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行学分制后教务管理模式

高校实行学分制后教务管理模式

引言

学分制是高等教育学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推动高校教育改革,提高教

学质量,培养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随着高校实行学分制的普及,教务管理模式也发生了变革。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高校实行学分制后教务管理模式的特点、优势及面临的挑战。

学分制的基本原理

学分制是以学分为基本单位的一种教学管理体系。学分是衡量学生学业完成度、教学工作量和教学资源配置的重要指标。学分制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学分是一种量化的教学成果的度量单位,代表学生对某门课程的学习

成果。

2.学分可以累积计算,学生可以通过修满一定数量的学分来获得学位。

3.学分具有可转移性,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学校或学科之间进行学分的互

认。

教务管理模式的变革

在实行学分制后,高校教务管理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革。传统的以年级为单位

的教务管理模式逐渐被取代,取而代之的是以学分为核心的教务管理模式。新的教务管理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强调个性化管理: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需求和兴趣设置不同的学

分课程,并为学生提供灵活的选课机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强调终身学习:学分制将学习过程与知识获取解耦,强调学生的学习

能力和学习方法。学生通过修满一定数量的学分来获得学位,不再拘泥于学习年限。这也促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

3.强调多元评价:学分制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采用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除了传统的考试评价外,还可以通过作业、课堂表现、实践能力等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更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教务管理模式的优势

实行学分制后,教务管理模式带来了许多优势,对教学工作和学生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学分制下的教务管理模式强调个性化管理,学

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学分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评价方式多样

化,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空间。

3.增强教学管理的灵活性:学分制下的教务管理模式灵活多样,适应不

同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和进展进行个性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面临的挑战

尽管高校实行学分制后教务管理模式带来了很多优势,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1.课程设置和资源配置问题:学分制要求高校提供多元化的课程,但是

如何合理设置课程、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成为一个重要问题。高校需要根据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进行科学的课程设置和资源配置,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评价体系完善问题:学分制下的多元评价方式需要建立健全的评价体

系。如何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如何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纳入考量,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3.学分互认和学生流动问题:学分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学分具有可转移

性,但是目前不同高校之间学分互认存在一定的障碍。学生流动问题对于学分制的推行和学生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建立更加顺畅的学分互认机制和流动渠道。

结论

高校实行学分制后,教务管理模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从以年级为单位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以学分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学分制的教务管理模式具有个性化、终身学习和多元评价的特点,对教学工作和学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也面临课程设置、评价体系完善和学生流动等挑战。解决这些挑战需要各高校共同努力,不断完善和创新教务管理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综合素质。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现状与思考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现状与思考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学分制教育成为了高校教育的 一种新趋势。学分制教育是一种以学分为核心的教学管理体制,通过对学分的获取和积累 来实现学生学业成果的认定和证明。该教育制度在国外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且逐渐在我 国高校中推广实施。 一、学分制的现状 1. 学分制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 学分制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我国高校开始试点,并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从 个别高校试点到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已经实行了学分制教育。学分制教育为高校的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学业管理等方面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灵活多样化。 2. 学分制下的课程设置 学分制教育下,高校的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专业发展。学生可以根据 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自由选择所需学分的课程,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轨迹。这种个性化 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3. 学分制下的教学模式变革 学分制教育要求高校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果,采用更加多元化和开放 的教学方式。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更多地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倡自主探 究和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模式的变革,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学分制下的学生学业管理 学分制教育下,学生的学业管理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学习成果。学生可以 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兴趣选择相应的课程,灵活安排学习计划,同时学校也会根据学生 的学习成果为其进行综合评价。这种学分制下的学生学业管理,既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又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全面发展。 二、学分制下存在的问题 1. 学分争议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论文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论文 第一篇: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论文 中国加人WTO给高等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经济全球化使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了必然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高等学校开始试行学分制管理,学分制的宗旨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主题。学分制所具有的动态性、开放性,更能适应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对人才的需要。实行学分制是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要求管理者更新观念,探索更具生机和活力的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学分制对教学,理模式的要求 1.由标准化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转变 标准化管理是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强迫等手段进行的一种刚性管理,是以规章制度为本的管理。这是一种在学年制条件下比较适用的管理模式。学分制条件下,学生的创新性、个性化培养是重点,学分制的动态、开放性以及学分制下学生的流动性,使得完全标准化的管理模式不再适用,标准化的管理应该与柔性管理相结合,相辅相成,并逐步向柔性管理转变。柔性管理以严格的规范管理为基础,突出人的自我管理,尊重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才能,承认人的劳动。它“以人为本”,强调创新、开放、灵活和竟争。 2.人才培养以多样化和个性化为目标 学分制比较注重目标管理,以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管理制度,其根本出发点在于鼓励多样化。它具有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自由选择的特征。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以及其他个人因素,自主地选择专业、课程、任课教师、授课时问、修读方式、修课门数等.这使学生有很大的学习自主性。 3.灵活的学制与灵活的选择是核心 弹性学制给了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能够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

