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用礼貌原则跨文化交际运用探析

合集下载

浅析英汉问候语对比及跨文化交际策略探究的论文

浅析英汉问候语对比及跨文化交际策略探究的论文

浅析英汉问候语对比及跨文化交际策略探究的论文论文关键词:问候语礼貌原则跨文化交际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中英问候语中语言和文化差异,并对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提出相关策略。

问候语是日常会话交际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问候别人时,首先考虑的就是礼貌问题。

那么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互相交际时所赋予这些准则的重要性是否会有差异?因为跨文化交际在很大程度上与交际者对这些准则和策略的恰当选择有关brown和levinson(19871认为,在社会交往中,人们用语言所体现出来的礼貌是有原则的,也是有差异的。

这些原则要求交谈者符合总的礼貌行为;同时,由于人们所处的文化环境不同,对礼貌的衡量和评估标准也不尽相同,而这些不同的衡量标准也会影响交际者在谈话策略上的选择。

为了解释英汉两种不同文化对于礼貌原则选择的差异,以克服跨文化交际障碍,本论文以leech(1983)的礼貌原则和顾日国(1992)的礼貌准则为基础,对英汉问候语进行调查和研究。

一、中英相同的问候语结构、通过考察我们发现,中英文化中的问候活动通常是先开始接触,然后互致某些问候客套,表示欢迎或乐意会面,再作寒暄。

因此,问候语的结构一般包括以下组成部分:招呼、问候、欢迎辞语、表示高兴、寒暄。

但是在许多情况下,随着问候情景的不同,问候活动中许多成分会随时发生变化,某些成分被省略。

一般见面时常用以下问候用语:“go0dmorning(早安)!”、“goodevening(晚安)!”、“howdoyoudo(你好)!”、“howareyou(身体好吗)?”“what’sgoingonwithyourecendy(最近如何)?”、“how’severythinggoing(一切都顺利吗)?”、“longtimenosee.howareyou(好久不见了,你好吗?)”、“iseverythingallifghtiwththechildren(孩子们都好吗)?”、“haveyoubeenonholiday(最近休假去了吗)?”二、中英问候语的礼貌原则对比结合顾日国的礼貌准则与leech关于礼貌的论述对英汉问候语语料进行比较,对问候语的研究结果证明了顾日国的观点——贬己尊人是中国特有的礼貌准则,并且是中国现代礼貌观念的核心。

英汉语用礼貌原则跨文化交际运用探析

英汉语用礼貌原则跨文化交际运用探析

英汉语用礼貌原则跨文化交际运用探析礼貌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必须遵守和维护的准则,但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具有不同的礼貌准则。

本文通过对比利奇和顾曰国分别提出的礼貌原则,分析两者的差异及成因,指出在跨文化交际中应遵循文化认同的原则。

标签:跨文化交际礼貌原则语用失误文化认同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礼貌是各民族广泛使用的文明手段,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它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要遵守的一种社会行为准则。

从这层意义上讲,礼貌具有普遍性。

但是,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阶层具有不同的礼貌准则,所以,礼貌又具有文化差异性。

我们有必要了解英汉两种不同文化体系下的语用礼貌差异,这是进行积极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前提。

一、中英文化礼貌准则比较(一)英语文化礼貌准则及应用在西方学者有关礼貌准则的论述中,人们较为熟知的是格莱斯(Grice,1975)的合作原则,利奇(Leech,1983)的礼貌原则,布朗和列文森(Brown&Levinson,1978/1987)的面子保全论以及Lakoff(1973)的礼貌准则。

1.格莱斯指出,所有的谈话者都要遵循“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它包括四项准则:1)数量准则:所提供的信息量要符合谈话的要求。

2)质量准则:所说的话要真实。

3)相关准则;所说的话要与前面的内容相关。

4)方式准则:说话要简洁、清楚,有条不紊,不含糊其辞。

[1]2.利奇(1983)在格莱斯的理论基础上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以弥补合作原则的不足。

利奇认为,合作原则只能要求我们遵循合作原则下的质量关联方式准则,约束我们在交际中说什么和如何理解对方有意违反某项准则而获得言外之意,但不能解释人们为何要拐弯抹角地说话,即为什么有如此大量的间接语言行为。

利奇的礼貌原则共有六条准则,每条准则又包含两条次准则:[2]1)得体准则(tact maxim):a.尽量使他人少吃亏;b.尽量使他人多受益。

中英礼貌用语的跨文化研究综述

中英礼貌用语的跨文化研究综述

中英礼貌用语的跨文化研究综述中英礼貌用语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表达礼貌的方式。

