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腓骨骨折临床诊疗规范样本

胫腓骨骨折临床诊疗规范样本
胫腓骨骨折临床诊疗规范样本

胫腓骨骨折临床诊疗规范样本

[定义]

胫腓骨骨折是指胫骨和/或腓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诊断]

一、病史

本病多有明显外伤史,起病紧急,可由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致伤。直接暴力常常是交通事故或工农业外伤,可造成严重的开放伤口。间接暴力通常是运动或生活损伤,在足部固定时小腿扭转或小腿固定有扭转暴力作用于足部致伤。

二、症状和体征

1、伤后患肢疼痛明显,移动肢体时显著加重。

2、患肢小腿肿胀,可见皮肤瘀斑。

3、不能站立与行走。

4、小腿骨折处压痛明显。

5、骨折局部有骨异常活动及骨擦感。

6、骨折局部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成角、短缩及旋转畸形。

三、特殊检查

纵轴叩击痛阳性。

四、辅助检查

常规应给予前后位与侧位X线摄片,可明确诊断及骨折类型。

五、鉴别诊断

儿童的青枝骨折和积累性劳损所致的腓骨下1/3疲劳性骨折,临床上症状和体征可不明显,应注意病史的采集和X 线摄片检查。

[证候分类]

AO骨折分类法是以数码来表达骨折的诊断分类。根据AO骨折分类法将胫腓骨骨折如下分类。

A简单骨折

A1螺旋

1 腓骨完整

2 在另一水平的腓骨骨折

3 在同一水平的腓骨骨折

A2斜形(≥30°)

1 腓骨完整

2 在另一水平的腓骨骨折

3 在同一水平的腓骨骨折

A3横形(<30°)

1 腓骨完整

2 在另一水平的腓骨骨折

3 在同一水平的腓骨骨折B楔形骨折

B1螺旋楔形

1 腓骨完整

2 在另一水平的腓骨骨折

3 在同一水平的腓骨骨折B2弯曲楔形

1 腓骨完整

2 在另一水平的腓骨骨折

3 在同一水平的腓骨骨折B3粉碎楔形

1 腓骨完整

2 在另一水平的腓骨骨折

3 在同一水平的腓骨骨折C复杂骨折

C1螺旋形

l 两块中间骨块

②三块中间骨块

3 多于三块中间骨块

C2多段形

①一块中间骨块

2 一块中间骨块,另有楔形骨块

3 两块中间骨块

C3不规则形

1 有二~三个中间骨块

2 有局限性爆裂(<4CM)

③有广泛爆裂(≥4CM)

[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一) 皮牵引

1、适应证:患者全身情况不能耐受手术或整复,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病人及小儿,皮肤必须完好。

2、操作方法:将宽胶布条或乳胶海绵条粘贴在患肢皮肤上或利用四肢尼龙泡沫套,利用肌肉在骨骼上的附着点将牵引力传递到骨骼上,牵引重量不超过5Kg。皮肤有损伤、炎症及对胶布过敏者禁用。牵引期间应定时检查牵引的胶布粘贴情况,定期复查X线片,及时调整牵引重量和体位。一般牵引时间为2~4周,骨折端有纤维性连接后,更换为石膏固定,以免卧床时间太久,不利于功能锻炼。

(二) 跟骨骨牵引

1、适应证:不愿手术或皮肤条件不具备外固定支架以及手术治疗的胫腓骨双骨折患者。

2、操作方法:自内踝下端到足跟后下缘连线的中点,即为进针点。消毒皮肤,局部麻醉后,将牵引针从内侧进针点刺入到跟骨,一手持针保持水平位并与跟骨垂直,一手锤击针尾,将针穿过跟骨并从外侧皮肤穿出,敷料包扎,安装牵引弓、牵引锤,一般成人的牵引重量为4~6Kg。牵引期间密切观察患肢远端血循、感觉、运动情况,特别是软组织损伤严重者。定期复查X线片,及时调整牵引重量和体位。在牵引的同时可在局部加用小夹板固定矫正骨折端的侧方移位,调整体位可纠正骨折的旋转移位,在持续骨牵引下,可纠正骨折成角畸形。

(三)手法整复外固定

1、适应证:AO分类A型骨折。

2、操作方法:无移位的胫腓骨骨折和腓骨上2/3骨折采用小夹板或石膏固定。有移位的横形或短斜形骨折可采用拔伸牵引、反折、回旋、端提、捺正等手法予以复位,小夹板或石膏固定。石膏固定应超过膝关节与踝关节,通常在胫骨平台后外侧缘以及腓骨颈的部位容易造成腓总神经的压迫致伤,因此石膏固定的时候一定在此部位多垫一些石膏棉。固定期应注意夹板和石膏的松紧度,并定时行X线检查,发现移位应随时进行夹板调整,或重新石膏固定,6~8周可扶拐负重行走。

(四)手法整复经皮固定

1、外固定支架

(1)适应证:有皮肤严重损伤的胫腓骨骨折,尤其适用于肢体有烧伤或脱套伤的创面处理。

(2)操作方法:目前外固定支架种类繁多,可单侧固定,也可双侧固定。外固定支架均为在骨折两端,将固定针垂直于胫骨固定于胫骨上,在体外通过支架将固定针锁定,从而稳定骨折端。有发生针道感染的可能,尤其是患者出院后难以管理,针道感染的可能性增加。外固定支架固定相对欠可靠,有骨折延迟愈合以及不愈合的病例发生,要注意随访,防止固定装置松动。

2、钳夹

(1)适应证:AO分类A1及A2型骨折,局部皮肤完好。

(2)操作方法:患侧股神经、坐骨神经麻醉后,皮肤消毒,透视下手法复位胫骨骨折,定位钳夹两齿置入位置,小切口切开,置入钳夹两齿达胫骨骨折两端选定位置,夹紧并锁定,小夹板或前后石膏托外固定。整复固定中,钳夹点的选定非常关键,应与骨折断面相垂直,从而起到拉力螺钉的作用。固定相对欠可靠,应加强术后管理,防止松动。

