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科护理风险以及防范措施

新生儿科护理风险以及防范措施
新生儿科护理风险以及防范措施

新生儿科护理风险以及防范措施

摘要: 从感染、损伤、胃食管反流、护理记录不周、交接班不完善等方面分析新生儿科病房存在的护理风险, 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 新生儿; 护理风险; 防范措施

新生儿科是一个高风险学科, 且无家属陪护, 患儿从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过程所有操作均由护理人员进行, 但在护理工作每个环节都潜伏风险。现分析新生儿科病房存在的护理风险, 提出相应防范措施。

1 护理风险

1. 1 感染新生儿科危重病人多, 加上新生儿自身免疫力低下, 早产儿气管插管、反复吸痰、建立静脉通道等增加了皮肤黏膜损伤的机会。病房结构和设置不合理、通风不良、消毒不到位、床位之间距离较小、不同疾病患儿混住造成易感人群的高度密集。另外医务人员的手在传播病原体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医疗用品消毒不严, 各种医疗器械, 如暖箱、光疗箱、喉镜、奶具、衣物消毒不严, 造成获得性感染的发生。

1. 2 损伤由于早产儿皮肤薄嫩, 易发生皮肤压伤性红臀。输液时高浓度液体对血管及周围组织有一定的刺激以及外渗致使局部皮肤坏死。洗胃、洗肠、洗澡时水温过高引起烫伤、使用热水袋烫伤、坠床等各类损伤及意外。足月儿指甲过长自行抓伤,蓝光照射时眼罩脱落。吸氧不当造成的失明、氧中毒、肺不张呼吸抑制, 因称重、沐浴、摄片、吸痰等使患儿脱离氧环境导致难以逆转的低氧, 严重可引起脑损害。辐射床应用不规范引起烫伤或复温效果不佳。

1. 3 胃食管反流新生儿胃食管反流主要症状是呕吐 , 但是大部分患儿( 特别是早产儿) 可无临床呕吐症状, 表现为反射性呼吸暂停、心动过缓, 甚至猝死, 临床上对这种/ 寂静型0 的潜在危险性应给予高度重视。

1. 4 护理记录不周护理记录不及时、漏记、记错、用词不严谨。

1. 5 交接班不完善交接内容不全, 重点不明确。

1. 6 其他调换床位、输错液体、新生儿被偷窃。新生儿肢体小、外貌特征非常相似、手条及脚条及易脱落, 在晨起沐浴、外出检查、入出院时调错婴儿,

入院时写错手条, 出院时抱错婴儿等。

2 防范对策

2. 1 增强患儿的抵抗力, 实行保护性隔离做好病区的清洁卫生工作, 做好空气、物体表面的消毒与监测, 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 确保各项生物学指标符合要求。工作人员必做好新生儿室的物品管理, 床单布类天天更换, 奶具每次使用后及时清洗、高压消毒, 患儿的用物要求一人一用并要求经过消毒后使用, 尤其应留意对暖箱、蓝光箱、呼吸气囊、呼吸机管路等的消毒, 每周更换暖箱 1 次, 使用后终末消毒。各种穿刺、置管、吸痰应遵守无菌原则。医务人员应自觉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凡是进入新生儿室的人员一律要洗手、更衣、换鞋、戴口罩和帽子, 工作人员应定期健康体检, 必须无传染、感染性疾病。严格执行探视制度, 非本室工作人员不得随意进入。配备足够的手消毒设施,以提高医护人员洗手的依从性。

2. 2 新生儿意外损伤的防范静脉外渗: 输液时加强巡视,静脉注射部位尽量选择在四肢 , 尽量选择使用留置较长的导管,避免反复穿刺造成损伤或感染, 要求护士严格无菌操作。若外渗应停止输液, 拔掉留置针, 局部用 50% 硫酸镁纱布湿敷。各种仪器探头应定时更换部位, 避免局部受压过久。新生儿置远红外线抢救台, 应密切监测体温变化, 避免烫伤。保持皮肤清洁卫生, 特别留意耳后、皮肤皱褶处及臀部的清洁卫生。勤换尿布, 对已发生尿布性皮炎的患儿, 应暴露出臀部, 保持干燥, 局部可涂红臀软膏。在照蓝光前套好小手套, 以防婴儿指甲抓破皮肤, 眼睛用黑眼罩遮挡, 并妥善固定。确保眼罩不会脱落, 完全遮住眼睛, 又不会堵住鼻孔。睾丸受损尽可能选用小号一次性尿裤遮盖会阴部防止睾丸受损 , 但也要注意充分暴露皮肤, 以免影响光疗效果。

2. 3 勤巡视, 勤观察胃食管反流出现以喂奶后 1 h 居多, 也可发生于睡眠仰卧位及空腹。体位疗法: 可用 30b倾斜的床上俯卧位或 50 b仰卧。密切观察患儿面色、呼吸、心率变化, 及早发现呼吸暂停, 必要时予心电、氧饱和度监护, 床旁备好吸引器、氧源和复苏囊。一旦发生呼吸暂停, 立即取头低侧卧、拍背刺激后在大流量氧气冲吸口鼻下, 迅速用吸引器吸净呕吐物和分泌物, 同时予持续氧饱和度监测, 吸引后无好转则予复苏囊加压呼吸, 必要时配合胸外心脏按压或行气管插管。吸引时动作要轻快, 以免刺激迷走神经再次诱发恶心

呕吐。胃食管反流早期暂时禁食外, 根据病情及早采取合适的喂养方法, 进行耐心细致的喂养。不适宜奶瓶喂养的早产儿和重症患儿可采用经口胃管或经口十二指肠管喂养。

2. 4 护理记录要真实及时完整护理书写应实事求是地反映新生儿情况, 防止忙于各种常规治疗,使关键内容漏记。还有为了病历记录完整,将没有观察到的内容做了记录,记录的不完整、护理记录缺乏完整性、部分记录缺失, 尤其是关键的护理行为未做记录,很可能被认为护理过失。记录要有连续性。护理记录的主要内容包括患儿病情、护理措施和效果,但是护理记录中常发生有病情变化的记录而没有处理措施的记录。护士必须遵守科学性、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 与医疗记录同步性为原则, 遵照医嘱、护理常规认真及时、客观正确地在规定时间内做好各项记录, 禁止错记、漏记、涂改及主观臆造、随意更改等。

