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与IT应用研究报告

中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与IT应用研究报告
中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与IT应用研究报告

2003~2004年中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与I T应用研究报告摘要目录价格

摘要

一、国内银行业总体上已经跨越了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阶段,年度IT投入趋于平稳

目前中国银行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框架已经基本构成,各大商业银行基本完成物理和逻辑的数据集中工作和综合业务系统的推广,初步建立统一的业务应用平台,部分实现经营模式由业务为中心向客户为中心的转变。基本统一了业务软件平台,使所有业务品种能够同步推进,加快了大规模、集成化的业务开发和创新速度,提高了市场的反应能力和业务效率,并且向社会和广大客户提供了多种新型、便捷的金融服务。

国内银行业就总体而言已经跨越了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阶段,除城商行外,大都具备较完整的业务信息系统。伴随大集中工程的陆续完成,银行业IT投入开始步入平稳,反映在年度IT 投入上起伏不大。2003年国内银行在IT产品与服务方面的总投资达到207亿元,比2002年198亿元略有增长;2004年投资总额为228亿元,比2003年增长10.1%.

2002-2003年银行业IT投资结构的变化

二、面对不断变化的金融环境和客户需求,银行现有应用系统面临重新布局

目前,国内银行业已经意识到信息技术不再是模拟传统手工处理、支持业务运作的辅助工具,它是银行为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完成变革的助推器。这场变革成功的前提就是再造银行的信息系统,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和以风险控制、盈利分析为核心的经管体系。为实现这一转变,相应的银行的信息系统必须实现转型,从以账户为中心转变到以产品、经管和客户为中心。

综合业务系统的建设因而成为整个银行业2003年IT建设的重中之重。面对多市场、跨平台、多交易品种的银行业未来经营格局,国内银行都面临新一代综合业务系统的建设问题。

2003年银行业IT建设重点

对于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来说,大集中已经初步实现,今后的主要任务是灾难备份系统和经管信息系统的建设,数据仓库是这些银行要考虑的问题,银行卡尤其是信用卡系统的建设也是这些银行在该阶段IT建设面临的主要任务。

但对于数量众多的城商行来讲,IT建设的重点则大有不同。除了综合业务系统的建设外,灾难备份系统和经管信息系统对绝大多数城商行来讲还显得十分遥远。城商行迫切需要的是完善自身的业务信息系统,对于高端的银行应用目前还难以顾及。

总体而言,银行未来信息化建设投入重点主要是能够为银行未来决策提供支持的决策支持系统、MIS系统和能够帮助银行厘定客户的数据整合/数据仓库、CRM系统,能够为客户提供多种接入通道、提供多种快捷交易方式并能大幅度降低银行处理成本的电子银行业务。

三、QFII加快了国内金融市场变革的步伐

QFII制度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它允许经核准的合格外国机构投资者(QFII)在一定的规定和限制下汇入一定额度的外汇资金,并转换为当地货币,通过严格监督经管的专门账户投资当地证券市场,其资本利得、股息等经审核后可转换为外汇汇出的一种市场开放模式。

QFII使得国内的金融市场更加直接面向境外的投资者,标志着国内金融市场市场化进程步伐的加快。从侧面会对国内金融行业用户的系统设计思想产生很大而深远的影响:跨市场、多币种、跨平台的系统设计受到青睐,将导致国内IT厂商的一次全面洗牌。

四、国内IT厂商的生存空间受挤压,系统集成商的地位在下降

过去国内银行过分强调规模优势,金融改革将使银行在规模优势的基础上改善体制,在经管理念、经管手段和产品创新等方面实现突破。而IT则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和手段,目前的金融市场对所有IT厂商来说都是机会,但是,这个机会并不是仅仅局限在硬件或软件上,而是要提供适合银行需求的整体解决方案,这方面国内IT厂商与境外厂商相比有比较明显的差距。

过去银行大部分应用系统都是自己开发的,但目前的趋势已经很明显:采用国外成熟的软件包和业务流程的银行客户在增多。

而相比较而言,中国的IT产业缺乏为中国金融业提供优质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国内的IT厂商目前所拥有的服务水平已不能满足中国金融业未来发展的需求。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国外经管咨询公司在为国内的银行做IT咨询,其本身就即做咨询又做实施,导致国内系统集成商的地位近年来在四大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明显下滑。国内IT厂商必须在此方面多加努力,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五、2004年银行业信息化重点建设方向

对于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来说,大集中已经初步实现,今后的主要任务是灾难备份系统和经管信息系统的建设,数据仓库是这些银行要考虑的问题,银行卡尤其是信用卡系统的建设也是这些银行在该阶段IT建设面临的主要任务。此外,随着银行用户规模的快速膨胀以及业务品种的不断创新,用户对银行服务的需求也日趋复杂。技术响应速度、技术支持水平将直接影响经营效益与企业信誉,电子银行如电话银行和网上银行被各银行普遍实施,尤其是网上银行升级的速度在加快。

但对于数量众多的城商行来讲,IT建设的重点则大有不同。除了综合业务系统的建设外,灾难备份系统和经管信息系统对绝大多数城商行来讲还显得十分遥远。城商行迫切需要的是完善自身的业务信息系统,对于高端的银行应用目前还难以顾及。

总体而言,银行未来信息化建设投入重点主要是能够为银行未来决策提供支持的决策支持系统、MIS系统和能够帮助银行厘定客户的数据整合/数据仓库、CRM系统,能够为客户提供多种接入通道、提供多种快捷交易方式并能大幅度降低银行处理成本的电子银行业务。

银行未来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目录

价格

15000 元(人民币)/ 份

银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

银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 一、银行业面临市场化、国际化和规范化的管理挑战 经济贸易的全球化加速了金融服务的全球化进程,金融服务的触角早已穿越了国家疆界,使全球化的资本在世界各地扮演着重 要的角色。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内银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开放环境,外资银行带来了包括资本、管理、人才、市场、客户、以及技术等方方面面的竞争,同时也为中国金融市场注入了活力,金融服务与国际惯例和国际标准逐渐接轨,推动我国银行业走向市场化、国际化、规范化!今后几年是我国银行业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的银行业只有在竞争中快速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在开放中增强抵御和防范风险的能力,在发展中掌握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才能提高我国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二、实现管理信息化全面提升竞争力 从我国银行业的信息技术应用情况看,在业务处理层面,我国银行业与国际银行业的技术应用水平差距不大,但是在管理信息层面的差距是明显的,其本质在于,管理信息化决定于经营思想和经营思念,并涉及到管理方式的革命,同时,技术集成难度也非常大。 银行业是信息密集型行业,它所有的业务信息全部都是以数字为载体存储在各处。银行业的管理必须依托信息技术实现以客户中心、电子商务、管理集中化的转变,借助信息管理工具为银行业构建科学的管理平台,建立集中监控体系,实现管理的全面升级,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管理的信息化已经成为当前的商业银行信息技术运用的最重要的课题,成为缩

