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原则分析
《红楼梦》中刘姥姥话语礼貌原则分析

《红楼梦》中刘姥姥话语礼貌原则分析《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品,其中的刘姥姥是一位颇为有趣的角色。
她的话语常常用了很多礼貌用语,这反映了文化传统中的许多礼貌原则。
本文就《红楼梦》中刘姥姥话语礼貌原则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中的礼貌与尊重。
首先,刘姥姥的说话时常会使用谦词。
比如在探访贾母时,她便说道:“老太太连还不知道我,媳妇心中忙,不得躲了两日,今儿是进来,明儿进来,早晚进来,也不得个闲。
”这里的“媳妇”、“不得”皆是谦辞,表示自己并不足以拥有贾母的认知,而贾母却是一位高贵的元老,因此自己要非常谦恭地称呼她。
这种谦词可以让听者感受到她的尊重之情。
其次,刘姥姥的言辞时常很有礼貌。
比如在见到黛玉时,她说:“小我花甚么,只认得臭儿是臭儿,香儿是香儿。
小姐倒是个香儿!”这里的“倒是”、“小姐”等词语皆是礼貌用语,突显着她对黛玉的尊重和友好。
此外,在向贾母请安时,她说:“闻得老太太道:贾府里大小姐儿,都是一肚子好性儿,小的们来了,也不敢散去,只等老太太高抬贵手,问一声罢。
”这里的“高抬贵手”更是充满了礼貌及谦逊之情。
另外,刘姥姥评论他人时也非常谨慎。
比如在对贾母说:“这些江南世家大族,还是跟这些在城隍庙里下棋赌钱的俗人合来得亲热些”时,她用了“俗人”一词来称呼下棋赌钱的人,这虚是对习俗所造成的人类品味上的差异定位,没有批判性。
这种言辞既能体现刘姥姥的尊重,又能避免无谓的争论和纷争。
最后,刘姥姥还常常寄予对听者的好意和祝福。
比如在见面时,她便说:“偶然挣得几个钱儿也不是指望我自家享用,总要看几个福字,边儿缝一缝,才钉窝里。
”这里的“看福字”、“钉窝里”等说法都暗示了她将自己所得的福利分给别人的善良和慈祥。
在和贾母分别时,她又说:“好容易得见老太太几面,说一声再见,走不远了,我倒想得你们几日安心一些。
”这里的“想得你们几日安心”则是她寄予别人的良好祝愿。
总之,刘姥姥的话语规范、礼貌、温和,并寄托了她对其他人的尊重和担忧,表现出我们现代人必须遵守的许多礼貌原则。
《红楼梦》中刘姥姥话语礼貌原则分析

《红楼梦》中刘姥姥话语礼貌原则分析
刘姥姥非常尊重他人并注重礼仪。
在进入贾府之前,她就一再强调自己是个乡下老太太,不敢擅自进入贾府,还要请贵人通报。
她考虑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与贾府的主人不相称,因此态度非常恭敬。
这体现了她对于礼貌原则的遵守和尊重他人的做法。
刘姥姥的言辞非常客气和谦虚。
她在与贾母和贾母的宠儿贾芸对话时,总是使用一些客套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如“只我不敢来,敢是受累,倒是侯大人吩咐我一声”,“才见大奶奶的时候,也说过几句话,不是宝二爷说来请的吗?只叫我多长心,心中也早有几分神思在这里。
”她的言辞非常谦虚,充分显示了她对贾府人的尊重和敬意。
刘姥姥非常注重自己的语言和行为不会给别人带来困扰或麻烦。
当刘姥姥发现贾芸在贾府用店骂人时,她不愿意继续和贾芸在一起,担心给贾芸带来不好的影响。
她说:“奶奶尔等在这里,这会子我去了,只怕我这么些年糊里糊涂地活到后来也顾不着究竟啦。
省得人短见,只叫我跟进去就不得好听。
”她希望自己的出现不会给别人带来任何麻烦或不良影响,这体现了她为他人着想的礼貌原则。
刘姥姥的话语也表现出她的谦逊。
当贾母对她态度很和善时,她虽然喜出望外,但仍然谦虚地说:“我像这等下贱的人,不敢配合奶奶夸奖的语言。
”她不以为然地将自己定位为下贱之人,不敢接受夸奖。
这种谦逊的态度体现了她的温和和礼貌,也彰显出她对他人的尊重。
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话语礼貌原则主要体现在尊重他人、注重礼仪、客气谦虚、不给别人带来困扰和谦逊等方面。
她的言辞和行为都非常考虑到他人的感受,并以礼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展现出了乡下老太太的风度和修养。
对中西方礼貌原则差异的研究

对中西方礼貌原则差异的研究引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什么是礼貌行为的理解和实践方式会存在差异。
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一直是跨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将探讨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和原因。
一、语言交流方式上的差异1.直截了当VS委婉曲折在交流方式上,西方人更倾向于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要求,而中国人则更善于使用委婉曲折的语言表达方式。
例如,在提出请求时,西方人可能会直接说出自己的需求,而中国人则会通过言外之意或者暗示来表达。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注重个人主义和直接性,而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和含蓄性。