虽然两种文化区别较大,但礼貌用语是交流的基础,因此跨文化研究中英礼貌用语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介绍中英礼貌用语的跨文化研究——文化差异、社会等级、语境和年龄。

一、文化差异中英两国的文化差异很大,这导致了两种语言中的礼貌用语存在差异。

例如,中文中对对方年龄、职位的称呼非常重要,而英文中对个人信息的强调不如中文,更多的是通过称呼方式来表达礼貌。

与此同时,西方社会中提倡直白、开放的交流方式,人们较为直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而中国文化则更加注重面子和优雅,更倾向于使用婉转的措辞表达。

二、社会等级在中国文化中,社会等级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工作用语中使用合适的称呼也受到了极大的重视。

例如,某些职位,如老板或领导,在不同的场合下有不同的称呼,这取决于场合、人际关系和年龄等因素。

而英国文化对社会等级的关注不如中国文化那么细致入微。

在普通社交场合,英国人可能会使用比较随便的称呼,例如名字或者对方的职业,而不会像中文中一样直接使用对方的职务或称呼。

三、语境语境是指用语所处的情况或环境,它可以影响礼貌用语的具体表达。

在不同的语境中,人们可能会使用不同的礼貌用语。

比如,在欧洲英语文化中,"please"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礼貌用语,在英国人的日常交流中十分常见。

而在中国文化中,虽然"请"也是表示礼貌的重点用语之一,但它的使用情境却与英语不尽相同。

除了称呼外,还需要关注听众的年龄、社会地位、性别等细节。

因此,在不同的语境中,如何选择合适的用语来表达礼貌至关重要。

四、年龄在中文文化中,对长辈的尊重是非常重要的传统,在怎么称呼一个人和如何表达谦卑方面有很多特别的用语和习惯。

年轻一代的中国人已经开始跟进西方的潮流,开始变得更加开放和直接,但在家庭环境中,尊重长辈的惯例仍然得到遵守。

而在英文文化中,虽然老年人的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但在称呼方式和用语表达中,没有那么强调对长辈的尊重。

[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差异分析]跨文化交际礼貌原则

[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差异分析]跨文化交际礼貌原则

[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差异分析]跨文化交际礼貌原则语言学习涉及到很多方面,其中包括的不仅是语言学层面的对等,不可忽视的是两种语言间的文化差异。

研究语言和文化的结合已经有很长时间了,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为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礼貌以言语行动所表现的谦虚恭敬,广泛体现在各种语言中,但是由于民族形成时不同的社会背景和风俗习惯的差异,导致不同的人对礼貌的界定有着不同的见解。

礼貌原则所维护的是“面子”(face)。

中西方文化中对于面子的认知因历史、社会、宗教等原因不尽相同。

汉文化中因儒家所倡导的“中庸”而使大家在维护面子时更注重维持个体在公众面前的形象,希望获得赞同、夸奖。

而西方文化因受宗教文化的影响主张个性解放,注重个人自由,而使大家在维护面子上更偏向于个体独立,不受外界干涉。

礼貌的存在是客观的,但是礼貌的内涵和意义却是因文化而异的。

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同时,为了达到最好的交际效果,一定要对文化差异有所认识,以免引起误解。

一、中英文化中的礼貌原则(一)英语文化中的礼貌原则任何交际主体之间都有各种差异,但是任何交际都是为了沟通交际主体,是双方共同实施完成的行为。

美国语言学家Grice提出了合作原则,他认为,只有交际双方遵守一些共同的基本原则,不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对话可能会造成对方的误解。

他提出的合作准则如下:1.量的准则:指在言谈交际的过程中,要提供对方所需信息,但不提供多余信息。

2.质的准则:指在言谈交际的过程中,要说真话,提供可靠证据而不是个人看法。

3.关系准则:指说话内容要切题,注意使话语与正在交谈的内容有关,不要将没有联系的事物扯在一起。

4.方式准则:指话语要有关联。

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利奇(G. Leech)(1983)根据英国文化的特征,效法Grice的合作原则,提出了六条礼貌准则,简述如下:1.得体准则(The Tact Maxim):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

