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03第三章脂类.

(整理)03第三章脂类.
(整理)03第三章脂类.

第三章脂类

提要

一、概念

脂类、类固醇、萜类、多不饱和脂肪酸、必需脂肪酸、皂化值、碘值、酸价、酸败、油脂的硬化、甘油磷脂、鞘氨醇磷脂、神经节苷脂、脑苷脂、乳糜微粒

二、脂类的性质与分类单纯脂、复合脂、非皂化脂、衍生脂、结合脂

单纯脂

脂肪酸的俗名、系统名和缩写、双键的定位

三、油脂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1)水解和皂化脂肪酸平均分子量=3×56×1000÷皂化值

(2)加成反应碘值大,表示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即不饱和程度高。

(3)酸败

蜡是由高级脂肪酸和长链脂肪族一元醇或固醇构成的酯。

四、磷脂(复合脂)

(一)甘油磷脂类

最常见的是卵磷脂和脑磷脂。卵磷脂是磷脂酰胆碱。脑磷脂是磷脂酰乙醇胺。

卵磷脂和脑磷脂都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磷脂是兼性离子,有多个可解离基团。在弱碱下可水解,生成脂肪酸盐,其余部分不水解。在强碱下则水解成脂肪酸、磷酸甘油和有机碱。磷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在空气中易氧化。

(二)鞘氨醇磷脂

神经鞘磷脂由神经鞘氨醇(简称神经醇)、脂肪酸、磷酸与含氮碱基组成。脂酰基与神经醇的氨基以酰胺键相连,所形成的脂酰鞘氨醇又称神经酰胺;神经醇的伯醇基与磷脂酰胆碱(或磷脂酰乙醇胺)以磷酸酯键相连。

磷脂能帮助不溶于水的脂类均匀扩散于体内的水溶液体系中。

非皂化脂

(一)萜类是异戊二烯的衍生物

多数线状萜类的双键是反式。维生素A、E、K等都属于萜类,视黄醛是二萜。天然橡胶是多萜。(二)类固醇都含有环戊烷多氢菲结构

固醇类是环状高分子一元醇,主要有以下三种:动物固醇胆固醇是高等动物生物膜的重要成分,对调节生物膜的流动性有一定意义。胆固醇还是一

些活性物质的前体,类固醇激素、维生素D3、胆汁酸等都是胆固醇的衍生物。

植物固醇是植物细胞的重要成分,不能被动物吸收利用。

1,酵母固醇存在于酵母菌、真菌中,以麦角固醇最多,经日光照射可转化为维生素D2。

2.固醇衍生物类

胆汁酸是乳化剂,能促进油脂消化。

强心苷和蟾毒它们能使心率降低,强度增加。

性激素和维生素D

3. 前列腺素

结合脂

1.糖脂。它分为中性和酸性两类,分别以脑苷脂和神经节苷脂为代表。

脑苷脂由一个单糖与神经酰胺构成。

神经节苷脂是含唾液酸的糖鞘脂,有多个糖基,又称唾液酸糖鞘脂,结构复杂。

2.脂蛋白

根据蛋白质组成可分为三类:核蛋白类、磷蛋白类、单纯蛋白类,其中单纯蛋白类主要有水溶性的血浆脂蛋白和脂溶性的脑蛋白脂。

血浆脂蛋白根据其密度由小到大分为五种:乳糜微粒主要生理功能是转运外源油脂。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转运内源油脂。

低密度脂蛋白(LDL) 转运胆固醇和磷脂。

高密度脂蛋白(HDL) 转运磷脂和胆固醇。

极高密度脂蛋白(VHDL) 转运游离脂肪酸。

脑蛋白脂不溶于水,分为A、B、C三种。top

第一节概述

一、脂类是脂溶性生物分子

脂类(lipids)泛指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的各类生物分子。脂类都含有碳、氢、氧元素,有的还含有氮和磷。共同特征是以长链或稠环脂肪烃分子为母体。脂类分子中没有极性基团的称为非极性脂;有极性基团的称为极性脂。极性脂的主体是脂溶性的,其中的部分结构是水溶性的。

二、分类

1.单纯脂单纯脂是脂肪酸与醇结合成的酯,没有极性基团,是非极性脂,又称中性脂。三酰甘油、胆固醇酯、蜡等都是单纯脂。蜡是由高级脂肪酸和高级一元醇形成的酯。

2.复合脂复合脂又称类脂,是含有磷酸等非脂成分的脂类。复合脂含有极性基团,是极性脂。磷脂是主要的复合脂。

3.非皂化脂包括类固醇、萜类和前列腺素类。不含脂肪酸,不能被碱水解,称为非皂化脂。类固醇又称甾醇,是以环戊烷多氢菲为母核的一种脂类。胆固醇是人体内最重要的类固醇,它因有羟基而属于极性脂。萜类是异戊二烯聚合物,前列腺素是二十碳酸衍生物。

4.衍生脂指上述物质的衍生产物,如甘油、脂肪酸及其氧化产物,乙酰辅酶A。

5.结合脂类脂与糖或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脂和脂蛋白。

三、分布与功能

(一)三酰甘油是储备能源

三酰甘油主要分布在皮下、胸腔、腹腔、肌肉、骨髓等处的脂肪组织中,是储备能源的主要形式。三酰甘油作为能源储备有以下优点:

1.可大量储存在三大类能源物质中,只有三酰甘油能大量储备。体内糖原的储量少(不到体重的1%),储存期短(不到半天),而三酰甘油储量可高达体重的10-20%以上,并可长期储存。

2.功能效率高由于脂肪酸的还原态远高于其他燃料分子,所以体内氧化三酰甘油的功能价值可高达37Kj/g,而氧化糖和蛋白质分别只有17和16Kj/g。

3.占空间少可以无水状态存在。而1克糖原可以结合2克水,所以1克无水的脂肪储存的能量是1克水合的糖原的6倍多。

4.还有绝缘保温、缓冲压力、减轻摩擦振动等保护功能。

(二)极性脂参与生物膜的构成

磷脂、糖脂、胆固醇等极性脂是构成人体生物膜的主要成分。他们构成生物膜的水不溶性液态基质,规定了生物膜的基本特性。膜的屏障、融合、绝缘、脂溶性分子的通透性等功能都是膜脂特性的表现,膜脂还给各种膜蛋白提供功能所必须的微环境。脂类作为细胞表面物质,与细胞的识别、种特异性和组织免疫等有密切关系。

(三)有些脂类及其衍生物具有重要生物活性

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性激素的本质是类固醇;各种脂溶性维生素也是不可皂化脂;介导激素调节作用的第二信使有的也是脂类,如二酰甘油、肌醇磷脂等;前列腺素、血栓素、白三烯等具有广泛调节活性的分子是20碳酸衍生物。

