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原则分析

礼貌原则分析
礼貌原则分析

2013级8班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许威2013185

(1)《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的文意,加以引申扩展,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形式进行论述,阐释了“弟子”在家、在外、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求学等方面应具备的礼仪与规范。《弟子规》是一部成书于清朝并广为流传的儿童启蒙读物,目的就是要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为将来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https://www.360docs.net/doc/a72863684.html,/ subview/64511/7311161.htm?fr=aladdin)

总序:“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段话的意思是“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圣仙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讲的是德育教育,“则学文”是属于智力教育,圣人将学文放在最后,教育学生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多多学习技艺,充分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对于德育教育的重视,将德育教育置于高于智力教育的位置上,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国人注重仁爱礼貌的礼貌特征。《弟子规》教育众人首先要孝敬父母,恭敬兄长,继而将对父母兄长的尊敬扩大到社会上,做到仁义礼信,进而对所有人一视同仁,散播爱心,从这个爱心传递的阶级来看可以看出中国是尤为重视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兄长间的和睦相处的,其次才重视对于社会和身边群众的奉献,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尤为崇尚在家庭中的传统礼貌、重视家族主义精神,将家庭礼貌视为高于社会礼貌的一种传统。父母对子女付出了无私的爱,子女就应该回报给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人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将对父母的爱扩大到社会,为人民服务这也是天经地义的,一个不忍心损害父母利益的人怎么忍心损害公众的利益呢?只有明白这些道理,将这些道理付诸实践才能去学习技艺,否则空有知识,不懂道理,只是增长华而不实的习气,成为一个不切实际、不遵循社会公德的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之所以重视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视为比智力教育更急迫的事情是中国人礼貌原则的重要体现。

(2)《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等,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三字经》用典多,知识性强,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儒家思想重视伦理道德的德育教育,因此,从《三字经》的很多行文片段都可以看出作者的道德教育思想。比如说:“首孝悌,次见闻”可以看出作者同样强调德育教育应当先于智力教育,这同《弟子规》里对于德育教育的要求是一致的。再者,“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一整段都是在讲为人女子的应该孝敬父母、恭敬兄长,年少时要多亲近道德好的老师和朋友,以便学习礼仪、礼貌,再是学习知识,并且用两个典故“黄香温席”和“孔融让梨”来向学习者展示好的榜样,看他们是如何孝顺父母、恭敬兄长和友爱他人的。《三字经》中所讲授的到的礼貌除了强调在家族中的“对父母孝顺、对兄长恭敬”的家族礼貌,在社会中“关心他人、宽容助人”外,还涵盖了所有社会关系中应该遵守的道德礼貌。比如说:“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这两段话就是在支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貌要求——严格恪守三钢五常,不许动容,使之紊乱。在这段话中,作者具体阐述了中国传统礼仪对社会关系中需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君臣之间的言行要合乎仪礼,父母孩子之间要相亲相爱,夫妻之间要和睦相处、宽容大度”,以及个人在社会中活动时要做到“仁爱、讲理、诚实守信、言行礼貌得体”以保中国礼仪之邦的面子。总的来说,《三字经》中对中华礼仪的内涵涵盖之广、之深,可以从对于家族成员的礼仪中、对于社会成员的言行中、对上、对下均有要求,足以体现出中国文化重视长幼有序、克己尊人、谨言慎行等等礼貌特征。

(3)《弟子规》和《三字经》都是在儒家思想的精髓影响下作出的经典,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

“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https://www.360docs.net/doc/a72863684.html,/subview/40289/40289.htm),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纵观两千多年来儒家之所以能独领风骚,一方面是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有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所以,儒家思想的礼貌观其实就是讲究“长幼尊卑有序、君臣民有别”的一种等级区别,要做到礼貌得体就是要严格遵照这种社会关系,每个人要找准自己的社会地位、家庭地位,按“三纲五常”进行得体的言行。虽然在不同文化当中重视的礼貌因素不同,我们同样可以借用Brown& Levinson关于面子威胁行为的大小来商榷在中国文化中怎样采取得体的言行。Brown&Levinson认为:“对面子威胁行为的大小估算都包括以下三个因素:(1)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用D表示);(2)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相对权势(relative power, 用P表示);(3)特定的文化中,言语行为本身所固有的强加的绝对级别(absolute ranking od imposition,用R表示)”,对面子的威胁大小可以用公式Wx=D(S,H)+P(H,S)+Rx来表示,用来解释儒家思想认为的礼貌得体就是君臣之间、长幼之间说话要讲究策略,君王对臣民用语要注重语言的使用,臣民的服从也要越绝对越好。君臣之间的社会距离较大,相对权势越大,君王对于臣民提出的要求强制性较强,君王对于臣民的话语面子威胁相对就较大,说话就更需要调动言语策略,反之,臣民对君王的服从就要越绝对,否则就会损害君王的面子,这在儒家思想里就是不得体的行为。在家庭成员中也是一样,长辈对于晚辈的用语要体现仁爱思想,否则就会威胁晚辈的面子,反之,小辈对长辈要越恭顺越好,越恭顺越越不会损害长辈的面子,这是礼貌的表现。

(6)在重庆,经常可以在公共场所听到有人称陌生人为“老师”,尤其是向人问路、祈求人家帮忙的时候通常都使用这一称谓。在重庆,不论男女老少,不分年纪、职业、地位,通通都可以被称为“老师”。这一现象主要是出于礼貌的考虑,而非传统意义上对于老师这一职业的理解。我们平时虽然称呼学校里某教师为“某老师”,但这里的“老师”其实是教师这种职业,“传道授业解惑”是其基本功能。明清以来,一般称教师为“先生”。直至19世纪末,辛亥革命将西学(美式教育)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便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面明确

