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名老中医之路》有感_读后感_模板

合集下载

名老中医之路读后感

名老中医之路读后感

名老中医之路读后感《名老中医之路》是一部以名老中医的成长历程和医学经验为主线,展现了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精深的著作。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中医药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通过名老中医的成长历程,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名老中医们在书中述说了自己的求学之路,他们从年轻时就对中医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断地钻研医书,观察病人,总结经验,不断修行,最终成为了一代代的名医。

他们的成长历程告诉我们,中医药文化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文化,它不仅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更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这些经验都是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其次,名老中医之路也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名老中医们在书中分享了自己的医学经验,他们指导病人调整饮食,运用中药治疗疾病,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法调理身体,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这些医学经验都是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们不仅对治疗疾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更是中医药文化的宝贵财富。

通过名老中医的医学经验,我深刻认识到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它不仅是一种医学理论,更是一种医学实践,是一种对人体健康的综合调理。

最后,通过阅读《名老中医之路》,我对中医药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对维护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名老中医们的成长历程和医学经验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精深,它不仅是一种医学理论,更是一种医学实践,是对人体健康的综合调理。

总之,《名老中医之路》这本书让我对中医药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它不仅让我了解了名老中医们的成长历程和医学经验,更让我认识到了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精深。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中医药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为维护人体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范文精选-读书心得体会-《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

范文精选-读书心得体会-《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名老中医之路》拿到手已经读了不止一遍。

汤夜班第一节课前读的那一遍,犹如读小说。

走马观花,很快就读完了。

合上书,除了感慨学医不易,感慨老先生们不懈追求的精神外,没有太多的感受。

学至中期,再读第二遍。

开卷之后,字字句句读起来多了许多亲切。

喜欢读书中讲到的医案,更多次被老先生的学医、行医之路深深感动。

如今,再次读来又是别有一番感觉了。

这一次读,每一篇都字字句句的细读。

最喜欢读书中的医案,但最受益的是老先生们中肯介绍的治学方法,最启迪我的是他们踏实、恒久、的求索、为学精神!关于学习方法,老先生们无一例外都强调要勤奋读书、善于思考、临证求变。

初看起来,这似乎是老生常谈。

但为什么大家都在强调这些?只有一个原因:因为这确实是行之有效的不二法门。

经过前面十节课的学习,我觉得任应秋先生总结的方法比较适合现阶段的学习。

任先生用大量的篇幅,仔细介绍了"精读、勤写、深思、善记"这八字箴言。

精读:强调细读经典,不放过任何一处疑问,做到深入理解。

碰到问题时去查阅其它书目,务必做到吃透原著。

现阶段老师给我们列了许多参考书目,打算结合自身情况选取一本进行精读,在深入阅读的过程发现问题。

勤写:勤写的好处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和工作之初,我都体会很深。

通过勤写,我曾经快速且较为深入的掌握了学习的对象。

但这些年写的很少,阅读一度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

其实写笔记不仅帮助记忆,更是加深理解、梳理思路的好方法。

任老先生不惜笔墨的仔细介绍了他写读书比较的常用方法:概况和缩写;纲要笔记;摘记;综合笔记;心得笔记。

其中摘记介绍的非常仔细,详细的介绍了具体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读至此处不禁深深感动!这是怎样严谨的科学精神啊!深思:我理解这里的深思和邢老师强调的独立思考是一样的。

虽然现阶段还达不到质疑的水平,但至少要做到不放过每一个疑问点,把碰到的概念都一一搞清楚,不能似是而非。

善记:现在我的记忆力和年轻时相比差了许多,如何记忆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笔记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笔记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笔记《名老中医之路》拿到手已经读了不止一遍。

