatozoa) 附着或固着生活,生活史中至少有一个时期具固着用的柄。海百合纲+许多化石种类 ·海百合纲(Crlnoidea) 最原始的棘皮动物,以柄固着生活(海百合),或无柄营自由生活(海羽星)。 五个腕的基部多分枝——身体看似杯状——但口面、反口面均在同一个面。 2、游走亚门(Eleutherozoa) 自由生活,生活史无固着生活的柄。

涡虫:具有再生能力的模式生物

涡虫:具有再生能力的模式生物 涡虫:具有再生能力的模式生物 □本报记者许琦敏 《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真是厉害,头砍掉了立马又冒出一个来。其实,有一类叫涡虫的动物,跟孙大圣的本领也不相上下——头切掉能新长个头出来,尾巴切掉重新长尾巴,就算将它粉身碎骨成279块,每一块都还能长出完整个体。 涡虫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再生能力,主要原因是其体内有一种类似于人类干细胞的细胞,而且这种细胞占涡虫细胞总数的25%。涡虫具有几乎无限的再生能力,在未受损伤的情况下,它能保持自己身体健康而不会死亡。这使得它成为科学家开展再生研究的一个非常难得的模型。 近年来,一系列涡虫相关的研究工具被陆续开发出来,同时国际上多个顶级科研单位均建立了以涡虫为模式生物 的实验室。相关成果也已登上《自然》、《科学》等国际权威杂志。中国科学家也已从涡虫中发现了近50个参与到再生过程中的基因。 残体再生、长生不老,是人类自远古以来的愿望。或许找到这一门径的钥匙,就在涡虫身上。

惊人无限的再生能力 涡虫能在一周内,重新长出切割掉的肌肉、皮肤、肠道、生殖系统,甚至整个大脑。而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且未受到损伤的情况下,它能一直保持自身健康而不会死亡。 涡虫是涡虫纲动物的总称,是扁形动物门中营自由生活(不需要寄生在其它生物体内)的一类。它的进化地位并不怎么高级,介于水螅(腔肠动物门)和蚯蚓(环节动物门)之间。 涡虫的体表一般具有纤毛,并有典型的皮肤肌肉囊,以强化运动机能,表皮中的杆状体有利于捕食和防御敌害。 它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一般比较发达,能对外界环境如光线、水流及食物等迅速发生反应。感觉器官包括眼、耳突等等。自由生活涡虫的体表特别是耳突处分布有丰富的触觉感受器、化学感受器及水流感受器,它们分别感受触觉、化学及水流的刺激。 涡虫具有2条发达的腹神经索,与“脑”形成了原始的中枢神经系统。涡虫类具有消化系统,有口无肛门,三角涡虫消化管分为3支(一支向前2支向后)。涡虫通过体表从水中获得氧,并将二氧化碳排至水中。原始的排泄系统为具焰细胞的原肾管系统,具有渗透调节和排泄作用。生殖方式上,涡虫是雌雄同体,异体交配。 最令科学家惊奇的是,这种广泛生活在洁净水质的池塘