短与国际现代商业银行的管理差距,全面提升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用友银行业解决方案 北京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多年来一直关注和研究国内银行业的信息化应用,在研究和总结国内外银行业先进管理经验以及 为银行业客户服务的实践基础上,结合在管理软件开发上的优势,开发了适合银行客户的新一代金融管理信息化平台,在此基础上,为银行业提供具有前瞻性、成熟的管理信息化解决方案。 用友银行业管理信息化解决方案面向银行业的管理信息化建设,在提供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资产托管系统、报表分析和决策支持等应用的同时,与商业银行综合业务系统、金融资产及风险管理等系统集成应用,实现对银行从前台到后台,从业务到财务、从经营到分析的全面信息化管理,为银行决策层提供全面的查询分析、总体监控、风险监管和辅助经营决策。 银行业管理信息化解决方案充分考虑了未来我国银行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使用先进成熟的技术,基于internet/intranet运作,提供以集成、优化、计划、控制为基础的集中式网络化信息管理平台,并且具备多语言支持和多种货币支持功能。 对银行来说,银行战略管理是一切管理工作的核心,追求股东价值的最大化是银行经营的目标。银行的业务和管理系统的建设也必须围绕着整个银行战略的实现来展开,即可以从客户线、业务运作和风险控制线、财务线和员工线来进行。用友银行业解决方案从银行战略管理目标出发,主要提供如下管理和支持系统: 集中财务管理系统 全面成本管理系统 资产托管系统 集中采购及资产管理系统 计划预算管理系统 财务及量本利分析系统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1、集中式的财务管理系统 银行业集中式财务管理系统以集中式财务应用(数据集中、业务集中和管理集中)为基础,提供从财务核算到财务管理至财务分析的不同应用阶段和层次,功能涵盖账务处理、费用报账管理、计划预算、固定及递延资产管理、薪资福利管理等,并和综合业务系统实现安全高效的数据交换,充分体现了集约、集中和集成的财务应用理念。通过集中式的网络平台,实现从主管行到分支机构的实时、集中式的后台业务处理和数据监控,动态掌握全行的资源状况(人员、财务、资产),为银行的经营分析和业绩评价提供全面、真实、及时的信息来

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前沿技术及热点

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前沿技术及热点 杨海成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工程师 课程前言 我每年也尽可能能够抽出时间和大家一起交流,主要还是把我所掌握的、所了解的、所感受的关于两化融合近年来的一些工作上的重点、热点和大家关心的关键问题和大家作个交流。最近我们也在工信部的指导下,也在科技部的一些要求下,正在规划推动“十二五”后两年,以及面向后来“十三五”两化融合以及智能制造的一些战略性的技术预测和规划。这事对大家来讲还是蛮重要的,两大融合既是国家宏观战略的一个要求,但同时又是现代信息技术、现代工业技术紧密融合来催发一系列工业技术、工业体系,整个工业平台的一个巨大变革,这里边技术、模式都已经成为当前信息技术带动下,企业变革、制造业变革、工业体系变革巨大的推动力。 现在大家对技术的关注度和发烧度以及激情度都空前高涨,我去年年底到今年去过很多省市,他们都在规划下一轮,在新的技术下,下一轮制造业升级,下一轮我们要成为制造业大省,要成为制造业强市,我们在滚滚而来的信息流面前我们能有什么作为,这些都是和大家关注的这些前沿技术相关,我把这一段时间以来,大家形成共识的,认为当前信息技术里面对制造业产生巨大影响变革的一些热点技术,我跟大家进行交流,同时也探讨一下这些技术在整个两化深度融合中,它能够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和作用,所以今天就想跟大家谈一下两化融合的前沿技术和热点。 从目前来看,中央包括国家还有地方省市,现在对形成这样一个以创新驱动,以现代新兴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革命来推动工业发展,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建立一个制造强国,世界的工业强国,这一点现在大家都已经很明确,而且现在大家感觉到对信息安全和信息化,中央已经站在最顶层已开始进行设计了,现在习总书记担任网络安全与信息化推动领导小组的组长,这应该是至高无上的一种定位了。国家把当前信息技术的推动和发展、信息安全、网络强国、工业强国已经作为国家顶层的战略,而且是顶层进行处理。 我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新兴的这样一些信息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如宽带、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智能化,这六大方面的技术,从前几年大家都在谈云里来雾里

银行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

银行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 (一)信息系统基础建设 全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形成了便捷高效的电子化经营服务和日趋完善的内部管理、办公信息化体系。全行20073个营业网点基本上实现了计算机联网和业务数据的集中处理,全行建立了****计算机骨干网络,并根据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业务的发展需要,进行了网络改造和功能拓展,建立了“下管一级、监控全网”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在全行推广使用了邮件传输、公文处理等各类办公自动化系统。目前,全行装备atm数量近1.4万台,pos超过7万台。(二)生产运行管理体系2002年全面完成了工商银行信息化建设史上规模最大的项目—“数据大集中工程”。建立了上海、北京两个数据处理中心,实现了全国经营数据的统一、实时处理,技术能力达到国际大银行的先进水平,目前,两大数据中心月均处理业务量已超过9亿笔。同时,工商银行澳门、新加坡、东京、汉城、香港等海外分支机构的业务也逐步挂接到海外数据中心进行集中处理。 (三)应用软件开发体系 目前,我行已形成了以软件开发中心为应用开发、技术标准和质量控制中心,北京、上海、杭州研发部和部分一级分行协同进行全行应用软件产品研发,各一级分行负责本地应用开发和推广的应用软件开发体系。全行的业务产品研发速度和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

