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美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之中

合集下载

语文教学中美育教育

语文教学中美育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的审美情趣。

所以,语文教育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要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从而净化心灵,欣赏学习语文的美。

在语文教学中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一、在阅读中感悟人性美。

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寻求真正的美——人性美。

语文教材被誉为“生活的教科书”,教材中反映美的领域无限宽广。

如《白蝴蝶之恋》中,小蝴蝶陷于危难中,身体已经“冻僵”,失去了知觉,“我哈着气,送给它一丝温暖”,在“我”的关怀下,小蝴蝶“渐渐苏醒过来”。

“我”以自己微薄的力量,拯救了一个生命,“我”“感到无限的喜悦”。

这种爱是超越功利的,是精神上的关爱,是人道主义的闪耀,是发自人本性的纯粹的爱,再如《善良》一文中的中学生,面对父亲瘫痪,母亲下岗的家境,仍然用买雨具的方式来帮助桥头卖伞的老人,因为她懂得还有比她们更贫困的人,等等。

在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中,学生体验到了同情弱者,助人为乐的美好情感。

二、在朗读中品味内涵美。

鲁迅说:“美的享受的特殊性,即在那直接性。

”语文美育直接感知的材料是语言文字,它没有现实美那样鲜明的直观性,因此,要借助声情并茂的朗读来品味文章的思想内涵。

因为朗读不仅仅是出声地读,它是强调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是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是调动情感的艺术,是拨动心弦的艺术。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如:我们在学习《安塞腰鼓》时,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体会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美。

从而激发学生对这样年轻热烈完美生命的热爱。

把审美教育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论文

把审美教育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论文

浅谈把审美教育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摘要】开展审美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小学语文课程新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当重视和提高小学生思想品德修养以及审美能力,促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人格个性,达到自身全面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

因此,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般都与审美教学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把审美教育贯穿到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真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呢?也就必然成为了摆在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又一重要任务。

笔者结合自身实际,认真进行了深入分析、思考与探索,并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审美教育;选择性;同一性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into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dong chun-xiang【abstract】carry out aesthetic education, primary languag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activities. “primary language courses new standards”clearly states: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and improv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primary aesthetic ability, prompting them to gradually form a good personality personality to achieve their ultimategoal of comprehensive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therefore,teachers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activities,especially in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process,teaching is generally more or less with the aesthetic relationship. then, in the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activities, how to aesthetic education teaching activities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 and truly let the students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to get the united states to enjoy it?it is bound to become a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ers put in front of another important task. the author of its own reality, a serious in-depth analysis, reflection and exploration, and put forward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key words】aesthetic education; selectivity; identity 审美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培养人、美化人。

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别 ,是 艺 术 美 、 自然 美 、社 会 美 的 集 中
的心 灵 的 。 因此 ,感 受 美 是 审 美 教 育 的
反 映 和 形 象 表 现 。 因此 ,文 学 正 是 绝 佳 基 础 和前 提 。
的审 美 对 象 。其 他 非 文 学 的议 论 文 、 说
2在课 文分析 中正确鉴 赏美。审美 .

种教育。
审美 意识中积淀着道德 意识。当人 在 实践中掌握了客观世界规律 ,并运 用
二、中学教育中如何实现美育
1语文教 学内容所具 有的审美属性, .
于 实 践 中 时 ,便 产 生 了 道 德 意 识 , 其 决定 了语 文教 学 与美 育 有着 必然 的联 后 ,才 从 中 孕 育 出 审 美 意 识 。 因 而 , 审 系 ,二 者 相 互 依 存 、 互 为 条 件 ,语 文 教 美 意 识 在 产 生 之 初 是 等 同 于 道 德 意 识 学 的过程 必须贯穿美育 ,美 育通过语文 的 , 客 观 事 物 的 目 的性 就 是 善 , 也 就 是 教 学得 以 实现 。存 在 决 定 意 识 是 存 在 的
式 反 作 用 于 客 观 实 践 , 可 以 “ 顾 任 何 不
意识 的教育
美育 的必要 性、重要性仍在 于审美 实 用 的 考 虑 而 喜 爱 美 的 东 西 ” 然 而 人 。
意 识 的形 成 和 发 展 , 它 对 于 人 认 识 与 改 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最终都 是为 了实
造 世 界 、对 于 人 的 全 面 发 展 具 有 重 大 意 现 和 满 足 人 类 社 会 的需 要和 利 益 ,的特征之 文 中 审美 因素 视 而 不见 , 听 而 不 闻 ,那 又 是 语 文 教 育 的 巨大 优 势 。 现 行 的 就 无 法 对 审 美 对 象 作 整 体 或 部 分 的 反