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但绝大部分学生约定俗成将“先生”改称为“老师”,则是从国民政府时代开始,并一直沿用至(https://www.360docs.net/doc/a72863684.html,/subview/20700/5244755.

htm?fr=aladdin)。老师尊称传授文化、技术的人,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从老师的功能来看,我们可以发现老师多用于指可以给别人提供帮助的人,从老师的地位来看,老师多是得到社会尊敬的一类人,重庆人选用这个称谓来称呼陌生人是沿袭了老师这一职业的特殊功能,使用这一称谓暗示着使用老师的基本功能,即寻求他人的帮助却可以显得尊重他人的社会地位。从Leech的礼貌原则的六准则“策略原则(Tact maxim)”和“宽宏原则(Generosity maxim)”来看,这是贬低自己的社会地位,提高他人社会地位的表现,为了寻求到成功的帮助,说话人采用这两条准则,使对方受益较大,受损较小,自身受益较小,受损较大,话语显得礼貌得体,只有在这个大前提下才能维护说话人和听者的一个友好交际环境,使寻求帮助实现可能。另外,根据Brown& Levinson的面子保全论(Face Saving Theory,FST)可以分为“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和“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积极面子即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消极面子则是指不希望得到他人的阻碍、干预。Brown&Levinson 还提出了五种补救策略,其中“积极礼貌策略”和“不施用面子威胁行为”可以很好地解释重庆人使用“老师”这一称谓的礼貌性。在公共场合求助时,我们通常不知道我们求助的对象的年龄、职业、社会地位等等,无法合理地根据社会距离、相对权利这些因素来施行礼貌的言语行为,为了避免对对方的称呼不当损害对方的面子,重庆人采用了“积极礼貌策略”提高对方的社会地位(“老师”在社会关系中属于受尊重的一方),贬低自己的身份,让对方感到愉悦从而维护了一个友好的交际环境,同时这一称谓的使用还使用了“不施行面子威胁的行为”这一策略。因为有时候我们在不了解交际对象的情况下可能会对对方的年龄、职业作出错误的估计,比如说:将比自己年长几岁却着装偏老气的女人称为“阿姨”就有损了对方的积极面子,为了避免这种失误,统称为“老师”不失为一个礼貌的选择。

参考文献:

1.何兆雄,《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Leech, G. 198

3.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don: Longman.

https://www.360docs.net/doc/a72863684.html,

中西方礼貌原则对比分析 语言学

中西方礼貌原则对比分析 不同文化类型中的“礼貌原则”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在礼貌用语中有充分的体现。礼貌是对比语言学中语用对比研究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在迥异的中西方文化中更是如此。中西方两种文化的礼貌原则有着较大的差异,了解这种差异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的理论研究 1.西方文化中的礼貌概念 西方“礼貌”理论中较有影响的理论框架当属Brown & Levinson的“面子论”及Leech的“礼貌原则”。两种理论对礼貌的内涵及外延作了较为系统深刻的研究,对不同文化领域的礼貌研究都有一定影响和借鉴意义。Brown&Levinson的“面子”概念建立在Gofman的定义基础上。根据Gofman的理论,面子对每一个人来说是最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对每一个交际者来说是最基本的、不容忽视的。但Brown&Levinson 的面子概念更为具体,他们认为所有理性的社会成员都具有面子。他们根据个人需要把面子分为两类: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即个人拥有行动自由、不受干涉的权利;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即个人的正面形象或“个性”包括希望这种自我形象受到赞许的愿望。面子有双层性,而且构成面子的双方面是相互矛盾的。在交往时,一方面我们需要与对方有所关联,或者关注对方,并且要向对方表示出我们的关注。面子的“关联”方面就是积极面子,Levinson把它称之为积极礼貌(Positive politeness)。“积极面子”所常用的语篇方略是:恭听对方谈话,对其表示兴趣,表示与对方有共同之处,相互以名字称呼等。如:“Agree,I have always believed that,too.”另一方面,我们要维护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向对方表示我们也尊重他们的独立需求。面子的“独立”方面就是消极面子,Levinson把它称之为消极礼貌(negative politeness)。实施消极面子的方略主要有:最低限度地推测别人的需求和兴趣,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给别人以充分选择的余地。比如向别人建议时,可能会说“I’d enjoy going out for coffee,but I imagine you are very busy.”实施消极面子的所用方略的关键是不强加于人,使对方享有充分的自由和独立。在现实生活中,交际行为大都是威胁面子的,有时威胁积极面子,比如对别人的观点看法表示反对,抱怨或指责他人工作干得不好,有时说不敬的话或忌讳语电是对积极面子的威胁,这是因为说话者不顾及他人的社会价值。有时一些行为会威胁消极面子,比如命令、请求等,如果对方按照命令或请求去做,就等于他自己的行为自由受到了阻碍,受到了别人的强加。为了避免或减少对面子的威胁,并使正常交际进行下去,说话者要为自己和对方的面子做出一定的努力,这就是礼貌。 2.中国文化中的礼貌概念

基于礼貌原则研究的相关评述趋势探究

基于礼貌原则研究的相关评述趋势探究 资料来源:大学生教育资源 摘要:礼貌原则的研究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一直受到各领域学者的关注。本文概述了在语用学领域里礼貌原则的研究历史及现状,讨论礼貌原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指出礼貌原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研究人员的预设,语料的真实性,研究过程的布控等方面有着密切关系。本研究希望能够展示出礼貌原则研究现状,并对今后的同类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礼貌原则面子普遍适用性 早期礼貌的研究学者如Lakoff,Brown&Levinson和Leech 主要在语用学范围内研究礼貌现象,寻找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礼貌原则。他们以言语行为理论为依据,注重说话人的意图,从普通说话人归纳出具有理性和面子的“典型人”。他们认为不同文化至少在本质上都是统一的,都对什么是礼貌有着共同的理解。因此这些学者尝试从接触到的语料中归纳礼貌原则。 后人针对早期的礼貌原则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文化制约性、静态化、理想化等问题做了诸多实验性研究,以图突破前人的研究框架,寻求更具活力、更有普遍性适用性的礼貌原则。 一、早期的礼貌原则研究评述 (一)早期的礼貌原则研究概述