因此要尽量少表示有损于人的意见,多表示使人有益的意见。

英汉礼貌差异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探析

英汉礼貌差异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探析
对礼 貌有不 同 的理 解 和侧 重 。各 国在 地理 环 境 、 历 史文化 背景 和思维 方式 上的不 同形成 了 风格各异 的
g o byu dd ” 容 易 被 人 接 受 的 , “ a a odj o i ! 是 o 而 Wh t b djbyudd ” 是 很 不 巾 听 的话 。当人 们 被 迫 a o i 普 遍 性 的 社 会 现 象 , 各 种 文 化 背 詈 的 人 都 必 须 维 护 和 遵 守 的 准 则 。 文章 通 过 对 比 Leh和 顾 礼 是 ec ’
日 国提 出的 礼 貌 原 则 , 析 了英 汉 礼 貌 用语 的 差 异和 成 因 , 出在跨 文 化 交 际 中 应 该 尊 重 并 重视 礼 貌 差 异 , 确 使 分 提 正 用礼貌原则 , 免语用失误 , 避 以保 证 跨 文 化 交 际的 顺 利进 行 。
1 英 汉 礼 貌 原 则 比较
1 1 英语 文化 中的礼 貌原则 . 18 9 3年 , 国语言学 家 l c ( .N e c ) 英  ̄eh G .L eh 在
( ) 同准 则 ( gem n Mai : 量减 少 不 5赞 A re e t xm) 尽
同意 见 , 尽量 增加 相 同意 见。如 :
少受益 , 尽量 让 自己多吃 亏 。发 提 供性 的动作 时 , 说 话人越 诚恳 直 接 , 越 能表 现 出 礼貌 。 如招 呼 客 就
l, o aepse lea n t n ) y yuh v asda xmi i . l ao
第2 1卷
第 5期







VO . No 5 j 2l .
Ma 011 v2

英汉礼貌原则与跨文化语用失误的研究

英汉礼貌原则与跨文化语用失误的研究

中 国 文化 中 的 礼 貌 原 则 与 其 传 统 的 “ ” 制 有 着 密 切 关 礼 系 . 际 上 。 国社 会 中 的 礼 貌 原 则 是 “ ” 约 下 的 行 为 。 实 中 礼 制 包 括 言 语行 为方 面 的具 体 表 现 。 国 社 会 中 “ ” 概念 , 西 方 中 礼 的 在 是 根 本 不 存 在 的 。 在 传 统 上 是 以差 序 格 局 为 主 要 取 向的 社 会 结 构 并 以 群体 和他 人 为 主要 取 向 的 中 国社 会 ,礼 ” 的 基 本 精 “ 神 是 天地 人伦 的上 尊下 卑 。 因 此 , 礼 的 制 约 下 , “ ” 接 在 与 礼 直 相 关 的“ 子 ” 面 子 功 夫 是 一 种 扮 演 社 会 角 色 、 给 别 人 看 面 或 做 的功夫 . 一种印象“ 饰 ” 。 是 装 l 3 二 、 文 化 语 用 失 误 的 研 究 跨 各 民族 都 有 其 独 特 的礼 貌 原 则 或 准 则 . 有 各 的 讲 究 , 各 尽 管 礼 貌现 象 在 各 种 文 化 里 都 是 普 遍 的 。但 是 , 不 同 文 化 里 , 在 讲 究 的 礼 貌 或 遵 循 的 礼 貌 原 则 可 能 大 相 径 庭 , 中 西 文 化 而 就 言 中国 人 眼 里 被 看 做 是 礼 貌 的言 语 行 为 . 西 方 人看 来 却 在 在 是不 礼貌 的 。比如 在 中国 , 际 交 往 要 “ 气 ” 番 。“ 气 ” 人 客 一 客 一 词英 语 中没 有 相 应 的词 . 很 难 翻译 礼 貌 周 到 . 人 请 吃 饭 也 别 要 “ 气 ” 番 . 声 “ 麻 烦 ” 干脆 说 “ 过 了 ” 得 需别 人 请 客 一 说 太 或 吃 . 几 遍 方 才 接 受 邀 请 , 西 方 人 似 乎 无 暇 “ 气 ”接 受 邀 请 与 否 而 客 , 直截 了 当 。这 在 跨 文 化 交 际 中 , 生 误 解 就 很 自然 了 。跨 越 不 产 同 文 化 背 景 交 际经 常 会 发 生 障 碍 ,这 些 障 碍 不 仅 同发 音 、 语 法 、 汇 有关 , 重 要 的是 与 不 同 文 化 背 景 的 人 们 的说 话 方式 词 更 有密 切 的关 系 。 就 是 语 言学 家 所 说 的跨 文 化 语 用 失 误 , 用 这 语 失 误 是 跨 文 化 交 际 中 常 有 的 现 象 。 …它 是 由英 国 语 言 学 家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语言的语用差异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语言的语用差异分析

