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调查研究
政府信息公开中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的调查研究

图书情 报研 究
Li b r a r y& I n f o r ma t i o n S t u d i e s
_ 4 _ 期. j
6卷
信 息 政 府 信 息 公 开 中大 学 生个 人 保 护 意识 的调 查 研 究
彭 程
( 北京 大学信 息 管理 系 北京 1 0 0 8 7 1 )
Ke y wo r ds g o v e n me r n t i n f o r ma t i o n d i s c l o s u r e; p e r s o n a l i n f o r ma t i o n pr o t e c t i o n; c o l l e g e
信 息保护 意识 , 并从 国 家、 政 府和 个人 三 个层 面提 出相 关建议 。 关键 词 政 府信 息公 开 个人信 息保 护 大 学生
分 类号 G 2 0 3
Col l e g e S t ude nt s’Awa r e ne s s o f Pe r s o n a l I n f o r ma t i o n Pr o t e c t i o n i n Gov e r n me n t I nf or ma t i o n Di s c l o s ur e P e n g Che n g
查询公民信息调研报告

查询公民信息调研报告报告摘要: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公民信息的相关情况。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式,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并进行了综合分析。
调研结果显示,公民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视程度较高,大部分人认为隐私是必须要保护的。
同时,调研还发现,公民在信息保护意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比如对于在网络平台上泄露个人信息的风险认识不足。
基于以上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以进一步加强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为建设更加和谐安全的信息社会提供参考。
调研方法与样本选择:本次调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为主要手段,以普通公民为调研对象,随机抽样,确保样本的代表性。
调研结果与分析:1.公民对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视程度较高。
90%的受访者表示个人隐私是必须要保护的。
2.大部分受访者在信息保护意识方面存在一定薄弱环节。
约60%的受访者在网络平台上泄露个人信息的风险认识不足。
3.受访者对于政府和企业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责任意识较为强烈,希望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建议与措施:1.加强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教育,提高公众对于个人隐私的保护意识。
2.加强监管,加大对于个人信息泄露行为的打击力度,增强维权保护。
3.建立健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明确政府和企业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责任。
4.推动行业自律,建立个人信息保护的行业标准和规范。
结论: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教育宣传、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监管力度等多种手段,可以提高公众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有效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个人信息防护调研报告范文

个人信息防护调研报告范文个人信息防护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方法本次调研旨在了解个人信息在互联网时代的重要性,并探索个人信息保护的方法与意识。
通过问卷调查、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的方式进行调研。
问卷调查主要关注大众对个人信息泄露的认知程度、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的存在和日常生活中的个人信息保护行为等方面的问题。
二、调研结果1. 个人信息泄露的认知程度通过对200名被调查者的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人对个人信息泄露的认知程度较低。
仅有30%的人表示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个人信息被泄露会有哪些风险。
而70%的人对此问题不够了解,对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潜在危害缺乏必要的认知。
2. 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的存在调查发现,近80%的被调查者表示对保护个人信息的重要性有一定认识,认为个人信息的泄露可能会对自身产生一定的风险。
而另外20%的人对此并没有足够的认知,认为个人信息的保护并不重要。
3. 日常生活中的个人信息保护行为对于个人信息保护行为,大部分被调查者表示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比如设置强密码、定期更换密码、不随意将个人信息透露给陌生人等。
但仍有少部分被调查者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轻视个人信息保护的问题,如登录未知网站、在公共场合使用无线网络等行为。
三、问题分析与改进建议1. 个人信息泄露认知不足问题分析个人信息泄露认知不足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各个媒体对于个人信息泄露问题的报道不够深入和引起公众关注程度不够所致。
此外,个人信息泄露的危害不直接可见,也增加了公众对于此问题的疏漏。
因此,需要加强相关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于个人信息泄露的认知程度。
2. 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的存在问题分析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的存在问题主要是由于公众对于个人信息利用价值的认识不足和有些人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期望过高所致。
个人信息在互联网时代有着巨大的利用价值,因此,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不应被忽视。
同时,需要加强对于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的宣传,让公众真正意识到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
网络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调查与分析

网络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调查与分析一、引言网络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安全也日益重要。