2. 5 交接班程序标准化规范化明确各班的责任, 避免工作中的遗漏, 可有效防止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从而保证了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新生儿没有表达能力, 护士既是患儿的监护人, 又是其治疗护理的实施者, 任何一个疏忽都可能导致护理缺陷及医疗纠纷的发生。在新生儿床旁交接尤为重要, 每天晨晚交接班时逐步对每个新生儿开包进行全身检查,有无脱落, 信息是否准确, 交班的内容全面, 包括病情、治疗、特殊检查及特殊药物的治疗等及仪器的使用情况。

2. 6 其他给新生儿护理、洗澡、换衣服时严格查对手表带、以防抱错新生儿。患儿入院时检查手条并与家属认真核对姓名与性别, 办理入院手续后, 主班护士根据电脑制作手条及脚条, 系手条时与患儿再核对。住院期间保证新生儿手条完整。外出检查前后核对床头卡及手条是否一致, 浴前检查手条有无丢失, 沐浴应有秩序进行, 沐浴后认真核对手条, 确认无误后方可放回床位。沐浴结束后, 由第二人再次核对手条及床头卡。出院由 2名护士一起检查全身并再次核对后交家属检查。严格探视制度, 严禁外人人内, 防止新生儿丢失。护理风险识别是对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进行连续系统地识别归类, 并分析产生护理风险的原因和过程。护士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及认真的工作态度、敏锐的观察力、熟练的专科技能, 将护理职业的责任心贯穿于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生儿科护理常规【精品】

一、早产儿的护理 早产儿是指胎龄不满 37 周小于 259d 的活产婴儿。由于早产儿全身各系统功能发育尚不成熟,对子宫外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均较差,因此死亡率较高。 【临床表现】 1.外观特点:体重、身长均明显小于足月儿,皮下脂肪少, 肌肉少;头相对较大,囟门宽大,颅缝宽,头发短而绒,皮肤鲜红薄嫩、水肿发亮,胎毛多,趾(指)甲短软。 2.生理特点:呼吸快而浅,常有不规则间歇呼吸或呼吸暂 停,哭声很弱,常见青紫,易发生肺不张、肺出血、呼吸窘迫综合征;体温不升;吸吮、吞咽功能差,容易发生呕吐,导致误吸;消化吸收功能差,易发生腹胀、腹泻;神经系统的各种反射均不敏感,常处于嗜睡状态;对各种感染的抵抗力极弱。 【评估要点】 1.一般情况:了解患儿的胎次、胎龄、母亲孕期健康状况、 胎儿发育情况及家族史等。 2.专科情况:评估患儿的体重、外观特征是否符合胎龄、 生命体征有无异常、神经系统反应、各系统功能状况。 3.了解辅助检查如脑CT、肺部x线及化验室检查结果有无异常。 4.评估家长对患儿目前状况的心理承受能力、对预后的了 解程度、治疗的态度、经济状况。 【护理诊断/问题】 1.体温异常:与体温调节功能差、产热储备不足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吸吮能力差、摄入不足 及消化吸收功能不良有关。 3.有潜在感染的危险:与免疫功能不足有关。 4.不能维持自主呼吸:与呼吸中枢和呼吸器官发育不成熟 有关。 【护理措施】

1.保暖:室内温度保持在 26~280C ,相对湿度 55%~ 65% 。生后即放置在暖箱中。戴绒布帽,集中护理,各项检查、治疗尽量在暖箱内进行,以减少失热。体温低或不稳定的婴儿不宜沐浴。 2.保持舒适体位:舒适的体位能促进早产儿自我安抚和自 我行为控制,有利于早产儿神经行为的发展,可采取以下体位。(1) 促进屈曲体位:用毛巾或床单制作早产儿的鸟巢式卧具,使其脚能触及衣物,手能触及毛巾、床单,有安全感;包裹婴儿时要确定婴儿的手能触及面部,以利头、手互动。2) 头颅塑形:使用水枕,可避免早产儿双侧头部平坦, 以免因头部平坦造成持久的体格及心理社会适应困难。 (3) 俯卧位:有资料报道,俯卧位可以减少早产儿呼吸暂 停的发作和周期性呼吸,改善早产儿潮气量及动态肺顺应性,降低气道阻力,对于改善早产儿呼吸和肺功能有很大作用。但须注意俯卧位时容易将口鼻俯于床面,引起窒息和猝死,应密切观察。 3.喂养:早产儿可用母乳或乳库奶喂养,必要时使用适合 早产儿的配方乳。开始先试喂2次 10% 葡萄糖液,每次 3 ~5m1,再喂稀释奶逐渐到配方奶直至达到每日需要热量。 喂奶切忌过速,以免发生胃食管反流致误吸;喂奶后不要 立即更换尿布以防止体位变动发生呕吐。保持半侧卧位或 平卧、俯卧,头转向一侧,每 4h翻身、转换体位 1 次。 吸吮能力差或不会吞咽的早产儿可用鼻胃管或鼻肠管喂养, 每次进食前应抽吸胃内容物,如残留奶量大于前次喂奶量 1/3 以上则减量或暂停 1 次,必要时给予全静脉或部分静脉高营养。 4.预防感染:早产儿抵抗力低下,应制定严格的消毒隔 离制度,严禁非专室人员的进人,工作人员患感冒时不能接 触早产儿。暖箱要彻底清洁消毒后才能使用,使用期间每日 用消毒液擦拭 1 次,使用7d 后要更换暖箱。暖箱内的湿化 器、氧气湿化瓶的水要每日更换,空气过滤网内的海绵要定 期清洗,头罩、吸氧管及与早产儿接触的各种管道、仪器要 定期消毒。医护人员在接触早产儿前要严格洗手,以免发生