礼貌的概念源于美国社会学家Erving Goffman关于“面子”的着作《礼仪的相互作用:面对面的行为论集》。Goffman在书中说到面子是一个人在交往中按照能被其他人接受的方式有效地为自己确立的正面的社会价值,并通过自身社会属性的认可实现自我形象。它是人类行为和自我体现的指导,是一种在社会中自我保护的内在的情感支持。[1人们在日常交际活动中,为了使自己的行为有面子会去做“面子工作’:。“面子工作”是相互的,即一个人要想保全自己的面子首先必须努分保全他人的面子。[~]Goffman认为,这解释了人们在交际中为何礼貌行事。Goffman 对面子的研究激起了礼貌原则的研究浪潮。 1973年,早期研究礼貌原则的学者RobinLakoffE~提出了三个关于礼貌的基本条件1.不要强加于人。2.给他人与选择。3.与对方友善,使对方感觉良好。后人对这三个条件不断地进行质疑、验证和修改。 其中颇有影响力的是GeoffreyLeech的礼貌原则。利奇的礼貌原则包含六大准则: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扬准则;谦虚准则:赞同准则:同情准则。Fraser认为这些准则注重使交际对象感觉良好219—236,可被视为是Lakoff三个礼貌条件的延展。 Br0wn&Levinson认为,为了建立某种社会关系,人们必须认可并留意交际对象的面子,即他们的公众自我形象、自我感觉。他们认为交际双方必须尊重彼此对自我形象的期待,考虑对方的感受,避免“威胁面子的行为”。当威胁面子的行为无可避免时,

小学文明礼仪活动方案(精)

“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月方案 一、活动意义: 为切实提高学生的文明礼仪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理解、宽容、谦让、诚实的待人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谈吐文明、讲究文明的行为举止,构建和谐校园,我校把培养学生“文明行为习惯”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学生“在校学习礼仪、走向社会实践礼仪、带动百万家庭传播礼仪”,来形成人人讲文明、重礼仪的良好氛围,从而全面提高德育教育工作水平,形成德育工作特色。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使学生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 2.通过文明礼仪测评活动,提高学生的文明修养,让校园洋溢文明之风。 三、组织机构: 参加成员:四年级三班全体学生 四、活动安排: 1.宣传学习阶段 A、组织学生学习《小学文明礼仪活动方案》。 B、利用晨会、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站、学校网站、校宣传橱窗,宣传文明礼仪知识,提高学生礼仪素养。 C、班级内设立固定的文明礼仪宣传阵地。 2.行动实施阶段各班结合学校方案,开展有关活动。 (1利用学生对学生进行礼仪培训。

(2利用课堂、晨会、班队对学生“课堂礼仪、行进礼仪、问好礼仪、集会礼仪”等进行强化训练。 (3通过规范的指导和训练,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举止。(如课前课后起立,进入办公室称谓等 (4多渠道、多手段、多方位地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如讲身边的礼仪小故事、文明礼仪情景剧等。 (5召开文明礼仪主题队会 从“坐、站、行”、排队出教室、礼貌用语、行为习惯等入手,通过规范的指导和训练,养成文明的举止。 3.考核评比表彰阶段 (1对学生文明礼仪进行测评,通过同学(班干、队干部、教师、家长对学生的评价让学生对自己有着正确的认识。 (2根据测评得分对达到要求的同学授予本班“文明学生”。 五、总结: 1.全面总结活动开展情况 2.评价文明礼仪之星。 “文明礼仪教育”班会 活动目的: 1、通过学习中学生在校礼仪,具体细致地了解在校学生应该做到的礼仪细则,去指导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 2、学生通过学习在校礼仪,能够指导学生走好人生之路,做个社会有用之人。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礼貌原则的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礼貌原则的差异 摘要:语言作为文化交流的工具,被不同的民族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而礼貌用语作为跨文化交际中重要的工具,应该被学习者认识和了解。本文列举了一些中西文化背景下的礼貌行为的差异,尤其是从称呼语、问候语、致谢语、道歉、对赞扬语的应答五个方面的异同之处及产生的原因,引起注意以运用于实践,避免文化冲突。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礼貌原则;称呼语;问候语;致谢语 A Brief Talk about Different Politeness Principle of Cultural Exchange Abstract:Language as a tool for cultural exchange, has been given the different ethnic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Courtesy as a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is very important, particularly in the 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by learner. This article lists some differences and causes of five aspects including addressing, greeting, acknowledgement, apology and response of the compliments,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on applying practice and avoid cultural conflicts. Key word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oliteness principle; appellation;greeting; acknowledgement;apology;response of the commendation 语言学习的范围很广,学习者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语法学习,还要注重母语与外语之间的文化差异。礼貌以言语行动所表现的谦虚恭敬,广泛体现在各种语言中,但是由于民族形成时不同的社会背景和风俗习惯的差异,导致人们对礼貌的界定有着不同的见解。礼貌原则所维护的是“面子”(face)。但中西方文化中对于“面子”的认知因历史、社会、宗教等原因不尽相同。汉文化中因儒家所倡导的“中庸”而使大家在维护面子时更注重维持个体在公众面前的形象,希望获得赞同、夸奖。而西方文化因受宗教文化的影响主张个性解放,注重个人自由,而使大家在维护面子上更偏向于个体独立,不受外界干涉。礼貌的存在是客观的,但是礼貌的内涵和意义却是因文化而异的。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同时,为了达到最好的交际效果,一定要对文化差异有所认识,以免引起误解。 一、中英文化中的礼貌原则 (一)英语文化中的礼貌原则 任何交际都是为了沟通,它是交际主体共同实施完成的动作,但是任何主体之间都存在着差异。美国语言学家Grice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合作原则,他认为,只有交际双方遵守一些共同的基本原则,否则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造成双方的误解。他提出的合作原