涡虫的再生能力在科学研究的进展

涡虫的再生能力在科学 研究的进展 生命科技学院 学院:生命科技学院 班级:生物科学131班 姓名:鲁娟 学号:20130724127

【摘要】:一种名叫“涡虫”的扁形虫即使被切成百段,一两周后每段都会再生出完整的涡虫。涡虫这种超强再生能力一直是科学家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德国科学家最近发现了一种对涡虫的再生能力有关键调节作用的蛋白质。他们希望这一发现有助于人类干细胞研究。 关键字:涡虫再生能力干细胞 对于大多数扁形虫来说,将它切成两半,就会得到两条扁形虫。前面的一半将会长出一条新尾巴,后面的一半将会长出一个新头——并且有着功能齐全的大脑。不过,一些种类的蠕虫却缺乏这种能力,至少在其需要重新长头的时候是这样。现在,三个团队的研究人员不仅着重研究了这一局限性背后的生物学原因,还成功地通过操纵一个单独的基因通路,恢复了这种蠕虫的全部重生能力。 涡虫另一个非常典型的特征是其依赖食物供应情况进行生长和退行生长( de-growth)。当食物丰富时, 涡虫生长达到其最大体长。而当长时间饥饿时,虫体开始萎缩。持续饥饿数月后,一条长20mm的成年涡虫萎缩到孵化时的大小(约1mm)。一旦获得食物供应后,虫体恢复生长,这也是一种再生方式。许多研究者认为:退行生长导致老龄化过程逆转,使涡虫获得新的生命力。 人们一直希望残体再生、长生不老,是人类自远古以来的愿望。或许找到这一门径的钥匙,就在涡虫身上。涡虫能在一周内,重新长出切割掉的肌肉、皮肤、肠道、生殖系统,甚至整个大脑并且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且未受到损伤的情况下,它能一直保持自身健康而不会死亡。 涡虫真的是完全地再生吗?再生出来的组织和原来的组织完全一样吗?在再生过程中它怎么知道哪个地方要长头,哪个地方要长尾巴?这么强的再生能力,难道再生中不会出错吗?它会长肿瘤吗?人能不能像涡虫那样再生呢?……这些问题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兴趣。 一、涡虫生理特性介绍 这种蠕虫被称为真涡虫,通常约1厘米长,生活在像溪流和池塘等淡水生态系统中的岩石下面。涡虫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再生能力,主要原因是其体内有一种类似于人类干细胞的细胞,而且这种细胞占涡虫细胞总数的25%。涡虫具有几乎无限的再生能力,在未受损伤的情况下,它能保持自己身体健康而不会死亡。这使得它成为科学家开展再生研究的一个非常难得的模型。近年来,一系列涡虫相关的研究工具被陆续开发出来,同时国际上多个顶级科研单位均建立了以涡虫为模式生物的实验室。相关成果也已登上《自然》、《科学》等国际权威杂志。中国科学家也已从涡虫中发现了近50个参与到再生过程中的基因。 1、涡虫是涡虫纲动物的总称,是扁形动物门中营自由生活(不需要寄生在其它生物体内)的一类。它的进化地位并不怎么高级,介于水螅(腔肠动物门)

动物十大超能力

动物十大超能力 鼓鱼:用鱼鳔听取声音 鼓鱼等鱼类可以用自己的鱼鳔来听取声音。这种鱼鳔的结构非常特殊,能够探测到极其细微的声音振动,然后再把这种振动由身体的骨骼传递到外耳,随后进入内耳,再由内耳中的特殊毛发,将振动转化为声音并传递给鱼的大脑。 金鼓鱼又叫金钱鱼。我们国内一般都叫它们为金鼓鱼。它们是一种依赖水草而生的大型半咸水鱼类。属于较强壮的鱼类。爱吃水草,属于清道夫鱼类中的一种。 金鼓鱼背鳍的前10个鳍条有毒腺,被其刺中就会红肿而且疼痛难当。这也是它们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大家在捕捞的时候要注意。

红石鼓鱼

黑石鼓鱼 目前已发现有500多种鱼,其体内都装有“发电机”,能够发出电流电鱼是指能发电的鱼,现今世上已经发现有500多种。较出名的有我国东海、南海一带生长着一种电鳐鱼,其他的还有电鳗、电鲶、象鼻鱼、电鳄等。 迄今世界上发现三种能发电的鱼:一种是电鲶,产于非洲河里,能发出高达350伏的电压;另一种是电鳗,产于美洲海洋中,其放电瞬间电压可高达886伏;再有一种是电鳐,产于大西洋,其发电电压只有50~80伏,但电流可至50安培,如取电压60伏计之,其发电功率可达3千瓦,有如一部小型发电机。 电鳐、电鲶、电鳗发电器官装置部位,及其发射电流的部位都是不同的。电鳐的发电器官在头部与胸鳍间,发电时电流从腹部流向背部,以其后背电击敌人;电鲶的发电器官则分布在占身体三分之一的皮层下,发电时电流从头部流向尾部,以尾炮痛击来敌;电鳗的发电器官在身躯两侧,从胸鳍开始,一直延伸到尾部,发电时其电流从后部流向头部,则以正面相击迎敌。 电鱼发电奥妙何在?原来电鱼都具有一套类似于我们常见的蓄电池结构的发电器官,它是由肌肉细胞演变而成的。这些犹如蜂窝状的发电器官是由许多块“电扳”所组成。“电板”和原来的肌肉细胞一样,具有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的静息电位。一旦神经系统传来一个指令信号时,“电板”的一面产生急转电势,而另一面不受神经控制,仍是原来的静息电位状态。由此,“电板”两面的电荷出现了不对称,因而产生了电流。 生活在大西洋的巨型电鳐一次放电功率,竟然能把30个100瓦的灯泡点亮。一条大电鳗每次能放出500伏特的电压、200多安培电流,功率可达100千瓦,足以击毙海洋中任何生物。生活在南美亚马逊河的电鳗,放电时电压可达880伏,在水中3-6米内,常有人畜被击昏,甚至跌入水中淹死,故有水中“高压线”之称。有人研究计算,电鳗毎克体重平均输出功率为1瓦,可想一条大电鳗放出的功率是多么惊人!

