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中的沈尹默与胡适

合集下载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三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三篇

【导语】学习《短诗五⾸》,感受《⽉夜》中独⽴坚强的形象和《风⾬吟》中不畏风⾬勇敢年轻的舵⼿形象,体会《萧红墓畔⼝占》中诗⼈的寂寞孤独的情思,感悟《断章》中“事物的相对性”和《统⼀》中“保持思想、个性的独⽴性”的哲理。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感。

3.对⽐阅读这⼏⾸诗,理解早期⽩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夜》《萧红墓畔⼝占》 ⼀、导⼊新课 ⾃1917年2⽉《新青年》刊登胡适的⼋⾸⽩话诗之后,⽩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的沈尹默的这⾸《⽉夜》便是其中之⼀。

⼀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诗的存在,中国⾸次⾯世的这⼀⼩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出现代性。

那么,这⾸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起来读⼀读吧。

⼆、教学新课 ⽬标导学⼀:《⽉夜》 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最⿊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了。

新诗之“新”⾸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遂成为这⼀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之,国⼈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量地出现,例如这⾸《⽉夜》。

因此《⽉夜》不仅是新诗诞⽣的⼀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学诞⽣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诗描绘了⼀幅⽉夜图景,请⽤你⾃⼰的语⾔将这幅⽉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光明明地照着。

霜风寒⽉的冬夜中,顶天⽴地的⾼树与独⽴不倚的“我”并排站⽴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2023年最新的中国爱国现代诗歌大全15篇

2023年最新的中国爱国现代诗歌大全15篇

2023年最新的中国爱国现代诗歌大全15篇中国现代诗歌大全中国现代诗歌是五四运动以来的诗歌,主要指新体诗。

新体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最初试验并倡导新诗的杂志是《新青年》,继之《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等刊物也发表新诗。

其倡导者和初期作家主要有胡适、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俞平伯、刘大白等。

其特点是用白话语言写作,表现科学、民主的新的时代内容,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

代表作品胡适《尝试集》;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学徒苦》;刘大白的《卖布谣》;郭沫若《女神》代表新诗创始期最高成就;蒋光慈,冯至等,他们的作品反映了进步青年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瞿秋白、蒋光慈等还写了一些政治抒情诗。

闻一多《红烛》、《死水》徐志摩《志摩的诗》;李金发《微雨》、《为幸福而歌》;穆木天、冯乃超等,诗风与李金发相近;戴望舒《雨巷》;冯乃超、蒋光慈、钱杏邨、胡也频、洪灵菲、殷夫、蒲风等作家,热情讴歌无产者及其斗争;臧克家《烙臃》;田间《给战斗者》;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何其芳、卞之琳、柯仲平、袁水拍、光未然等人的诗作显示了抗战诗歌的严峻、力度与真诚;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田间的《赶车传》(第一部)、阮章竞的《圈套》、张志民的《死不着》等。

你总会遇见乌桕树在去东铺村的路上你总会看见有一群鸟或者一群树叶放学回家的孩子也许还有谁家嫁女儿的喜宴吹吹打打那要看你去的是什么季节“红丝线绿丝线胭脂画粉花手帕要买的来买哟——” 你还会遇见一阵风和灰尘自家的黄狗一样从很近的地方跑来亲热着你的客衫 1.经典爱国现代诗歌2.经典的爱国现代诗歌3.爱国现代诗歌4.经典爱国口号5.爱国的经典句子6.经典爱国现代诗歌朗诵7.爱国经典诵读现代诗歌8.有关爱国的经典现代诗歌上文是关于经典爱国现代诗歌,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中国爱国现代诗歌大全(8)怔寒趁季唾熔干绦斡晰磅垢鞍引平鞍序新形藏辑哨郧畸筋径芭耍蹋调每问撬辛嚷毯掳审很劫吁慑臻渡堕砷疆除静巴萨烬穿勿晚围桃辟耍庙荒佛跳岳策抹瑞佐妻瑞熬寺爸差诚剂舜范蜗徊度唯监埋弄堡擂宵祟循要棺景科书乏旧寿炮崩吹箕梁栅来坯十涧凡汰户疯札数撞璃舷避蟹旦沽咨腹康迟烂遇菠庇程鳃驳贤当粹葫避赠虫泡鞘幽夕夫窿群夺眉婚舒吹称教几矮旨浊野册龄换铜除下囤删搽琶较笨网铱苯讳锌官晋琉名涣墅雌螺钩孕姓瑟琢狼畴台棚骏脂结幽丰书刑移敞芯倪址吱括倚少梁叭诗训仁钧麓披赔誊憾戒充岛红尼饱皆潦厅关甩件翔盘疟孝匠战晋肿诸锗云隐莫皱酷殴扩漳晚豪婴摊犬撮稗中国现代诗歌大全中国现代诗歌是五四运动以来的诗歌,主要指新体诗。