新生儿科管理制度

新生儿科有关得规章制度 新生儿科工作制度 1、新生儿科得工作人员在院领导下,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本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住院医师应加强对新生儿得各项业务技术管理。 2、新生儿科得工作人员,每天查房一次,并及时处理新生儿得异常症状,做到轻症不转院。需复诊者应多次观察,需转院者由科主任确定。 3、加强检诊工作,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做到检查器材专用,如听诊器、体温计、测黄疸仪等。查房前后专业清洁洗手。 4、新生儿得工作人员,必须做到不旷工、不迟到、不早退,把心放在新生儿科,认真细心观察每一位新生儿。做到科学观察,合理医疗。 5、新生儿科全体工作人员每周业务学习一次,讨论解决疑难病例。 新生儿科管理制度 1、新生儿病房布局合理,做到洁污区域分开,功能流程合理。 2、新生儿病房室温保持在24~26℃,相对湿度为55-65%;保持空气清新,每日下午各通风一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每日空气循环消毒三次;每月做空气培养并做好记录。 3、新生儿病房一人一床,被单床单枕套按规定进行换洗,发现污渍及时更换,新生儿出院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后才能使用。 4、患儿皮肤、粘膜得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如:雾化吸入器、面罩、体温计、浴巾等 5、奶瓶“一人一用一消毒”,配奶间用具专用,应用煮沸消毒或高压蒸汽灭菌。

6、新生儿所用衣物,面巾等必须经消毒后方可使用;用后物品应放入专用容器,防止交叉感染;使用后得一次性纸尿布放入专用污物桶加盖密封保存处理。 7、对新生儿沐浴室内得沐浴用品,沐浴池及地面进行消毒。 8、新生儿病房暖箱,蓝光箱每日清洁并更换湿化液,一人一用一消毒。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暖箱、蓝光箱应当每周更换并做好终末消毒处置。 9、对新生儿病房工作人员得手,物体表面做细菌监测;每年对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病原携带检查,阳性带菌者应调离新生儿室,阴转后方可回新生儿室工作。 10新生儿病房得医务人员须更换好衣、帽、鞋、口罩,外出时必须更换外出衣、鞋。非本室工作人员一律不得进入新生儿室,家属应在规定时间进行探视。 11、医务人员应按要求做好手卫生,接触每一位新生儿前后均应洗手、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12、新生儿查对制度,做好新生儿腕带,床头标识,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13、观察新生儿得病情变化,并准确、及时、全面书写护理记录,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14、接应做到每一位患儿书面、床头、口头交接清楚。 15、病房重要仪器设备、药品、抢救设施应专人负责,定期检查,定位放置,及时补充。 16、出院时仔细做好核对工作,进行沐浴更衣后,请家属签字确认无误

新生儿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Microsoft

新生儿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Microsoft 新生儿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护理流程、常见操作流程 目录 1、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2、新生儿肺炎护理常规 3、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常规 4、早产儿护理常规 5、新生儿黄疸护理常规 6、新生儿蓝光治疗护理常规 7、新生儿窒息护理常规 8、新生儿破伤风护理常规 9、新生儿硬肿症护理常规10、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护理常规11、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护理常规12、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护理常规 一.护理常规 一)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1.新生儿入室后,核对手条、姓名、性别、住院号、床号及体重、体温,检查出生记录是否完整。同时检查新生儿全身和一般情况呼吸、皮色、畸形,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并做入室评分:(第三次如Apgar 评分。2.病室温湿度适宜,保持温度2224℃,湿度5565,注意空气流通,定时换气,保持病房清洁并定期消毒。3.填写住院病历及各种卡片。4.处理胎脂,测量入室油浴后肛温;做好眼部护理、脐部护理、臀部护理等基础护理;每日洗澡一次或擦浴。5.密切观察新生儿的变化:脐带断端有无出血、皮肤颜色、呼吸、体温、大小便、呕吐、畸形、产伤、哭声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6.每日称体重 1 次,保持体温,每日测体温两次,体温低于36℃或高于37.5℃,每四小时测一次。婴儿抚触每日两次。7.喂养母乳喂养或遵医嘱喂配方奶,出生后半小时早吸吮、早哺乳,母乳按需喂养,母婴分离时每 3 小时(早产儿、小样儿按医嘱)喂奶一次。8.根据有关规定,进行预防接种。9.在执行护理和治疗操作时,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二)新生儿肺炎护理常规(一)观察要点:1.有无发热、咳嗽、气促。2.有无鼻翼扇动、发绀、三凹征。 3.有无嗜睡、意识障碍、惊厥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有无气胸、脓胸、DIC 症状;有无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二)护理要点 1.执行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常规。2.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分泌物粘稠,痰不易咳出者,可采用雾化吸入。3.执行呼吸道隔离,保持空气新鲜。 4.保证充足水分、热量,喂奶时将患儿抱起或抬高头部,以防止溢乳或呕吐造成窒息,喂奶时应少量多次,必要时给予鼻饲。 5.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T、P、R 及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出现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应立即报告医生。 6.必要时给子氧气吸入,做好呼吸道管理,痰液粘稠时,给予雾化吸入,勤翻身拍背并少量多次喂水。 7.注煮有无气胸,如发生呼吸困难、气促、口唇青紫等,及时报告医生。 8.静脉输液时速度不可过快,详细记录出入量。 9.腹胀患儿遵医嘱及时给予肛管排气。10.加强皮联护理,每日全浴一次,注意保持脐部、臀部、会阴部的清洁、干燥。 三)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常规(一)观察要点1、观察有无窒息、呼吸障碍、陈发性青紫。2、精神意识状态,如有无兴奋与抑制相继出现。3、有无呕吐、高声尖叫、呼吸不规则、吸吮、吞咽反射消失和强直性痉挛等表现。4、有无囟门饱满、项强、膝反射及浅反射亢进。5、严重者,注意有无昏迷、瞳孔大小不等、呼吸变慢、心音弱且不规则、深浅反射均消失等。(二)护理要点1、头部抬高15—30 度,保持患儿安静,尽量减少对患儿的移动和刺激,一切护理集中进行,做好选用留置针,减少穿刺防止加重颅内压2、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3 根据缺氧程度给氧4、保证供给足够的能量,吞咽困难者给予鼻饲。5、严格消毒隔离,不交叉喂养,防止交叉感染。 四)早产儿护理常规(一)观察要点:1、密切观察体温、呼吸、心率变化。2、观察哭声、面色、脐部及对外界的反应。(二)护理要点 1.保持病室温度在适宜,对体温较低的给予暖箱保暖。 2.保暖:体

