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中的社区居民参与初探
闽西三明市生态旅游初探

然, 以获得某种特别感受 .这种体验不只是较肤浅的欣赏体验, 而更应理解为教育体验 .生态旅游具有学 习因 素 的范 围 不仅 宽 广 , 而且 从 旅 游 者 的学 习动 机 是 主观 积 极 的 . 生态 旅游 的教育 性 、 习性 决定 了生 态 学
旅 游 具有 较 高 的科 学 文化 内涵 , 求 旅游 设 施 、 游 项 目、 要 旅 旅游 路 线 、 游服 务 的设计 和 管 理均 要 体 现 出很 旅
节, 使三 明市 旅游 景 点 的气 候 舒适 度 总 体较 高 , 四季 均可 旅 游 .特 别 是 自然保 护 区 、 拔较 高 的旅游 景 点 , 海
气温 垂 直变 化 明显 , 是避 暑胜 地 . 23 历 史文 化灿 烂 .
231 三 明历 史悠 久 , 县 ( 、 都有 新 石器 时代 的文 化 出土 ; . . 各 市 区) 万寿 岩 旧石器 时代 文 化遗 址 年代 可 溯 至 l 8 万 年前 , 其 是距今 2万年前 的 人工 石铺 地面 , 列 为 20 尤 被 0 0年 全 国十大 考 古新 发现 之首 . 232 独特 的历 史和 地 理环 境 , 宁化 石 璧成 为 客家 人 的祖 地 、 祠 .它成 为 海 内外 50 . . 使 公 0 0万 客 家人 的总 家
21 自然旅 游 资源 丰富 . 全 市现 已建 成 自然保 护 区 、 森林 公 园 、 风景 名胜 区和 自然 保护 小 区面 积 1 .8 m , 44 k 占全 市总 面积 的 63 而 且 资源 的等 级 、 .%, 品位 高 ( 1 . 表 )
22 气 候条 件优 越 .
三 明属 于亚 热带 季风 性 海洋 性 气候 ,光热 条件 好 ,雨水 充 沛 . 由于 森 林 与水 域 的调
巴山新居实践初探

巴山新居实践初探打好以交通设施、产业发展、新村建设和教育提高为重点的扶贫攻坚战,实施以新房舍、新产业、新设施、新村容、新机制、新风尚等“六新”为主要内容的巴山新居建设,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摆在首位的重大任务。
一、深化思想认识,不断丰富巴山新居内涵巴山新居建设,将全面拉开巴山地区“农村居住革命”的帷幕,有效推进城乡一体化,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充分激发农村蕴藏的巨大能量,大大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
(一)巴山新居的现实意义。
巴山新居,不仅是一个“惠民2生、促发展”的农村发展新理念,更是一个实施扶贫攻坚的好载体、加快新村建设的切入点、推进城乡统筹的新引擎、缩小三大差距的新举措,是省委、省政府继藏区“牧民定居”和“彝家新寨”后实施的又一重大民生工程,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必将产生区域发展的巨大“乘数效应”,全面提升我们贫困地区的发展实力。
(二)巴山新居的基本特征。
巴山新居具有区别于其他民居的一般特征,有很强的地域性、文化性、实用性和配套性。
一是新居外形特征。
赋予巴山建筑的历史文化元素,推陈出新,以“小青瓦、大出檐,白面墙、雕花窗,有廊柱、坡屋顶”为主,并兼顾其他的基本外形特征。
二是房屋性能特征。
坚持“川北建筑特色与新村规划发展相结合、立足当前与兼顾长远相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具有节地、节能、环保、实用、抗震、防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基本性能。
三是地域符号特征。
按照“三打破、三提高”原则和“宜聚则聚、宜散则散、错落有致、相对集中”要求,将巴山地区传统的坡屋顶与现代建筑平屋顶有机结合,把传统的木结构建筑符号、建筑表情合理地体现到巴山新居房屋建筑上,形成朴素、自然、和谐的川北民居风貌和景观。
四是建筑文化特征。
巴山新居有别于其他地方民居形式的特色,房屋设计含有丰富的巴山农耕文化,还有由农耕文化发展升华的地域庭院文化。
五是系统配套特征。
围绕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目标,加快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清洁能源、环境整治、信息畅3通等配套设施建设,合理设置公共服务设施,延伸公共服务,不断培育、提升居民良好素质,彻底改变人们对民居环境和农村居民各种不良印象。
民族村寨居民旅游发展意识教育初探——以大等喊傣寨为例

摘 要 :通 过 问卷 调 查 和 访 谈 法 ,从 旅 游 发 展 、旅 游培 训教 育 、旅 游 参 与 、环 境 影 响 等方 面分 析 大 等 喊 傣 寨 社 区 居