(四)有些脂类是生物表面活性剂

磷脂、胆汁酸等双溶性分子(或离子),能定向排列在水-脂或水-空气两相界面,有降低水的表面

张力的功能,是良好的生物表面活性剂。例如:肺泡细胞分泌的磷脂覆盖在肺泡壁表面,能通过降低肺泡壁表面水膜的表面张力,防止肺泡在呼吸中萎陷。缺少这些磷脂时,可造成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在呼吸后必须用力扩胸增大胸内负压,使肺泡重新充气。胆汁酸作为表面活性剂,可乳化食物中脂类,促进脂类的消化吸收。

(五)作为溶剂

一些脂溶性的维生素和激素都是溶解在脂类物质中才能被吸收,他们在体内的运输也需要溶解在脂类中。如维生素A、E、K、性激素等都是如此。第二节单纯脂

一、脂肪酸

(一)特性

动植物中的脂肪酸比较简单,都是直链的,可含有多至六个双键,而细菌的脂肪酸最多只有一个双键。细菌的脂肪酸比较复杂,可有支链或含有环丙烷环,如结核酸就是饱和支链脂肪酸。植物中可能含有三键、环氧基及环丙烯基等。

人体及高等动物体内的脂肪酸有以下特点:

1.是由偶数碳原子构成的一元酸,最多见的是C16、C18、C22等长链脂肪酸。

2.碳链无分支。

3.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都呈顺式构型,有多个双键的脂肪酸称为高度不饱和脂肪酸或多不饱和脂肪酸。相邻双键之间都插入亚甲基,不构成共轭体系。

(二)分类和命名

1.脂肪酸的俗名、系统名和缩写

脂肪酸的俗名主要反映其来源和特点。系统名反映其碳原子数目、双键数和位置。如:硬脂酸的系统名是十八烷酸,用18:0表示,其中“18”表示碳链长度,“0”表示无双键;油酸是十八碳烯酸,用18:1表示,“1”表示有一个双键。反油酸用18:1Δ9,trans表示。

2.双键的定位

双键位置的表示方法有两种,原来用Δ编号系统,近来又规定了ω或(n)编号系统。前者按碳原子的系统序数(从羧基端数起),用双键羧基侧碳原子的序数给双键定位。后者采用碳原子的倒数序数(从甲基端数起),用双键甲基侧碳原子的(倒数)序数给双键定位。这样可将脂肪酸分为代谢相关的4组,即ω3、ω6、ω7、ω9,在哺乳动物体内脂肪酸只能由该族母体衍生而来,各族母体分别是软油酸

(16:1,ω7)、油酸(18:1,ω9)、亚油酸(18:2,ω6)和α亚麻酸(18:3,ω3)

哺乳动物体内能合成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不能合成多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亚麻酸等。我们把维持哺乳动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而体内又不能合成的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

(三)反应

脂肪酸常见的反应有两个:

活化硫酰化,生成脂酰辅酶A。这是脂肪酸的活性形式。

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可以氧化,生成过氧化物,最后产生自由基。对人体有害。

二、油脂

(一)油脂的结构

油脂是由一分子甘油与一至三分子脂肪酸所形成的酯。根据脂肪酸数量,可分为单酰甘油、二酰甘油和三酰甘油(过去称为甘油三酯)。前两者在自然界中存在极少,而三酰甘油是脂类中含量最丰富的一类。通常所说的油脂就是指三酰甘油。

若三个脂肪酸相同,则称简单三酰甘油,命名时称三某脂酰甘油,如三硬脂酰甘油,三油酰甘油等。如三个脂肪酸不同,则称为混合三酰甘油,命名时以α、β和α’分别表示不同脂肪酸的位置。

天然油脂多数是多种混合三酰甘油的混合物,简单三酰甘油极少,仅橄榄油中含三油酰甘油较多,约占70%。

(二)油脂的性质

1.物理性质

油脂一般无色、无味、无臭,呈中性。天然油脂因含杂质而常具有颜色和气味。油脂比重小于1,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丁酸酯可溶)。在乳化剂如胆汁酸、肥皂等存在的情况下,油脂能在水中形成乳浊液。在人体和动物的消化道内,胆汁酸盐使油脂乳化形成乳糜微粒,有利于油脂的消化吸收。因为不饱和脂肪酸的熔点比相应的饱和脂肪酸低,所以一般三酰甘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者在室温时为液态,俗称油,如棉籽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占75%。而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三酰甘油在室温时通常为固态,俗称脂,如牛脂中饱和脂肪酸占60-70%。天然油脂都是多种油脂的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熔点和沸点,通常简称为油脂。硬脂酸熔点为70℃,油酸熔点为14℃。相应的,三硬脂酸甘油酯的熔点是60℃,而三油酸甘油酯的熔点是0℃。如油脂中1,3位的脂肪酸不同,则具有旋光性,

一般按照L-型甘油醛的衍生物命名。

油脂是脂肪酸的储备和运输形式,也是生物体内的重要溶剂,许多物质是溶于其中而被吸收和运输的,如各种脂溶性维生素(A、D、E、K)、芳香油、固醇和某些激素等。

2.化学性质

油脂的化学性质与组成它的脂肪酸、甘油以及酯键有关。

(1)水解和皂化

油脂能在酸、碱、蒸汽及脂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甘油和脂肪酸。当用碱水解油脂时,生成甘油和脂肪酸盐。脂肪酸的钠盐和钾盐就是肥皂。因此把油脂的碱水解称为皂化。

使1克油脂完全皂化所需的氢氧化钾的毫克数称为皂化值。根据皂化值的大小可以判断油脂中所含脂肪酸的平均分子量。皂化值越大,平均分子量越小。

式中56是KOH的分子量,因为三酰甘油中含三个脂肪酸,所以乘以3。

肥皂是高级脂肪酸钠(或钾),既含有极性的-COO -Na+基团,易溶于水;又含有非极性的烃基,易溶于脂类,所以肥皂是乳化剂,可是油污分散在水中而被除去。当用含较多钙、镁离子的硬水洗涤时,由于脂肪酸钠转变为不溶的钙盐或镁盐而沉淀,肥皂的去污能力就大大降低。

(2)加成反应

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分子中的碳-碳双键可以与氢、卤素等进行加成反应。

氢化:在高温、高压和金属镍催化下,碳-碳双键与氢发生加成反应,转化为饱和脂肪酸。氢化的结果使液态的油变成半固态的脂,所以常称为“油脂的硬化”。人造黄油的主要成分就是氢化的植物油。某些高级糕点的松脆油也是适当加氢硬化的植物油。棉籽油氢化后形成奶油。油容易酸败,不利于运输,海产的油脂有臭味,氢化也可解决这些问题。