棘皮动物

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 生物学特征 棘皮动物成体——五辐射对称,幼体——两侧对称;身体表面具有棘、刺,突出体表之外; 一部分体腔——水管系统、血系统、围血系统;神经系统——没有神经节、中枢神经系统。 门的主要特征:外部形态;体壁、骨骼;水管系统;血系统、围血系统; 食性;神经系统;生殖、发育。 外部形态:多数种类成体——五辐射对称,但它们的幼体——两侧对称,故成体的五辐对称是次生性的。海盘车:身体由体盘和腕组成;体盘:口面(较平,中央有口),反口面(略凸,中央有肛门);腕:一般5条,从体盘伸出,腕的顶端靠下有眼点,腕之间为间步带区;反口面间步带区具1个多孔的筛板;腹面中央有1条步带沟,其中具2~4排管足,管足末端有吸盘。 体壁:表皮层:角质层(薄)和单层纤毛柱状上皮; 真皮层:结缔组织和肌肉层;其它无脊椎动物没有真皮层;体腔上皮:位于肌肉层内,具纤毛。 表皮和体腔上皮向外凸起形成皮鳃,皮鳃内体腔液在其内循环,有呼吸及排泄的功能。 骨骼:棘皮动物具有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由许多钙质骨片组成;骨片上有小孔;骨片位于体壁的结缔组织内;骨片可以形成棘、叉棘、刺等——突出于体表之外——体表粗糙不平:得名于此。 不同形式的棘——防卫、清除体表沉积物等作用。 水管系统 相对封闭的管状系统——运动功能 组成:筛板、石管、环管、辐管、侧管和管足。 管足:由坛、吸管构成,外壁为纤毛上皮,与内壁的体腔上皮之间有肌肉层。 水管系统的内壁是体腔上皮,里面充满液体:水管系统内的液体与海水等渗; 运动时——液压系统——使管足可以伸缩——管足末端的吸盘可以借液压产生的真空吸附在物体上。管足具有运动功能,并兼有呼吸和摄食作用。 水管的其它部分共同起着控制、协调系统内水流的作用。 血系统可能与物质的运输有关。 血系统包括一套与水管系统相应的管道:环血管——与环水管平行;辐血管——与辐水管平行; 轴腺(axial gland);反口环血管等。血系统内有液体,轴腺、背囊(筛板附近)均有搏动能力。 围血系统围绕在血系统之外的一套窦隙,为体腔的一部分。环窦、辐窦、轴窦等。 食性:肉食性、植食性。海蛇尾:小动物、海底沉积物为食,以较为活动的腕送入口中,或腕上的刺和管足送入口中。海胆纲:具有复杂的骨片组成的咀嚼器,上面的齿取食岩石上的海藻。海胆的食谱兼具小动物、植物。海参:沉积取食、悬浮取食。消化道后端具呼吸树——分枝很多,呼吸作用。 海百合:悬浮取食——管足上的纤毛将粘着的食物颗粒逐渐送入口中。 神经系统:棘皮动物的神经系统是分散的,没有神经节、中枢神经系统。海盘车有3个神经系: 外胚层起源的口神经系(神经环和由神经环发出的辐神经组成)——感觉功能;

涡虫实验报告

篇一:英文版生物涡虫再生实验报告模版 生物系实验报告 姓名班级学号实验日期 2014 科目普生实验实验名称 regeneration in planarian 合作者指导教师成绩 lab 8: regeneration in planarian introduction: intestine. it usually is 3 to 15 mm long, but it can also grow to more than 30 cm. it moves by swimming like slugs, tending to seek food which includes protozoans, tiny snails and worms at night as carnivorous creature. planarians are hermaphrodites and their reproductive organs start to develop in early autumn, but they cannot inbreed. most of these individuals are able to fully develop, while some may be abnormal. and because of planarians’ remarkable ability to regenerate lost parts, they are often used in biology experiments. in this experiment, we will have an opportunity to observe and recognize some of the basic features of planarians. we will be taught to use scientific approach to hypothesize how planarians respond to fragmentation. the planarian will be worked as model. materials and methods: materials: stereoscope (nikon), hand lenses, petri dish with frozen water, knife, tweezers, droppers, filter papers, planarians. methods: part ⅰ: observe the planarian. ⑴ use hand lenses to have a close observation on planarian, and record what are seen in table t-1. ⑵ identify the following features and make notes accordingly: color, shape, movement, length, symmetry, visible body parts, responses to light, food and flipping the animal upside down. ⑶ summarize what we have found out, and try to find connections between different aspects of planarian’s biology. part ⅱ: exploring regeneration in planarians by cutting a planarian. ⑴ label a petri dish with mark pen. ⑵ place a planarian on wet filter paper placed on top of bed of frozen water in a petri dish, so that it can be relatively still. ⑶ bisect the planarian into two pieces, like ⑷ use a dropper to dislodge the planarian off the filter paper and into the labeled petri dish. fill the petri dish about half full with water. provided by teachers. ⑴ cut a planarian how we want to, place the parts into the labeled petri dish, fill it about half full with water. ⑵ observe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2 hours, 1 day, 2 days, 3 days, 7days), and make notes about the changes in color and the progression of the regenerating parts in table t-2.