汤夜班第一节课前读的那一遍,犹如读小说。

走马观花,很快就读完了。

合上书,除了感慨学医不易,感慨老先生们不懈追求的精神外,没有太多的感受。

学至中期,再读第二遍。

开卷之后,字字句句读起来多了许多亲切。

喜欢读书中讲到的医案,更多次被老先生的学医、行医之路深深感动。

如今,再次读来又是别有一番感觉了。

这一次读,每一篇都字字句句的细读。

最喜欢读书中的医案,但最受益的是老先生们中肯介绍的治学方法,最启迪我的是他们踏实、恒久、的求索、为学精神!关于学习方法,老先生们无一例外都强调要勤奋读书、善于思考、临证求变。

初看起来,这似乎是老生常谈。

但为什么大家都在强调这些?只有一个原因:因为这确实是行之有效的不二法门。

经过前面十节课的学习,我觉得任应秋先生总结的方法比较适合现阶段的学习。

任先生用大量的篇幅,仔细介绍了"精读、勤写、深思、善记"这八字箴言。

精读:强调细读经典,不放过任何一处疑问,做到深入理解。

碰到问题时去查阅其它书目,务必做到吃透原著。

现阶段老师给我们列了许多参考书目,打算结合自身情况选取一本进行精读,在深入阅读的过程发现问题。

勤写:勤写的好处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和工作之初,我都体会很深。

通过勤写,我曾经快速且较为深入的掌握了学习的对象。

但这些年写的很少,阅读一度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

其实写笔记不仅帮助记忆,更是加深理解、梳理思路的好方法。

任老先生不惜笔墨的仔细介绍了他写读书比较的常用方法:概况和缩写;纲要笔记;摘记;综合笔记;心得笔记。

其中摘记介绍的非常仔细,详细的介绍了具体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读至此处不禁深深感动!这是怎样严谨的科学精神啊!深思:我理解这里的深思和邢老师强调的独立思考是一样的。

虽然现阶段还达不到质疑的水平,但至少要做到不放过每一个疑问点,把碰到的概念都一一搞清楚,不能似是而非。

善记:现在我的记忆力和年轻时相比差了许多,如何记忆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名老中医之路的读书心得?

名老中医之路的读书心得?

名老中医之路的读书心得?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篇【1】注重熟读博览我在三年随师学习中,王诵愚先生辛勤教诲,督导谨严。

首选《内经》、《难经》,有全读有选读,均经讲解,并指定或熟记,或背诵,而《本草》、「脉诀》、《汤头歌诀》,均在背诵之列。

年少之时,记性较好,多读数遍,就能背诵,时至今日尚能脱口而出,临诊处方时时可用,这都应归功于少壮之年所下的功夫。

所以说读书没有什么诀窍,只要在弄懂内容之后,反复朗读背诵,可以受用一生。

中医的理论是相互贯通的,内、外、妇、儿、大、小、方、脉,相辅相成。

吾师虽以针科为专长,但内外妇儿各科亦均精通。

他常常告诫我,要解除病人疾苦,不但要会鍼灸、拔火罐,也要会处方,还要能用汤药薰洗、 ... 推拿,医术越是全面就越能取效于瞬间。

他说古代名医扁鹊、、华佗,都是多才善医的典范,他们能用汤药、针刺、熨灸、 ... 以及五禽戏治疗疾病。

因此,我在学医的经历中,除精读《鍼灸甲乙经》、《鍼灸太成》之外,还兼学《伤寒论》、《金匮要略》。

吾师特别推崇张介宾的《类经》,既指定选篇背诵,又要求逐篇披览。

先师的教诲,使我对张氏《类经》的阅读坚持数十年,深感要成为一名鍼灸家就必须通读《类经》十九卷至二十二卷。

咀上四卷归纳和总结了古代医家针术的各种见解,熟读之后才能了解后世鍼灸专著的学术思想渊源。

下面举十九卷之七「用针虚实补泻」为蜘,谈谈我学习中的点滴体会。

《灵枢·九针十二原》日:「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这一段经文,揭示了鍼灸治疗的法则,沿用至今,依然指导著鍼灸l临床。