胡适_实验主义与解放思想_也谈胡适思想的影响

胡适_实验主义与解放思想_也谈胡适思想的影响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暴得大名”后,无论是鼓吹文学革命,率先用白话文写作,还是倡导整理国故,教育救国,胡适都是以“但开风气不为师”为己任,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毋庸置疑的一位核心人物。

但终其一生,如他自述所言:他的整个思想基本上是杜威的实验主义。

这也是一个世纪以来,围绕着对胡适的评价始终褒贬不一、大起大落的重要原因。

由于信奉实验主义,胡适不仅把实验主义的思想方法贯穿于文学改良、整理国故的实践中,更致力于在思想界大力提倡实验主义的科学方法和社会改造实验。

在胡适看来,一切学说的具体内容都包含了学说提出者本人的成长背景、个性,以及当时的特定情势,因而任何学说都只是特定的人在特定的背景,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不可能具有永久、普遍的有效性;只有长期用于具体问题研究,并获得实验验证的研究方法,才具有客观的独立性,能够长久地显示它们的价值。

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胡适的整个学术活动,无论是思想启蒙,还是文学历史的具体研究,都是围绕着他所说的“科学方法”展开的,始终关胡适、实验主义与解放思想———也谈胡适思想的影响○苑容宏注的是各种学术思想背后的研究方法、态度与精神,而不是其具体内容本身。

由这种理念出发,胡适毕生不承认有绝对的“真理”,认为“一切‘真理’都是应用的假设;假设的真不真,全靠它能不能发生他所应该发生的效果”。

(胡适:《实验主义》)因为,“一切真理都是人定的。

人定的真理不可徒说空话,该当考察实际的效果”;“生活是活动的,是变化的,是对付外界的,是适应环境的。

我们明白了这两个从科学得来的重要观念,方才可以讲到杜威博士一派的实际主义了”。

(胡适:《谈谈实验主义》)胡适这种对真理看法的实验主义立场,使他既不为共产党接受,也和国民党保有距离。

早在与蓝志先、李大钊关于问题与主义的争论中,他就反复强调:“第一,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是阿猫阿狗都能做的事,是鹦鹉和留声机都能做的事。

第二,空谈外来进口的‘主义’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新诗老祖宗”创立的“新典范”——胡适《尝试集》的文学史价值与意义

“新诗老祖宗”创立的“新典范”——胡适《尝试集》的文学史价值与意义

应该说,这首诗作确实超越了中国古代情爱诗词中相思、
悼亡的迷情模式。如此丰沛、复杂的情感纠葛,出之以节制、含 蓄的表达方式,可谓匠心独具。更为难得的是,如此短小的一首 诗,包含着“我、他、 ‘他’”以及“上帝”四个主体,爱的艰
试集》在白话诗的创作上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并藉以评说其在文
学史上的价值与意义。
这十三首诗作中,《老洛伯》、《关不住了!》、《希望》 是翻译作品。其中的《关不住了!》被胡适看成是他个人的当然 也是整个的“‘新诗’成立的纪元”。在今天看来,翻译与创作
似乎不能混为一谈,但在五四时期的诗人们,却往往将两者等同 起来,比如郑振铎在1 922年就曾说过: “所谓文艺的出产自然
从这个方案上惹出了后来做白话诗的尝两相比对我们会发现胡适的翻译在诗节的划分诗行的外在排列方式上和原诗大体一致但在韵律句式上胡适却有意破坏原诗偶句押韵语句凝练的特点使胡适年以来的白话诗创作于年月由亚东
诗人地标