二、手术治疗

(一)螺钉固定

1、适应证:AO分类A1及A2型骨折。

2、操作方法:连续硬膜外麻醉,骨折端小腿前外侧手术入路,显露并复位骨折,以1~2枚螺钉垂直于骨折纵轴固定,术后加用石膏固定。长斜形骨折主要控制其滑移短缩固定,而螺旋形骨折主要是控制其外旋及短缩移位。螺钉必须通过骨折端的中心部,以起到折端加压作用。

(一)钢板固定

1、适应证:所有类型骨折均可应用。

2、操作方法:连续硬膜外麻醉,骨折端小腿前外侧或后内侧手术入路,显露并复位骨折,钢板螺钉固定,可以不用外固定。钢板位于胫骨外侧、胫前肌深面,软组织覆盖好,感染率低;钢板位于胫骨后内侧,可达到使骨折稳定的要求,也符合保护局部血运的原则,两者各有利弊。应用加压钢板,固定可靠,但可发生应力遮挡,拆除钢板后易发生再骨折。

(二)髓内钉固定

1、适应证:距上、下关节面各4cm以上的各种类型胫骨干骨折。

2、操作方法:用于固定胫骨骨折的髓内钉有多种,包括Ender髓内钉、矩形髓内钉、交锁髓内钉等,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广泛的为交锁髓内钉。手术采用连续性硬膜外麻醉,

胫骨结节向上纵切口,髌韧带内侧或纵行劈开髌韧带入路,显露胫骨结节上方骨质,开口、扩髓达髓腔,闭合或切开复位胫骨骨折,置入交锁髓内钉,定位后锁钉,术后不需外固定。髓内钉为中轴固定,固定效果牢靠,而且闭合穿针不剥离骨膜,破坏血运小,减少了应力遮挡,骨折愈合率高。儿童骨骺未闭,不能应用髓内钉。

三、药物治疗

(一)中药治疗

1、内服药:初期内服活血消肿止痛汤药,如活血灵;继服活血消肿接骨续筋中药,如三七接骨丸;后期内服壮元阳、益肝肾、强筋骨中药,如特制接骨丸。

2、外用药:初期应用活血化瘀、舒筋止痛中药,如平乐展筋酊;骨折复位后外贴活血接骨止痛膏以消肿止痛、接骨续筋;后期加强功能锻炼的同时,外洗苏木煎以通经活络,必要亦可用海桐皮汤熏洗。

(二)西药治疗

术前30分钟给予预防性抗生素应用,抗生素应用一般不超过3天。如为开放性骨折或污染创口,则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给予敏感抗生素应用,应用时间根据创口及血象情况而定。

四、康复治疗

(一)功能锻炼

1、抬高患肢,加强患肢股四头肌收缩,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及足趾的伸和屈。

2、根据患者全身情况及骨折固定情况,尽可能早地将患肢置于CPM机上行持续被动活动,恢复关节的活动度。

3、患肢负重起始时间主要依据骨折固定后所获得稳定的程度。利用支具或小腿石膏夹板保护逐渐负重更为安全。部分负重可在3~6周开始,逐渐过渡到骨折愈合后,再完全负重。

(二)物理疗法

可利用电磁场或超声刺激骨形成和促进骨折愈合。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按Johner-Wruh评定标准。

优:骨折愈合,膝踝关节活动正常并能对抗力量,步态正常,无疼痛,胫骨无成角畸形,短缩<5mm,旋转<5°,无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

良:骨折愈合,膝踝关节活动达正常的75%,对抗力量稍差,步态正常,偶有疼痛,胫骨成角畸形<5°,短缩5~10mm,旋转5°~10°,无感染,可伴轻度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

中:为骨折愈合,膝踝关节活动超过正常的50%,对抗

力量明显受限,跛行步态,中度疼痛,胫骨成角畸形10°~20°,短缩10~20mm,旋转10°~20°,无感染,可伴中度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

差:为骨折愈合延迟或骨不连,膝踝关节活动不足正常的50%,无对抗力量,明显跛行步态,疼痛明显,胫骨成角畸形>20°,短缩>20mm,旋转超过20°,可并发感染,伴重度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

胫骨骨折内固定术

胫骨骨折内固定术 胫骨骨折内固定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胫骨骨折(ICD-10:S82.201)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ICD-9-CM-3:79.3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外伤史; 2.体检有明确体征:患侧肢体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3.辅助检查:胫骨X线片显示胫骨骨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明显移位的骨折,具有手术指征; 2.无手术禁忌证。 四、标准住院日数:10-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82.201胫骨骨折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临床路径; 3.闭合性胫骨骨折; 4.除外病理性骨折。 六、住院期间的辅助检查项目 1.必选项目 (1)血常规+血型; (2)尿常规+镜检; (3)凝血功能; (4)电解质、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 (5)感染性疾病筛查(梅毒、艾滋、乙肝、丙肝等); (6)胫骨正侧位X线片、胸部X片、心电图。 2.可选项目 (1)膝关节三维重建CT、膝关节MRI; (2)超声心动图; (3)血气分析; (4)肺功能(高龄或既往有心、肺病史者)。 七、选择用药 1.必选项目 (1)消肿:七叶皂苷钠; (2)止痛治疗:高乌甲素或曲马多针; (3)H2受体拮抗剂:西米替丁;

胫腓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胫腓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ZY/T001.9-94)进行诊断。(1)有外伤史。 (2)局部肿胀,疼痛,压痛明显,畸形,功能丧失。上1/3骨折可引起血管、神经损伤。 (3)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骨折分类、移位情况。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局部疼痛、肿胀、畸形较显著,甚至有骨擦音,异常活动。骨折可有成角和重叠移位。 (2)应常规检查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腓总神经有无损伤。注意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发生。 (3)X线检查,了妥骨折类型。 (4)对于胫、腓骨远端涉及干骺端及关节面的骨折(pilon 骨折)诊断上除了标准的前后位和侧位摄片,还可行CT及三维重建,了解骨折移位、压缩方向和程度。 (二)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伤后1周—2周。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床觉局部瘀肿明显,疼痛较甚。