浅析商务英语信函中的礼貌原则分析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7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者 学院、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文字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英语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找扣扣805990 0749,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1、(英语毕业论文)浅析《恋爱中的女人》中劳伦斯的爱情观 2、(英语毕业论文)从礼貌原则分析发盘的语言技巧 3、(英语毕业论文)浅析《愤怒的葡萄》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4、(英语毕业论文)A Study of Narrative Strategies in Beloved 5、(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 6、(英语毕业论文)从奥运菜单看中式菜肴英译名规范化程度(开题报告+论文) 7、(英语毕业论文)中西饮食文化中的差异(开题报告+论文) 8、(英语毕业论文)从幽默取材看中英传统价值差异(开题报告+论文) 9、(英语毕业论文)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中幽默的翻译研究(开题报告+论文) 10、(英语毕业论文)加工层次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词汇学习 11、(英语毕业论文)Yellow Peril–the Image of Fu Manchu in the West 12、(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 13、(英语毕业论文)互文性理论指导下的公示语汉英翻译 14、(英语毕业论文)文化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开题报告+论文) 15、(英语毕业论文)奇幻作品中所反映的欧洲民族神话—以《指环王》为例(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16、(英语毕业论文)商务谈判中的模糊语的使用 17、(英语毕业论文)论艾略特《荒原》中的宗教信仰与价值观(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18、(英语毕业论文)分析《贵妇画像》中伊莎贝尔的个性特点(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19、(英语毕业论文)从高校课桌文化透视当代大学生的内心压力(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20、(英语毕业论文)公示语的功能、语言特点及翻译 21、(英语毕业论文)《呼啸山庄》中的爱与复仇(开题报告+论文) 22、(英语毕业论文)从关联理论解读《家庭战争》的幽默(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 23、(英语毕业论文)中西方家庭教育对比研究——从《傅雷家书》和《致儿家书》的对比(开题报告+论文) 24、(英语毕业论文)从《阿甘正传》看个人主义对美国文化的影响 25、(英语毕业论文)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对《小妇人》的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研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26、(英语毕业论文)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商务英语信函写作(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在语言交际中的关系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operation Principle and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Abstract: Cooperation principle, a center major theory in pragmatics, is proposed by Oxford linguist philosopher H. P. Grice, but cooperation principle itself converses endless to consummate. Sometimes, because of politeness and different occasions, people violate cooperation principle, which leads to the produce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English famous linguist G. N. Leech proposed politeness principle theory, and thought politeness principle and cooperate principle may mutually make up for the profit, and politeness principle may save cooperate principle. Key words; Cooperation principle, politeness principle,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relations Introduction: The cooperation principle explained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words’ literal significant an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t and how the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is produced, but cooperation principle had not explained why people did have to violate the conversation criteria to implicitly, indirectly express our own intention. In order to make up this kind of insufficiency, G. N. Leech put up with politeness principle to “rescues” the cooperation principle. This article will introduce the relations between cooperation principle and politeness principle, with the insufficiency of cooperation principle as well as the daily conversation which actually observe politeness principle but violate cooperation principle to achieve arts of speaking. ⅠCooperation principle and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daily life, people don’t usually say things directly, but tend to imply them. In Grice’s theory, the two participants of the conversation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smoothly because they keep some basic principles, which make them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and understand each other. Our talk exchanges do not normally consist of a succession of disconnected remarks, and would not be rational if they did. They are characteristically, to some degree at last, cooperative efforts; and each participant recognizes in them, to some extent, a common purpose or set of purpose, or at least a mutually accepted direction.(胡壮麟,2006,P191)In other words, we seem to follow some principle like the following: “Make your conversational contri bution such as is required, at the stage at which it occurs, by the accepted purpose or direction of the talk exchange in which you are engaged.” To specify the cooperation principle, Grice introduced four categories of maxims as follow: QUANTITY:

文明礼仪的标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讲话气势汹汹,未必就是言之有理。萨迪 不会宽容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贝尔奈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毛泽东 自觉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觉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邹韬奋好脾气是一个人在社交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都德 无论你怎样地表示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无法挽回的事来。——培根 峣峣者缺,皎皎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范晔有谦和、愉快、诚恳的态度,而同时又加上忍耐精神的人,是非常幸运的。——塞涅卡谦固美名,过谦者,宜防其诈。——朱熹 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泰戈尔 卑己而尊人是不好的,尊己而卑人也是不好的。——徐特立 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陈毅一知半解的人,多不谦虚;见多识广有本领的人,一定谦虚。——谢觉哉 宋代的理学大师周敦颐在《通书》里的一句话很值得拿来看看:“礼,理也。乐,和也。阴阳理而后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万物各得其理,然后和。” 文明礼貌 学习争先虽重要,文明礼貌也要好。学校规定都遵守,见到老师有礼貌。同学之间相友爱,友谊之手牵的牢。爱护公物放心上,树立新风我做到。 礼仪的原则 礼仪、礼节、礼貌内容丰富多样,但它有自身的规律性,其基本的礼仪原则:一是敬人的原则;二是自律的原则,就是在交往过程中要克己、慎重、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礼貌待人、表里如一,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检点,自我约束,不能妄自尊大,口是心非;三是适度的原则,适度得体,掌握分寸;四是真诚的原则,诚心诚意,以诚待人,不逢场作戏,言行不一。 礼仪的用语 用语:敬语,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语。如日常使用的“请”、“谢谢”、“对不起”,第二人称中的“您”字等。初次见面为“久仰”;很久不见为“久违”;请人批评为“指教’;麻烦别人称“打扰”;求给方便为“借光”;托人办事为“拜托”等等。要努力养成使用敬语的习惯。现在,我国提倡的礼貌用语是十个字:“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这十个字体现了说话文明的基本的语言形式。 图书馆等公共产所礼仪 图书馆、阅览室:图书馆、阅览室是公共的学习场所。 ①要注意整洁,遵守规则。不能穿汗衫和拖拉鞋入内,不要为别人预占位置,查阅目录卡片时,不可把卡片翻乱或撕坏,或用笔在卡片上涂抹划线。 ②要保持安静和卫生。走动时脚步要轻,不要高声谈话,不要吃食物。 ③对图书馆、阅览室的图书桌椅板凳等等属于公共财产,也应该注意爱护,不要破坏。 礼仪的题目文明,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讲文明、创和谐 文明是城市之魂,美德是立身之本文明礼仪伴我行 加强道德建设,共建美好家园共建文明家园,同创美好未来 文明礼仪手抄报:教学礼仪规范 (一)组织教学上课时,学生起立向老师致敬,起立致意是为了表示对主讲人也就是教师的尊敬。师生互相问好,同时老师向同学点头致意,并对学生说:“请坐”。这些都是课堂的问候方式,使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交流与互动。 (二)课堂提问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在提问时,使用礼貌用语,如:“某同学,请你来回答”。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用眼睛看着对话者脸上的三角部分,这个三角以双眼为底线,上顶角到前额。如果你看着对方的这个部位,会显得很严肃认真,别人会感到你有诚意。在学生