网络安全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给个人信息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网络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进行调查与分析,以加强个人的信息安全防范意识。
二、网络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现状分析1.网络安全现状网络安全问题已成为当今时代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网络不断发展,不可避免地暴露出许多安全威胁。
网络犯罪、网络诈骗、数据泄露等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不仅对个人的财产和隐私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而且对国家的安全和稳定也具有重要影响。
2.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现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但是,调查显示,现阶段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普遍较弱。
很多人在使用网络时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不够重视,个人信息泄露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三、网络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调查结果1.网络安全调查结果a.大多数人知道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且重视网络安全,但实际上对网络安全的实际防范措施认知不足。
b.许多人存在网络欺诈的风险,比如泄漏了手机号码、密码等个人信息引发的网络诈骗事件。
c.对于数据隐私的保护不足,反映在一些人安装的APP,即使是不需要获取隐私权限,也会给予授权。
2.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调查结果a.调查结果显示,近八成用户表示重视个人隐私泄露等问题,但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用户会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b.较多人在浏览一些网站的时候,不自觉地泄露了一些自己的个人信息,例如邮箱账号、名字、地址等。
c.较多人没有注意隐私设置,或者不会调整合适的隐私设置。
四、网络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提升措施1.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a.普及网络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教育,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普及与宣传。
b.普及网络风险知识,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科普教育,让公众更加了解危害、了解预防和保护自己的方法。
c.加强对相关信息安全保护技术的研究,完善安全措施。
(完整word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试题及答案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的答案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合适的,请将最合适的一个答案选项的字母标号填在空格处。
)1、()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
A.政府档案B.政府信息C.行政信息D.行政档案2、()是全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全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A.国务院办公厅B.国务院研究室C.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3、行政主体将行政过程和相关的因素向行政相对人和社会公开,从而有利于行政相对方实现其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其他合法权利的过程叫做()。
A.行政公开B.行政公布C.信息公开D.信息公布4、《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所称的政府信息指的是()。
A.有关国家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信息B.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D.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信息5、《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公开原则②平等原则③服务原则④便民原则⑤法治原则⑥安全原则A. ①②③B. ③④⑤C. ①②③④⑤⑥D. ②③⑤⑥6、对政府信息发布时限的要求是()。
A. 准确性B. 及时性C. 公开性D. 全面性7、《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七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发布()机制。
A.协调B.和谐C.统一D.规范8、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力不偏私、不歧视,充分考虑一切应当考虑的因素,尽可能排除一切不合理因素的干扰。
这体现的是政府信息公开的()。
A. 公平原则B. 公正原则C. 便民原则D. 平等原则9、国家秘密的密级分为()。
A. 二级B. 三级C. 四级D. 五级10、对政府信息内容要求做到的是()。
A. 公正性B. 公平性C. 及时性D. 准确性11、下列属于可以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的是()。
A.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B.国防建设和武装力量活动中的秘密事项C.科学技术中的秘密事项D.个人财产、名誉或其他利益的情况、资料12、最重要的国家秘密被称为()。
个人信息防护调研报告

个人信息防护调研报告个人信息防护调研报告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将个人信息存储在网络上。
然而,个人信息的泄露也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为了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本调研报告对个人信息防护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收集了500份有效问卷。
问卷调查包括了多个维度,如个人信息泄露的认知、个人信息保护的行为以及个人信息泄露的后果等。
三、调查结果1.个人信息泄露的认知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70%)意识到了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但还有30%的受访者不够重视个人信息的保护。
这说明在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个人信息保护的行为在个人信息保护的行为方面,调查显示大多数受访者(80%)会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如设置强密码、定期更改密码、避免在公共网络上输入个人账号和密码等。
