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偷自行车的人》赏析
影视美学革命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偷自行车的人》诠解

38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陷入普遍的沉思与哀痛当中。
为了反映战争给社会底层人民带来的痛苦伤害,意大利影视工作者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并将其巧妙地融入到艺术电影的创作之中,由此出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
作为一次全新的美学革命,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高举“将摄像机扛到街上”的伟大旗帜,让摄像机成为了冷漠叙事的旁观者,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来反映现实的生活状态。
[1]他们将镜头重点对准意大利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表现出底层劳动人民因战争所导致的痛苦和灾难;同时,这类影片打破了好莱坞传统的三一律创作原则,转而采用严谨的纪实风格、平淡的情节叙事以及多维的立意空间来传递出特定时代下普通人的悲剧命运,从而完成了影片内容及形式的双重突破。
作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经典代表作,《偷自行车的人》由著名电影导演德西卡执导,该片也被称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高峰,并在多个国家引起了巨大的蝴蝶效应。
导演善于挖掘出普通人在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一系列生存危机,又借助多元的叙事技巧,使得整部影片既有笑果又有泪点,同时也将战后罗马的真实生活状态全方位展现出来。
影片所获得的多项大奖,证明了它在国际电影史上的突出地位,虽然收获了众多褒贬不一的评论,但不可否认的是,影片《偷自行车的人》中体现出的关于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美学价值,为之后的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以及新德国电影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同时也开启了世界电影史一个崭新的篇章。
本文以《偷自行车的人》为例,从电影创作的形式以及内容两个方面进行深入解析,从而探讨《偷自行车的人》给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带来的深刻影响。
一、 以多元的叙事技巧呈现严谨的纪实风格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政治格局的大规模调【作者简介】欧兰花,女,海南万宁人,海口经济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海南省社科联课题《海南省共享农庄盈利模式探讨》(课题编号HKSK(YB)18-50)成果之一。
影视美学革命: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偷自行车的人》诠解欧兰花电影《偷自行车的人》海报第24期整,也使得意大利电影重新转变原有的营销策略,倡导“将摄像机扛到街上”的口号来捕捉现实生活的真实气息,同时也对法西斯统治背景下意大利电影的虚假繁荣和盲目膨胀进行了严厉的抨击。
偷自行车的人观后感800字

偷自行车的人观后感800字在观看《偷自行车的人》这部电影时,我深感这部作品所传递的深刻内涵和价值。
导演在作品中成功地展现了二战后意大利的社会背景,同时揭示了一个普通人如何为生存而奋斗的主题。
从故事的讲述到演员的表演,再到影片的拍摄手法,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艺术的力量。
影片的主题围绕着主人公寻找被偷的自行车的故事展开,通过这一线索,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问题和困境。
这部电影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二战后意大利社会的真实写照。
那时候的社会正处于战后的混乱之中,人们为了生活而努力挣扎。
而这部电影正是通过一个普通人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电影中的演员表现也是一大亮点。
男主角的扮演者将一个充满无奈和痛苦的父亲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他的表演真实而动人,让观众能够深入地感受到他的内心世界。
而其他配角也各自有着出色的表现,他们通过细腻的演技,为影片增色不少。
影片的表达意义和价值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它告诉我们,即使在困境中,人们也要勇敢地面对生活,努力寻找希望的光芒。
同时,这部电影也让我们反思社会的不公和问题,促使我们去思考如何为更好的未来而努力。
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我们也能够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只有在知识和技能的支持下,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在观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深受感动。