卤化:卤素中的溴、碘可与双键加成,生成饱和的卤化脂,这种作用称为卤化。通常把100克油脂所能吸收的碘的克数称为碘值。碘值大,表示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即不饱和程度高。由于碘和碳-碳双键的加成反应较慢,所以在实际测定中,常用溴化碘或氯化碘代替碘,其中的溴或氯原子能使碘活化。碘值大于130的称为干性油,小于100的为非干性油,介于二者之间的称半干性油。(3)酸败

油脂在空气中放置过久,会腐败产生难闻的臭味,这种变化称为酸败。酸败是由空气中氧、水分或霉菌的作用而引起的。阳光可加速这个反应。酸败的化学本质是油脂水解放出游离的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氧化产生过氧化物,再裂解成小分子的醛或酮。脂肪酸β-氧化时产生短链的β-酮酸,再脱酸也可生成酮类物质。低分子量的脂肪酸(如丁酸)、醛和酮常有刺激性酸臭味。

酸败程度的大小用酸价(酸值)表示。酸价就是中和1克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所需的KOH毫克数。酸价是衡量油脂质量的指标之一。

(4)干化

某些油在空气中放置,表面能生成一层干燥而有韧性的薄膜,这种现象叫做干化。具有这种性质的油称为干性油。一般认为,如果组成油脂的脂肪酸中含有较多的共轭双键,油的干性就好。桐油中含桐油酸(CH3(CH2)3CH=CH-CH=CH-CH=CH-(CH2)7C OOH)达79%,是最好的干性油,不但干化快,而且形成的薄膜韧性好,可耐冷、热和潮湿,在工业上有重要价值。

三、蜡蜡是不溶于水的固体,由高级脂肪酸和长链脂肪族一元醇或固醇构成的酯。

蜡酸如月桂酸(C12)、豆蔻酸(C14)、蜡酸(C26)蜂花酸(C30)等,通式为CH3(CH2)nCOOH。

蜡醇通式为CH3(CH2)nCH2OH,如C16、C30等。温度较高时,蜡是柔软的固体,温度低时变硬。蜂蜡是软脂酸(C16)和有26-34个碳的蜡醇形成的酯。羊毛脂是脂肪酸和羊毛固醇形成的酯。

第三节复合脂类

复合脂是由简单脂和一些非脂物质如磷酸、含氮碱基等共同组成的。以下介绍磷脂。

一、磷脂的种类

(一)甘油磷脂类

甘油磷脂又称磷酸甘油酯,是磷脂酸的衍生物。甘油磷脂种类繁多,结构通式如下:

甘油磷脂中最常见的是卵磷脂和脑磷脂。动物的心、脑、肾、肝、骨髓以及禽蛋的卵黄中,含量都很丰富。大豆磷脂是卵磷脂、脑磷脂和心磷脂等的混合物。

α-卵磷脂分子中与磷脂酸相连的是胆碱,所以称为磷脂酰胆碱。可控制肝脏脂肪代谢,防止脂肪肝的形成。

生物化学第3章 脂类的化学

课外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活性脂质; 2、必须多不饱和脂肪酸; 3、脂蛋白; 4、磷脂; 5、鞘磷脂; 二、符号辨识 1、TG; 2、FFA; 3、PL; 4、CM; 5、VLDL; 6、IDL; 7、LDL; 8、HDL; 9、PUFA;10、PC;11、PE;12、PG;13、CL; 三、填空 1、脂类按其化学组成分类分为()、()和(); 2、脂类按其功能分类分为()、()和(); 3、脂肪酸的Δ命名法是指双键位置的碳原子号码从()端向()末端计数; 4、脂肪酸的()命名法是指双键位置的碳原子号码从甲基末端向羧基端计数; 5、天然脂肪酸的双键多为()式构型; 6、必须多不饱和脂肪酸是指人体及哺乳动物虽能制造多种脂肪酸,但不能向脂肪酸引入超过()的双键,因而不能合成()和(),必须由膳食提供。 7、简单三酰甘油的R1=R2=R3,()、()和()等都属于简单三酰甘油; 8、鲛肝醇和鲨肝醇属于()酰基甘油; 9、()是由长链脂肪酸和长链一元醇或固醇形成的酯; 10、复脂是指含有磷酸或糖基的脂类,分为()和()两大类; 11、()是构成生物膜的第一大类膜脂; 12、重要的甘油磷脂有()、()和()等; 13、磷脂酰丝氨酸、脑磷脂和卵磷脂的含氮碱分别是()、()和(),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14、血小板活化因子是一种()甘油磷脂; 15、鞘氨醇磷脂由()、()和()组成; 16、糖脂是指糖通过其半缩醛羟基以()与脂质连接的化合物; 17、鞘糖脂根据糖基是否含有()或硫酸基成分分为()鞘糖脂和()鞘糖脂; 18、最简单的硫苷脂是()脑苷脂;神经节苷脂的糖基部分含有(); 19、萜类是()的衍生物,不含脂肪酸,属简单脂类; 20、类固醇的基本结构骨架是以()为基础构成的甾核; 21、糖脂分为()类和()类。前者主要是()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物质,后者主要是()的重要结构成分,动物中含量甚微。 22、脂肪酸及由其衍生的脂质的性质与脂肪酸的()和()有密切关系; 23、磷脂是分子中含磷酸的复合脂,包括()和()两大类,是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24、鞘磷脂是由()、()、()和胆碱或乙醇胺组成的脂质; 25、最常见的固醇是(),主要在肝脏中合成,是()脂质中的一个成分; 26、人体中许多激素、胆汁中的胆酸、昆虫的蜕皮激素、植物中的皂素和强心苷等,都有()的甾体骨架,这些甾体化合物统称为(); 27、脂蛋白是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脂质和蛋白质之间没有()结合; 28、脂质混合物的分离可根据它们的()差别或在非极性溶剂中的()差别进行; 四、判别正误 1、磷脂的极性头基团在电荷与极性上表现出变化;() 2、高等动植物中的脂肪酸的碳原子数都是偶数;() 3、鞘糖脂的极性头部分是鞘氨醇;() 4、动物细胞中所有的糖脂几乎都是鞘糖脂;() 5、由于胆固醇是两亲性分子,能在水中形成微团;() 6、植物油的必须脂酸含量丰富,所以植物油比动物油营养价值高;()