2、瘀血凝滞证:伤后2周—4周,瘀血未尽,筋骨未连。 3、肝肾不足证:伤后>4周。表现为骨折愈合迟缓,骨痂较少,腰膝酸软,面色少华,舌淡胖,苔薄白,脉细。 (三)分型 1、横断骨折:直接暴力以重物打击、踢伤、撞击伤、碾压伤、压砸伤等多见,暴力多来自小腿前外、内侧,胫排两骨骨折线多在同一水平,骨折线多呈横断,软组织常挫伤严重,甚至发生皮肤坏死、骨外露。 2、斜形骨折:间接暴力多为高处坠下、旋转暴力、扭伤、跌倒等由传达暴力所转骨折,骨折多呈斜形或螺旋形,常有不同程度的断端向内、后成角,远端外旋、重叠移位。 3、粉碎型骨折:巨大暴力或交通事故伤多为粉碎型骨折。 二、治疗方案 (一)手法复位:适用于骨折较稳定的横断骨折,麻醉成功后(疼痛较轻者可以不麻醉),两个助手分别在膝部和踝部作对抗牵引,术者两手在骨折端根据移位的方向,推压挤捏骨断端,复位后可以感觉骨嵴平整,骨折端稳定,表明复位成功。 (二)外固定 1、石膏固定:用于裂纹骨折或无移位骨折。 2、夹板固定:复位后稳定的骨折,以夹板固定。上1/3

最新骨科临床路径完整版AB+5

胫腓骨干骨折临床路径A 胫腓骨干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闭合性胫腓骨干骨折(ICD-10:S82.201) 行胫腓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ICD-9-CM-3:78.57/79.16/79.36); (二)诊断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 病史:外伤史; 2. 体格检查: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反常活动; 3. 辅助检查:X线检查发现胫腓骨干骨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 伤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良好; 2. 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3.首选钢板螺钉内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16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闭合性胫腓骨干骨折(ICD-10:S8 2.201). 2. 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胫腓骨干骨折;

3. 除外病理性骨折; 4.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5.除外对胫腓骨干骨折手术治疗有较大影响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 ; 6.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0-7 天,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电解质检查、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血糖; 2.胸部X光片、床头心电图; 3.骨科X线检查,必要时行CT检查; 4.其他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双下肢血管彩色超声;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 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时间。建议使用第 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2. 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术前30分钟; 3. 手术超时3小时加用一次; 4. 术后3天内停止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但可根据患者切口、体温等情况适当延长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1-7 天 1. 麻醉方式:椎管内麻醉或全麻; 2. 手术方式:胫腓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完整word版)髌骨骨折的分型及治疗方法的选择

髌骨骨折的治疗方法的选择 髌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关节内骨折,占全部骨折损伤的10%[1]。髌骨是全身最大 的籽骨,位于股四头肌腱内。髌骨为膝关节伸膝装置的中间结构,有着重要的生物力学性能。髌骨位置表浅,只有皮肤、薄层皮下组织及髌前滑囊在髌骨之上,故髌骨易因直接暴力及间接暴力而损伤。髌骨骨折的治疗方法繁多,主要有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治疗的目的是保留髌骨、骨折解剖复位,重建其伸膝装置、术后早期活动及尽早恢复膝关节功能。 Heppenstall[2]提出的髌骨骨折的治疗原则是:①骨折的复位尽量达到解剖复位;②骨折应用可靠的内固定,直至骨折端愈合;③应重视重建膝关节的连续性;④尽量完全恢复膝关节的生理运动功能。治疗方法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膝关节的功能锻炼,本文通过探讨各种髌骨骨折的治疗方法的优缺点,以供临床参考。 1、髌骨骨折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特点 髌骨是人体内最大的籽骨,略呈三角形,尖端向下,位于股四头肌腱内,是伸膝 装置中的一个重要组件。髌骨上连股四头肌,下通过髌腱连接于胫骨结节,一部分股四头肌腱膜纤维延续过髌骨表面并与髌腱融合。髌骨上只有皮肤、很薄的皮下组织和髌前滑囊覆盖,这种解剖特点使髌骨在受到直接暴力打击和摔倒时容易损伤。髌骨后方是软骨面,与股骨两髁之间软骨面成关节,其中央有一纵嵴与股骨髁滑车的凹陷相适应,并将髌骨后软骨面分为内外两部分,内侧者较厚,外侧部较宽。其内侧的纵嵴又将内侧部分分为内侧面及内侧偏面。髌骨的力学作用是机械性地使股四头肌通过髌韧带对胫骨施加作用力, 以改变 其作用方向[3]。Kaufer[4]明确指出其生物学机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它作为伸膝装置的中间结构,将股四头肌产生的拉力传向髌腱;其次它有效的增加了伸膝装置对于膝关节屈伸轴点的杠杆力臂,从而增大了股四头肌的力矩,加强其机械效益。髌骨为膝关节提供了伸膝装置的弯矩作用力臂, 增大了股四头肌的作用力矩, 在膝关节屈曲早期, 伸直时髌骨可增加股四头肌力臂30% , 到弯曲30°时增加15% [5]。髌骨随其运动受力亦不相同,当膝关节伸直时,髌骨受到来自股四头肌的轴向拉力和髌腱的反向作用力, 受力为张应力,而当膝关节处于屈曲位时, ,髌骨关节面与股骨关节接触,髌骨受多个方向力的作用, 除了前方的轴向拉力外, 还有来自后方与股骨髁相抵的压力, 此时受力为压应力,髌骨关节呈三点受力。三点受力导致髌骨前方产生为张力,同时被股四头肌的收缩而加强。Carpenter等[6]研究证实, 正是屈膝时作用在髌骨上的三向受力进而导致了许多骨折的发生。 2、髌骨骨折的分型 AO 根据髌骨骨折的部位和是否损伤伸膝装置, 将髌骨骨折分为关节外骨折、波及部分关节面骨折, 以及波及关节面和伸膝装置骨折 3 型[7] 。王鹏建等[8]根据骨折块大小、数量进行量化性分型:Ⅰ型: 骨折无移位或移位距离< 5 mm ,髌骨关节面移位< 2 mm , 或虽有移位, 但骨折位于髌骨下极且未涉及关节面。Ⅱ型: 骨折为2 块, 呈横形、斜形或纵形,位于髌骨体中部, 移位距离≥5 mm , 髌骨关节面移位≥2mm。Ⅲ型: 粉碎性骨折, 移位距离≥5 mm , 髌骨关节面移位≥2 mm。其中, Ⅲ型又分为ⅢA、ⅢB、ⅢC 3 个亚型。ⅢA 型: 骨折为3 块, 骨折块≥10 mm2 ⅢB 型: 骨折为4 块以上, 大部分骨折块≥10 mm2 ⅢC 型: 骨折块数目多, 大部分骨折块< 10 mm2 。此种分型在临床实际操作中难度较大,准确率不高。而杨占辉等[9]针对髌骨和髌骨骨折的特点, 提出有移位髌骨骨折的术中分型及分型标准, 将有移位髌骨骨折分为5 型, 不包括无移位髌骨骨折且在术中进行骨折分型,此种分型对于需要手术的病人在术前即不能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和充分的术前准备。刘宝平等[10]认为儿童的套袖型骨折及髌骨骨软骨骨折也应纳入髌骨骨折。