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在困境中所展现出的坚韧和勇气,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同时,这部电影也让我明白,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关注社会问题,努力为更好的未来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偷自行车的人》是一部充满情感和力量的作品。
它通过一个简单却深刻的故事,让我们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我相信这部电影将会成为经典之作,激励着更多的人去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偷自行车的人》电影深度解析

《偷自行车的人》电影深度解析对于早期的很多大师级作品,观影后经常会出现不明觉厉的感觉。
这些电影的艺术性被大师们提到只能仰望的高度,所探讨的价值层面的东西又过于隐晦和深奥,而自己哲学素养又太浅薄,所以只能发出“看不懂,但很牛”的感叹。
至于这部电影,观影后的感受却是个例外。
因为它的故事没有太多的隐喻,也没有离奇的超现实主义元素,完全基于生活,真实到觉得它就发生我们身边。
所以观影完毕后,我也可以自豪地说:“偶也能读懂大师啦!”但这并不意味着,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缺乏高层次的艺术价值。
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是它们不断探寻和追求的方向,现实生活背后的深沉思考正是它们艺术诉求。
这部1948年上映的影片有太多太多的头衔: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经典代表作,第二十二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第七届金球奖最佳外国片,第三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第一部全部使用非专业演员的电影。
绝对是我像这种“缺少艺术鉴赏能力,且又爱慕虚荣”的伪电影迷们的菜,哈哈。
电影一开场,便是一大群待业的人排队等候政府安排工作。
无奈僧多粥少,这么一大群人只有两三个工作岗位,比现在大学生求职找工作的情况可惨多了。
故事发生在二战之后的罗马,刚从战争之中缓过神来的欧洲人民显然还没有立马就摆脱贫困潦倒。
在这样社会环境下,得到一个工作机会对于这些底层人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可想而知。
“瑞奇?瑞奇?……”就业办的办事员显然是有点不耐烦了。
这个名叫“瑞奇”的家伙死哪了,有工作难道都不想要了?好在他的朋友在不远处的空地上找到了他,可笑的是这家伙正歪坐在地上摆弄石子呢。
主角登场了,就是这个别人都在争取工作机会而他却在空地低头摆弄石子的这么一个人。
原来这位“幸运”的家伙已经失业两年了,显然他在争取工作机会的事情上已经付出了过多的耐心,同时也承受了一次又一次工作落空的失落,所以这一次他已经没有像其他人那样的热情了。
当他得知自己获得了一份贴海报的工作时,略微颤抖的双手、微微上扬的嘴角以及突然蹦出的一句“the hell with it”,都表现出他无以言表的激动和喜悦。
分析《偷自行车的人》

分析《偷自行车的人》维托里奥.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经典代表作。
故事背景是二战后的罗马,一个失业的男人里奇,家里有妻子和两个孩子需要养活,但工作始终没有着落,他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份张贴海报的工作,但却被告知必须备有自行车才能胜任,妻子在无奈中当了自己作为嫁妆的六条床单买了辆自行车,自行车却在里奇工作的第一天被偷了,里奇带着他的孩子在街头寻找了一整天,在无奈之下偷了街头的一辆自行车却被逮到,车主看到里奇可怜就放了他,里奇紧紧攥着儿子布鲁诺的手哭泣着在人群中渐渐远去。
本片通过对战后意大利普通劳工阶层的深入刻画,体现了战后的社会现实,饰演两父子的非职业演员表演得十分生活化,许多场面令人感动。
(一)记录性反映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与老百姓之间建立一种息息相关的关系。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的记录性体现在其取材的真实性,贴近现实生活,在创作中不追求虚构或典型,影片基本上“按生活的原貌”去再现。
影片追求的记录性目的是想更好地表现生活的本来面貌。
《偷自行车的人》便是如此,其展现的就是当时意大利普通人物的生活。
这部影片以意大利社会失业问题为背景,故事的主角是一个普通劳动者,费了很大的精力才找到工作,但是上下班必须借助自行车,工作的第一天自己刚赎回的自行车就被偷,故事在追回被人偷去的自行车过程中慢慢展开,主人公贫困无助,又被当成窃贼蒙受羞辱。
影片结构形式简单,但纪实性的风格,真实地表现了当时的意大利社会现实,传达了影片的主题。
(二)还原自然环境和故事时间的完整性影片大量使用了跟拍、肩扛拍摄的手法,极少使用特写镜头,光线上力求使用自然光,也没有使用布景,整个事件发生的地点在罗马的街头。
它反对意大利的“白色电话片”,用真实、记录的手法指导电影的拍摄。
使得整部影片看起来真实感人。