《类经》把《素问·针解篇》和《灵枢小针解》的原文归并在一节中,前后参照,起了自身批注的作用,对理解著者的原意很有裨益。

「虚则实之」,其意如何?「小针解」日:「所谓虚则实之者,气口虚而当补之也。

」「针解篇」目;。

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

』几篇谈虚实的原文集中一处,可以互相弥补,易于理解。

2019-名老中医之路》读书笔记-范文模板 (2页)

2019-名老中医之路》读书笔记-范文模板 (2页)

2019-名老中医之路》读书笔记-范文模板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笔记《名老中医之路》拿到手已经读了不止一遍。

汤夜班第一节课前读的那一遍,犹如读小说。

走马观花,很快就读完了。

合上书,除了感慨学医不易,感慨老先生们不懈追求的精神外,没有太多的感受。

学至中期,再读第二遍。

开卷之后,字字句句读起来多了许多亲切。

喜欢读书中讲到的医案,更多次被老先生的学医、行医之路深深感动。

如今,再次读来又是别有一番感觉了。

这一次读,每一篇都字字句句的细读。

最喜欢读书中的医案,但最受益的是老先生们中肯介绍的治学方法,最启迪我的是他们踏实、恒久、的求索、为学精神!关于学习方法,老先生们无一例外都强调要勤奋读书、善于思考、临证求变。

初看起来,这似乎是老生常谈。

但为什么大家都在强调这些?只有一个原因:因为这确实是行之有效的不二法门。

经过前面十节课的学习,我觉得任应秋先生总结的方法比较适合现阶段的学习。

任先生用大量的篇幅,仔细介绍了"精读、勤写、深思、善记"这八字箴言。

精读:强调细读经典,不放过任何一处疑问,做到深入理解。

碰到问题时去查阅其它书目,务必做到吃透原著。

现阶段老师给我们列了许多参考书目,打算结合自身情况选取一本进行精读,在深入阅读的过程发现问题。

勤写:勤写的好处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和工作之初,我都体会很深。

通过勤写,我曾经快速且较为深入的掌握了学习的对象。

但这些年写的很少,阅读一度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

其实写笔记不仅帮助记忆,更是加深理解、梳理思路的好方法。

任老先生不惜笔墨的仔细介绍了他写读书比较的常用方法:概况和缩写;纲要笔记;摘记;综合笔记;心得笔记。

其中摘记介绍的非常仔细,。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
作为一位对中医学非常感兴趣的学生,我一直以来都对名老中医非常关注。

近期,我有幸读到了《名老中医之路》,感觉这本书具有很高的启发性和意义。

以下是我的读书心得:
首先,这本书让我对名老中医的生平事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书中为我们详细介绍了中医史上著名的中医大师,他们的心路历程、治疗措施、教学经验等等。

我发现这些名老中医身上的传统中医思想和技术对后人非常珍贵。

即使现在,我们依然能够在他们的经验和成果中受益。

其次,我从这本书中学到了很多中医理论和知识。

汤的临证方、李时中的药方,王叔铭和钱乙功的经验,还有许多名老中医都在书中有所体现。

通过读书,我深刻认识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和治疗方法。

书中每位名老中医都有着自己的治疗方式和经验,这些都是需要好好学习和积累的宝贵财富。

最后,我认为这本书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提高了我的学术意识和治学态度。

这本书为我们展示了名老中医们不断研究学术,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这些医生在他们的医学生涯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这种态度让我非常钦佩。

我发现,无论是学习中医还是其他学科,真正优秀的学者都具备这种刻苦认真、不断追求进步的学术态度,这是值得让我们年轻一代学习的精神。

综上所述,《名老中医之路》是一本非常珍贵的学术之旅,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中医的精髓和博大精深。

这里是许多名老中医经验和知识的集大成之所,无论是从学术角度还是人文角度,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