(四)应用软件测试体系 为提高全行应用软件产品的开发质量,减少各部门、各级机构在产品测试上的重复投入,总行已经建立了一套与全行集中开发、集中生产运行相适应的应用软件产品质量测试体系,在软件开发中心、数据中心及各分行分别建立一套规模不同、职责不同的应用软件测试环境。 (五)主要业务应用系统 1、2006年5月,我行全面完成了综合业务系统的开发和推广,统一了全行的业务处理平台,实现了业务处理模式从以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银行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提高了市场反应能力和业务处理效率,为工商银行进一步实现商业化改造奠定了技术基础。 为满足国际化商业银行竞争的需要,工商银行在综合业务系统的基础上,于2006年11月成功投产了全功能银行系统第一个版本(nova1.0),其技术先进性和产品功能在国内金融业处于领先水平。该系统以数据集中处理为依托,配套工商银行的各项改革措施,全面进行我行业务应用体系和经营管理体系的整合和创新,彻底改变了过去计算机技术服务于手工操作的思路,进一步体现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加速了经营管理方式向现代商业银行的转变。 2、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我行开发了信贷综合管理系统及企业信用评级系统,加快了全行资产管理、经营管理信息化进程。实现了全行信贷业务数据大集中;密切与主机核算系统的连接;增强了管理

软件前沿技术

软件工程前沿技术

需求工程中需求获取方法综述 摘要:随着社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软件变得愈来愈复杂、规模也越来越庞大,软件工程的研究也日益深入,软件需求则逐步成为贯穿于整个软件开发过程的核心因素,而需求获取则成为需求工程领域的新热点。需求获取是软件生命周期的初始阶段,也是决定软件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需求不清或错误导致软件失败的案例越来越多,所以如何快速、准确地获取软件需求成为软件行业研究的重点。 通过需求建模来获取需求,目前有用例驱动的交互式需求获取、基于UML的需求获取、基于领域本体的需求获取方法、基于Event-B的软件形式化需求获取方法、基于RGPS的网络式软件需求方法等需求获取方法。这几种方法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获取需求的方法,侧重于获取过程中的不同的方面,从不同角度方向、不同领域来克服需求获取中的困难,提高需求获取的准确性。 关键字:需求工程、需求获取方法、用例驱动、UML、领域本体、Event-B、RGPS 一、引言 需求工程是随着软件工程的发展而产生的。在软件开发的初级时期,软件规模不大,软件开发所关注的是代码编写,软件需求很少受到重视。在引入软件生命周期的概念后,需求工程成了软件生命周期的第一阶段。随着软件系统规模的扩大,以及为了解决“软件危机”而引起的软件工程技术与方法的发展,需求工程在整个软件开发与维护过程中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人们普遍认识到,充分研究软件需求可以避免开发系统时的盲目性,能够直接关系到软件的成功与否。随着软件工程的研究和应用的逐渐深入,人们同时认识到软件需求不再仅限于软件开发的最初阶段,它贯穿于系统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许多项目开发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都与需求工程阶段没有合理完整的进行需求获取、分析有关。由此可见,需求工程对于项目开发尤其是大型项目的研发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需求工程中如何快速获取和准确地理解、表达用户需求,即需求获取,是长期困扰软件开发者的难题。一方面,软件开发者由于不了解应用领域,只能被动地等待领域用户提供信息,他们常常抱怨用户需求不全,经常变化,使他们无所适从;他们还难免对领域用户的描述产生错误的理解,因而得出不适当的需求模型,导致软件开发半途而废。另一方面,领域用户通常不知道如何按软件开发的要求去描述他们的需求,而且,他们一开始常常对自己的需求仅有一个模糊的认识,如果没有任何提示和引导,就不可能立刻给出正确而完整的需求描述。确定系统的需求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开发人员在开发系统之前不可能完全详细地说明一个系统的真正需求。一个不完整的需求获取和管理过程,会对项目的生命周期产生多米诺骨牌的效应。用户需求的缺失会导致系统需求的缺失,从而导致设计单元及功能的缺失,并最终导致系统不能实现预期的功能,或者需要在后期花费较大的代价来修正或补充这些功能,导致项目延期、产生严重的质量问题或超出项目预算。因此,及时、准确地获取用户需求,是决定软件项目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步骤之一。 二、需求获取及需求建模 需求获取就是通过不断交流沟通使软件开发者和领域用户对目标系统形成共识。现今国内外提出了数种需求获取的方法,从不同角度方向、不同领域来克服需求获取中的困难,提高需求获取的准确性。 获取需求存在诸多困难主要原因如下: (1)缺乏领域知识、应用领域的问题常常是模糊的,不准确的; (2)存在默认的知识,即难以描述的日常知识(常识问题);

前沿技术应用心得

前沿技术应用心得 ——大数据技术 上周我们在实验楼进行了前沿技术应用讲座的学习,其中我们了解到了很多大数据技术的相关知识,知道了他的应用原理。当今世界处于以信息化全面引领创新、以信息化为基础重构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新阶段,正迎来新一轮信息革命浪潮。新一轮信息革命带来产业技术路线革命性变化和商业模式突破性创新,使社会生产呈现出生产方式智能化、产业形态数字化、产业组织平台化的新特征。 课堂上老师分析了大数据的特点,第一个特征是数据类型繁多。包括网络日志、音频、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等多类型的数据对数据的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个特征是数据价值密度相对较低。如随着物联网的广泛应用,信息感知无处不在,信息海量,但价值密度较低,如何通过强大的机器算法更迅速地完成数据的价值“提纯”,是大数据时代亟待解决的难题。 第三个特征是处理速度快、时效性要求高。这是大数据区分于传统数据挖掘最显著的特征。 在大数据来源方面,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大数据对各行各业都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企业、个人利用大数据,给业务和生活带来了便利。从大数据的来源来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大类: 一、国家数据库。 二、企业数据。