2.控制话语VS尊重他人在对话交流中,西方人更倾向于控制话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而中国人则更注重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寻求共识。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而中国文化注重团队合作和和谐。
二、身体语言上的差异1.空间距离VS亲密接触在身体语言上,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空间和独立性,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中国人则更习惯于亲密接触和身体接触。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注重个人边界和自我保护,而中国文化强调亲密关系和集体意识。
2.眼神接触VS礼貌避让在眼神接触方面,西方人注重眼神接触和直视,视对方为尊重的表现,而中国人则注重礼貌避让和眼神轻视,视直视为不礼貌的行为。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注重个人权利和表达,而中国文化强调谦逊和尊重。
三、社交场合上的差异1.个人独立性VS社交关系在社交场合上,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独立性和私人空间,更倾向于进行面对面的、深入的一对一交流,而中国人则更注重社交关系和社交网络,更愿意进行团体交流。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注重个人表达和独立性,而中国文化强调群体合作和社会关系。
2.时间观念VS灵活安排在时间观念方面,西方人注重准时性和时间管理,更愿意按照计划和日程安排行事,而中国人则更注重灵活安排和相互关照。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强调效率和个人时间,而中国文化强调灵活性和团队时间。
结论: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存在于语言交流方式、身体语言和社交场合等方面。
基于礼貌原则视角下的言语分析——以傲慢与偏见为例

基于礼貌原则视角下的言语分析——以傲慢与偏见为例一、研究背景1、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是19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
虽然她的一生非常短暂,但她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小说,如《理智与情感》,《艾玛》等。
《傲慢与偏见》也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它描述了班尼特家五个女儿不同的爱情经历。
女主角是伊丽莎白。
她和男主人公达西经历了种种误会。
最后,他们放下了对彼此的偏见和傲慢,成为了幸福的一对。
这部小说在奥斯汀的笔下戏剧性地表现出来,语言诙谐幽默,尤其是对话,令人印象深刻。
其中的许多对话都涉及到了礼貌原则。
2、礼貌原则“礼貌”这个词很多人都很熟悉,但如果你没有学过语言学,就可能不太了解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美国学者戈夫曼从戏剧的角度提出了面对面的行为。
他认为面子是人类行为的原则之一,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在此基础上,Brown和Levison于1978年提出了面子理论。
他们认为,人们在交流中相互尊重的最好方式是使用礼貌的语言。
他们还把面子分为积极的面子和消极的面子。
积极的面子意味着人们想要得到别人的信任和赞扬。
而消极的面子指的是在做事情时因不迎合他人或被他人干涉而感到羞辱。
不久,英国语言学家Leech在1983年在他们的基础上提出了礼貌的六个原则:得体准则(最小限制地使别人受损;最大限制地使别人得益。
),慷慨准则(最小限度地使自己得益;最大限度地使自己受损),、赞誉准则(最小限度地贬低别人;最大限度地赞誉别人),谦逊准则(最小限度地赞扬自己,最大限度地贬低自己),一致准则(最小限度地减少双方的分歧,最大限度地增加双方的一致),同情准则(使对话双方的反感减至最小限度;使对话双方的同情增至最大限度)。
他明确区分了礼貌行为和不礼貌行为,并分析了人们有时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的原因。
然而,他的研究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二、研究现状及不足由于早期礼貌原则研究的不足,20世纪70年代以前国外关于礼貌原则的研究更具普遍性和实用性。
《红楼梦》中刘姥姥话语礼貌原则分析

《红楼梦》中刘姥姥话语礼貌原则分析【摘要】在《红楼梦》中,刘姥姥的话语体现了许多重要的礼貌原则。
她的言行中体现出尊重、谦虚、礼貌、礼仪和得体等原则,这些原则对于人际交往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刘姥姥话语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礼貌在《红楼梦》中的作用和意义。
