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哲学思想简述论文
周敦颐人性论思想论文

周敦颐人性论思想论文摘要:在道德领域内,一部分人全盘否定和摒弃传统道德观念,拜金主义肆意泛滥,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
更有甚者,为满足一己私利,置国法党纪于不顾,顶风作案,都是不断膨胀的私欲所致。
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传统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而周氏所提倡的小个体服从于社会、个体自我修为、不断反省清除私欲的思想,对于净化和陶冶人们内在心灵,树立社会公德的规范作用,促使人们在发展经济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周敦颐之前人性论的代表人物及流派人性问题是自古以来中外思想家们激烈争论,各抒己见的一个重要论题。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1】坚持唯心主义天赋道德“性善”论,告子则说:“食、色,性也。
”【2】认为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道德观念的东西。
又说:“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
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
” 【3】又说“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与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4】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也”,反对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善恶的分化受社会环境和教化程度的影响。
而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5】是说人的本性是“恶”,“善”只不过是人为的结果,属于性恶论者。
西汉时期的董仲舒则提出“性三品”等级说,认为人性可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
同时,董氏提出“今万民之性,有其质而未能觉,譬如瞑者待觉,教之然后善。
”【6】又说:“名性不以上,不以下,以其中名之。
性如茧如卵,卵待覆而成雏,茧待缫而为丝,性待教而为善。
”【7】提出性待教而为善的观点,主张对人的教化。
而董仲舒之后的杨雄却调和了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说:“人之性也善恶混。
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8】提出人性善恶混之说。
东汉时期的王充也坚持“人性三品论”,认为“气有多少,故性有贤愚。
” 【9】“人性有善有恶,犹人才有高有下。
周敦颐学术思想总结

周敦颐学术思想总结周敦颐(1017年-1073年),字明友,汉族,北宋文人和哲学家。
他的学术思想深受儒家和道家的影响,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他的学术思想主要集中在宇宙、人生和修养三个方面。
以下是对周敦颐学术思想的总结。
在宇宙观方面,周敦颐接受了老庄哲学的影响,认为宇宙是一个博大无边的无限体,他称之为“太极”。
他认为宇宙由无有二变化而成,创造了万物。
他还认为宇宙是一个有机整体,万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在人生观方面,周敦颐认为人与宇宙是相通的,人性是宇宙的一部分。
他强调人性本善,并主张通过修养和内省来实现人性的优美和完善。
他把修养分为两个层面:个人修养和社会修养。
个人修养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社会修养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公正。
在修养观方面,周敦颐强调修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发展。
他强调道德修养和智慧修养的结合,认为只有善于思考并实践于行动中,才能实现真正的修养。
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方法,并主张以仁爱为核心。
他认为修养的过程中需要超越个体利益,追求整体的和谐和公平。
总的来说,周敦颐的学术思想强调宇宙与人类的关系,主张通过修养和内省来实现人性的优美和完善。
他对道德修养和智慧修养的结合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并主张以仁爱为核心。
他的学术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对儒家文化起到了推动作用,也对后世的科学和哲学产生了启发。
他在思想和学术研究中富有创见,对儒家和道家的思想进行了整合和发扬光大。
他的学术思想强调了个人和社会修养的重要性,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和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他也对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提出了以修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总之,周敦颐的学术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宇宙观、人生观和修养观都具有独特性和深远影响。