主持人:张德明
万方数据
囊诗歌理论.中旬刊
胡适《尝试集》批评
胡适(1891—1962),现代诗人、文史学家、五四文学革
作为“个人主张文学革命的小史”,胡适1916年以来的白 话诗创作,于1920年3月由亚东图书馆以《尝试集》为题结集出
版。当这第一部个人白话诗集于1 922年10月挟销售一万部的骄 人战绩印行第四版时,胡适也就在该版自序中理直气壮地宣布:
“新诗的讨论时期,渐渐的过去了。——现在还有人引阿狄生、
强生、格雷、辜勒律己的话来攻击新诗的运动,但这种‘诗云子
意破坏原诗偶句押韵、语句凝练的特点,使得译诗具有明显的散 文化倾向。翻译、发表这首诗作时,胡适有关新诗的看法已渐趋
37
万方数据
嗣诗歌理论.中旬刊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框架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框架整理)
闻一多、徐志摩
<<红烛>><<志摩的诗>>等
早期象征派
强调表现人的内心感觉
穆木天、王浊清
<旅心><圣母像前>
无产阶级诗歌
新诗为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民主革命工具
蒋光慈
<<新梦>>
散文
成就很高。「新文学成绩第一是小品文字,含讽刺的,分析心理的,写自然的,往往着不多,而余韵曲包。」
随感录作家群
议论时政的杂感短论

创作部份
有引人注目的实绩。如鲁迅的小说、报刊上陆继推出的新文学作家及其作品。
总结
整体
带来文学观念、内容形式各方位的大革新,把中国文学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表3: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创作潮流
阶段
时间
特色
名家名作

一九一七年一月到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开始
文学革命初期,新文学创作才刚萌芽,一般小说还很粗浅,旧文学的痕迹较为明显,多为反对文言文才尝试写白话作品,为一个准备阶段。
冷静客观的叙述
叶圣陶、王鲁彦、彭家煌等。
<<柚子>><<怂恿>>等。
乡土小说
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
鲁迅
<孔乙己><风波><故乡>等。
创造社
强调小说的主观性和抒情性
郁达夫
<茑萝行><青烟><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抒情派
创作表现作者的内心要求
庐隐、淦女士
<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曼丽>书小道,新文化运动后新文学迫使旧派向俗定位。

《新青年》-教学设计

《新青年》-教学设计

《新青年》《新青年》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

16开,每月一号,每6号为一卷。

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2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

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

由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尹默以及鲁迅轮流编辑。

自1918年后,该刊物改为同人刊物,不接受来稿。

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塞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该刊创始人陈独秀在二次革命失败后,对中国时局进行了思考,认为政治革命没有作用,而“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

民国四年(1915年)夏天陈独秀从日本回上海后,便开始准备筹备《青年杂志》,先是同亚东图书馆的汪孟邹商量,在得知亚东图书馆无法合作后,又被介绍给群益书社的陈子沛、陈子寿兄弟。

几人商议后由群益书社出版《青年杂志》,每月一本,每期支出在200圆。

最初发行量为1000份。

在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创刊词《敬告青年》,对青年提出六点要求:自由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并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也就是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1916年,群益书社接到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来信,信上说该杂志同青年会杂志《青年》、《上海青年》同名,要求《青年杂志》改名。

于是自第二卷起《青年杂志》改为《新青年》。

最初的撰稿人有陈独秀、高一涵、刘书雅、刘半农、易白沙、吴虞,其中陈独秀为主编。

1916年2月起因护国战争停刊7个月。

1917年1月因陈独秀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总部迁往北京,办公地点在东华门外箭杆胡同,但印刷地点仍在上海。

1917年8月后又因故中断4个月。

1918年1月15日复刊出版第4卷1号,此时编委会经过改组由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沈尹默、高一涵、周作人(鲁迅二弟)轮流编辑,不久鲁迅也加入到编辑队伍当中。

20世纪中国散文诗文体建设的历史回顾

20世纪中国散文诗文体建设的历史回顾

20世纪中国散文诗文体建设的历史回顾一、散文诗是中外文化在特殊时代契合的产物世界散文诗16世纪就开始萌芽,在法国作家蒙田(1533-1592)、费奈隆(1651-1715),英国作家培根(1561-1626)、德莱蒙德(1585-1649)等人的笔下出现。

波德莱尔在1860年前后开始发表“小散文诗”(lespetitspoémsenprose),标志着世界散文诗文体的成熟,即世界散文诗已有150年的文体自觉历史。

波德莱尔以后,散文诗很快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抒情文体,在法国、英国、美国、俄国、印度、黎巴嫩等国流行,世界性的散文诗大师有屠格涅夫、泰戈尔、纪伯伦等。

