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繁荣原因

合集下载

第三章元代杂剧概说

第三章元代杂剧概说

三、蒙古统治都的娱乐需要,也 是元杂剧繁荣的原因之一。
整理版ppt
12
四、元杂剧的繁荣,还和 戏曲本身的发展具有十分 重要的关系。
先秦,是我国古代戏曲的 孕育阶段。
整理版ppt
13
原始歌舞。《吕氏春秋·古乐》 篇:“葛天氏之乐,三人操 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奴隶社会专职的宗教人员── 巫觋。
西周末年的职业艺人──优。
第三章
元代杂剧概说
整理版ppt
1
第一节
元杂剧繁荣的概况
整理版ppt
2
记载元代作家作品的著作,以元人钟 嗣成的《录鬼簿》、元末明初人贾仲 明的《录鬼簿续编》和明人朱权的 《太和正音谱》为主。其中《录鬼薄》 最重要,《太和正音谱》最完备。
以上三部著作,共记录了元代至明初 的杂剧作家191人,作品560余 本。扣除其中一些明代作家,再加上 一些无名氏作家,则元代大约有杂剧 作家二百余人,作品五百多种。
7
一、元代城市经济的繁荣, 为元杂剧的繁荣提供了物质 基础。
首先,城市经济的繁荣,为 元杂剧的繁荣提供了大量的 观众;市民阶层娱乐的需要, 是刺激元杂剧繁荣的主要原 因。
整理版ppt
8
其次,城市经济的繁荣,为元杂 剧提供了演出的场所──瓦舍和 勾栏。
所谓瓦舍,又称瓦市、瓦肆、瓦 子,是简陋的大型综合游艺场。
后期从1308年到1368年,是
元杂剧的衰微时期。作家只有郑光祖、
崐乔吉、宫天挺等人 。
整理版ppt
5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 致远、郑光祖、白朴。
元曲六大家:加上王实甫 和乔吉。
元杂剧作家有本色派和文 采派的区别,分别以关汉 卿和王实甫总其首领。
整理版ppt

【DOC】元代文学审美特征及杂剧体制讲解

【DOC】元代文学审美特征及杂剧体制讲解

【DOC】元代文学审美特征及杂剧体制讲解第一篇:【DOC】元代文学审美特征及杂剧体制讲解元代文学审美特征及杂剧体制石艺编撰问题的提出:“唐诗、宋词、元曲、明清之小说……此可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作为“一代之文学”,曲至今仍被视为通俗文学、大众文学,它为何能在元朝发展成为与唐诗宋词比肩的文学样式而没有出现得更早一些?一、元代历史背景及文学审美特征(一)国家1、开放性表现: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交流频繁、尚新、包容性强、突破汉族传统2、民族性表现:尚利、质朴天然如:元世祖诏书:“汝家不与它汉人比弓矢不汝禁也,任汝执之。

”(对文学通俗化的影响巨大)《马可•波罗行记》记载当时大都盛况:商人众多,商业工艺之民,大多制造丝、武器和鞍鞯,以及各种商品。

外界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

营业之妓女,娟好者达两万人,每日商旅及外侨往来者,难以数计,故均应接不暇。

至所有珍宝之数,非世界上任何城市可比。

3、阶段性早期剧烈冲击传统儒家思想,后期多元文化、思想并存(落后文化占领先进文化,也是正统文学萎缩的原因之一。

)(二)人的因素1、普通人生活的压迫元朝民族等级表等级名称民族第一等蒙古人蒙古族第二等色目人原西夏人和畏兀儿人等第三等汉人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第四等南人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和其他民族2、市民阶层兴起市民的消费需要成为社会文化需求的主流3、统治者对文化的力量不够重视、思想统治较为松懈4、文人思想①对宋朝统治的幻灭②对科举的失望“滑稽之雄以儒为戏者曰:我大元制典人有十等一官二吏,……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嗟夫卑哉,介乎娼之下,丐之上者,今之儒也。

”——谢枋得《送方伯载归三山序》由此,元朝形成了历史个性突出的审美风潮:崇尚自然、显畅,礼教束缚少。

以上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促成了通俗文学在元朝的兴盛。

二、元曲概念1、“曲”概念元曲包括戏曲(也称剧曲)和散曲,其中戏曲(也称剧曲)又分为杂剧和南戏。

元杂剧

元杂剧

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

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

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蒲、马致远、白朴等。

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

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

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

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

13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

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

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

元杂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以类型化、象征化的手法,表现剧作的内在情绪,作家流逸的情思与本质性的真实生活相结合等等。

完全具备了戏曲的本质特征,它走完了戏曲的综合历程,是严谨、完整、统一的,又是个性鲜明的戏曲艺术。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

