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义利观”及其当代价值
最新儒家义利观对当今社会的启迪

精品资料儒家义利观对当今社会的启迪........................................浅谈先秦儒家义利观与现实社会摘要:先秦儒家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所提出的义利观是我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精神产生过深远影响。
然而在当今社会,儒家的义利观仍旧有重要借鉴价值。
本文浅析儒家义利观的主要内容,探讨它的内涵,并且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研究作为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儒家义利观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对于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伟大传承,也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键词:先秦儒家义利观现实社会正文:“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
”义利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上占据重要地位。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主张“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义利两有”等,是我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对提升公民道德境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必将产生积极作用。
一、先秦儒家义利观的含义、内涵(一)义利观的含义所谓“义”,引申为道义、道德、公正、正义。
“利”,是利益、功力的意思,利益又有“公利”和“私利”之分,“公利”和“私利”是相对的,但与“义(公平合理)”相对应的“利”应该理解为私利。
义利观就是关于伦理道德(义)与物质利益(利)的关系及人们如何看待这二者关系的观点。
孔子、孟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他们的义利观构成了先秦儒家义利观的主要内容。
(二)义利观的内涵首先,二者是一种物质利益与道德原则的关系。
“居仁由义”可说是道德的理想境界,儒家有种种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个人追求物质利益之时,不能违背义,要受义的制约,孟子说:“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正是此意。
先秦儒家主张“利”的获得必须符合社会道义,无论是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还是孟子的“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
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论先秦义利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义利思想提倡“以义为 先”,有助于企业在市 场竞争中树立正确的价 值观,避免不正当竞争 和商业欺诈行为。
先秦义利思想强调“ 以和为贵”,有助于 企业建立和谐的人际 关系和合作关系,促 进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
文化教育领域的运用
培养道德观念:先秦义利思想强调道义和仁爱,有助于塑造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格品质。 弘扬传统文化:将先秦义利思想融入教育中,可以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促进素质教育:先秦义利思想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引导正确价值观:先秦义利思想倡导正义、诚信、责任等价值观念,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XX
先秦义利思想 及其当代价值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
目录
01 单 击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先 秦 义 利 思 想 概 述
03 先 秦 义 利 思 想 的 核 心 内 容
04 先 秦 义 利 思 想 的 当 代 价 值
05 先 秦 义 利 思 想 在 当 代 的 应 用
06
先秦义利思想面临的挑战与 展望
01
添加章节标题
章节副标题
02
先秦义利思想概述
章节副标题
义利思想的起源
起源背景:先秦时期的社会政治变革和思想争鸣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 核心观点:强调仁义道德的重要性,认为义利关系是社会秩序和个人修身的基础 影响:对中国古代文化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06
先秦义利思想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章节副标题
现代社会对传统义利思想的冲击
市场经济的影响: 追求利益最大化, 对传统义利思想
产生冲击
西方价值观的渗 透:个人主义、 功利主义等观念 影响人们对义利
简论先秦儒家的义利观及当代价值

简论先秦儒家的义利观及当代价值李亚宏; 杨洪【期刊名称】《《华夏文化》》【年(卷),期】2019(000)003【总页数】3页(P4-6)【作者】李亚宏; 杨洪【作者单位】云南省普洱市普洱学院人文学院 665000【正文语种】中文所谓义利观就是关于伦理道德(义)与物质利益(利)的关系及人们如何看待这二者关系的观点。
如何处理义与利的关系,集中体现了人们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可以说,不论中外,只要涉及到伦理和道德问题,就无法撇开义与利的关系问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义利之辨由来已久,而且贯穿于整个中国文化的始终。
