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卡夫卡的《变形记》 之现代文明对亲情的消解

合集下载

卡夫卡变形记深度解读

卡夫卡变形记深度解读

卡夫卡变形记深度解读
弗朗茨·卡夫卡的《变形记》是一部充满象征主义和荒诞主义元素的小说。

故事讲述了主人公格里高,一个突然变成巨型昆虫的商人,如何逐渐被家庭和社会所忽视、排斥以及最终被遗忘的。

这部作品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探讨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冲突和关系。

小说中的象征主义元素丰富而深刻,巧妙地反映了人类内心的恐惧、无助和孤独。

格里高的变形象征着他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同时也表现了人类在现代社会中被异化和排斥的现实。

作者通过描述格里高与家人之间的紧张关系、与社会的冷漠对立,以及他内心的痛苦和孤独,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紧张关系和心理阴影。

荒诞主义元素则通过小说中荒谬的情节、怪诞的对话和夸张的描写展现出来。

作者运用荒谬的手法来讽刺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荒谬和荒唐,揭示人类在社会中的脆弱性和无助感。

小说以一种夸张而怪异的方式,让读者对自身处境和现实社会产生深刻的反思和震撼。

《变形记》是一部充满内涵和象征意义的文学作品,通过对人类心理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揭示了个体与集体、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紸张关系和矛盾。

这部作品至今仍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引发人们对人性、社会和现实的思考。

变形记卡夫卡的现代主义与人性困境

变形记卡夫卡的现代主义与人性困境

变形记卡夫卡的现代主义与人性困境卡夫卡的现代主义与人性困境卡夫卡是20世纪最突出的现代主义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探索人性困境的主题而闻名。

在他的作品《变形记》中,卡夫卡巧妙地运用现代主义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人性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

首先,卡夫卡使用了变形这个极端的情节来突出现代社会中人们在身份认同上的困扰。

故事中的主人公格列格·索姆在一天早上醒来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昆虫。

这种变形不仅引发了他家庭成员的恐慌和排斥,也使格列格无法继续融入社会。

这个情节象征着现代社会中个体在身份认同上的迷失和异化。

卡夫卡通过这个极端的情节,揭示了现代人在社会结构中无法找到自己真正的定位,并陷入人际关系的破裂和孤立之中。

其次,卡夫卡的作品强调了个体与社会机构之间的悖论。

格列格工作的公司成为他面对人性困境的一个象征。

这家公司对待员工冷漠无情,不关心他们的个体需求和精神状态,完全将他们视为工具和资源。

这种对待方式凸显了现代社会中的官僚机构对个体人性的边缘化和剥夺。

卡夫卡通过描绘这种悖论,让读者深刻反思个体在现代社会中如何被迫适应这些不合理和残酷的社会机制。

此外,卡夫卡的语言和叙事风格也体现了现代主义的特点。

他以复杂、隐晦和模糊的语言表达来传达他对人性困境的理解。

他的叙事常常是自由流畅而非线性的,让读者感到迷茫和困惑。

这种语言和叙事的方式模糊了现实和幻觉之间的界限,使读者能更好地体验到人性困境的深度和复杂性。

卡夫卡通过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与叙事结构,将读者引入一个扭曲而模糊的现实世界,让他们深入思考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性的本质。

综上所述,卡夫卡的作品《变形记》通过其现代主义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人性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

他通过变形情节的运用,凸显了个体在身份认同上的困扰;通过描绘个体与社会机构的悖论,暴露了官僚机构对个体的剥夺;而他独特的语言和叙事风格,则让读者更好地体验到人性困境的复杂性和迷茫感。

卡夫卡《变形计》读后感(精选9篇)

卡夫卡《变形计》读后感(精选9篇)

卡夫卡《变形计》读后感(精选9篇)示例文章篇一:《读卡夫卡〈变形记〉有感》卡夫卡的《变形记》,就像一把锐利的手术刀,无情地剖析着人性与社会的复杂肌理。

初读此书,内心满是震撼与困惑,随着阅读的深入,却仿佛被卷入了一场荒诞而又无比真实的噩梦之中。

在《变形记》里,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这一情节看似离奇荒诞,可细细想来,却又像是现实生活中那些被压抑、被异化的人们的一种极端隐喻。

