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南县壮族民居的探析

合集下载

壮族奇特的干栏式建筑远古时盛行于南方

壮族奇特的干栏式建筑远古时盛行于南方

壮族奇特的‎干栏式建筑‎远古时盛行‎于南方干栏式的壮‎族民居壮族主要聚‎居在广西,云南文山、广东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

由于他们基‎本上生活在‎南方亚热带‎气候潮湿温‎暖的山地丘‎陵,为了适应自‎然环境,他们创造出‎了极有特色‎的壮族民居‎。

壮族人民多‎沿水而居,村寨依山傍‎水,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

后山和村边‎栽上树木,有村规民约‎不准乱砍滥‎伐,以保持村庄‎的良好环境‎。

居住在城镇‎附近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平‎房(如今已成壮‎家的住房主‎要形式)。

平房一般为‎三开间,外墙粉刷白‎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

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壮族‎,其村落房舍‎则多为土木‎结构的木楼‎瓦房的干栏‎式建筑。

“干栏”又称高栏、阁栏、麻栏,式样一般有‎全栏式、半栏式两种‎。

全干栏房属‎全楼居式,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和存放农‎具;半干栏房以‎一开间为楼‎房,楼上住人,楼下关牛羊‎、放农具等,另一间为平‎房。

干栏式楼房‎均为木质结‎构,一般先起底‎层,上立屋架(壮家叫两节‎柱),两头搭以偏‎厦,屋顶为人字‎形,顶上盖陶瓦‎、杉树皮或茅‎草,房间有三间‎五间。

楼上住人,底层关养牲‎畜和家禽,放农具,并置有舂碓‎、磨坊等。

楼梯在屋内‎一侧,楼上前边为‎宽敞的走廊‎,用栏杆或半‎块板壁围住‎,光线充足,可在这里会‎客、乘凉和纺织‎。

进大门是堂‎屋,一边有火塘‎,后房和侧房‎是卧室。

粮仓多设于‎住房旁边,房前竖立着‎一排丈许高‎的挂禾架,通称禾廊,以便秋收后‎晾晒禾把,干爽后堆入‎粮仓。

建筑时一般‎用木、竹料作桩柱‎、楼板和上层‎的墙壁,下层无遮拦‎,墙壁也有用‎砖石泥土从‎地面砌起来‎的。

干栏式建筑‎早在远古时‎就盛行于中‎国南方,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木构建筑‎,是至今发现‎最早的干栏‎式建筑。

在我国南方‎各省(区)的考古发掘‎中,也出土有不‎少的陶制干‎栏式建筑模‎型。

浅析壮族民居传统建筑地域表达

浅析壮族民居传统建筑地域表达

浅析壮族民居传统建筑地域表达作者:朱文娴张熹来源:《艺术研究》2019年第03期摘要:隨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速,各类传统文化面临着不断传承与升级的挑战,尤其是民居方面的传统延续问题,全文命题研究的初衷主要在于对广西壮族传统民居的特点结合当下社会城市发展需求的理论探讨,广西壮族民居独特的设计建造方式已成为众多建筑设计创作的灵感源泉,因此全文想再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思考壮族民居发展的冲突,进而结合一些案例对壮族民居的设计特点和传承延续进行讨论是否有破解的可能,从而得出一些参考性观点。

关键词:壮族传统民居地域特征现代融合更新延续“传统”的释义为世代相传的精神、制度、风俗等。

其实不仅是精神、制度、风俗等等这些有传统,建筑也有,建筑的传统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各地的传统民居,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传统民居之一便是广西壮族的民居传统建筑。

壮族祖先大部分居住在绵亘不绝的山区地带,由于历史文化和过去地形、地貌长久的影响下,这种特别的壮族民居特色得以形成。

随着时间的变迁,各种变化随之而来,在传统街区改造和现代建筑及室内设计中对这种壮族民居不能仅仅再是照搬,需要一定程度上的删繁就简和精髓的运用。

一、壮族民居的时代背景中国的民族文化繁荣,各个民族在时光的长河中都开出了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化之花,尤其是在传统民居建筑方面,然而由于时光的变迁、时代的发展又带来了一些人居生态环境的问题,比如传统民居建筑的拆建以及保留沿用,全文就是想通过基于对此类问题的反思,对中国传统壮族民居建筑的设计策略和技术手段的应用与发展等方面来进行探讨与研究,从而得出未来地域性民居建筑的发展和传承的价值,将其运用到现代人对老式建筑设计创作中,让壮族传统民居的建筑在时代发展中继续发光发热。