儿科病房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

儿科病房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 来源:创新医学网 作者:王延荣作者单位: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医院儿科,026000 【摘要】目的探讨儿科病房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方法分析儿科病房护理工作中不安全因素,采取相应防范措施。结果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及护理业务水平。结论通过对儿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消除不安全因素,提高了护理质量,为患儿创造了一个安全、舒适的治疗、修养环境,改善了护患关系,减少了护患纠纷。 【关键词】儿科,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护理安全是医院医疗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的安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护理质量要求增高,尤其儿科病房,由于其特殊性,使其成为一个高风险科室,因此分析影响护理安全因素,采取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十分必要。 1 护理安全隐患 1.1管理因素 质量管理是护理安全的核心,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认真执行护理“交接班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医嘱查对制度”,对护士缺乏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意识教育,科室考核力度不够,护士长管理不到位,不能充分利用护理资源。 1.2护理人员因素 护士主动服务意识差,近年来低年资护士增多,专业理论水平及护理操作技术差,安全意识不强,工作中缺乏“慎独”精神,对儿科用药特点掌握不全面,主动巡视差,观察病情不仔细,护理记录书写不规范。 1.3护患沟通因素 儿科面对的病人大多无表达能力或表达能力差,加之陪护多,护士缺乏与患儿及家长主动有效沟通,甚至有时对家长的提问,表现不耐烦,回答问题语气生硬,做各项治疗、护理未履行告知义务,出现护患纠纷。 1.4家庭因素 一方面患儿绝大多数是独生之女,家长对他们平时过于溺爱,小儿患病家长常有内疚、焦虑的心理,住院后认为自己是上帝,护士就应当伺候他们,对护士的要求值高,要求静脉

新生儿科各项管理制度汇编

新生儿科有关的规章制度 新生儿科工作制度 1、新生儿科的工作人员在院领导下,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本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住院医师应加强对新生儿的各项业务技术管理。 2、新生儿科的工作人员,每天查房一次,并及时处理新生儿的异常症状,做到轻症不转院。需复诊者应多次观察,需转院者由科主任确定。 3、加强检诊工作,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做到检查器材专用,如听诊器、体温计、测黄疸仪等。查房前后专业清洁洗手。 4、新生儿的工作人员,必须做到不旷工、不迟到、不早退,把心放在新生儿科,认真细心观察每一位新生儿。做到科学观察,合理医疗。 5、新生儿科全体工作人员每周业务学习一次,讨论解决疑难病例。 新生儿科管理制度 1、新生儿病房布局合理,做到洁污区域分开,功能流程合理。 2、新生儿病房室温保持在24~26℃,相对湿度为55-65%;保持空气清新,每日下午各通风一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每日空气循环消毒三次;每月做空气培养并做好记录。 3、新生儿病房一人一床,被单床单枕套按规定进行换洗,发现污渍

及时更换,新生儿出院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后才能使用。 4、患儿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如:雾化吸入器、面罩、体温计、浴巾等 5、奶瓶“一人一用一消毒”,配奶间用具专用,应用煮沸消毒或高压蒸汽灭菌。 6、新生儿所用衣物,面巾等必须经消毒后方可使用;用后物品应放入专用容器,防止交叉感染;使用后的一次性纸尿布放入专用污物桶加盖密封保存处理。 7、对新生儿沐浴室内的沐浴用品,沐浴池及地面进行消毒。 8、新生儿病房暖箱,蓝光箱每日清洁并更换湿化液,一人一用一消毒。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暖箱、蓝光箱应当每周更换并做好终末消毒处置。 9、对新生儿病房工作人员的手,物体表面做细菌监测;每年对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病原携带检查,阳性带菌者应调离新生儿室,阴转后方可回新生儿室工作。 10、新生儿病房的医务人员须更换好衣、帽、鞋、口罩,外出时必须更换外出衣、鞋。非本室工作人员一律不得进入新生儿室,家属应在规定时间进行探视。 11、医务人员应按要求做好手卫生,接触每一位新生儿前后均应洗手、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12、新生儿查对制度,做好新生儿腕带,床头标识,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浅谈儿科护理风险与防范