我仿佛看到格里高尔在那狭小的房间里,用他那甲虫的身躯挣扎着。

他那对家人的情感还在,可家人对他的态度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记得有一次和朋友讨论这本书,朋友皱着眉头说:“你说格里高尔多可怜啊,他变成甲虫又不是自己愿意的,家人怎么能这样对他呢?”我深有同感。

就像在生活中,当一个人遭遇了不幸,失去了原本的能力或者模样,周围的人是不是也会像格里高尔的家人一样,从最初的震惊、同情,慢慢变成厌恶、嫌弃呢?这是多么可悲的人性啊!格里高尔的妹妹,曾经还会给他送吃的,照顾他。

可到后来,也开始觉得他是个累赘。

这让我想起了那些在社会底层挣扎的人们,当他们无法为家庭或者社会创造所谓的“价值”时,是不是也会被无情地抛弃呢?我仿佛看到无数个“格里高尔”在黑暗的角落里哭泣,他们的身体或许没有变成甲虫,但是他们的灵魂却在社会的压力下变得扭曲、孤独。

书中描写格里高尔在房间里的情景,那些细腻的描写,就像是一幅幅沉重的画面在我眼前展开。

他在墙壁上艰难地爬行,他对曾经喜爱的食物的厌恶,这一切都让我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我不禁想问,这个社会怎么了?为什么我们不能对那些不同于我们的人或者遭遇不幸的人多一些包容与关爱呢?再看格里高尔的父亲,他对待变成甲虫的儿子,从一开始的震惊到后来的暴力相向。

这让我想到了那些传统的家庭观念中,家长往往只看重孩子的成功与否,一旦孩子出现了问题,不能按照他们的期望发展,就会被严厉地对待。

这难道不是一种家庭关系的异化吗?就像在现实中,有些孩子因为考试失利或者选择了一条不同于父母期望的道路,就被父母责骂甚至被赶出家门。

卡夫卡《变形记》-2019年文档

卡夫卡《变形记》-2019年文档

卡夫卡《变形记》-2019年文档-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卡夫卡《变形记》弗兰茨?卡夫卡出生于奥地利,祖辈是典型的犹太商人,文笔具有独特的个性,不求一味地迎合大众,因此,他生前并未闻名显赫。

卡夫卡是最纯粹的写作者,他只为自己的内心写作,其创作中的异化主题、荒诞手法和幽默风格对以后不少现代主义流派产生了直接影响,而《变形记》又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代表作品。

《变形记》讲述的是一个荒诞而悲哀的故事,这种悲哀是那些自私冷漠的人的悲哀,这种荒诞是那些可悲的人所处的那个世界的荒诞。

《变形记》在整体上是荒诞的,写的是人变成虫的离奇的故事。

这个看似荒诞古怪的故事正是当时人们生存状态的一种写照。

在金钱社会中,竞争异常激烈,生存的压力使许多人精神被扭曲、摧毁。

《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销员,长年奔波在外,辛苦支撑着整个家庭的花销。

当萨姆沙还能以微薄的薪金供养他那薄情寡义的家人时,他是家中受到尊敬的长子,父母夸奖他,妹妹爱戴他。

当有一天他变成了甲虫,丧失了劳动力,对这个家再也没有物质贡献时,家人一反之前对他的尊敬态度,逐渐显现出冷漠、嫌弃、憎恶的面孔。

父亲恶狠狠地用苹果打他,母亲吓得晕倒,妹妹厌弃他。

渐渐地,萨姆沙远离了社会,最后孤独痛苦地在饥饿中默默地死去。

在世俗中,人变成甲虫这件事本就透着荒诞古怪,卡夫卡以自己独特的艺术笔调,用象征、细节描写等手法对现实世界中真实原型进行了艺术再造,使整部作品呈现出荒诞的、不可思议的基调。

然而只要认真地去品读文本,就会对那个活在虚构世界中背着甲壳的可怜人的痛苦、辛酸、无助、绝望都感同身受,这样的写法如梦似幻,却又处处透着真实,让人清晰地感受到生活现实的脉络:有琐碎的起居细节、有复杂难测的人性情感、有冰冷时代滋生的社会心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至上,人一旦不能给他人带来利益,甚至不能自食其力,就犹如甲虫,遭人厌弃。