他的学术思想不仅为后世的学者提供了借鉴和启发,也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修养和追求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周敦颐哲学观念

周敦颐哲学观念周敦颐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伟大哲学家,他的哲学观点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理气合一”,即将宇宙万物的存在归纳为“理”和“气”两个基本要素。
下面将从“理”和“气”两个方面来阐述周敦颐的哲学观点。
我们来讨论“理”的概念。
在周敦颐看来,宇宙的运行和万物的变化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和道理,这种规律和道理就是“理”。
他认为,“理”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宇宙中的客观规律,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存在。
周敦颐认为,“理”是超越人类主观认识的,它存在于宇宙的每一个角落,包括人类的思维和行为。
他将“理”看作是一种普遍的道德准则,人们只有遵循这种道德准则,才能达到宇宙的和谐与统一。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气”的概念。
在周敦颐看来,“气”是宇宙万物的物质基础,是一种无形无质的存在。
他认为,“气”是一种动力,是一种驱使万物运动和变化的力量。
周敦颐认为,“气”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存在,它存在于宇宙的每一个角落,贯穿于万物之中。
他将“气”看作是一种能量,能够使万物运动、生长和变化。
周敦颐认为,“气”是一种动态的存在,它不断地在宇宙中流动和变化,是宇宙万物运行的动力。
基于“理”和“气”的观点,周敦颐提出了“理气合一”的哲学观点。
他认为,“理”和“气”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二者合一才能构成宇宙万物的存在和运行。
他认为,“理”是“气”的本质,是一种内在的规律和道理;而“气”是“理”的外在表现,是一种物质基础和动力。
周敦颐认为,“理气合一”是宇宙万物存在和运行的根本原则,只有理解和遵循这一原则,才能达到宇宙的和谐与统一。
在周敦颐的哲学观点中,他还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他认为,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
他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认为,人应该遵循“理气合一”的原则,将自己的行为和思维与宇宙的规律相一致,才能实现自身的完善和宇宙的和谐。
他主张人应该追求道德的提高和修养的完善,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周敦颐的哲学思想与艺术成就

周敦颐的哲学思想与艺术成就周敦颐(1017年-1073年)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学者和艺术家,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他的理论思想既包括文学艺术,也涉及哲学思考。
周敦颐把美育和人生哲学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创作和文化传承理论,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对天道精神的思考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美好的精神境界。
在他看来,人应该遵循天地自然之道,才可能感悟出美好的事物。
而“莲之为物,无远近高下之分”,正是因为莲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充分照顾到了它的生存条件下,才使它在任何时候都显露出美丽的精神实质。
这一思想体系揭示了宇宙、人类和自然的本质联系,具有深远的哲学意义。
二、提出“气韵”审美观周敦颐的美学理论开创性地提出了“气韵”的概念,认为“气韵”是一种非物质的审美要素,是艺术作品所表达的精神境界和情感内涵,是艺术品超越物质存在的根本要素。
他将气韵与儒家的“仁、义、礼、智”并列,强调了气韵在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他提出“以气入笔”,追求艺术表现的完美与灵动,通过具体练习实践,探索书画艺术的新发展。
三、治国思想中的崇尚“和”道理周敦颐的治国思想十分注重“和”道理,认为国家的治理需要尊重大家的意见,积极寻求共识,以和谐为中心。
他主张政治思想一定要以仁爱为核心,倡导社会道德的提高以及个人的自我修养。
这种思想观点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很多理论流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文学创作上的创新在文学创作上,周敦颐有着很大的创新性。
不同于传统写作的流水账式的叙事风格,他提出了“灵明之辞”的概念,追求语言上的纯粹和美感,避免了语言的模糊和庸俗。