《合作原则、会话含义及礼貌原则》

合作原则、会话含义及礼貌原则 摘要:“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是美国哲学家Grice 提出的一套假想的原则,合作原则这条根本原则可以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即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但是在实际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并不总是遵循这四条准则,其实也就是因为对合作原则下的这四条准则的违反才产生了“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但是Grice 并没有解释人们为什么要违反“合作原则” (cooperative principle)。在此之后,Leech 又提出了“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作为对合作原则的补充。Leech 认为在日常会话中,人们往往因为遵守礼貌原则而违反了合作原则。但是实际上,人们并不总是因为礼貌才违反合作原则的。 关键词:合作原则;会话含义;礼貌原则 一.合作原则和它的四个准则 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是Grice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提出的,他认为,合作原则是一切成功的语言交际活动的基础,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所有参加交谈的人在他们进行交谈活动时采取的是合作的态度。 首先让我们来搞清楚什么是合作原则。它是一套设想的准则,如果在交谈过程中交谈双方都希望更好的理解对方的话语意思,就得遵循合作原则,Grice把它具体化为四条准则。 质量准则(quality maxim)——也就是说要尽量说真话 (1)不要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 (2)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例1: A:你认为他适合做这个工作吗? B:当然了,完全适合。 数量准则(quantity maxim) A: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现时的交际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 B:不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比要求的更详尽。

英汉语用礼貌原则跨文化交际运用探析

英汉语用礼貌原则跨文化交际运用探析 礼貌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必须遵守和维护的准则,但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具有不同的礼貌准则。本文通过对比利奇和顾曰国分别提出的礼貌原则,分析两者的差异及成因,指出在跨文化交际中应遵循文化认同的原则。 标签:跨文化交际礼貌原则语用失误文化认同 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礼貌是各民族广泛使用的文明手段,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它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要遵守的一种社会行为准则。从这层意义上讲,礼貌具有普遍性。但是,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阶层具有不同的礼貌准则,所以,礼貌又具有文化差异性。我们有必要了解英汉两种不同文化体系下的语用礼貌差异,这是进行积极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前提。 一、中英文化礼貌准则比较 (一)英语文化礼貌准则及应用 在西方学者有关礼貌准则的论述中,人们较为熟知的是格莱斯(Grice,1975)的合作原则,利奇(Leech,1983)的礼貌原则,布朗和列文森(Brown&Levinson,1978/1987)的面子保全论以及Lakoff(1973)的礼貌准则。 1.格莱斯指出,所有的谈话者都要遵循“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它包括四项准则: 1)数量准则:所提供的信息量要符合谈话的要求。 2)质量准则:所说的话要真实。 3)相关准则;所说的话要与前面的内容相关。 4)方式准则:说话要简洁、清楚,有条不紊,不含糊其辞。[1] 2.利奇(1983)在格莱斯的理论基础上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以弥补合作原则的不足。 利奇认为,合作原则只能要求我们遵循合作原则下的质量关联方式准则,约束我们在交际中说什么和如何理解对方有意违反某项准则而获得言外之意,但不能解释人们为何要拐弯抹角地说话,即为什么有如此大量的间接语言行为。利奇的礼貌原则共有六条准则,每条准则又包含两条次准则:[2] 1)得体准则(tact maxim):a.尽量使他人少吃亏;b.尽量使他人多受益。电话铃响了,人们往往说“Could you possibly answer the phone?”而不是“Answer the

