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集封建时代文学发展之大成

清代文学集封建时代文学发展之大成
清代文学集封建时代文学发展之大成

为什么说“清代文学”是古代文学的总结

清代文学集封建时代文学发展之大成,是古代文学的一个光辉总结。各种文体无不具备,蔚为大观,诸多样式齐头并进,全面繁荣。诗、词、散文等传统文学样式,清代使之得到复兴;小说、戏曲、民间讲唱等新兴文学样式,清代使之达到登峰造极的高度。下面就按不同文体对清前期至中期文学的发展变化作一简单的概述。

清初的文人学者,不满统治者的民族压迫和专制统治,较普遍地存在反对清廷的民族思想,有些人还有进步的民主思想。这时期的诗文作家,即以抱有这种思想的明遗民为主体。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人是这时期最杰出的思想家和学者。他们的散文,以深厚的功力,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思想和不同程度的民主思想,超越晚明散文的成就,显示了崭新的面貌;他们诗歌的风骨亦高。重要的遗民诗人,还有归庄、杜□、吴嘉纪、阎尔梅、钱澄之、屈大均、陈恭尹等。遗民诗的重要主题,是反映民族矛盾,表现爱国思想;阎尔梅、钱澄之、吴嘉纪又较多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阶级矛盾。在风格上,也各有特色。

雍正、乾隆时期的诗文作家,屈服于朝廷的钳制压力,迷惑于“盛世”的表面承平,继续康熙后期的倾向,创作上反映社会矛盾的内容薄弱。但诗说、诗派颇为活跃。著名诗人有持格调说的沈德潜,持性灵说的袁枚,还有与袁枚齐名和创作主张相近的蒋士铨、赵翼、张问陶;风格以幽秀取胜的厉鹗,以生新取胜的钱载,以奇峭取胜的黎简,以清迥倜傥取胜的黄景仁;以及描写人民疾苦的郑燮等等。诗人众多,风格多样化,艺术技巧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形成了元明以来所没有出现过的盛况。

以明臣而仕清的钱谦益和吴伟业,也是清初的两个重要作家。他们的身份不同于遗民,而作品内容却有相似之处。钱谦益学问渊博,文章气概恢宏,在黄、顾、王三家之前,已开始转变晚明散文的格局,扩大其规模。其诗兼学唐、宋诸大家,入清后的作品,也好写兴亡之感,以自托“不忘故国”。吴伟业诗,多写明末清初的史事,其七言歌行,词藻绵丽,感情恻怆,音节谐美,有很强的感染力。

著名的散文作家,还有魏禧、侯方域、汪琬等人。魏禧是遗民,其文有较浓厚的民族感情和较强的形象性。侯方域文奔放有气势。汪琬文流畅简洁。在钱谦益、顾炎武等人的影响下,清初文人,多博览群籍,典实丰富,所以也多善于写作骈文,以陈维崧所写的才气横溢的骈文为最著。

康熙后期,统治巩固,文士又多是在清朝成长的,其身世与明遗民不同。这时期的诗歌,就不再以表现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为主,而是致力于艺术技巧的追求,内容以抒情吊古和模写山水为主。著名诗人有施闰章、宋琬、查慎行、赵执信等。查慎行诗刻划精工,成就较大。赵执信则比较注重反映现实。

清初词坛,也呈振兴之概。陈维崧效法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风,作品数量多,为阳羡派词的代表作家。朱□尊编选《词综》,提倡南宋姜夔、张炎一派清空雅洁的词风,为浙派词的开山祖。纳兰性德词擅长白描,神似南唐李煜。他们对后来都有较大的影响。由于文学本身的演变和城市生活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等原因,元明以来,新兴的戏曲、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逐渐超过当时的诗歌、散文。清代文学,也还继续着这种趋势,戏曲、小说的成就比较突出。

清初的戏曲,如吴伟业的《秣陵春》、李玉的《牛头山》等,抒写国家衰亡之痛,是当时民族矛盾的曲折投影。李玉等人合作的《清忠谱》,揭露宦官当政的黑暗,把市民群众的斗争搬上舞台;情节人物比较集中,减少明代传奇戏曲头绪纷繁的毛病,内容和形式都值得肯定。《十五贯》、叶稚斐(时章)的《琥珀匙》,内容也有可取。接着出现了

洪生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两部杰出的传奇。《长生殿》把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放在安史之乱前后的背景上描写,抨击了封建政治和李、杨生活的腐朽面,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矛盾;在歌颂真挚爱情方面贯注了作者的理想。虽在对主题思想和主人公性格的处理上有着自相矛盾的缺点,但此剧情节动人,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氛,成就还是较高的。《桃花扇》以侯方域、李香君的离合之情为主线,抒写南明福王弘光朝覆灭,以至明室300年隳败的兴亡之感,做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比较成功的结合。它直接写到清兵入关前后的史事,和现实斗争的联系比《长生殿》密切。全剧结构紧密,表现了身居被侮辱、被压迫地位而有高贵品格的李香君,塑造了一个坚守民族气节的爱国妇女形象。它的主要局限性是对于明末农民起义军的敌视。

清初的长篇章回小说,如陈忱的《水浒后传》、钱彩的《说岳全传》,通过写前代故事,反映了阶级斗争、民族矛盾,表现爱国思想。但艺术成就较高的,还推蒲松龄的短篇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它借花妖狐魅等故事,揭发封建吏治和八股取士制度的黑暗,歌颂青年男女对于幸福与爱情的追求。它用流畅的文言文来写,想象丰富,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善于把非现实世界的人物,赋予浓厚的现实生活的人情味。

在康熙后期政治、经济形势上升的基础上,雍正、乾隆时期就进入清朝的“盛世”。被破坏了的明中叶以来萌发的资本主义生产因素,得到恢复和发展,中国的封建经济呈现最后阶段的繁荣。但在清廷夸耀其文治武功都取得胜利的同时,土地集中,官吏贪污,统治者奢侈腐化和穷兵黩武,又逐渐激化暂时缓和的社会矛盾。在文化、思想方面,继续厉行钳制政策:雍正朝的吕留良遗书,乾隆朝的胡中藻、彭家屏等文字狱,仍然株连广泛,刑戮残酷;统治者在提倡程、朱理学之外,又奖励考据学,实际上起着引导文人学者钻入脱离现实斗争的学术研究中去的作用;乾隆朝利用编修《四库全书》的机会,大量销毁、窜改不利于清廷统治的书籍。