三、机器设备数据。 四、个人数据。 课堂上,我们还了解了大数据的应用场景,大数据无处不在,大数据应用于各个行业,包括金融、汽车、餐饮、电信、能源、体能和娱乐等在内的社会各行各业都已经融入了大数据的印迹。 制造业,利用工业大数据提升制造业水平,包括产品故障诊断与预测、分析工艺流程、改进生产工艺,优化生产过程能耗、工业供应链分析与优化、生产计划与排程。 金融行业,大数据在高频交易、社交情绪分析和信贷风险分析三大金融创新领域发挥重大作用。 汽车行业,利用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的无人驾驶汽车,在不远的未来将走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互联网行业,借助于大数据技术,可以分析客户行为,进行商品推荐和针对性广告投放。 电信行业,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客户离网分析,及时掌握客户离网倾向,出台客户挽留措施。 能源行业,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电力公司可以掌握海量的用户用电信息,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用户用电模式,可以改进电网运行,合理设计电力需求响应系统,确保电网运行安全。 物流行业,利用大数据优化物流网络,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银行信息化建设总结材料

银行信息化建设总结材料 (一)信息系统基础建设 全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形成了便捷高效的电子化经营服务和日趋完善的内部管理、办公信息化体系。全行20__3个营业网点基本上实现了计算机联网和业务数据的集中处理,全行建立了三级计算机骨干网络,并根据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业务的发展需要,进行了网络改造和功能拓展,建立了“下管一级、监控全网”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在全行推广使用了邮件传输、公文处理等各类办公自动化系统。目前,全行装备atm数量近1.4万台,pos 超过7万台。(二)生产运行管理体系 20__年全面完成了工商银行信息化建设史上规模最大的项目—“数据大集中工程”。建立了上海、北京两个数据处理中心,实现了全国经营数据的统一、实时处理,技术能力达到国际大银行的先进水平,目前,两大数据中心月均处理业务量已超过9亿笔。同时,工商银行澳门、新加坡、东京、汉城、香港等海外分支机构的业务也逐步挂接到海外数据中心进行集中处理。 (三)应用软件开发体系 目前,我行已形成了以软件开发中心为应用开发、技术标准和质量控制中心,北京、上海、杭州研发部和部分一级分行协同进行全行应用软件产品研发,各一级分行负责本地应用开发和推广的应

用软件开发体系。全行的业务产品研发速度和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 (四)应用软件测试体系 为提高全行应用软件产品的开发质量,减少各部门、各级机构在产品测试上的重复投入,总行已经建立了一套与全行集中开发、集中生产运行相适应的应用软件产品质量测试体系,在软件开发中心、数据中心及各分行分别建立一套规模不同、职责不同的应用软件测试环境。 (五)主要业务应用系统 1、200*年5月,我行全面完成了综合业务系统的开发和推广,统一了全行的业务处理平台,实现了业务处理模式从以银行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提高了市场反应能力和业务处理效率,为工商银行进一步实现商业化改造奠定了技术基础。 为满足国际化商业银行竞争的需要,工商银行在综合业务系统[找材料到大-秘-书-网--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的基础上,于200*年11月成功投产了全功能银行系统第一个版本(nova1.0),其技术先进性和产品功能在国内金融业处于领先水平。该系统以数据集中处理为依托,配套工商银行的各项改革措施,全面进行我行业务应用体系和经营管理体系的整合和创新,彻底改变了过去计算机技术服务于手工操作的思路,进一步体现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加速了经营管理方式向现代商业银行的转变。

我国银行系统信息化建设

银行解决应用整合、数据重构问题迫在眉睫 圣达IT咨询技术总监高复先 一、我国银行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差不多问题 让我们从"票据光盘缩微系统"谈起。 银行业务部门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票据,一个大中型都市的专业银行每天的票据量会在2万张左右或更多,要求作为原始凭证的票据都要保存一定的年限,这就成为银行票据保管与查询的难题。传统的保存与查询方式不能适应银行业务日益进展的需要,那么,将票据以电子图像的方式保存于海量光盘库中,其优越性和局限性是什么? "票据光盘缩微系统"能够通过计算机网络快速查看所需要的票据,并可即时打印,甚至可在异地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查询和打印。然而,这种系统需要对各种票据要素建立索引,需要摄象、扫描等一整套录入设备,大量的原始凭证二次录入并不是容易的情况。更成问题的是,这种系统能不能对某一(或某类)客户的某种票据的数据做连续的分析,从而进行数据挖掘,发觉经营治理上的某些规律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它与传统的缩微技术在信息组织上没有本质的区不。请想一下,作为银行信息化的

项目,一个是查找某一票据"原样",一个是利用票据的准确、完整、海量信息来进行经营分析和治理决策,哪一个更为重要、更为经济、更有实效? 海量的票据存储,并不等于海量的"有用信息"的存储。要对来自原始票据的海量信息做连续的分析,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的再组织--建立标准化的客户信息分类编码、规划稳定的客户-业务主题数据库和数据仓库。 类似的上述的事例专门多,综合起来,当前全国银行系统信息化建设的问题是: 1.运作层应用普及面广,但孤岛式应用系统多,信息不能共享,相关业务的信息交换(包括异地、远程交换)方式落后,及时性差; 2.单证票据信息只作为运作层应用采集、处理,用过即存档(包括"票据光盘缩微系统"),没有作统一、稳定结构的历史存储(即数据仓库),因而无法发挥其重要的银行信息源的作用,造成信息资源的重大损失; 3.治理层计算机应用相关于运作层的普及情况差一些,决策层的计算机应用更差一些,与发达国家80年代的"决策信息贫乏"现象同出一辄,计算机没有成为某些中高层治理人员的得力工