文学解读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

文学解读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

文学解读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是一部充满思考与想象力的文学作品。

它通过描写主人公格雷格尔·萨姆萨的身体突然变异为昆虫的遭遇,探讨了人性、社会与命运的诸多议题。

本文将对《变形记》进行文学解读,从主题、象征意义以及叙事手法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主题解读《变形记》的主题之一是人与社会的关系。

故事中,格雷格尔突然变异为昆虫,被置于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

他的变异不仅改变了自身的状态,也改变了他与周围人的关系。

卡夫卡通过这一形象的转变,暗示了社会对个体的异化与排斥。

无论是家人的态度转变,还是同事、邻居的嫌弃,都体现了社会对于不同和变异的不能接受和容忍。

这种对异化个体的冷漠和歧视成为小说中一条重要的线索。

另一个主题是个人自由与束缚。

格雷格尔变异后无法继续工作,处于家庭的经济压力下。

他被困在卧室里,家庭成员对他的态度转变,使他感到困惑、无助和孤独。

这种身体和心灵上的束缚,彰显了个人在现实社会中的局限和束缚。

同时,小说还暗示了现代社会中经济利益对人的剥夺和禁锢。

二、象征意义《变形记》通过昆虫的形象,既强调了主人公的身体和心灵的异化,也具有普遍的象征意义。

昆虫作为一种低等生物,其形象象征着人类的底层和边缘。

格雷格尔突然变异为昆虫,象征了人们在现实社会中也可能会经历身份的突变和人际关系的扭曲。

卡夫卡通过这一象征,揭示了个体在现代社会中遭遇到的各种压力和困境。

此外,变形还在小说中具有一种启示的象征意义。

格雷格尔变异后,家庭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动。

父母必须外出工作来维持生计,而妹妹也渐渐成长为一个年轻女性。

这种变异引发的家庭局面变化,象征着家庭关系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卡夫卡借此细微的变形,传达出家庭关系的复杂性和脆弱性。

三、叙事手法《变形记》的叙事手法非常独特,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全知叙事。

通过这种叙事方式,读者可以获得对主人公格雷格尔内心世界的深刻描述,并且感受到他身体变异所带来的压力和困扰。

同时,全知叙事也使得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格雷格尔的孤独和绝望。

高二作文:读卡夫卡《变形记》——对人的生存的深邃透视_3000字

高二作文:读卡夫卡《变形记》——对人的生存的深邃透视_3000字

读卡夫卡《变形记》——对人的生存的深邃透视_3000字《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代表性作品,也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经典之作。

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一般把卡夫卡和他的作品归入“表现主义文学”中。

表现主义文学兴起于20世纪初,极盛于20和30年代的德、美等国家。

它首先出现在绘画界,是对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主义画派的反驳。

表现主义作家不满于印象主义注重外在的客观事物(如光和影)的描绘,要求突破事物的表象而表现事物内在的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的描写而揭示其内在的灵魂,要求突破对暂时现象的抒写而展示永恒的品质和真理。

他们深受康德的哲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强调描写人们的主观世界、直觉和潜意识,用特殊手法来反映现实世界。

表现主义文学在诗歌、小说、戏剧各领域都产生过一大批有影响的作家。

卡夫卡是小说领域的杰出代表。

卡夫卡一生写过不少短篇小说,有许多生前没有发表过,《变形记》是发表过的。

国外的文学评论家在他们的著述中经常论及《变形记》,认为它是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中一篇颇为重要的作品。

它的重要性在于,深刻而尖锐地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一些带本质性的问题,譬如普遍存在的人的“异化”现象,譬如人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时刻都有的灾难感,譬如人与人之间不能理解、沟通的孤独感等等。

著名外国文学学者袁可嘉先生指出:“现代派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典型特征是它在4种基本关系上所表现出来的全面的扭曲和严重的异化: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包括大自然、人性和物质世界)和人与自我4种关系上的尖锐矛盾和畸形脱节,以及由之产生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的思想。

这4种关系的全面异化是由现代资本主义关系的腐蚀作用所造成的,它们是在它的巨大压力下被扭曲的。

现代派文学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也正在于此。

”(《外国现代派作品选·前言》第5页,袁可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我以为,袁可嘉先生的这一论述是深刻的、全面的,抓住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本质特征。