散文方面,产生了以方苞、刘大□、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散文。方苞讲求义法,姚鼐讲究文章的阴阳刚柔。思想上守程、朱理学的正统观念,风格以清真雅正为宗,适应当时的政治背景。他们的简淡有风神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但缺乏宏伟的气魄和规模。这时期的骈文作家也不少:接轨六朝唐宋,以才藻富丽取胜的,有胡天游、袁枚、吴锡麒、孔广森等人;效法魏晋,以风格高雅取胜的,有汪中、洪亮吉、邵齐焘等人。

词坛则以浙派的影响为最大,代表作家有厉鹗等。

长篇小说在本时期放射出特有的巨大的光彩,这就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与曹雪芹的《红楼梦》两部巨著的出现。《儒林外史》对八股取士的封建考试制度的摧残人才,进行了全面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它虽采用夸张的手法,却体现“讽刺的生命是真实”的深刻的现实性。它的具有幽默感而又朴素的语言艺术,也能做到“戚而能谐,惋而多讽”,富有含蓄性。它是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长篇讽刺小说。《红楼梦》通过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和贾府由盛到衰的故事情节,反映了官僚地主生活的腐朽,表现了具有叛逆性格青年的民主思想与传统意识形态的冲突,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趋势。它通过对日常生活琐事和人物内心世界的提炼描写,塑造了一大群具有深刻典型意义而又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细腻,气氛浓郁,语言优美多姿。它以思想和艺术的伟大成就而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短篇文言的笔记小说,有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袁枚的《新齐谐》等,成就都不及前期的《聊斋志异》。

乾隆后期政治上的腐败,使社会矛盾激化起来。从嘉庆初年到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之前(1796~1840),社会矛盾继续发展,更加尖锐。清朝的“盛世”趋于没落,中国的封建社会也日益走向衰亡。人民的反抗斗争随着生活的日趋贫困而加强,爆发了白莲教、天理教等的大规模起义。当时的文人,眼看“盛世”面貌的逐渐幻灭,又挣不脱思想上

所受的钳制,处在暴风雨前夕的沉闷、窒息的空气中。文坛上有一些小的变化,但蓬勃的气象则已不如前一时期。

在散文方面,有恽敬、张惠言、李兆洛等提倡文章要合汉魏六朝与唐宋之长,合骈、散两体之长,想以健茂的气格,救桐城派的薄弱,称为阳湖派。阳湖派在写作实践方面的成就,并不能超过桐城派,其影响也不及桐城派的深广。桐城派在这时期的代表作家,还有梅曾亮、管同等人。

张惠言与稍后的周济等,宣扬词的比兴意义和社会作用,宣扬词要写得深美闳约、质实厚重。在理论上有较大的贡献,推动了清词的进展,其影响直接延伸到近代,称为常州派。但他们的创作,虽想“以国风、《离骚》之旨趣,铸温、韦、周、辛之面目”,实际上受温庭筠、周邦彦、吴文英的影响较深,颇偏于□艳,而且缺乏有深广现实意义和积极精神的内容。比诸浙派和阳羡派,并没有真正的高下之别。在常州派风靡词坛的时候,有不为此派风气所囿的词人,如郭□、项鸿祚,其作品写得清隽哀婉,别有风韵,也为论者所推重。

诗的方面,著名作者有王昙、孙原湘、舒位等,被称为继袁枚、蒋士铨、赵翼“乾隆三大家”之后的“后三家”。舒位诗善于剪裁成语,富有奇气;孙原湘诗写得清丽,富于巧思,也有精彩的作品。

以上诗、文、词的作家,虽都在嘉庆时期去世,但有的创作活动,在乾隆后期已开始,所以文学史上,也曾把恽敬、张惠言、王昙、孙原湘等人放在上一时期的作家之列。预感暴风雨即将到来,期待迎接新时代的曙光的代表作家是龚自珍。他生活于本时期,但他的带有启蒙主义思想、富有瑰奇璀璨色彩的诗词散文,开创新的风气,对近代文学的影响更大,所以文学史上又常把他列为近代文学的先锋。

长篇章回小说较著名的是李汝珍的《镜花缘》。它在妇女问题上有一些进步见解,体现出民主思想,但也有不少封建说教和庸俗内容,艺术上也有明显的缺憾。在《长生殿》、《桃花扇》之后,内容上已逐渐趋于宣扬封建道德和适应士大夫娱乐的需要;形式上也多冗长、堆砌,趋于僵化,优秀的作品少见。代之而起的比较有新的生命力的是各种地方戏曲。讲唱文学如评书、鼓词、弹词等,品种多样,在城市和农村都相当活跃,显示了它们的民间色彩和生命力。

赵东旭

中文0801班

学号:081010032

古代文学史(二)重点整理精品

【关键字】历史、政治、情况、道路、方法、条件、成就、传统、认识、矛盾、体制、大力、密切、充分、整体、和谐、透明、健康、合作、配合、提升、统一、发展、建设、提出、发现、研究、规律、特点、突出、情绪、理想、思想、力量、成果、地位、精神、要素、基础、环境、体系、制度、特色、标准、结构、主体、秩序、反映、力度、关系、分析、提倡、包容、倡导、形成、丰富、坚持、创新、提高、转变、深化、规范、多方面、规范化 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建安七子:曹丕《典论·论文》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为“七子”。 竹林七贤: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建安风骨:建安文学基本上继承了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直抒胸臆、言情务尽的传统,但许多诗中又采用了比兴手法,是诗歌形象鲜明又耐人寻味,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因为建安文学有这些特点,在整体上呈现出了一种刚健悲凉、清峻通脱的格调,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正始之音:指魏晋玄谈风气。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士风流,盛于雒下。世称正始之音。正始之音是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 永明体:魏晋以来,中国音韵学有了新的发展,在南朝永明年间,周颙发现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同时对音韵很有研究的学者沈约用四声叠韵的原理来研究诗歌中的音韵配合,指出八种声病必须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高二年级组郑思萌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在特定环境中的人物性 格: 2、激发学生课下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拓展文学知识,修炼 文学素养; 3、理解和探究中国古代女性的价值观和爱情观,培养学生正确的 价值观和独立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不能类型的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制造人物命运的 原因; 2、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探究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鉴赏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回忆下曾经在课本中学过的中国古代女性形象,并简要分析下