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现在对元杂剧作品作统计,各家说法互异,一般认为:姓名可考的元代作家的作品500种,元代无名氏作品50种;元明之际无名氏作品187种,共737种。

产生的条件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有多种条件和因素:前代各种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杂剧形式上的各种借鉴,众多文人参预戏剧活动促进了剧本创作的繁荣,很多著名演员的出现也有助于杂剧的兴盛。

当时戏剧演出的广泛,上自宫廷,下至平民社会,观赏戏剧演出成为一种娱乐习惯,演出的商业化带来的竞争性,也是杂剧兴盛的原因之一。

第二讲元代戏剧

第二讲元代戏剧

四、元杂剧的分类
元杂剧的内容异常丰富广阔,通常将其分为: 爱情婚姻剧 神仙道化剧 公案剧 社会剧 历史剧
(一)爱情婚姻剧
王实甫《西厢记》 关汉卿《拜月亭》 白朴《墙头马上》 郑光祖《倩女离魂》
(二)神仙道化剧
马致远等《黄粱梦》 马致远《任风子》 范康《竹叶舟》
(四)《西厢记》艺术特色
(一)体制和形式上的突破和创新。
五本二十一折 多角色司唱
(二)将复杂的矛盾冲突有机地组合为一个艺术整体。
双线复合结构
(三)成功地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描写 心理描写 烘托渲染
(四)语言锤炼和运用方面也有突出成就。
文采与本色相生 优美典雅而又生动活泼
【南吕】一枝花· 不伏老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 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 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 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 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鞠、会打围、会 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 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 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 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 府,七魄丧冥幽,天那,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 上走!
后期:元杂剧逐渐衰微,创作中心移至杭州、温 州、扬州等东南沿海城市。
代表作家:郑光祖、乔吉、宫天挺和秦简夫等。
元曲四大家
关于元剧四大家,元明清三代许多评论家各 有不同的提法: 周德清:关、郑、白、马(《中原音韵》) 何良骏:马、郑、关、白(《四友斋丛书》) 王骥德:王、关、马、白(《曲律》) 徐复祚:马、关、白、郑(《曲论》 关汉卿 马致远 白朴 郑光祖

元朝的戏曲与艺术表演元杂剧的发展与影响

元朝的戏曲与艺术表演元杂剧的发展与影响

元朝的戏曲与艺术表演元杂剧的发展与影响元朝(1279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中国戏曲与艺术表演的一个发展高峰期。

元杂剧作为元代主要的戏曲剧种之一,在元朝文化的激荡下不断发展壮大,并对后世的艺术表演产生持久的影响。

一、元杂剧的创立与发展元杂剧是元朝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戏曲剧种,它融合了元代民间曲艺和北方以及西亚、中亚等地区的艺术元素。

元代统治者大力推崇西亚和中亚的文化,导致元杂剧中加入了大量地方曲艺和民间故事情节。

元杂剧以其表演形式独特、喜剧性强以及音乐与舞蹈元素的丰富而备受观众的喜爱。

元杂剧中的表演形式主要包括歌唱、舞蹈、说白和器乐等多个元素的结合。

演员们靠着唱腔、舞蹈和动作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将戏剧的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这种表演形式的独特性使元杂剧成为元朝时期最玩味儿以及最具艺术魅力的戏曲剧种之一。

二、元杂剧对后世的影响元朝的戏曲与艺术表演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元杂剧则对戏曲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首先,元杂剧的表演形式和艺术元素对后世的戏曲剧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唐代的曲艺演出方式逐渐被元杂剧所取代,元杂剧的唱腔、舞蹈、说白等元素也成为后世戏曲剧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杂剧中的角色类型与表演技巧对于后世戏曲剧种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其次,元杂剧的流行还带动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繁荣。

在元朝时期,元杂剧成为当时的主要娱乐方式之一。

大量演出和观众的参与使元杂剧得以广泛流传并迅速发展。

这不仅促进了元朝社会的文化一体化,也为后世的戏曲剧种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最后,元杂剧的艺术表达方式对后世的艺术家们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元朝时期的戏曲和艺术表演注重形式的变化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这让后世的艺术家从中受益。

元杂剧的表演特点激发了他们对创新的热情,使得后世的戏曲剧种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多彩。

总结起来,元朝的戏曲与艺术表演在元杂剧的发展与影响下达到了一个高峰。

元杂剧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元素,对后世的戏曲剧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OC】元代文学审美特征及杂剧体制讲解