壮族历史相当悠久,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从考古发现看,许多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发现地下的木桩及其底架上的横梁与木板都表示当时干栏式建筑已产生。

壮族的先民春秋战国时期居住在岭南地区,史称“白越”。

广南县董堡乡罗瓦村壮族婚姻风俗(作者:陆永好)

广南县董堡乡罗瓦村壮族婚姻风俗(作者:陆永好)

广南县董堡乡罗瓦村壮族婚姻风俗作者~陆永好在拥有壮、苗、瑶、彝四种少数民族的文山州广南县中,壮族占多数,而且在这众多壮族同胞中还分为三个系别,分别为沙系、侬系、。

而我们罗瓦村的壮族村归类为侬系,壮家的婚姻风俗文化那可是独具一格,复杂而不缺精彩隆重,身为一个壮族同胞并且从小生活在装乡的我就深有感受及熏陶,但每个地方每个村落多少都会有些一些差别,下来就让我来为大家大概介绍一下我们罗瓦壮族村的婚姻风俗及文化特色。

在我们村谈婚姻整体来说就分为三个流程,即男女双方自由恋爱了让父母去说媒或者不经过恋爱直接父母说媒,再到定亲,最后自然就是结果,下面让我一一介绍。

一、说媒壮家说媒分两种情况,一种就是当壮家的青年男女到了谈婚论嫁年龄的时候,家中的长辈会选择一个门当户对的门户上门说媒,而这说媒人主要就是家中的女性长辈,当长辈们上门说媒成功即双方父母都同意后,紧接着就是男方家会选择一个好日子让男主角买上各类糖果烟酒用背篮背着约同亲戚家的同辈在晚上一同背着东西到女方家里,主要就是要男主角向女方的父母长辈表示自己想要取人家女儿的诚意和承诺。

如果这天晚上女方长辈谈的很高兴也收下了东西的话表示说媒就成功了。

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壮家的青年男女到一定年龄时通过壮家特有的“三月花街节”对山歌等活动追求到自己所喜欢的对象,也就是自由恋爱,当恋爱到一定时间要到谈婚论嫁的时间双方都会向父母说明情况以求的父母的同意,等父母同意之后之后的说媒工作就同前一种一样进行。

二、定亲说媒成功之后接着自然就是定亲了,定亲这过程总得来说还是有些繁琐,但也体现出我们壮家对婚姻大事的重视成度。

我把定亲过程概括为三个小流程。

1、说媒成功之后男女双方的父母会集在一起,拿着男女主角的生辰八字给先生看然后选出一个好日子作为定亲的日子,等选定这个日子之后会在那一天在男方家办一个小酒席,然后叫上双方的重要亲戚长辈在一起吃顿饭,饭后男长辈们会大声划拳以表喜庆暖家,等酒席要结束之时男方父母会拿出定亲的彩礼包在红包里递给女方的父母。

丰富多彩的壮族稻作文化

丰富多彩的壮族稻作文化

丰富多彩的壮族稻作文化叶杏英广南县是云南省的壮族聚居地区,2007年壮族人口34万余,占云南省壮族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八,占文山州8个县壮族100余万人口的三分之一。

当今壮族及其先民——句町部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为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那”文化是壮文化百花园中一株灿烂的奇葩。

壮族人民最善耕耘的稻田,壮语称为“那”。

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壮族人民创造并发展了丰富的“那”文化。

主要内容初探有十一:一、壮族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民族之一据考古资料记载:“早在人类从渔猎和采集为生过渡到以农为生的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4千年前),生息繁衍在云贵高原上(包括广南)的壮族先民已开始将野生稻训化为栽培稻”。

壮乡广南以“那”生产的稻谷,不仅为境内人民繁衍生息提供可靠而又稳定的物质条件,而且为支援周边县(市)的建设和抗美援越、自卫反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据资料记载:仅1953--1984年国家在广南征购的48836万公斤粮食中,稻谷就近3亿公斤。

这些稻谷被加工为大米后,6789万公斤被调运支援文山、砚山、西畴、马关等县缺粮地区和个旧、开远工矿区,广西隆林、睦边等县灾区,以及援越抗美和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急需物资。