语文课中的美育教学

语文课中的美育教学

语文课中的美育教学
语文课中的美育教学指的是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感和欣赏能力,
促进学生的情感、思维、创造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在语文课堂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美育教学:
1. 文学鉴赏:通过导读文学经典、赏析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
学审美能力,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2. 绘画写作:在语文课堂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写作活动,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
的情感、观察和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绘画审美和创造力。

3. 朗诵表演:通过朗读经典诗歌、散文、戏剧台词等,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和表演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能力。

4. 影视音乐欣赏:在语文课堂中,可以播放精选的电影片段、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欣
赏和分析影视作品中的美学元素,培养学生对影视音乐的鉴赏能力。

5. 写作创作:通过写作创作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情感抒发等,培养学生的
想象力、思维逻辑和创造力,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通过以上的美育教学方法,可以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美的享受和启发。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摘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语道出人们对美的需求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

真正的美应当是纯洁的,真实的,善良的。

他能使人的内心产生无比的喜悦和兴奋,在欣喜中受到启迪,领悟生活的真谛,从而完善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审美感受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从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的因素。

面对这样的教材,作为语文教师,其本身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自己需要从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美。

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教师语言揭示艺术美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时最重要工具。

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

可以想象,教师语言缺乏美感,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语言深奥,学生就难以接受和理解。

所以,一位好的语文老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

二、创设情景感受语言文字美文章不是无情物,大部分课文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

但如果教师不能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只作为旁观者,作一般的叙述,学生是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

因为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

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感性的典型形象。

只有我们身临其境,与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如何发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感染学生,这是教学艺术的更高层次。

三、利用插图感受形象美在审美教育中,审美对象总是以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的,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贯穿美育的必要性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贯穿美育的必要性
二、 从小学生 自身特点 出发 。 培养小学 生 状态。游戏内容可以是复习 旧知识 , 也可 以引
入新课程 。 其次在上课中, 穿插游戏于其中 , 促 学生在刚接触英语时 , 有新颖感 , 出于好 进新知识 的吸收。 游戏教学有助于把教学过程 进行摸索和探究 , 努力培养 小学 生的英语学习 奇 , 兴趣盎然。但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加 , 的 年级 和学生在游 戏中体验到的情感有机地结合起 兴趣 , 使他们想学、 爱学 、 乐学 。 升高 , 内容难 度的加大 , 习的兴趣就会逐渐 学 来 。小学生 的好奇心特别强 , 因此在教学中可 从老师 自身特点 出发 。 最大 限度地发 降低 , 的甚 至会产生畏惧感 。此时 , 有 作为老 安排一些有趣 的猜说游戏 ,让学生在猜的过程 挥师爱的作用 。 培养小学生具有初步 的学 习英 师 ,就应从学生 自身特点 的不足之处着手 , 发 中不知不觉地练说。 临下课前的 5 分钟左右, 学 语 的 兴趣 扬优点 , 克服缺点 , 出奇制胜 , 使学生在无情感 生较易疲劳, 注意力分散。 为了使学生始终保持 师爱是维持教师与学生关系的情感纽带 。 焦虑 , 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学习。这样不仅能提 饱满的情绪, 使一节课画上—个完美的句号。 此 所以赞可夫说 :当老师必不可少的 , “ 甚至几乎 高学习效率 , 还能增强学生的 自 信心 。提高学 时, 可设计一些竞赛类 的游戏 , 使教学达到另一 的最主要 的品质 , 就的要热爱儿童 ,因此 , ” 作 习兴趣 , 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依据小学生 个高潮 0 让学生以 愉快的心情结束本课。 为教师必须具有足够 的耐心与信心。 师爱不仅 心理发展 的特点 , 制定活泼 、 生动 、 多样化 、 科 小学 开设 英语课是我 国全面推行 素质教 是对孩子天真活泼的喜爱 , 将师爱视为社 学 的游戏教学模式。那么 , 而是 如何在一堂课中合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学生创新潜能的挖掘具有特殊的作用,语文美育是中小学美育的主渠道之一。

因此,语文美育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具有特殊的作用,语文美育与人才的创新素质的培养密切相关。