影片一开场,一辆汽车伴随着字幕从画面穿过,从车上走下一些求职者,求职者越聚越多,影片用全景来表现。
主人公里奇在画面之外,直到工作介绍人喊到里奇的名字,他才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现代电影经典——《偷自行车的人》分析

现代电影经典——《偷自行车的人》分析第二节《偷自行车的人》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电影欣赏电影《偷自行车的人》赏析现代电影经典【学习目标】通过影片的剧作结构分析和镜头语言的分析,使同学们了解到那一时期的纪实主义风格。
【基本要求】通过学习明确影片的写实原则,了解影片的镜头语言运用:固定摄影镜头、慢移动拍摄等的运用。
内容提要:一、新现实主义简介二、《偷自行车的人》分析1、内容分析2、电影技巧分析3、剧作结构分析三、新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一、新现实主义简介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兴起,成为西方电影在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电影现象。
新现实主义是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产物,它反映了进步的电影工作者致力于民主改革的要求。
一、新现实主义简介意大利杰出的电影艺术家以极为朴实、真挚和深刻的艺术影片,几乎打动了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
追求的是生活真实,要求表现意大利人民饱经战争的痛苦和生活中的苦难,谴责社会中的不公。
一、新现实主义简介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标志着有声电影以来电影趋向于现实主义美学追求,改变了西方电影与美国电影之间的力量比较,并向传统的戏剧电影挑战。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的美学革命,它对于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一、新现实主义简介题材的社会性普通老百姓的辛酸生活,揭露社会的不平等,描述人民的贫穷、饥饿。
主人公也是清一色的小人物,包括神父、家庭主妇、农民、失业工人和游民,无所不有。
他们以报刊上发表的确有事实根据的报道材料或最为接近事实的事件来拍摄影片。
一、新现实主义简介场景的真实感突破了欧美电影那种戏剧化叙事特征。
在此以前的大部分欧美电影都是局限在“叙述故事”的表现方法上,而新现实主义影片却是努力想再现生活,而且是基本上“按生活的原貌”去再现。
"它不是故事,而是一种实录,一种记录精神。
"二、《偷自行车的人》分析(一)《偷自行车的人》内容:里奇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份张贴海报的工作,不料第一天上班便被人偷了他工作上必须的脚踏车,于是跟他的小孩子踏破铁鞋到处找车,最后无可奈何地下手偷别人的车,却被逮个正着。
从《偷自行车的人》看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精品文档供您编辑修改使用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学习、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从《偷自行车的人》看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1. 前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背景和起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产生在二战后的意大利,是一种根植于社会现实主义的电影风格。
骑自行车的人影视鉴赏影视艺术作业

《偷自行车得人》影片赏析摘要;本文主要讲述了《偷自行车的人》这一影片的拍摄背景、主要内容和拍摄风格。
在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过程中,一直贯彻着真实与整体审美的思想。
这两种思潮在《偷自行车的人》一片中得到了具体表现,关键词:一、影片简介《偷自行车的人》是由维托里奥·德·西卡执导,朗培尔托·马齐奥拉尼,恩佐·斯泰奥拉等主演的意大利电影。
影片主要讲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罗马,失业两年的安东·里奇在艰难的等待之后,得到了一份工作,但他必须自己有自行车,安东美丽而贤惠的妻子把她陪嫁的床单被褥拿到当铺,换回早已典押的自行车。
第二天,安东带着儿子布鲁诺高高兴兴去上班。
就在他张贴海报的时候,一年轻人偷去了他的自行车。
安东带着儿子四处寻找均无下落,还遭到粗莽村民的无理对待。
最后,在体育场外,安东看着墙根停着的自行车,忽产生一念头。
他飞快跑过去,蹬起自行车就跑,可当即被车主发现,把他抓住又打又骂,儿子布鲁诺赶来,车主原谅了他。
伤心绝望的父子俩手拉手走入茫茫人海之中……《偷自行车的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经典代表作,1948年生产。
C.柴伐蒂尼根据同名小说改编,是导演维托里奥享誉最隆的一部电影。
该片获得1949年第22届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第6 届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金球奖最佳外国影片奖和英国影视艺术学院最佳影片奖,1958年,在布鲁塞尔国际博览会上,被评为电影史上12部最佳影片之一。
