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与五四文学革命

合集下载

新青年在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新青年在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新青年在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一、 新青年对传统文化的挑战
新青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股重要力量,他们挑战了传统文化,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

在文学革命中,新青年的作用不可忽视。

他们以犀利的笔触和鲜明的观点,掀起了一场文学革命,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二、 新青年的文学实践
新青年的文学实践是文学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通过文学作品,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不满和对现代文明的向往。

例如,胡适的《湘行散记》、陈独秀的《狂人日记》等作品,都是新青年文学实践中的代表作品。

三、 新青年的文学理论
新青年提出的文学理论,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主张文学应该服务于人民,反对文学为少数人服务的观点。

同时,他们也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呼吁文学要与时俱进,与社会同步发展。

四、 新青年的文学组织
新青年成立了一系列文学组织,如“新月社”、“文学革命研究会”等。

这些组织为新青
年的文学实践提供了平台,也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五、 新青年的文学影响
新青年的文学影响不仅在中国,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影响。

例如,胡适的翻译作品《红楼梦》、《西游记》等,成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突破口。

总之,新青年在文学革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通过文学实践、文学理论、文学组织等多种途径,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为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四”文学革命,开创了中国文学的新时代

“五四”文学革命,开创了中国文学的新时代

23特别报道▁Special Report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文学的面貌焕然一新。

“五四”前后,中国出现了大大小小40多个文艺社团,对中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大批文学巨匠,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可谓群星璀璨。

新旧思潮的激烈交战,东西方思想文化的融会撞击,造成了纷繁多变的文学现象,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

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谈“五四”文学革命,不能不提新文化运动。

1915年,《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开始。

什么是“新文化运动”?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文中说:“我们不满意于旧道德,是因为孝悌范围太狭了。

说什么爱有等差,施及亲始,未免太滑头了。

就是达到他们人人亲其亲长其长的理想世界,那时社会的纷争恐怕更加厉害;所以现代道德的理想,是要把家庭的孝悌扩充为全社会的友爱。

现在有一班青年却误解了这个意思,他并没有将爱情扩充到社会上,他却打着新思想新家庭的旗帜,抛弃了他的慈爱的、可怜的老母;这种人岂不是误解了新文化运动的意思?因为新文化运动是主张教人把爱情扩充,不主张教人把爱情缩小。

”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在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下,中国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知识分子意识到中国要向现代社会转变,必“五四”文学革命,开创了中国文学的新时代文/河西须进行思想启蒙,必须进行思想和文化的变革,可以说,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的先声。

1917年初,陈独秀被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由上海迁至北京,并从1918年起改为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刘半农等人轮流编辑,鲁迅、周作人等人也给该刊撰稿。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他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共32页文档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共32页文档
其主要人物是当时北洋军阀政府的教育 总长兼司法总长章士钊。
三、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1、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 的思想解放运动,而文学革命作为其中的 组成部分,以激进的态度否定了以封建思 想为主导的传统文化体系
宣扬了个性解放、人性自觉、自由平等等 新思想、新观念
为新文化运动深入展开发挥了巨大作用。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刊登在1917 年1月出版的《新青年》2卷5号上
从文学进化论的立场提出“一时代有 一时代之文学”的文学发展观,论证 文学变革的必要性
明确地提出了以“白话文学”为“中 国文学之正宗”的主张。
陈独秀于1917年2月发表了《文学革命 论》,更为鲜明、坚定地提出了文学革 命的主张。
二、文学革命中的争论
新文学阵营演出了一场 “双簧戏” 由钱玄同化名王敬轩,汇集反对文学革
命的言论,写了《给新青年编辑的一封 信》,在《新青年》4卷3号(1918.3) 上刊出 同时刊出刘半农的《复王敬轩书》,将 反对文学革命的这些言论逐一驳斥。
1.与林纾的论争
林纾介绍西方文学很有 建树
但对新文化运动倡导的 以白话为正宗极为反感
在创作上,体现出关 注人生和社会的文学 立场
人们习惯称文学研究 会的创作为“人生派” 或“为人生”的文学。
2.创造社
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最早的成员有 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留学 日本学生。
先后在上海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 《创造日》,《创造月刊》等十余种刊物。
1902年入留日学生团体“青年 会”,1903年回上海与章士钊 等人办《国民日报》。
《新青年》
一份综合性文化批判刊物 主旨在于抨击传统文化,
输入西方文明 全面批判和清理传统文化、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大纲