高校实行学分制后教务管理模式

高校实行学分制后教务管理模式 引言 学分制是高等教育学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推动高校教育改革,提高教 学质量,培养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随着高校实行学分制的普及,教务管理模式也发生了变革。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高校实行学分制后教务管理模式的特点、优势及面临的挑战。 学分制的基本原理 学分制是以学分为基本单位的一种教学管理体系。学分是衡量学生学业完成度、教学工作量和教学资源配置的重要指标。学分制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学分是一种量化的教学成果的度量单位,代表学生对某门课程的学习 成果。 2.学分可以累积计算,学生可以通过修满一定数量的学分来获得学位。 3.学分具有可转移性,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学校或学科之间进行学分的互 认。 教务管理模式的变革 在实行学分制后,高校教务管理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革。传统的以年级为单位 的教务管理模式逐渐被取代,取而代之的是以学分为核心的教务管理模式。新的教务管理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强调个性化管理: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需求和兴趣设置不同的学 分课程,并为学生提供灵活的选课机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强调终身学习:学分制将学习过程与知识获取解耦,强调学生的学习 能力和学习方法。学生通过修满一定数量的学分来获得学位,不再拘泥于学习年限。这也促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 3.强调多元评价:学分制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采用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除了传统的考试评价外,还可以通过作业、课堂表现、实践能力等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更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高校实行学分制后教务管理模式

高校实行学分制后教务管理模式 一、动态的教学管理机制:刚柔并举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 推行学分制是高等学校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学分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创新教学管理机制,这主要体现在: (一)实行选课制,贯彻因材施教 选课制是学分制实施的基础和前提。开出足够数量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是学分制的根本和核心所在。因此,高校应优化课程整体结构,开出高质量选修课,文、理互相交叉渗透、门类齐全的系列分组选修课程或模块化课程,供学生选择;其次,积极推进本地区高校跨校选课,互认学分的进程;最后,组织、指导学生(尤其是新生)选课,在入学第一学期,教务处将其所在年级的教学计划指导书发到他们手上,便于学生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避免选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实行导师制,加强对学生选课和学习的指导 导师制是高等学校实行的一种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思想品德和生活等进行个别指导的教学制度。导师制最早起源于英国研究生教育,1872年,美国率先在本科教育中实行导师制,进而推动导师制在欧美大学本科教育中的发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与改革的不断深化,实行学分制的学校也开始实施导师制。导师制中导师的职责概括为以下三点:1.向学生宣传学分制及其他教学管理制度的功能、内容和要求,指导学生制订个人发展计划;2.指导和组织学生按

教学计划进行选课和合理计算学分、学分绩点,并结合个人的特长和爱好选择任选课,督促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3. 通过交谈或网络等方式与所指导的学生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科研和论文写作能力。 (三)弹性十足的管理制度 1.弹性学制。以教育部颁布的各专业目录中所规定的基本学制为参照,允许学生在3—8年内完成学校规定的学分总数,允许优秀学生提前修满学分提前毕业,允许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延迟毕业,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经济、家庭、创业等情况,暂停学业,允许学生停学创业。 2.学分绩点制。学分绩点是学生学习的量和质双重相关的量化指标,其计算方法是将学习成绩按分数高低等级折算成绩点学分,将累积平均学分绩点作为毕业资格认定、学位评定、评优(优秀学生、奖学金等)、申请辅修专业(第二学位)的依据。 3.辅修制和第二学位制。辅修制是一种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拓宽学生专业口径,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实行的辅修制有辅修专业或辅修第二学位两种形式,其具体操作方法是: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完成主修专业后,可在自愿选择的基础上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从而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四)灵活与严格相结合的考试管理制度 与学分制密切相关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学分制操作质量的就是学生的成绩考核,学分制下的考试管理充分体现了灵活与严格相结合的原则。