名闻遐迩的八宝米是清朝“岁贡百担”的贡米。

1942年国民革命军第52军第14师师长阙汉骞将军为抗日巡防八宝,品尝到八宝米后,盛赞“八宝米是米中之花”。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年国庆,曾奉调五万公斤到北京款待四海宾客。

二、为保稻田稳产高产,注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壮族先民们自古有知:为了自已的生存与繁衍,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注意保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早在清道光四年(1824年)冬月,境内壮村——汤盆的寨老——布英、布正、博胖等14人,于村旁刻立了一块护林“告白碑”载:“尝闻育人才者,莫先于培风水;培风水者,莫先于禁山林。

夫山林关系风水,而风水亦关乎人才也。

爱稽我寨世居此土,前者人文蔚起,物亦繁昌。

盖因林木俺映,山水深密,而人才于是乎振焉。

壮族民居建筑的形态研究

壮族民居建筑的形态研究

k一|}兰|{||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壮族民居建筑的形态研究JiJf究牛姓名李燕吁师姓名韩巍教授中lA学俺级剐——虽—±——一学科p业托科:—盅赶芏苤兰一论史提交H圳三塑卫生垒L邑呈Q旦沦史斡辩H圳上鲤王生—』L旦_学位授rII加』鲤王望——且——旦学位授F单恤—亩直盖盎呈睦一替^陋员会主晰——.——口目^——————2007年04月20日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民居是十分重要的建筑类型。

壮族民居作为民族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建筑形制发展完善而且成熟,具有民族性和地方特色。

然而,壮族民居在当代发展中正面临着全面汉化的趋势。

为了使壮族民居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新的活力和生机,本论文以壮族民居的建筑空间形态为切入点,通过对壮族民居进行实地调研和测绘,对其中典型民居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出壮族民居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形态与功能的特征。

并在此基础之上,针对壮族民居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使用有机再生的方法,增加了其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以期为壮族民居建筑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壮族民居形态和功能有机再生壮族民居建筑的形态研究Thefolkhouseistheextremelyimportantconstructiontype.ThefolkhouseofZhuangNationality笛allessentialpart舔theconstructiontype.hasperfectandmatureconstructiondevelopment,thenationalcharacteristicandtheterritorialcharacteristic.However,thefolkhouseofZhuangNationalityisfacingatendencyinthecontemporarydevelopment,whichisassimilatedbytheHartNationality.InordertocausethefolkhouseofZhuangNationalitytoglowthenewvigorandthevitalityinthenewhistoricalperiod,thespaceshapeoftheconstruction舔thespotisbetakentotheresearch.Thro.19hcarryingonlotsofinvestigationandstudy,analysisandcomparisonandthemappingtothetypicalfolkhouseofZhuangNationality,theconstructionformandthefunctioncharacteristicinthedifferenthistoricalperiodissummarized.BasedoninvestigationandsmdyandtheexistencequestiontothefolkhouseofZhuangNationality,theorganicregenerationmethodisadvised.Thismethodincreaseditscontinualdevelopmentpossibility.Througllthepaper,ithopesthatthereferenceforthefolkhouseofZhuangNationalitydevelopmentcanbeprovided.Keywords:ThefolkhouseofZhuangNationalityFunctionandformOrganicregenerationⅡ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1.1壮族民居的现状与研究状况1.1.1壮族民居的现状壮族民居是广西民居类型中最具特色的一种民居,为了获得对壮族民居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笔者对壮族民居比较集中的地区作了调研,并对其中一些典型民居进行了测绘、分析。