就儒家而言,朱熹在《与延平李先生书》中曾说:“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朱子文集》卷二十四)。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主张“义以为上”、“舍生取义”,确立了儒家义利观基本的思想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一、孔子的义利观——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义利关系问题虽然不是由孔子首先提出,但孔子是把义利观纳入道德范畴的第一人。
在孔子的言论中,义就是适宜、合乎情理,所谓“义者宜也”(《中庸》),“义”含有适宜、正直、合理、合法、公正、公平的内涵。
而“利”就是利益、功利,在与“义”相对应时,孔子之“利”特指“私利”。
由于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因此,他有关义利关系的言论,对儒家义利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孔子承认追求私利是人的本能欲望。
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里仁》,以下凡引《论语》只注篇名)孔子认为,嫌贫爱富是人的本能,关键是获取富贵或摆脱贫贱都要走正道,要符合道义。
所以,接下来他提出追求私利要以合乎“义”为前提。
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意思是通过行不义之事得来的富贵,如同飘忽即逝的浮云不值一提。
显然,孔子赞同和支持人们通过正当的手段,合理合法地去获得财富和利益,并不是只讲义不讲利,把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
试论先秦诸家义利观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试论先秦诸家义利观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试论先秦诸家义利观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毕业论文是每个毕业生都要经过的一道门槛,下面就让我们学习下怎么写毕业论文?摘要: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思想发展的高潮,也是我国古代思想的精髓所在,其中义和利及其关系一直是古代思想家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主要比较先秦时期儒、道、墨、法等几家的义利观,以期得出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先秦诸家;义利观;当代中国;启示义与利及其关系不仅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探求的重要问题,也是人类社会中历史悠久的话题。
自先秦以来,不同的思想家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不同的义利观。
一、义和利的含义“义”(繁体为“义”)从汉字结构来看,是个会意字,是由“羊”、“我”的字意会而成的,《说文解字》中解释成“己之威仪”,也就是指,以“我”的力量,保卫那些美、善、吉祥的事物,扞卫其中的价值,从而在言行举动,德行人品等方面,都表现出具有感染力甚至威慑力的尊严和威望,成为他人学习的道德榜样。
后来,经过逐渐引申,义被进一步赋予应谚、规范、善等抽象的内涵,代表着社会生活中人们所追求最高道德。
同时,在汉字中,“义”常常被写作“宜”,《中庸》解释为“宜也”,即“适宜”的意思。
《札记?祭义》也说:“义者,宜此者也”。
“义”又和“宜”相通,行为的适宜性在通过一定的“礼仪”表现出来。
是指作为人,在一切行为活动中只能遵循去做,别无选择的最高的义务和责任。
“利”,也是一个会意字,由“刀”与“禾”组成, 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是:“从刀,和然后利。
”意为以刀割禾,即用农具收割庄稼而有收获,获得利益、好处。
所以“利”是指能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利益和功利, 可泛指一切利益,包括公利和私利。
笔者认为义利关系实质上是道德价值和物质利益、公义与私利之间的关系,义利观就是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些关系的思想观点。
二、先秦儒家的义利观先秦儒家的思想主要以孔孟荀为主,孔子认为“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关于儒家义利观的哲学思考

关于儒家义利观的哲学思考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和人们的思维方式。
儒家的义利观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对于人们的行为准则、社会伦理和政治治理方式都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儒家义利观的内涵、特点以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等方面展开哲学思考。
一、儒家义利观的内涵儒家义利观强调的是以仁爱为核心的伦理理念,以及以利益和荣誉为目标的价值追求。
儒家强调以仁爱为核心的伦理理念。
在儒家看来,人的n理可以从“仁”上找到。
在《孟子》中曾写道:“仁者,人恒为己,己恒为人。
”仁者即是具有慈爱之心,为他人着想的人。
儒家认为,仁者能够在人际关系中建立和谐,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使社会和谐稳定。
在儒家的伦理观念中,仁是一种包容、宽厚的人格品质,是一种积极的人际关系态度,是一种回报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儒家强调的是以利益和荣誉为目标的价值追求。
在儒家看来,人的价值在于其所取得的利益和荣誉。
《论语》中有“学而优则仕”的说法,强调学问的追求是为了获得利益和荣誉。
儒家还强调了侠义精神,认为人应当抱有一种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
这种价值追求在儒家的义利观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儒家义利观的特点在于其注重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以及它所提出的仁爱利益的统一。