浅析弹性学分制下学校及院系教务管理转变探究

浅析弹性学分制下学校及院系教务管理转变探究 论文摘要:学分制是以尊重学生个性自由、全面发展学生个性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对学分制的了解,梳理在学分制推行中教务管理职能的转变,提出一个适合学分制发展的教务管理方案。 论文关键词:学分制;教务管理;职能转变 学分制从引入我国到历经改革,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学分制的推行对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给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为应对这种改革带来的挑战,学校、院系教务管理都将要制订相应的对策,配合学分制改革,将高等教育改革推入一个新的时期。 一、学分制的概念和发展 学分制是随选修制的产生和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最早实行选课制的是德国,将这一制度得以改进和发展的是美国。我国学分制的发展应该从北京大学的选课制谈起,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其中就引进了选科制,修改了学习期限,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分制在经历了民国时期的缓慢发展,建国后的几次大的改革,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和改进,中国高校学分制逐步形成气候。 学分制是高等学校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以学分为计算学生学习分量的单位。学分制在我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一是学年学分制,这是以学年为基础,给每门课程规定相应的学分,不能提前毕业,也不能推迟毕业,这在本质上其实还是属于学年制,现在很多高校也还是这种形式的学分制。二是完全学分制,就是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选择课程和教师,自己安排学习计划,决定自己毕业时间,累计学分,不受修业期限的限制,只要修满学分即可毕业,这在美国的高校比较普遍,国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一流大学也在逐步向这种学分制靠拢。三是弹性学分制,就是学制一般是四年,学习期限一般是3~6年,在这一期限内获取培养方案要求的学分即可毕业,允许提前或滞后毕业。 北京工商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现有的学分制其实还是属于学年学分制,笔者所要谈的是弹性学分制下的教学管理的具体措施。 二、弹性学分制下教务管理职能转变 弹性学分制的实行,无论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管理、考试手段、学籍管理上都会不同于现在的学年学分制,给教学管理带来很大的变化。因此在具体实践中必然会要进行一系列的改变,才能符合学分制发展的要求。 1.教学管理由行政管理向人性管理转变(方式) 现有的教学管理更多的是院系执行学校的教育教学政策,按部就班完成教学的各个环节,行政管理方式显得尤为明显。学分制的推行,目的是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自由选课制度,使得受教育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行学习设计,面对这种灵活的教育方式,教学管理方式将逐渐从单一的行政管理向以人为本的人性管理模式转变。 2.教学管理由刚性管理向弹性管理转变(制度) 学年学分制对学制的规定是硬性的,而弹性学分制下的学习期限具有灵活性,规定学生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学分制教学管理实施方案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学分制教学管理实施方案(试行) 一、总则 为适应高职教育改革需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教风学风建设,进一步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创特色、树品牌,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特施行学分制。 学分制是以“学分”为单位计量学生完成学习量的一种教学管理办法。 二、学制 高中起点、三校生、中专生基本学制为3年,最长不得超过4年;初中起点高职生基本学制为5年,最长不得超过6年。 三、课程 课程包括必修课、选修课两大类,其中,选修课又分为限选课(限定选修课)、任选课(任意选修课)两种。 1.必修课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为达到人才培养基本规格,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包括全校所有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职业素质课、职业技能课及专项实习实训等。学生必须修读全部必修课程并取得相应学分。 2.选修课 (1)限选课: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按照专业方向开设的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拓展(或职业拓展)课程。学生根据个人职业取向,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限定选修课程范围内选修其中一组,并取得规定的学分。三年制高职选修总学分不低于10学分,采取“2+1”教学组织形式的专业、二年制高职、初中起点五年制高职选修总学分不低于6学分。 (2)任选课:为改善学生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面,挖掘学生潜能和发展学生兴趣特长所开设的“职业素质”课程。学生可根据个人志愿、兴趣和学习基础进行选修并取得规定的学分。 三年制、二年制、五年制高职学生均需选修“职业素质”课程。其中,三年制高职选修总学分不低于12学分,采取“2+1”教学组织形式的专业、二年制高职、初中起点五年制高职选修总学分不低于6学分。 四、学分

2023年高职院校学分制及弹性学制教学管理

2023年高职院校学分制及弹性学制教学管理 2023年高职院校学分制及弹性学制教学管理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才的不断涌现,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培养与满足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方面表现出了其显著的优势。2023年,高职院校的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教学管理将会引领高职教育进入新的阶段。 一、高职院校学分制的实施 高职院校学分制是指按学科体系将课程内容分解为具体教学内容,以学分为单位对学 生所需课程进行分配和统计,强调学生自主选择和计划学习内容和进度,并建立学分 积累和转换制度。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标准,将学生的评价从传统的考 试成绩转化为了学分的积累与转换,从而实现了学生成绩的多元化评价。 高职院校学分制的实施将会对高职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 1. 强调学生学习自主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并按照学分积累的方式来组合和搭配自己所需的课程,自主选择和完成必修课、 选修课和实践环节等学习任务。 2. 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和学习效果。通过学分的计算和积累,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 己的学习成果和学习方向,根据自己的目标和需求规划学习,积极参与课程学习和实 践活动,提高学习成果和效果。 3. 推动课程教学的创新。学分制的实施需要高职院校建立精细化、差异化的课程体系,科学规划学科课程,探究教学方式和手段,引领高职教育课程教学转型升级。 二、高职院校弹性学制的实施 高职院校弹性学制是指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和职业发展规划,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和 灵活化的课程设置和学习方式,取消确定的学期长度和课程数量要求,实行按学生成 长和发展的进度和速度来设置、选择和完成学位课程和实践环节,从而让学生更好地 发掘、挑战和实现自己的潜力。 高职院校弹性学制的实施将会对高职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 1. 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面向标准化的课堂教 学和考试评价。通过实行弹性学制,高职院校将会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发展规