第一章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1917—1927)【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了解《新青年》杂志在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领会“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和意义,领会新文学与封建复古思潮的论战及其意义,掌握“五四”文学社团和创作思潮流派情况,重点把握以鲁迅、郭沫若等为代表的新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深刻理解”五四”时期新文学在诗歌、小说、话剧、散文创作方面的成就。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第一节概述(一)识记1.“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

2.《新青年》杂志在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3.胡适、陈独秀、刘半农、周作人等人在文学革命讨论中的代表性文章和重要观点。

4.文学革命最初的创作实绩,代表性作家作品。

5.“五四”时期各文学社团代表性人物、主要刊物。

6.文学革命论争中的守旧派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7.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的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基本情况。

(二)领会和简单应用1.“五四”文学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

2.“五四”文学革命与守旧的文学思想发生的冲突和斗争。

3.“学衡派”、“甲寅派”。

4.“文学研究会”。

5.“创造社”。

6.“语丝社”和“语丝文体”。

(三)综合运用1.“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

2.“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刻、伟大的历史意义。

第二节鲁迅(一)识记1.鲁迅的生平和创作道路。

2.鲁迅文学创作概况。

3.《狂人日记》发表时间和刊物。

4.《呐喊》和《彷徨》的成书情况和题意。

5.作为“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的《故事新编》。

6.写于1922—1926年的《补天》、《奔月》、《铸剑》。

7.写于1934—1935年的《理水》、《采薇》、《出关》、《非攻》、《起死》。

8.写于1926年,带有回忆性质的叙事散文《朝花夕拾》,最初陆续刊载于《莽原》,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成书时改为现名。

9.鲁迅杂文创作的基本情况。

(二)领会和简单应用1-鲁迅的思想特点。

2.《狂人日记》,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从问世起就引起的巨大反响。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运动【五四文学革命】.1、 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相继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的文章,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兴起;2、文学革命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以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为主要内容,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实绩:出现了大量的新文学作品、社团、刊物,确立了白话文的正宗地位等;3、文学革命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它的成功从形式上根本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了现代文学的发展新时期.【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指由1930年6月,由特务头子陈立夫、陈果夫兄弟策划,并纠集一帮政客、帮闲、特务和反动文人,发起的反革命文学运动.其主要成员有潘公展、朱应鹏、范争波、王平陵、傅彦长、黄震遐等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委员,上海市政府委员、国民党御用文人、国民党军官等。

出版刊物《前锋周报》、《前锋月刊》等。

在《民族主义文学运动宣言》中鼓吹“文艺的中心意识”,声称“文艺的最高主义,就是民族主义”.攻击左翼文艺运动导致了“新文艺的危机”。

妄图以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思想的混合物来冒充民族意识,以此来抹煞阶级斗争,否定阶级意识,进而否定“左联”提倡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创作“杀人放火"的“屠夫文学”与左翼文学对抗。

【革命文学运动】1、 1928年初,新成立的太阳社和经过整顿的后期创造社以《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三个刊物为主要阵地,一齐鼓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他们大力宣扬文学是有阶级性的,文学是宣传的武器,无产阶级文学的作者不必一定要出自无产阶级,最重要的是要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等,存在着片面性和机械论的倾向;在革命文学创作中他们忽视文艺的特征,对五四以来的文学作家和作品进行批判否定,尤其是集中攻击鲁迅,从而引发了与鲁迅、茅盾等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论争促使双方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高了思想,纠正了某些理论错误,扩大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影响,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准备了条件;2、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入发展和变化。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1、历史渊源与外来影响自从鸦片战争打碎了清王朝老大帝国的沉沉昏梦之后,软弱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情势使得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一直在苦苦寻索富国强民的道路。