二、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在墨索里尼统治时期,意大利的电影业受法西斯主义的干扰控制变得毫无生气。
“二战”结束后,意大利的电影人重获创作自由,也兴起了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
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是电影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电影美学运动,开创了电影艺术审美的新局面,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电影的走向与格局。
如果仅用一个词来概括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特征,那毫无疑问会是真实。
而采用著名新现实主义理论家西柴烈·柴伐梯尼的定义就是“表现事物的真实面目,而不是表面看上去的样子;使用事实而不用虚构;描绘普通人而不是那些油头粉面的英雄;揭示每天的事件而不是例外的事件;表现人与他的事实社会关系而不是他的浪漫主义梦幻”。
影视鉴赏论文偷自行车的人

社会困境与人——评意大利电影《偷自行车的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源起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战后的意大利各个方面都陷入了崩溃,人民经受了物质和精神上的极大伤害。
随之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如失业、贫穷、犯罪等。
意大利电影工作者痛恨法西斯主义对国家民族的伤害,有感于现实社会的严峻形势,拍摄了一批具有社会进步意义的影片。
这些影片摒弃崇高的感情鼓舞的高调,清除幼稚和公式化的老调,以反对法西斯战争,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害为主题,以朴实、真挚的风格再现真实生活。
1948年,由柴伐梯尼编剧,德·西卡执导的《偷自行车的人》是新现实主义电影最典型和最突出的代表作品。
影片讲述了二战后,一个失业工人里奇,好不容易得到了一份工作,但是这份工作却需要一辆自行车。
在借钱买到自行车开始工作后不久,自行车就被人偷走了,这对于里奇一贫如洗的家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更为紧迫的是,如果没有自行车,里奇将失去这份工作。
没有办法的里奇带上了儿子在城中寻找自行车的踪迹。
里奇和他的儿子在努力了一整天经历了无数的希望和失望后最后绝望了,为了生活里奇最终决定去偷一辆自行车,但是却被主人抓住,最终自行车的主人放过了里奇。
儿子牵着里奇的手,一起在夕阳中离去。
电影拍摄过程中没有使用专业演员,也没有使用任何剪辑手段,完全的体现了新现实主义的口号:“把摄像机带到街上去。
”完全的实景拍摄、自然光照明、较为稳定的镜头语言、平实的拍摄角度再加上生活化的故事情节和细微的人物感情,却蕴含着深刻的感情,带给观众复杂的心理影响。
几乎每一个镜头每一个场景,都有深切的含义,而每一个镜头,都是那么的普通。
下面,就具体的分析电影中的几个经典镜头:镜头一、当里奇回到家告知妻子玛利亚工作必须要一辆自行车的时候。
里奇和妻子由于车子而争吵,这时候一个长镜头表现了妻子的一系列动作:拉抽屉、取出崭新的床单、掀走床上的旧床单、踢开地上的盆、倒水,镜头一直跟着玛利亚进行这一系列的动作,一气呵成而紧凑的表现了妻子的愤怒和无奈,为了赎回典当了的自行车,不得不把新婚购置且从没有用过的被单典当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偷自行车的人》赏析:美学特征
纪实美学与现实主义精 神的完美结合
用日常生活事件代替虚构 故事;不给观众提供出路答 案;反对编导分家;每个普 通人都是英雄;采用自然方 言 新现实主义反对戏剧化结 构,最大限度的体现了现实 生活的逻辑; 采用较为稳定的拍摄镜头 和平实的镜头角度,没有刻 意的画面构图 “德· 西卡的艺术是一种隐 藏艺术的艺术”
《偷自行车的人》赏析:结构和主题
二、影片的主题
拒绝说教,不提供出路。影片的主题“隐而不现”, 影片没有编造事实,而是特意保留现实的完整性,使 电影成为现实的渐进线,生活本身变成有声有色的场 景。 以丢失的自行车为线索,深入到社会各个角落,表 现出社会的贫困、危机以及它们带来的后果:失业、 黑市、卖淫、人的自私等,通过这些表象去揭示政治 的、经济的甚至哲理的深层含义。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我们相信。总有一天我们将创造出一种最美丽的新电影。 这种电影追随着返家工人们缓慢疲惫的步伐” ——德· 桑蒂斯
形成背景:“白色电话片”脱离现实、战争的破坏、 电影工作者的自觉
新现实主义:1945-1952
维斯康蒂《大地在波动》(1948);德· 桑蒂斯《罗马十一时》 (1952);罗伯特· 罗西里尼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等 表现主题:由英雄故事转向当下社会问题,如党派纷争、通货膨 胀和失业问题。
《偷自行车的人》赏析:问题的提出
1、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特点 2、《偷自行车的人》的镜头特征 3、影片中父子关系的微妙变化对此片有何影 响 4、这部电影的叙事结构是怎样的 5、电影纪实美学的发展 扩展分析: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
谢谢!