儒家注重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在儒家看来,个体的道德修养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每个人都要努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孟子》中曾说:“修身者,修家;修家者,治国;治国者,平天下。
”儒家通过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儒家提出的仁爱利益的统一也是其特点之一。
在儒家看来,仁是一种包容、宽厚的人格品质,是一种积极的人际关系态度,同时也是一种回报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而利益则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是一种行为的动力。
儒家通过强调仁爱利益的统一,来促进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三、当代社会对儒家义利观的启示儒家义利观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价值观念混乱、社会关系日趋紧张的情况下。
儒家的义利合一与现代管理的价值选择

儒家的义利合一与现代管理的价值选择儒家的义利合一与现代管理的价值选择“义”与“利”的关系不仅是一个人为人处世必须要处理好的问题,也是一个企业、一个公司在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的问题。
是“见利思义”呢?还是“见利忘义”呢?这是历史上,也是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一、“义”是人类社会的根本道德规范'义”是儒家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
“义”的繁体字是“義”。
“義”的基本含义是“善”或“美”。
《说文》说:“義,从我从羊”,这是从字形给“義”下的定义。
段玉裁注:“从我从羊者,与善美同意。
”“我”者,说明“义”的行为主体是“我”。
“善”和“美”都从“羊”,羊的本性是“善”的,因而“义”具有“善”的内涵;美,甘也。
美,从羊从大,羊大而甘美。
美即美德、优美,因而“义”具有“美德”的内涵。
总起来说是:“义”指人性之善和品德之美。
其内容相当广泛。
“义者,宜也”(《中庸》)。
“裁制事物使合宜也”(《释名·释言语》)。
唐代的韩愈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原道》)。
“宜”,适宜、合理的意思。
它也是表示人际相互关系的一个范畴。
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分工。
在古代社会中存在着贵贱、贫富以及等级的区别;在现代的系统管理中,存在着能级的区别。
因而,“义”在处理不同社会分工、不同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管理系统的不同能级的相互关系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仪(义)辨等,则民不越”(《周礼·大司徒》),即以“义”来分别、明辨社会的每个成员自己的地位、身分、职责、义务与权利,使之各自按照礼的规定行事,不能超越就是“义”。
管子也说“义者,谓各处其宜也”(《管子·心术上》)。
法家在对“义”的解释上,与儒家是一致的。
韩非说:“义者,谓其宜也。
”(《韩非·解老》)在现代管理中,处在各个管理系统中的不同能级的管理者以及被管理者,都必须按照制度中所规定的职权、责任和义务行事,才能使管理有序,产生效益。
儒家文化现代价值(最终版)

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内容摘要谈到儒家文化,大家总会首先浮出一位伟大的圣人的名字——孔子。
众所周知,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儒学对中国的文化品格和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至今存在且已融入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而不可磨灭。
再者,当今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但人们的道德境界却有江河日下之势,以致乱象丛生,社会矛盾尖锐。
而儒家文化对道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鉴于以上原因,弘扬儒家文化乃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
要弘扬儒家文化就必须正确解读儒家文化,下面让我们一一阐述这些问题。
关键词:儒家文化;道德价值;社会价值;民族复兴一道德价值①仁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的思想,并以之作为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
“仁”作为儒家道德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各种道德规范,道德要求的基本出发点,在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我们今天的“以人为本”也是受了这个思想的影响。
“仁者爱人”若是这个思想深入每个人的内心,那这世界的战争会少多少,社会矛盾会少多少,马克思说,共产主义是在生产力极大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的思想道德境界极大提高时实现的。
②孝“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行为规范和重要道德范畴。
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孝悌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
“孝”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部分,“孝”更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
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一个不孝的人,何谈为人,更何谈什么道德品行?③义义是儒家文化的又一重要价值。
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里生命和道义是合理的存在的,但当两者发生冲突或利害关系时,对道义的追求就高于了对生命的追求,在只有牺牲生命才能坚持道义的时候人就应该舍生取义。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见利思义的呼吁愈来愈深切。