礼貌用语礼貌原则开题演讲稿

国外有不少学者对跨文化交际中礼貌用语的使用有过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首先由Brown&Levinson发表《语言运用中的普遍问题:礼貌现象》。8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利奇对交际活动中的礼貌原则进行了归纳和分类中国学者中,礼貌研究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徐盛桓和顾曰国。徐盛桓提出礼貌原则的新构想。1992年,顾曰国总结了中国文化礼貌中的四个基本要素,即尊敬他人、谦虚、态度热情和温文尔雅;归纳了与汉语言文化有关的五条礼貌准则。1997年,蒋玉新提出,正是文化差异导致了行为举止、问候语、社会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2002年,戈玲玲认为语用失误主要源自不同的文化背景。 本选题在以往研究范围的基础上,基于礼貌原则的理论研究,将英汉礼貌用语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探究跨文化交际中礼貌用语使用失误的内在原因,以礼貌原则的视角探究中西方礼貌用语的文化差异和语用差异,这样即可以更透彻的了解中国文化,也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本选题侧重对礼貌用语的概念,分类和使用不当的原因进行阐述、对比,以英汉礼貌用语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具体分析英汉礼貌用语在内涵,使用方法,文化背景上的差异,结合Grice的合作原则,Leech的礼貌原则和顾曰国的中国礼貌研究等相关理论,和一些跨文化交际双方礼貌用语使用失误进行典型案例分析。重点在于运用语言学和语用学理论以及礼貌原则的视角来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实际问题。 本选题的难点在于相关资料过多,礼貌用语产生的背景过于复杂,交际失败案例过于零散,归纳总结时稍有难度。本选题注重实用性,但是理论到实际是有一定的差距和难度。相关理论相对抽象,用来指导实践并不具备直观性。

(完整版)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之间的关系

试论会话中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之间的关系 一.会话中的合作原则 会话含义理论是理解自然语言的一种学识,它是由格莱斯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讲座中提出。这个理论提出,谈话的参与者都必须有把谈话进行下去的愿望。所谓成功的言语交际需要会话双方互相合作互相配合,要求每一个交谈参与者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所说的话符合这一次交谈的目标或方向。正是交谈者的这种配合,使得他们能够持续地进行有意义的语言交际。交谈者在交际中所遵循的那些原则和准则就是所谓的“合作原则”,即Cooperative Principle,简称CP。 合作原则又可以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 1)质量准则( The Maxim of Quality): A.不要说自已认为是不真实的话。 B.不要说自己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2)量的准则( The Maxim of Quantity): A.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交谈的现实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 B.不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比所要求的更详尽。 3)关联准则( The Maxim of Relation): 说话要贴切。 4)方式准则(The Maxim of Manner) 表达要清楚 A.避免晦涩的词语 B.避免歧义

C.说话要简要(避免赘述) D.说话要有条理 但是,后来人们发现,在实际交往中,人们不可能时时刻刻都遵循这四条准则,甚至有时是故意违反这些准则。那么我们就可以从人们故意违反这些准则中来,探究隐含在语言之下的那些言外之意,有时会达到幽默的效果,有时却会引起听者的误解,以至于有时说话者不得不额外的注以解释。例如在(1)对话中: 女孩:我漂亮吗? 男孩:你带眼镜的时候很漂亮。 在这个对话中女孩所期待的回答是:是的,你很漂亮。这样也遵守了合作原则。但偏偏男孩没这样回答,也就是说他违反了合作原则,所以令女孩产生了误解,她完全有理由这样想:“那就是说我不带眼镜的时候很丑了”。而男孩为了不让女孩误解,赶紧接着说“你不带眼镜的时候更漂亮。”以此来消除前句话有可能带来的负面的效果。 例(2)He is a machine. (3) Tom has wooden ears. 上面这两句话都违背了质量准则里的第一条,因为人不可能是机器,人的耳朵也不可能是木制的。但是我们却可以从中推导出特殊的会话含义。比方说,说他是个机器,可能是想描述“他工作努力”,“他只知道干活”,“他不理解女孩的心”等,视具体情景而定。而(3)则可能说他对音乐,或其他的能用耳朵来听的东西没有鉴赏能力等等。 (4)A: Where does John live?

中外礼貌原则对比

中西礼貌原则比较 摘要:对人们日常生活的交际语言中所运用到的礼貌原则进行比较、分析,简要说明中西方礼貌原则的相通之处、和由于地方历史文化差异所引起的一些不同。主要运用到了Leech的礼貌原则、Brown&Levinson的面子策略和顾曰国的礼貌准则。 关键词:礼貌原则、面子、礼貌准则。 礼貌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貌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 理思想的基本概念之一。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而中国人向来又非常注重面子,所以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会注重礼貌,给他人和自己留面子。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 根据英国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Geoffrey Leech)在Gricede 的“合作原则”后,提出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而礼貌原则可分为六条准则,分别是:得体准则(Tact Maxim),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尽量多使别人受益;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尽量少让自己受益,尽量多使自己吃亏;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尽量少贬低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在上实际的交流中,人们常常会因为某种交流目的而违背了“合作原则”,Leech认为,当说话人违反合作原则的时候,是出于礼貌的需要,所以才要表达的更为直接。 Brown和Levinson1978年提出的礼貌策略认为:礼貌就是人们为满足面子需 求所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面子是每个社会成员想为自己争取的公开的自我形象,在交际活动中,人们希望彼此维护对方的面子,并随着面子威胁程度的增大而采用较高程度的礼貌策略。而面子策略则又分为正面面子策略和负面面子策略,当说话的目的不一样时,采用的策略也会不一样。 在研究了现代的礼貌原则和中国古代的“礼”后,针对汉文化的礼貌特点,顾曰国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五条礼貌准则:1、贬己尊人准则,指谓自己或自己相