广南县三月三花街节的调查报告

广南县三月三花街节的调查报告
Keywords:Song Wei; March three; Flower Festival; Guangnan; Zhuang culture
前 言
“三月三,赶花街”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是壮家多年流传下来的最热闹、最喜庆的传统习俗之一。花街节在花红柳绿、草长莺飞、万物复苏的旧历三月初三,主要盛行于那伦、者兔和珠琳等3个壮族侬人聚集的壮乡。据说这是过去人们为冲破包办婚姻的枷锁,争取自由恋爱、自由择偶而起的习俗。为了解广西广南县三月三花街节的民俗发展现状,我们于今年开展了体验民俗文化,感受节日氛围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三月三花街节的文化社会功能
所谓功能,是指失事物所发挥的有力作用货效能。民俗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领域,其形式的丰富多彩,能促进人们群众精神风貌昂扬向上。壮族歌圩文化自身的多功能性是它德意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旧莫、那伦、者兔是广南县壮族三月三歌圩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每当三月三这天到来时,附近的人们就会聚集到这几个地方及县城,每个文化展示点都聚满了来自各地乡镇的人们,他们或参加对歌,或观看对歌比赛等节目,或来欣赏颜色亮丽的壮族服饰。在当中,他们相互交流,互相传播知识,在接触中增进友谊,在娱乐中得到美的享受。
(一)认知功能
人生活在特定的时代与地域,亦生活在特定的民俗之中。因此,对民俗事象的考研,使我们对特定时代和特定地理里人们的思想意识、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及其心路历程有着深入了解:对特定时代和特定地域里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有着更加清晰的认识。
广南县每年的壮族“三月三”就是一个展示广南各族文化的舞台,不仅可以使壮族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进行结合,还吸引了很多汉族、苗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唱山歌,通过唱山歌,他们可以尽情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歌手和听众的感情融为一体,同呼吸,共雀跃,陶醉在欢乐的歌声中。广南县壮族三月三歌圩文化在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体现了传承和变异的特点,它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不断被后代复制,由此保持着文化的连续性,在它们作为一种变异文化时就会吸收某些新的优秀文化来进行交流、融合。

壮族建筑特色.doc

壮族建筑特色.doc

壮族建筑特色壮族建筑是什么?想要知道答案嘛,下面是中国下面梳理的有关壮族建筑特色相关内容,基本情况如下:走进壮族人的传统民居。

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

无论是什么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

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

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

干栏式建筑的特点: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

中国古代史书中又有干栏、干兰、高栏、阁栏和葛栏等名,当是由其他少数民族语言转译而来的音变。

此外,一般所说的栅居、巢居等,大体所指的也是干栏式建筑。

考古学和民族学中的所谓的水上居住或栅居,以及日本所谓的高床住居,亦属此类建筑。

这种建筑自新石器时代至现代均有流行。

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长江流域以南以及东南亚,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北部,苏联西伯利亚和日本等地都有类似的建筑。

从考古发现看,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许多遗址中,都发现埋在地下的木桩以及底架上的横梁和木板,表明当时已产生干栏式建筑。

西周时代的湖北蕲春毛家嘴遗址中,也发现规模较大的干栏式建筑。

江西清江营盘里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制干栏式建筑模型,带有长脊短檐式的屋顶。

云南晋宁石寨山滇墓中发现的4件汉代青铜干栏式建筑模型,亦有长脊短檐式屋顶,代表干栏式建筑的原始特征。

广东、广西、湖南、四川和贵州等省的东汉墓中,也发现许多陶制的干栏式建筑模型,但除保留底架和木桩外,一般陶屋已是悬山顶,而圆形陶仓则是穹庐顶,表明当地这些建筑的基本形式已经汉化。

干栏式建筑主要应为防潮湿而建,长脊短檐式的屋顶以及高出地面的底架,都是为适应多雨地区的需要,各地发现的干栏式陶屋、陶囷以及栅居式陶屋,均代表了防潮湿的建筑形制,特别是仓廪建筑采用这种形制的用意更为明显。

直到今天东南亚一带还较盛行栅居,以适应潮湿多雨的需要。

广西壮族传统聚落及民居研究

广西壮族传统聚落及民居研究

广西壮族传统聚落及民居研究广西壮族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文化。

作为广西壮族重要的民居形式,传统聚落既是壮族人民的居住地,也是他们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通过研究广西壮族传统聚落及民居,可以深入了解壮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建筑特点和文化传承,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广西壮族的传统文化。

广西壮族传统聚落分布广泛,形式多样。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七大传统聚落:阳朔聚落、苗寨-打玛聚落、龙脊梯田豪宅聚落、提鞋楼聚落、花山岩洞聚落、龙胜柒僮村、宜州杀马坡。