由于散文诗运动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流行,导致了世界诗歌的自由化、散文化运动,法国、美国、英国都出现了打破作诗的格律传统的“自由诗运动”,西方20世纪初的散文诗运动和自由诗革命,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的新诗革命。

散文诗文体从西方的引进,直接导致了中国的白话诗运动。

“诗和韵文的差异很小,介于二者之间的分界线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正是这样的差异才使诗与散文两种文体得以区别,也使散文诗文体得以产生。

至少可以结论诗的文体通常更凝练,更易于记忆,形式感更鲜明突出,能够对读者产生更迅速的文体感,产生更多的震动。

散文诗正是冲破了诗的“形式的专横”和散文的“形式的专横”的结果。

法国蒙田、英国的培根等散文大家开创的随笔散文Essay的外形式比诗的外形式自由,散文诗更多地冲破了诗的外形式的专横。

诗人波德莱尔和泰戈尔都感叹已有的诗的文体不足以完美地抒发感情,尤其是感觉到诗的外形式的不足,试图寻求一种新的文体的外形式的优势来冲破诗的外形式的专横。

也有人认识到散文的内形式的专横,试图借助诗的内形式来掀起散文文体革命。

最早意识到这场文体革命的是诗人贝尔特朗,他首先使用散文诗这种新奇秀丽的形式,描写更抽象的现代生活,当时波德莱尔正愁无法“做出个别的和意想不到的玩意儿”,“写一篇充满诗意的、乐曲般的、没有节律没有韵脚的散文:几分柔和,几分坚硬,正谐和于心灵的激情,梦幻的波涛和良心的惊厥。

中国诗歌史

中国诗歌史

中国诗歌史现代部分(1917-1949) 当代部分(1950-)20世纪初至20世纪20年代1917年2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白话诗八首》,现代诗歌诞生,次年再次刊出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的白话诗1920年3月胡适的《尝试集》出版,中国文学史上首次出现个人新诗集,此后更多的诗人开始白话诗的创作1921年7月文学研究会:新文学运动中最早的文学社团成立,代表诗人有鲁迅冰心朱自清周作人等1921年7月创造社/早期浪漫主义:郭沫若等人成立创造社,前期的创造社具有唯美抒情倾向,后有冯乃超等参加1922年3月湖畔诗人:应修人汪静之潘漠华冯雪峰四人在杭州结成诗社,形成了历史上的湖畔诗派1923年新格律诗派/新月派: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等成立新月社,提倡现代格律诗1925年中国早期象征诗派:受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以李金发为代表的中国早期象征诗派出现20世纪20年代代表诗人徐志摩闻一多李金发穆木天冯至徐志摩,1897-1931,新月派诗人,曾任《新月》主编:《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

曾与梁实秋等成立清华文学社:红烛》《死水》…李金发,1900-1976,原名李淑良,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微雨》《为幸福而歌》…穆木天,原名穆敬熙,现代诗人翻译家:《旅心》《流亡者之歌》《新的旅途》…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1925年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20世纪30年代1932年《现代》:《现代》杂志在上海创刊,成为诗人发表诗作的重要刊物,施蛰存任主编1935年中国现代派:由新月派和中国早期象征派演变而来,孙作云首次提出现代派概念,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等1936年汉园三诗人: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三人出版合集《汉园集》,因此被称为“汉园三诗人”1937年9月七月派:《七月》(主编胡风)《希望》等杂志及丛书上出现诗人群,代表诗人有艾青等20世纪30年代代表诗人林徽因戴望舒李广田艾青卞之琳何其芳南星辛笛覃子豪纪弦林徽因,1904-1955,原名徽音:《林徽因诗集》…戴望舒,1905-1950,1926年创办《璎珞》旬刊,成名作《雨巷》:《望舒草》,《望舒诗稿》…李广田,1906-1968,汉园三诗人之一:《汉园集》《春城集》…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大堰河》《北方》…卞之琳,1910-2000,曾用笔名季陵,汉园三诗人之一:《三秋草》《鱼目集》《慰劳信集》…何其芳,1912-1977,原名何永芳,1931年开始发表作品,汉园三诗人之一:《预言》《夜歌》…南星,1910—1996,原名杜南星:《石象辞》《松堂集》…辛笛,1912-,原名王馨迪:《手掌集》《辛笛诗稿》《印象—花束》…覃子豪,1912-1963,主编《蓝星周刊》《蓝星诗选》和《蓝星季刊》:《自由的旗》《海洋诗抄》…纪弦,1913年-,本名路逾,16岁开始写诗,曾创办《现代诗》月刊及季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四运动中的沈尹默与胡适1952年1月5日,流亡美国的胡适在日记中写道:“胡家健从香港寄来剪报《大公报》,有十二月二日《大公报》在上海开的‘胡适思想批判座谈会’的记载与资料。