这些形象的人物性格 二、初步感知 接下来用四个课时分四个方面归纳中国古代的女性形象 1、中国古代才女; 2、被誉为“红颜祸水”的女性; 3、聊斋中的女鬼; 4、中国古代妓女。 三、中国古代才女 卓文君 卓文君,汉代才女,西汉临邛(属今四川邛崃)人,与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也有不少佳作流传后世。 卓文君她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家中富贵。她是汉临邛大富商卓王孙女,好音律,新寡家居。司马相如过饮于卓氏,以琴心挑之,文君夜奔相如,同驰归成都。因家贫,复回临邛,尽卖其车骑,置卓文君酒舍卖酒。相如身穿犊鼻裈,与奴婢杂作﹑涤器于市中,而使文君当垆。卓王孙深以为耻,不得已而分财产与之,使回成都。事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又据《西京杂记》载,文君作司马相如诔文传于世;又载相如将聘茂陵人之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后世常将卓文君事用为典故。传说后来两人生有一女,唤名琴心。因正月初一生,故皇后赐名元春。 卓文君,一个美丽聪明,精诗文,善弹琴的女子。可叹的是十七岁年纪轻轻,便在娘家守寡。某日席间,只因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多情而又大胆的表白,让久慕司马相如之才的卓文君,一听倾心,一见钟情。可是他们之间的爱恋受到了父亲的强烈阻挠。卓文君凭着自己对爱情的憧憬,对追求幸福的坚定,以及非凡的勇气,毅然在漆黑之夜,逃出卓府,与深爱的人私奔。当垆卖酒为生。生活艰难,但两人感情日深。这也是一直流传至今的爱情故事里最浪漫的夜奔之佳话。 班昭 班昭(约45年?-约117年?)一名姬,字惠班。汉族,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史学家班彪女、班固与班超之妹,博学高才,嫁同郡曹寿,早寡。兄班固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遗稿散乱,未竟而卒,班昭继承遗志,独立完成了第七表〈百官公卿表〉与第六志〈天文志〉,《汉书》遂成。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贵人师事之,号曹大家(gū)。善赋颂,作《东征赋》、《女诫》。班昭为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班昭家学渊源,尤擅文采。她的父亲班彪是当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清代女作家赵傅“东观续史,赋颂并娴”。班昭十四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所以人们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以个性而论,曹世叔活泼外向,班昭则温柔细腻,夫妻两人颇能相互迁就,生活得十分美满。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先秦文学 上古传说文学 神话基本特性: 1、神话都就是想象的或幻想的。 2、神话就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与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与说明。 3、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 我国神话系统 (一)创世神话《开天辟地》、《女娲造人》 (二)自然灾害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 (三)战争神话皇帝大战蚩尤 神话主要特征: 1、无论就是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就是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围绕着人都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人物都充满着昂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与英雄气概。 3、不论就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诗经》 《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 1、婚恋诗 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 3、政治讽喻诗 4、史诗及其她

《诗经》的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四言诗的典范 4、章法结构(重章复沓)与语言特色(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连绵词与叠字的大量运用) 先秦散文 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就是《尚书》,它以记言为主。 《左传》的叙事艺术: 它就是春秋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 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 《左传》的写人艺术: 叙写历史时注重刻画人物,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 1、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2、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环境中营造 《左传》的辞令艺术“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史。约前1000年到前440年 《战国策》铺排纵姿的文学特色: 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3、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赏析期末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赏析 1.“古体诗”与“近体诗”概念辨析 (1)区别: 近体诗就是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也称为今体诗(相对唐宋而言)。在唐 以前的诗称为古体诗(不包括所谓的“齐梁体”),还有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 为古体诗。总的来说可以从句法、用韵、平仄上来区别。 在句法上:古体诗每句的字数不一,每首诗的句数也可以不一样。而近体诗只 有五言和七言两种,其中每首四句的为绝句,每首八句的为律诗,每首超过八 句的为排律或称为长律。 在用韵上:古体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韵,也就是说 可以在一首中换韵。而近体诗每首只可以用一个韵,再长的排律也不可以换 韵。古体诗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在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诗只在偶 数句上押韵(除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古体诗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而近 体诗一般只可用平声韵。 在平仄方面:古体诗不讲究。而近体诗是十分讲究的。 在律诗中,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 是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句形一样,词性相对,平仄相反,十分工整。实际上 三、四,五、六就是二副绝好的对联。 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 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 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 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 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汉魏以 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 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 “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另外,唐以前即有 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 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2)联系: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 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 体到近体间的过渡形式,或称“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如王勃 《滕王阁》为古体诗,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声律上近似分押仄、平两 韵的两首七言绝句。唐代律诗格律定型之后,诗人们的古体作品中更常溶入近 体句式。如王维、李颀、王昌龄、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颇有律句、律联。歌行 体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而有的 诗作者则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韩愈等 均有所创造。后来明、清学者自觉注意到古诗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现象。