然而,还有20%的受访者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存在较大的漏洞,比如使用弱密码、公共网络上随意登录等。
3.个人信息泄露的后果调查结果显示,个人信息泄露给受访者带来了较大的困扰和损失。
其中,63%的受访者表示个人信息泄露导致了财产损失,28%的受访者遭遇了身份盗用,9%的受访者甚至因此遭受到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四、讨论和建议根据以上的调查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提高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公众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宣传,提高人们对个人信息泄露的认识,增强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
2.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国家应加强对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的立法工作,完善相关制度和监管机制,为个人信息的安全提供一个更加可靠的保障。
3.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技术手段:网络服务提供商和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确保个人信息在存储、传输和处理过程中的安全性。
4.教育公众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对公众的个人信息保护教育,告知人们如何设置强密码、防范钓鱼网站和恶意软件,并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保护指导。
网络用户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调查

网络用户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调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依赖互联网。
然而,与之相对应的是个人信息泄露和滥用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保护个人信息的意识变得尤为重要。
为了解网络用户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和行为表现,本文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1. 个人信息泄露风险的认识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网络用户对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普遍意识到在互联网上留下的个人信息可能被滥用,导致身份盗窃、财产损失等问题。
然而,还是有一部分用户并未真正认识到这一风险的严重性,他们在互联网上随意公开个人信息,对个人信息保护并不重视。
2. 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和行为在调查中,多数受访者表示他们有意识地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
他们会注意隐私设置,限制个人信息的公开程度,避免在不安全的网站上留下个人信息等。
此外,还有一些用户会定期更改密码、注销不再使用的账户,以提高个人信息的安全性。
然而,调查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有一部分用户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意识,他们不清楚如何设置隐私权限,也从未考虑过更换密码。
其次,还有一部分用户对个人信息保护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己的信息不会受到泄露的风险,因此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并不重视。
3. 缺乏个人信息保护的原因分析在对网络用户进行进一步深入调查后发现,缺乏个人信息保护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用户在使用互联网过程中,缺乏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知识。
由于缺乏相关教育和普及,他们对于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和保护策略所知甚少。
其次,一些网站和应用在用户注册和使用过程中,缺乏明确的隐私保护政策,用户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措施缺乏信心。
再者,一些用户出于方便和快捷的目的,不愿意花费过多时间和精力来保护个人信息。
4. 加强网络用户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的建议为了提高网络用户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和行为,以下几点建议应该得到重视。
首先,加强网络用户的个人信息保护教育和宣传,提高他们对个人信息泄露风险的认识。
互联网用户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与行为调研报告

互联网用户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与行为调研报告【前言】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个人信息也离不开互联网这个便捷的渠道。
然而,在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泄露的安全风险也随之增加,因此保护个人信息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基于对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与行为的调研,探讨这一主题。
【背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个人信息的保护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比如,2018年我国《个人信息安全法》实施,明确了个人信息获取、使用、管理以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规定。
但是,实际操作中,用户的个人信息仍然存在违规收集和使用,隐私泄露等问题。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利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1000名互联网用户开展了问卷调查,主要涵盖以下内容:1. 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程度;2. 个人信息保护措施的采取情况;3. 个人信息泄露情况;4. 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等因素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差异影响等。
【调研结果】1. 用户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程度在问卷中,有85%的受访者认为个人信息安全非常重要,而只有1%的受访者认为不重要。
此外,在对不同年龄段的用户进行比较时,发现年龄越小的用户越倾向于认为个人信息保护重要性大,超过90%的年轻用户表示非常重视个人信息安全。