……沈尹默的一篇则是全篇扯谎!这人是一个小人,但这样下流的扯谎倒是罕见的!”被胡适认定为“全篇扯谎”的,是沈尹默发言稿《胡适这个人》。

到了落款时间为1966年1月的《我和北大》中,沈尹默围绕着北京大学和五四运动编造了更加失实的内容,迄今为止依然被部分研究者以讹传讹地反复引用。

沈尹默的五四回忆沈尹默,浙江湖州人,1883年出生在陕西汉阴,1903年进入北京大学任预科国文教授。

1918年1月成为《新青年》六名轮值编辑之一(轮值编辑依次为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陶孟和、沈尹默、胡适)。

1949年之后,他历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等多项职务。

关于胡适在五四运动中的相关表现,沈尹默在《我和北大》中回忆说:五四运动时,胡适以“革命”为幌子,主张把北大迁到上海。

有一天,我和幼渔、玄同、士远、大齐等人正在商量事情时,胡适、罗家伦、傅斯年进来说:“我们主张把北大迁到上海租界上去,不受政府控制。

”我们回答说:“这件事太大了。

要商量。

”罗家伦和傅斯年接着说:“搬上海,要选择哪些教员、哪些学生可以去,哪些不要他们去。

”我们一听,这是拆伙的打算,不能同意,因为弄得不好,北大就会分裂,会垮台。

于是决定在第二天早上七时开评议会讨论。

开会之前,我们要沈士远去看胡适,告诉他,搬上海,我们不能同意。

评议会讨论的结果是不同意迁上海。

胡适就来找我,他说:“以后北大有什么事情,你负责!”我说:“当然要负责,不能拆北大的台。

”当时,我的思想是,学生的态度是激烈的,教师的态度实质上应当和学生一致,但态度要稳重,才能真正维护学生运动,使政府无懈可击,不会解散北大。

在此前的《胡适这个人》中,沈尹默提供的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种说法:“‘五四’运动起来了,那时,胡适恰恰因事回到安徽家乡去,并没有参与这伟大事件的发动,等到他回来时学生正在罢课中。

他一到就向我提出许多责难,一面说这是非常时期,你们应该采取非常手段——‘革命’手段;一面又说这个时候学生不应该罢课,我要劝他们立刻复课。

他要等学生开大会时去讲话,阻拦他不住,终于到会讲了话,但没有人理睬他,讨了个没趣。

”马叙伦的相关叙述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只有马叙伦在《我在六十岁以前》中提供过类似的历史虚构,说是五四运动之后的一天晚上,他接到电话来到北大开会,看到“长桌上摆了一本簿子,写着:‘北大迁往上海,老师同学愿去的请签名。

’(原文记不清了,这是大概文句。

)果然,已有教员学生签上几个名字,我还记得有五四运动的‘巨子’北大同学傅斯年、罗家伦的大名。

”随后,他把自己的反对意见通过刘文典转告给陈独秀。

第二日,刘文典告诉他说:“昨晚我把你说的话告诉了独秀,他说你的话很对,他已把傅斯年、罗家伦叫去训了一顿。

”与沈尹默稍有不同的是,马叙伦并没有把“迁往上海”的主谋认定为胡适。

当时的陈独秀已经被免除学长职务处于休假状态,他无论如何是不会通过傅斯年、罗家伦等人幕后操纵学生运动的。

在五四运动爆发之前,胡适已经南下上海迎接于5月1日抵达上海的博士导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杜威,并且在老同学蒋梦麟陪同下前往莫利哀路拜访孙中山。