第三章脂类化学

第三章脂类化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彻底水解混合甘油酯最少可以得到几种产物? A. 2 B. 3 C. 4 D. 5 E. 6 2.彻底水解混合甘油酯最多可以得到几种产物? A.2 B. 3 C. 4 D. 5 E. 6 3. 花生四烯酸有几个双键? A.1 B. 2 C. 3 D. 4 E. 5 4. 花生四烯酸有几个顺式双键? A. 1 B. 2 C. 3 D. 4 E. 5 5. 关于脂肪的皂化反应 A. 脂肪在碱性条件下水解 B. 脂肪在酶的作用下水解 C. 脂肪在酸性条件下水解 D. 皂化值越大表示脂肪中脂肪酸的不饱和程度越高 E. 皂化值越大表示脂肪中脂肪酸的平均分子质量越大 6. 并非所有的磷脂都含有 A. C B. H C. N D. O E. P 7. 磷酸甘油酯是 A. 磷脂酸 B. 磷脂酰胆碱 C. 磷脂酰肌醇 D. 磷脂酰丝氨酸 E. 磷脂酰乙醇胺 8. 俗称卵磷脂的是 A. 磷脂酰胆碱 B. 磷脂酰甘油 C. 磷脂酰肌醇 D. 磷脂酰丝氨酸 E. 磷脂酰乙醇胺 9. 常用以防治脂肪肝的物质是 A. 磷脂酰胆碱 B. 磷脂酰甘油 C. 磷脂酰肌醇 D. 磷脂酰丝氨酸

E. 磷脂酰乙醇胺 10. 俗称脑磷脂的是 A. 磷脂酰胆碱 B. 磷脂酰甘油 C. 磷脂酰肌醇 D. 磷脂酰丝氨酸 E. 磷脂酰乙醇胺 11. 1个游离型胆汁酸分子中最多有几个氧原子? A. 2 B. 3 C. 4 D. 5 E. 6 12. 糖皮质激素是 A. 雌二醇 B. 睾酮 C. 皮质醇 D. 醛固酮 E. 孕酮 13. 盐皮质激素是 A. 雌二醇 B. 睾酮 C. 皮质醇 D. 醛固酮 E. 孕酮 二、多项选择题 1. 以下哪种分子含有手性碳原子? A. 单纯甘油酯 B. 胆固醇 C. 甘油-3-磷酸 D. 卵磷脂 E. 脂肪酸 2. 以下哪些是不饱和脂肪酸 A. 花生酸 B. 软油酸 C. 软脂酸 D. 亚麻酸 E. 亚油酸 3. 以下哪些是多不饱和脂肪酸 A. 花生酸 B. 软油酸 C. 软脂酸 D. 亚麻酸 E. 亚油酸 4. 在碘化反应中,1分子脂肪可能加几个碘原子? A. 1 B. 2 C. 3 D. 4 E. 5 5. 酸败作用属于化学反应,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包括水解反应 B. 包括氧化反应 C. 生成产物有醛 C. 生成产物有醛酸 D. 生成产物有羧酸 6. 所有的鞘脂都含有 A. C B. H C. N D. O

第三章 碳水化合物

第三章碳水化合物 (一)名词解释 1.淀粉糊化——β-淀粉在水中经加热后出现膨润现象继续加热,成为溶液状态的现象。 2. 淀粉老化——经过糊化的α-淀粉在室温或低于室温下放置后,会变得不透明甚至凝结而沉淀,这现象称为老化 3.美拉德反应:美拉德反应又称羰氨反应,指羰基与氨基经缩合聚合反应生成类黑色素 的反应。 4.膨润现象:淀粉在水中经加热后,一部分胶束被溶解,空隙逐渐扩大,淀粉粒因吸水而膨胀,胶束消失,这种现象称为膨润现象。(二)判断题 5. 糖浓度只有在70%以上才能抑菌,故通常利用高浓度的果糖来保存食品. 答: 是的.糖浓度只有在70%以上才能抑制大多数微生物的生长,而在室温条件(20 OC)下,只有果糖的浓度可以达到70%,其它糖的溶解度都低于70%,故通常利用高浓度的果糖来保存食品. 6、淀粉的糊化温度是指淀粉开始糊化的温度。错,淀粉糊化过程中双折射开始小时的温度维糊化点或糊化初始温度 7、考虑到在20℃时要有好的保存性,果汁和蜜饯类食品最好利用66%蔗糖作为保存剂。。 .错,,应选用淀粉糖浆,因其具有高溶解度,且最高浓度约80%保存性较好。

(三)填空 8.糖原是一种_______,主要存在于_______和_______中,淀粉对食品的甜味没有贡献,只有水解成_______或_______才对食品的甜味起作用。葡聚糖;肌肉;肝脏;低聚糖;葡萄糖 9.大分子多糖溶液都有一定的黏稠性,其溶液的黏度取决于分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溶液中的_______. 大小;形状;所带净电荷;构象 10.通常将酯化度大于_______的果胶称为高甲氧基果胶,酯化度低于_______的是低甲氧基果胶。果胶酯酸是甲酯化程度_______的果胶,水溶性果胶酯酸称为_______果胶,果胶酯酸在果胶甲酯酶的持续作用下,甲酯基可全部除去,形成_______. 50%;50%;不太高;低甲氧基;果胶酸 (四)简答题 11.碳水化合物吸湿性和保湿性在食品中的作用。 碳水化合物的亲水能力大小是最重要的食品功能性质之一,碳水化合物结合水的能力通常称为保湿性。 根据这些性质可以确定不同种类食品是需要限制从外界吸入水分或是控制食品中水分的损失。例如糖霜粉可作为前一种情况的例子,糖霜粉在包装后不应发生黏结,添加不易吸收水分的糖如乳糖或麦芽糖能满足这一要求。另一种情况是控制水的活性。特别重要的是防止水分损失,如糖果饯和焙烤食品,必须添加吸湿性较强的糖,即玉米糖浆、高果糖玉米糖浆或转化糖、糖醇等。

第三章 碳水化合物习题

碳水化合物 一、选择题 1、 2、水解麦芽糖将产生:( ) (A)仅有葡萄糖(B)果糖+葡萄糖(C)半乳糖+葡萄糖(D)甘露糖+葡萄糖 (E)果糖+半乳糖 3、葡萄糖与果糖结合形成:( ) (A) 麦芽糖(B) 蔗糖(C) 乳糖(D) 棉籽糖 4、关于碳水化合物得叙述错误得就是( ) (A)葡萄糖就是生物界最丰富得碳水化合物(B)甘油醛就是最简单得碳水化合物 (C)脑内储有大量粉原(D)世界上许多地区得成人不能耐受饮食中大量得乳糖 5、糖类得生理功能就是:( ) (A) 提供能量(B) 蛋白聚糖与糖蛋得组成成份 (C) 构成细胞膜组成成分(D) 血型物质即含有糖分子 6、乳糖到达才能被消化( ) (A)口腔(B)胃(C)小肠(D)大肠 7、低聚果糖就是由蔗糖与1~3个果糖,苯通过β-2,1键( )中得( )结合而成得。 ( ) (A) 蔗糖、蔗糖中得果糖基(B) 麦芽糖、麦芽糖中得葡萄糖 (C)乳糖、乳糖中得半乳糖基(D) 棉籽糖棉籽糖中得乳糖基 8、生产β-D-果糖基转移酸化得微生物有:( ) (A)米曲霉;(B)黑曲霉 (C)黄曲霉 (D)根霉 9、在食品生产中,一般使用浓度得胶即能产生极大得粘度甚至形成凝胶。