浅谈儿科护理风险与防范 发表时间:2013-07-18T10:29:43.37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3期供稿作者:倪莉 [导读] 儿科护理是一项高风险工作,护理风险是护理实践中客观存在的一种具有不确定性、损害性事件。 倪莉(安徽省泗县人民医院 234300) 【关键词】护理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3-0285-02 儿科护理是一项高风险工作,护理风险是护理实践中客观存在的一种具有不确定性、损害性事件。护理风险的存在有着复杂的原因,它不仅对病人构成危险,而且也会给医院带来不利影响。儿科患儿因其年龄较小,自我控制力、自我保护能力、治疗合作性差;病情变化快及用药特殊性强等因素,与成人科室比,较容易产生护理纠纷。所以必须对护理风险加以防范,提高护理质量,给病人一个安全的医疗环境。 1 风险因素 1.1 直接风险 直接风险主要来自护士自身,直接护理风险的结果可对病人直接造成损害,常见的直接原因:(1)不坚守岗位,离岗、脱班,病人出现病情变化时护士不能及时抢救;(2)工作中由于过度疲劳而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未严格执行护理相关规章制度,导致执行医嘱错误,给药错误;(3)设备使用不当,给病人造成伤害;(4)抽血错误引发检验失败;(5)未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而导致院内感染;(6)护理措施不到位发生的压疮或技术问题给病人造成伤害;(7)护士法律意识淡薄,未及时履行风险告知义务;(8)护理记录不认真、不规范,医护记录相符性差,内容不连贯重点不突出、记录不及时准确;(9)新招聘的护士因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没有过硬的技术及临床经验,特别是小儿穿刺技术,不能做到一针见血,心里素质差等。病情观察不到位、技术欠缺、错收费等问题引发病人对护士的不满意或是投诉;(10)沟通不良,护理过程中布注重语言交流,解释工作不耐心,言语生硬,回答问题简单,缺乏技巧。而导致病人和家属对护理工作的不理解、不信任。 1.2 间接风险 间接风险主要来自对医疗工作的后勤支持系统。间接护理风险的结果一般不会对病人造成直接伤害,常见的间接原因:(1)管理的监督不到位,导致相关规章制度不落实;(2)人员配备不到位,导致工作繁忙,压力大,影响护理质量;(3)环境因素指病人住院期间的生活环境安全。如:停电、中心供氧故障、中心吸引的中断、仪器故障、病区地面湿滑导致病人跌倒等;(4)社会环境病人的经济状况、家庭及社会对病人的关心度,对病人构成影响。(5)病人因素文化信仰和名族、经济状况、学历层次、年龄性格和对疾病的认知等。 1.3 意外风险 (1)患儿在外出检查或者转科搬运中出现病情变化;(2)发生不安全事件,如病人烫伤、跌床、摔倒、自杀等;(3)发生难免性压疮、输液部位感染等护理并发症;(4)材料故障、仪器故障;(5)护士被针刺伤及接触危险病原体事件等;(6)护士受到病人伤害的事件,如被抓伤、咬伤及踢伤等。 2 风险防范 2.1 护理质量督导 增强护士的风险意识,加强培训,开展优质护理,经常征求患儿及家属意见,持续改进工作,提高病人满意度,加强工作责任心,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注意“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分级护理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及“差错事故上报制度”等各种规章制度的落实。交接班时,清点物品并检查各种设备是否处于应急状态,并清楚摆放位置,以防抢救病人时延误时机。 加强理论学习和操作技术的培训,各种护理技术必须是护士完成而不能交给家属来做。基于小儿病情变化快而部分小儿不会说话的特点,护士观察病情要认真及时,并及时将所观察的信息反馈给医生,以便能为病情发生变化的患儿给予及时的治疗处理。及时记录,记录必须是真实、客观,准确,正确应用医学术语,不涂改,“写自己做的,做自己写的。”要做到观察及时,报告及时,处理及时,记录及时。 2.2 护理风险评估 对常见护理风险因素进行评估:(1)对相关工作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估;(2)对护理常规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3)对值班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估;(4)对设备和相关物品的完好状况进行评估;(5)对相关告知义务的范围进行评估;(6)对所有护理记录进行评估;(7)对患儿及家属的沟通能力进行评估。只有对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对疑难重症进行讨论,管理好重症患儿,保障人力资源,才能将风险降到最低。 2.3 护患沟通 随着现实社会的文明与发展,沟通在社会生活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富有艺术性。沟通就像我们随时需要空气一样,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的周围。护患沟通是遵循一系列共同规则,将信息从护士传递到病人(或相反)的过程。有效沟通是应是接受者(病人或护士)所收到的信息与发出者(护士或病人)多表达的正好相同。沟通的结果不但双方能相互影响,并且双方还能建立一定的关系。 病人入院后居住环境的变化,治疗效果的差异都是导致病人抱怨的重要原因或因素。当病人抱怨时,我们应给予病人充分发泄的时间,注意倾听病人抱怨的内容。待病人安静下来,对于能帮助病人解决的问题尽量予以解决;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应向病人说明实际情况,取得病人的谅解,让病人意识到住院后大家是一个集体,应该学会替其他病友和医院着想,要以乐观的心态面对治疗和护理及医院的情况,争取早日康复出院。对于不信任的病人,护士应采用灵活的方式和方法,站在医学的角度,给予全面的、细致的解释。 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操作是护理工作中的主体部分。即使工作经验再丰富,操作技术水平再高,工作再谨慎、认真,也难免有操作失败的时候。如果护士操作前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操作失败后尽快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减轻操作失败对病人带来的痛苦,改善病人对护士的印象。大部分病人能够对此表示理解,不会介意和为难护士,甚至有很多病人还会安慰护士。 如果对护士服务不满意的,可以换其她护士,避免和病人产生正面冲突而引起病人投诉,待病人情绪稳定后再采用恰当的方式与其沟通,以取得病人的理解和支持。

儿科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护理安全管理 儿科

儿科护理安全管理小组 组长:张艳红 组员:宋惠欣李红梅王静

儿科护理安全管理小组制度 一、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确保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二、科室安全管理有专人负责,定期组织检查,发现事故隐患按程序及时报告,采取措施,及时改进。 四、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及时巡视病房,认真观察病情变化,有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并做好护理记录。对于有异常心理状况的患者及家属要加强监护及交接班,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确保病人安全。 六、加强护理,必要时加床档、约束带,以防跌倒、坠床等发生。 七、严格执行医院药品管理制度,确保用药安全。 1、毒、麻、限、剧药品做到安全使用,专人管理,专柜保管并加锁。保持固定基数,每班交接并登记。 2、药物、物品标签清楚,分别放置。 八、抢救器材做到四定:定物品种类、定位放置、定量保存、定人管理。三及时:及时检查、及时维修、及时补充。抢救器械保持性能良好,做好应急准备,定期清点交接。无菌物品标识清晰,保存符合要求,确保在有效期内。

九、病房通道要通畅、清洁,禁止堆放各种物品、仪器设备等,保证病人通行安全。 加强科室水电暖管理,不漏水、漏电、漏气,发现有损坏及时报告设备科维修。工作场所及病房内严禁患者使用非医院配置的各种电炉、电磁炉、电饭锅等电器,确保安全用电。 十、做好安全防盗及消防工作,加强陪护和探视人员的管理,发现有可疑人员立即报告保卫科。、消防器械保持备用的状态。 十一、制定并落实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和危重患者抢救护理预案。 十二、对于所发生的护理过失,科室应及时组织讨论整改,并上报护理部。 一、输液安全管理 1、确保输液用具安全:输注药物前必须认真检查输液用具有效期、包装的完整性。如发现不符要求则不可使用。 2、药物的安全使用:静脉输液治疗流程中药物的领取、摆药、配置、查对、更换液体等步骤均存在安全隐患,必须确保每一个步骤安全,才能保证输液的安全。 3、查对制度 3.1医嘱查对:药物在使用前必须由2人以上核对,确认医嘱无误后才能执行。执行医嘱前需打印好输液执行单,由