胫骨平台骨折临床路径

胫骨平台中医骨折临床路径 一、胫骨平台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胫骨平台骨折(ICD-10:S82.10) 行切开复位固定术(ICD-9-CM-3:79.36)。 (二)诊断依据。 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2009年)。 1.病史:外伤史。 2.体检有明确体征:患侧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3.辅助检查:膝关节X线片显示胫骨平台骨折。 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胫骨平台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骨断筋伤,气滞血瘀证 瘀血未尽,筋骨未愈证 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等。 1.明显移位的关节骨折。 2.无手术禁忌证。 3..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0-28天。 部分病人患侧膝关节严重肿胀,需要等待2周方能手术。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8 2.10胫骨平台骨折疾病编码。 2.闭合性胫骨平台骨折。 3.除外病理性骨折。 4.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5.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六)术前准备0-14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 (4)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 (1)骨科CT检查、膝关节MRI、超声心动图、血气分析和肺功能(高龄或既往有心、肺病史者); (2)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七)选择用药。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1)推荐使用头孢唑林钠肌或静脉注射: ①成人:0.5g-1g/次,一日2-3次; ②儿童:一日量为20-30mg/Kg体重,分3-4次给药; ③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 ④使用本药前须进行皮试。 (2)推荐头孢呋辛钠肌或静脉注射: ①成人:0.75g-1.5g/次,一日三次;

中医医院二级评审文件目录——3.0临床科室建设

临床科室建设 3.1科室设置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副本(复印件) 医疗机构诊疗科目申报表(一)(复印件) 医疗机构诊疗科目申报表(二)(复印件) 医疗科室设置(内科、外科、脑病科、肾病科、老年病科) 医技科室设置(药械科、检验科、医学影像科)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3.2 科室建设与管理 3.2.1门诊、急诊、病房的设置及设施 1.各科室设置院发文件 2.门诊设置及设施基本情况 附:门诊平面图 3.急诊设置及设施基本情况 附:一楼平面图 急诊室设备表 4.科室病房设置及设施基本情况 附:内科病区平面图(三楼) 外科病区平面图(四楼) 办公区及手术室平面图(五楼)

老年病科平面图 血液净化室平面图 各科室及病房基本设备配置情况清单 各科室及病房医疗设备登记表 3.2.2科室人员结构 1.各科室人员花名册 2.科主任任命、调整文件(复印件) 3.中层干部聘任文件(复印件) 4.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教学计划和措施 5.学术带头人档案(姜宁、刘东阳) 6.学术继承人档案(杨敬、霍守桃、宋艳芳)3.2.3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1.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管理制度 2.中医特色服务项目操作规范(内科、脑病科)中医特色服务项目操作规范(外科)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操作规范(肾病科)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操作规范(老年病科)3.宣化区中医院门诊统计表(2011-2013) 3.2.4 上级医师指导中医诊疗 本年度5份归档病历 3.2.5病例讨论 急危重症、疑难病的讨论病历(5份)

原始记录本(见科室) 3.2.6 三级医师专科继续教育 中医类别专业技术档案(见管理组) 非中医类别专业技术档案(见管理组) 3.3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3.3.1科室诊疗方案 3.3.4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诊疗方案 内科 2010年诊疗方案(眩晕、心痛) 2011年诊疗方案(眩晕、心痛) 2011年优势病程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和临床疗效分析总结及评价(眩晕、心痛) 2012年诊疗方案(眩晕、心痛) 2012年优势病程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和临床疗效分析总结及评价(眩晕、心痛) 2013年优势病程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和临床疗效分析总结及评价(眩晕、心痛) 外科 中医诊疗方案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优化方案(项痹、腰痛病、膝痹病,2011年)