首先有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继之有戊戌变法,效法西方搞君主立宪;然后有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府。

但是,这些努力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

1917年1月,由北大教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发表了留美学生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章,文章针对中国旧文学的种种弊端,提出了改良文学的八项主张。

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予以呼应。

接着,一大批先进的知识分子都来到《新青年》编辑部工作。

于是,一场以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为主要内容的文学革命运动,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至此,中国文学的演变与发展也以此为标志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①“三界”革命的影响从1899年开始,梁启超陆续提出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等一系列口号,他所强调的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文学对国民精神的改造等主张对“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发生产生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②“言文一致”的变革“文言兴而后实学废,白话行而后实学兴。

实学不兴,是为无民。

”在1897年以后,裘廷梁、陈荣衮等维新人士从“启民”的角度相继提出了白话和文言统一的主张。

③“域外文学”的启迪以林纾为代表的外国文学翻译使中国作家明白了传统小说与外国小说之间在文体表达上的巨大差异,促使他们学习并思考西方文学的表现方式。

④社会结构的转型⑤现代工业的发展现代民族工业、尤其是印刷业的发展,为报刊的大量印刷、发行提供了现实的物质保障,报刊是现代文学传播的主要媒介。

晚清文学不仅服务于当时的政治斗争,而且在思想内容以至文学形式方面都为五四新文学的萌生做了必要的准备。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为什么在1915年中国出现了新文化运动?)⑴政治方面:国家情况一天天坏下去,中国的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其酝酿过程中,派生了五四文学革命,它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五四文学革命发起与开展情况:主要发起者:陈独秀(1879-1942)、胡适(1891-1962)、李大钊(1889-1927)、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等主要阵地:《新青年》(初名《青年杂志》)新青年》编委会成员: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高一涵、胡适等《新青年》:《新青年》: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阵地,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

《新青年》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和社会进化论。

从而掀起了五四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理论及文学译著:严复译赫胥黎《天演论》;严复译史妥夫人《黑奴吁天录》、《一磅肉》(莎剧);林纾译小仲马《茶花女遗事》;鲁迅、周作人译《域外小说集》……三、新文学社团与流派主要社团:文学研究会成员:周作人、朱希祖、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主张:“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一般的问题”。

多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尤其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矛盾与冲突。

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故习称“为人生”派。

较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文研会会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创造社成员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穆木天等。