中职学校中实行学分制教务管理方式的研究

中职学校中实行学分制教务管理方式的研究 学分制教务管理方式是一种以学分为单位的教育管理模式,其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明晰学习目标、强化学科内容、多元化教育评估等方式,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同时达到多样化的教育目标。本文将对中职学校中实施学分制教务管理方式的研究进行探讨。 学分制教务管理方式是指以学分为核心,整合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考核评价等多个环节,通过学习积累和学分的计算,实现学生学分累计、评价、毕业预警等教务管理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主要内容包括:明晰教育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制定学习计划、实行学分评价、绑定学业预警等功能。学生通过选修不同的课程,获得对应的学分,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选修能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目标的达成。 中职学校作为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阶段,在实施学分制教务管理方式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培养学生学分意识和规划能力 中职学校学生是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对象,学分制教育管理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学分意识和学习规划能力的重要方式。学生应该理解如何获得不同的学分,掌握学习流程和常识,根据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和兴趣特长,灵活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实现个性化的学分累计和选修。 2、优化课程设置,建立多样化的学习环境 中职学校应该优化课程设置,从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出发,构建与学生个性化学习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其中应该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创新性,提高学科的知识含量和启迪性,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优势。此外,学校还应该建立多样化的学习环境,提供互动式授课、实践操作、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机会,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完善评价制度和学业预警 学分制教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评价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中职学校应该实行多元化的考核和评价方式,包括作业、考试、项目实践等多种形式,同时建立考核机制,明确评价标准和规则,保证评价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此外,学校还应该实行学业预警机制,及时识别学生的学习瓶颈和问题,提供有效的辅导和帮助,最终达到教育目标和学生个人发展的统一。 三、总结

完全学分制下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构建共3篇

完全学分制下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管理 模式构建共3篇 完全学分制下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构建1 完全学分制下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构建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改革创新。完全学分制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完全学分制的实施,要求高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自主选择课程,建立学生中心教育,其中学生工作管理的重要性也变得更加突出。 完全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自主性不再局限于教师布置的课程安排中,而是面向全校任选的学分制度进行的。因此,如何构建适合完全学分制下的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成为了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课题。我国有的高校在实践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探索出了一些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值得借鉴。 一、特色化管理模式 特色化管理模式是指各高校在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方面根据自身的特点,设立不同的管理体系,使得学生工作在特色化的体系下具有独特的指导性、帮助性和自主性。 例如,南京大学就建立了“学生助理制度”,让学生自主创新

组成学生助理队伍,承担校园和学生服务工作。通过这种模式,南京大学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管理和服务的意识,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学生道德学习和自我提高的过程。 二、联动式管理模式 联动式管理模式是指高校学生工作与各类社会机构进行相互合作,形成共同的学生工作管理体系。通过与校内外的工作机构建立管理协调机制,对学生进行一体化的管理与服务,以此达到学生的综合发展。 例如,北京大学就利用北京大学校友资源网络平台,为青年学生建立校友信息服务部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和需求。这种联动式管理的方式,建立了高校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平台,让学生在校园和社会行走自如。 三、生态化管理模式 生态化管理模式是指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通过对学校学生环境和氛围的营造,让学校的学生发展为“健康、积极、创新”的社会栋梁。 例如,清华大学在学生工作管理中设立全科医疗机构,设置心理咨询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服务。同时,清华大学在校园智慧化建设中,提供安全环境,并建立健康文化,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文化观念,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态环境。