胫腓骨骨折诊疗的方案

胫腓骨骨折的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标准: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赵玉沛、陈孝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 1.病史:外伤史。 2.体格检查: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反常活动。 3.辅助检查:X线检查发现胫腓骨干骨折。 (二)分型 1.通常最能指导临床治疗的分类分为稳定型与不稳定型。一般的说,横断、短斜骨折属于稳定型;粉碎、长斜、螺旋骨折属于不稳定型。这种分类必须根据每个病例的不同特点,不能一概而论。按照创伤的严重程度,将胫腓骨骨折分为3度。 I度骨折无粉碎性骨片或仅有极少的粉碎性骨片。骨折移位程度小于骨干横截面的1/5。软组织损伤轻,无开放性创口或仅有微小的开放伤口。 II度骨折的粉碎性骨片较小。骨折移位程度在骨干横截面的1/5~2/5左右。软组织有中等程度损伤。开放性伤口小,污染轻。 III度骨折严重粉碎,完全移位。软组织损伤严重,开放性伤口较大,甚至有皮肤缺损。污染严重。 ⑵开放性骨折按软组织损伤的程度,可分为三度; 一度:皮肤被自内向外的骨折端刺破,软组织损伤轻;皮肤创口小于1cm,清洁,骨折不粉碎。 二度:皮肤被割裂或挫伤,皮下组织与肌有中度损伤;皮肤创口大于1cm,软组织损伤不广泛,无皮肤撕脱。 三度:广泛的皮肤、皮下组织与肌严重损伤,常合并血管神经损伤;高能量损伤累及广泛软组织损伤,严重的挤压伤,有需要修复的血管损伤,严重污染,骨折粉碎、节段性骨折或骨缺损而不管皮肤创口大小。 (三)骨折的并发症 1.骨折延迟愈合和不愈合局部疼痛和反常活动时骨折延迟愈合和不愈合病人的临床症状。 2.感染胫骨骨髓炎及感染性不愈合是胫骨骨折最为严重的并发症,长导致截瘫。 3.骨缺损自体骨松质植骨仍是治疗骨缺损的有效方法,也可以采取llzarov技术治疗骨缺损。 4.畸形愈合对于胫骨干畸形愈合需要手术矫正的标准至今尚无明确定义。 5.皮肤缺损胫骨前内侧仅位于皮下,所以骨折往往造成皮肤缺损或损伤。 6.血管损伤高能量损伤所致粉碎、移位的开放胫骨骨折、特别是近1/3处的胫骨骨折,常易造成血管损伤,这是由于在胫骨近端胫前动脉从后方穿过间膜。 7.筋膜间隔综合征闭合骨折中前室筋膜间隔综合症发生率较高,在开

髌骨骨折

髌骨骨折临床路径 (县级医院2012年版) 一、髌骨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闭合性髌骨骨折(ICD-10:S82.001) 行髌骨骨折内固定术(ICD-9-CM-3:78.56/79.1901/79.3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 1.病史:外伤史。 2.体格检查:患膝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 3.辅助检查:X线检查发现髌骨骨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等。 1.年龄在16岁以上。 2.伤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3.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4.首选克氏针张力带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 治疗方式。 只有凭借毅力,坚持到底,才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这些磨练与考验使成长中的青少年受益匪浅。在种

(四)标准住院日为≤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8 2.001髌骨骨折疾病编码。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髌骨骨折。 3.除外病理性骨折。 4.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5.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4天。 1.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镜检; (2)电解质、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 (3)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 (4)骨科X线检查。 2. 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下肢血管超声、血气分析、超声心动图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 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只有凭借毅力,坚持到底,才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这些磨练与考验使成长中的青少年受益匪浅。在种

尺桡骨骨折临床路径

胫腓骨干骨折临床路径 一、胫腓骨干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闭合性尺桡骨骨折行尺桡骨骨折内固定术。 (二)诊断依据。 1.病史:外伤史。 2.体格检查: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反常活动。 3.辅助检查:X线检查发现尺桡骨骨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1.年龄在16岁以上。 2.伤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3.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4.首选钢板螺钉内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增加髓内钉固定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闭合性尺桡骨骨折疾病。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尺桡骨骨折。 3.除外病理性骨折。 4.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5.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7天。 1.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镜检; (2)电解质检查、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 (3)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 (4)骨科X线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CT检查、下肢血管超声、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建议使用第 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2.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术前30分钟;手术超时3小时加用一次;术中出血量大于1500ml时加用一次。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1-7天。 1.麻醉方式:椎管内麻醉和/或全麻。 2.手术方式:尺桡骨骨折内固定术。 3.手术内固定物:钢板螺钉或带锁髓内钉。 4.术中用药:麻醉用药、抗菌药。 5.输血:根据出血情况。 (九)术后住院恢复6-9天。 1.必须复查的项目:血常规、X光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电解质、肝肾功能、CT。 3.术后用药: (1)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

2017年临床路径工作计划总结

2017年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2017年,我院临床路径工作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实施,规范了临床医疗行为,体现了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缩短了住院天数,降低了医疗费用,同时医疗活动公开透明,密切了医患关系。现将我院一年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如下: 一、目前已实施的临床路径病种

二、2017年1-10月临床路径信息统计 三、存在的问题

1.临床路径变异率高。 能成功完成临床路径的病例较少,分析原因主要是临床纯粹的单病种患者较少,多数病人都合并其他疾病,或有并发症,无法完全按照路径要求实施诊治。 2.实施临床路径以来,平均住院费没有逐年降低,因为我院本身次均费用低,收费标准由县级标准调为市级标准,且每年平均住院费用与前一年比较的增长率在逐年下降。 3.部分科室临床路径工作执行力度缺乏。 由于实施临床路径增加了管理成本,临床路径需要专人审核,流程需要不断维护升级,增加了科室的工作量,导致部分科室对临床路径重视程度不够,积极性不高,有抵触情绪。同时,一些部门之间支持协调不到位,出现手术不能按期安排、药品断货等,导致路径变异率高。试点科室之间工作推进程度参差不齐,部分试点科室进入临床路径管理试点的病例数量不符合相关要求,工作滞后,工作执行不到位。 4.临床路径评估、评价、统计分析还不到位。 由于我院未设立独立的临床路径管理办公室,且无专职人员进行管理。自开展临床路径工作以来,虽在临床路径的评估审核工作上作了许多的工作,但仍有一定的不足,如:未对临床路径病历进行逐一检查,对变异情况无分析总结等。 5.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起步晚、水平低,未达到全覆盖。 临床路径工作开展以来,仍有部分临床科室未开展临床路径工作,如:外四科、中医科。且实施的临床路径病种仍为单一病种,未开展合并路径病种,处于临床路径管理的起步阶段,水平较低。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胫腓骨骨折术后康复训练教学提纲