也可以反思现代社会中的礼貌现状,强调在人际互动中应当尊重他人、谦虚有礼、言行得体。
通过研究刘姥姥话语所体现的礼貌原则,可以对我们的生活和人际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学习。
【关键词】《红楼梦》、刘姥姥、话语、礼貌原则、尊重、谦虚、礼仪、得体、人际交往、现代社会、反思、重要性1. 引言1.1 介绍《红楼梦》中刘姥姥话语的重要性《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刘姥姥是一个备受喜爱的角色,她的话语深刻而富有智慧,展现了中国传统的礼貌原则。
刘姥姥话语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在故事情节中的作用,更在于其所体现的礼貌原则对人们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通过刘姥姥的话语,读者可以学习到尊重、谦虚、礼貌、礼仪和得体等方面的道德准则,这些准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被重视,并且对人们的人际交往和生活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红楼梦》中刘姥姥话语的理解和解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领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貌原则,提升个人修养,促进社会和谐。
中介绍《红楼梦》中刘姥姥话语的重要性就在于其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和道德价值,对读者具有启示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貌原则。
1.2 概述礼貌原则在《红楼梦》中的作用《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部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其中描写了封建社会中的荣华富贵和人情世故。
在这部小说中,刘姥姥的话语体现了丰富的礼貌原则,体现了尊重、谦虚、礼貌、礼仪和得体等各个层面的关系交流。
这些礼貌原则不仅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人际交往方式,也对当代人们进行了启发和反思。
刘姥姥的话语虽然表面看似简单,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体现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精髓。
《红楼梦》中刘姥姥话语礼貌原则分析

《红楼梦》中刘姥姥话语礼貌原则分析《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巅峰之作,其中不仅有精彩的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形象,还有很多深刻的思想和道德观念,例如礼貌原则。
本文将以《红楼梦》中刘姥姥的话语为切入点,分析其中所蕴含的礼貌原则。
刘姥姥是《红楼梦》中的一个角色,她是贾母的娘家人,性格淳朴老实,为人和蔼可亲。
在小说中,刘姥姥的言行举止一直都很符合礼貌原则,她在言语和举止中展现了一种古代的礼貌观念。
她的话语不仅是对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通过对刘姥姥的话语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深刻理解其中的礼貌原则。
刘姥姥的话语表现了对长辈的尊敬。
在《红楼梦》中,刘姥姥常常用“老”来称呼提出方,如贾母叫“老太太”、贾母的丫鬟玉钏叫“老太太”的“三姑娘”等。
这种用语充分展现了对长辈的尊敬之情。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长辈的尊敬一直是非常重要的礼貌原则之一,而刘姥姥所使用的称呼方式正是对这一原则的体现。
这种尊敬不仅仅是在言辞上的尊敬,更是一种内心深处的尊重和关心。
刘姥姥的话语表现了对自己身份的尊重。
在《红楼梦》中,刘姥姥一直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她对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有着清晰的认识,不会随意妄语、胡言乱语。
在她与其他角色对话的过程中,总是用一种谨慎和严谨的态度来对待。
例如在和贾母对话时,刘姥姥总是语重心长,一语双关,既体现了对贾母长辈的尊重,同时也展现了对自己身份的自重和自尊。
这种对自身身份的尊重也是礼貌原则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看出刘姥姥的言行中蕴含了这一原则。
刘姥姥的话语中还体现了对待客人的礼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待客人一直是非常重要的礼貌原则。
刘姥姥在小说中对客人的态度一直都非常友好和亲切,她总是以善意和关心之心对待来访的客人。
她不仅对客人的身份和地位表示尊重,还会尽自己所能去照顾和关心客人。
在与贾母及其它贾府人亲密家人的交谈中,她总是言语恭敬得体,尽量让贾府人感到舒服,使客人感到尊重和受到尊重。