他在文学创作上的贡献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总之,周敦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学者和文化名人。
他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创作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在今天这种全球化的环境下,以他的思想为基础,重塑人们对自然、社会、人性和美的认识,引导人们从感性和理性的角度来审视、解析和体验现实生活,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是十分必要的。
周敦颐哲学思想简述

周敦颐哲学思想简述作者:姜乐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16期摘要:作为理学开山的周敦颐,他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宇宙论,完成了儒学伦理“推本太极”的功业而被推为“道学宗主”。
《宋史·道学传》中,周敦颐被认定为孔孟道统的继承者,“得圣贤不传之学”,肯定了他在理学史上的地位,现就简要介绍一下周敦颐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太极图说》;诚一、周敦颐受道家影响周敦颐处世超然自得,尘世名利,雅好山林,他窗前杂草丛生却不锄之,答曰:“与自家意思一般。
”体现出一种要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人生胸怀,这里似乎有庄子观鱼乐之意,大有脱俗之向。
周敦颐之恬淡远志,无疑深受道家影响,性情上如此,思想上更是如此。
从渊源上看,老学和易学是他思想的两大源泉。
尤其是老学及王弼注《老》《易》中的学说,成为周敦颐的哲学结构和方法的基干。
周敦颐受道家哲学影响之最明显者为《太极图说》,对于“无极而太极”一句,争议不断。
《易传》中只有“无极”概念,而先秦典籍中说到的“无极”多指无穷意,儒家仅论太极,以之为“有”,道家则视其道为无极而太极,即恍惚之道与真精之一的关系。
周敦颐的学说正是承接道家老子的思想而来的,因此,朱熹认为周敦颐“发圣学所未发”,此说法受到陆九渊的批评:“不言无极,则太极同于一物,而不足为万化根本;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于空寂,而不能为万化根本。
夫太极者,实有是理,圣人从而发明之耳,非以空言立论,使后人簸弄于颊舌纸笔之间也。
无极二字,出于老氏《知其雄章》,吾圣人之书所无有也。
《老子》首章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而卒同之,此老氏宗旨也。
无极而太极,即是此旨。
”陆九渊虽与朱熹的观点有差异,但是他指出周敦颐这一思想来自于老学则不误。
总之,周敦颐的思想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最终形成自己的道家化的儒家思想,融合儒家与道家,成为宋明理学的开端。
二、《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是一套宇宙生成系统,它的发展模式是太极——阴阳——五行——万物。
周敦颐思想简论

周敦颐思想简论古国⽹作者:任守愈周敦颐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很多学者认为⼆程是他的学⽣,他开启了宋明理学。
这⼀点,现在也有⼈表⽰怀疑,但是其精粹的思想是⼈所共知的,主要在《太极图说》和《通书》中。
《太极图》源于道教,周敦颐将其融⼊《易传》之中,写出了《太极图说》。
在《太极图说》中将《易传》的天地⼈三⽅⾯,演化为天地⼈三极。
对于《太极图说》中的⾸句现在还有很⼤的分歧,其中以朱熹和杨⽅两个为代表。
朱熹《濂溪传》中为“⾃⽆极⽽为太极”,杨⽅九江本《周⼦全书》中为“⽆极⽽⽣太极”。
但是在《太极图解》和《近思录》中为“⽆极⽽太极”。
当时胡⼴仲、张栻、吕祖谦与朱熹讨论《太极解义》,就没有提到“⽆极⽽太极”有误。
所以我认为“⽆极⽽太极”也便是《太极图说》的⾸句。
“⽆极⽽太极”。
“太极”是什么哪?《易传系辞上》中说的明⽩,⼋卦⽣四象,四象声两仪,两仪⽣太极。
《⽼⼦》中讲:⼀⽣⼆,⼆⽣三,三⽣万物,⽣⽣不息。
这样的“太极”我认为是⼀个⽆穷的,不变的,如同朱熹说的“理”。
由于它的动静变化⽽引起世间万物的变化,物物都有太极之理。
张载说:“太虚⽆形,⽓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矣。
”(《正蒙太和》)有⼀点与这个相似,就是物质的原始状态,但是太极是不会聚散的,⽽是动静变化。
动则⽣阳,静则⽣阴,静极复动,说明太极是运动着的,由于这个变化使得五⾏变化。
五⾏由阴阳变化⽽⽣,《太极图说》中讲:“五⾏,⼀阴阳也;阴阳,⼀太极也;太极本⽆极也。
”实际上就是说这个道理,太极和⽆极有什么关系哪?可以这样说“太极”还是有形的,⽽“⽆极”是⽆形的,从⽆到有是⼀个过程,这个过程时间上是没有先后的,但是在逻辑上是有先后的。
阴阳动静变化的不同,使得⽣成的五⾏也不同,所以说:“五⾏之⽣,各⼀其性。
”(《太极图说》)“阴阳接⽽万物⽣”,阴阳组合的⽐例不同,使得五⾏运⾏⽽⽣成的四时和万物不同。
怎样才能⽣成四时等周敦颐没有说明,只是讲到:“⼆⽓交感,化⽣万物。
周敦颐的儒学思想

周敦颐的儒学思想周敦颐的思想主张体现在三个方面1、哲学主张周敦颐的哲学主张是将宇宙视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无极与太极、太极与人极,均统一为一个整体。
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就是一个“诚”字,在周敦颐看来,“诚”首先是宇宙存在的根据,是宇宙的本体,即天道本体论。
“诚”所体现的心性本体论一个突出的表现便是人的伦理道德。