在实行学分制中的教务管理问题

在实行学分制中的教务管理问题 实行学分制是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一项重大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近两年来的实践,我们觉得为了真正实行达到目标的行之有效的学分制,既要统一思想,认识到学分制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办学效益和水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要认识到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必须解决教务管理方面的一些问题。 1、教务观念 实行学分制,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和课时安排的多样化增加了教务管理的难度,为此教务管理人员要更新教务观念,熟悉新的教学管理制度,更加明确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为教学工作服务的思想;必须做好规划,制定出结合本校实际的切实可行的学分制实施方案和实施性教学计划,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如果因循旧的教务管理观念,或只是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试行学分制意见和有关挂靠院校的实施方案依样画葫芦,匆匆上阵,效果就不会明显。 2.课程体系 实行学分制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要突出职业教学的特点。学分制将因材施教落到了实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设置既满足了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又充分考虑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因此在科目设置上要注重“实际、实用、实效”,须有灵活性;要防止重必修课、轻选修课的倾向,或者专业课忽视学生本身的需要,而选修课只是属于专业课的补充,选择的余地小,专业面窄,就会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不具备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必需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3.教材管理 实行学分制后,教材管理难度增大,特别是专业课教材种类繁多,再加上学生选课根据社会的需求和个人的爱好,带有强烈的个性和随意性,因此使用某种教材的人数难以确定,还会带来教材积压或上课没有教材的现象,事先必须充分考虑到,出现上述情况后要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4.评估管理 包括考勤制度、考试管理和成绩考核。考勤问题在选修课管理中更加突出,迟到、缺席、旷课情况如不严格控制必然影响教学效果;同一专业的学生在同一学期中修课的课程不一样,考试管理更加复杂;而学生成绩考核是整个学分制管理系统的核心内容,学生可选修不同的课程,每门课程可有先修成绩、正常修课成绩和重修成绩,而且重修成绩可能不止一个,最后考核分还要采用学分绩点换算,必须慎之又慎,细而又细,马虎不得。

大学全日制本科学生学分制教学管理实施办法

《大学全日制本科学生学分制教学管理实施办法|》 摘要:学分计算以课程为单位,把每门课程的各种教学形式所需的课内外时间合并计算,折算为学分,综合培养计划中理论教学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领域课程和集中实践课程,1.按照综合培养计划的规定,学院负责 安排开出课程的任课教师工作,学校按有关规定计算教师的工作量 大学全日制本科学生学分制教学管理实施办法为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学生学习自主性,按照“高素质、三创型(创新、创业、创造)、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学分与学分制 1.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基本内容是:以学分作为学生学习的计量单位,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学分计算以课程为单位,把每门课程的各种教学形式所需的课内外时间合并计算,折算为学分。 2.学校实行学期标准周制。每学期理论教学周数为16周,课程按每16学时计1学分,少于16学时但达8学时以上计0.5学分,少于8学时的不计学分;体育课、实验课每32学时计1学分,少于32学时但达24学时以上计1学分,少于24学时但达12学时以上计0.5学分,少于12学时的不计学分;实践性课程环节累计每周计1学分,少于一周但达半周以上计0.5 学分,少于半周的不计学分。 3.学生须按要求修满最低毕业学分数。按综合培养计划规定,原则上理、工科类专业最低毕 业学分数为177学分,经、管、文、法、体、艺类专业最低毕业学分数为166学分,医学类 专业最低毕业学分数为260学分。 二、综合培养计划、辅修专业及辅修学士学位教学计划 1.综合培养计划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计划,是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修读课程的基本依据,学生必须根据综合培养计划要求完成学分要求。 学生完成综合培养计划的基本学制为4年(部分专业为5年),学生在校最长修读年限(含 休学)为所在专业基本学制加2年。提前修完规定学分的学生可以申请提前毕业, 未如期完成 规定学分的学生可延长在校学习时间, 但延长时间不得超过最长修读年限。 综合培养计划主要内容有:(1)培养目标、规格和要求。学生必须修读并获得必修课程的学分数,并修够所要求的选修课程学分数,达到毕业要求的最低学分数,方可取得毕业资格。

完全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5页

完全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摘要:本文分析了完全学分制的特点,总结了在完全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遇到的困难,提出了在完全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方法,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现实工作提供指导和帮助。 一、完全学分制的概念 完全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学生修满一定的学分即可毕业的教学管理制度,它集导师制、弹性学制等制度于一身,是一种能较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满足学生个性差异、具有较完善竞争机制的教学管理制度[1]。完全学分制可以因材施教,更好地服务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能够切实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足够的条件,体现“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二、完全学分制的特点 完全学分制不规定学生的修业年限,学生可以以兴趣为导向,自由选择所修课程及任课教师,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与学年制相比,完全学分制具有以下特点: 1.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完全学分制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自主安排大学学习计划,挑选修读课程、任课教师和上课时间。这样既能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调动学习主动性,又能优化知识结构、合理规划学业方向[2]。 2.提高学习年限的灵活度。完全学分制采用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因学习能力、学习内容及学习质量、个人计划、经济问题等因素提前或者延长