这种对待客人的礼貌原则正是刘姥姥言行举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红楼梦》中刘姥姥话语礼貌原则分析

《红楼梦》中刘姥姥话语礼貌原则分析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其中刘姥姥是一个广受读者喜爱的角色。
她在
故事中的话语中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价值观和礼貌原则。
下面就对刘姥姥在《红
楼梦》中的话语进行礼貌原则的分析。
一、尊重他人
在与贾母、贾政等人交谈时,刘姥姥总是使用尊称,表示对他们的敬重。
例如:“大
少爷过的好,下官就寻思着老太太也定不肯把这屋里的东西都揩走,让奶奶们在家里也过
回年日子呢!”这句话中的“老太太”和“奶奶们”就体现了她的尊重之情。
二、婉转委婉
刘姥姥在说话时尽量避免冲突和直接表达。
例如,在讲到士隐家里的病时,她采用委
婉的方式表达出对大家的关心,同时也不直接点出宝玉的名字:“家公公一时好,一时歹,像那场病就说不定,千万别打撞其他人家的相公老爷。
”
三、语气缓和
刘姥姥的话语中充满着牵挂和温情,因此在表达时语气也比较缓和。
例如,在讲到自
己的生活经历时,她使用了感性的词汇,以示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和对现在的惋惜之情:
“刚才到门前,那个丫头问:‘姥姥,是谁请的你坐轿子来的呢?’下官听了,只恨下官
多活了这几十年,还不如早死了。
”
四、道歉谦让
当刘姥姥不慎冒犯别人时,她总是会及时道歉和谦让,以证明自己的委屈和真诚。
例如,在遇到宝玉时,因为宝玉把她的轿子夺了,她表现出一种非常委屈的状态,但也表示
出自己的谦让:“罢了,罢了,‘不知请了谁来,四海之内皆兄弟’——我对照这句
话。
”。
《红楼梦》中刘姥姥话语礼貌原则分析

《红楼梦》中刘姥姥话语礼貌原则分析《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在其中塑造了许多受人喜爱的人物形象。
刘姥姥是一个备受喜爱的角色,她的话语和举止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刘姥姥的话语礼貌原则在《红楼梦》中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考察她所体现的社会礼仪规范的一个方面。
刘姥姥是一个淳朴而善良的老人,她在小说中的形象是一个善良又坚强的农村妇女。
她的话语礼貌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尊重长辈和孝顺。
在《红楼梦》中,刘姥姥是一个典型的孝顺老人,她对待长辈总是尊重有加,言谈举止都显得十分有礼。
在和贾母等人交谈的时候,她总是谦逊有礼,从不失礼失态。
在《红楼梦》中,刘姥姥对贾母说:“奴家虽是来进门女婢,亦有姊妹兄弟,无子无女,相依为命,穷苦到如今。
那里有这等好处得享从来。
”这句话中,刘姥姥对自己的处境做了一个简单的交代,同时也表达了对长辈的尊重和孝顺之情。
第二,言而有信。
刘姥姥在《红楼梦》中一直保持着诚实守信的原则,她的言行举止都是言而有信。
她待人诚恳,说话坦率,从不欺骗或虚伪。
刘姥姥在对贾母说起自己的遭遇时说道:“……起理不得挨饥饱,剥生果、卖一匹磁器、绣花衣──凡心疑神,无非是为了度日……” 这句话中,刘姥姥真诚地向贾母叙述自己的遭遇,不隐瞒不虚饰,表现出了她诚实守信的品质。
善待他人。
刘姥姥待人和蔼可亲,她在亲人和陌生人面前都表现出了善意和礼貌。
她在小说中对待他人态度友善,从不冷落不良对待。
她在《红楼梦》中常常用“若不嫌弃,将这两三步饿疲顿交的姨奶奶资產吃著”这样的话来表达自己的诚心和善意。
刘姥姥的这种善待他人的态度也成为了《红楼梦》中的一种道德规范。
第四,言谈得体。
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言谈都显得十分得体,这也是她的话语礼貌原则的一个方面。
她很少说些过分直接或者不合时宜的话,言语都显得得体而有礼。
在她的对话中,常常表现出了自己的智慧和见识,从而获得了贾母等人的尊重。
在《红楼梦》中,刘姥姥在介绍自己的情况时说:“……那时我原是姑爷家美户人家的媳妇,专有两口子板房,打板身有打钟、修彩卧室……” 这句话中,刘姥姥的语言表达得体,言辞间也展现出了一种不凡的见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级8班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许威2013185(1)《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的文意,加以引申扩展,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形式进行论述,阐释了“弟子”在家、在外、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求学等方面应具备的礼仪与规范。
《弟子规》是一部成书于清朝并广为流传的儿童启蒙读物,目的就是要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为将来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