清代文学史

艺术类综合袁行霈版文学史笔记之清代文学史(一) 清代文学 一讲清代文学总论 一、清代文学发展的背景 1、宋代理学成为清代的官方哲学 2、清王朝控制社会文化思想方式之一是编书。同时又明令各地查缴“违碍”书籍,然后销毁。 3、清王朝控制社会思想的更严厉的手段是大兴文字狱。 4、乾嘉汉学从学术流派上将,可以说导源于顾炎武,从其学术精神上讲,则是清王朝文化专政的结果。 清王朝的文化政策及乾嘉学风也多方面地影响到文学。桐城派古文及其正宗地位的确立。在诗歌方面明显的表现是翁方纲对王士祯神韵说和沈德(好像是德字)潜移调说的修正,提出他的肌理说。 二、清代人文思潮 清初几位思想家大都是反宋明理学。对明代王阳明心学的抛弃,特别是对晚期李卓吾非儒薄经的反传统思想的否定。 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思想家,文学观不尽一致,对文学问题的关注程度,都是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抛弃了晚明文学的表现自我、个性解放、率真浅俗的理论观念。在清中期文学领域也呈现出类似晚明的一股思潮,反传统、尊情、求变、思想解放。袁枚是代表人物。 三、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 1、集历代文学之大成。清代文学较之以往各代异常繁荣,一方面是元明以来新兴的小说、戏曲,入清之后依然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元明以来已呈弱势的诗、古文乃至词、骈文,入清后重新振起。凡往代曾经盛行过、辉煌过的文学样式,大都在清代文坛有一席之地,。实质上也是中国文学传统精神和古典审美特征的归复。 2、文学古典形态的再度辉煌 ①清诗。从总体上讲是继承和发扬了贯穿中国诗史中的缘事而发,行“兴、观、群、怨”之用的传统精神,同时也继承了、发展了传统的审美艺术的特征。 ②清词。在明清之际,词发生了转机,走出理俗,归于雅道。成为苦闷中文人委婉曲折地抒写心曲方式。出现了大量的地方性的词人群,以陈维崧为宗主的阳羡词派,朱彝尊为首领的浙西词派形成,词呈现出“中兴”局面。 ③骈文。 ④戏曲。入清后传奇、杂剧都顺从着晚明的趋势,创作更加活跃。李渔的理论和剧代表明代以来戏曲创作由“曲”到“戏”转移。也可以说是戏曲向戏剧本质特征的回归与创作的成熟。 ⑤小说。清初小说,作家独特的作品日益增多,从总体上看是迈进了独创期。另一方面是爱情婚姻小说雅化,蜕变为才子佳人小说。 总之,清代文学在前期和中期是有变化的。前期文学关注国运民生,有着炽热的责任感和深沉的历史意识,传统文体和已雅化的戏曲取得了很高成就。在清中叶,传统文体虽然很活跃,流派纷呈,诗说文论竞相争鸣,但成就和影响远不及小说。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整理

填空: 1.诗经是西周至春秋的诗歌总集。 2.现今所见《诗经》共305篇 3.诗经的流传:(三家诗)汉代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生所传的《齐诗》和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古文学派毛亨传的《毛诗》,流传至今的为《毛诗》。 4.《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5.西周前期的作品最值得重视的是五篇歌咏周族始祖和先公先王的诗:《大雅》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6.《国语》以记言为主。 7.《孟子》为语录体散文。其文学成分表现在叙事和抒情两个方面。 8.《赋篇》的作者是荀子. 宋玉有《九辩》一篇 9.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 10.九歌的篇目和祭祀的对象:《东皇太一》(天神)、《云中君》(云神)、《湘君》、《湘夫人》(湘水之神)、《东君》(日神)、《大司命》(掌管寿命的神)、《少司命》(掌握子嗣的神)、《河伯》(河神)、《山鬼》(山中之鬼)、《国殇》(阵亡将士之魂)和《礼魂》(送神总曲)。 11.五四运动以后的研究者常称这些西周以前的诗为周族的史诗. 12.《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统称“春秋三传” 13.汉代文学领域得到了大规模拓展,最引人注目的是赋。赋分为抒情小赋和体物大赋两类 14.司马相如《上林赋》《子虚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15.汉代文学在诗歌上的进展最重要的是五言诗的兴起和叙事诗的产生、发展 16.现存汉代最早的抒情赋是贾谊的《吊屈原赋》 17.汉武帝的《秋风辞》是第一篇中国文学史上抒写人生的本然情绪 18.枚乘《七发》大赋的开始 19.西汉中期的体物大赋作家除了司马相如外,最值得注意的是王褒。他的《洞箫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专写音乐的作品 20.贾谊最著名的是《过秦论》和《论治安策》 21.晁乘的政论文《论贵粟疏》 2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到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总共一百三十篇。本纪是全书的大纲。指导思想是黄老思想《史记》的写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整理 1、神话的基本特征: 2、简述我国古代神话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3、试论我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4、《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5、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6、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7、分析《诗经》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特色。(即《大雅》五篇史诗的主要内容) 8、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9、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10、简述《老子》的文学价值。 11、简述《论语》的文学特色。 12、简述《墨子》的文章特点。 13、简述《荀子》说理文特色。 14、简述《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极其寓言的特点。 15、试述《左传》的文学特色。 16、试述《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17、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18、试论《庄子》寓言特色。(即《庄子》的文学特色) 19、简述《九歌》艺术表现的特点。 20、简述《招魂》的艺术特色。 21、试叙楚辞产生的相关要素。