学士前沿技术讲座报告

学士前沿技术讲座报告 为期八周的学术前沿技术讲座以参观实验室的形式落下了帷幕,在这八周里张树生、张卫红、朱继宏、汪文虎、卜昆、任军学、李原、张定华、何卫平、史耀耀、莫容、杜随更、陈泽忠、张开富十四个教授们分别为我们介绍了各自擅长领域的前沿知识和动态,让我们将视野延伸到了国际前沿,不仅使我们了解了一些从未想到见到的事物,也提高了我们对飞行器制造专业的兴趣,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有很大帮助,同时也为大四选择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提供了一定的选择基础,让我们获益匪浅。 第一次由张树生教授为我们带来名为“面向设计制造重用的三维模型检索技术”的学术前沿技术讲座。张树生教授通过如何实现快速产品设计与制造,且不需要从头设计,能够达到快速,低成本,优质,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的数字化设计制造成果的优点的背景入手提出了他为我们带来的主题“基于三维模型的复杂产品设计制造,数字化、可视化、虚拟化”。近年来由于信息检索技术发展,实现三维模型基于内容的检索已经成为可能。现有的技术能够做到以码代形,但是效果不够直观、比较粗放。面向设计制造重用的三维模型检索技术能够实现多粒度产品特征模型检索且具有创新的信息发展手段、面向全生命周期、实现快速设计制造的意义而得到广泛的使用。在未来这种方法有望使检索方法实现从几何检索到几何语义检索、零件级到装配体、单点重用到全生命周期、重用发现到重用实现的转变和提高大数据检索效率等方面。 第二次由张卫红教授为我们带来名为“工程仿真与宇航计算机”的学术前沿技术讲座。“工程仿真与宇航计算机”技术旨在解决结构轻量化、高性能设计、制造共性基础问题。应用与航空航天复杂结构系统优化设计和快速成型、先进多功能轻质材料与结构的多尺度建模与结构的优化设计、航空宇航薄壁件精密切削工艺精密仿真与优化等方面。实现了工程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体现了从工程实践问题产生理论认知的需要,理论认知又指导工程实践的进步和推动其发展变化。 第三次由朱继宏教授为我们带来名为“复杂结构创新构型设计”的学术前沿技术讲座。这种设计方法被应用于解决传统设计模型尺寸与形状优化理论在结构轻量化设计、提高性能方面已趋于极限的问题,挑战深度挖掘结构承载能力这一工程上的重大问题。这种方法采用拓扑设计,在给定设计载荷与材料用量下,设计最优结构。通过此次讲座,我了解了什么是拓扑迭代设计:拓扑迭代设计就是在抑制灰度上,出现棋盘格现象及材料不连续分布时,采用模糊数学方法近似代替的方法。 第四次由汪文虎教授为我们带来名为“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精铸一体化设计”的学术前沿技术讲座。这种设计方法的出现是由于材料、制造业滞后,动力严重不足和新一代军机高速高度高敏捷性大载重量;民机要求安全载重速度高度经济性;需要高性能动力源泉和存在制约发动机研制与装备的瓶颈(合格率低、生产周期长、信息孤岛)的背景下产生的。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精铸一体化设计通过提高推重比、提高燃烧时温度、保证叶片的高温强度、热疲劳性能、热腐蚀性能来解决以上的问题。其中,涡轮叶片是核心。这种方法采用空心精密铸造技术,解决了传统铸造技术的表面粗糙,留有加工余量、破坏表面致密层,精密铸造精度高,净近成形的缺点。为提高叶片进口温度,在结构设计上,采用发散

从银行信息化迈向信息化银行建设之路

从银行信息化迈向信息化银行建设之路 银行的信息化建设一直处于业内领先水平,它具有国际领先的金融信息技术平台,亦有由自助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构成的电子银行立体服务体系。虽然如此,但它必须从银行的信息化走向信息化的银行发展道路,才能更加适应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化建设以及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需求。“目前银行信息化的时代已经接近尾声,必将加速进入信息化银行建设的崭新的阶段。”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在金融论坛上如此表示。 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 转折之路:从银行信息化走向信息化银行 首先,姜建清直切主题。他认为中国银行业的信息化虽然走过了20年的发展道路,但是转折的一个道路必须从银行的信息化走向信息化的银行。因为从环境的变化来看,现在全球的经济金融的一体化在深入的推进,新的金融的改革金融付诸实施的阶段,利率市场化在加速演进,这些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发展方式,特别对他的资本、成本的约束在加强,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习惯全球,以云计算、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风起云涌,有可能颠覆我们对春秋的银行的认识。银行现有的地域、网点等方式可能就不存在。 中国银行业的信息化的推进是分步骤的,渐进的,在信息化初始的时候,系统之间的专业分割、标准、关联非常的复杂,流程过长,运行成本高。随着银行的规模的持续扩展和国际化、综合化发展的加快,这些先天不足衍生出来的部门各自为战,信息传导迟缓,市场反映迟钝等大企业病越来越明显。从信息理论上来看,大企业病的本质是企业者的管理能力和信息部对成所造成的,信息对称对银行,对企业他的成功至关重要。如果信息不对称,即使有的企业有海量信息也可能因为信息的割裂把挖掘和贯通患上信息的贫血病,所以必须要建立信息化银行。 银行信息化加速信息化银行建设 姜建清表示,目前银行信息化的时代已经接近尾声,必将加速进入信息化银行建设的崭新的阶段。只有通过这一建设,实现信息技术与经营管理的高度融合,才能打造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因为这一种的信息化银行是人们管理的思想,是管理的战略,所以它是非常难以复制的。谁能在信息化银行的建设中占有主导地位,就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保持战略有时。而且银行间的竞争力的代继的差异将会出现。从银行信息化到信息化银行不是简单的应用范围的扩大,而是在银行信息化的基础上真正实现融会贯通,而促使银行经营管理的质态产生根本变化。 据此,姜建清简单的归纳为八个字,集中、整合、共享,挖掘。 第一,集中要转变为规模化、标准化的作业模式。实现业务的集中处理,最终达到经营管理的全面集中、集约,使银行的业务量在快速增长和业务复杂性大幅提高的情况下,依然保证业务运营的高质量,高效率,并且能够有效降低生产运营成本和控制经营风险。我们最近看到摩根大通银行出现了20亿美金在衍生产品交易中的一个风险,这种风险屡见不鲜,80银行就是因为交易员的一个错误最后自己了一个80银行百年老行的破产。我们看到在欧洲一次一次重复这样的故事,为什么就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其实这是一个技术问题,只要通过计算机的集中和计算机限额的控制,任何的交易员他交易违规的行为是无法通过的,这就是一个技术问题,没有做到就是银行在技术中间出现了重大的瑕疵问题。 第二,就是技术的综合。要按照一个统一的IT的架构将银行内部各管理系统全部整合到一个系统管理平台,实现各系统的互联互通。这个又是一个非常难的,今天上午我有一个活动,到了国防大学,当时也穿过他们的一个展览馆,里面他们非常详尽的介绍,在军事上面他们如何集成,如何整合的问题?因为有很多兵种,有前线,有后勤,实际上对银行来说也是一样的,它有非常多的业务线,这种业务线如何整合?比如我们有大型企业的信贷,在这些链条上面,可能有几百家上游企业,下游可能有几千家下游企业,他们之间是互相关联的。下