卡夫卡变形记优秀读后感心得体会

卡夫卡变形记优秀读后感心得体会

卡夫卡变形记优秀读后感心得体会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一)《变形记》是由主人公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变成了一只大甲壳虫为开始的。

这个故事的开头真是有够荒诞的,一个好端端的人怎么可能睡一觉醒来就变成虫子了呢,但是又不得不说也正是这个荒诞的开始才将那个社会的矛盾给凸显了出来,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表现出了十九世纪西方现代文明掩盖的种种弊端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心灵创痛。

故事的开头给我们描写了主人公格里高尔醒来后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壳虫,从主人公发现自己变成虫子后的反应,我想主人公是很单纯的,格里高尔在变成虫子后还想着要赶快起床要赶到公司工作,他怎么没有想想当别人知道他变成了虫子,大家会接受他吗?从对格里高尔的心理描写可以看出格里高尔心里也是很矛盾的,对这份工作他后悔没有辞掉它,他想,“我选择的是多么辛苦的职业啊,我日复一日地处于旅途之中。

在外面,业务上的刺激,比起在家、在公司要大得多。

此外,还要承受旅途的劳累,要考虑火车的联运,吃饭没有规律性,伙食又差,频繁更迭的车马交通,一点也没有人情味,没有温馨之感,让这种旅差劳务见鬼去吧!”在枯燥、无聊、劳累又没有人情味的工作上格里高利想辞职,但是一想到要替父母还债格里高尔又觉得自己应该坚持,应该起来去工作。

也正是从他的这种矛盾的心里可以看出主人公善良的性格特征,其实从很多格里高利的心理描写中都可以看到主人公善良的一面,但是从后面的他的亲人对他的态度上也更衬托出主人公悲惨的人物命运。

1、表现了人与社会的矛盾。

西方工业革命的到来,大大的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改变了人的生存环境,社会竞争激烈,外界带来的压力,导致人生存环境的恶化,生存状态的恶化,那些小人物为了生存只能更拼命的工作,,否则社会是不会允许那些最底层的人们生活下去的,,人蜕化为没有感情的社会工具。

《变形记》中格里高尔所不能迈出的卧室,同样也是人类异化的生存环境,变成甲壳虫的格里高尔面对着自己向四面八方挥动的小腿,他自己都完全无法控制。

弗朗茨·卡夫卡的《变形记》中的象征意义解读

弗朗茨·卡夫卡的《变形记》中的象征意义解读

弗朗茨·卡夫卡的《变形记》中的象征意义解读1. 引言1.1 概述在弗朗茨·卡夫卡的著名小说《变形记》中,象征意义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手法。

通过透过主人公格列高利的视角,以及对家庭关系、社会压力、居住环境和工作场所等具体场景的描写,作者将各种象征性元素巧妙地融入故事情节中,深化了小说的意义和主题。

本文将对《变形记》中的象征意义进行解读。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引言、正文、具体场景中的象征意义解读、卡夫卡对现代社会问题的批判以及结论。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讨论文章的背景和目的,并简要概述《变形记》中象征意义解读所涉及到的内容。

随后,在正文部分,我们将阐述卡夫卡的生平与创作背景,并详细探讨主人公格列高利以及家庭关系与社会压力在小说中所扮演的象征角色。

在接下来的部分,我们将重点分析具体场景中居住环境和工作场所所蕴含的象征意义,以及变形和昆虫形象的象征解读。

紧接着,我们将探讨卡夫卡通过《变形记》对现代社会问题的批判,并在结论中进行总结。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变形记》中象征意义的解读,揭示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并探讨这些象征元素如何突出了作品的主题和思想。

通过分析卡夫卡个人生活经历及时代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选择使用象征手法来呈现作品的动机和目的。

这样一番解读将为读者提供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变形记》这一经典之作的视角。

2. 正文:2.1 卡夫卡的生平与创作背景: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是一位重要的捷克作家,他被认为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和独特风格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探索了人类存在、孤独、权力关系和社会压力等主题。