文学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追求文学的美感,创作方法上倾向浪漫主义。

侧重自我表现,有浓重的抒情色彩。

文学史习称“为艺术”派。

创作社会刊:《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

新月社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等。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二、社团流派与文艺论争 (一)文学社团流派 1、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4日成立 文学研究会 于北京,1932年解体。是五四新文 学运动中成立的第一个纯文学社团, 也是《新青年》后第一个主张文学 革命的团体。 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 茅盾等12人,会员有200余人。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 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人 生而艺术。
Hale Waihona Puke 创作方法上倾向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 实主义。 是文学史上的人生派。 主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 《诗》等 创作方面:描写真实生活,反映社会问题, 注重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促进了20 年代问题小说的繁荣。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论争,形成了现代文 学中两种文学观念的互补。 批评了鸳鸯蝴蝶派的游戏和消遣文学观, 对打破其对文坛的垄断起了重要作用,扩 大了新文学的读者阵地和影响。 局限:夸大了文学的现实社会作用,过分 强调文学的社会价值。
《新青年》是中国现代思想的发端。 主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周作人、傅斯年等 陈独秀:《敬告青年》,是新文化振 聋发聩的宣言书。向青年提出“自主 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 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 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伪 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六点希 望。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文学而 新政治、新社会;要写平民、写实、 社会的文学,废除贵族、古典、山林 的文学。
3、新月社 新月社:1923年在北京徐志摩、 新月社 胡适等发起聚会,1924年底发展为 新月社俱乐部,成员较复杂,文人、 银行家、政客、交际花都有。1933 年消亡。 发起人:胡适、徐志摩、闻一多、 梁实秋等。主要探讨新格律诗的创 作,对新诗进行了有意义的创作实 践和理论探讨,推动了新诗形式上 的发展与繁荣。 推崇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和个 人主义,强调文学表现人性的纯正 与文学的形式革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青年》与五四文学革命•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周作人《人的文学》《新青年》杂志(1915/9-1917/2)•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创刊,因亚东力量不足,汪介绍陈子佩、陈子寿兄弟的“益群书店”,议定月出一本,编辑费和稿费2百元•1916年2月15日,因护法战争爆发,《青年杂志》出至1卷6号停刊•1916年3月3日,群益书社接到上海青年会信,说《青年杂志》跟他们的《上海青年》名字雷同,应及早改名。

群益书社同陈独秀商议,拟改名为《新青年》•1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易名《新青年》出版•1919年4月起,《新青年》在北京印定《新青年》(1917/3-1920)•1917年1月,接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社随迁北京箭竿胡同9号,不久吸收钱玄同、刘半农、沈伊默等人参加编辑。

•1917年底,《新青年》因发行不广,书社企图“中止”,陈独秀等人与之交涉,才允续刊。

•1918年1月初,《新青年》决定改为同人刊物•约从7月(5卷1号)开始,《新青年》采取轮流编辑。

•1919年1月15日,《新青年》6卷1号公布轮流编辑的办法。

1号陈独秀、2号钱玄同、3号高一涵、4号胡适、5号李大钊、6号沈伊默•1920年9月1日,新青年社成立,出版8卷1号。

因7卷6号“劳动节纪念号”的页数比平时多,群益书社决定加价,引起陈独秀不满,决定《新青年》8卷1号起脱离群益书社《新青年》:(1921-1925)•1921年2月初,《新青年》8卷6号付排时,稿件被租界巡捕房包探所搜,罚洋50元,不准在上海印刷•1921年4月1日,《新青年》社迁至广州昌兴路26哈,出版8卷6号,实际编辑部仍留上海•1921年10月1日,《新青年》出至9卷6号后停刊,新青年社解散。

•1923年6月15日,《新青年》改为季刊,仍为共产党机关刊物,重新在广州出版,并发表《新青年之新宣言》。

由瞿秋白主编•1924年12月,《新青年》季刊出版第4期后停刊。

•1925年4月,《新青年》仍为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改为不定期刊物出版胡适与五四文学革命•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谈新诗•《尝试集》与胡适体胡适(1891——1962)•1891年12月17日生,安徽绩溪人,1895年开蒙,1904年春去上海求学,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2期官费生赴美留学,1917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17年-1926年在北大任教,1928年-1931年5月任中国公学校长。

1931年11月-1937年重任北大教授。

1938年-1942年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

1945年——1948年任北大校长。

1949年-1958年在美旅居。

1958年4月,回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1962年12月24日在台北病逝。

文学改良刍议言之有物:情感与思想(见地、识力、思想)•不模仿古人:文学者,随时代而变迁者也,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须讲文法:不讲文法,是谓不通•不作无病之呻吟八不主义•务去烂调套语:以其耳目所亲见所亲身阅历之事物,一一铸词以形容描写之;但求其不失真,但求达其状物写意之目的•不用典:不能铸词造句以写眼前之景,胸中之意,故借用或不全切或全不切之故事陈言以代之,以图含混过去,是谓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语俗字: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