毕业时间,满足不同情况学生的不同要求[3]。 3.更注重目标性管理。在完全学分制下,更注重目标考核和考试,学生的学习质量主要通过学分绩点来衡量。只要考核通过或考试合格就可以取得学分,修满该专业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各类学分和总学分就可以毕业[4]。 4.调动任课教师的积极性。在完全学分制下,任课教师不仅要精通所授课程,还要增强创新意识,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内容,充分展现人格魅力,提高课堂吸引力,避免因选课人数过少而停开课程甚至解聘[5]。 三、完全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直以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采用的是“学校抓院系,院系抓年级,年级抓班级”的工作模式[6]。实行完全学分制后,高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和学生管理工作方式会发生重大转变,也会遇到巨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目标不明确。在完全学分制下,学生需要自己确定所修选课。由于学生对学科体系不了解、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自主学习能力差等原因,容易随意选课或者盲目跟从他人选课等。此外,在完全学分制下,由于修满学分即可毕业,容易导致学生过于看重学分、学习目标偏移等。 2.课堂表现无人监督。在完全学分制下,同一自然班的同学将分散在不同的教室上课,班干部无法全面、及时地督促班级同学,辅导员和班主任无法及时掌握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久而久之,自制力较差的同学容易出现迟到早退、不听讲、旷课等现象,老师和同学均无法及时发现并纠正。

学校学分制管理方案

学校学分制管理方案 为适应“学会选择、主动学习、卓越发展”的办学理念,保证“套餐式”课程真正有效地实施,在学校的管理与评价模式上,釆用学分制管理模式。 一、总则 学分制是反映学生发展经历的课程教学评价管理制度,它以量化的方式,通过学分来记录学生在相应课程领域的成长经历及达到的发展程度。 学分制以每一学期每周的授课时数、实验或实习时数及课外指定自学时数为学分的计算依据。根据各门课程的不同要求授予不同的学分,并规定某一学段学生必须达到相应的总学分数,方可毕业。 学校以整个髙中年级(主要是髙一、高二)为段,根据各门课程的周授课时数授予学分。如果考核通过,就可以取得该学科的基本学分,即学时学分,这也是达到毕业水平所必须拿到的学分。而学生学习该课程的质量可以通过该生的考核成绩、课堂表现及获得相关奖项给予奖励学分来加以鼓励。 学生的学分按照课程的不同,分为基础型必修课学分、拓展型课学分、研究型课学分与德育学分四大类。其中每一学分分类中,又分为合格学分与奖励学分。学生必须达到合格学分,学校才准予其毕业。 二、基础型课程学分 基础型课程的学时学分是每个学生必须修读并取得学分的课程, 如学分不满,不予毕业。 基础型课程共开设以下科目授予学分: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心理、劳技等。

该类别学分由各任课教师认定,教研组统计(细则见《上海市XX中学 基础型课程走班学科实施意见》)。 三、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学分 学生在修满基础型课程的学时学分基础上,还需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拓展型课程学分数、研究型课程学分数和生活经验课程的学分数, 方准予毕业。 拓展型课程学分分为五大类,即科学领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人文领域(文学、历史、哲学、地理、外语)、技术领域(计算机、插花等)、体艺领域(体育、美术、音乐)及实践活动领域。 研究型课程学分分为三大类,即专题讨论类、专题调查分析类、课题研究与实践类(细则见《上海市XX中学拓展型课程实施方案》和《上海市 XX中学研究型课程实施方案》)。 四、德育学分 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与管理工作系统化、规范化,引导学生在政治思想与道德品质上同步发展,特制定与生活经验课程相对应的《XX中学学生德育学分实施方案》。 对学生德育学分的认定,必须在掌握大量具体材料的基础上,本着积极慎重的态度,进行量化。 学生德育学分的获取由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德育处执行,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具体操作。各类依据材料分别由德育处及相关处室、年级主任、班主任、任课老师和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提供,必须真实、具体、详细。 学生在校期间,每学期核定一次学分记录情况,记人《XX中学中学生

大学实行学分制及教学管理规定

大学实行学分制及教学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我校全日制本科生实行学分制。 第二条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前提,用学分计算学习量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可以根据专业制定的教学计划及自己的基础和能力,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可以比规定学习年限提前或延迟毕业。 第三条学生选课要办理选课注册手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生可以选择授课教师(选定后,不得随意变动)。 第四条对某些学有余力的学生,经批准可以跨系、跨专业、跨年级选课。对成绩优秀的学生,经批准允许在学好主修专业的同时选修一个辅修专业,达到要求者,可以获得辅修专业证书。 第五条学生成绩档案必须同时登记考核成绩和学分。在正式学籍的学生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应修学分,同时符合规定条件(详见第三章第四十六条)者,准予毕业。 第六条我校本科生学制4年,在校学习时间最长为6年。 第七条我校本科生每年放假10周,其中暑假6周,寒假4周。 第二章教学实施细则