民 的旅 游 发 展 意 识 状 况 。 结 果 表 明 ,大 等喊 傣 寨 的社 区居 民 的 旅 游 发 展 意 识 水 平 整 体 上 不 高 ,受 教 育 程 度 普 遍 偏
第 2 0卷
周 灿 :民族村 寨居民旅游发展意识教育初探
13 0
中国为 主 ,缅甸 国籍 仅 占 4 %。在 本 地 出生 的 居 民 占四分之 三 ,不 在本 地 出生 的居 民 占 四分 之一 。民 族 以傣 族 为 主 ,汉 族 仅 占 2 %。学 历 水 平低 下 ,以 小学 和初 中为 主 ,高 中及 以上 学历 的居 民仅 占 7 %。 职业 主要 是农 民 ,其 次 为学 生 、个 体 户 、商 贸 服务 人 员 和教 师 。会说 傣 语 的百 分 之百 ,会 说 缅 语 的仅
物 ,天 然 环境 有所 破 坏 。傣 寨 的农 村 人 口中 ,居 民
大等 喊傣寨 位 于云 南省 瑞丽 市 南 2 0多 k m。 “ 等 喊 ”在 傣 语 中 是 “ 金 水 塘 ” 之 意 。大 等 喊 大 大 种满 了柚 子树 、风尾 竹 、董 棕等 。在万 绿丛 中 ,是
一
座座 干栏 式 的傣 家竹楼 ,构成 了一 幅美妙 的天然
文化 、南 传 上座 部 佛教 文化 、傣 族原 生 态 乡村 聚 落 和乡 村 田园景观 为 核心 吸引 物 ,以丰 富 的生 物资 源 和商 品购 物 条件 为 补充 ,而 丰 富 的旅 游 资 源 面临 消 失 ,竹 楼 逐 年减少 ,竹林 、柚 子树 人 为 的砍 伐 ,是 因为 眼前 的经 济利 益 ,而 改种 玉米 、甘 蔗等 经 济作
乡村旅游发展中社区参与的必要性与主要障碍及解决方案研究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Journa l of Chongqing Unive rsity of Sc i ence and Technol ogy(Soc ial Sciences Editi on) No.62008乡村旅游发展中社区参与的必要性与主要障碍及解决方案研究陈丽华,董恒年摘 要:基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理论基础,在乡村旅游的背景下,对贫困地区社区参与旅游的概念,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必要性,社区参与旅游的障碍及解决方案进行了研究,力求为相关部门进行旅游扶贫工作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旅游扶贫;社区参与;乡村旅游;旅游开发模式中图分类号: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08)06-0073-03作者简介:陈丽华(1982-),女,江西萍乡人,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南昌330000)地理与环境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与管理,区域经济;董恒年(1962-),男,甘肃人,北京联合大学(北京100083)应用文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旅游规划。
收稿日期:2007-10-08一、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理论M urphy[1]在《旅游:社区方法》一书中提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方法,此后,社区参与的方法成为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一种方法。
国外学者对社区参与旅游理论的研究非常深入, Getz and Jama l[2]提出了“环境-社区”的共生起源关系,Ins2 keep[3]提出当地社区的最大参与。
除此之外,他们研究了社区参与旅游的好处,社区与旅游业协作能形成共同利益关系, Pete r E.M urphy[1]就社区参与创造经济收入方面来说,90%的当地居民认为如果他们更多地参与旅游活动将会增加他们的收入[4],而且这也是改进旅游发展规划专业基础的一种手段[5]。
社区居民参与地区旅游发展同时对于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也是最基本的要求[6]。
但是,发展中国家及地区在社区参与旅游时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旅游目的地_社区参与_的三种典型模式比较研究

家对旅游目的地“社区参与”的典型模式进行过比较 研究 。本文运用了文献分析 、田野调查 (实地考察) 、 比较分析 、归纳总结与分析论证等方法 ,对 3 个旅游 目的地“社区参与”的典型 (案例) 模式进行了比较研 究 ,力图从实证的角度进一步探索和揭示旅游目的 地“社区参与”的内涵与特征 。