金融行业信息化建设

金融行业信息化建设

金融行业信息化建设 金融行业信息化现状金融行业的主要分成三大行业,即:银行、证券和保险业。所谓“金融信息化”,是构建在由通信网络、计算机、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等四要素组成的国家信息基础框架之上,由具有统一技术标准,能以不同速率传送数据、语音、图形图像、视频影像的综合信息网络,将具备智能交换和增值服务的多种以计算机为主的金融信息系统互连在一起,创造金融经营、管理、服务新模式的长期系统工程。 1.金融行业信息化发展历程到上个世纪末为止,我国的金融信息化已经走过20多个年头,在数万金融科技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由点及面,初步建成了日趋成熟完整的金融信息体系。在这段发展时期,金融信息化工作形成了以金融企业和行业监管部门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即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等行业监管机构的领导下,各个金融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和实施原则。我国金融行业信息系统的建立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讲起步较晚,从70 年代开始至今尽管只有 20 多年的短短历程,但发展速度较快。目前一些大中城市的金融行业信息系统已基本上接近了发达国家80 年代中期的水平。计算机进入我国银行业,最早可追溯到50 年代,当时,中国人民银行引进了苏联的电磁式分析计算机,用以进行全国联行对帐表的工作。但是计算机在我国银行业的真正发展还是从70 年代开始的,因此,我国金融行业信息化的发展大致经

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70 年代起步阶段从70 年代中国银行引进了第一套理光—8 型(RICOH—8)主机系统开始,揭开了我国金融行业信息系统发展的序幕,当时的主要目标是利用计算机处理效率高、准确性强、功能丰富的特点,对银行的部分手工业务用计算机来进行处理,主要软件采用COBOL 语言编写,实现了诸如对公业务、储蓄业务、联行对帐业务、编制会计报表等日常业务的自动化处理。尽管在当时只在某些地区的某几个分行着手试点,但是试点的成功为后来的大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这一阶段主要的处理方式也是采用脱机批处理的方式,解决了大量琐碎、重复性的劳动。第二阶段——80 年代推广应用阶段 80 年代我国银行业相继引进了日本的M—150、美国IBM公司的436l、4381 型主机系统。进一步在大中城市推广应用各类柜面业务处理系统,在此基础上各行分别建立了自己的联网系统,实现了同城各专业银行自身间的活期储蓄通存通兑,基本实现了各专业行、各营业网点之间业务的联网处理。计算机已应用于银行门市业务、资金清算业务、金融计划统计业务、信贷管理等多项业务中。与此同时,1985 年中国银行率先加入了 SWIFT 环球金融通信网络系统,为我国银行业电脑化信息系统同国际接轨跨出了坚实的一步。第三阶段——90 年代完善提高阶段 90 年代各大专业银行信息系统主机纷纷升级,如引进美国IBM 公司的大型机ES9000 系列主机,用以扩大业务处理范围、增强业务处理能力。1991 日人民银行卫星通信系统上电子联行的正式运行,标志着我国银行电脑化信息系统进入了全面网络化阶段。各大银行除先后加入人民银

银行信息化建设总结材料

(一)信息系统基础建设 全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形成了便捷高效的电子化经营服务和日趋完善的内部管理、办公信息化体系。全行20073个营业网点基本上实现了计算机联网和业务数据的集中处理,全行建立了三级计算机骨干网络,并根据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业务的发展需要,进行了网络改造和功能拓展,建立了“下管一级、监控全网”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在全行推广使用了邮件传输、公文处理等各类办公自动化系统。目前,全行装备atm数量近1.4万台,pos超过7万台。 (二)生产运行管理体系 2002年全面完成了工商银行信息化建设史上规模最大的项目—“数据大集中工程”。。该系统以数据集中处理为依托,配套工商银行的各项改革措施,全面进行我行业务应用体系和经营管理体系的整合和创新,彻底改变了过去计算机技术服务于手工操作的思路,进一步体现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加速了经营管理方式向现代商业银行的转变。 2、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我行开发了信贷综合管理系统及企业信用评级系统,加快了全行资产管理、经营管理信息化进程。实现了全行信贷业务数据大集中;密切与主机核算系统的连接;增强了管理部门对信贷风险的监测与控制;完善了系统业务处理功能。信贷综合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客户资料与业务参数的管理、表内外业务与客户利息台账管理、客户评级与授信、贷款五级分类、人行接口和信息查询等功能。 3、综合统计系统一期于2002年12月中旬在全行投产,成为工商银行第一个以不落地方式实现全行“t+1”日总账级业务数据自动化采集、存储、加工、汇总、展现和数据资源共享的综合信息处理系统。随着该系统二期开发与投产,将以综合业务系统、信贷综合管理系统等主要业务系统作为数据来源,面向全行各个管理层的行长、业务管理者提供信息支持,不仅满足综合管理的需要,又能满足专业管理的需要。信息内容将涵盖各项业务经营情况、主要业务报表类指标,以及内部管理信息等。 4、200*年7月份,个人客户关系管理(pcrm)v1.2.2在全国所有省会城市行、直属分行顺利投产。数据仓库建设有了新的突破,其中主要包括:个人客户关系管理(pcrm)、业绩价值管理(pvms)和法人客户关系管理(ccrm)。通过数据仓库建设实现了对客户贡献度等影响经营决策重要信息的收集和展现,初步建立了产品核算与分部门核算体系,解决了产品和部门价值判断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问题。通过科学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标准体系、分摊标准体系、贷款损失概率标准体系,对六类21种产品形成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和部门业绩报告体系,为我行的管理者和业务用户提供了真正决策支持系统。