第八条全日制本科教学必须依照教学计划,按每学期下达的教学日历和《本科教学任务安排》组织实施。任选课、重修课、辅修专业课、讲座等可安排在星期六、星期日。 第九条课程设置 各专业所学课程分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选课三类。 (一)必修课: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等方面的课程(具体包括公共课、基础课、体现专业主干学科的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及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二)限定选修课:根据培养规格和专业方向,分设若干选修课组,学生必须在一组或几组内,选学若干门课程。 (三)任选课:在导师指导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志向、特长和基础,可以任意选修的有关课程,目的在于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任选课分公共任选课和专业任选课,外系、外专业的必修课、限选课、本专业多加选的限选课也可作为本专业的任选课。 思想教育课、军事课(含军训及军事理论课)、公益劳动及有关社会活动,学生必须参加,并达到合格要求。 第十条学分规定 (一)学分是用来计算学生学习量的一种单位。各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均规定相应的学分数。

教学管理模式与管理方式

教学管理模式与管理方式 上海大学一直在追求教与学的最佳组合方式,这也为学校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在这里,你将了解到上海大学的“三制”。即:学分制、选课制和短学期制。了解“三制”的优越性以及信息化管理的便捷性,能使大家更容易地找到上大校园学习生活的切入点。 一、先进的教学管理模式 1、以“三制”培养学生“三自”,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 上海大学成立伊始,就开始了学分制、选课制和短学期制的改革实践。“三制”的实施改变了师生的思想观念和学年制的教育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成为主导。“三制”是建立在新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的基础上,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全面成材和早日成材;建立新的教学管理制度,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学分制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实践。学分制的实施,实现了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进程,选择课程、教师和上课时间,修满学分随时毕业,促进了优秀教师优先授课,从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体现文理渗透和适度竞争;在学分制模式下,我校推行了免修和免考勤制度,做到了严格管理,因材施教。 选课制是和学分制相互关联、互为配套的。选课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构造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人尽其才”,学生“学择其好”。学生选课时,首轮选课实现无限量入选以体现公平;根据上学期成绩绩点的高低进行容量筛选以体现合理;滚动式排课(每天13节),“伸展”时空以体现方便;三轮选课,让学生得以调整选课结构以体现个性;安排重修学生专项选课以体现关怀。 短学期制的核心是加快培养节奏,强化实践环节。短学期制,就是把一学年划分为三个理论教学学期(秋、冬、春季学期)和一个实践学期(夏季学期)。短学期制的特点在于:缩短理论课程教学周期,使教师精简理论教学内容,少讲精讲,解决课业重点、难点;加快教与学的节奏,增强学生学习的紧迫感,激励学生自学,改善学习风气;增加教学学期数,实现少课时多课程,利于选修课、循环课的开设;增加实践教学时间的比重,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对于不参与实践教学工作的教师有相对集中的时间进行教学和科学研究。 “三制”的实施帮助学生培养自主精神、自学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塑造了自强不息的人格,改善了学风,提高了综合素质。 2、“三制”创造学生个性发展空间,适应人才培养需要 1999年上海大学开始积极推行辅修第二专业、插班生、转院系、专升本制度、春夏两季“两招两考”,为学生构筑教育“立交桥”。这些制度创新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促进专业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人才。 为了探索基础教学改革的新路,我校在1997年设置基础教学强化班,实施独特的教学计划,着重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心理素质进行指导和培养。基础教学强化班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实施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按照“强基础、重能力”的要求,强化英语、数、理、化、生、文、史、哲、经济和计算机等基础课程的教学,学生学习具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自主进行知识结构的优化,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进校两年后,学生可以在全校范围内选择

淮南师范学院学分制教学管理实施办法

淮南师范学院学分制教学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切实做好实行学分制后的教学管理工作,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并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课程分类 第二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各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均设置一定的学分。学生修读课程必须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各专业学生修读的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种类型。 第三条必修课。指按照培养方案规定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必修课。 第四条选修课。指按照培养方案规定学生可以选择修读的专业方向课程,和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修读的课程。包括:专业方向课程、专业任选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三种类型。其中,公共选修课程按人文社会科学系列、经济与管理系列、科学技术系列、语言系列、音体美系列、生活与健康系列、教师教育系列等七个系列设置。 第三章学分计算办法 第五条理论课每18标准课时设定为1个学分;公共选修课、含实验(或上机操作)的理论课,每24标准课时设定为1个学分;实验(实训)课、体育课,每27标准课时设定为1个学分。设计学分时,以0.5学分为最小计量单位.。 第六条集中安排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如教育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原则上按每周1学分计算。