( Community2based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 CBCM) 项 目 选 定 该区作为项目示范区 ,项目组 于 1999 —2001 年 对 厦 门 岛 东 海岸区开发规划及其替代方案 进行了战略环境评价 ( SEA) 。 根据评价结果 ,选择生态旅游 (以黄厝村为主) 作为该区最 优开发方案 。在进行战略环境 评价过程中发现 ,旅游开发初 期该 区 基 本 上 将 社 区 排 除 在 外 。社区居民不仅没能从旅游 开发中受益 ,而且还得承受由 于旅游开发所带来的诸多负面 影响 ,以至产生抵触情绪 ,造成 该区 旅 游 开 发 的 社 会 成 本 较
21“股份合作制”的基本含义 这是“一种兼有资本合股和劳动联合的经营组 织形式”“, 是在所有制性质既定的前提下 ,对属于不 同所有者的各种生产要素加以组合和经营的形式”。 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并重是股份合作制的根本特 征 。股份合作制既保持了股份制筹措资金 、按股分 配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内核 ,又吸收了股东参加劳动 、 按劳分配和提取公共积累等合作制基本内容 ,是一 种集股份制与合作制优点于一体的新型社会主义集 体经济组织形式 ,其特点如下 : (1) 在制度上保证了劳动者与所有者的统一及 劳动者地位的平等 。 (2) 收益分配方面实行按股分红与按劳分配相 结合的方式 。 (3) 在管理方面 ,实行民主决策和管理 ,即股份 合作制企业内部职工拥有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权利 。 一般实行股东大会与职工大会合一的最高权力制 度 ,坚持一人一票制或与一股一票制相结合的方式 , 同时仿照股份公司制度 ,设置相应的机构 ,制定相应 的章程 。 31 黄厝生态旅游股份合作制运行框架 (1) 产权界定和股权的设置 黄厝生态旅游区 的生态旅游资源产权可界定为国家产权 、黄厝村集 体产权 、村民小组产权和农户个人产权 4 种产权主 体 。因此 ,开发黄厝生态旅游时 ,可采取国家 、集体 和农户个体合作 ,把这些生态旅游资源及其技术 、劳 动量转化成股本 ,收益按股分红与按劳分红相结合 , 进行股份合作制经营 。依据上述产权界定 ,黄厝生 态旅游股份合作制经营股权有国家股权 、集体股权 和农户个人股权 。对新建股份合作制企业而言 ,其 股权设置较为明确 ,谁投资 ,谁所有 。根据股份合作 制的有关规则 ,股东入股的形式通常有实物资产 、资 金 、技术 、劳动等多种形式 ,农田 、山林 、水库等土地 的使用权理所当然可以折算成股资入股 ,居民的财 产如房屋也可以折资入股 。国家 、集体 、个人通过不 同的投入获得国家股 、集体股和个人股 。黄厝生态 旅游股份合作制经营的根本目的是调动社区居民参 与的积极性 ,通过社区居民的有效参与 ,达到保护生
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增权效应研究--以四川桃坪羌寨为例

以 四 川桃 坪 社 区参与是 当前我 国民族村 寨旅 游发展 的主要 形式。本文选取四川桃坪羌寨这 个典型的发展旅游业的 民族村 寨
社 区 ,采用定量研 究与定性研 究相 结合 的方式 ,以 内化在居 民心理 的无权 感为依据 , 从居 民感知 的角度,调 查研 究社 区参与
旅 游发展过程 中的增权效应。
关键词 :民族村 寨 社 区参与旅游发展
增权
自匕 世纪 9 年代起 , O 随着国内民 旅游的兴起 ,民族村寨 正式将增权理论引入到生态旅游研究中 ,指出成功的生态旅游 族 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 关注的焦点由民哄村寨的旅游价值逐渐 开发必须以当地社 区拥有控制权和平等分享旅游经济利益为衡 转变为旅游对民族村寨的影响及民族村寨的旅游开发形式等 问 量标准 , 目 并 从经济 、心理 、社会和政治四个维度 , 构建了旅 题 。实践及研究证明 ,社 区参与旅游 发展不仅有助于全 方位展 游增权的理论框架。 示民族村寨的文化特色 , 提升其旅游吸引力 , 更能扩大社区的 近几年 , 一批国内学者也开始了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增权 受益面 ,有助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脱贫。因此 ,社区参与 研究 。但 目 前仍处于初级阶段 ,成果不多 , 且主要集中在定性 成为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主要形式。 研究 ,尚未见社区增权的定量研究。本文以四川桃坪羌寨为例,