孙素芬走在农业信息化的前沿

孙素芬走在农业信息化的前沿 记十七大代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孙素芬 作者:庞博 在北京市的区、县,如果提起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孙素芬的名字,乡亲们都会竖起大拇指说:“了不起”,“不容易”,“咱农民的贴心人”。朴实的农民用最简单、最直白的语言和动作表达着对她的敬意。 孙素芬,现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她长期从事农业信息技术研究、农村信息咨询服务、农民教育培训等工作,是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和农民远程教育领域的青年专家。二十多年来,她把自己的青春和热情全部投入到了农业科技信息事业中,为北京市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和京郊农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先后获得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五四”奖章、北京市巾帼十杰、首都发展现代农业“十佳”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在这些用心血、汗水换来的成绩和荣誉背后,凝聚着孙素芬对党的忠诚和献身“三农”事业的拳拳赤子之心。 孙素芬出生在革命军人家庭,优越的家庭环境并没有使她产生天生的优越感,父母亲革命思想的熏陶使她很小就明白———“自己吃的粮食是农民千辛万苦种出来的,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够忘记农民的艰辛。”所以在中学毕业时,她义无反顾地报考了北京农学院的农学专业,立志要投身农业科技事业。从此,她与“三农”结下了不解的情缘。大学毕业后的二十多年中,她到农村当过中学老师,主持编辑出版过农业科技期刊,从事过农业科技情报研究,开展过农业发展战略研究,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她都兢兢业业,积极探索着农民致富的路子。 在为“三农”服务的实践中,孙素芬发现农民学习科技文化知识的愿望非常迫切,她敏锐地认识到,农民只有将科技知识、技能应用到生产中,才能脱贫、增收、致富,但由于农民在继续教育上受到一些条件的制约,因而开展起来还比较困难。如何开辟一种全新的培训农民的模式?通过不断的调研、学习和论证,最终,她找到了一条能够有效的服务“三农”、培训农民的新途径,那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农民素质,为农民致富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上的支撑。 在她的努力下,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于2001年建成了“北京市农村远程信息服务工程中心”。中心综合集成应用卫星网、互联网、通讯网、有线网等传播网络,开创了“一人授课,万人受益”的远程教育新局面。由于农民参加远程培训不受时空限制,大大减轻了农民进城学习的负担,推动了城市教育资源向农村流动。该工程于2002年被列为北京市政府60件实事工程之一,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农业部、信息产业部等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为“北京模式”,现已推广到全国20个省市的300多个地区,获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截至目前,在京郊农村建立的卫星远程教育接收站点已达436个,覆盖了北京郊区的所有乡镇,并延伸到重点村、示范园区、农业企业和行业协会,成为北京地区对农民进行培训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覆盖范围最广、产生社会经济效益最高的培训方式之一。 2003年“非典”期间,孙素芬邀请相关专家为农村乡镇医务人员开办远程防治“非典”课堂,培训农村乡镇卫生站的基层医务人员1200名,克服了“非典”肆虐的危险时期人员不能集中培训的困难,防止了参加培训的医务人员交叉感染,使他们安全顺利地奔赴“抗非第一线”。2006年5月,美国白蛾在北京周边有暴发趋势,针对农民和基层技术人员的多媒体培训资料匮乏的现状,孙素芬积极联系相关部门,与北京市林业保护站开展远程直播培训,通州、房山、门头沟等区县有5000多人参加了培训,为科学防治美国白蛾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建设信息传播体系的同时,孙素芬清醒地认识到,信息资源是整个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基础及核心。为了进一步提高北京市农村信息资源的实用性,孙素芬以整合资源、避免重

对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新时期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引言 进入新千年,全球金融业面临一场史无前例的创新化、自由化、全球化大变革,促使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更加全能化、规模化,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机构向市场化、多元化演进。这场金融业大变革背后的动力便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和推广。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类金融机构都正在努力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来提高经营效果,为客户提供创新的产品和服务,并不断加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1.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在过去20多年中,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主要表现在: 一是初步实现了数据集中,将生产运行集中到现代化的数据中心,将独立发展的各类业务系统统一到新一代综合业务系统或全功能银行系统中,将多种服务渠道集成至综合应用前置平台中,构建了新的渠道应用支撑环境,基本形成了以综合业务系统、前置系统为核心的基础技术平台; 二是沿着精细化、科学化和集约化方向,IT管理体制改革步伐不断加快,IT 管理的制度、标准、体系建设和执行力度有了较大发展; 三是以集中信贷管理系统、数据仓库技术等的顺利推进和应用为标志,信息技术应用从业务操作层提升到管理决策层,IT的管理决策支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已成为管理决策的关键因素;

四是依托信息技术,进行了持续的金融服务创新,比如,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实时清算网络,大力发展了自助银行、电话银行、客户服务中心、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等虚拟服务渠道; 五是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信息安全体系,建立和完善了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形成了注重可操作性的完整的安全制度体系,制定了注重信息安全的保障策略,实行了信息安全等级管理,通过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性安全技术措施,构建了安全技术防范的基本体系。 2.信息化建设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主要作用 一是信息技术拓宽了银行服务渠道。随着通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由ATM、CDM、QM和POS等自助设备组成的自助服务渠道的出现突破了时间对银行服务的限制;“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和“居家银行”等电子服务渠道的出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银行服务的限制,延伸了银行的服务,使其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任何方式(Any style)都能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二是信息技术促进了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健全化。利用信息技术在提高风险管理效率的同时,更可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可以根据授信客户信用评级、产品的风险度、担保方式、定价模式等来判断风险级别;可以建立各种分析模型,对信贷业务相关数据进行多维分析,结合金融数据模型,为授信决策提供支持。 三是信息技术推动银行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服务前台和管理机构的信息能够实时传送到决策部门,实现智能化决策和快速反应,从而大大提高管理效率,扩大管理范围,减少管理层次。同时数据集中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收集完善的客户信息、交易信息及其他各种金融信息并进行数据挖掘,逐