胫腓骨骨折术后康复训练 (1)术后第3天。开始趾关节活动。各脚趾轻微活动,会有一些不灵便和神经麻的感觉。每天3-4次,每次50下。 (2)术后第5天。开始踝关节活动。脚背用力往后拉,为今后下蹲练习打基础,参照健康的脚的角度,一般80-90度就可以了。每天3-4次,每次100下,要用力。 (3)术后第7天。开始膝关节活动。这个是一个比较艰巨的锻炼,非常必要、无法偷懒、耗时长、有时候练起来还有点吃亏。一开始会碰到膝盖弯曲时听到里面的筋咔咔直响,很不顺趟。膝盖弯曲,从180度一90度是第一个阶段,从90度一45度是第二个阶段,从180度一45度是第三个阶段,从45度一15度左右是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每天4-6 次,每次10下,正常情况下10天就可以进入第二阶段。 (4)术后第10天。开始抬腿练习。练习大腿和小腿的力量恢复,特别是大腿的力量恢复,很重要,避免大腿肌肉萎缩。 (5)术后第12天。开始组合练习一一抬腿、屈膝 (第一阶段)、弯脚背、动脚趾。每天至少4-6次,每次20-50 下。特别的,屈膝练习要忍住酸胀的疼痛用力下压,弯脚背

也是要忍住酸麻硬的障碍,但也要注意,只能在自己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不可强来。 (6)术后第20天。屈膝(第二阶段)练习。这个 阶段有时会遭受到医生给你施加的外力,因为90度是个坎,有些人难以突破(俺就是),医生乘我不注意突然一用力,把我压的哇哇直叫,但后来,我就这样突破这一关了。同时趾踝和大腿组合练习继续。 (7)术后第28天。屈膝(第三阶段)练习。这个其实是对前面练习的整理和巩固提高。 (8)术后第30天。健腿下地练习力量。这个有早 有晚,因人而异。但是下地之前一定要适应2天,因为长期卧床,健康的腿突然下地也会感觉力量不足,膝盖打弯,往地下只跪的,搞不好还会伤及伤腿。 (9)术后第32天。伤腿血液循环训练。就是人还在床上,但让伤腿开始垂立,不着地,不承力。伤腿会明显变色,先变红,再变黑,再变成紫红发花,脚也开始肿,有胀的感觉。把脚倒立或是平放,会很快恢复。 (10)术后第35天。单脚落地+架双拐。这个也是一个练习的巩固,对健腿力量练习的巩固,对伤腿血液循环的巩固,同时也开始练习操作拐杖。

髌骨骨折临床路径

髌骨骨折临床路径 一、髌骨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闭合性髌骨骨折(ICD-10:) 行髌骨骨折内固定术(ICD-9-CM-3: / , / )。 髌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术 髌骨骨折钢针内固定术 髌骨骨折螺钉内固定术 髌骨骨折髓内针内固定术 髌骨骨折切开复位术 髌骨骨折切开复位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 髌骨骨折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术 髌骨骨折切开复位聚髌器内固定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病史:外伤史。

2.体格检查:患膝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3.辅助检查:X线检查发现髌骨骨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年龄在16岁以上。 2.伤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3.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4.首选克氏针张力带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髌骨骨折疾病编码。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髌骨骨折。 3.除外病理性骨折。 4.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5.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0-10天。 1.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镜检、粪常规; (2)电解质检查、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空腹血糖、糖化血

胫腓骨干骨折临床路径

胫腓骨干骨折临床路径 (2011 年版) 一、胫腓骨干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闭合性胫腓骨干骨折(ICD-10 :S82.201 )行胫腓骨干骨折内固定术(ICD-9-CM-3 :78.57/79.16/ 79.36 )。 (二)诊断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 年制和7 年制临床医学专用 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年8 月第1 版)。 1. 病史:外伤史。 2. 体格检查: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反常 活动。 3. 辅助检查:X 线检查发现胫腓骨干骨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 年制和7 年制临床医学专用 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年8 月第1 版)。 1. 年龄在16 岁以上 2. 伤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3. 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4. 首选钢板螺钉内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w 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S8 2.201 闭合性胫腓骨干骨折疾病编码。 2. 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胫腓骨干骨折。 3. 除外病理性骨折。 4. 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5. 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7 天。 1. 必须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血型、尿常规+ 镜检; 2)电解质检查、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凝血功 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 (3)胸部X 线平片、心电图; (4)骨科X 线检查。 2. 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CT 检查、下肢血管超声、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 〕285 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2. 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术前30 分钟;手术超时3 小时加用一次;术中出血量大于1500ml 时加用一次。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1-7 天。 1. 麻醉方式:椎管内麻醉和/ 或全麻。