卡夫卡在写作生涯中经历了许多挫折和抑郁,这些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2 主人公格列高利的象征意义:《变形记》中的主人公格列高利·索姆斯(Gregor Samsa)是一个普通劳动阶级的销售员,他突然一天早上醒来时已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昆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卡夫卡的《变形记》 之现代文明对亲情的消解 摘要:卡夫卡的《变形记》描写的是推销员格里高尔·萨姆沙突然一夜之间变成了大甲虫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格里高尔有两次变形:先是由人变成兽,最后兽身死亡,复归人性。从而极其有力地揭示出了在巨大的现代文明挤压之下,不堪重负的现代人精神世界被迫不断扭曲异化的这样一种社会现实。而本文主要就其现代文明对亲情的消解进行浅析。 关键字:表现主义 亲情 金钱 孤独 卡夫卡是一位典型的表现主义作家,他作品的主题与创作风格是对现实主义文学与艺术传统的激烈悖逆。他极力表现的是他对人生与人类社会的自我感受,尤其是忧心忡忡、满怀激愤的人生感受。其做法是对现实主义艺术观所谓的客观世界的外部特征施以强烈的夸张和扭曲,同时象征出种种极端化的情感⑴。而这种做法在卡夫卡生活的时代显得尤为必要,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覆灭的时代,当时民族矛盾、政治矛盾十分尖锐。在西方,科技飞跃,经济恐慌,劳资冲突,再加上世界大战,整个社会处于变更和动荡中。敏感、孤僻、忧郁的他目睹了种种社会矛盾,特别是他在工伤保险公司工作时,接触了许多被机器致残而无法生存的工人,使他认识到这样的社会是荒诞、混乱而毫无希望的,这种生存环境必定要摧残人性。而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人逐渐变得麻木、机械、萎缩,甚至沦为毫无人性的工具。正如小说里的格里高尔一样,在生活的重压之下,他从来没有设想过属于自己的生活。他满脑子都是家庭和工作,即使变形之后,他首先想到的也是:“用忍耐和极度的体谅来协助家人克服目前的情况给他们造成的不方便”⑵。而卡夫卡的高超就在于此,运用这样一种荒诞的手法,表现了家人对变形后格里高尔的冷漠和嫌弃,从而深刻地揭示出在现代文明挤压下,人性的扭曲和最宝贵的亲情的丧失。 格里高尔·萨姆沙醒来之后,一边打算着起床穿衣,赶上班的早车,一边想到自己目前生活和工作的恼人处境:一方面,他负担着全家人的生活重担,他不仅需要努力工作以使一家人衣食有着,而且还必须加倍辛劳以慢慢抵偿父亲欠下的债款。另一方面,他又对公司的工作及那里的一切极其反感,他讨厌公司里那个盛气凌人的老板,但愿能把这个老家伙气得从高高的桌面上一头栽下来;讨厌自己的那份工作,琐屑的旅行推销员的差事是那样令他疲于奔命,他使出了浑身的解数也仍是难以胜任;讨厌公司的秘书主任会在他未能按时上班后前来登门问罪,指责他工作成绩十分不尽人意,以及威胁他在公司里的职位也因之岌岌可危;讨厌他不能实施以请假的方式来缓解一下的念头,因为公司不相信它的雇员还会生病,在它眼中,“除了健康的懒人之外,再没有第二种人。”因此,就算他真的病了,还是同样不能逃脱前去上班的责任。因此这天早晨醒来,他不禁怒火中烧,发出诅咒“让这一切都见鬼去吧”就在这个瞬间,他感到肚皮上有点发痒,于是伸出一条细腿去搔,可一触到自己的新身体,他就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其中发生的变化,立即浑身起了一阵寒颤。啊!他真的变成了一只与人类社会绝缘的大甲虫,作为一个大甲虫,他不再承担人的义务,不再是公司的职员、上司的下属,也不再承担家人基本生存条件的保障。