第七条军事训练、专业见习、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等教学活动各为1学分。社会调查2学分计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程。 第八条以课外时间为主进行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及其成果均折算成一定的学分,该学分可抵公共选修课程学分。 第四章课程的选修、免修和重修(重考) 第九条选课内容 1.所有必修课程,学生必须全部修读。 2.专业方向课程以分组的形式开设,每组包括若干门课程。学生必须从所学专业的若干个专业方向课程系列中选修一定学分的课程。 3.选修课包括专业任选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专业任选课程的修读办法由各专业自定;公共选修课程学生可以在某个系列中选修6学分,在其他系列中自由修读2学分。 第十条课程的免修 1.学生对培养方案规定的某门课程已经自修,可以申请免修,经考核成绩合格后(80分以上),准予免修。被批准免修的学生不参加该门课程的修读和考核,考核成绩和学分以原考核成绩计。 2.学生申请免修,须在开学后一周内提出申请,填写《课程免修申请表》,出具已修课程考核合格的材料,或参加免修考试,经课程所在系系主任批准后报教务处审核备案。学生所在系将获准免修课程的学生名单通知到有关任课老师。 3.下列课程不得免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体育课、国防安全教育课、劳动课、毕业论文(设计)、包含实验的课程、对口招生的预科班课程;集中进行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不得免修。

高等专科学校学分制管理办法

高等专科学校学分制管理办法 学分制是我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学管理体制创新的一项重大举措。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实践技能、综合素养、创新精神,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具体实际,特制订本办法。 一、学制 标准学制年限为3年,最长修业年限为4年(不含休学)。颁发毕业证书时均填写标准学制年限。在校生因创业需要休学者,根据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处理。 二、学分 1.学分是学生修读课程所需时间的反映,一般以学期为单位计算。各专业毕业的要求总学分,参见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各专业教学计划应明确规定本专业毕业生应修满的总学分数以及每学期应修的最低学分数和必修课学分数。最低学分应能保证本专业学生四年内(含重修一年)修满毕业要求的最低学分数。 3.面授课程一般每16个学时计1学分,一门课程分几个学期讲授,每学期按授课总学时数分别计算;军事类、思政类、体育类课程按国家政策规定赋予学分;选修课按具体情况赋予学分,原则上每门最高不超过2学分,32学时。

4.课间岗位认识实习每周计1学分;毕业实习每周1学分,每周26学时,实习考核成绩,主要是根据实习学生的思想政治、实习态度、实习报告、出勤和实习单位综合评定等五个项目来确定(集团化办学管理中心制定详细考核实施细则)。 5.入学教育、党团活动、运动会、毕业教育以及教学计划中未安排的其他集体活动等不计学分,但实行考勤,学生必须参加,否则不能毕业。 6.学生修读一门课程后,完成该课程各个教学环节,通过考核,成绩合格,即取得相应的学分。学分计算的最小单位为小数点后一位。 7.学生获得相应公共基础必修课程的国家等级证书可以转换该门课程的学分,申请免修该门课程,成绩以期末考试成绩为准,最低计入60分。学生获得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可以申请转换相关课程的学分,申请免修该门课程,最低计入60分,成绩以期末考试成绩为准,具体参见专业学分转换管理办法。 三、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分类 1.按照国家对专业设置的原则性意见,结合学生毕业后职业资格考试和行业从业需求,学校对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统一要求,各院(系)根据学校的统一要求,结合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经学校专业

学院学分制教育教学管理办法

学院学分制教育教学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学分制是以学分和绩点作为衡量学生学习量和质的计量单位,以学生取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最低学分作为毕业的基本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余地的一种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第二条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方针、政策,以自治区《关于高等职业院校实施学分制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为依据,深化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适应鄂尔多斯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多规格、多样化的需求;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两方面积极性、创造性,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为核心,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公民与道德教育、人文与科学素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健全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制度,促进教育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我院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历教育的学生。 第二章学制与学期 第四条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标准学制为3年,学生在校期间实行弹性学制,修业年限2~5年。 第五条标准学制每学年2个学期,3个学年总计6个学期。第1学期全程18周,课程教学17周、考试1周;第2学期全程20周,课程教学19周、考试1周;第3学期全程19周,课程教学18周、考试1周;第4学期全程20周,课程教学19周、考试1周;第5学期全程19周,课程教学18周、考试1周;第6学期全程17周,课程教学16周,毕业教育1周。课程教学周数内包含以周为单位的实践教学课程(如军事训练与入学教育、劳动、实习实训、设计、毕业教育等)的周数,第1、3、5学期的课程教学周数内不含“十一”长假。 第三章课程设置与学分计算 第六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为必修课、选修课两类: (一)必修课。是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包括公共平台必修课、专业群平台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 (二)选修课:是指以拓展专业知识与技能课程;或为提升学生基本素养,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发展学生兴趣特长和潜能的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包括专业方向(或专门化)任意选修课和个性化素质任意选修课。选修课学分不低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