(/ subview/64511/7311161.htm?fr=aladdin)总序:“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段话的意思是“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圣仙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其次在一切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讲的是德育教育,“则学文”是属于智力教育,圣人将学文放在最后,教育学生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多多学习技艺,充分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对于德育教育的重视,将德育教育置于高于智力教育的位置上,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国人注重仁爱礼貌的礼貌特征。
《弟子规》教育众人首先要孝敬父母,恭敬兄长,继而将对父母兄长的尊敬扩大到社会上,做到仁义礼信,进而对所有人一视同仁,散播爱心,从这个爱心传递的阶级来看可以看出中国是尤为重视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兄长间的和睦相处的,其次才重视对于社会和身边群众的奉献,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尤为崇尚在家庭中的传统礼貌、重视家族主义精神,将家庭礼貌视为高于社会礼貌的一种传统。
父母对子女付出了无私的爱,子女就应该回报给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人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将对父母的爱扩大到社会,为人民服务这也是天经地义的,一个不忍心损害父母利益的人怎么忍心损害公众的利益呢?只有明白这些道理,将这些道理付诸实践才能去学习技艺,否则空有知识,不懂道理,只是增长华而不实的习气,成为一个不切实际、不遵循社会公德的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之所以重视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视为比智力教育更急迫的事情是中国人礼貌原则的重要体现。
(2)《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等,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三字经》用典多,知识性强,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儒家思想重视伦理道德的德育教育,因此,从《三字经》的很多行文片段都可以看出作者的道德教育思想。
比如说:“首孝悌,次见闻”可以看出作者同样强调德育教育应当先于智力教育,这同《弟子规》里对于德育教育的要求是一致的。
再者,“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一整段都是在讲为人女子的应该孝敬父母、恭敬兄长,年少时要多亲近道德好的老师和朋友,以便学习礼仪、礼貌,再是学习知识,并且用两个典故“黄香温席”和“孔融让梨”来向学习者展示好的榜样,看他们是如何孝顺父母、恭敬兄长和友爱他人的。
《三字经》中所讲授的到的礼貌除了强调在家族中的“对父母孝顺、对兄长恭敬”的家族礼貌,在社会中“关心他人、宽容助人”外,还涵盖了所有社会关系中应该遵守的道德礼貌。
比如说:“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这两段话就是在支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貌要求——严格恪守三钢五常,不许动容,使之紊乱。
在这段话中,作者具体阐述了中国传统礼仪对社会关系中需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君臣之间的言行要合乎仪礼,父母孩子之间要相亲相爱,夫妻之间要和睦相处、宽容大度”,以及个人在社会中活动时要做到“仁爱、讲理、诚实守信、言行礼貌得体”以保中国礼仪之邦的面子。
总的来说,《三字经》中对中华礼仪的内涵涵盖之广、之深,可以从对于家族成员的礼仪中、对于社会成员的言行中、对上、对下均有要求,足以体现出中国文化重视长幼有序、克己尊人、谨言慎行等等礼貌特征。
(3)《弟子规》和《三字经》都是在儒家思想的精髓影响下作出的经典,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
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的理想社会。
“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
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