⑶也因此他曾为能承担家庭责任而感到的那份骄傲也从此消失了。但他仍然具有人的意识,在刚意识到自己变形的时候,他会为不能按时赶车上班而不安,他担心失去工作,他努力想从床上起身,继续做他“那份累人的差事”。他看着闹钟,搞不清楚为什么自己没有按时起床,想着自己肯定逃不过上司的一顿申斥;他依旧爱着家人,渴望表达对家人的关心,渴望得到家人的关心。在妹妹进来给他送饭的时候,他总会赶紧把丑陋的躯体藏在沙发底下,“虽然他极想从沙发底下冲出来,趴在她的脚边”;当他听到家人的谈话说到“挣钱养家的问题”,他“总是放开了门,扑倒在门口冰凉的沙发上,羞愧与焦虑得心中如焚”⑷,当知道他们有私房钱,足以度过至少两年的难关而不至于使一家人马上陷于困顿时,他又不得不承认父母瞒着他藏私房钱的做法是正确的;他甚至希望等下一次开门的时候,他要完全像以前那样管起家中的事;为了尽可能考虑父母的感受和顾及他们的面子,他甚至不愿白天在窗户附近露面;作为甲虫的他,仍然懂得欣赏动听的音乐,当听到妹妹优美的小提琴声的时候,他会不自觉地被吸引;他会比平时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渴望得到家人的理解和帮助。从以上他作为甲虫之后的种种表现,可以看出:他显然不是家人想象中的怪物,相反,他仍然是以前的那个为家庭而牺牲自我的格里高尔。 而家人对格里高尔变形前后态度的转变,让我深刻体会到亲情也可以呈现为另一种样子——畸形不堪的样子。在格里高尔还是全家人的生活来源和物质基础时,他是受家人尊敬和喜欢的,即使他变形之后,家人还不知道发生什么的时候,他们对他也是关心的,先是母亲那种柔和的声音:“格雷戈尔,六点三刻了,你不是还得赶火车吗?”接着是父亲的声音,妹妹的声音,无一例外都是带着关怀的催促。接着他们为他寻找医生来给他看病、找锁匠来打开他的房门,这些都令他倍感温暖。可当他出来向秘书主任表白自己:“会重新摆脱困境”,“会更兢兢业业地工作”时,母亲昏倒在地,父亲不知所措,他们感到无比震惊、害怕、伤心而又无措。但他们还抱着一线希望,一向和他感情很好的妹妹开始照顾哥哥,母亲也求父亲别伤害自己的儿子,他们会不时关心着格里高尔“行为举止怎么样,是否多少有些好转的迹象”,希望这个噩梦般的事件快点过去,格里高尔快点恢复过来,毕竟他们的生活需要格里高尔挣钱来支撑。但是格里高尔始终没能恢复过来,他的虫性越来越明显,他失去了人的习性,开始厌恶人类的食物,不喜欢喝牛奶而喜欢吃腐烂的东西,并且总是躲在沙发下或是倒挂在天花板上爬来爬去等,原来的生活支撑现在完全变成了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家人感到绝望疲惫而厌憎。在作品中虫形人性的格里高尔从房间里共冲出来三次:第一次就是上面提到的他要向秘书主任和家人解释他的不幸,以及他会重返工作岗位的决心,结果工作丢掉,父亲用报纸和拐杖赶他回屋,挤伤了一条腿;第二次,他要保护自己的画、自己的写字台,这些是自己生活的记忆和意义,他冲出来阻止母亲和妹妹搬东西,结果被父亲用苹果袭击,结果有一只苹果永久嵌在了他的背上;第三次他被妹妹的提琴声吸引,他要保护妹妹,他不允许艺术被粗俗亵渎,这次倒没有人打他,却用语言杀死了他。在这里要特别说一下妹妹,在格里高尔没有变形之前,他就答应一定要送妹妹进音乐学院学习,而哥哥变形之后,妹妹一开始也是精心照料,给他打扫房间和送食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做得越来越不耐烦,不知什么时候这项工作就交给了家里的老妈子。而这次他夸张的形体吓退了房客,几乎断送了新的经济来源,这令妹妹爆发了,她所说的话无疑宣布了格利高尔的死刑:“他,格利高尔,必须离开这儿”,也就是离开这个世界。格利高尔实际上已经死了,这么久一直相信那只甲虫就是格利高尔“是我们的真正不幸”,总之,“我们必须摆脱它”⑸。直到最后连最爱他的妹妹都忍不住要告诉他真相了:“你已经死了。”直到这时,他才似乎如梦初醒。 