以此之故,吾主张今日作文作诗,宜采用俗语俗字历史的文学观念论•1917年4月•今日而言文学改良,当注重历史的文学观念。

一言以蔽之,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

今人当造今人之文学•白话文学为吾国文学趋势。

愚以深信此理,故又以为今日之文学,当以白话文学为正宗建设的文学观念论•1918年4月•建设新文学的宗旨是“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

有了国语的文学,方才可有文学的国语。

有了文学的国语,我们的国语才可算得真正的国语。

国语没有文学,便没有生命•国语的文学是造国语的利器。

中国将来的新文学用的白话,就是将来中国的标准国语。

造中国将来白话文学的人,就是制定标准国语的人谈新诗•1919年8月《我为什么要做白话诗》:“我到北京以后做的诗,认定一个主义;若要做真正的白话诗,非做长短不一的白话不可。

这种主张叫做‘诗体的大解放’。

诗体的大解放就是把从前一切束缚自由的枷锁镣铐,一切打破;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

这样方才可有真正白话诗,方才可以表现白话的文学可能性。

”谈新诗•1919年10月•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

诗该怎样做,就怎样做。

•新诗大多数的趋势,依我们看来,是朝着一个公共方向走的。

那个方向便是“自然的音节”。

•节,就是诗句的顿挫段落。

新诗体句子是无定的,就是句里的节奏,也是依着意义的自然区分与文法的自然区分来分析的。

•音,就是声调。

新诗的声调有两个条件,一平仄要自然,二是用韵要自然。

白话诗的声调不在平仄的调剂得宜,全靠这种自然的轻重高下。

胡适体•1936年2月《谈谈“胡适之体”的诗》•做诗的戒约至少有这几条:1、说话要明白清楚。

凡是好诗没有不是明白清楚的。

至少胡适之体的第一条戒律是要人看得懂,2、用材料要有剪裁。

消极的说,就是要删除一切浮词凑句;积极的说,就是要抓住最扼要最精彩的材料,用最简练的字句表现出来。

3、意境要平实。

自己觉得平实、含蓄、淡远的境界是最禁得起咀嚼的。

平实只是说平平常常的老实话,含蓄只是说话留一点余味,淡远只是不说过火的话,不说“浓的化不开”的话周作人与文学革命•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文学思想的发展周作人(1885-1967)•1885年1月生。

1901年考入南京水师学堂管理班。

1906年去日本留学,入法政大学,后改入立教大学。

1909年与羽太信子结婚。

1911年秋归国,在家乡教书。

1917年任北大教授。

1938年任伪北大校长,1941年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督办。

1945年12月被国民政府逮捕,判刑十年,在南京老虎桥监狱服刑。

1949年1月出狱,8月回北京。

1967年11月逝世。

人的文学(1918)•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新文学,简单的说一句,是“人的文学”。

•我们所说的人乃是“从动物进化的人类”。

其中有两个要点,(一)“从动物”进化的,(二)从动物“进化”的。

•我们承认人是一种生物,他的生活现象,与别的动物并无不同。

所以我们相信人的一切生活本能,都是美的善的,应得到满足。

凡有违反人性不自然的习惯制度,都应排斥改正。

•我们又承认人是一种动物进化的生物,他的内面生活,比他动物更为复杂高深,而且逐渐向上,有能改造生活的力量。

所以我们相信人类以动物的生活为生存的基础,而其内面生活,却渐与动物相远,终能达到高上和平的境地。

人的文学•凡兽性的余留,与古代礼法可以阻碍人性向上的发展者,也都应排斥改正。

•这两个要点,便是人的灵肉二重的生活。

我们所信的人类正常生活,便是这灵肉一致的生活。

所谓从动物进化的人,也便是指这灵肉一致的人。

•人的理想生活,应该怎样呢?须营一种利己而又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生活。

第一,关于物质的生活,应该各尽人力所及,取人事所需。

第二,关于道德的生活,应该以爱智信勇为基本道德,革除一切人道以下或人道以上的因袭的礼法,使人人能享自由真实的幸福生活。

人的文学•我所说的人道主义,乃是着中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

所以我说的人道主义,是从个人做起。

•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士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