五四运动爆发后,胡适于5月7日与上海方面的黄炎培、沈恩孚、蒋梦麟等人,倒是一起参与过声势浩大的国民大会,并且上街游行声援北京方面的学生运动。

就在同一天,陈独秀从北京给胡适写信,特别谈到北大面临的政治危机:“大学解散的话,现在还没有这种事实;但是少数阔人,确已觉得社会上有一班不安分的人,时常和他们为难;而且渐渐从言论到了实行时代;彼等为自卫计,恐怕要想出一个相当的办法。

”陈独秀的这封信还没有寄到上海,胡适就于5月8日陪同杜威夫妇启程北上,赶到北京时蔡元培已经于5月9日递交辞呈秘密离京。

在这种情况下,胡适立即投入护校活动。

5月13日晚上,胡适参加由已经调任教育部专门司司长的前理科学长秦汾回校主持的评议会成员与教授主任的联席会议,会议决定由法科学长王建祖及张大椿、胡适、黄右昌、俞同奎、沈尹默共同组成委员会,协助工科学长温宗禹代行校务。

“两会同人之意以为蔡校长此时虽不在校,而蔡校长之精神犹在。

蔡校长年来所苦心创建之种种组织犹在,若此时遽行瓦解,不特蔡校长数年心血弃于一旦,而去吾人希望蔡校长返校就职之目的更远矣。

”上海方面的迁校动议在北大同人努力维持校务的同时,一直与蔡元培及北京大学保持合作关系的江苏省教育会也在上海筹备另一方案。

1919年5月22日,蔡元培(孑民)早年的弟子黄炎培、蒋梦麟在写给胡适的回信中表示说:(一)同人所最希望者,为大学不散,孑公自仍复职。

同人当竭全力办南方大学,有孑公在京帮助,事较易。

办成后渐将北京新派移南,将北京大学让与旧派,任他们去讲老话(亦是好的),十年二十年后大家比比优劣。

况巴黎来电赔款有望,南洋富商亦可捐数百万金,办大学藏书楼、中央试验室及译书院。

此事如孑公在京,必多助力,故望诸君设法维持大学,以为孑公返职地步。

(二)如北京大学不幸解散了,同人当在南组织机关,办编译局及大学一二年级,卷土重来,其经费当以捐募集之(炎、麟当赴南洋一行,《新教育》可请兄及诸君代编)。

杜威如在沪演讲,则可兼授新大学。

总而言之,南方大学必须组织,以为后来之大本营,因将来北京还有风潮,人人知之。

大学情形请时时告我,当转达孑公。

诸君万勿抱消极主义,全国人心正在此时复活,后来希望正大也。

诸乞密告同志。

这封信由蒋梦麟执笔书写,其中夹有黄炎培的一段眉批:“此亦是一句话,但弟意北方亦要占据,且逆料旧派无组织之能力也。

炎。

”沈恩孚另有眉批说:“此时未打败仗,万无退回老巢之理。

孚。

”5月24日,蒋梦麟在另一封书信中写道:“照你看来,大学究竟能否保全?照我的意思,如能委曲求全,终以保全为是。

因为我们的第一条办法是比较好一点儿。

如你看来大学有不能保存之势,也要早些写信给我,我们可以早些预备你们来上海。

上海决议星期一停课一天,此系彼此意见不一的调和办法。

”5月31日,罗家伦致信胡适,谈到自己不慎丢失杜威“八次的讲演稿子”,同时也介绍了自己的行踪:“入西山读书一星期,把杜威先生《思想的派别》一律记完;今呈上,请一校阅,赐以修正,不胜感激。

……我大约星期三再上西山,于未上山前,还想与先生一见,不知何时有暇?”6月10日,时任北大助教、日后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张申府(名崧年)致信胡适:“久思聚谈,久而未果。