其实格里高尔试图反抗过,在他变形后,他就已经丧失了语言能力,无法表达内心的诉求,只能默默地忍受来自人类对他的各种非议以及家人的嫌弃。但是他比平时更加努力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能灵敏地听到家人的对话,只是被父亲那个想当然的想法(我们听不懂他说话,他当然也就听不懂我们说话)所淹没了,由此可以看出:父亲,从一开始就把格利高尔看成了一只真正的甲虫并给予他两次重大的伤害,深深陷入格利高尔后背的那只大苹果成为一个极端恶毒的象征⑹。另外,当他看到自己房间里家具—— 那时他的人类身份的标志——一件件地被搬走时,他的内心充满了世界塌陷的恐惧,“难道他真的要让人把这间温暖的、配备着舒适的祖传家具的房间变成一个洞窟?”于是他竭力维护那幅穿着一身皮毛衣服的女士的画像,为此不惜惊吓到母亲和妹妹以及被父亲毒打。对于自己所面临的灾难,格里高尔甚至曾设想:“类似今天他身上发生的事会不会有朝一日也让秘书主任碰上,其实人们必须承认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可最终他几乎什么反抗的行动也没有。最后,他的卧室成了他的囚室,彻底地与世隔绝,在痛苦的孤独中默默死去。在黑暗中,“不久他便发现,他现在几乎再也动弹不了了„„他虽然感到浑身疼痛,但是他觉得,疼痛仿佛在渐渐减轻,最终似乎会完全消失„„他认为自己必须离开这里,他的这个意见也许比妹妹的意见还坚决呢!„„然后他的脑袋便不由自主地完全垂下,他的鼻孔呼出了最后一丝微弱的气息”⑺。 卡夫卡曾说:“人们互相间都有绳索连接着,如果哪个人身上绳子松了,他就会悬吊在空中,比别人低一段,那就够糟了;如果哪个人身上的绳索全断了,他跌落下去,那就可怕 极了。所以必须和其他人捆在一起!”⑻格里高尔里就在在被所有的亲人彻底厌弃后,他开始变得孤独、柔弱,没有人可以理解他,就连和他最亲密的妹妹到最后也开始嫌弃他,虽然他试图反抗家人对他的冷漠和厌烦,可是他最终还是什么也没有做出来,他的存在已没有任何理由了。他想借助亲情的力量摆脱困境的愿望最终破灭了。在绝望中,在孤独中,他终于走不出一切压力、苦恼的困境,带着对亲情之爱,带着他对家人的眷恋,悄悄地离开了这个世态炎凉、人性失常的世界。至此他完成了第二次变形:兽身死亡,人性复归!而小说最后,他的家人在将他干瘪的尸体扫进垃圾堆后,健忘的父母和妹妹一起下乡愉快地旅行。在和煦的春光下,他们的脑海中涌现了新的梦想,三人把家里的财产作了重新估算,老俩口在刚刚获得的安宁中万不禁欣赏起女儿丰满的身段来,在旅途终结时,小姑娘第一个站起来,舒展了几下她那充满青春活力的身体。他们从女儿的姿态中似乎看到了新的梦想,他们美好的打算得到了鼓舞。看来危机已经渡过,生活对这一家子又一次绽开了笑容。但在经历了格里高尔·萨姆沙的变形之后,这张笑脸又是显得多么讥讽和虚幻,乐观情调的背后是沉重的悲观思索! 卡夫卡由原来的家庭支柱完全变为家人的负担,最终在借助亲情力量以求摆脱困境的愿望的破灭中悲惨地走向了死亡。在现代文明的挤压下,向我们呈现出一种以金钱为纽带的扭曲的家庭伦理关系,当格里高利不再为家人带来物质保证时,当格里高利第三次出来吓着租客几乎断绝经济来源时,家人的冷漠和嫌弃越来越明显,甚至不能容忍!至此,格里高利才在孤独寂寞中悲凉地死去!足见:现代文明对亲情的消解,几乎没有一点残留!当然促使卡夫卡写出这种题材作品的原因还有自己的亲身经历,比如作品中格里高尔在变形之前所面临的困境正如卡夫卡曾经的遭遇一样;作品中对格里高尔十分厌弃的父亲,就容易让人联想到卡夫卡和他父亲的关系;变形后格里高尔内心的孤独和柔弱会让人想到卡夫卡喜欢在地窖里写作、拒绝婚姻、犹太人的身份等。当然对亲情消解的立足点放在时代背景上,似乎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鸣,而联系作者自身的经历也是理解作品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