2. 个人信息保护措施的采取情况在问卷中,有超过60%的受访者表示会定期更新隐私协议,在线支付时会注意安全提示等。
此外,还有近半数的用户会在社交媒体上设置隐私设置、不随便透露个人信息等。
这说明用户在维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安全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意识。
3. 个人信息泄露情况在问卷中,有4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个人信息曾经被泄露过,这说明个人信息泄露的情况确实存在。
并且,用户的个人信息泄露通常出现在网购、社交以及金融等方面。
4. 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等因素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差异影响在问卷的数据分析中,我们发现用户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和措施的采取情况都与性别、年龄和职业有一定的关联。
比如,女性用户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更加强烈,90%以上的用户认为个人信息安全非常重要;高收入群体的个人信息保护措施更加严格,有70%以上的人定期更新隐私政策;而在年龄分布上,青年用户更加关注个人信息保护,并且采取了更多有效措施来保护自己的隐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研究报告项目名称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调查研究负责学生姓名HWY学号201110312XXX所在学院XXX XXX班级2XX1级XXX X班指导教师XX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导小组2012年9月15日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调查研究电子信息工程学院XXX XXX X班XXX 201********0312 XXX调研目的:了解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现状,寻求改善方法调研方式:问卷调查、走访了解调研地点:十陵镇各街道调研日期:2012年8月13日至8月23日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电话号码、邮箱、住址、照片、账号密码、社会关系、财产状况等个人信息被不当收集、恶意泄露、随意篡改甚至非法出售的现象时有发生。
目前社会上出现了大量兜售房主、股民、车主、患者个人信息的现象,并形成了一个新的产业,我国个人信息被滥用的问题日趋严重。
本文将就我国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情况和保护意识作一个简要论述,引起我国公民对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视,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堪忧立法宣传当前个人信息保护的状况堪忧调查显示,当前个人信息保护的状况堪忧,滥用问题十分严重。
例如,很多接受调查的公众收到过陌生的推销电话,且对方能够准确地说出自己的姓名等信息;有一部分接受调查的公众遇到过有关机构随意放置自己的信息的情况;少数接受调查的公众或者其亲友的姓名、住址、电话、照片等曾被擅自公开在网络、媒体或者其他载体上,甚至遇到过个人信息被冒用的情况,其中身边同学、亲友有个人信息泄露后而受到影响的占85.7%(图1)接受调查的公众普遍认为,有关机构或个人在处理个人信息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不明确告知收集个人信息的用途;收集或者保存的很多信息与所要办理的业务无关;个人无权选择是否提供信息;超出收集信息时的目的使用个人信息;擅自将个人信息泄露给其他机构或个人;个人信息保管机制不健全,存在信息被泄露、篡改的可能。
以上情况也同样发生在政府机关。
比如,有些政府机关在为实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而设计的“依申请公开申请表”中,除了个人姓名、联系方式、所申请信息的描述等外,还要求申请人提供身份证号码、住所、工作机构等信息,但后者与办理政府信息公开并不相关。
由于个人信息滥用严重,很多接受调查的公众倾向于拒绝提供部分或者全部信息,主要是因为:担心有关机构滥用自己的个人信息。
调查显示,公众对个人信息的重要性虽有一定认识,但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并不高。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公众对个人信息保护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个人信息的重要性及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相关细节却普遍缺乏深入的了解,公众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并不高,平时非常注意保护自己个人信息的只占13.46%(图2)。
调查还显示,在日常办理各类业务时,公众很少关注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问题,现实中每次都仔细了解有关机构处理个人信息相关规定的人极少,绝大多数人不注意或者不理解有关规定。
如办理业务要求身份证复印件时,为防止身份证复印件被再次利用,不会和从没想过在复印件上写上:“此身份证复印件限用于······,复印无效”之类的签注占到被调查者的85.4%(图3)。
(图2)(图3)对于个人信息遭受滥用的危害,很多公众都有切身感受。
接受调查的公众普遍认为,个人信息的滥用正在威胁着自己的生活安宁、生命财产安全,使自己感到压力或者心情不快。
其中,绝大多数公众反映,个人的生活安宁正在遭受个人信息滥用的侵扰,这恐怕与当前日趋严重的垃圾短信、铺天盖地的电话推销有直接关系,据调查后得出的图4我们可以看出我们所调查的七种个人信息泄露对公民造成的影响中电话骚扰和垃圾短信、垃圾邮件最为严重,分别为83.33%和70.83%。
(图4)但是,调查还显示,公众对个人信息的重要性还缺乏充分认识,比如,接受调查的公众中,当已经意识到自己的个人信息可能被泄露时,有34.62%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少填自己觉得是隐私或关键的信息,故意填一些错误或无关紧要的信息。
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完整的填写,抱有侥幸心理的占11.54%。
意识到个人信息泄露的危害,拒绝填写任何信息的占17.31%。
而不置可否,看具体情况的竟占到36.54%。
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相对于个人信息对自己的重要性而言,利益因素有时会影响其选择。
法制不健全、宣传机制不完善已经成为个人信息遭受滥用不能得到有效遏制的主因调查显示,我国个人信息保护面临很多的问题,不仅滥用严重,而且,公众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高,这主要应归因于中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严重滞后所导致的法制不健全以及宣传力度不够。
(图5)(图6)我国目前还没有制订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但《个人信息安全法》并非从未尝试破冰。
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的规范散见于法律法规、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以及行业规范之中。
工信部电子科技情报研究所副所长刘九如统计,目前有近40部法律、30余部法规,以及近200部规章涉及个人信息保护,其中包括规范互联网信息规定,医疗信息规定,个人信用管理办法等。