阳朔聚落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是广西地区最具特色的传统聚落之一。

阳朔聚落以其独特的山水风光和传统的建筑风格吸引着众多游客。

在阳朔聚落中,壮族人民的民居多为木质结构,屋顶覆盖石板或茅草,建筑结构简洁、实用。

同时,阳朔聚落还保留了传统壮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风俗,如手工艺品制作、壮族歌舞表演等,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壮族文化的窗口。

苗寨-打玛聚落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从江县。

这个聚落以苗族特色的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而闻名。

在苗寨-打玛聚落中,苗族人民以木质、土坯和石块等天然材料建筑其民居,建筑形式独特、造型精美,体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龙脊梯田豪宅聚落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

这个聚落以其独特的梯田景观和传统的土木结构建筑而闻名。

在龙脊梯田豪宅聚落中,民居多为木质和土坯砌筑,屋顶多采用茅草覆盖,建筑形式与梯田景观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壮丽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画卷。

提鞋楼聚落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县。

这个聚落以其独特的“摩崖石”建筑风格而闻名。

在提鞋楼聚落中,民居多为石质建筑,建筑形式简约、大气,给人以古朴、庄重之感,体现了壮族人民的坚韧和勇敢。

花山岩洞聚落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临桂区。

这个聚落以其独特的岩洞建筑而闻名。

在花山岩洞聚落中,民居多为采用自然山洞石室和石质建筑结合的形式,建筑形态奇特、富有变化,在保持自然原貌的同时,也体现了壮族人民的智慧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广南壮族民居的发展历史与
现状
壮家是从水田里滋长出的民族,
将村庄发芽在山腰或山沟里。

房子的根须常常裸露在靠近山脚的河畔,干栏之上,炊烟凌空飞翔成一种
生存姿势。

干栏圈住牛、
马、猪、鸡,干栏之上的火塘温暖着壮家人智慧的凝固;风扫雨欺,
岁月灰黑了它的容颜,
但不改秉承水润山气而来的精魂,同壮家人一起守望千古日月。

广南壮族自古以建盖“干栏”式房屋居住著称。

“干栏”式房屋依山傍水,从建筑布
局、整体结构及其功能特征,
反映了壮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干栏”据说是云
南最古老的建筑形式之一。

“干栏”又叫“壬栏”(壮语),“壬”是“家”的意思,“栏”即“干栏”
是“楼房”之意。

《隋书·南蛮传》云:
“古代南蛮随山洞而居,古所谓百越是也,其俗断发文
身”。

《太平御览
·始学篇》卷载:“上古皆穴居,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今南方人巢居,
北方人穴居,
古之遗俗也。

”这里所说的“巢居”,实际上就是指木楼式的“干栏”
了。

2壮族民居的空间布局
千百年来,择田畴坝区或河畔而居的广
南壮族,形成了“积木而栖,位居其上”
住房模式。

干栏式房屋是广南壮族传统建筑形式之一,全楼居最为古朴、轻巧,能反映出地方
民族特色和别致优美的建造风格。

这种楼房一般面阔12米,
进深8米,高6米左右,一背四面坡,一般为三柱落脚、七柱落脚、九柱落脚不等的纯木料结构吊脚楼房,
青瓦或茅草覆盖。

开三间,内为三层,底层用于堆放柴草、舂碓、推磨、喂养畜禽;中层为人居,距离
地面1.8米,铺设木板,干燥防潮,
客厅、厨房、寝室均设于此;
那伦、者兔、者太、底圩一带在二楼建灶砌火塘,火塘上面吊一竹篥,
用作熏烤潮湿物品。

顶层存放粮食、挂腊肉
和其它食物。

通风良好、
不易发霉.房屋两端向外延建偏厦,以增加房屋使用面积,
并起到保护主房两头板壁免遭日晒雨淋的作用。

每边偏厦为三分之二个开间,多作卧室和布置年轻姑娘精致的闺房等。

大门前左右屋檐建凉台或吊脚长廊,供妇女做针线活和夏天
乘凉闲谈,楼梯设屋外正中或左右侧,为上楼之用(中层)。

左右开间设有小窗口,
屋内光线暗淡。

全屋共24根圆柱,纵横使用通枋把柱穿连为排柱,房屋的四壁全用标准的木板装栏。

整个建筑精巧别致,干燥通风,便于看管畜禽和防贼盗,古时极有利于抵御野兽的
侵袭,
居住非常舒适。

广南壮族建房朝向讲究阴阳五行相配,
一般择北向南,
朝向吉利,前方宽阔开朗的地势。

另外,壮族建房,从伐木选料、
择址动土、划线开挖、立柱上梁到落成迁居,均有一
套较为讲究的传统习俗。

在建筑风格上,
少数人家有厢房(耳房)、前房成走马转角楼四合院;富裕人家比较讲究,楼梯用石条砌,两
边有石飘带装饰;
楼梯口看台两侧有两根雕饰廊柱和花栏,有的板壁雕饰花鸟虫鱼等图
案。