其中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正面的。

写这理想生活,或人间上达的可能性。

(二)是侧面的。

写人的平常生活,或非人的生活,都很可以供研究之用。

平民文学(1919)•平民的文学正与贵族的文学相反。

我们说贵族的平民的,并非说这种文学是专做给贵族,或平民看,专讲贵族或平民的生活,或是贵族或平民自己做的。

不过说文学的精神的区别,指他普遍与否,真挚与否的区别。

•贵族文学形式上的缺点,是偏于部分的,修饰的,享乐的,或游戏的,这内容上的缺点,也正是如此。

•平民文学应该著重与贵族文学相反的地方,是内容充实,就是普遍与真挚两件事。

平民文学•第一,平民文学应以普通的文体,记普遍的思想与事实。

我们不必记英雄豪杰的事业,才子佳人的幸福,只应记载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

•第二,平民文学应以真挚的文体,记真挚的思想与事实。

既不做在上面,自命为才子佳人,又不立在下风,颂扬英雄豪杰平民文学•最怕被人误解的两件事,非加以说明不可。

•第一,平民文学决不单是通俗文学。

他的目的,并非要想将人类的思想趣味,竭力按下,乃是想将平民的生活提高,得到适当的一个地位。

•第二,平民文学决不慈善主义的文学。

在现在平民时代,所有的人都只应守着自立与互助两种道德,没有什么叫慈善。

平民文学所说,近在研究全体的人的生活,如何能改进到正当的方向,决不是说施粥施棉衣的事。

周作人五四时期的文学观念变化•1918-1922年,人道主义的文学思想•1922-1924年,自由主义的文学思想1、自己的园地2、文学上的宽容3、贵族的与平民的自己的园地(1922年)•主张要尊重个性。

“依了自己的心的倾向,去种蔷薇地丁,这是尊重个性的正当办法,即使如别人所说果真应报社会的恩,我也相信已经报答了,因为社会不但需要果蔬药材,却也一样的迫切需要蔷薇与地丁。

”“倘若用了什么名义,强迫人牺牲了个性去侍奉白痴的社会,那简直与借了伦常之名强人忠君,借了国家之名强人战争一样的不合理了。

”•艺术是独立的,却又原来是人性的,所以既不必使他隔离人生,又不必使他服侍人生,只任他成为浑然的人生的艺术便好了。

文学上的宽容(1922年)•文艺以自己表现为主体,以感染他人为作用,是个人的而亦为人类的,所以文艺的条件是自己表现,其余思想与技术上的派别都在其次。

•现在倘若拿了批评上的大道理去强迫统一,即使这不可能的事情居然实现了,这样文艺作品失去了他唯一的条件,其实不能成为文艺了。

因为文艺的上面是自由不是平等,是分离不是合作,所以宽容是文艺发达的必要的条件。

•宽容决不是忍受,不滥用权威去阻遏他人的自由发展是宽容,任凭权威来阻遏自己的自由发展而不反抗是忍受。

正当的规则是,当自己成求自由发展时对于迫压的势力,不应取忍受的态度;当自己成了已成势力之后,对于他人的自由发展,不可不取宽容的态度。

贵族的与平民的(1922)•文艺上贵族的与平民的精神这个问题,已经有许多人讨论过,大都以为平民的最好,贵族的是全坏的。

我自己以前也是这样想,现在却觉得有点怀疑。

•我现在的意见,以为在文艺上可以假定有贵族的与平民的这两种精神,但只是对于人生的两样态度,是人类共通的,并不专属于某一个阶级。

•平民的精神可以说是叔本好耳所说的求生意志,贵族的精神便是尼采所说的求胜意志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