涡虫以及我国的淡水(三肠目)涡虫

涡虫以及我国的淡水(三肠目)涡虫 生命科学院03级徐铖03221037 2004.10.6 摘要:阐述了淡水涡虫的生活环境,形态特点,生物学特性,介绍了我国已知的淡水涡虫的种类,以期为我国淡水涡虫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促进该学科的发展. 关键词:淡水涡虫生活环境形态特点生物学特点种类 前言:在动物演化的历史进程中,涡虫是首先出现两侧对称、三胚层的动物,扁形动物的出现,是动物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它标志着动物界的演化发展已开始由水生向陆生、由固着或漂浮生活向自由爬行生活过渡,因此在动物的进化中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涡虫的再生能力特别强,因而又是研究细胞分化与去分化分子机理和动物行为及染色体的好材料,百年来一直是国际动物界热衷探索的研究领域.因此写此文来更详尽地了解介绍这种重要的扁形动物.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涡虫的生活环境和它们种群的繁殖情况. 生活环境及其种群繁殖 淡水涡虫是适宜山川溪流等处生活的低等动物,习性上有着明显的隐蔽性,喜欢在石块反面聚集.只要饵料丰富(蜉蝣、石蛾幼虫等)、天敌很少(石蛙等),气候适中,它们就可以通过繁殖、保持着种群一定的密度(图2)。

据英国Reynoldson对6种淡水涡虫有性生殖种类生活史研究证实,绝大多数一年一代,只有Polycelis nigra 也可以一年基 本上完成两代。除此他还在总结11种涡虫繁殖情况时发现,有7种只进行有性生殖,有2种只进行无性生殖,只有2种,是有性 生殖和无性生殖兼之。 看完上述,让我们再来更为详尽地了解一下涡虫的形态特点,涡虫形态的出现也使动物发展史上出现了一次质的飞跃. 形态特点 淡水涡虫体多细长、柔软而扁平。体长一般5—30mm,体宽l一5mm。背面稍突,多黑色、褐色、红棕色或乳白色,腹面稍 平而色浅。头部一般呈三角形、截顶状或弓形,头的两侧往住伸出长短不一的耳突,头部背面有2个黑色的眼点,有的种类限 点多达数百个,生活于洞穴中的种类眼点退化或消失。口位于腹面近体后1/3—1/5处、咽为肌肉质,长管状,能从口中自由 伸出.用以捕捉食物,咽后为肠,分3支主干,1支向前,2支向后,故名三肠目。每支主干又反复分出小支,末端为盲管,有 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体腹面密生纤毛,由于纤毛和肌肉的运动,使其能在物体 上作游泳状爬行。涡虫对食物是正向反应、对光线的刺激是避强光、就弱光、夜间活动强于白昼。 涡虫的生殖包括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种方式.其中无性生殖通常在夏季以横分裂的方式进行,其分裂面常发生在咽后方。 分裂时虫体后端粘附于底钩上,前端向前移动,直到虫体断裂为两半,然后各自再生出失去的一半,形成2个新个体。一些小 型涡虫,经数次分裂后新个体并不立即分开,彼此相连形成虫体链,当幼体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再彼此分离营独立生活。有 性生殖主要在秋末和冬季进行,但在不同的地区略有差异。生殖器官有产生、成熟和退化的过程,性成熟前没有生殖器官产 生,性成熟的个体有两性生殖器官存在,为雌雄同体但异体受精,生殖孔位于口的后方,性成熟后,两虫各自翘起尾端的一 段,然后腹面贴合,从生殖孔中伸出阴茎进入对方的生殖腔内,行体内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前段受精后.多个受精 卵在生殖腔内包以外壳形成卵囊,最后从生殖孔排出;卵囊呈圆球形,并借一小柄附着于水中的石块或其他物体上。卵囊刚 产出时呈浅黄色,逐渐变为橙黄色、桔黄色、红色,最后呈红褐色或黑褐色时即开始孵化。在冬季室温下1个月左右卵囊裂开, 从卵囊内爬出几条小涡虫,初孵幼虫浅白而透明,体长约1.5—2.5 mm可以轮虫或卤虫的幼虫喂食。 了解了涡虫的形态特点,我们马上来仔细分析一下涡虫的一个非常独特非常强的一种生物学特性:再生! 再生 涡虫再生之迹谜,向来都非常吸引人们的关注,各式各样的经典实验也层出不穷,如今再生之奥妙已初显端倪。 1. 再生时细胞的来源问题 这一问题存在着两种理论。第一种理论叫胚胎原种细胞学说(Embryonic stock cell theory)是由 Curtis等1934年提出 的,此论也称末分化细胞理论(Neoblast theory),这一学说强调当动物再生时,涡虫体内保存的那些末分化细胞,会在再生 刺激下,大量的分裂并再经迁移、分化,使那些失去的部分重新构建,使之恢复原貌,这一学说有大量实验给予支持,并体 现出末分化细胞具有的全能性(Tohpoten)。第二种理论叫反分化理论(Dedifferentiation theory),是由1923年Bartsch提出 的,他强调未分化细胞来源于其它器官上的细胞,经反分化而形成的,这一学说也有实验予以支持.以上两派似乎水火不容, 事实并非如此,连胚胎原种细胞理论倡导者Curtis l934年在提出他的理论同时,就提出有些分化细胞(Differentioted cell).可能会经反分化,从而能化为未分化细胞,一直最终完全再生,今天看来,再生的两种机制可能都存在,似乎以前者 为主.后者为辅,协同相助,互为补充.促进再生的完成。