【DOC】元代文学审美特征及杂剧体制讲解

元代文学审美特征及杂剧体制石艺编撰问题的提出:“唐诗、宋词、元曲、明清之小说……此可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作为“一代之文学”,曲至今仍被视为通俗文学、大众文学,它为何能在元朝发展成为与唐诗宋词比肩的文学样式而没有出现得更早一些?一、元代历史背景及文学审美特征(一)国家1、开放性表现: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交流频繁、尚新、包容性强、突破汉族传统2、民族性表现:尚利、质朴天然如:元世祖诏书:“汝家不与它汉人比弓矢不汝禁也,任汝执之。

”(对文学通俗化的影响巨大)《马可•波罗行记》记载当时大都盛况:商人众多,商业工艺之民,大多制造丝、武器和鞍鞯,以及各种商品。

外界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

营业之妓女,娟好者达两万人,每日商旅及外侨往来者,难以数计,故均应接不暇。

至所有珍宝之数,非世界上任何城市可比。

3、阶段性早期剧烈冲击传统儒家思想,后期多元文化、思想并存(落后文化占领先进文化,也是正统文学萎缩的原因之一。

)(二)人的因素1、普通人生活的压迫元朝民族等级表等级名称民族第一等蒙古人蒙古族第二等色目人原西夏人和畏兀儿人等第三等汉人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第四等南人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和其他民族2、市民阶层兴起市民的消费需要成为社会文化需求的主流3、统治者对文化的力量不够重视、思想统治较为松懈4、文人思想①对宋朝统治的幻灭②对科举的失望“滑稽之雄以儒为戏者曰:我大元制典人有十等一官二吏,……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嗟夫卑哉,介乎娼之下,丐之上者,今之儒也。

”——谢枋得《送方伯载归三山序》由此,元朝形成了历史个性突出的审美风潮:崇尚自然、显畅,礼教束缚少。

以上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促成了通俗文学在元朝的兴盛。

二、元曲概念1、“曲”概念元曲包括戏曲(也称剧曲)和散曲,其中戏曲(也称剧曲)又分为杂剧和南戏。

另外,要注意的是,曲概念十分复杂,它不仅包括了文学因素,还包含着其他众多艺术因素(如音乐、舞蹈、构图等)。

1元代杂剧散曲南戏

1元代杂剧散曲南戏

二、文学概况
1、元曲 包括杂剧和散曲 杂剧是戏曲,散曲属于诗歌,但都 以曲词为主,合乐歌唱,故统称元 曲。臧晋叔《元曲选》
有元一代的文学代表
元罗宗信《中原音韵序》:“世之共称 唐诗、宋词、大元乐府,诚哉!” 明初叶子奇《草木子》:“传世之盛, 汉以文,晋以字,唐以诗,宋以理学, 元之可传独北乐府耳。” 近代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凡一 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 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 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 也。”
3、从接受主体——观众队伍来看
戏剧的繁荣与否与市民阶层的发达与否 紧密相关。元重视和优待工匠,集中于 大都市作工。商品经济的畸形发展,带 动市民文化的繁荣,为戏剧的繁荣奠定 了物质基础和观众基础。
4、从戏剧基础——文化传统来看
叙事文学的繁荣与否、对戏剧的重视与 否是戏剧繁荣的两个前提条件。前者是 戏剧文学的表现形式,后者是戏剧的价 值观念。
二、元杂剧作家作品的数量
据元人钟嗣成《录鬼簿》、元末明初贾 仲明《录鬼簿续编》辑录,杂剧作家 200多人,作品500多种。据明代臧晋 叔《元曲选》、今人隋树森《元曲选外 编》选辑,现存元杂剧160多种。
元曲四大家
一般认为是关、马、郑、白。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关、郑、 白、马;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马、郑、 关、白; 蒋一葵《尧山堂外记》:关、马、 郑、白; 徐复祚《曲论》:马、关、白、郑 王骥德《曲律》:王、关、马、白。
三、元杂剧的发展概况 南北方戏剧圈: 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中心,杰出作家有 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纪君 祥等。 南方戏剧圈以杭州为中心,既流行南戏, 又演出北方传来的杂剧。优秀作家有郑 光祖、宫天挺、秦简夫等 。

元朝的戏剧艺术舞台艺术的繁荣与创新

元朝的戏剧艺术舞台艺术的繁荣与创新

元朝的戏剧艺术舞台艺术的繁荣与创新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中国戏剧艺术的一个辉煌时期。