浅析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

浅析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 摘要:本文主要从语用学的角度对语言交际中的礼貌现象进行了研讨,以旨更全面地向读者展示语用礼貌观。本文共分四部分:(1)礼原则的由来;(2)礼貌原则的解析;(3)礼貌策略;(4)礼貌原则的应用。加深对礼貌原则的理解可以有助于提升自身的语用能力。 关键词:语用学礼貌原则教学应用 一.礼貌原则的由来 (一)礼貌的界定。 在众多关于礼貌的各种文献中,围绕“礼貌”一词进行的研究主要有五个方面,具体如下: (1)礼貌是人们在交际中的一种现实目的(Politeness as areal-world goa1)。人们在说话过程中运用礼貌原则的目的就是取悦他人。 (2)礼貌是一种敬重(Politeness as the deference)。 (3)礼貌是一种语体(Politeness as the register)。语体是指“与社交语境有关的系统化变体”(Lyons,1977)。或者指在一定场合下人们说话或写作时的语言变化(Holliday,1978)。 (4)礼貌是一种话语表层现象(Politeness as an utterancelevel phenomenon)。该观点认为,礼貌是一种表层语法编码,该观点主要是离开语言运用的实际环境去研究礼貌问题。 (5)礼貌是一种语用现象(Politeness as a pragmatic phi—nominee)。该观点在语用学界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Thomas,1995)。总之.在语用学领域,人们关心的不是说话人是否真正对他人友善,而是他说了什么,以及他的话语对听话人产生了什么影响。把礼貌看成敬重、语体,是一种社会语言学现象,不属于语用学的范围,而把礼貌看成一种话语表层现象,就是脱离了语境去谈礼貌,这是一种超理想化的理论,因为语言形式是和语境、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的。(二))礼貌原则提出的必要性。 在英语语用学习领域中,提及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Theory).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eve)的会话含义学说(Convocational Implicate),即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谈话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尤其是用来解释会话结构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合作原则和四项有关质量、数量、相关、方式的次准则(Quantity,Relation,Manner)用以指导说话人和听话人如何成功地进行会话。不论他们遵循或是违背这项原则,都会产生会话含义,也就是一种特殊的非自然意义。 在合作原则中.Grieve指出谈话的双方必须怀着一个相同的愿望,且双方的话语能相互理解,共同配合。然而,谈话的一方若未能遵守“合作原则”,并非为了说谎或是出于故意,有时他可能由于礼貌或语境的需要。说了一些违反合作原则的话。当另一方觉察到对方的话没有遵守合作原则时,他就迫使自己越过对方话语的表面意义去设法领会说话人话语中的弦外之音。寻求说话人在什么地方体现着合作原则,由此产生会话含义,也就是一种特殊的非自然意义。后来学者们注意到.谈话双方不遵守合作原则有时是出于礼貌上的需要.所以在讨论合作原则的同时,应充分考虑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语言学家利奇(G.N.Leech)曾指出,礼貌原则完善了会话含义学说,解释了合作原则无法解释的现象,因此,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是互为益补的关系,用Leech的话说,礼

不礼貌原则综述

不礼貌原则综述 不礼貌现象,和礼貌现象一样,也是我们沟通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语用现象。尽管与礼貌现象相比,之前的研究忽略了不礼貌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仍然有不少相关的研究发现,并且当今关于不礼貌现象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是一篇关于不礼貌现象研究的文献综述,作者旨在从以下几部分展示一个关于不礼貌现象研究清晰的轮廓:不礼貌的定义,不礼貌策略及其回应策略,国内外不礼貌研究的领域。同时,从该文献综述中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外对该话题的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但仍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不礼貌是日常言语交际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被认为是交际策略之一。像礼貌原则一样,不礼貌原则也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不礼貌原则的重要性,本文将对国内外不礼貌原则的研究进行回顾并提出进一步的发展空间。 1不礼貌的定义 对“不礼貌”定义并不容易,研究者之间也没有统一的定义。这是因为不礼貌本身与许多因素密切相关,如社会基本准则、社会阶层、社会权力、不同的文化背景等。Watts(2003:9)指出,“...不礼貌是过去、目前乃至将来都有争议的术语。”Culpeper(1996)结合了Goffman(1967)和Brown & Levinson(1987)的观点,试图将“礼貌”的反面“不礼貌”定义为“使用旨在产生相反效果的策略,即社会中断的策略”。随后,Culpeper(2003)将不礼貌定义为“一种旨在攻击面子,从而导致社会冲突和不和谐的交际策略”。此后学者对不礼貌提出了不同的定义。 Mills(2005)提出,在一些谈话中,不礼貌行为是违反社会行为规范的。Bousfield(2008)提出,“不礼貌是礼貌的对立面,而不是试图减轻面子威胁行为,不礼貌是一种故意进行的口头威胁行为。” 在中国,关于不礼貌的研究尚且不多。主要有以下学者试图定义“不礼貌”。杨子和于国栋(2007)把言语不礼貌的话语定义为直接或间接损害了他人面子的话语,在交际中会引起受话人以及第三者尴尬、不愉快等。李元胜(2006)把不礼貌解释为在一定条件下违背了语言规范下的话语,从而产生正面和负面的交际价值”。丁崇明(2001)以反复的形式分析了不礼貌的话语。他指出,重申不同于重复,有其自身的特点。重申并不总是带来不礼貌的语用效果,因为它们与提问者的心理期望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从以上的研究者们的定义来看,近二十年来,中外学者对“不礼貌”的研究越来越重视。 2不礼貌策略 随着对不礼貌研究的深入,学者们提出了与布朗和莱文森的礼貌策略相平行

文明礼仪有哪些

文明礼仪有哪些?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加强道德实践应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礼仪、礼节、礼貌内容丰富多样,但它有自身的规律性,其基本的礼仪原则:一是敬人的原则;二是自律的原则,就是在交往过程中要克己、慎重、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礼貌待人、表里如一,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检点,自我约束,不能妄自尊大,口是心非;三是适度的原则,适度得体,掌握分寸;四是真诚的原则,诚心诚意,以诚待人,不逢场作戏,言行不一。 一、个人礼仪 ( 一)仪表:仪表是指人的容貌,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观体现。一个人的卫生习惯、服饰与形成和保持端庄、大方的仪表有着密切的关系。 1、卫生:清洁卫生是仪容美的关键,是礼仪的基本要求。不管长相多好,服饰多华贵,若满脸污垢,浑身异味,那必然破坏一个人的美感。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入睡起床洗脸、脚,早晚、饭后勤刷牙,经常洗头又洗澡,讲究梳理勤更衣。不要在人前“打扫个人卫生”。比如剔牙齿、掏鼻孔、挖耳屎、修指甲、搓泥垢等,这些行为都应该避开他人进行,否则,不仅不雅观,也不尊重他人。与人谈话时应保持一定距离,声音不要太大,不要对人口沫四溅。 2、服饰:服饰反映了一个人文化素质之高低,审美情趣之雅俗。具体说来,它既要自然得体,协调大方,又要遵守某种约定俗成的规范或原则。服装不但要与自己的具体条件相适应,还必须时刻注意客观环境、场合对人的着装要求,即着装打扮要优先考虑时间、地点和目的三大要素,并努力在穿着打扮的各方面与时间、地点、目的保持协调一致。 (二)言谈:言谈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个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礼貌: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尊重他人。