0 rg t Df rne o P i L g aei n l a dC iee .P ama c i ec f O t aU g nE g s n hns i e s le n i h d r glt cl rl o ui n rut a C mmu i t n n e u nci ao
CUIL i
乙: 干嘛这么客气啊, 你能来我就很高兴, 下次可别这么破费了!
( 称呼语的语用差异 三)
汉语称呼系统极为丰富和复杂, 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礼貌习惯。如中国文化提倡“ 尊老爱幼” 的美 德, 体现在称呼语中就是把人的年龄、 辈份带人称呼语, 老王” “ 如“ 、老先生” “ 、老师傅” 等。在许多情况 下,老” “ 字常常委婉地表示资深历练, 有威望地意思, 听来既亲切可人又文雅有礼。英美人却很避讳 “l 一词, 。” d 通常借用其它的词来婉转地表达“ 老年” 这一概念, Hm f au ( 如 oe r l 养老院)a au c - od t s 、 dl o n t m mn ( ui 老人区)s i cin( y t 、 n ri es资深公民)E eH sl老人团) eo t z 、l r o ( d t e 等等。另一种汉语的称谓形式用在人 的头衔、 管制或职位上, 如黄经理、 王处长、 陈主任、 马局长等。但人们几乎听不到西方人会称呼别人 B - u
立的英美人的饭桌上却常常遭到一句“ e y r ” 冷遇” H p os 的“ l u e r i 。在西方人看来, 中国人的宴客方式干预
了个人自由, 而他们简洁随意的招待却是真诚的友善和礼貌。
2收受馈赠 、
中国自古就注重礼尚往来。中国人送礼很有讲究, 礼物通常名目繁多且较为贵重。西方人一般不 送重礼, 多注重礼物的纪念意义和文化品位, 且包装精美。当得到了朋友精心准备的礼物的时候, 东西 方人的反应同样是截然不同的。英美人接受礼物时其话语多为表示对礼物的赞美之情。如 :

基于礼貌原则的英汉感叹句跨文化语用对比分析

基于礼貌原则的英汉感叹句跨文化语用对比分析

1策略准则 ( ) 用于指令和承诺 ) a 使他人受损最小 b使他 人受 惠最 大 2 宽宏准则( ) 用于指令和承诺 ) a 自身受惠最小 使 b使 自身受损最大 3赞扬 准则 ( 于表情 和表 述 ) ) 用 a 尽力缩小对他人的贬损 b尽力夸大对他人的赞扬 4谦虚准则 ( ) 用于表情和表述) a 尽力缩小对 自身的赞扬 b尽力夸大对 自身的贬损 5赞同准则 ( ) 用于表述) a 尽力缩小 自身和他人之间的分歧 b尽力夸大 自 身和他人之问的一致 6 同情 原则 ( 于表述 ) ) 用 a 尽力缩小 自身对他人的厌恶 b尽力夸大 自 身对他人的同情
人具 有 的某种 优 势 的积 极 评价 , 种 优 势可 以是 这
各个方面的。赞扬语是说话人 给予 听话人的“ 言
收稿 日期 :0 5 6 3 2¨ 一O —1 0
作者简介 : 陈艳芳 (9 5 , , 1 7 一)女 湖北黄梅人 , 徐州师范大学讲师 , 硕士生 , 研究方 向为英汉语言文化对 比。
a e e t s a pr s n .
甲( 国人 ) ( mb rasd 美 :E arse )
中国学 生善 意 、 好 地提 出将 扇子送 给 对方 , 友
性” 协同的功能相吻合 , 而且也 占相当大 的比例 。 在两种 文化 中, 扬 语 在 这 一 功 能 上 取 得 一 赞
[ 关键词] 礼貌原则; 感叹句; 跨文化语用
中图分类号 : H1 5 3 9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7 —10 (0 6 O —0 5 一O 6 2 3 6 20 ) 2 ¨ 9 5 0
礼貌在语言学研究 中占有重要地位。“ 社会 语言学致力于探讨社会契约、 文化等对语言 的影 响, 而礼貌则是这些因素的直接反映。[‘ ”1 礼貌原 ] ‘ 则就是在其他条件相 同的情 况下 , 把不礼貌 的信 念减弱到最低限度 。“ ” 礼貌原则具有更高一层的 调节作用 , 它维护了交谈双方 的均等地位和他们 之间的友好关系。[[ 。 ”] 英 国 学 者 L eh 提 出 的 礼 貌 原 则 如 e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语用礼貌原则跨文化交际运用探析礼貌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必须遵守和维护的准则,但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具有不同的礼貌准则。