新生儿科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样本

新生儿科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新生儿科有关的规章制度 新生儿科工作制度 1、新生儿科的工作人员在院领导下,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本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住院医师应加强对新生儿的各项业务技术管理。 2、新生儿科的工作人员,每天查房一次,并及时处理新生儿的异常症状,做到轻症不转院。需复诊者应多次观察,需转院者由科主任确定。 3、加强检诊工作,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做到检查器材专用,如听诊器、体温计、测黄疸仪等。查房前后专业清洁洗手。 4、新生儿的工作人员,必须做到不旷工、不迟到、不早退,把心放在新生儿科,认真细心观察每一位新生儿。做到科学观察,合理医疗。 5、新生儿科全体工作人员每周业务学习一次,讨论解决疑难病例。新生儿科管理制度 1、新生儿病房布局合理,做到洁污区域分开,功能流程合理。 2、新生儿病房室温保持在24~26℃,相对湿度为55-65%;保持空气清新,每日下午各通风一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每日空气循环消毒三次;每月做空气培养并做好记录。 3、新生儿病房一人一床,被单床单枕套按规定进行换洗,发现污渍及时更换,新生儿出院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后才能使用。 4、患儿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如:

雾化吸入器、面罩、体温计、浴巾等 5、奶瓶“一人一用一消毒”,配奶间用具专用,应用煮沸消毒或高压蒸汽灭菌。 6、新生儿所用衣物,面巾等必须经消毒后方可使用;用后物品应放入专用容器,防止交叉感染;使用后的一次性纸尿布放入专用污物桶加盖密封保存处理。 7、对新生儿沐浴室内的沐浴用品,沐浴池及地面进行消毒。 8、新生儿病房暖箱,蓝光箱每日清洁并更换湿化液,一人一用一消毒。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暖箱、蓝光箱应当每周更换并做好终末消毒处置。 9、对新生儿病房工作人员的手,物体表面做细菌监测;每年对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病原携带检查,阳性带菌者应调离新生儿室,阴转后方可回新生儿室工作。 10、新生儿病房的医务人员须更换好衣、帽、鞋、口罩,外出时必须更换外出衣、鞋。非本室工作人员一律不得进入新生儿室,家属应在规定时间进行探视。 11、医务人员应按要求做好手卫生,接触每一位新生儿前后均应洗手、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12、新生儿查对制度,做好新生儿腕带,床头标识,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13、观察新生儿的病情变化,并准确、及时、全面书写护理记录,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与风险防范

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与风险防范 [摘要]最近几年,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在不断的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多,但是我国的医疗护理服务水平和人们的期望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医疗行业自身又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所以在这样的情况,护理当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就越来越多,因此,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也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一个关注点,儿科护理更是如此。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 在儿科护理的过程中,护理的风险是一直存在的,护理抢救等多个环节都是风险高发的环节,有的时候即使是非常小的一个临床活动都会产生非常大的风险,如果出现了护理事故,就会给患儿及患儿的家属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儿科是一个相对比较特殊的科室,所以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护理过程中的风险,更好的为患儿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1、儿科护理安全问题分析 1.1护理人员因素 护理人员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服务意识相对较差,护理沟通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所以出现了护患之间的矛盾。护理人员面对的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所以护理人员一定要给患者和患者家属以足够的关爱,做好沟通工作,从而让患者及家属能够更加积极的配合治疗。 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患者维权的意识比较强,所以如果护理工

作中出现了问题,家属就会投诉护士,护理工作中是一个和人的生命相互交织的行业,它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全,因此医护人员必须要懂法守法。 儿科护士的工作量和思想压力都比较大,职业认同感并不是很强,儿科护理的工作比较细碎,本来就要承受较大的工作压力,这个时候还要承受来自家属的种种压力,必然会感觉疲惫。 1.2管理方面因素 儿科护士没有编制,所以也无法满足的床护要求,尤其是工作比较繁忙的时候,病房的床位在不断的增加,门急诊输液的人数也呈上升的趋势,所以护士时常处在超负荷的状态,每一年都会出现新的忽视,这样也不利于管理。 护士站工作呈现出明显的多面化特征。除了正常范围之内的管理工作之外,还要对奖金的计算机其他事务性的工作进行操作,这样就会疏忽了对护理质量的控制,护士站在考核的时候不够严格,一些客观因素影响到了护理流程的规范性。 1.3患者及社会因素 病人家属对医院的期望值过高,住院的儿童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十分疼爱,所以对忽视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比如静脉穿刺要求一次完成,但是因为众多因素的影响,很难满足家长的期望,症状也就增加了人们的不满情绪。 市场经济的影响之下,贫富差距更大,就业形势也比较紧张,一些失业人员会对社会有一种不满情绪,常常会表现在孩子住院的时候鸡

儿科病房夜间护理的安全问题与管理对策

儿科病房夜间护理安全问题与管理对策 广东医学20O7年4月第28卷第4期 生,为患者术后恢复提供有力保证.要取得缓解术后 疼痛的良好效果,重要的是护士要加强术前健康教育, 正确评估食管癌患者手术后的疼痛程度并给予合理的 镇痛处理和相应的护理措施,加强心理护理消除负性 心理因素,才能有效地缓解疼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患者康复. ? 673? 参考文献 [1]宋兰英.开胸术后疼痛的护理[J].河北医学,2001,7(3): 271. [2]谭自然,金良玉.护理新概念与临床[M].合肥:中国科技大 学出版社,1998:230. (收稿日期:2007一O1—05编辑:张素文) 儿科病房夜间护理安全问题与管理对策 潘巧红王晓波李崇瑞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妇幼保健院(528200) 【摘要】目的:g-/Cjr,科病房夜间护理安全管理方法.方法通过总结夜间4P~-y-作存在的安全问题.加 强组织与管理,执行有效的护理安全管理对策.结果各项护理制度得到落实,避免了工作中差错失误,有效控 制护理缺陷及减少了护理医疗纠纷的发生.结论重视夜间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问题,提高了护理质量. 【关键词】儿科病房夜间护理护理安全 儿科病房收治的对象为心理,语言,行为发育不够