22、试论楚辞的文体特点。 23、试论《离骚》的思想内容。 24、试论《离骚》的主要艺术特色。 25、试论《九辩》的艺术特色极其与《离骚》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26、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27、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8、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9、论述《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30、简述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31、简述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32、简述《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点。 33、论述杨雄大赋的创作特点。 34、论述王褒《洞箫赋》在咏物赋发展中的地位。 35、论述班固《两都赋》。 36、论述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37、试叙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38、试叙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39、试叙《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40、试叙《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41、简述曹操诗歌思想内容及创作成就。 42、简述曹丕诗歌的特点。 43、简述王粲诗歌艺术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介绍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介绍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作。书中还保存了一些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与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等,想象丰富,清新活泼。 《史记》:西汉司马迁著,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它记载了黄帝到汉武帝时长达三千年的历史,其人物传记开我国史传文学的先河。《史记》就是古代散文史上的一座丰碑,给后人以无尽的启示与深远的影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四书”、“五经”:“四书”即《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为《诗》、《书》、《易》、《礼》、《春秋》。“五经”再加上《论语》、《孝经》为“七经”。 《楚辞》: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诗歌的形式就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与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楚辞》主要就是屈原、宋玉等人作品,就是西汉末年刘向搜集辑录而成。后人又称楚辞为“骚体”。《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历代散文创作。就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诸子集成》:原国学整理社辑,本书辑录先秦到南北朝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家等各学派代表作品二十八种。 《国语》就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二十一卷,传为左丘明所著。全书按不同国家记载史事。《国语》与《左传》明显的区别就是:《国语》分别不同国家,以记言见胜;《左传》则按年代编号,长于记事。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先秦杂家的代表著作,由战国末秦相吕布韦集合门客编成,全书共二十六卷。此书就是一部理论散文最早的总集。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儒家奉它为“经”,才称《诗经》,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就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其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就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诗歌的形成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古诗十九首》:无名氏作,它继承了乐府民歌中抒情诗的技巧,又吸收了《诗经》、《楚辞》的营养,用自然、朴素的语言表达深挚的感情,它代表了汉代五言诗的艺术高峰。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古代文学史(唐~清整理) 一·<唐> 诗歌诗词:诗 初唐(618~713): 两大诗派1、以上官仪和杜审言、宋之问等宫廷文人为代表。他们总结了齐梁以来在诗歌声调、韵调、对仗方面积累的经验,明确了古近体的界限,对律诗的定型及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2、以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为代表。他们的入主诗坛,标志着中下层文人打破了宫廷文人的一统天下。批判六朝文学,主张言志抒怀,咏叹人生。诗风:绮丽婉转,不脱六朝;刚建清新,启迪盛唐。 两大乐府诗名篇:刘希寿《代悲白头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盛唐(713~765): 两大诗派1、王、孟山水田园诗(清丽的疏淡的笔墨,描绘题咏山水田园。抒情寄趣,多用五言古体和律体) 2、高、岑边塞军旅诗 3、其他特色诗歌(王翰、王昌龄、李颀、崔颢、祖咏等其他个性特色诗歌) ▲两大诗人:1、李白(以澎湃雄放的气势、奇特瑰丽的想象、清新自然的语言、飘逸不群的风格,抒写拯物济世的怀抱,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反应民生的苦难,藐视权贵,反抗礼教,成为反映盛唐时代精神风貌的一面镜子) 2、杜甫(忧国伤时,谴责战乱,哀恤民瘼,善于把时代的灾难、民生的涂炭和个人的不幸结合起来,用典型事例反映现实,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情) 中唐(766~859): 与盛唐相比的变化:其一,内容上现实主义倾向有所加强,题材有所拓宽,如揭露商贾渔利,反映南国风情,描写男女爱情,总结历史教训的题材增多。其二,形式上流派众多,风格各异。其三,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如以文为诗,以议论为传,以律调入歌行,用传奇的手法叙事写人等。 两大诗派1、元白新乐府运动及轻俗平易诗风(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等主张发挥诗歌的美刺作用,干预现实。以俗为美,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审美心理,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流派) 2、韩(愈)、孟(郊)、李贺等奇崛险怪诗风 3、其他特色诗歌:大历诗风(大历十才子;刘长卿、韦应物等)刘禹锡、柳宗元 晚唐(860~907):唐代诗歌衰微时期 两大诗人(小李杜):1、杜牧(评记史诗,针砭时政的怀古咏史诗,《泊秦淮》)2、李商隐(深于寄托,巧于比兴;用典精工巧妙;语言精炼,注意锤炼实词,选择虚词,运用叠词) 两大倾向:1:重艺术的司空图、韩偓、韦庄等2:多讽喻的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常识大全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常识大全,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常识大全 下面是的我们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元明清作家作品 关汉卿,号已斋叟,大都(北京)人,元代杂剧(戏曲)作家,我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元杂剧的奠基人。所作杂剧达60多种,今存14种,以《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最为著名,有《关汉卿戏曲集》。《窦娥冤》是我国戏曲史上典型悲剧之一。 王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杂剧(戏曲)作家,代表作《西厢记》5本,21折,以歌颂反封建的爱情为主题,歌颂张生和莺莺为争取婚姻自由所进行的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北京)人,元代戏曲家、散曲家,所作杂剧15种,代表作有杂剧《汉宫秋》、散曲《天净沙秋思》。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水浒》即《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是我国古代描写农民革命斗争的长篇白话

章回体小说。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为施耐庵学生,曾共同从事创作。传有17种通俗演义,代表作《三国演义》,它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历史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全书120回。 于谦,字延益,钱塘(浙江)人,明朝大臣、爱国将领。官至兵部尚书,溢忠肃,诗人。有《于忠肃集》。《石灰吟》为作者12岁所作,选自《古代诗歌选》。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江苏)人,明代小说家。四十多岁中贡生,官仅至县丞,因耻于折腰而罢归,一生贫寒,对黑暗现实不满。晚年著成我国第一部神话长篇小说《西游记》,既寄托了他济世匡时的愿望,也是积极浪漫主义的杰作,其艺术性标志着我国浪漫主义文学达到一个新高峰。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昆山(江苏)人,后徒居嘉定(上海),明末散文家,60岁中进士,官任南京太仆寺丞。所作散文朴素简洁,善于叙事,有《震川先生集》。《项脊轩志》选自《震川文集》。 汤显祖,江西临川人,明代戏曲家,曾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代表作《牡丹亭》(又称《还魂记》)。剧作多反对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