具有再生功能的动物

具有再生功能的动物 我们确切地知道一些两栖类动物和鱼拥有的肢体再生功能,比如蜥蜴能长出断了的尾巴、斑马鱼能再生出它的鳍、鳞、脊髓和部分心脏,蝌蚪可以在几小时内再生出新的尾巴而不留下任何伤疤,不过,当蝌蚪长成青蛙时,这种功能就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切下海参的一点点肉就能长出一整个新海参,海星能长胳膊和大部分身体,蜘蛛能长出断了的腿,多肠目动物蛆被分割成许多部分后,每一部分都可以再生成为一个新的机体,而且一次可以再生出300个新的机体。真涡虫是一种扁形虫,被切成1/279后仍能让每一个切片再生,成为完整的新真涡虫。 1.在动物世界中,鹿是唯一能再生完整的身体零部件的哺乳动物。(鹿角) 2.壁虎的尾巴断了可以重新生长出来; 3.蝾螈的四肢缺损了也可以失而复生。 4.蜥蜴为了逃避天敌,通常会表现出许多求生的行为,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蜥蜴的 断尾自割行为。5.螃蟹的眼睛断了,还能再长出眼睛来。 6.水螅的再生本領更大啦,身上每一塊碎片,都能搖身一變,再生成為完整的個體。 7.海星的绝招是它分身有术。若把海星撕成几块抛入海中,每一碎块会很快重新长出失去的部分,从而长成几个完整的新海星来。例如,沙海星保留一厘米长的腕就能生长出一个完整的新海星,而有的海星本领更大,只要有一截残臂就可以长出一个完整的新海星。由于海星有如此惊人的再生本领,所以断臂缺肢对它来说是件无所谓的小事。目前,科学家们正在探索海星再生能力的奥秘,以便从中得到启示,为人类寻求一种新的医疗方法。 8.海绵,它更是技高一筹,即使把它切成许多小块,每块都能独立生活,而且能越生越大。更为奇妙的是,即使把几种海绵捣碎过筛,再混在一起,同种海绵仍能依计划程度而生长,保留着对整体的记忆,重新组成小海绵个体。 9.一到冬天,章鱼就潜入海底,为了生存,它开始吃自己的脚爪。直到把八只脚爪都吃完为止,然后就闭眼不动了,等到第二年春天,它又长出八条新的脚爪。 10.海参遇到敌害时,可以把自己的内脏全部抛出,以转移敌害的注意力,自己趁机逃之夭夭,大约50天后,它可以再生出一副新的内脏。 其实,人类也有再生能力。比如,人休皮肤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可以自动修复;献血后,可以再造弥补。但是,人体再生功能是很有限的,一旦手足缺损或器官受损,人类机体中的再生能力就无能为力。那么,能否提高人类的再生能力,回答是肯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