三聚氰胺事件,地沟油,豆腐渣工程等这些无不反映着在拜金主义的腐蚀下,中国人的道义观念在下滑,一切向钱看的思想风行的严峻形势。
[传统伦理中的义利观在当前社会中的境遇]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思想在义利关系上
![[传统伦理中的义利观在当前社会中的境遇]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思想在义利关系上](https://img.taocdn.com/s3/m/6111dc26b14e852459fb57b3.png)
[传统伦理中的义利观在当前社会中的境遇]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思想在义利关系上[摘要]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也在随之�生急剧的变化,对利益的追求愈来愈现实、直接。
从人性的角度看,人对自身有利事物的追求本无可厚非,但现实的状况是人们在寻求对自己有利的事物的同时,忘记了义,把自己的利建立在对他人的不义之上。
针对这种情况,本文试图从传统伦理的根源上看古人在面对义利问题时是如何做的,以寻求办法来解决当前人们的价值观变化问题。
[关键词]传统伦理义利义与利的关系问题,在中国古代一直是各重要的学派和伦理学家所探讨的重要问题。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在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都有其白成体系和特色的义利观。
当前涉及义利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旨在从传统伦理中的义利观出�,来看待当前社会中的一些义利问题。
一、传统伦理中的义利观1、儒家的义利观。
义字,古人的解释是宜,即应该怎么做,它是道德自律,对人有一定的约束力。
义和礼不同,礼是外部规定,义是内心约束。
礼比义,更多强制。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了义。
如: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义是藏在心里的东西,属于质。
质是内在的东西,要把内在的东西展示给别人,一定要谦逊,而且要把礼作为执行义和维护义的标准,然后说到做到。
孔子认为能做到这四点的人,才算得上君子。
孔子还以义与利相对照,在《论语・里仁》中说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纵观孔子一生的活动,很少说到利,不问某事有利无利,只问其合义不合义。
孟子比孔子更加尚义反利,他认为一切行动都要以义为准绳。
在《梁惠王》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孟子见梁惠王,王日: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利吾国乎?孟子对日: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日何以利吾国,大夫日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日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孟子的意思是说,如果从君王到大夫,再到士人平民人人都寻求‘怎样有利于自我’?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的 “ 义利观 " 其 当代价值 及
陈 秀平
【 摘要 】 儒家并不否认“ , 利” 而是主张“ 先义后利” “ 、 以利制义” 在当 。 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们需要树立 ,
正确的 “ 义利观” 一方面必须充分肯定 “ , , 利” 另一方面必须在 遵循 “ 的前提下逐 “ , 见利思义” 义” 利” “ 。
儒家 “ 义利观 ” 的主要内容
子 ・ 身》) 修 第二 ,“ 义后 利 ” 义 然 后取 ”, 利 不克 义’ 不 “ 于 先 ,“ “ ’ , 放
春 秋 战 国时期 随着 社会 生 产 力发 展 水 平的 提 高 , 出现 了新 利 而 行 ”。 子赞 赏颜 回在 贫 乏 的物 质 生 活 条 件下 持 有 自得 其 孔 型 的封 建 制 生 产 关 系 。 阶层 社 会 分 化 加剧 , 何 看 待义 与利 乐的精神生活心态, 各 如 体现了孔子重义轻利的人生态度。 孔子说:
他说:“ 明君治 民之产, 必使仰足 以事父母, 俯足以畜妻 子, 乐 而 取 熊 掌 者 也 。 我 所 欲 也 , 亦 我 所 欲 也 , 者 不 可 得 兼 , 生 义 二 岁终身饱, 凶岁免于死亡 。 《 ”( 孟子 ・ 梁惠王上》) 可见, 对老 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 , 欲有 甚于生者, 所 故不为苟得 百姓来 讲, 基本 的物质利 益追求是 每个人都 有的 。 苟子 也肯 也; 死亦我所 恶, 恶有甚于死者, 所 故患有所 不辞也。”( 孟 《 定义与利 的客观存在, 他说:“ 义与利者, 人之所两也。 《 子 ・ ”( 荀 告子上》 孟子强调在义利发生冲 突必须作出取舍时, ) 必须
也 。 ( 孟子 ・ 子 下 》 ” 《 告 )
人利益与集体利益、 国家 利 益、 会 利 益 发 生冲 突 时, 坚 持 社 应
第五 , 治理 国家要 “ 务张 其义” 挈国以呼功利 ”而 “ 。“ 不 以集体利益、国家利益、 社会利益为重, 克服 市场经济 中的利
务 张 其 义 ” 认 为 “ 利 而求 ” 只会 ‘ 交 相 诈 ” 孔 子把 行 己主 义 、 团体 主 义 以及 地 方 保 护 主 义等 不 良倾 向。 小 平 同 , 唯 , ‘ 上下 。 小 邓
会整体利益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 当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们必须深入发掘儒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过程 中, 我们应当 家 “ 义利 观 ”的积 极 因素 , 除 儒 家 “ 利 观 ”的消 极 因素 的影 消 义
清 醒 地 认识 到 儒 家 “ 义利 观 ” 精 华 与 糟 粕 , 承 和 弘 扬 其 积 响 。 的 继 一方 面 , 充分 肯 定 人们 的正 当利 益 需求 ; 一方 面 , 定要 另 一 极 因 素 , 判 和 剔 除 其 消极 因素 , 立 正 确 的 “ 利观 ” 促 进 有 所 节 制 地 追 求 利 益 ,“ 利 制 义 ” 严 格 遵 循 社 会主 义 伦 理 批 树 义 , 以 ,
既然义与利都是客观存在 , 那么义与利二者的关系如何?