16第五章 清代文学概说

第五章清代文学概说 清代 清王朝从1644年定都北京至1911年辛亥革命,有国267年 从1840年鸦片战争始,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历史进入近代 清代文学,指清前期至清中叶的文学: 清前期(1644?a1735)清入关?a?a雍正末,包括顺治、康熙、雍正几朝 清中叶(1736?a1839)乾隆初?a?a道光19年,包括乾隆、嘉庆、道光20年前 一、清代社会特点 1.封建君主专制 清代皇帝较以往各王朝更专制,臣民较以往奴性也更强 承袭明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军事、行政、财政大权完全集中皇帝一人之手 设立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内阁形同虚设 2. 清代思想文化专制:独尊程朱理学 满清统治者以中国传统文化继承者自居,承认儒学正统地位 (1)以汉制汉 1)尊孔崇儒 康熙主持编写《性理精义》,一再倡理学,崇朱熹 2)六部、都察院实行满汉复职制度 3)欺骗麻醉与屠杀镇压相结合 倡科举,设四库全书馆,笼络汉族知识分子; 非不知八股为无用,特以牢笼人才,舍此莫属。 大兴文字狱,扼杀反清及异端思想 (2)编书与禁书 1)保存古代文化典籍:《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佩文韵府》《四库 全书》的编纂 2)乾隆时被禁毁的书将近三千馀种,六七万卷以上,种数见与《四库》现收书相埒(孙 殿起《清代禁书知见录》) 二、清代文学发展概况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2绪论》:就拿文学来讲,周秦以子称,楚人以骚称,汉人以赋称,魏晋六朝以骈文称,唐人以诗称,宋人以词称,元人以曲称,明人以小说、戏曲或制艺称,至于清代的文学则于上述各种中间,或于上述各种之外,没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足以称为清代的文学,却也没有一种不成为清代的文学。盖由清代文学而言,也是包罗万象而兼有以前各代的特点的。 众体皆备,集历代文学之大成 清代文学繁富、驳杂,蔚为大观: 元明以来新兴的小说、戏曲空前飞跃,成就巨大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 第二章《诗经》 第三章先秦散文 第四章屈原与楚辞 第五章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 第六章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 第七章两汉辞赋 第八章两汉诗歌 第九章建安诗歌 第十章正始诗歌 第十一章两晋诗歌 第十二章田园、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第十三章南北朝诗歌 第十四章魏晋南北朝散文与辞赋 第十五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十六章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歌第十七章盛唐得诗人们 第十八章李白 第十九章杜甫 第二十章大历诗坛 第二十一章中唐诗歌 第二十二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 第二十三章唐代散文 第二十四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第二十五章唐五代词

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 第一节初民得歌谣☆☆☆☆☆☆ 1、我国古籍中多有对原始歌舞得记载,如:“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纬书《河图玉版》);“(舜)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宋书·符瑞志》引《竹书纪年》)。 2、我国就是一个诗得国度,如:“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在人类还没有文字,没有丰富得文学艺术种类及表现手段,歌唱与舞蹈便就是初民天然得表现与抒情方式. 3、或求雨,或祈年,就是甲骨卜辞得重要内容,表现着初民得心态与愿望。上举这类卜辞比较完整,语句平实,声韵谐调,可以见出原始古歌得风貌。 4、至于后世典籍所保存或搜集得原始歌谣,只有极少几首,因其风貌古朴,或可视为原始歌谣得存留. 例如相传为黄帝时得《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 知识点一神话释义 神话得基本特性: (1)神话都就是想象或幻想得(2)神话就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得自然界或社会现象得解释与说明,只就是它经过了“幻想”得加工,成为了想象中得“神话"了得现实生活(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得愿望(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得远古时代,它就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

中国古代文学概述

中国古代文学概述 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有着光辉的历史、灿烂的成就。 上古神话和歌谣是最早的口头文学创作,先秦时期,我国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收诗三百零五首,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并灵活运用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作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它奠定了后世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在南方则产生了具有楚文化特征的新体诗——楚辞,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运用这一形式创作了《九歌》和《九章》。他的代表作《离骚》是古代文学史上最宏伟瑰丽的长篇抒情诗,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 春秋战国时代,在百家争鸣的氛围中,产生了诸子散文,其中《论语》为语录体,《盂子》为对话体,《庄子》则擅长论辩,而且文学性最强,晚出的《荀子》和《韩非子》则已似专题论文集。历史散文与之辉映,其中《左传》为编年体,《国语》和《战国策》为国别体,《战国策》的人物描写十分高明,言辞也铺张犀利,颇具文学价值。秦朝几无文学可言,李斯《谏逐客书》是仅存的散文名篇。 两汉文学中极有活力的是乐府民歌,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着力反映现实生活,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它长干叙事铺陈,语言富于生活气息,句式以杂言和五言为主,推动了诗歌艺术的发展,《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其中的传世名篇。汉代文人五言诗也逐渐走向成熟,到东汉后期出现了抒情组诗《古诗十九首》,被后人称为“五言之冠冕”。 汉代早期散文以政论文为主,贾谊《过秦论》最为著名,西汉是大一统帝国,辞赋应运而生,至武帝前后兴盛,产生了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等大赋。两汉散文成就最高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它既开创了纪传体的史书新体例,又是传记文学精品,精于叙述事件和刻画人物,语言也富于表现力,为后世散文创作提供了典则。 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走向自觉的时代,在诗歌、散文、辞赋、小说、骈文等方面都有可喜收获。汉末建安年间,产生了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核心、以王粲等“建安七子”为羽翼的邺下文学集团,其诗歌创作体现了“慷慨以任气”的时代风格;而后,魏晋时代的阮籍、稽康、左思等人,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优秀传统,陶渊明是东晋时超拔流俗的大诗人,其诗多写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风格自然冲淡,是中国田园诗之宗。南朝的谢灵运和谢朓,是出色的山水诗人,而鲍照擅以七言新体抒发愤世嫉俗之怀,由南入北的庾信则是六朝诗歌创作的集大成者。乐府民歌在这一时期又显光彩,南朝民歌如《西洲曲》等,明丽清婉,北朝民歌如《木兰辞》等,刚健亢爽,可谓各极其妙。王粲、庾信等人的抒情小赋

古代文学史(二)重点整理

古代文学史(二)重点整理

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建安七子:曹丕《典论·论文》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为“七子”。 竹林七贤: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建安风骨:建安文学基本上继承了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直抒胸臆、言情务尽的传统,但许多诗中又采用了比兴手法,是诗歌形象鲜明又耐人寻味,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因为建安文学有这些特点,在整体上呈现出了一种刚健悲凉、清峻通脱的格调,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正始之音:指魏晋玄谈风气。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士风流,盛于雒下。世称正始之音。正始之音是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 永明体:魏晋以来,中国音韵学有了新的发展,在南朝永明年间,周颙发现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同时对音韵很有研究的学者沈约用四声叠韵的原理来研究诗歌中的音韵配合,指出八种声病必须避免,音韵搭配要合协。在沈约的倡导下,一些作家将这些诗歌音律和晋宋以来诗歌中的排偶、对仗的形式结合起来进行创作,于是产生