成熟的小儿,患儿年龄小,病情变化快,意外事件多;护士工作量大,技术含量高,责任风险大;夜间值班护士多为年资低的护士,且是独立操作,临时处置多,因而护理工作压力大,护理力量相对薄弱,是差错事故易发时段….为了使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与完善,我们 通过总结过去1年来夜间护理安全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有效控制了护理缺陷及减少了护理医疗纠纷的发生.对护理工作管理及护理质量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现将实施方法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根据我院儿科住院部2004年6月至2005年6月夜查房检查记录及科室质控评分表,通过检查发现存在护理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急救物品管理,医嘱执行,护理文书书写,危重患者护理和病情观察,护理技术操作水平,护理工作服务情况等项目. 1.2方法根据统计资料,针对2004年6月至2005 年6月这一年来存在的夜间护理安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相关安全管理对策,并在2005年7月至2006年7月组织实施,监测整改效果,对前后2年的护理质量进行统计分析. 1,2.1'思想上未重视夜间护理安全问题病房夜班 年轻护士多,业务水平,工作经验有限,缺乏慎独精神, 不能正确认识到夜间护理潜在的危险性.工作繁忙时,容易简化工作程序,造成漏,错;服务欠及时周到等容易引发护患纠纷和护理差错. 1.2.2违反规章制度①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儿 科病房夜间患儿病情变化快,临时医嘱处置多,夜间医嘱从处理到执行又由一人完成,护士容易简化查对程序.②对患儿家属呼叫应答欠及时.呼叫器铃声夜

2020年新生儿科护理工作计划(最新版)

编号:YB-JH-0256 ( 工作计划)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2020年新生儿科护理工作计 划(最新版) Frequently formulating work plans can make people’s life, work and study more regular, and develop good habits, which is a habit necessary for success in doing things

2020年新生儿科护理工作计划(最 新版) 摘要:经常制订工作计划,可以使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比较有规律性,养成良好的习惯,因为习惯了制订 工作计划,于是让人变得不拖拉、不懒惰、不推诿、不依赖,养成一种做事成功必须具备的习惯。本内容可 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使用。 【篇一】 新的一年,新的起点为进一步贯彻“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总旨,强化基础护理,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提高病人满意度。根据护理部有关精神结合我科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完善护理风险防范措施,有效地回避护理风险,为病儿提供优质、安全有序的护理服务。 1.不断强化安全意识教育,发现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时要及时提醒,并提出整改措施,以院内外护理差错为实例组织讨论学习借鉴,使护理人员充分认识护理差错因素新情况、新特点,从中吸取教训,使安全警钟常鸣。 2.加强重点时段的管理,如夜班、中班、节假日等,实行弹性排

新生儿科护理常规

第二十二章新生儿科专科护理常规 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1.保持病房空气流通、光线充足,室温22℃~24℃,湿度55%~65%,每日4次空气消 毒。 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按病种隔离,防止医院感染。 3.新入院患儿:洗澡(危重者除外),体检、更衣,戴姓名牌(姓名、性别),并与家 属核对无误,测体重、量肛温,安排床位,通知医师。 4.患儿每日测体温6次,早产儿及低体温者给予适当保暖,监测体温。发热患者一般 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并密切观察体温。 5.保持床单位整洁,体位舒适,保持皮肤清洁,病情允许者每日洗澡1次,换尿布后 用温水洗净臀部并涂鞣酸软膏,预防红臀。 6.喂养:按医嘱喂养,喂奶时应抱起或抬高患儿头背部,喂奶后宜取右侧卧位;不能 吸吮者用胃管或滴管喂养,喂奶前注意是否有胃潴留、腹胀、呕吐等喂养不耐受情况,同时做好口腔护理,食具及时消毒。 7.脐带护理:出生后1~2日开始不包扎,每日常规消毒2~3次,注意有无继发感染, 酌情剪断脐带残端。 8.每周称体重2次,早产儿遵医嘱每日或隔日测体重1次。 9.危重患者遵医嘱给予多参数监护仪监护,随时评估生命体征、面色、皮肤颜色、哭 声及自主活动等,一般患者每班至少评估2次,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师。 10.妥善固定各种管道,严格按医嘱给予液体和各种药物,用微量注射泵控制输液速度, 危重患者遵医嘱每8小时记录总出入量1次。 11.及时、准确填写护理记录单,严格执行床旁交接班制度。 患儿出院时,仔细核对床号、姓名、性别,体查,更衣,并向家属做好出院宣教。