本文通过对比利奇和顾曰国分别提出的礼貌原则,分析两者的差异及成因,指出在跨文化交际中应遵循文化认同的原则。

标签:跨文化交际礼貌原则语用失误文化认同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礼貌是各民族广泛使用的文明手段,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它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要遵守的一种社会行为准则。

从这层意义上讲,礼貌具有普遍性。

但是,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阶层具有不同的礼貌准则,所以,礼貌又具有文化差异性。

我们有必要了解英汉两种不同文化体系下的语用礼貌差异,这是进行积极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前提。

一、中英文化礼貌准则比较(一)英语文化礼貌准则及应用在西方学者有关礼貌准则的论述中,人们较为熟知的是格莱斯(Grice,1975)的合作原则,利奇(Leech,1983)的礼貌原则,布朗和列文森(Brown&Levinson,1978/1987)的面子保全论以及Lakoff(1973)的礼貌准则。

1.格莱斯指出,所有的谈话者都要遵循“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它包括四项准则:1)数量准则:所提供的信息量要符合谈话的要求。

2)质量准则:所说的话要真实。

3)相关准则;所说的话要与前面的内容相关。

4)方式准则:说话要简洁、清楚,有条不紊,不含糊其辞。

[1]2.利奇(1983)在格莱斯的理论基础上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以弥补合作原则的不足。

利奇认为,合作原则只能要求我们遵循合作原则下的质量关联方式准则,约束我们在交际中说什么和如何理解对方有意违反某项准则而获得言外之意,但不能解释人们为何要拐弯抹角地说话,即为什么有如此大量的间接语言行为。

利奇的礼貌原则共有六条准则,每条准则又包含两条次准则:[2]1)得体准则(tact maxim):a.尽量使他人少吃亏;b.尽量使他人多受益。

电话铃响了,人们往往说“Could you possibly answer the phone?”而不是“Answer thephone.”。

显然,说话人遵循“得体准则”,语言越委婉,就越有礼貌。

2)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a.尽量使自己少受益;b.尽量使自己多吃亏。

如果实施的是有益于听话人的行为和动作,那么说话人则会遵守“慷慨准则”。

此时说话人的表达方式越直接,态度越诚恳就显得越有礼貌。

如招呼客人时,人们会说“Do have another apple!”,而不是“Will you please have another apple?”。

3)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a.尽量少贬低别人;b.尽量多赞誉别人。

这条准则会很好地解释为什么“What a marvelous meal you cooked!”是可以接受的,而“What an awful meal y ou cooked!”这句话别人不爱听,即便是万不得已,非得指出批评时,人们也会不情愿地说“Her composition was not so good as it might have been.”。

4)谦虚准则(modesty maxim):a.尽量少赞扬自己;b.尽量多贬低自己。

如犯了错误时,多数人可能会自嘲地说:”How stupid of me !”,即使取得了点成绩,也极少有人当众洋洋自得地说“How clever of me!”,否则,就违反了谦虚准则。

5)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a.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b.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

试比较:A:The book is well written.B:Yes,well written as a whole, but there are some rather boring patches,don’t you think?从上面例句中,我们不难发现受一致原则的支配,人们往往会首先寻求甚至夸大交际双方的一致,哪怕双方的立场存在较大的差异。

6)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a.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b.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

受“同情准则”的制约,英美人士几乎都把A句理解为向听话者祝贺,而把B句理解为慰唁。

A:I am delighted to hear about your dog.(most likely the dog has just won a prize in the dog show.)B:I am terribly sorry to hear about your dog.(probably the dog has just died.).[3] (P107-108)(二)汉语文化的礼貌原则及运用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礼仪之邦。

中国学者顾曰国总结了中国文化礼貌中四个基本要素,即:尊敬他人、谦虚、态度热情和温文尔雅,进而归纳了五条礼貌准则,顾曰国在《礼貌、语用与文化》(1992)一文中指出这五条礼貌准则是:1.“自卑而尊人”与贬己尊人准则,指对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要“贬”,要“谦”;对听者或与之相关联的事物要“抬”,要“尊”。

这条准则被认为是中国式礼貌最显著的特点。

2.“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与称呼准则,指人们出于礼貌,在相互称呼时应按“上下、贵贱、长幼”有别的传统来体现人际关系中的社会关系。