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诗品》:钟嵘著,在刘勰《文心雕龙》后出现的一部品评诗歌的文学批评名著。 《文赋》:西晋陆机写的文学创作理论专著 初唐四杰:指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 文章四友: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四人的作品风格较接近,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从高宗后期起,即以诗文为友,"文章四友"因此得名。 吴中四士:贺知章、张旭、包融、张若虚 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沈宋:沈约、宋焕志 刘柳:刘禹锡、柳宗元 新乐府:是唐人自立新题所作的乐府诗 诗史:杜甫的诗,具有史的艺术价值,常被人提到的重要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古文运动:指中唐自韩愈、柳宗元领导的古文革新运动。他们基于当

古代文学史考点汇总

文学史考点汇总(非标准答案) 1.谈谈你对元代文学审美情趣的理解? “自然”与显畅:王国维评元曲之佳处在于“自然”,所谓“自然”,是真实地摹写作者的所见所想,让观众真切地看到“时代之情状”,从而体悟到流注在故事中的旨趣。除“自然”外,元代文学审美情趣还表现出淋漓尽致,饱满酣畅的风格。“显而畅”是指元剧题旨是显露的,能让观众看得明白,而总体风格则呈现出酣畅之美,让观众有痛快淋漓的感受。 抒情文学与叙事文学情趣的吻合:在元代抒情性文学,如散曲和诗词的创作中,自然酣畅之美,同样是最为鲜明而且备受推崇的。 大异于温柔敦厚:传统观念认为作品要使人回甘无穷,而元代作品则让人痛快酣畅,如饮烈酒,表现出特殊的艺术魅力。 2.窦娥的三桩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降雪,亢旱三年 3.关汉卿杂剧的剧场性(和语言艺术) (1)关汉卿在创作剧本时,注意尽快入戏。他以洗练的笔触交代戏剧情境与人物关系,把观众的目光及时“聚焦”到主要的戏剧矛盾上,从而引起观众的兴趣。 (2)关汉卿很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注意场面冷热调剂,张弛交替。使剧情的推进显得跌宕多姿,产生深深吸引观众的情节张力。 (3)善于设置悬念,是关汉卿注重剧场性的另一个特点。他解决悬念的方式往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 (语言艺术:本色当行) 4.《西厢记》对莺莺故事的创新: 王实甫对董解元所改编的莺莺的故事重新调整,最重要的,是对故事题旨作了新的改造。 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把唐传奇《会真记》改写为青年男女为了争取婚姻自由大胆地和封建家长展开斗争的作品。他把莺莺对张生的爱,与“报德”连在一起。董解元尽管歌颂年轻人对爱情的追求,但又竭力表明他们的越轨行为有其合理的一面。他所塑造的莺莺是深受封建思想束缚,而又羞羞答答地追求爱情的大家闺秀。 在王实甫笔下,张生莺莺固然是才子佳人,但才与貌并非他们结合的唯一纽带。王实甫强调,这对青年一见钟情,“情”一发难收,受到封建家长的阻碍,便做出冲破礼教的举动。王实甫认为,真挚的爱情是纯洁无瑕的,不必涂上“合礼”“报恩”之类的保护色。 在王实甫之前,谁也没有像他那样明确提出“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他希望所有恋人都能够如愿以偿,不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放在眼里,这是对封建礼教及婚姻制度的大

清代文学概论

清代文学概论 一、政治文化特点 1、民族矛盾 2、文化高压禁锢政策 二、文学特征 1、众体俱备 2、悲剧性增强 三、分期 (一)清初:实学思潮(博学、审思、致用) 明清实学思潮以明末东林党、复社、几社诸君子(顾宪成、张溥、陈子龙等)为标志,而以清初诸大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为高峰。到康熙中叶,清王朝统治趋于稳定,实学便蜕变为考据之学,失落了其反思、批判的品格和经世致用的功能。 实学思潮在文学中的反映,主要在于促进文学面向人生。首先是强调为现实人生服务;其次是重视文学抒述愤懑、批评时政的作用;另外,对于时代环境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也有比较独到的认识。 这一时期诗文创作中关注民瘼、体察世情、揭示阶级矛盾与民族斗争的篇章大量出现,戏曲小说搬演时事、指斥权奸、综述历史兴亡和治政得失成为新的动向,它们不仅在题材的开拓、立意的精警、写照人生和批判现实的广泛与真切上上了一个台阶,即就体验的深沉、摹写的精细、表达手段与形式的多样化而言,亦有不少显著的进步。 1、诗 钱谦益:性情、世运、学问并重 吴伟业:七言歌行——梅村体 王士禛:神韵诗 2、词 朱彝尊:浙派词,模仿姜、张 陈维崧:阳羡派,模仿苏、辛 纳兰性德:清新自然 3、戏曲 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 李渔为代表的风流文人 吴伟业、尤侗为代表的正统文人 《长生殿》《桃花扇》 4、小说 《好逑传》《醒世姻缘传》《聊斋志异》 (二)清中叶 1、复古主义思潮《聊斋志异》宋学——汉学(乾嘉学派、朴学) 2、诗 沈德潜:格调说,温柔敦厚的诗教说 翁方纲:肌理说,重学问考据 袁枚:性灵派,抒发真性情 3、文 桐城派:方苞、刘大櫆、姚鼐,重义法 骈文中兴:汪中 4、词 浙派词:厉鹗,清、婉、淡、幽 常州词派:张惠言,重视比兴寄托和词的社会意义 5、戏曲 杨潮观、蒋士铨:道德化倾向 6、小说

(完整word版)古代文学史(考试重点)