历代壮族首领受中央册封为王、
候、土司或达官贵人,其官邸建筑也是干栏连环布局为若干相通的走马转阁楼,更显舒适、安全而又气派。

广南壮族为什么屋宇建造大都以干栏结构为主,就其原因:一是壮族多聚居崎岖山区和山间河谷地带,地势陡峭,水资源丰富,村寨大都落建于半山腰,节省或少占耕地。

二是大部分村寨均居于山间或河谷地带,气候炎热、多雨潮湿,干栏可以通风排
热,避免潮气;
三是广南地处云、桂、黔三省区交界处,旧时盗匪猖獗,
干栏可以观察外部四周,预防匪徒侵扰;
四是楼下饲养畜禽,既防盗又方便管理喂养;五是晚上害怕盗匪
和野兽,不敢出门,
大小便可以从楼上向下排泄,楼下畜禽可以吃掉,清除污秽;
六是森林资源丰富,
能就地取材、各取所需。

3广南县壮族民居的传承与保护
干栏建筑的突出特点是铆隼结构,
现今干栏民居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加快,
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在迅速消失。

在国内,成乡连片的干栏建筑已经寥寥无几,因而句町故地—广南的干栏建筑显得弥足珍贵。

几千年来,壮族人民都只喜欢在依山傍
水、树木繁茂、
风景优美的地方修建自己的房子。

壮族民族习俗很多,一年四季每个月都有一个节日;而壮族干栏式建筑是少数民族的先祖遗留下来的珍贵宝藏,孕育千年的优秀文化建
筑在历史的见证下遗留至今;
我们作为青年一代的壮族人民,应该保护并传承好自己先祖遗
留下来的文化遗产,
应从实际上做好宣扬和保护措施,保护好我们的传统文化,加强对古民居
保护的宣传力度,
提升八宝镇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壮族民居的经济价值、利用价值。

4总结
干栏民居建筑是构建同体族群和谐友好的象征和标志。

句町濮人是壮、傣、老、泰等民族的共同祖先,他们至今仍保留着诸多的原生同源词和相对稳定的原生态文化和干栏式或麻栏式民居建筑以及体现着壮族
民居建筑形式和风格的古建筑,
这些传承的民族文化遗产凝结着民族群体深厚的情结。

参考文献:
[1]刘扬武.壮族古村落蚌古[J].民族画报,2014年.03期.[2]邱珂,曹菲菲,林志兵.基于壮族干栏式建筑美学的产品设计策略研究[J].包装工程,2017年.10期.[3]覃彩釜.关于壮族干栏式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J].广西民族研究,1998年02期.
广南县壮族民居的探析
周跃花
(云南艺术学院,
云南昆明650000)摘要:中国西南的云南省南部一带,地处热带、亚热带食热地区。

富有聪明才智的壮族人民,自古以来因地制宜,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干栏式建筑,至此也产生了经久不衰的“干栏”式文化。

追溯“干栏”式建筑的起源,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究其渊源,最先式生活在岭南的百越先民所创造。

1964年3月,在云南省祥云县刘厂区大波那村发现一座规模宏大的木桴铜棺墓,经鉴定,至今已有2350年的悠久历史;相当于战国时期,此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一座“干栏”式建筑的实物模型,现如今八宝镇壮族的干栏式建筑只有几家经济比较落后,而没有更换新房才被遗留下来,慢慢的壮族的建筑文化历史慢慢被遗忘,本文针对壮族的干栏式建筑进行探析并且深加考察,进一步保护和传承壮族的“干栏”
式建筑。

关键词:壮族干栏式建筑;探析;传承与保护中图分类号:TU24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8)03-0134-01
作者简介:周跃,女,壮族,云南文山人,专硕,云南艺术学院,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ACADEMIC
AND DISCUSSION
-1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