从合作原则到礼貌原则

2008年第43 期周刊摘要:“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 )是美国哲学家Grice 提出的一套假想的原则,合作原则这条根本原则可以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其实也就是因为对合作原则下的这四条准则的违反才产生了“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但是Grice 并没有解释人们为什么要违反“合作原则”(coop -erative principle )。在此之后,Leech 又提出了“礼貌原则”(po -liteness principle),作为对合作原则的补充。但实际上,人们并不总是因为礼貌才违反合作原则的。 关键词:合作原则会话含义礼貌原则一、合作原则和它的四个准则 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 )是Grice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提出的,他认为,合作原则是一切成功的语言交际活动的基础,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所有参加交谈的人在他们进行交谈活动时采取的是合作的态度。 合作原则是一套设想的准则,如果在交谈过程中交谈双方都希望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话语意思,就得遵循合作原则,Grice 把它具体化为四条准则。 1.质量准则(quality maxim )—— —也就是说要尽量说真话(1)不要说自己认为不真实的话。(2)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2.数量准则(quantity maxim ) (1)不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比要求的更详尽。 (2)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现时的交际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 3.关联准则(relation maxim) 要保证你说的每一句都和所进行的谈话是关联的,你所说的话和你们正在讨论的话题有紧密的联系,如果对方问你一些中国的事情,你就不应该告诉对方美国的事。 4.方式准则(避免赘述)(manner maxim)(1)说话要清晰明了,有所指。 (2)不要使自己的谈话含糊不清,模棱两可,从而难于理解。在这四个准则中,前三个是规定说话的内容的,最后一个是规定说话的方式的,质量准则规定说话的真实性,数量原则要求在交谈中所传递的信息的适中性,关联原则要求说话要切题,而方式准则要求说话要简洁和有条理。在这四个准则中,关联准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合作原则就要求每一个说话人的话语都应该是切题的,同时也是和对方所说的话相关联的。只有这样语言交际才能进行下去。 二、对合作原则的违反以及会话含义的产生 但是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人们并不总是遵循合作原则的四个准则,甚至在有些情况下,人们还会故意违反这些准则,比如说故意说谎,拐弯抹角的说话,把本来简单的事说得很复杂,等等。那么,人们故意违反这些原则肯定有其他的意图,也就是说,在字面意义下,肯定还有更深的隐含的意义,这就是“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在这些情形下,交谈双方都应该从对方的话语的字面含义中推导出他的真实意图,也就是要明确对方的“会话含义”,只有这样语言交际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对合作原则的四个准则的违反的具体情形。 1.对质量准则的违反 人们违反质量准则总是采取说谎的方式,有时候说话者也利用暗喻、反语、夸张等修辞手法来表达他们的真实意图,所以在语言交际中,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经常是完全不同的,有时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例5:(1)有人背叛了你,你对他的行为非常气愤,当你谈起他时,你会说,“我还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朋友”,在这里你用的就是“反语”修辞格。 (2)“你去哪里了?我等了你几个世纪了”,“几个世纪”用的就是夸张的修辞格。 2.对质量准则的违反 例6:A :约翰什么时候到?B :明天某个时间到。 这里A 并没有给B 提供约翰到达的准确时间,这个说法隐含着或者B 并不清楚约翰到底什么时候到,或者B 不想告诉A 约翰到达的准确时间。 3.对关联准则的违反 例7:A :你知道这个词的意思吗?B :你不是有词典吗? A 的意思是,你能告诉我这个词的意思吗?但是 B 并没有用一个陈述句来回答B 的问题,相反,B 用了另外一个问句拒绝了A 的请求。 4.对方式准则的违反 例8:A :我们给孩子们搞点东西吃吧? B :好的,但是我反对给孩子们吃 C —H —O —C —O —L —A —T —E 这是夫妻之间的谈话,B 本来应该直接把“chocolate ”这个词整个直接读出来,但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故意地把这么长的一个单词一个一个字母读出来,他采用这种说话方式是为了避免孩子们听出来他们是在谈论“chocolate ”。 三、对合作原则的违反和对礼貌原则的遵守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推导出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人们总是用间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呢?”Grice 提出了合作原则并指出对合作原则的违反就产生了会话含义,但是Grice 并没有解释清楚为什么人们要违反合作原则。后来Leech 从修辞和语义的角度提出了“礼貌原则”,作为对Grice 合作原则的补充,Leech 认为,在语言交际中,人们为了礼貌才违反了合作原则,Leech 的礼貌原则有以下六条: 1.得体准则,又叫圆通准则(tact maxim )①尽量使他人受损最小。②尽量使他人受惠最多。 2.慷慨准则,又叫大方准则(generosity maxim )①尽量使自己受惠最少。②尽量使自己受损最大。 3.赞誉准则,又叫赞许准则。(approbation maxim)①尽量缩小对别人的贬损。②尽量夸大对别人的赞扬。 4.谦虚准则,又叫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①尽量缩小对自己的赞扬。②尽量对夸大对自身的贬损。 (皖西学院外语系,安徽六安 237012) 从合作原则到礼貌原则 田灵枝 ○外语教学与研究 1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