政府和外来投资企业的政策和执行情况缺乏透明性使居民感觉自己被边缘化居民缺乏决策权话总的来说从心理经济社会政治四个维度的均值得分情况来看政治维度的得分最低这说明居民在政治维度上的感知在四个维度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可能影响居民在其他方面的感知
民 族 材 寨 社 区参 与 税 游 炭 展 的 增权 效 应 研 究
,
在实践 中我们发现 ,发展旅游业的社 区,尤其是 民族村寨 社区的居 民,往往受到政府 、开发商等强势利益 主体 的排挤 , 在社区旅游中处于弱势地位 ,其获利缺乏保障。不平衡的利益 分配格局极易导致居民对旅游业的不满,直接影响社区旅游的 发展。制度经济学派认为 ,当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存在利益冲突 时 ,权力是实现利益的能力。可见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必须深 入到权力的层次 , 才可能获得实质性进展。 截至 2o 年底 , O9 桃坪羌寨的人均年 西方学者在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研究中,早已意识到权力 纯收入 已达 2 1元,是旅游发展前的三倍多。 68 的重要性 , 并提出社 区参与的杨 【 j 、 、 在于社 区增权。增权研究一 ㈢ 调查及研究方法说明 直是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尤其是 2 世纪 8 年代以 o o 对增权效应的判定是本研究最大的难题 ,因为权力是一个 来 ,增权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社 会学 、教育学 、政治学 、 社函 抽象的概念。学者们普遍将 “ 权力”定义为一种能够影响和控 理学等学科 i 。1 6 ,阿克马 (k m )在对肯尼亚生态 制自己以及他 ^ . 9 年 或 9 A aa 、 的能力 , 它是增权理论的核心概念。除此以外 , 旅游的研究 中,提出了对社区居 民增权的必要性 , 这是增权理 增权理论还包括 “ 增权” “ 、 去权”和 “ ”几个重要概念。 无权 论在社区旅游中的首次运用。19 年 , 99 斯切文思 ( h ye s 其中, “ S ev n) c 增权”与 “ 去权”是相对的一组概念,而 “ 去权”和
鄱阳湖生态旅游市场调查分析-开题报告

生态旅游是以休闲为目的,在旅游中通过文化媒介了解区域的历史文明、文化艺术、伦理道德和生活习惯等文化特征,并在舒适的当地环境中体验到生态的意义,因此生态旅游的核心在于生态,文化是生态旅游获得旅游体验的活动集合,根本在于体验到当地的生态环境特色,因为生态是具有区域性的,鄱阳湖地区生态和森林生态给人的感觉完全不同,体验也大不一样,生态是旅游的载体,旅游是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通过生态旅游有效的开发的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环保事业的进程,因此通过旅游达到了学习和体验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目的。
鄱阳湖生态旅游市场调查
开题报告
一、立题意义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附参考文献)
(一)立题意义
生态旅游是21世纪生态环境保护的视野下新兴产业方式,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新兴产业,具有高关联度和强带动性的综合效益,是实现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转型,实现旅游业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向。我国要在世界旅游市场竞争占有一席之地,保持旅游的持久发展,必须依赖自然环境条件,因此必须依赖生态文化旅游的强劲发展。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沃尔克在研究中曾经提出一些地方政府机构急于在保护内开展生态旅游并且造福当地居民和保护当地生态系统,但当地居民可能意识不到生态旅游将给他们的社会、经济、环境带来的影响。所以在规划的初级阶段强调居民参与就显得非常重要,首先要让当地居民了解生态旅游的好处及带来的经济效益和成本,以得到他们的支持。另外,听取当地居民的意见,使他们了解旅游规划和发展的进行情况,一起制订管理计划。还让当地居民参与管理与经营,避免保护区临近的旅馆、餐馆及纪念品的经营被外地企业所垄断,甚至是由跨国性集团所控制。林德伯格(Lindberg,1996)揭示了生态旅游业对当地社会或社区积极正面的经济和文化影响。贝斯克尼迪(Besculides,2002)使用利益引导法对有着西班牙人和非西班牙人居住的美国卡罗拉多州(Colorado)居民文化旅游感知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西班牙居民因为文化旅游能给其带来重要利益,对有关社区文化旅游氛围的保护和管理表现出更多的关心。