( ) (A)<0、25% (B)0、25~0、5% (C)>0、5% 10、DE为得水解产品称为麦芽糖糊精,DE为得水解产品为玉米糖桨。( ) (A)<20,20~60 (B)>20,>60 (C)≦0,>60 (D)>20,20~60 11、工业上称为液化酶得就是( ) A、β-淀粉酶 B、纤维酶 C、α-淀粉酶 D、葡萄糖淀粉酶 二、填空题 1、碳水化合物占所有陆生植物与海藻干重得。它为人类提供了主要得,占总摄入热量得。 2、碳水化合物就是一类很大得化合物,它包括、以及。大多数天然植物产品含量就是很少得。就是植物中最普遍贮藏能量得碳水化合物,广泛分布于、与中。 3、大多数天然得碳水化合物就是以或形式存在。 4、最丰富得碳水化合物就是。 5、吡喃葡萄糖具有两种不同得构象, 或,但大多数己糖就是以存在得。 6、天然存在得L-糖不多。食品中有两种L-糖; 与。 7、美拉德反应反应物三要素:包括含有氨基得化合物、还原糖与一些水。8、 9、 10、 11、 12、 13、 14、多糖分为同多糖与杂多糖。同多糖就是由;最常见得有、、等:杂多糖就是由,食品中最常见得有、。 15、

第三章 统计整理

第三章统计整理 一、填空题 1.统计表的结构从内容上看包括【】和【】两部分。 2.统计整理的关键在于【】。 3.分配数列按分组标志特征的不同,可分为【】数列和【】数列两种形式。 4.在组距数列中,各组上限与下限之间的中点数值称为【】。 5.某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500,又知其相邻组组中值为480, 则末组组中值为【】,如果该数列为等距数列(5个组),则首组组中值为【】。 二、单项选择题 1.按照国民收入水平分组是() A、品质标志分组 B、复合标志分组 C、数量标志分组 D、混合标志分组 2.按某一标志分组的结果表现为() A、组内同质性,组间差异性 B、组内同质性,组间同质性 C、组内差异性,组间同质性 D、组内差异性,组间差异性 3.某连续变量数列,其首组为开口组,上限为100,若其相邻组的组中值为130.,则首组的组中值为( ) A、60 B、70 C、80 D、90 4.在组距分组时,对于连续型变量,相邻两组的组限() A、必须是重叠的 B、必须是间断的 C、必须取小数 D、必须取整数 5.企业按资产总额分组() A、只能使用单项式分组 B、只能使用组距式分组 C、只能进行复合分组 D、无法进行分组 三、多项选择题: 1.选择分组标志应遵循的原则是() A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来选择 B 、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标志 C 、能反映现象的本质特征 D 、最好选择数量标志 2.从统计分组的含义来看,它意味着() A、对总体而言是“合” B、对总体而言是“分” C、对个体而言是“合” D、对个体而言是“分” 3.等距分组中() A、各组组距是相等的 B、各组组距绝大部分是等距的 C、标志值的变动在各组之间都是相等的 D、标志值的变动在各组之间不一定相等 4.在组距数列中,组中值是() A、上限和下限之间的中点数值 B、用来代表各组标志值的平均水平 C、在开口式分组中,可以参照相邻组的组距来确定 D、组距的一半 5.统计表从表式上看,包括() A、总标题 B、横行标题 C、纵栏标题 D、数字资料 E、主词 F、宾词

脂类习题 参考答案 第03章

第三章脂类习题 一、填空题:1、脂肪酸、醇类、脂肪酸、甘油、脂肪酸、高级一元醇。 2、1:1:1。 3、越大。 4、因为油脂当中含有的小分子物质的挥发引起的。 5、无。 6、脂溶性维生素。 7、无。 8、越高。 9、甘油和脂肪酸。 10、饱和脂肪酸、硬脂酸或软脂酸、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11、乳化剂。 1.单脂类是由和构成的酯。油脂是由与构成的酯。蜡是由与构成 的酯。 2.在油脂的营养中,重要的一点是要注意油脂中各种脂肪酸间要有良好的比例关系,一般推 荐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为。 3.油脂的营养质量可以用各种油脂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P/S)表示,P/S的 脂肪酸的营养功能越好。 4.食用油脂的发烟是。 5.纯净的油脂是色的。 6.油脂的色泽来自。 7.纯净的油脂是味的。 8.三酰甘油酯分子间内摩擦力越大,油脂的粘度就。 9.油脂在酸的作用下都会发生水解生成和。 10.卵磷脂分子中的R1脂肪酸是饱和脂肪酸,如硬脂酸或软脂酸;R2脂肪酸 是不饱和脂肪酸,如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或花生四烯酸等。 卵辚脂是两亲物质,因此,是食品中常用的大豆磷脂。12、外源性胆固醇。 13、烃类、羟基脂肪酸、过氧化物、环状聚合物、甘油酯的二聚物和多聚物。 11. 12.从食物中获得的胆固醇称为外源性胆固醇。 13.老化油脂中的有毒物质主要有:烃类、羟基脂肪酸、过氧化物、 以及环状聚合物、甘油酯的二聚物、多聚物。 二、简答题: 1.油脂在烹饪中的作用 2.油脂的生理功用 3.简述天然油脂中脂肪酸分布特点 4.天然油脂中脂肪酸的种类 5.天然油脂中脂肪酸的特点 6.天然油脂中脂肪酸的表示方法 7.必需脂肪酸 8.必需脂肪酸的结构特点 9.亚麻酸是必需脂肪酸吗,为什么? 10.n3或ω3系列脂肪酸的功能性质 11.影响油脂熔点范围的主要因素 12.油脂的熔点与人体消化吸收率之间的关系 13.油脂的发烟点 14.油烟中小分子物质的来源 15.闪点 16.燃点

第三章脂类及其代谢 第二节脂类的结构与性质汇总

第三章脂类及其代谢 第二节脂类的结构与性质 一.脂类的结构 1.从化学结构来看,油脂均为()和()所所合成的酯最常见的的油脂是()。 2.油脂在高温时为什么会发出臭味? 3.组成油脂中天然脂肪酸具有那些共同特点? 4.含()多的油脂在常温下为固态,而()多的油脂在常温下为液态 5.饱和脂肪酸的特点是( )。 6.油脂中的饱和脂肪酸主要是()、()、及()等。 7.不饱和脂肪酸是指( )。 8.天然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和(). 9.必需脂肪酸是 ( )其主要来源是() 10.常见的必需脂肪酸有()、()、()等三种其中()是合成前列腺素的前体。 11.多不饱和脂肪酸是指( )。 12.按照磷脂组成中醇基不同可分为()和()两类。 13.卵磷脂和脂肪磷脂都是()。 二、油脂的分类 14.天然油脂常常带有颜色和气味的原因是什么? 15.椰子油的香气是含有的()产生的。 16.油脂的熔点沸点与其组成中的脂肪酸有何关系?