归纳 起 来 , 儒家 在 此 问题 上有 以下主张 :
第一,“ 见利思义”, 不得 “ 不义之 财 ” 儒家主张生 财有 利是养身体 的, 是养 心的, 。 义 心在 身体里面是最 重要的, 所以 道, 富贵有道 , “ 即 君子 爱财, 取之有道 。 ”孔子 说:“ 利思 要重义轻利 。 见 宋儒 朱熹也强调 “ 必以仁义为先 , 而不是以功 利 义, 见危授命, 久要不忘乎平生之言, 亦可以为成人矣。 《 ”( 论 为急” 仁义总在功利之前。 , 语・ 宪问》 )儒家是主张获利 、 主张 发财 的, 但是不能见 利忘
想 , 把 国 家 整 体 利 益 即把 “ 权 利 ” 在 第一 位 , 都 公 放 公权 高于 规 则 的 前 提 下追 求 “ ” 当然 , 同时 代 , 同社 会 , 不 同 利 。 不 不 有
私权。 董仲舒把公利提升到 “ 义”的高度来认识 ,“ 量势立权 ,
标准的 “ , 义” 我们力求在现代文 明社会指导下实现义与利 的
第三, 公利大于私利。 儒家强调兴天下之利 , 与民兴利。 孔
义 。 子 坚 决主 张 不接 受 任 何 不义之 财 , 认为 不符 合 ‘ ” 孟 他 ‘ 的 子 说 :“ 民之 所 利 而 利 之 , 不 亦 惠而 不 费乎 ?”( 论 语 ・ 义 因 斯 《 尧 “ ” 是 为 天下人所 不齿 的 。 利 , 违背 “ ” 义 这个 大 原则 ,“ 之 以 日》) 子 提 倡 符 合 大 众 利 益 的 公利 。 子 强 调 的 利 也 是 普 禄 孔 孟
1 41民 坛 人 论 9
责 编/ 许国 荣 ( 实习)
天 下大 众 的 公利 , 不 是 君 王一 己之 私 利 。 而 孟子 给 君王 提 出的 改革开放 的不断深入和扩大, 市场经济自身的一些消极方面如
“ 民恒 产”、“ 制 发展 教育” 建议都是 以人 民大 众利益为 中 拜 金 主义 、 等 个人 主 义 、 乐 主 义、 利 忘义等 , 享 见 也会 趁 机 显 露 出 心 的。 荀子说 :“ 循其道 , 行其义, 兴天下同利, 除天下同害, 天 来 。 克 服 这 些 消 极 方 面 的影 响 , 们 必 须 大 力 弘 扬 儒 家 “ 为 我 见 下归之 。 《 ”( 荀子 ・ 王霸》) 从孟子的民本思想到苟子的公义思 利 思义 ”、“ 义 后 利 ”、“ 然后 取 ” 精 神 , 遵 循 “ 先 义 的 在 义”的
第四, 在人 际关系上 , 贵义轻 利。 切不可 “ 怀利 以事 ” 亦 甚 至 牺 牲 个人 私 利 而 成 就 集 体 、国家 公利 。 然 , , 虽 他们 所 说 的
不 可 “ 利 以相 接 ” 否 则 , 切 人 际关 系包 括 君 臣关 系、 怀 , 一 父子 公利 与我们所 说的集体 、国家、 人民的利 益性 质上不同, 但他
“ 子 喻 于义 , 君 小人 喻 于利 。 《 语 ・ ”( 论 里仁 》 这句 话 证 明在 )
义与利的对立关 系中孔子认为义重于利。 他还意识到人 人都一
味地逐利而不顾义 , 社会必定混乱一片。“ 放于利而行, 多怨。 ”
( 论 语 ・ 》) 《 里仁 孟子 也 非常 重 视 义 , 孟子 曾有关 于 鱼 和 熊 掌 的 比喻 ,“ 我 所 欲也 , 掌 亦 我 所 欲也 , 者 不 可得 兼 , 鱼 鱼 熊 二 舍
关系、 兄弟关系和朋友关系都将不复存在 。“ 为人 臣者怀利 以 们 强 调 “ 权 至 上 ” 原则 , 对 于 我 们 处 理 个 体 与 整 体 、 公 的 这 公