西部旅游生态环境系统维护的社区参与研究

一
、
弓l 言
结 构 的特 殊 性 ( 括 新 的 生 物 群 落 及特 殊 的 用 地 结 包
构 )具 有 独特 的网络 层 次结 构 ( ; 旅游交 通 网 、 通讯 网 、
西部 地 区动植 物 资源 类 型丰 富 , 数 民族 文 化旅 少
游 资源 富足 , 是我 国发 展生 态 旅游 最理 想 的地 方 。过
旅 游生 态环 境 系统 的 关键 所 在 。
石 [ 文 针对 西 部地 区旅 游生 态环 境 系统维 护 的社 1本 ] 区参与 问题 进行 了 探讨 和研 究 。
二、 旅游 区生 态环境系统 的构成及特征 [ ]
( ) 游 区生态 环境 系统 的 构成 一 旅 旅 游 区 的生 态 环 境系 统 是 一 个 新 的 特 殊 生 态 系
的同时生态环境遭受 较严 重破坏 , 而社区居 民参与维护 旅游生态 环境 系统的积极性未 被充分调动起来 。 为此 , 应坚持社 区居 民受益原则 , 采用股份 制完善利益分配方式 ; 提高管 理层 的社 区参 与意识 , 拓展社 区参与途 径 ; 采取措 施 实现社 区“ 的发 人 展” 及社 区参 与层次 的提高等 , 使社区居 民积极参与到 旅游 生态环境 系统维 护中。 [ 关键词 ] 区参与; 社 旅游 生态环境系统 ; 维护 ; 西部地 区 [ 中圉分类号 ] 5 2 F 9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号 ]0 8 0 0 2 0 )40 5 一4 1 0 — 8 ( 0 60 — 4 9o 6
居 民 的有 效 参 与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说 是 社 区旅 游 发 展成 败 的 决定 性 因 素之 一 , 如 Mup y所 指 出的 正 rh 那 样 ,要 在社 区 内开 展 旅游业 , “ 传统 产 业 的东 道主 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前言
自2 0 世纪 8 0 年代初生态旅游概念被
提出之后, 经过 2 0多年的发展, 如今已成 为旅游业发展中的亮点。 生态旅游 日益受
到媒体的关注和政府的重视 , 如国家旅游
为止尚未对其定义达成确切一致的认识, 据统计其定义已达 9 0 余种。从旅游的角 度, 可以认为社区是指地理位置靠近同一 旅游地或旅游区、 有着共同利益的群体及 其居住区域。 本文的研究主要以社区群体 即当地居民为对象,包括无地和有地群 体、 富裕和贫困群体、 新移人和老土著群 体等。 社区参与生态旅游是指社区居民参 与生态旅游的规划、 决策、 开发、 管理、 经
渐衰竭, 实现生态旅游和社区的可持续发
展。因而, 只有当地居民的福利提高了, 生 态旅游地的环境保护才能真正实现 ;也只 有当地的资源环境得到保护,社区持续发 展才有可靠的物质保证。
人身安全、 财产安全尚且得不到保障, 又何 谈成功的旅游呢?如印度海岸旅游地 G o a , 因当地居民不满旅游者的大量涌人而造成
1 9 9 7 年W T O 、 世界旅游理事会 ( W T T C ) 华宾馆的传统旅游方式 ,而是身体力行、 后, 人民生活困苦。 因而这些地区通过生态
和地球理事会 ( E a t r h C o u n i l ) 颁发的 《 关于
了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 本文得到西华师范大学 “ 川东北生态旅游开发与社区发展”项 目资助 作者简介: 张斌( 1 9 ' 7 5 一 ) , 男,讲师, 硕士。研究方向: 人口、资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 盯
旅游 E C O T O U R I S M
区参与获益和促进环境保护是生态旅游的 重要目标或功能。 从国外的实践来看, 社区 这种对资源的新认识,会使社区居民在生 态旅游活动中树立 “ 东道主” 的角色, 自觉 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和特色文化保存的行 动计划中去,避免旅游区因过度开发而日
( W T O )将 2 0 0 2年定为 “ 国际生态旅游
年” 。 在国外, 科学生态旅游的理念已经逐 步渗人生态旅游的各个层面 , 生态旅游开