17.为什么天然油脂没有确切的熔点和沸点? 18.举例说明油脂粘度与那些因素有关? 19.为什么折光率可以作为鉴定油脂类别和新鲜度的指标? 20.油脂的相对密度一般与()成反比与其组成中()成正比,大多数油脂的相对密度都(). 21.皂化( )。 22.什么是皂化?皂化值有什么作用? 23.什么是酸价?酸价具有什么作用? 24.什么叫油脂氢化?油脂氢化有哪些作用? 25.卤化( )。 26.什么叫碘价?碘价的作用是什么? 27.油脂酸败( )。 28.油脂酸败的原因( ). 29.油脂酸败的三种类型是()、()、和()其中主要是由污染油脂的微生物产生的酶的作用引起的( )和():()是油脂及含油脂食品发生酸败的主要类型。主要发生在含水和杂质较多的毛油和米糠油中的是()。 30.检验油脂质量的指标有()、()、( )和( ). 31.油脂氧化酸败的程度可由()来反映。 32.过氧化值是用( )表示过氧化值越高说明( )。 33为什么发生酸败的油脂不能食用? 34.脂类的重要生理功能有哪些?

第 3章 统计整理练习题与答案

第 3章统计整理练习题与答案

第 3章统计整理 一单项选择 1、统计整理的主要对象是( B ) A、次级资料 B、原始资料 C、分析资料 D、技术参考资料 2、统计分组时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按照一个或几个分组标志( B ) A、将总体分成性质相同的若干部分 B、将总体分成性质不同的若干部分将总体分成数量相同的若干部分 D、将总体分成数量不同的若干部分 3、进行统计分组的关键是( B )。 A.划分各组组限 B.正确选择分组标志 C.确定各组组距 D.计算各组组中值 4、按某一标志分组的结果表现为( B )。 A.组内差异性,组间同质性 B.组内同质性,组间差异性 C.组内同质性,组间同质性 D.组内差异性,组间差异性 5、划分离散变量的组限时,相邻两组的组限( C )。 A.必须是间断的 B.必须是重叠的 C.既可以是间断的,也可以是重叠的 D.应当是相近的 6、某连续变量的分组中,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200,又知其邻组的组中值为170,则末组的组中值为( C )。 A.120 B.215 C.230 D.185 7、在全距一定的情况下,组距的大小与组数的多少成( B ) A、正比 B、反比 C、无比例关系 D、有时成正比有时成反比 8、简单分组与复合分组的区别在于( D ) A、总体的复杂程度不同 B、组数多少不同 C、选择分组标志的性质不同 D、选择的分组标志的数量不同 9、等距分组适合于( B ) A、一切变量 B、变量变动比较均匀的情况 C、呈急剧升降变动的变量 D、按一定比率变动的变量 10. 某连续变量分为5组:第一组为40~50,第二组为50~60,第三组为60~ 70,第四组为70~80,第五组为80以上。依习惯上规定 ( D ) A.50在第一组,70在第四组 B. 60在第二组,80在第五组 C.70在第四组,80在第五组 D. 80在第四组,50在第二组 11.在分配数列中,频数是指( C ) A.各组单位数与总体单位数之比 B.各组分布次数的比率 C.各组单位数 D.总体单位数 12、累计次数或累计频率中的“向上累计”是指( D ) A、将各组变量值由小到大依次相加 B、将各组次数或频率由小到大依次相加 C、将各组次数或频率从变量值最低的一组向最高的一组依次相加 D、将各组次数或频率从变量值最高的一组向最低的一组依次相加 13、主词按时间顺序排列的统计表称为( B ) A、简单表 B、分组表 C、复合表 D、调查表 14、变量数列是( A ) A、按数量标志分组的数列 B、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数列 C、按数量标志或品质标志分组的数列 D、按数量指标分组的数列

生物化学知识点与题目第三章脂类化合物

第三章脂类化合物 知识点: 脂类的概念,脂酰甘油类,脂肪酸的共性,甘油三酯的性质,皂化与皂化值、酸败与酸值、卤化与碘值 磷脂类是分子中含磷酸的复合脂,包括含甘油的甘油磷脂和含鞘氨醇的鞘磷脂两大类,它们是生物膜的重要成分。鞘磷脂是由鞘氨醇、脂肪酸、磷酸、胆碱等组成的脂类。 萜类和类固醇类,前列腺素及蜡类: 萜类化合物属于简单脂类,不含脂肪酸,是异戊二烯的衍生物。 类固醇化合物不含脂肪酸,是环戊烷多氢菲的衍生物。 前列腺素(PG)广泛存在于许多组织中,是一类廿碳不饱和脂肪酸的衍生物,其基本结构为前列烷酸,蜡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和高级一元醇或固醇所形成的酯。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生物膜结构模型特点,膜的不对称性。 名词解释 脂类化合物;流动镶嵌模型,生物膜的不对称性 选择题 1.脂肪酸在血中与下列哪种物质结合运输? A.载脂蛋白;B.清蛋白;C.球蛋白;D.脂蛋白;E.磷脂 3.以下那种因素不影响膜脂的流动性? A、膜脂的脂肪酸组分 B、胆固醇含量 C、糖的种类 D、温度 4.哪种组分可以用磷酸盐缓冲液从生物膜上分离下来? A、外周蛋白 B、嵌入蛋白 C、跨膜蛋白 D、共价结合的糖类 5.哪些组分需要用去垢剂或有机溶剂从生物膜上分离下来? A、外周蛋白 B、嵌入蛋白 C、共价结合的糖类 D、膜脂的脂肪酸部分 6.以下哪种物质几乎不能通过扩散而通过生物膜? A、H2O B、H+ C、丙酮 D、乙醇 7.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属于生物膜的功能: A、主动运输 B、被动运输 C、能量转化 D、生物遗传 8.当生物膜中不饱和脂肪酸增加时,生物膜的相变温度: A、增加 B、降低 C、不变 9.生物膜的功能主要决定于: A、膜蛋白 B、膜脂 C、糖类 D、膜的结合水 10.人们所说的“泵”是指: A、载体 B、膜脂 C、主动运输的载体 D、膜上的受体 11.已知细胞内外的Ca2+是外高内低,那么Ca2+从细胞内向细胞外运输属于哪种方式? A、简单扩散 B、促进扩散 C、外排作用 D、主动运输 12.下列有关甘油三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甘油三酯是由一分子甘油和三分子脂酸所组成的酯 B.任何一个甘油三酯分子总是包含三个相同的酯酰基 C.在室温下,甘油三酯可以使固体,也可以是液体 D.甘油三酯可以制造肥皂 E.甘油三酯在氯仿中是可溶的