髌骨骨折的分型及内固定治疗研究进展

髌骨骨折的分型及内固定治疗研究进展 在临床各类骨折,髌骨骨折属于常见的关节内骨折类型之一,其发病率在近几年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随着骨科创伤急救医学技术的进步,髌骨骨折的治疗效果也得到显著改善,相关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临床治疗过程中,对骨折进行飞行试验影响到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本文主要对髌骨骨折的分型以及固定治疗方式进行研究,以期能够提高内固定方法的总体治疗效果。 标签:髌骨骨折;骨折临床分型;内固定治疗 髌骨位于人体骨四头肌肌腱内,是下肢活动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织结构,并具有膝关节保护功能。髌骨骨折在临床中的发生率较高,大约占全身骨折的10%左右[1]。发生原因主要在于直接暴力、间接暴力等因素,骨折之后膝关节的伸屈活动受到明显的影响。该病的治疗原则在于尽可能保留髌骨,并恢复骨折的解剖关系,促使伸膝装置连续性以及髌骨生物力学功能恢复。对于未发生移位的髌骨骨折,临床中大多采用非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而出现移位的则应用内固定等方式进行治疗。然后结合国内外文献的研究结果,探讨髌骨骨折分型与内固定治疗现状及进展。 1 髌骨骨折的分类与分型 髌骨骨折分类不同意则无法为临床资料收集与学术交流提供固定模式,按照损伤的机制可以分为直接暴力损伤和间接暴力损伤;根据骨折后是否发生移位可以分为移位骨折和无移位骨折,其中无移位骨折所指的是骨折端分离的位移在3mm以下,骨折断端的关节面台阶移位小于2mm;根据骨折的形态还能够分为横形骨折、纵形骨折、近端骨折、边缘骨折、下极骨折、粉碎骨折、星形骨折等,其中横行骨折占髌骨骨折的50%~80%,位置处于髌骨中部;粉碎性骨折和星形骨折占全部的30%左右,二者之间容易混淆;纵形骨折占12%左右[2]。 就当前而言,髌骨骨折常用的分型主要包括两种,分别是Rockwood分型与AO/OTA分型。其中前者克分为:I型:骨折发生后没有明显的移位现象,即骨折移位距离在3mm以下、髌骨关节面移位在2mm以下,或者虽然存在移位但是骨折处于髌骨下极位置,未涉及关节面;II型:髌骨横断骨折,骨折为两块,可呈现横形、纵形或者斜形,位于中部位置,位移距离较大;III型:发生于髌骨下部或者下极的骨折,骨折块多;IV型:粉碎性骨折,但无明显移位现象;V 型:粉碎性骨折且发生移位,距离在5mm以上;VI型:垂直型骨折;VII型:骨软骨骨折。另外,AO/OTA分型主要有:A型骨折:具体所指髌骨关节外骨折;B型骨折:髌骨部分关节内骨折,但是伸膝装置保持完整;C型:髌骨完全关节内骨折,且伸膝装置出现破坏。 除了上述主要应用的两种分型之外,Meenen分型也较为常见,主要分为:a 型骨折:单纯的横形骨折;b型骨折:简单斜形骨折;c型:骨折且撕脱;d型:简单纵型骨折;e性:简单粉碎性骨折;f型:复查的粉碎性骨折[3]。

临床路径病种目录(20210215012825)

临床路径病种目录(346 个)、呼吸内科临床路径病种(15 个) 1. 肺血栓栓塞症 2. 社区获得性肺炎 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4. 支气管扩张症 5. 支气管哮喘 6. 自发性气胸 7. 肺脓肿 8.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9. 结核性胸膜炎 10.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1. 慢性支气管炎 12. 特发性肺纤维化 13. 胸膜间皮瘤 14. 原发性支气管肿瘤 15. 原发性肺癌内科治疗 、消化内科临床路径病种(15 个) 1. 肝硬化腹水 2.轻症急性胰腺炎

3. 胆总管结石 2.轻症急性胰腺炎

4.胃十二指肠溃疡 5. 大肠息肉 6. 反流食管炎 7. 贲门失弛缓症内镜下气囊扩张术 8. 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 9. 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内科治疗) 10. 经内镜胆管支架置入术 11. 溃疡性结肠炎(中度) 12. 上消化道出血 13. 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14. 胃溃疡合并出血(药物治疗) 15.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 三、神经内科临床路径病种(14 个)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2. 脑出血 3. 吉兰—巴雷综合征 4. 多发性硬化 5. 癫痫 6. 重症肌无力 7.病毒性脑炎 8. 成人全面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

9. 肌萎缩侧索硬化 10.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11. 颈动脉狭窄 12. 颅内静脉窦血栓 13. 视神经脊髓炎 14. 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 15. 脑梗塞 四、心血管内科临床路径病种(16 个) 1. 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 2.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 3. 急性非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 4. 急性左心功能衰竭 5.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6.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7. 急性ST 段抬高心肌梗死 8. 房性心动过速 9.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10.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11.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内科) 12. 主动脉夹层(内科) 13.肾血管性高血压

胫腓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胫腓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胫腓骨骨折的住院患者。一、胫腓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胫腓骨骨折(TCD 编码:BGG000,ICD-10 编码:S82.2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 2、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 2 周以内。 (2)中期:伤后 2 周-4 周。 (3)晚期:伤后 4 周以上。 3、分型 (1)横断骨折; (2)斜形骨折; (3)粉碎型骨折。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胫腓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胫腓骨骨折临床常见证候: 血瘀气滞证 瘀血凝滞证 肝肾不足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胫腓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胫腓骨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w 2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胫腓骨骨折的患者。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性骨折,有闭合复位的适应症。 3、患者接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并同意住院。 4、除外以下情况: ( 1 )合并有神经、血管损伤者或筋膜间室综合征等。 (2)开放性骨折。 ( 3 )多发骨折。 ( 4 )同时有严重的其他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 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髌骨骨折诊疗常规