营, 其根本目标是获取各种利益。 近年来, ( T I E S ) 和世界自 然保护联盟( I U C N ) 的权威 关于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已经成为国外生
2 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
必要性
2 . 1 社区居民 参与是生态旅游的
重要目标之一
生态旅游至今尚未形成一个被普遍认 同的定义,目前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联合国 环 境规 划署推荐的国际生态旅游协会
局将 1 9 9 9 年定为 “ 生态旅游年” , 联合国
环境规 划署 ( U N E P )和 世界旅游组织
定义。T I E S 认为 “ 生态旅游是以自然区域
为目的地的负责任的旅游, 其目标是促进 环境保护和持续地提高 当地人们 的福
在国 始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然而在国内, 态旅游理论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内容; 由于生态旅游开展的历史相对较晚, 对生 态旅游缺乏科学认识然而又看好其发展 前景,以至于盲目跟从, 致使生态旅游的 发展偏离了科学的轨道。 内, 居民参与旅游尤其是生态旅游的理论 探讨和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 一些原始概 念尚未形成, 在生态旅游的规划和实施中
如果生态旅游被社区居民普遍反对,
则可能发生与游客、开发商或管理者的对 立或敌视行为, 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将成为 居民发泄不满的对象而遭受破坏 , 游客的
居民从事与生态旅游相关的各项工作,如 参与管理、生产销售手工艺品和特色旅游
纪念品、 生态导游等, 最终参与各种利益分 配, 包括经济利益的分配、 分享良好的基础 设施、共享生态环境保护的外部经济性等
的诸多不便, 于是由工人、 学生、 军人自发 组成的组织向旅客散发敌意传单,并演变 成向政府施加压力反对旅游发展的消极行
方面。 如果没有社区的参与, 当地居民没有
从旅游活动中获得利益,则偏离了生态旅 游的根本目标。国外已经明确提出了基于 社区的生态旅游的概念,社区居民不仅是 生态旅游的参与者,而且社区本身也是一 种生态旅游资源或旅游目的地。如摩梭人
2 . 3 社区居民参与是生态旅游者
实现旅游动机的保证
动, 生态旅游处于危机之中。
的“ 走婚” 、 藏族的“ 转山” 、 傣族的泼水节以
及彝族的火把节等生活习俗是一种体现社 区人文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
2 . 4 社区 参与是实现生态旅游扶
与传统大众旅游的“ 食、 住、 行、 游、 购、 贫的重要途径 娱”六大要素相比,生态旅游还增加了 “ 爱、 教” 两个环节。成功生态旅游的各个
在国内,自然保护区因为其优越的资
2 . 2 社区居民参与是实现生态旅游可持 Nhomakorabea发展的前提
环节都不应该排斥当地居民的参与, 尤其 在“ 住、 行、 购、 爱、 教” 方面。 大部分生态旅 游者改变了乘车观光、食山珍海味、 住豪
源环境条件而成为品质绝佳的生态旅游
地; 同时, 这些自然保护区大多分布在西部 地区,地处偏远,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落
*
张 斌
( 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 四川南充
6 3 7 0 0 2 )
【 摘要】在国外生态 旅游的理论研究 和实 践中, 社区 居民 参与已经 作为生态 旅游规划的重 要因 素予以关注, 而
国内 却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 本文分析了 社区 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的意义, 剖析了制约社区 参与的因素, 并提出了 促进 社区居民参与的基本对策。 【 关键词】生态旅游社区 参与可持续发展
利” 。 I U C N 认为“ 生态旅游是到相对未受破
坏的自然区域进行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旅
未对社区居民的参与予以考虑, 从而背离
游和参观, 其目 标是欣赏自 然( 及其文化) ,
提高保护水平,并为当地人们积极参与相 关社会经济活动从而获得利益” 。可见, 社
并最终危及 虽然早在 1 8 8 1 年德国学者 F・ T o n - 了生态旅游发展的真正目标, n i e s 就已经提出了社区的概念,但到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