只有继承他们的精神和技艺,我们才能在晋升中医技艺的道路上不断前进,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这一精髓。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3篇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3篇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 (2)《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 (2)精选3篇(一)《名老中医之路》是一本关于中医医术和中医药发展历程的书籍。

作者通过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和研究,向读者介绍了一些知名的老中医,以及他们在中医领域取得的成就和贡献。

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医医术和中医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首先,中医医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源于对人体的观察和实践经验,并通过代代相传,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这套理论体系包括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等,它们以人体的整体性和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为基础,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治疗提供了指导。

其次,我认识到中医药在疾病治疗方面的独特性和有效性。

中草药以及针灸、推拿等疗法,可以有效地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书中,作者介绍了一些知名的老中医,他们运用中医医术成功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为患者带来了福音,对中医药的发展和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

最后,我也从中明白了学习中医医术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

中医医术需要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需要耐心和勤奋。

只有通过真正的实践和不断地学习,才能逐渐掌握中医的精髓,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医师。

总的来说,读完《名老中医之路》,我对中医医术和中医药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中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我自己的健康和养生有了很大的启发。

我将更加珍惜身体健康,注重平衡饮食和锻炼,积极拥抱中医药文化,希望它能对我自身的健康有所帮助。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 (2)精选3篇(二)《名老中医之路》是一本关于中医草药和医学实践的书籍,作者在书中分享了他多年来对中医的研究和实践经验。

在阅读中,我获得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本书强调了中药的独特价值和疗效。

通过作者的讲述,我了解到中草药在治疗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强化体质、提高免疫力等。

同时,中药的疗效也需要个体化的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的病情和体质给予不同的药物组合和剂量。

走正中医路_名老中医之路_启示录

走正中医路_名老中医之路_启示录
3 中医回归之路
学中医难,行中医更难。走好 中医 路,走 正 中 医 路,走 向 中 医 的 成才与成功之路,老一辈有老一辈 的困难和艰辛,新一代有新一代的 干扰与迷惑,《名老中医之路》真实 地记录了我国近百年来 214 位名 医大 家 的 学 医 之 路,行 医 之 路,继 承发 扬 之 路,走 向 成 功 之 路,也 是 近百年来的复兴之路。
宝库的中医昆仑! 我国中医泰斗、 张奇文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药
近百年 来,中 医 之 命 运“道 路
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认为: “《名老 学家,在上世纪 80 年代任教山东 坎坷”! 现代中医之路,究竟应该
中医之路》是一部 20 世纪当代名 中医学院并担任行政领导时,就与 怎样走? 这又是今天中医人必须
深明医理的“明医”,尤其应该是全 心为民 的“民 医 ”。 名 医、明 医、民 医,就 是 医 德 高 尚、医 术 精 湛 之 精
《中国中医儿科杂志》副主编,《中医外治杂志》编委。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诚大医的最高境界。”
80 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及大学教材 20 余部。 作者单位 广东省深圳市儿童医院( 518026)
老中医之 路 续 编》( 三 辑律: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中医药 舞无数青中年中医奋勇前进,茁壮 勤奋读 书 贵 感 悟,多 方 拜 师 巧 取 出版社出版,自 1981 年出版第一 成长。今张奇文教授又广为征集 经,反复临床求佳效。尤可贵者,
近二三十年来中医院校培养出来的 实。还中医药理论本来面目就是要 波教授研究的“肝病诊疗”设置了
中医人才,读中医原著的少了,对中 找回中医药理论的原点,不被曲解、 280 多个“证型”,关老说还未全面
医的那点认识仅仅是停留在教材上 割裂,不为不完整的“理论”所蒙蔽 包括。后来事实证明,在该年代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名老中医之路》有感_读后感_模板读《名老中医之路》有感作者:迟显苏山东中医药大学医者艺也,惟精诚者是也。