从银行信息化到信息化银行

从银行信息化到信息化银行 近日,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在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东方银行业高级管理人员研修院联合主办的“银行前沿问题大讲堂”上进行了名为“从银行信息化到信息化银行”的演讲,《中国银行业》杂志刊发了全文。 今天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就信息化银行建设这一关系整个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大计的重要前沿问题,和大家做一个交流和探讨。 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发展历程 当下互联网金融是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所谓互联网金融,实质上就是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服务的融合。目前在互联网企业跨界金融服务的过程中,不少人给互联网企业贴上了“创新者”、“颠覆者”的标签,同时认为银行业是个传统色彩很浓的行业。实际上,银行业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向来不是保守者、落伍者,而是信息化建设最早的实践者、改革者、推动者。世界上最早的大型计算机出现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使用者就是美国银行。大家所熟悉的SWIFT系统是1977年夏季投入运营的,运营当年就能为全世界150多个会员国的5000多家银行提供实时的支付清算服务,日均业务量达到300多万笔。世纪之交,曾有人预言商业银行将成为21世纪的恐龙,会在金融脱媒和网络技术的双重挤压下走向灭亡。可是十多年时间过去了,商业银行模式不仅没有没落,反而进一步确立了在金融业中的主导地位。除了银行业的不断变革与调整之外,更重要的还应该归功于信息技术在银行经营管理中深入而广泛的应用,使得银行创新服务和风险管理模式的重构成为一种可能。 在中国也一样,早在互联网金融兴起之前,国内商业银行已经紧跟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持续投入大量人力和资金,推进了信息化建设。在这一过程中,各家银行尽管进度有先有后,战略侧重点也各有不同,但大体发展方向是一致的。特别是几家大型银行都走过了从一把算盘一支笔的手工操作,到单机处理,到区域互联,再到大机集中和网络金融的发展道路,不仅显著提升了对经济社会和公众生活的金融服务能力,也有力推动了银行体制机制的深刻变革和各项业务的创新发展。总的看,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已基本完成了银行信息化建设目标,正在加速进入信息化银行建设的崭新阶段。 工商银行的信息化建设历程是我国整个银行业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发展史的一个缩影。自1984年成立以来,工商银行坚持“科技兴行”战略,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科技平台,并先后自主研发了四代核心应用系统,实现了信息技术与经营管理的深度融合,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行情的信息化建设道路。以工行为例,这些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主要体现在: 一是实现了IT大集中。工行在国内同业中最早完成了全行数据大集中,实现了境内外所有分支机构以及集团子公司各类数据的集中处理和统一管理,支撑着全行近1.7万家营业机构、9.12万台ATM、140万台POS、4.65万台自助终端的运行,从而由过去因信息分割而造成事实上的成千上万家“小银行”的集合体,整合成真正意义上的一家大银行。目前全行数据中心日均处理业务量2.15亿笔,日峰值业务量2.54亿笔。我们整体搭建了“两地三中心”的科技运行架构,2002年在北京、上海建立了“一主一备”两个集中式大型数据中心,其中上海数据中心作为全行业务处理的生产运行中心,北京数据中心作为异地灾备中心,在意外发生时可实现千公里级的数据切换和快速接管。今年6月份,又在上海数据中心50公里范围内增建了一个同城灾备中心,成功实现了核心生产系统同城双中心的并行运行,能做到发生灾难时分钟级快速恢复生产运行以及数据的零损失切换,进一步提升了信息系统风险防范和业务连续性运行水平,这一科技成果处于全球金融业领先水平。 二是实现了大数据积累。工商银行建立了全行统一的数据仓库和集团信息库两个大数据基础平台,实现了客户信息、账户信息、产品信息、交易信息、管理信息等内容的集中管理,信息系统中存储的数据量达到700万GB,其中用于海量数据挖掘和分析的数据仓库平台经

解读我国银行业“十一五”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解读我国银行业“十一五”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是我国银行业全面深化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加速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银行信息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阶段。首先,中国金融业加入WTO的过渡期将于2006年底结束,“十一五”期间市场竞争必将更加激烈;其次,无论从政策迹象还是金融实践来看,金融管制正在放松,传统意义上的银行、证券、保险以及其他类型的金融服务的融合、一体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最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将陆续完成股份制改造,我国银行业即将迎来新一轮改革和发展的高潮。在这一背景下出台的中国银行业“十一五”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十一五”规划)具备哪些特点?将重点解决哪些问题?这些都是读者非常关注的问题。 中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的改革进程而不断深化发展,其发展规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业务应用范围从单一项目品种到综合业务服务;业务经营模式从分散处理格局到业务集中管理全国联网运行,经过二十几年的探索实践和总结完善,我国银行信息化技术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规范、方便、高效、安全的银行信息化服务体系初步建成。 “十五”科技攻关为金融行业信息化重大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十一五”规划将延续“十五”规划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强安全和标准化建设。同时,“十一五”规划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确定为“建立人才的发展战略和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队伍;进一步完善包括数据中心和网络系统等方面的银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网络的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的共享,保证各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逐步建立和不断优化银行对内提供决策支持、对外提供服务的管理信息系统,提高银行风险防范和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对客户提供服务的质量;建立合理的应用体系架构,形成产品、渠道、服务体系、决策支持相结合的综合、适应快速发展变化市场环境的技术平台,加快和促进银行的业务和产品创新,提高市场营销的能力;进一步推进银行信息化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执行监督机制,规范银行信息化的发展;加强信息安全体系和制度的建设,实施信息安全检查和监管制度;为‘十一五’银行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奠定强有力的技术基础”。 具体来讲,“十一五”规划的建设重点体现在以下7个方面。 1.建立健全安全保障体系 “十五”期间,各银行对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不断加大信息安全的资金投入,初步建立起了银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及时出台和制定了一批信息安全政策、制度、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信息安全专门人才;建立了各种应急处置、风险防范与控制机制;综合运用各种成熟先进的产品、技术和服务;部分银行启动了应急与灾难备份系统建设。 但是,信息安全领域还存在一些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包括:灾备中心、总控中心、应急处理体系等配套体系建设起步较晚,系统监控、分析、故障诊断等自动化程度不高,应对突发事件和系统故障的能力差;集约化的安全生产运行管理模式还处在摸索阶段;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对外部的依赖程度较高,抗系统性风险能力差;关键性技术、产品和服务由少数国家和个别厂商控制,远程维护服务由境外提供,存在安全风险;对于基于互联网的电子银行缺乏安全风险评估和监控指标。 “十一五”规划中有关安全问题的内容包括:第一,进一步加强银行数据中心与备份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贯彻落实“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银行数据集中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在实施数据集中前的系统规划、方案设计、论证、工程实施、测试、投产前准备、切换等各个阶段,充分考虑系统的安全性,并主动接受主管部门的监管。在实施数据集中的同时,必须同步开展灾难备份实施的建设,同步实现灾难备份中心关键业务处理。已完成灾难备份实施建设的,要定期进行各种应急演练,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生产中心与灾难备份中心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