儒:《论语》、《孟子》、《荀子》 墨:《墨子》 道:《老子》《庄子》 法:《韩非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把奴隶主阶级垄断的古代文化普及于平民,开创了私家著述和私人讲学的风气。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义》《春秋》 《论语》:20篇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及孔门后学辑录而成,成书在春秋之际,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汉代有《古论语》 《齐论语》《鲁论语》。其所记载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礼乐,把“仁”作 为最高道德标准,孔子重视文学的政治和教化作用,主张“言之无文,行 而不远” 孟子:“亚圣”,他主张“王道”“仁政”统一天下,使人民安居乐业,反对“杀人盈野”的兼并战争。提出“民贵君轻”、“性善论”。主张诛灭残民以逞的暴君,对君主绝对权威表示否定。“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但是他重视人民,却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 《孟子》:七篇记载孟子的言行和学说,是孟子及其门徒共同完成的,在体制上仍属于语录体。 其散文具有如下特点:1.长于辩论,其文观点鲜明,感情强烈,气势磅礴,辞锋犀利, 富于战斗性、鼓动性,有纵横家和雄辩家的气概,《孟子》中 巧妙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 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 2.在论辩中常用巧妙的比喻和幽默的小故事阐明事理 3.气势浩然,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加强文章的 气势 4.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它形成了一种精炼简约、深入浅 出的语言风格 《诗经》:1.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汉代始称《诗经》。共有诗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公元前6世纪中叶编订成书。 2.《诗经》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即为音乐曲调,包括 十五国风。来自十五个地区采集的歌谣;雅即正,指朝廷正乐,是周王朝直接 统治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31篇,西周)、小雅(74篇,东周),大多是宫廷 宴飨的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分为周颂(31)、鲁颂(4)、商颂(5)三 个部分 3.《诗经》包括了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 保存下来的宗教和宴飨中的乐歌等 4.汉初传授的《诗经》的共有4家,也就是4个学派:齐(齐之辕固生)、鲁(鲁 之申培)、韩(燕之韩婴)。毛(赵之毛亨、毛苌)。自东汉末年,儒家大师郑玄 为毛诗作笺,为官方承认。

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白沟刘因 宝符藏山自可攻,儿孙谁是出群雄。幽燕不照中天月,丰沛空歌海内风。 赵普元无四方志,澶渊堪笑百年功。白沟移向江淮去,止罪宣和恐未公。 岳鄂王墓赵孟頫 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至正改元辛巳寒食日示弟及诸子侄虞集 江山信美非吾土,飘泊栖迟近百年。山舍墓田同水曲,不堪梦觉听啼鹃。 哭文丞相诗虞集 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 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 窦娥冤(第三折) 关汉卿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错看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王实甫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牡丹亭(惊梦)汤显祖【绕池游】〔旦上〕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贴〕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醉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堤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好姐姐】〔旦〕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茶蘑外烟丝醉软。春香啊,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贴〕成对儿莺燕啊。〔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 【隔尾】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到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赏析介绍5篇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赏析介绍5篇 《武林旧事》通行本有清人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本(十卷本);宋廷佐刻《武林旧事》(六卷本);陈继儒《宝颜堂秘笈》本(五卷本)、以及《说郛》本、《四库全书》本、《永乐大典》本(其书收此书近三分之一的篇幅)等。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武林旧事》 记录南宋遗闻轶事、典章制度,并记及都城胜迹杂录,十卷,周密撰。《武林旧事》成书於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以前。作者按照词贵乎纪实的精神,根据目睹耳闻和故书杂记,详述南宋朝廷典礼﹑山川风俗﹑市肆经纪﹑四时节物﹑教坊乐部等情况,为瞭解南宋城市经济文化和市民生活,以及都城面貌﹑宫廷礼仪,提供较丰富的史料。如诸色伎艺人门著录的演史﹑杂剧﹑影戏﹑角觝﹑散耍等五十五类、五百二十一位名艺人的姓名或艺名;宫本杂剧段数门著录的二百八十本杂剧剧目,对於文学﹑艺术和戏曲史的研究,尤为珍贵。 今有:《武林旧事》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武林旧事》裴效维选注,学苑出版社,历代笔记小说小品选刊,2001年版;《武林旧事》中华书局《中华经典随笔》2007年版。 《东京梦华录》 记载北宋都城开封都市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历史轶事类笔记,十卷。南宋孟元老撰。孟元老,原名孟钺,号幽兰居士,开封人。生卒年不

详。据《宋会要辑稿》及苏辙等人著作,可知他是北宋保和殿大学士领都水﹑将作二监事务孟昌龄的族人孟钺,曾任开封府仪曹,北宋末叶在东京居住二十余年。生平事迹不见他书记载。现在仅能据其自撰的《东京梦华录》序,了解其生平大概。他生于北宋末年,崇宁二年(1103)随其父到东京,至建炎元年(1127)北宋覆亡后南逃,在东京共生活了二十三年。 《东京梦华录》十卷,约三万言所记大多是宋徽宗崇宁到宣和(1102一1125)年间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情况,为我们描绘了这一历史时期居住在东京的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内容:京城的外城、内城及河道桥梁、皇宫内外官署衙门的分布及位置、城内的街巷坊市、店铺酒楼,朝廷朝会、郊祭大典,东京的民风习俗、时令节日,当时的饮食起居、歌舞百戏等。如:卷一记载东京内外城的规模,河道桥梁的分布,宫内门殿阁的座落;卷二、卷三、卷四所述开封各街巷各种商店、货摊,名目繁多的的食品和酒楼、夜市;卷五、卷六记载京瓦伎艺和娶妇、育子、正月元旦朝会、立春元宵等各种节令民俗。其中娶妇条记述由由起草帖到婚后新女婿到女家拜门的经过;育子条记述孕妇临产前由娘家送衣物催生到来年小孩周岁的种种讲究,可以考证古今风俗的演变。卷六、卷七中记载的皇帝出行仪制、看百戏的情景、亦可补《宋史礼志》之阙。 由于《东京梦华录》对徽宗政和、宣和年间汴京的城市社会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均有翔实的记载和详尽的论述,这就为后人留下了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