做医者难,做大医者更难,做苍生大医者难乎其难。

趟过历史的横流,携一身沧桑一路走来,道不明走过了多少朝代,说不清经历了多少雨雪。

寒窗苦读,研前人之著作;秉心执笔,创现世之妙方;心系患者,救黎民之百姓,“大医精诚”是铸就铁杆中医的灵魂。

书非悟,无以集医学之大成。

岳美中说:“读书宁涩勿滑。

”医学著作汗牛充栋,欲有所收获,就要对主要著作扎扎实实地下功夫,熟读、领悟。

许多著名的中医家学习《黄帝内经》《伤寒论》等著作皆是朝斯夕斯地读和背,如任应秋每晚就寝前30分钟编一味药的诗决,姜春华读《内经》时作图表帮助理解,金寿山一边读《伤寒》一边写按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医学大家的经历都在告诉我们:求医治学要苦学,苦学养成习惯,则不以为苦,而以为乐。

苦学也要做到三个勤:口勤、手勤、笔勤。

读必读之书,反复诵读必将熟能生巧,勤加朗读必能熟读成诵。

苦学之后也定要多问,学问学问,不耻下问,有问才有悟。

有悟就下笔,写的有骨有肉、不蔓不枝才能算得上学有所得。

医生这个职业的特殊之处,就是他的一针一药都关乎患者的健康,如果不认真学习,不多学多悟,也就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

术非练,无以济百姓之大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正如李聪甫所说:四诊之中,切脉尤难掌握。

微与濡,弱与细,涩与滑,紧与数,弦与革等等脉象都只有几微之辨,往往心中了然,指下茫然,必须从长期诊察病人过程中边摸索、边认识、边掌握这种规律。

医书所列疾病,不过是沧海一粟,临床上的病症,往往是多个并发症,一个方子对于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疗效。

走过的路多了,便知道路要怎么走。

同理,治得病多了,便知道病要怎么治。

见习时对久病成医一词深有感悟,病的次数多了,也就知道怎样医治了。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书固然要多读,若不临床,不能学以致用,也算是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了。

要知道,真正的好医生,绝不会是“理论一大套,看病汗直冒”的医生,也绝不是经典出口成章却治病无从下手的医生。

眼高手低,绝不是一个医生应有的品质。

正如张磊所说,临床经验是练出来的,没有长期的经验积累,经验是不会丰富的。

因此,要在“实”字上下功夫,就是要踏实、扎实,在校时勤跟师抄方诊脉,从医时多临床辨病。

学医之路就是长征路,一步一个脚印,收获才能更大。

心非诚,无以施仁爱于人。

看过曽琼的这样一段话:“医道渊源起于炎黄,精诚之心来于圣才。

舍己为人,故神农尝百草,以解天下之苦痛;爱家之心,故仲景从政坐堂,著伤寒以慰往昔之沦丧;爱己之心,故李杲疗治脾病,亲实践以创学术之先河”。

从《名老中医之路》第1辑到第3辑,国医大师、医学名家、专家等无不都强调医德二字。

言至于此,不免想起当初一字一句背诵的《大医精诚》。

《大医精诚》之“精”,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诚”,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般感同身受的心,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

从医需心系千家忧与乐,临证应胸怀众生疾和苦。

《医说》中这样说,医者自当念云:“人身疾病,与我无异,凡来请召,急去无迟,或止求药,宜即发付,勿问贵贱,勿择贫富,专以救人为本。

”信中医,捍卫中医人永远姓“中”。

中医大家走上中医之路,或因中医救治过自身疾病,或亲眼看见中医之疗效,或心怀救助百姓之心,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一个“信”字。

信则有,不信则无。

中医姓“中”,“中”是中华的“中”。

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有问曰:“中华其基石何?其支柱何?其后盾何?”曰:“一国学也,二国医也,三国药也”。