隐藏的线:里奇与布鲁诺父子之间情感
一起找车、争吵、分开、和好、找车、偷车 不同于现实主义的纯粹绝望,影片透露出一种淡淡的悲凉的温情。
《偷自行车的人》赏析:结构和主题
《偷自行车的人》是纯电影的最初几部典范之一。不再 有演员,不再有故事,不再有场面调度。就是说,最 终,在具有审美价值的完美的现实纪景中,不再有电 影。 ——安德烈· 巴赞《电影是什么》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题材:表现贫困、表现普通人的生活
“还我普通人”;反对战争和饥饿;反对由失业贫困造成的困境、 反对家庭解体和道德的堕落
形式:
实景拍摄“把摄像机扛到大街上去”,注意运用长镜头 表现现实生活的时间感和空间感 大量使用非职业演员和地方方言
特点:
注意反应本国当下的现实生活 通过普通人的真实生活遭遇反映现实问题 注重真实感、尽量运用自然光和实景拍摄 反对好莱坞明星制度,起用非职业演员
德· 西卡所要讲述的似乎并不是一个绝望的人变成窃 贼的过程,《偷自行车的人》一方面带有趣闻秩事的 质地,一方面又是朴素不过的生活本身;而他的故事 和主人公也藉此避免了贫穷的道德意味和狼藉的哭 声。 —— 万象杂志
《偷自行车的人》赏析:视听语言
视听语言分析:
个人与群体相对的场面 构成及其含义:找工作 里奇与失业人群 以小见大的独特视角 实景和光效:没有忽视 影像美感,例如雨后质 感的地面、光泽细腻的 自行车零件、光影构图 的处理。
《偷自行车的人》赏析:美学特征
“表现事物的真实面目,而不是表面看上去的样子; 使用事实而不用虚构;描绘普通人而不是那些油头粉 面的英雄;揭示每天的事件而不是例外的事件;表现 人与他的事实社会关系而不是他浪漫主义梦幻”
——柴伐梯尼
“真实”与“整体审美”:纪实性,忠于现实生活的 本身风貌与人物再现,叙事状态如新闻报道;
《偷自行车的人》赏析:视听语言
“混合”效果
非专业演员与专业演员结合,后期配音
地方方言运用
追求真实、民众对话语权的掌控要求。
Hale Waihona Puke 音乐的运用
17′40" 舒缓与轻快的交替 1:23:40紧张而急促的音乐
《偷自行车的人》赏析:视听语言
不专心摄影(18′30") 呈现无关因果的事件组 成情节,致使观众分不 清楚哪些是“重要场 面”,哪些是“补充材 料”。故事叙述倾向把 所有的事件削平到同一 层次,低调处理高潮戏, 特别关注世俗化的场景 设置和人物举止。 铺垫偷车心理的镜头数 里奇、自行车、布鲁诺 三者之间来回交替,音 乐的渐行渐紧
影视经典赏析(一)
德· 西卡与《偷自行车的人》
主讲人:林雪娇 武汉大学电影学硕士
德· 西卡与《偷自行车的人》
维托里奥· 德· 西卡 (1902-1974)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 主要发起人、代表人物
德· 西卡 主要创作年表
《孩子在看着我们》1942 《擦鞋童》1946 《心与魂》1947 《偷自行车的人》1948 《米兰奇迹》1951 《温培尔托· D》1952(又译《风烛泪》) 《昨天、今天、明天》1963 《向日葵》1970 《短暂假期》1973 《出航》1974
《偷自行车的人》赏析:结构和主题
算命屋的两次出现(11′01" ;1:05:19)
社会凋敝,人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只能寄希望于虚妄的算命 屋来支撑生活的信念。
消解犯罪的罪恶感,在贫困和凋敝中的犯罪让人同情 直线结构简单却扣人心弦
现实比戏剧更深入人心:丢车,找车,两次照会小偷,偷车 “带我们穿过整个罗马,让观众注意里奇和布鲁诺之间不同的步 子”
躲雨第一次照会小偷43′10" 算命后第二次照会小偷1:09:16 两次寻车不得
偷车(结果)1:21:15开始长
达九分钟结束 区别“好莱坞”叙事与结构: 流畅剪辑与精彩故事 丢车后贴海报(21′33")
《偷自行车的人》赏析:结构和主题
自然的生活流程所涵盖 的社会场景 求职场所、家、当铺、 广告公司、算命屋、广 场、大街、警察局、工 会、自行车市场、教堂、 餐馆、妓院、贼窝(贫 民窟)、算命屋 努力从纯粹的事实经 过中尽量提炼出有意义 的东西:人情的、道德 的、社会的、经济的、 诗意的 ——柴 伐梯尼
《偷自行车的人》赏析
《偷自行车的人》 Ladri di biciclette 1948年 黑白片 时长:90分钟 导演:德· 西卡 编剧:柴伐蒂尼、德· 西卡 主演:朗培尔托· 马齐奥拉 尼饰演里奇、恩佐· 斯泰奥 拉饰演布鲁诺 荣获第二十二届奥斯卡最佳 外语片奖、金球奖特别奖 “它是如此与众不同”
《偷自行车的人》赏析:结构和主题
一、影片的结构 直线型结构:直接叙述 四个环节: 赎车(铺垫):找到工作,
商量赎车,当床单,赎车 赎车时长7′30" ~8′53"
丢车(转折)
第一次虚假丢车信号12′30" 丢车19′18" 犯罪团伙
《偷自行车的人》赏析:结构和主题
找车(发展)59分钟 警察局、工会、旧自行车 市场、教堂、餐厅、算命 屋、妓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