事 其 君 , 人 子 者 怀 利 以事 其 父 , 人 弟者 怀 利 以事 其 兄 , 为 为 是 与私等 关系上 还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日 在 君 臣、 父子 、 弟 终 去 仁 义 ; 利 以相 接 , 后 不 亡 者 , 之 有 益 发 展 的 今 天 , 们 应 继 承儒 家 “ 公 利 ”的思 想 成 果 , 个 兄 怀 然 未 我 重 当
因 势制 义 , 圣 人 之 为 天 下兴 利 也 , 尤 春 气 之 生 草 。 ( 春 统一 。 故 其 ” 《
秋繁 露 ・ 考功名》 )他反对食禄 者为 一己之私利而与民争利 ,
二是 公 利 大 于私 利 。 家 所 说 的 “ 身 成 仁 ”、“ 生 取 儒 杀 舍
前 文 提 到 他 对 江 都 王 刘 非所 讲 的 “ 其 义 不 谋 其 利 ”就 是 在 义 ”以及 “ 道 之 行, 下为 公 ”( 礼 记 ・ 运 》) 质上 都 是 正 大 天 《 礼 实 提 醒 江 都王 不 要 为 一 己之 私 利 而 侵 害天 下之 公利 。 在 强 调 当 个人 利 益 与 集 体 、国 家 利 益 发 生 矛 盾 时 , 当放 弃 应
子・ 大略 》) 汉代 大儒 董仲 舒 也 承 认 义与 利 是 一对 相 互依 存 的 舍 生取 义 , 义舍 利 子 也主 张 “ 义 后利 ” “ 取 苟 先 , 以义 制 利 ” 。
范 畴,“ 天之 生人也, 使人 生义与利。 以养 其体 , 利 义以养其 他说:“ 先义而后利者荣, 先利而后义者辱。 《 ”( 荀子 - 荣辱》 ) 身。 心不得义不能乐, 体不得利不能安。 《 ”( 春秋繁 露 ・ 生之养 他 主张先义而后 利, 功利 的获得 以 “ 为前 提 ,“ 义” 正利而 为 重于义》 义与利的存在是符合天理、 ) 人情的, 是人类生存发展 谓之事 , 正义而为谓之行 ”( 荀子 ・ 《 正名》)。 苟子 这里讲 的 必不 可少的条件。 儒家注意到物质利益 的重要性 , 并且认为追 是 “ 正利”、“ 正义”。 总之 ,“ 以义制事, 则知所利 矣。 《 ”( 荀
求 物 质 利 益是 人 们 的正 当欲 望 和 要求 。
子・ 君子》 汉代大儒董仲舒提 出:“ ) 正其义不谋其利 , 明其道
不谋 其 功 ” ( 汉 书 ・ 《 董仲 舒 传 》 , 是 要求 人们 在 道 义 、 利 ) 就 功 二 者 中更 注 重 道 义 。 董仲 舒 谈 到 , 利 是 人与 生俱 来 的 东西 , 义
【 关键词 】 义利观 当 儒家 代价值
儒家 的 “ 利观 ” 义 是一 个历 久 弥 新 的 话题 , 当 下社 会 主 天下, 在 弗顾 也; 系马千驷 , 弗视也。 《 ”( 孟子 ・ 万章上》 只有行 )
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仍然有它的重大价值。
“ , 义” 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相应的 “ ,“ 利” 安富尊荣”( 孟 《 子 ・ 心上 》)。 尽 苟子 也说 ;“ 利弃义 , 保 谓之 至贼 。”(《 荀
下, 场 经 济 主 体 活 动 的 主 要 目的 是 追 求 经 济 利 益 、 利 盈 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匾霪圜 市 获 雪 利 。 利本 身是 无 可 非议 的, 求 利 的 方 式 正 当 与否 则 关 系 到 求 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