3.“彬彬有礼”与“温文尔雅”准则,指出言文雅,文质彬彬往往被人们认为是懂礼貌、有教养。

选用雅言,禁用秽语;多用委婉语,少用直言。

4.“脸”和“面子”与求同准则,指交际双方在诸多方面力求和谐一致,尽量满足对方愿望,尊敬对方的“面子”和身份。

5.“有德者必有言”与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在言辞上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尽量缩小自己付出的代价。

[4] (P10-17)(三)汉英文化语用礼貌原则差异及成因1.汉英文化语用礼貌原则差异英语文化把礼貌看作处理人际关系的策略手段,在很多情况下,它要求言语是真实的。

而中国文化则把礼貌视为道德修养问题,礼貌主要表现为“仁者爱人”,也就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重视伦理关系和人情变化,比如人与人之间的关心体贴之情或欣赏与鼓励的友善态度。

因此,有人主张可将英汉礼貌准则的语言差异简单概括为“求真”与“求情”的文化差异,下面以“邀请”这一语言行为实现模式为例来说明两种文化之间的这种差异。

(1)A:Would you like to come to dinner tomorrow evening?B:I am afraid I can not come that time.A:Well,how about Friday evening?B:No problem.A:Good,see you then.例(1)表明:在英语文化中“邀请”这一言语交往是一个协调过程,通过交换真正的信息以确定一个彼此都适合的时间。

(2)A:请你明天来我家吃一顿便饭吧。

B:不用了吧,怪麻烦的。

A:麻烦啥,在自己家,挺方便的。

B:你不用客气,真的。

A:你可一定得来啊,就这么定了,不来我可生气了啊。

B: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例(2)表明,在中国文化中,“邀请”这一言语交往模式更多地为了表明关心对方的态度。

邀请的话语越具有强迫性,就越能体现邀请人的真诚和热情,也就显得越礼貌。

2.英汉礼貌准则差异的成因英汉礼貌用语的差异往往是由一些隐性因素决定的,在跨文化交际中,这些因素往往被人们忽略。

首先,英汉两种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是一种民族文化区别于另一民族文化的关键之所在。

西方文化的线性思维模式,表现在语言上,便是其语言具有直接、坦率、讲求实效、强调语言内容的特征。

在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取舍上,西方人总是先考虑合作原则,即如何用最佳方式和渠道向听话人传递足够的信息。

出于交际的考虑,他们会为了真实性而舍弃礼貌性。

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相比,中华民族的圆式思维模式带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表现在语言上,便使得语言具有简洁、含蓄、委婉,强调语言形式的特点。

在合作原则上与礼貌原则发生冲突时,人们首先考虑的是礼貌原则,是如何尽量不损害对方的面子,至于话语中的意义表达,只能靠听话者自己去揣摩了。

造成英汉两种文化语用礼貌原则差异的另一原因是两种文化不同的价值取向。

长期以来,汉民族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文化在价值取向上逐步形成了群体相互依存的特征,人们以集体利益为重,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一切,他们的言行必须符合社会和群体的期望,因此“贬己尊人”和“谦虚”的礼貌行为备受推崇。

而西方文化由于受到古希腊思想和基督教的影响,人们追求平等、自由、独立,逐步形成了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

这种价值观在言语交际中表现为突出自我,主张个体价值至上,尊重个人权利和行动自由。

二、启示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用英语进行交流和交际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也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

托马斯(Thomas)指出,外语学习中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语用失误可分为两类:(一)语用语言失误:通常是由于外语学习者使用的目的语不符合本族语语言习惯或套用其母语的表达方式而造成的。

(二)社交语用失误:通常是因为外语学习者不了解或忽视交际双方的社会、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语用失误。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由礼貌引起的语用失误属于社交语用失误。

要想避免这种语用失误,交际双方必须取得文化上的认同。

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的共识与认可,这种共识和认可是人类对自然认知的升华并形成的支配人类行为的思想准则和价值取向。

需要指出的是,文化认同不仅维持自己的文化,使自己的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而且还应认同他人的文化,使人类文化不断融合,共同发展。

因此,文化认同可以被看作是指导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原则。

综上所述,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只有了解中西方礼貌原则的侧重,看到在此背后渗透的文化因素,对双方的文化采取认同的态度,才有可能避免语用失误,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1]Grice,H.P. Logic and Conversation.In Cole,P.&Morgan,L(eds)Syntax and Semantics.V ol.3:Speech Acts [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2]Leech,G.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London:Longman,1983.[3]曹春春.语篇分析[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4]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孟庆涛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500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