如工信部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200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及立法研究报告》,《江苏省信息化条例》。
从全面实施个人信息保护的需求来看,现行规定还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最主要的就是个人信息保护没有专门性规定。
个人信息处理活动应当遵循什么原则、信息主体在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中享有哪些权利、对滥用个人信息的信息处理者如何予以制裁、由什么机构负责执法等,现有的分散规定都无法解决这些问题。
特别是,个人信息主体的权利并没有得到全面明确的确认,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公众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高。
我们的受调查者中有57.69%意识到目前我国保护个人信息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还很欠缺,但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却不关注或根本不关注,88.46%的被调查者还不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是否立法,而竟有7.69%的被调查者回答已经立法(图6)。
所以相关立法机构对公众的法律宣传还不到位,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来增强国民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方面做得还不够,导致我国公民对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了解甚微(图7)。
选项比例听说过,很了解15.38%听说过,但不太了解73.08%完全没听说过11.54%(图7)在保护个人信息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提高保护意识才是杜绝个人信息泄露更为重要的方法近年来,《个人信息保护法》迟迟没有出台,而正是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缺位,才使个人信息被不当收集、恶意泄露、随意篡改甚至非法出售现象横行。
立法保护公民个人信息是一个法治社会的必然选择,我们期待《个人信息保护法》尽快出台,为公民保护个人信息提供法律保障。
但通过此次调查,我们更希望公民从自身出发,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从信息源头遏制个人信息犯罪。
现在需要用到个人信息的地方越来越多,大到买房、买车、求职,小到办理一张银行卡、网上注册一个会员,都要填写大量的个人信息。
首先每位公民都要有个人信息自我保护的意识,无论何种用途,在填写个人资料之前首先要考虑一下,哪些信息是值得填写的,哪些信息是不必甚至不应该填写的,比如只是为了办一张能够获取积分优惠的商场会员卡,那么通讯信息、家庭住址甚至个人收入情况这些信息都没有必要如实填写。
要遵循“能不填就不填,能少填就少填”的原则,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自己个人资料的泄露。
其次,在填写一些重要个人信息前,有必要注明“填写内容属个人信息,企业或个人擅自挪作他用将追究相应责任。
”这样的个人信息保护约定,从一定程度上督促获取信息方妥善保管个人信息,并对信息保密承担相应责任。
此外,一些生活中可能泄露个人信息的小细节也不容忽视,比如复印身份证材料提供证明,在交给对方时最好在上面注明:“此复印件仅提供给某某作何用处,如作他用无效”等字样,以便在出现个人信息泄露引发严重后果时作为法律依据。
在接到陌生人电话和短信以及邮件时,也不要轻易相信,不要怕麻烦,应多向相关部门求证,以免上当受骗。
在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更要提高警惕,要选择信誉好、安全性较高的网站购物,选择安全可靠的支付手段,并注意留存证据。
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大力宣传个人信息安全防范知识,增强保护个人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我们从上面的各个信息泄露环节以及公民对这些环节的认知度,我们发现我国政府及相关机构对这些的宣传还很不到位。
所以我们更希望政府或社会机构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加大宣传力度,让公民多获知个人信息泄露的途径和方式;银行、公司、网站等公民日常涉及的场合在需要公民填写个人信息的地方要进行宣传和提示,使公民在自然而然中形成对个人信息有一种的保护意识;要对公民多进行个人信息犯罪法制教育,让公民懂得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学会维权。
总之,在现今情况下,我们认为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主体还是在公民自身,增强公民自身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从信息源头遏制个人信息犯罪才是最有效的保护个人信息方式,才能使目前堪忧的个人信息保护状况得到改善。
后记在调研之前,我们项目组的同学在平时生活中都多多少少遇到过个人信息泄漏而遭到影响的,因而我们想到通过此次调查研究来了解现今我国公民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及其保护状况,引起我国公民对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视,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于是我们组在相互间讨论后拟定此次调研内容及调研方案,讨论制作调查表。
调研过程中,我们共8人采用分组调查的方法分4组在十陵镇的不同地点进行走访调查。
我们调查了过路行人、三轮师傅、货车司机、银行保安、银行储户、商铺老板……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公民都意识到可能会泄漏自己的个人信息,因而一听说我们在做调查就直接拒绝,这反映了部分公民或许已经有这方面的防范意识,但他们并没有真正具有,因为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可能泄漏个人信息的地方不是调查本身,而是他们应该填写的地方,这更加坚定了我们这次调查的信心和决心。
我们项目组的同学在公民填写完调查表后都认真的给他们介绍一些个人信息保护的注意事项等内容,引起被调查者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注意,希望能帮助他们保护好个人信息。
调查研究后,我们组的每位同学在一起统计调查数据及收集处理其他调查材料,将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后拟定调研报告,由何文艺撰写调研报告。
我们在一起还分析及共享了此次调研过程的经验及收获,以期或得更大的调研价值。
当然,此次调研还存在诸多不足。
调研地点仅在十陵镇,相对狭小,还不能完全反映我国公民的情况;调查人数还不够多,仅有200份,要反映真实情况还不足;调查的方式相对简单,仅为走访调查,应再增加其他调查方式,如网页调查可以了解容易泄漏个人信息的广大网民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情况。
参考文献:祁发俊:论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现状及研究意义中国社科院:《中国法治发展报告》太原晚报:《强化个人信息保护意识》2011年6月22日贵阳日报:《保护个人信息意识很重要》2012年4月18日沈奎林:《关于制定出台〈公民信息保护法〉,有效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合法权益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