脂肪化学练习题

第三章脂类化学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绝大多数脂肪酸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为() A. 阳离子 B. 阴离子 C. 兼性离子 D. 分子 E. 以上形式共存 2. 属于脂肪酸的是() A. 甘油酸 B. 葡萄糖酸 C. 硬脂酸 D. 苯甲酸 E. 戊酸 3. 属于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是() A. 亚麻酸 B. 油酸 C. 棕榈酸 D. 棕榈油酸 E. 月桂酸 4. 天然不饱和脂肪酸的构型为() A. D型 B. L型 C. α型 D. 顺式 E. 反式 5. 下列说法符合脂肪概念的是() A. 脂肪是类脂 B. 脂酰甘油就是脂肪 C. 脂肪中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多 D. 脂肪中含有磷酸基 E. 脂肪是三脂酰甘油 6. 脂肪的碘值愈高表示() A. 所含脂肪酸的饱和程度愈高 B. 所含脂肪酸的不饱和程度愈高 C. 所含脂肪酸的不饱和程度愈低 D. 所含脂肪酸的碳链愈长 E. 所含脂肪酸的分子量愈大 7. 胆固醇不能转化成() A. 胆汁酸 B. 乙醇胺 C. 维生素D3 D. 性激素 E. 醛固酮 8. 不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是() A. 磷脂酰胆碱 B. 三油酰甘油 C. 胆固醇 D. 脑苷脂 E. 磷脂酸 9. 可发生碘化反应的是() A. 三硬脂酰甘油 B. 三油酰甘油 C. 胆汁酸 D. 硬脂酸 E. 甘油 10. 能区分卵磷脂与脑磷脂的试剂是() A. 丙酮 B. 乙醚

C. 水 D. 乙醇 E. 以上都不是 11. 不属于卵磷脂组成成分的是() A. 甘油 B. 乙醇胺 C. 胆碱 D. 油酸 E. 花生四烯酸 12. 甘油磷脂、鞘糖脂、类固醇都属于() A. 类脂 B. 磷脂 C. 糖脂 D. 脂肪 E. 甾族化合物 13. 不含糖苷键的化合物是() A. 肝素 B. 脑苷脂 C. 神经节苷脂 D. 半乳糖二脂酰甘油 E. 胆固醇酯 14. 不含脂肪酸的化合物是() A. 磷脂酰乙醇胺 B. 半乳糖脑苷脂 C. 胆固醇酯 D. 胆酸 E. 磷脂酸 15. 下列有关胆汁酸结构特点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含有24个碳原子 B. C-10、C-13上各有一个角甲基 C. C-17上连有1个五碳侧链,其末端为羧基 D. 环上所含羟基均为β-构型 E. 环上无双键 (二)B型题 A. 月桂酸 B. 花生酸 C. 油酸 D. 亚油酸 E. 大枫子油酸 16. 必需脂肪酸是() 17. 含有环状结构的脂肪酸是() A. 胆固醇酯 B. 磷脂酰胆碱 C. 胆汁酸盐 D. 肾上腺皮质激素 E. 单酰甘油 18. 血浆运输不饱和脂肪酸的方式之一是() 19. 对食物中脂类的消化吸收起重要作用的是() 20. 对脂肪的运输有协助作用的是() A. 醛固酮 B. 孕酮 C. 睾酮 D. 皮质醇 E. 雌二醇 21. 对血糖浓度有较强调节作用的是() 22. 对水盐代谢有较强调节作用的是() (三)D型题

第三章脂类

第三章脂类 提要 一、概念 脂类、类固醇、萜类、多不饱和脂肪酸、必需脂肪酸、皂化值、碘值、酸价、酸败、油脂的硬化、甘油磷脂、鞘氨醇磷脂、神经节苷脂、脑苷脂、乳糜微粒 二、脂类的性质与分类单纯脂、复合脂、非皂化脂、衍生脂、结合脂 单纯脂 脂肪酸的俗名、系统名和缩写、双键的定位 三、油脂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1)水解和皂化脂肪酸平均分子量=3×56×1000÷皂化值 (2)加成反应碘值大,表示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即不饱和程度高。 (3)酸败 蜡是由高级脂肪酸和长链脂肪族一元醇或固醇构成的酯。 四、磷脂(复合脂) (一)甘油磷脂类 最常见的是卵磷脂和脑磷脂。卵磷脂是磷脂酰胆碱。脑磷脂是磷脂酰乙醇胺。 卵磷脂和脑磷脂都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磷脂是兼性离子,有多个可解离基团。在弱碱下可水解,生成脂肪酸盐,其余部分不水解。在强碱下则水解成脂肪酸、磷酸甘油和有机碱。磷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在空气中易氧化。 (二)鞘氨醇磷脂 神经鞘磷脂由神经鞘氨醇(简称神经醇)、脂肪酸、磷酸与含氮碱基组成。脂酰基与神经醇的氨基以酰胺键相连,所形成的脂酰鞘氨醇又称神经酰胺;神经醇的伯醇基与磷脂酰胆碱(或磷脂酰乙醇胺)以磷酸酯键相连。 磷脂能帮助不溶于水的脂类均匀扩散于体内的水溶液体系中。 非皂化脂 (一)萜类是异戊二烯的衍生物 多数线状萜类的双键是反式。维生素A、E、K等都属于萜类,视黄醛是二萜。天然橡胶是多萜。(二)类固醇都含有环戊烷多氢菲结构 固醇类是环状高分子一元醇,主要有以下三种:动物固醇胆固醇是高等动物生物膜的重要成分,对调节生物膜的流动性有一定意义。胆固醇还是一