习岐黄之术,卫中华之魂,当勤而行之,自强不息。

天下企业必做于细——读《细节决定成败》有感每天,我们从同一个地方醒来,做着和昨天一样的事情,经过一天的工作,轻松或者疲惫的你是否想过:我们每天做这些琐碎、简单、重复的工作就能实现个人理想抱负了吗?最近,我在胡宝林的《细节决定成败》里得到了肯定的答复。

老子早就说过”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胡宝林将其延伸为”天下企业,必做于细。

”他认为在现在这样的时代,往后的竞争将是细节的竞争,企业只有注重细节,在每一个细节上做足功夫,建立”细节优势”,才能保证基业长青。

对于农信社而言,我们每天的日常工作都是些琐碎、简单却很重要的事情,如果我们把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细分开来,在时间节点上下功夫,那我们的工作将会变得更加高效和轻松。

比如,我们每天早一点起来,检查各类凭单是否够用,整理干净工作柜台,打印完今天的扎账资料,当开门营业时,整齐划一的工作柜台,宽敞明亮的营业大厅会让客户和我们感到轻松舒畅,仅仅是把平时杂揉进工作中的半小时工前准备提前出来就产生了这样美妙的效果,足见细节的魅力;平时工作中,微笑细心为客户办理各项业务,耐心辅导客户填写凭单,详细告知客户一些注意事项,尽可能地记住常见客户的名字等等,当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自然而然的发生时,我们与客户的距离就悄悄的拉近了,对农信社的亲切感也油然而生。

”天下企业,必做于细”,关键在于一个”做”字。

胡宝林先生认为,中国的企业绝不缺少各类规章、管理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制度不择不扣的执行,好的规章制度只有落实到每个执行的细节上,才能发挥作用。

在农信社工作这段时间我感到,需要用智慧来做出决策的大事并不多,而需要用实际行动来落实的小事却为数不少。

农信社有着严格的规章管理制度,并且根据每项业务都有详细的业务指导流程,针对一些可能出错的环节更有风险提示,如出入金库和ATM室要同进同出,坚持守库,发生异常或变故要向监控室报备,严守工作纪律,离开工作柜台要锁好钱箱并暂退,客户办理业务时要认真审核客户身份并严格按照规范流程办理,仔细填写完善各类申请资料,提醒告知注意事项等等,详实的业务流程,严格的规章制度都是在帮助我们规避风险,让各项业务都安全、有序、高效地完成,我们的农信梦想也经由我们一砖一瓦平稳地建筑起来。

”伟大始于平凡,一个人手头的小工作其实是大事业的开始,能否意识到这一点意味着你能否做成一项大事业,能否取得成功”,胡宝林在《细节决定成败》里说,我们必须趁着年轻的时候调整好工作心态,将小事做好,将好事做大,做到每一个细节都将企业的理念发挥到极致,形成企业的独特魅力,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由此,联系实际,前段时间评比出的那些完成各项冲刺目标的行社标兵和工作效率高的行社,有些项目完成或许纯属偶然,可是,谁又能说,那不是一种必然呢?最后,聪明的你是否也已经正视了我们那”琐碎、简单、重复”的工作,你信守的农信梦想是否更加明亮清晰了?背影读后感(亲子共读)读《背影》有感C395 谢湘我的眼角依然闪着泪光,流转的时光,将褪色的过往映在我的心头。

就如一部倒叙的电影,曾在幽幽暗暗中反反复复寻找一双温暖的大手。

那双手扶起我的柔弱,待我急不可耐地拥入他的怀抱,面前却是遥不可及的渺茫。

他的背影说:“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站起来,哪怕自己一个人。

”稚嫩的心灵,似懂非懂;坚定的话语,耳熟能详。

合上书,朱自清父亲的背影还在心中荡漾。

细细品味,父亲对朱自清的爱是那么深沉,那么浓厚。

文中,朱自清多次描绘父亲的背影,那臃肿、蹒跚、艰难的、熟悉的背影,包含的是如此强烈的爱。

作者到徐州奔丧,看着狼藉的家,想到去世的祖母,不禁簌簌流泪。

而这时,他父亲却劝我道:“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其实父亲何尝不比儿子悲伤呢,他祸不单行,丧亲、失业等惨淡的事情并不能让他怨天尤人,他一如既往爱护儿子。