周敦颐如此推重“诚”,就是坚信人类具有真诚善良的本性。
2、教育主张周敦颐的教育主张以“学为圣人”为宗旨,认为教育的目的正是要使人们善恶归善,求得“仁义中正”。
他尤其强调德育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认为“君子进德修业”是学习的根本,知识是为德育服务的工具。
在教育和学习方法上,他主张要靠自己的学习和思索,也要有教师和朋友的指导作用。
3、政治主张周敦颐的政治主张中心是“顺化”。
他指出圣人在上,以仁育万物,以义正万民。
圣人修仁义之德,万民才能接受教化,化而为善。
同时,也强调刑罚,在周敦颐看来,刑治是为弥补道德的不足而采取的万不得已的选择。
他指出圣人以天道为法则,主要是以政养万民,德治是最好的养民方法和手段。
他主张“慎刑”,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轻易使用刑治。
扩展资料生平简介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道州营道地方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由于大量广泛地阅读,周敦颐接触到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想。
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一直到汉代才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猎,这为他而后精研中国古代奇书《易经》创立先天宇宙论思想奠定了基础。
十五岁时,周敦颐和母亲一同上到京城,投奔舅父郑向,当时他是宋仁宗朝中的龙图阁大学士。
这位舅父对周敦颐母子十分眷顾。
在周敦颐二十岁时,舅父向皇帝保奏,为他谋到了一个监主薄的职位。
周敦颐在任职期间尽心竭力,深得民心。
在生活中,周敦颐开始研究《周易》,后来终于写出了他的重要著作《太极图·易说》,它提出了一个宇宙生成论的体系。
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宋明理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以“诚”为本:周敦颐人生哲学探究

以“诚”为本:周敦颐人生哲学探究作者:朱怀义来源:《文存阅刊》2020年第16期摘要:周敦颐生于1017年,卒于1073年,所处时代是中国北宋时期,他生前官位不高,不慕荣利,一心钻研哲学,世称濂溪先生。
周敦颐去世后,其弟子程颐、程颢成名,周敦颐的才学因此被更多人认可。
到了南宋时期,因朱熹的推崇,周敦颐的学术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本文将简单论述周敦颐以“诚”为本的哲学思想,希望能为周敦颐人生哲学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以“诚”为本;周敦颐;人生哲学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省道县)人,号称濂溪先生,北宋哲学家,主要作品有《周元公集》,其《爱莲说》被誉为千古咏莲名篇。
周敦颐的哲学思想对后世哲学、理学影响深远,因此被称为程朱理学的开山鼻祖。
本文将简单分析周敦颐人生哲学思想产生背景,系统论述周敦颐人生哲学的理论内核与基本内涵,并综合探讨周敦颐以“诚”为本人生哲学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周敦颐人生哲学思想的产生背景周敦颐所处时代为北宋中期,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王朝,对文人士大夫极为尊重,很重视学术研究,很多知识分子因此消除了科举功利思想,非常注重追求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继承儒家思想的同时有个人独立的思想意识,专注于研究更深层次的学问,关心国家政治与民族大计。
其次,文人士大夫非常重视个人操守,主张知行合一,恪守儒家道德准则,引领社会风尚,将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作为毕生理想。
范仲淹在庆历新政失败后写下名垂千古的《岳阳楼记》,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由此可见,他将儒家思想作为个人所追求的崇高理想。
与此同时,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对宋代文人思想意识的影响也极为深远,文人士大夫在继承儒家思想的同时也融合了这两家思想的精髓,在此基础上开创了新的理学思想。
周敦颐所倡导的“诚”原本来自《中庸》思想,“诚”这一思想意识主要集中于其著作《太极图说》与《通书》中。
在作品中,周敦颐将“诚”和“太极”相融合,认为这两者的属性相同,指出“诚”是万物之本,具备道德本体和宇宙本体的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敦颐哲学思想简述
摘要:作为理学开山的周敦颐,他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宇宙论,完成了儒学伦理“推本太极”的功业而被推为“道学宗主”。
《宋史·道学传》中,周敦颐被认定为孔孟道统的继承者,“得圣贤不传之学”,肯定了他在理学史上的地位,现就简要介绍一下周敦颐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太极图说》;诚
一、周敦颐受道家影响
周敦颐处世超然自得,尘世名利,雅好山林,他窗前杂草丛生却不锄之,答曰:“与自家意思一般。
”体现出一种要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人生胸怀,这里似乎有庄子观鱼乐之意,大有脱俗之向。