髌骨骨折诊疗常规 一概述 髌骨是全身骨骼中最大的种子骨,在膝关节生理运动中其主要作用有三:1、传导并增强股四头肌的作用力。2、维护膝关节的稳定。3、保护股骨髁使其免于直接遭受外伤性打击。髌骨是伸膝装置的中间结构,在大量的日常生活中,行走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在行走中伸膝装置最根本的作用是拮抗重力,如髌骨一旦缺如或失常,则拮抗重力的功能必然大受影响,而且髌骨骨折属关节内骨折,因此髌骨发生骨折后,其治疗的根本目的不仅仅简单恢复伸膝装置的连续性,而应全面恢复其正常的功能。具体要求如下:1、尽可能保留髌骨。2、充分恢复其关节面平整。3、恢复股四头肌扩张部分的横行裂伤。 4、早期锻炼股四头肌。 5、在可能条件下,早期练习膝关节伸屈运动,以期通过模造,使髌股关节恢复吻合。 二诊断依据: 1、病史:有明显膝部突然跪地或受暴力打击等外伤病史。 2、症状、体征:膝部肿痛、活动受限,局部压痛、可及凹陷感、骨擦感,浮髌试验(+)。 3、行膝关节正侧位+斜位或髌骨轴位片、膝关节CT检查可明确诊断及骨折类型。 三现代医学骨折分型 按骨折线走行可分为四个基本类型:横断、粉碎、纵行、撕脱。 四治疗方案 1、骨折无明显移位或移位不超过2MM:无论何种类型,均可保守治疗。肿胀明显者先行关节穿刺抽出关节腔积血,再行前、后石膏外固定4-6周,期间行直腿抬高练习股四头肌肌力;4-6周后解除外固定,开始行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及加强股四头肌肌力练习。 2、骨折有明显移位、移位超过2MM,关节面不平整者,有手术指征:a、横断及撕脱性型:行膝正中纵行切口、显露骨折端及破裂的肌四头肌扩张部,复位骨折端、保持关节面平整,在髌骨上缘中外1/3及中内1/3处分钻入一枚直径2.0MM或2.5MM克氏针+“8“字张力带钢丝内固定,用1号可吸线修补破裂的肌四头肌扩张部。术后第一天但开始行膝关节主动屈伸功能锻炼及股四头肌肌力锻炼为主,必要时可配合CPM机行关节被动功能锻炼为辅。b、纵行骨折型:行膝正中纵行切口,行两枚克氏针+环形钢丝或两枚拉力螺丝钉内固定,用1号可吸线修补纵行破裂的肌四头肌肌腱。术后第一天但开始行膝关节主动屈伸功能锻炼及股四头肌肌力锻炼为主,必要时可配合CPM机行关节被动功能锻炼为辅。c、粉碎性骨折型:行膝正中纵行切口或膝下弧形切口,行多枚克氏针+“8”字钢丝+环形钢丝内固定,用1号可吸线修补破裂的肌四头肌肌腱及扩张部。若固定可靠,术后术后第一天但开始行膝关节主动屈伸功能锻炼及股四头肌肌力锻炼为主,必要时可配合CPM机行关节被动功能锻炼为辅;若固定不可靠,术后应加行髌骨固定套或石膏后托固定4-6周,期间行直腿抬高练习股四头肌肌力;4-6周后解除外固定,开始行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及加强股四头肌肌力练习。d、若为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治疗以恢复伸膝装置连续性为主,可摘除游离的碎骨折块,行克氏针张力带钢丝+1号可吸收线修补髌韧带断裂处。术中若检查固定可靠,术后一天可循序渐进配合CPM机行关节被动功能锻炼及股四头肌肌力锻炼为主,小幅度膝关节主动屈伸功能锻炼为辅,6周后开始主动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及加强股四头肌力锻炼为主;

髌骨骨折临床路径

(2015 年版 ) 、髌骨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髌骨骨折( ICD-10 : S82.10 ) 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ICD-9-CM-3:79.3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人民卫生 出版社),《外科学(下册)》( 8 年制和 7 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 民卫生出版社) 1. 病史:外伤史。 2. 体检有明确体征:患侧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3. 辅助检查:膝关节 X 线片显示髌骨骨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 出版社),《外科学(下册)》( 8 年制和 7 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 民卫生出版社) 1. 明显移位的关节内骨折。 2. 无手术禁忌证。 四)标准住院日为 10-15 天(部分病人患侧膝关节严重肿胀, 需要等待 1 周方能手术)。 髌骨骨 骨骨折临床路 径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 ICD-10 :S8 2.10 髌骨骨折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闭合性髌骨骨折。 4.除外病理性骨折。 六)术前准备 0-7 天。 1.必须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血型 ; 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沉、 c 反应蛋白;凝 血功能 ; 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膝关节正侧位 X 线片; 胸片、心电图。 ( 7) 膝关节三维重建 CT ,膝关节 MRI 七)选择用药。 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 〕 285 号)执行。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 0-7 天(急诊手术为入院 0 天)。 1.麻醉方式:神经阻滞麻醉、椎管内麻醉或全麻。 2.手术方式: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骨伤科临床路径

目录 1、胫骨平台骨折 2、踝关节骨折 3、股骨干骨折 4、肱骨干骨折 5、肱骨髁骨折 6、尺骨鹰嘴骨折 7、尺桡骨干骨折 8、股骨髁骨折 9、髌骨骨折 10、胫腓骨干骨折 11、股骨下端骨肉瘤 胫骨平台骨折临床路径 一、胫骨平台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胫骨平台骨折(ICD-10:S82.10) 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ICD-9-CM-3:79.3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外伤史。 2.体检有明确体征:患侧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3.辅助检查:膝关节X线片显示胫骨平台骨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明显移位的关节内骨折。 2.无手术禁忌证。 (四)标准住院日为10-28天(部分病人患侧膝关节严重肿胀,需要等待2周方能手术)。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8 2.10胫骨平台骨折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闭合性胫骨平台骨折。 4.除外病理性骨折。 (六)术前准备0-14天。 1.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凝血功能; (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5)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 (6)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 (1)膝关节三维重建CT,膝关节MRI; (2)超声心动图、血气分析和肺功能(高龄或既往有心、肺病史者); (3)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七)选择用药。 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0-14天(急诊手术为入院0天)。 1.麻醉方式:神经阻滞麻醉、椎管内麻醉或全麻。 2.手术方式: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3.手术内植物:接骨板、螺钉,必要时植骨。 4.输血:视术中出血情况而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5-14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膝关节正侧位片。 2.必要时查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D-Dimer、双下肢深静脉彩超/CTPA。 3.术后处理: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2)术后镇痛:参照《骨科常见疼痛的处理专家建议》; (3)术后康复:以主动锻炼为主,被动锻炼为辅。 (十)出院标准。 1.体温正常,常规化验指标无明显异常。 2.伤口愈合良好:引流管拔除,伤口无感染征象(或可在门诊处理的伤口情况),无皮瓣坏死。 3.术后X线片证实复位固定满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