所以,必须发挥学科优势,注重语文美育。

关于美育的论述,古今中外均有之。

“美育”一词最早是德国席勒在其《美育教育》中提出并运用的。

我国古代孔子也曾把“乐”列为“六艺”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人才的培养上提出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可见美育在现代教育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在感受美的过程中,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均能得到发展和提高,美育还可以辅助智育,发展学生的智力。

美育既然这么重要,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又怎样让它发挥作用,让它有用武之地呢?我们知道在语文学科中美无处不在,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正确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美,欣赏这些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他们的情操。

1. 充分欣赏教材中的美语文教材中选择了大量的文质皆美的文章,其中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有的描写山川景物等自然风光;有的塑造了生动的艺术形象,它们都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美的对象。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文章,帮助学生感知,欣赏艺术的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孙犁的小说《荷花淀》可谓文中有画,文中有诗,这实在是一幅被作者诗化了的如同人间仙境般的荷花图。

那精彩的开篇简直是神来之笔,“月亮升起采了,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

女人坐在小院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

苇眉子又长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不久,在她的身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

小学美术学科与语文教育的融合途径探究

小学美术学科与语文教育的融合途径探究

小学美术学科与语文教育的融合途径探究摘要:美术学习融合语文学科知识,可以体会艺术与文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艺术中渗透文学,可以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同时获得提升。

本文从美术学习多个领域融合语文学科的教学实践,意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美术与文学的熏陶下,激发学习兴趣、发展扩散思维、提高审美情趣、提升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美术与语文;课程融合;策略研究引言:语文教育本来就涵盖着提高学生感知技能、培育学生审美兴趣的教育内涵,如果老师把语文课堂和美术教育有机融合,就可以使他们借助美术方式感受语言文字中的美感,特别是当他们在阅读诗文后,能够通过优美的语言形象,学生会们完全沉浸在文学作者所描绘的画面里,感觉就像是身临其境。

另外,老师把语文课堂内容和学生感兴趣的漫画、动漫紧密联系,可以起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作用,一举两得。

一、渲染背景,在情境中重构历史记忆革命历史题材类课文,无论是从叙述的历史事件,还是从文章的词句表达、叙述方式来说,都或多或少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

部分学生对中国百年来革命历程和革命先辈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知之甚少。

因此,教师可利用红色美术经典作品辅助教学。

红色美术经典作品中蕴含大量的革命历史知识,和此类课文内容联系紧密,互相观照,互为补充,为学生了解文章所处的真实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提供了学习支架。

在教学中,教师借助红色美术经典作品,对必要的历史知识进行铺垫,创设表达情境,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实现生本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身临其境,重现历史画面,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精神实质。

在课堂上教学《小英雄雨来》一课时,老师们根据“勇斗鬼子”这一节教学内容,要求学生们在文中找到描述雨来语言、行为的词语。

并让孩子抓住“抹了一下鼻子”“摇摇头”“咬着牙”的画面进行思考,感受雨来所遭遇的困难和展示出的顽强精神.这是对雨来的正面刻画。

在他们寻找描述人物言论、行为的词语中,呈现出一幅美术作品《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使他们看到图上少年、军民的衣着与动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把美育融入到语文教案中的研究
商丘市梁园区王楼乡第二初级中学杨庆学
内容摘要:
语文教师有责任开发和利用语文教材中的美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

关键词:标题美语言美自然美意境美形象美情感美结尾美
开宗明义——感悟标题美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案的重要内容,这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是融为一体的。

”其实,美育也早已纳入了国家的教育方针,这就足以说明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新编中学语文教材入选的课文大都是名家名篇,是百读不厌的美文。

语文教师有责任开发和利用语文教材中的美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

语文课文中,有的标题直接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的目的动机、思想感悟、文章的写作线索以及写作对象等。

认真引导学生咀嚼、品味,细细感悟,从中可得到美的熏陶。

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题目用“从……到……”的形式,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和范围。

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文章按顺序写了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内容,也显示了标题的形式美。

再如朱自清的《背影》,凝聚了作者对父亲的独特发现和深切的思念,是一曲父爱的吟叹词,是最有创意的命题,是最佳的表现角度。

理解了题目,便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便理解了文章开头的“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两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的思父之情。