其实他可以让别人送儿子去火车站,可是因为放心不下,便亲自去送,即便是儿子已二十来岁,北京也来往过几次。

其实他可以不去冒着生命危险攀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但因为爱,他还是做了。

尽管步伐是多么地蹒跚,铁道是多么地危险,月台是多么地难爬。

那肥胖或许令人发笑的背影,在爱的衬托下是多么地辛酸。

那明明是那么难以完成的动作,在爱的掩藏下是那么轻松。

犹如一把把锋刃刺穿他人的情感,连鼻尖都透露出淡淡的忧伤。

离开时,父亲又是走得那么轻松,一句“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其实父亲的心中对儿子又何尝不是眷恋,何尝不是不舍呢,只是为了不让儿子伤心。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令儿子悲酸而惆怅的背影,背影愈远但心愈近,儿子体会到了父亲无微不至的爱。

我的身边,也有那么一个背影。

随着岁月天平的倾斜,时光沙漏的坠落,背影不像从前一样健壮,十几年的风雨下,多了几分沧桑。

他牵我的手带我看过日出日落,告诉我要像夸父逐日一样,告诉我舞台下的光彩夺目需要千辛万苦的努力;他牵我的手闻过春日气息,告诉我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要做一个充满朝气富有活力的人;他牵我的手带我尝过花蜜的甜,草露的甘,告诉我大自然是多么的美好……那只是属于我的背影,在我生病时房外焦急来回踱步的背影;那是属于我的背影,在我贪图眼前成功沾沾自喜骂我、气愤无奈的背影;那是属于我的背影,在我深夜挑灯奋战关灯之后悄然离去的背影;那是属于我的背影,拿着我的高分试卷颤抖的身影……我要拥抱他的背影,在我落寞无助时,是他给了我坚持的信念;我要拥抱他的背影,在我懵懂无知时,是他给了我深省的哲理;我要拥抱他的背影,在我百感交集时,是他给了我释怀的轻松;我要拥抱他的背影,在我伤心欲绝时,是他给了我依靠的肩膀。

读《背影》有感谢湘家长《背影》这篇文章是朱自清先生1925年所作,回忆发生在八年前,记录了父亲送儿子北上读书在车站告别的感人一幕。

在那特定的场合下,在那悲凉的气氛中,通过父亲吃力地爬到对面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细微动作刻画,展现作为父亲对儿子的舐犊情深,使儿子极受感动,这印象铭刻心中,永生难忘。

八年之后,作者已在清华任教,但想起那背影,父亲的形象便出现“在晶莹的泪光中”,足见作者当时感受之深了。

该文写作技巧是如何的出神入化,是如何的脍炙人口,早已有公论,在此不再赘述。

让我读后心中久久难以平静的是那种血浓于水的父子亲情。

很多事情,也许只有亲身经历过,才有更深的体验及感触。

作者与父亲这种感人至深的父子亲情,于我犹如感同身受!记得我自读初中一年级起,便离家到镇内中学就读,学校离家大约五里路,由于当时乡下与城镇之间未开通公交,每次去学校总是由父亲骑自行车送我去。

将要出门时,我总不敢直面母亲,“妈,我上学了……”话没讲完,瞥见母亲眼里已经满含了泪水,我就哽咽得再也说不出话来。

好不容易到了学校,跟父亲说再见时,虽然他努力表现得很轻松的样子,鼓励我用心学习,但我还是极力避开他那慈爱的目光,生怕不争气的眼泪忍不住再次流淌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