第一节早产儿护理常规

第二节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护理常规

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分析

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分析 发表时间:2018-01-16T15:32:42.740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34期作者:康香[导读] 定期分析总结,发现问题,另一方面根据风险因素分析积极制定防范措施,降低护理风险,减少护理纠纷事件的发生率。(江安县人民医院四川宜宾 644200) 【摘要】目的:分析儿科护理中的常见因素,并制定防范措施。方法:以我院200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760例患儿发生护理纠纷事件,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护理工作中常见的护理风险因素,制定针对性防范措施。结果:通过分析,儿科护理工作中常见的风险因素包括社会因素、管理因素以及护理人员因素等,制定防范护理措施并实施一段时间后,护理纠纷发生率显著得到降低,前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包含多个方面,实施护理防范措施能够提升护理质量,降低护理纠纷事件的发生率。 【关键词】护理风险;儿科护理;防范措施【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4-0008-02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ommon factors in pediatric care, and to develop preventive measures. Methods In our hospital 2000 cas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760 cases occurred nursing dispute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clinical data of patients, nursing analysis of common risk factors in nursing work, to develop targeted preventive measures. Results Through the analysis, the common risk factors in pediatric nursing include social factors, management factors and nursing personnel factors, formulate and implement preventive nursing measures a fter a period of time, the incidence of nursing disputes can be significantly reduced,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efore and after contrast difference (P<0.05).Conclusion Pediatric nursing risk factors include many aspects, the implementation of nursing prevention measures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are,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nursing disputes events. 【Key words】Nursing risk; Pediatric nursing; Preventive measures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生活理念发生了很大转变,更加注重生活质量,因此对于护理服务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儿科护理中尤其是如此,由于儿科患者年较小,各方面配合能力都不完善,且现在患儿家属都比较宠爱孩子,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很容易导致发生护理纠纷事件。因此分析儿科护理中常见的风险因素,并制定针对性防范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以我院接诊的20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对此进行了分析,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每年接诊患儿5000例左右,本次选择我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接诊的100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共有380例患儿发生护理纠纷事件,发生率38.0%。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中男孩660例,女孩340例。患儿年龄2~8岁,平均年龄(3.8±0.5)岁。儿科护士共有17名,全部为女性,平均年龄(23.5±2.5)岁,本科学历4名,专科学历11名,中专2名。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诊治的1000例患儿对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的年龄等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风险因素分析由护士长选择3名护理技能强、护理知识掌握扎实的人员组成儿科护理风险小组[1],选取护士长为小组组长,对2015年4月—2016年4月期间诊治的20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对发生护理风险纠纷事件的76例患儿进行重点检查分析,排查在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根据分析结果,将风险因素归为4类[2]:(1)护理服务质量类:由于护理过程中护理态度缺乏热情、护理技能不够熟练或者没有及时更换药液的原因造成;(2)护理差错类:在对患儿病情查对、输液、用药或者输血过程中,由于护理人员的失误造成;(3)意外情况类:在对患儿输液、输血过程中发生意外情况,或在护理过程中导致发生烫伤、坠床、碰伤以及走失等情况;(4)护理记录类:在对患儿的信息记录过程中信息记录不全面,不及时、不准确导致患儿临床治疗中发生意外情况。 1.2.2制定防范措施根据以上对儿科护理中常见的风险因素的分析,制定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主要内容包括:由护士长选择3名护理风险意识强、护理技能水平高的护士组成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对于护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构建护理安全网络,强化各护理人员的护理风险意识,提升护理安全管理水平。完善相关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技能培训,并加强法律知识教育,提升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规范各护理环节的操作行为。根据实际护理情况修订护理安全管理规范,包括专科护理常规、疾病护理常规等[3]。完善监督机制建设,确保各项护理工作能够完全执行落实。对护理人员的沟通技能进行培训,提升与患儿及家属的沟通水平,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降低护理纠纷事件的发生。以上护理防范措施从2016年5月份开始实施,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诊治的200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观察实施护理防范措施后的临床护理效果。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数据处理通过专业SPSS16.0软件进行处理,数据采用百分比(%),组间数据比较进行χ2检验,当P<0.05时具有比较意义。 2.结果 2.1 患儿护理投诉风险因素 分析对本次探究中患儿家属投诉的护理风险因素进行统计,主要因素包括护理人员责任心差、护理技能差、沟通态度不友好、未严格按照护理规范操作、护理制度建设不完善等。 2.2 实施护理防范措施前后护理纠纷发生率比较比较实施护理防范措施后儿科护理中护理纠纷事件的发生率,如表1所示,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与实施护理防范措施之前相比,通过实施护理防范措施,护理纠纷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降低,数据比较具有统计意义(P<0.05)。表1 护理防范措施实施前后护理纠纷事件发生率

儿科病房管理制度

儿科病房管理制度 篇一:新生儿科病房管理制度 新生儿科病房管理制度: 1、新生儿科护理工作制度 2、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抢救工作制度 3、新生儿科交接班制度 4、新生儿科查对制度 5、分级护理制度 6、新生儿科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7、新生儿科操作安全制度 8、新生儿科病房安全制度 9、新生儿科探视和病情咨询制度 10、无菌技术操作制度 11、危重病人交接班制度 12、新生儿科消毒隔离制度及监控措施 13、新生儿科隔离室消毒隔离制度 14、新生儿科各类仪器设备的清洁消毒制度 15、新生儿科沐浴制度 16、配奶间消毒隔离制度

17、手卫生制度 18、新生儿科各类导管管理制度 19、专科护理质量管理制度 20、新生儿科护理奖惩制度 21、新生儿科护理差错事故等级报告制度 22、护理查房、护理会诊、护理病例讨论制度 23、各种护理安全防范制度 24、病人用药观察制度 25、护理关键流程患者识别措施 26、重点环节护理管理制度 27、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28、护理人员带教制度 29、紧急情况下口头医嘱与执行流程 30、执行医嘱制度与流程 31、NICU护士绩效考核制度 32、NICU护士绩效和工作评价考核评分标准 33、新生儿科护士绩效考核制度 34、新生儿科护士绩效和工作评价考核评分标准 35、新生儿科患儿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36、新生儿科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37、新生儿科护理人员层级管理规范 篇二:儿科管理制度

一.各级医务人员职责 儿科主任医师(儿科主任) 1.在科室主任领导下,负责和指导全科医疗、教学、科研、技术培训和理论提高工作。 2.每周查房2-3次,亲自参加并指导急、重、疑难病例的抢救和诊治,特殊疑难病的会诊和死亡病例的讨论,遇到重大或特殊疑难病,负责协调相关科室共同进行处理和解决。 3.指导本科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做好各项医疗工作,有计划地开展基本功训练,检查下级医师的各种医疗文件。 4.担任临床教学和研究生、进修医师、实习医师的培训工作,根据自己专业对本科主治医师、进修生、住院医师和实习医师,定期举办专题讲座。 5.每周最少出专家门诊1-2次。 6.运用国内、国外先进的医学理论和经验,指导临床实践,不断开展新技术及新业务,提高医疗质量,指导全科结合临床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7.督促下级医师认真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医疗操作规程,参加事故差错分析会,提出处理意见和改进措施。 8.在管理病房期间,每日进行对出院病例进行最后审查,并审签出院病历。儿科副主任医师 参照主任医师职责执行

新生儿科护理工作计划结尾(2020年)

编号:YB-JH-0313 ( 工作计划)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新生儿科护理工作计划结尾 (2020年) Frequently formulating work plans can make people’s life, work and study more regular, and develop good habits, which is a habit necessary for success in doing things

新生儿科护理工作计划结尾(2020 年) 摘要:经常制订工作计划,可以使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比较有规律性,养成良好的习惯,因为习惯了制订工作计划,于是让人变得不拖拉、不懒惰、不推诿、不依赖,养成一种做事成功必须具备的习惯。本内容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使用。 一、认真执行院部、护理部及院感办下达的各类制度及工作任务。并积极组织学习,督导各项工作完成情况。 二、加强重症监护室的消毒隔离制度及基础护理质量,完善母婴同室的健康宣教。 三、加强护士在职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抓好护士的“三基”及专科技能训练与考核工作 1、重点加强对新入院护士、聘用护士、低年资护士的考核,强化她们的学习意识,计划上半年以强化基础护理知识为主,增加考核次数,直至达标。 2、加强专科技能的培训:制定出周期内专科理论与技能的培训与考核计划,每月组织考试、考核一次,理论考试要有试卷并由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