些活性物质的前体,类固醇激素、维生素D3、胆汁酸等都是胆固醇的衍生物。 植物固醇是植物细胞的重要成分,不能被动物吸收利用。 1,酵母固醇存在于酵母菌、真菌中,以麦角固醇最多,经日光照射可转化为维生素D2。 2.固醇衍生物类 胆汁酸是乳化剂,能促进油脂消化。 强心苷和蟾毒它们能使心率降低,强度增加。 性激素和维生素D 3. 前列腺素 结合脂 1.糖脂。它分为中性和酸性两类,分别以脑苷脂和神经节苷脂为代表。 脑苷脂由一个单糖与神经酰胺构成。 神经节苷脂是含唾液酸的糖鞘脂,有多个糖基,又称唾液酸糖鞘脂,结构复杂。 2.脂蛋白 根据蛋白质组成可分为三类:核蛋白类、磷蛋白类、单纯蛋白类,其中单纯蛋白类主要有水溶性的血浆脂蛋白和脂溶性的脑蛋白脂。 血浆脂蛋白根据其密度由小到大分为五种:乳糜微粒主要生理功能是转运外源油脂。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转运内源油脂。 低密度脂蛋白(LDL) 转运胆固醇和磷脂。 高密度脂蛋白(HDL) 转运磷脂和胆固醇。 极高密度脂蛋白(VHDL) 转运游离脂肪酸。 脑蛋白脂不溶于水,分为A、B、C三种。top 第一节概述 一、脂类是脂溶性生物分子 脂类(lipids)泛指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的各类生物分子。脂类都含有碳、氢、氧元素,有的还含有氮和磷。共同特征是以长链或稠环脂肪烃分子为母体。脂类分子中没有极性基团的称为非极性脂;有极性基团的称为极性脂。极性脂的主体是脂溶性的,其中的部分结构是水溶性的。 二、分类 1.单纯脂单纯脂是脂肪酸与醇结合成的酯,没有极性基团,是非极性脂,又称中性脂。三酰甘油、胆固醇酯、蜡等都是单纯脂。蜡是由高级脂肪酸和高级一元醇形成的酯。 2.复合脂复合脂又称类脂,是含有磷酸等非脂成分的脂类。复合脂含有极性基团,是极性脂。磷脂是主要的复合脂。

第三章脂类化学

7 第三章脂类化学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绝大多数脂肪酸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为() A. 阳离子 B. 阴离子 C. 兼性离子 D. 分子 E. 以上形式共存 2. 属于脂肪酸的是() A. 甘油酸 B. 葡萄糖酸 C. 硬脂酸 D. 苯甲酸 E. 戊酸 3. 属于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是() A. 亚麻酸 B. 油酸 C. 棕榈酸 D. 棕榈油酸 E. 月桂酸 4. 天然不饱和脂肪酸的构型为() A. D型 B. L型 C. α型 D. 顺式 E. 反式 5. 下列说法符合脂肪概念的是() A. 脂肪是类脂 B. 脂酰甘油就是脂肪 C. 脂肪中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多 D. 脂肪中含有磷酸基 E. 脂肪是三脂酰甘油 6. 脂肪的碘值愈高表示() A. 所含脂肪酸的饱和程度愈高 B. 所含脂肪酸的不饱和程度愈高 C. 所含脂肪酸的不饱和程度愈低 D. 所含脂肪酸的碳链愈长 E. 所含脂肪酸的分子量愈大 7. 胆固醇不能转化成() A. 胆汁酸 B. 乙醇胺 C. 维生素D3 D. 粪固醇 E. 醛固酮 8. 不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是() A. 磷脂酰胆碱 B. 三油酰甘油 C. 胆固醇 D. 脑苷脂 E. 磷脂酸 9. 可发生碘化反应的是() A. 三硬脂酰甘油 B. 三油酰甘油 C. 胆汁酸 D. 硬脂酸 E. 甘油 10. 能区分卵磷脂与脑磷脂的试剂是() A. 丙酮 B. 乙醚 C. 水 D. 乙醇 E. 以上都不是 11. 不属于卵磷脂组成成分的是() A. 甘油 B. 乙醇胺 C. 胆碱 D. 油酸 E. 花生四烯酸 12. 甘油磷脂、鞘糖脂、类固醇都属于() A. 类脂 B. 磷脂 C. 糖脂

脂类化学

第三章脂类 学习目标 1.了解脂类化合物的特征及分类。 2.掌握脂肪及脂肪酸的结构。 3、了解类脂的结构 脂类包含的范围很广,脂类化合物是食品中重要的组成成分,此外,它还是体内重要的能量储存形式。1g糖彻底氧化供能16.7kJ,1g脂肪在体内彻底氧化供能约38kJ,是糖的2倍多。饱食、少动,脂肪堆积,发胖;禁食1~3天;脂肪氧化供能占85%以上。 第一节概述 一、脂类的概念 (1)定义 脂类又称脂质或类脂,是一类溶于有机溶剂而不溶于水的化合物。大多数脂质的化学本质是醇与高级一元酸(或脂肪酸)作用生成的酯及其衍生物。包括脂肪和类脂。 (2)组成 组成脂质的元素除C、H、O外,还含有N、P、S。 组成脂质的醇类有甘油、鞘氨醇、高级一元醇,固醇;组成脂质的脂肪酸大多是4个碳原子以上的长链一元酸。 (2-氨基-4-十八烯-1,3-二醇,是一种含有不饱和烃基链的十八碳氨基醇。鞘氨醇属于鞘脂类,为细胞膜组成成分之一。结构 ) (固醇:参见课本48-49页) (3)特性 脂质包括的范围很广,而且化学结构和化学成分差异较大,具有能溶于有机溶剂而不镕于水(非绝对性)的特性,因此称其为脂溶性。

但这种特性并不是绝对的,由低级脂肪酸构成的脂质可镕于水,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完全不镕于水或很少溶于水的脂质也能大量溶于水。 二、脂类的分类 脂类根据化学组成大体上可分为三大类。 1、单脂质 由脂肪酸与醇所成的酯称为单脂,包括脂肪(油脂)和蜡。 (1)脂肪:脂肪酸和甘油所成的酯,又称中性脂肪,室温下为液态的中性脂肪为油。 (2)蜡:脂肪酸与高级一元醇所成的酯。 2、复合脂类 复合脂类分子中除含醇和脂肪酸外,还含有其他物质,如含糖的称为糖脂,含磷酸的称为磷脂,含蛋白质的称为脂蛋白。复脂往往兼有两种不同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因而具有特殊的生物学功能。 3、衍生脂质 由简单脂类和复合脂类衍生而仍具有脂类一般性质的物质。 (1)脂肪酸:饱和及不饱和脂肪酸 (2)高级醇类:除甘油以外的高相对分子质量醇类。 (3)烃类:不含羧基或醇基,又不被皂化的化合物,包括直链烃、类胡萝卜素等饱和及不饱和烃类。 三、脂类的生物学功能 (1)贮存能源 贮存脂是机体代谢所需能源的贮存形式。如果机体摄取的营养物质超过正常需要量,就 会转变成油脂积累起来,由于其疏水,可以大量贮存。人体中的贮存部位主要是皮下、大网膜、肠系膜和脏器周围,贮存量可达15—20kg,足以维持人一个月的能量需要。但作为能源物质的脂质因为疏水,动员速度比亲水的糖类慢许多,所以维持生命所需的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