再如吴冠中的《桥之美》,标题简洁明了,使学生看到标题就想一读为快,领略桥之美的内涵,产生审美求知的欲望。

字字珠玑——欣赏语言美
课文中一些生动优美的语言,常常令读者陶醉,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优美的语段,欣赏其中的佳句,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案效果.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夜景色时写到:“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以极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鲁迅的散文诗《雪》中对雪的景象是这样描写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飞起,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天空,使天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这是何等的苍凉悲壮的图景!又是何等雄浑俊伟的奇观!它岂是自然景观的照相?这带有艺术夸张的描写,是作者胸中澎湃的激情的形象抒发。

读这段优美的语言,学生既能欣赏到壮美的塑方飞雪,又能从中感到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

风物长宜——感受自然美
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一切使人赏心悦目的事物具有的审美特征和
审美价值。

新教材中的许多诗文中表现出多姿多彩的自然美。

象那“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的北国雪景。

再像“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天际涯,朝晖夕阳,气象万千。

”的洞庭湖光。

还有那朱自清的《春》中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图画和老舍笔下的济南冬天如诗似画的美景……既有雄伟壮阔,险峻奇特之美,又有深淡静雅,明媚秀丽之美。

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自然美,让学生体会造物主那神奇的魅力,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是一举多得。

曲径通幽——品味意境美
意境是通过意象构成的让人充满想象的广阔的艺术空间,只有领会了意境,才能融入到作品中去,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

例如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这是一篇山水小品,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优美的意境,作者以独特的艺术感受,描写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

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构成优美的意境,激起读者审美的兴趣。

再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文章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后的孤凄之情。

其中写谭中游鱼的笔法极为巧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

面容鲜活——鉴赏形象美
在现行的教材中,文学大师为我们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如雄才大略的曹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替父从军的花木兰、迟钝麻木的闰土、“豆腐西施”杨二嫂、迂腐而善良的孔乙己、体现精神胜利法的阿Q、爱憎分明的老头子、心地善良的老王,方便乡邻的信客……这些人物栩栩如生,刻画得入木三分,呈现出永恒的艺术魅力,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艺术性,能折射出丰富的历史内涵。

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鉴赏人物形象时,应多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形象美,以利于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

润物无声——体验情感美
在实际教案中,我们会发现不少课文中有一种摸不着、看不见的东西,而能使读者随着作者所描述的故事情节、情境,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形成共鸣,这便是情感的独特作用。

例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的末尾写到:“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灵魂!”这里的“仁厚黑暗的地母”就是地神,依照我国“天神之尊,地神多福”的说法,地神是黑暗而又仁厚的,阿长埋在地下,鲁迅祈祷神赐福与她,让她的灵魂得以永安。

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尊敬、感激、怀念之情。

再如光未然的《黄河颂》中“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这里运用了反复的手法,由黄河奔腾澎湃的不可阻挡的气势和它流域宽广、泽被众生、养育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发出了要学习黄河精神的誓言,激励中华儿女象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
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使全诗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因此,在教案过程中,教师适时利用作品中各种有声有色、生动有趣的情感资源、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的心灵沐浴在美的欣赏之中,将会受到异曲同工的教案效果。

余音袅袅——回味结尾美
现行教材中的不少课文的结尾包含深刻的意蕴,赋予想像的空间、给人以余味未尽的美感。

例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的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两句诗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时空广阔,情韵悠长,将全诗用一根无形的长线收束在一起,余音袅袅,回味无穷。

再如:《苏州园林》,本文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严谨的结构、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征,条分缕析地做了全面、深刻的介绍。

最后推出一道余波,“可以说的当然不上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作结,使人感到含义不尽,不断回味和思索,也想亲自到苏州园林观赏一番,领略其中的美景。

吴岗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在阐述了罗布泊消逝前后的景象和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之后,在结尾写到“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作者由罗布泊的消逝推而广之,以青海湖、月牙泉为例,说明悲剧还在上演,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

这里用排比的修辞方法,连用三个“救救”,呼吁之声振聋发聩,语意深刻,句式优美,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就像长鸣的警钟,时时催人深省。

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生态
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

总之,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因素无处不有,语文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美育优势。

只要语文教师认真研究,深入挖掘、开发利用,我们的语文教案就一定会丰富多彩,美不胜收。

参考文献:
1.《教育教案研究》
2.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
3.《河南教育》
4.《语文美育研究》河南教育出版社
浅谈把美育融入到语文教案中的研究
商丘市梁园区王楼二中杨庆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