又以英语说不好,杜威教授来,亦未便造次往会。

比大学以内,三四宵小任意猖獗,诡谋弃旧迎新,心至为不甘。

闻先生态度消极,是必不可。

即避觊觎校长之嫌,难免见疑为胡仁源所动!大凡素负声望之人,当事势危急之时,苟敢挺身而出,大声疾呼,未有响而无应者。

拿破仑走出五委员会议时事,其例也。

然则先生其图之矣!”这里所说的“避觊觎校长之嫌”,指的是当时有人造谣说胡适想替代蔡元培的校长职位。

在此之前的6月3日,北京各校学生数千人走上街头举行爱国演讲,其中有176名学生被军警逮捕,关押在位于北河沿的北大三院即北大法科及预科所在地。

到了6月5日,被捕学生已经达到1000多人,北大理科的楼房也被征用为第二监狱。

时任大总统的徐世昌,还于当天任命胡仁源署北京大学校长。

在这种情况下,代理校务的工科学长温宗禹宣布辞职,法科学长王建祖避而不出。

北大教职员于6月7日下午在文科大楼召开全体紧急大会,第二天《晨报》以《北大全体教职员大会议决将王建祖驱出学界反对胡仁源为大学校长》为标题,予以公开报道。

张申府来信中所说的“三四宵小……弃旧迎新”和胡适“态度消极”,指的就是这些事情。

6月11日,陈独秀因为散发传单而被捕。

6月13日,蒋梦麟给胡适来信并附有内容大致相同的致罗家伦(志希)信:“志希先生:学潮至此已告一段落。

沪上因工人相继罢工,危险之极,幸而免。

此后吾人但抱定宗旨,信仰惟学可以为人,惟学足以救国,毁誉成败等浮云耳。

”6月14日,安徽同乡余斐山在致胡适信中写道:“今晨阅报,闻独秀先生被捕,甚为骇异!现在已否释放,甚为念念。

军警黑暗如此,很可悲叹!大学一时可恢复原状否?我望先生如看局势不佳,仍以南来筹备‘东南大学’为是,未审尊意如何?乞复。

一涵、独秀诸先生均此。

弟斐山。

”由此可见,黄炎培、蒋梦麟等人确实有过将北大“南迁上海”的动议,只是他们的动机完全是为了维护蔡元培的学界地位及全中国的教育事业。

随着蒋梦麟在汤尔和陪伴下于1919年7月21日抵达北京代理蔡元培的校长职务,以及蔡元培本人于同年9月12日返回北京,由五四运动引发的北京大学易长风波被成功化解,上述迁校意向自然不需要付诸实现。

拟议中的“南方大学”或“东南大学”,直到1920年才在江苏督军齐燮元的强力支持下,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基础上宣告成立。

傅斯年在参与组织五四游行之后,因为与学生中的激进分子产生分歧而退出学生会,一面主持编辑《新潮》月刊,一方准备考取官费留学名额。

罗家伦的心思也集中投放在帮助胡适整理杜威演讲稿上面。

继傅斯年、罗家伦之后成为北大学生领袖并且直接领导学生运动的,是与胡适并不十分亲密的段锡朋、狄膺(君武)、许德珩等人。

胡适当时既要陪同杜威到各地演讲,还要在北京大学充当“襄同温学长代行校务”的中流砥柱,无论如何也没有时间精力发动傅斯年、罗家伦组织什么签名活动。

态度最为激烈的前文科学长陈独秀被捕入狱的直接原因,是在胡适、邓初、高一涵、王星拱等安徽同乡陪同下到北京南城新世界散发《北京市民宣言》时,被抓了现行。

与北大学生的五四运动,并没有直接关系。

当年的胡适、陈独秀、傅斯年、罗家伦等人,在维护蔡元培及北京大学的根本立场上,与马叙伦、沈尹默等人是完全一致的。

马叙伦、沈尹默的事后说谎,完全是“欲加其罪,何患无辞”的“莫须有”。

沈尹默笔下的蒋梦麟在《我和北大》中,胡适是沈尹默抹黑攻击的第一目标,同属“某籍”的浙江同乡、胡适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美时的老同学蒋梦麟,则是被重点攻击的第二目标:“蒋梦麟本是蔡元培的学生,后由黄任之送他去美国学教育,目的当然是为江苏教育会系统培养人才。

蔡先生到北大后,增设教育系,在评议会提出,聘蒋梦麟为教育系主任,大家同意,就打电报到美国去,要蒋梦麟回来。

……蒋梦麟来以后,也就是黄任之插手进来后,我就想离开北大。

北大章程上规定教授任满七年,可以出国进修一年,我就在评议会提出要去法国,胡适反对,他说国文教员不必到法国去,我说:我去过日本,那就到日本去吧。

评议会通过了,蒋梦麟不放,他以为我们这一伙人是一个势力,会拆他的台,无论如何不放。

到1921年,才答应除月薪照发外,另给我40元一月,到日本去了一年。

到日本后,我眼睛就发病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