周敦颐之恬淡远志,无疑深受道家影响,性情上如此,思想上更是如此。
从渊源上看,老学和易学是他思想的两大源泉。
尤其是老学及王弼注《老》《易》中的学说,成为周敦颐的哲学结构和方法的基干。
周敦颐受道家哲学影响之最明显者为《太极图说》,对于“无极而太极”一句,争议不断。
《易传》中只有“无极”概念,而先秦典籍中说到的“无极”多指无穷意,儒家仅论太极,以之为“有”,道家则视其道为无极而太极,即恍惚之道与真精之一的关系。
周敦颐的学说正是承接道家老子的思想而来的,因此,朱熹认为周敦颐“发圣学所未发”,此说法受到陆九渊的批评:“不言无极,则太极同于一物,而不足为万化根本;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于空寂,而不能为万化根本。
夫太极者,实有是理,圣人从而发明之耳,非以空
言立论,使后人簸弄于颊舌纸笔之间也。
无极二字,出于老氏《知其雄章》,吾圣人之书所无有也。
《老子》首章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而卒同之,此老氏宗旨也。
无极而太极,即是此旨。
”陆九渊虽与朱熹的观点有差异,但是他指出周敦颐这一思想来自于老学则不误。
总之,周敦颐的思想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最终形成自己的道家化的儒家思想,融合儒家与道家,成为宋明理学的开端。
二、《太极图说》
无极而太极是一套宇宙生成系统,它的发展模式是太极——阴阳——五行——万物。
《太极图说》认为,宇宙的最初阶段是“无极而太极”,“无极”是指无形无象的最高实体,“太极”指的是最大的统一体。
宇宙最原初实体为太极元气,太极元气分化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变化交合形成五行,各有特殊性质的五行进一步化合凝聚,从而产生了万物。
《太极图说》的宇宙发生学说表明,世界在本质上是从某种混沌中产生出来的东西,是某种发展起来的东西,是某种在时间过程中逐渐生成的东西。
太极作为未分化的原始实体,它的运动是阴阳产生的根源。
“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突出了宇宙本质上是运动的。
运动的过程是动静两个对立面的交替和转化,“动极而静,静极复动”,“动”的状态发展到极点,就要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变化为“静”。
同样,“静”的状态发展到极点,就又要转化为“动”,整个宇宙过程中任何一种特定的运动状态都不是恒常不变的。
《太极图说》给我们展现出了宇宙万物如何化生,
人作为天地间最有灵气的生物是如何成己并且如何成圣这一整套
理论模式,其中也不乏包含着一些具有辩证意义的观点,值得我们学习。
三、以诚为本的圣人之境
自思孟学派提出“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以后,“诚”这一范畴一直被儒学所重视,李翱力倡“性命之道”,糅合儒、佛,更把“诚”规定为“动静皆离,寂然不动”而与天地合一的“圣人”境界,进一步提高了“诚”在儒学伦理思想中的地位。
这在周敦颐这里显得尤为突出,“诚”不仅成了宇宙的精神实体,而且又是“圣人之本”和一切伦理道德的根基。
他提出“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认为一个“士”应把成贤成圣作为一生追求的理想目标,应该“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
黄宗羲指出:“周子之学,以诚为本,从寂然不动处握诚之本,故曰主静立人极”《宋元学案卷十二》。
《太极图说》说:“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矣。
”他认为,人得阴阳五行的优秀材料而生,为万物中最灵的。
身体既然生成了,精神发生,就有知识了,刚柔善恶等品质相互影响,万事层出不穷。
所以必须建立一个最高标准,叫做“人极”,人极的内容就是“中正仁义”,而以“静”为主。
这种“中正仁义而主静”的境界,也就是“诚”的境界。
周敦颐自己解释“主静”说:“无欲故静”。
所谓“静”就是安定、安宁。
所谓“无欲”,就
是没有私欲的干扰。
他认为,人能“无欲”,仁义道德的本性也就发挥出来了,这就是他所说的“诚”的境界。
圣人为什么要以“诚”为本?这是因为“诚”自有妙用,周敦颐说:“寂然不动者,诚也。
感而遂通者,神也。
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
诚精故明,神应故妙,几微故幽。
诚、神、几,曰圣人。
”《通书·圣》,“寂然不动”也即《诚几德》章所说的“诚无为”,意为至静无思,此谓“诚”之体。
“神”即“诚”之用,它能通达明照,是“诚”所固有的一种神妙的认识功能。
“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
”意即善恶之未形。
这是说,“诚”作为道德的本体,本身就是一种先验而神妙的认识主体,一旦感应而动,不必通过思虑,即能明照一切,自可直觉微而未形的善恶。
圣人以诚为本,就具备了“诚”、“神”、“几”三者统一的品格,“圣,诚而已矣”《通书·诚下》。
作为圣人之本的“诚”,是“寂然不动”的,只有主静,才能达到与“诚”合一的境界,也才能“立人极”,也才能达到圣人之境。
参考文献:
[1]方克立,李兰芝.中国哲学名著选读[m].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2]钱穆.宋明理学概述[m].九州出版社,2010.
[3]冯达文,郭齐勇.新编中国哲学史[m].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姜乐(1987-),男,安徽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