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subview/40289/40289.htm),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纵观两千多年来儒家之所以能独领风骚,一方面是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有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所以,儒家思想的礼貌观其实就是讲究“长幼尊卑有序、君臣民有别”的一种等级区别,要做到礼貌得体就是要严格遵照这种社会关系,每个人要找准自己的社会地位、家庭地位,按“三纲五常”进行得体的言行。
虽然在不同文化当中重视的礼貌因素不同,我们同样可以借用Brown& Levinson关于面子威胁行为的大小来商榷在中国文化中怎样采取得体的言行。
Brown&Levinson认为:“对面子威胁行为的大小估算都包括以下三个因素:(1)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用D表示);(2)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相对权势(relative power, 用P表示);(3)特定的文化中,言语行为本身所固有的强加的绝对级别(absolute ranking od imposition,用R表示)”,对面子的威胁大小可以用公式Wx=D(S,H)+P(H,S)+Rx来表示,用来解释儒家思想认为的礼貌得体就是君臣之间、长幼之间说话要讲究策略,君王对臣民用语要注重语言的使用,臣民的服从也要越绝对越好。
君臣之间的社会距离较大,相对权势越大,君王对于臣民提出的要求强制性较强,君王对于臣民的话语面子威胁相对就较大,说话就更需要调动言语策略,反之,臣民对君王的服从就要越绝对,否则就会损害君王的面子,这在儒家思想里就是不得体的行为。
在家庭成员中也是一样,长辈对于晚辈的用语要体现仁爱思想,否则就会威胁晚辈的面子,反之,小辈对长辈要越恭顺越好,越恭顺越越不会损害长辈的面子,这是礼貌的表现。
(6)在重庆,经常可以在公共场所听到有人称陌生人为“老师”,尤其是向人问路、祈求人家帮忙的时候通常都使用这一称谓。
在重庆,不论男女老少,不分年纪、职业、地位,通通都可以被称为“老师”。
这一现象主要是出于礼貌的考虑,而非传统意义上对于老师这一职业的理解。
我们平时虽然称呼学校里某教师为“某老师”,但这里的“老师”其实是教师这种职业,“传道授业解惑”是其基本功能。
明清以来,一般称教师为“先生”。
直至19世纪末,辛亥革命将西学(美式教育)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便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面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
但绝大部分学生约定俗成将“先生”改称为“老师”,则是从国民政府时代开始,并一直沿用至(/subview/20700/5244755.htm?fr=aladdin)。
老师尊称传授文化、技术的人,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
从老师的功能来看,我们可以发现老师多用于指可以给别人提供帮助的人,从老师的地位来看,老师多是得到社会尊敬的一类人,重庆人选用这个称谓来称呼陌生人是沿袭了老师这一职业的特殊功能,使用这一称谓暗示着使用老师的基本功能,即寻求他人的帮助却可以显得尊重他人的社会地位。
从Leech的礼貌原则的六准则“策略原则(Tact maxim)”和“宽宏原则(Generosity maxim)”来看,这是贬低自己的社会地位,提高他人社会地位的表现,为了寻求到成功的帮助,说话人采用这两条准则,使对方受益较大,受损较小,自身受益较小,受损较大,话语显得礼貌得体,只有在这个大前提下才能维护说话人和听者的一个友好交际环境,使寻求帮助实现可能。
另外,根据Brown& Levinson的面子保全论(Face Saving Theory,FST)可以分为“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和“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积极面子即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消极面子则是指不希望得到他人的阻碍、干预。
Brown&Levinson 还提出了五种补救策略,其中“积极礼貌策略”和“不施用面子威胁行为”可以很好地解释重庆人使用“老师”这一称谓的礼貌性。
在公共场合求助时,我们通常不知道我们求助的对象的年龄、职业、社会地位等等,无法合理地根据社会距离、相对权利这些因素来施行礼貌的言语行为,为了避免对对方的称呼不当损害对方的面子,重庆人采用了“积极礼貌策略”提高对方的社会地位(“老师”在社会关系中属于受尊重的一方),贬低自己的身份,让对方感到愉悦从而维护了一个友好的交际环境,同时这一称谓的使用还使用了“不施行面子威胁的行为”这一策略。
因为有时候我们在不了解交际对象的情况下可能会对对方的年龄、职业作出错误的估计,比如说:将比自己年长几岁却着装偏老气的女人称为“阿姨”就有损了对方的积极面子,为了避免这种失误,统称为“老师”不失为一个礼貌的选择。
参考文献:1.何兆雄,《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Leech, G. 1983.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don: Long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