在元朝期间,戏剧艺术得到极大的繁荣与创新,不仅丰富了舞台剧目,还带来了许多新的表演形式和创作风格。

本文将从戏剧题材、表演形式和艺术创新方面分析元朝戏剧艺术的繁荣与创新。

一、戏剧题材的繁荣元朝时期,戏剧题材的选择非常广泛,几乎包含了所有的戏剧类型。

其中,元杂剧在当时非常受欢迎。

元杂剧以其多样化的题材和故事情节,吸引了大量观众。

除了传统的历史传奇、传统戏剧、民间传说等题材,元杂剧还融入了一些外国文化元素,使得戏剧更加多样化和富有视觉冲击力。

二、表演形式的创新元朝戏剧艺术的繁荣和创新体现在其表演形式的改变上。

在元朝,戏剧表演逐渐从传统的说唱和舞蹈演变为更富有戏剧性的表演方式。

这种新的表演形式主要是由于元朝政权对艺术的大力支持以及蒙古族统治者对传统文化的包容态度。

元朝的舞台上出现了更多的舞蹈、音乐和动作表演,使得戏剧更加生动、具有鲜明的表演特点。

三、艺术创新的推进元朝的戏剧艺术创新不仅仅表现在戏剧题材和表演形式上,更从艺术创新的角度推动了戏剧的繁荣。

元朝的戏剧艺术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不断将新的元素融入到戏剧之中。

例如,元朝戏剧中大量使用了歌曲、音乐和舞蹈,使得戏剧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

此外,元朝的戏剧艺术家还创作了许多戏剧人物,他们的形象丰满生动,给观众带来了更多的视觉和听觉享受。

总结一下,元朝的戏剧艺术在舞台艺术的繁荣与创新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戏剧题材的繁荣使得观众可以欣赏到各种不同类型的戏剧作品。

表演形式的创新使得戏剧更加生动和富有戏剧性。

艺术创新的推进使得戏剧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

元朝的戏剧艺术对后世的戏剧创作和表演形式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中国戏剧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社会背景对元杂剧繁荣的影响
摘要:作为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元杂剧相对于前代戏剧创
作有了很大的进步,王国维赞元杂剧的文学成就为“一代之绝作”。

与大多数文学形式相同,元杂剧也经历了从形成繁荣到衰落的过程,这与元代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影响元杂剧盛衰的主要社会因素有:政治、经济、作家群体。

关键词:元杂剧政治文人
王国维曾说: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楚之骚, 汉之赋, 六代之骈语, 唐之诗, 宋之词, 元之曲, 皆所谓一代之文学, 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王国维对于元杂剧给予了高度评价,也引起后人对元杂剧的重视,对于元杂剧何以在元代繁荣兴盛也引起诸多讨论,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们不仅应该着眼于戏剧自身的发展规律,还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加以论述。

一、政治土壤
随着宋、金王朝的灭亡,原有的政治格局遭到巨大破坏,元代的疆土空前扩大,这使得原本孤立的各民族、各地区的相对封闭隔绝状态被打破,人们的思想交流频繁,这就需要宽松的思想环境以及言论的自由;其次,元代有一定程度上的开放性,外国的思想文化逐渐传入中国,中外文化进行碰撞、交流、融会, 促进了元代思想文化方面的开放与多元;再者,元政府对汉族的知识分子以轻视的态度,知识分子在当时倍受歧视,“门第卑微”“职位不振”促使一部分人从事戏曲活动。

二、经济发展
城市经济的发展为元杂剧的兴盛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各种伎艺集中演出的勾栏瓦肆,特别是作为都城的开封、大都、杭州等地尤为繁盛。

这在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里得到证实:普天下锦绣乡,寰海内风流地。

城市经济及通俗文艺的发展繁荣与戏剧演出的社会化、商业化,为元杂剧的繁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文化土壤。

三、创作主体
元代开国后有超过半个世纪没有实行科举制度,而作为选官制度的核心,也是知识分子实现人生转变的重要途径,科举制的废除使得很多文人走向瓦肆勾栏,他们与民间艺人合作,组织书会为勾栏行院编写杂剧脚本,他们融内心的悲愤与自身对下层生活的体验为一体,使作品同时具备现实意义。

“失意文人同民间伎艺的结合,提高了这些艺术形式的文学水平,职业艺人的知识化并与文人结合也大大提高了他们自身伎艺的表演水平”(李修生《元杂剧史》)。

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家以及作品,如关汉卿、王实甫等,优秀作品的大量涌现促进了元杂剧的繁荣发展。

四、文学发展的规律
元杂剧的繁荣是我国古典戏曲艺术长期发展的结果,它并非单一的艺术,而是在对前代艺术表演式样的继承发展上、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影响下形成的,是融合音乐、
舞蹈、说唱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在故事内容上元杂剧继承了传奇小说、话本小说,体制上受诸宫调的影响,戏曲表演艺术趋向成熟,其中不乏优秀的文学剧本。

综上所述,影响元代杂剧繁荣的因素是经济发展程度、政治政策的制定,以及创作主体的强大这些客观原因,还包括元杂剧自身的发展状况这一主观原因,多种因素共同促进了元杂剧的兴盛发展,也为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李修生:《元杂剧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2】刘荫栢:《元杂剧史》,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