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诫子书》比较阅读答案

《伤仲永》《诫子书》比较阅读答案

第一篇:《伤仲永》《诫子书》比较阅读答案

【甲】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王安石《伤仲永》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分)

①邑人奇之()②非淡泊无以明志()

20、翻译下列句子。(2分)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文:

21、两文关于学习所持观点的相通之处是什么?其根据(或理由)各是什么?(3分)

共同观点相通之处:

根据(或理由):

参考答案:

19、①感到惊异②没有用来(的方法或途径)

20、①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它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②用宁静修养身心,用俭朴培养品德。

21、观点:要靠后天持恒不懈,否则难以成才。

根据或理由:甲文:父亲醉心于眼前名利,致使仲永荒废学业;乙文:示例: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顽强意志就无法成就学业。第二篇:伤仲永

《伤仲永》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2)疏通文言句子的意思,理清文章脉路

(3)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4)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教学重点:

(1)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教学方法:

朗诵法、合作交流法

(5)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教时:两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上帝给了甲乙两人每人一颗神奇的种子(闪着金灿灿的光芒)。甲拿到那颗种子之后,把它埋到了土里,按时浇水、施肥;而乙拿到种子后到处找人炫耀,说自己有一颗神奇的种子。相信我不说大家也能猜出最后的结果:甲的种子长大后结出了神奇的果子,而乙的却因为错过了种植期而变成了一粒无用的种子。

今天,老师带大家去赏一粒神奇的种子(板书《伤仲永》)看这粒种子的结局如何?

二、介绍作者(找同学介绍并在课件上显示出来)

师可提示:我们曾经学过王安石的哪些诗歌。如《泊船瓜洲》,让学生养成不断巩固积累已经学过的知识并养成复习回顾的学习素养

三、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正音。

隶焉扳谒称泯

四、学生自由读,并注意句读课件显示①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②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④余闻之也久⑤贤于材人远矣

五、译读(结合注释,通晓全文)

六、齐读并检验读(找同学译出难句含义并说出重点字词)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②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⑥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⑦泯然众人矣

⑧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七、品读课文,指出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并找出相应的句子

幼年:——指物作诗立就少年——不能称前时之闻青年——泯然众人矣

八、令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可用原文中的句子)不使学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结语:方仲永这颗神奇的种子最终沦为普通的种子,让人为之哀伤、叹惋,作者在文题上用一个“伤”字表达了其叹惜之情,下节课我们将重点品读和赏读该文。

第三篇:伤仲永

《伤仲永》教学故事

课前、课中、课末腾出一点时间让同学提问,效果很不错。

从以前学生提问的情况来看,同学们的提问一般是局限于课文本身。教完《伤仲永》一文时,我留几分钟让同学们提问。我想,按教学设计,同学们经课堂的学习,已经达到了要求,我的教学任务也完成了,同学们大概也没什么问题了吧。没想到同学高举着手问道:

“老师,我想知道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方仲永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说实话,这问题我心里也没底,谁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我想,学生有问题老师也不一定都懂得。

于是我马上说:“这个问题提得好,又有趣,哪一个同学能回答?”有几个同学先后举手。“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拉着他到处拜访人,四处赚钱,我想他心里一定非常恨他的父亲。”

“他父亲拉着仲永四处拜谒,同县人都赞不绝口,仲永心里一定很高兴,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我看同学们的回答都有道理,便立即给予肯定、表扬。“要是你们是方仲永,心里会怎样想?”

于是教室里七嘴八舌,有说要逃脱父亲的控制的,有说要恳求父亲让他学习的,也有说要用道理劝说父亲让他学习的(因父亲毕竟没读书,目光短浅)……最后我请大家综合出一个较好的办法:劝说父亲,请父亲的长辈来做工作,让“我”继续学习。我说:“既然大家这么理解方仲永的心思,那就应该更努力学习,好好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问题来自学生,答案也来自学生,学生这样答那样答都有一定的道理,都应给予肯定。重要的不在于谁答案更准确,而在于在这样活动的过程中同学的思维活跃了,判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发展,语文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一篇课文教完不等于我的教学任务全部完成了,也不等于同学都懂,或没什么大问题了。有的同学提出的问题,是出乎意料的,超出了教学设计的范围,说明同学的思维有时超越了教师的要求、教材的范围。教师应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思维火花闪现的一瞬间,给予鼓励、引导。提供给同学们畅所欲言的机会。

《伤仲永》教学故事

宝坻六中

孙浩

第四篇:伤仲永

伤仲永》研讨与练习答案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题目中的“伤”意即悲伤哀痛。体现了作者伤感的感情基调。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本文叙事先扬后抑。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

二、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世隶耕lì或以钱币乞之qǐ日扳仲永pān环谒于邑人yèyì

不能称前时之闻chèn泯然众人矣mǐn今夫不受之天fú而已邪yé

三、重点实词。

世隶耕(属于)称前时之闻(相当)仲永之通悟(通达智慧)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聚、团结)彼其受之天也(他)

泯然众人矣(完全)贤于材人(贤:胜过。材人,有才能的人)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稍稍宾客其父(渐渐)或以钱币乞之(求取)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没有达到要求)父异焉(对……感到惊异)即书诗四句(写)邑人奇之(以……为奇)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父利其然也(以……为利)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

引)还自扬州(从)复到舅家问焉(复:又焉:代指方仲永的情况)卒之为众人(最后)固众人(本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立就:立刻完成)

四、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贤于材人远矣(“材”同“才”,才能)

五、各种词类活用(一般了解即可)②词类活用形容词作意动词

“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奇”的意思“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名词作意动词“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以……为利”的意思

“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把……当作宾客”的意思名词作状语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动词用作状语

“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哭着”的意思③一词多义

自: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闻:1.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其: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

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为: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成为)④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或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今义:稍微。)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六、理清文章结构。

一、(1-2):叙述方仲永由神童到平庸的故事。①“不使学”是泯然众人矣的原因。伤仲永后天教育的重要

②由神童到平庸,为议论铺垫。

二、(3):阐明作者观点,点明原因,议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这篇文章的叙事部分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请认真阅读叙事部分后填空。

⑴从“仲永生五年”到“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详写仲永才智极盛。

⑵从“十二三矣”到“泯然众人矣”略写仲永才智枯竭。⑶从“父利其然”到“不使学”略写仲永才智衰退的原因。

七、填空题。

1、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由幼年时天资过人到后来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阐明了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成才的重要性的道理。这种叙议结合,就事说理的好处是以真实生动的事例说明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既令人信服,又给人以意味深长的思考。

2、安排材料,详略得当。课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父亲的贪利之举导致他才能衰退,并最终沦为平庸的情形。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是使文章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3、先扬后抑,跌宕多姿。例如文中写幼年时方仲永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方仲永其父“利其然”“不使学”为下文埋下伏笔是“抑”。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表明作者对“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于人”这一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态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4、语言精当,言简意丰。例如写幼年方仲永的表现时,用“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写其父行为时,用一“利”字提示出他贪图钱财、目光短浅的特点;用“环谒”一词形象地刻画出他贪则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笔墨凝练,言简意丰

5、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三,从方仲永本人来看,“其受于人者

不至也”。(引号内填原文)

七、用原文回答问题。(共13道题)

1、文中交代方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的句子是: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第一段中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的句子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方仲永五岁作诗能“指物作诗立就”,而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岁就“泯然众人矣”。

4、幼年时的方仲永有令人称奇的表现是: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句子是: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6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不使学.7、点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的三个字是:不使学

8、揭示仲永由“奇人”转变为“凡人”的原因的语句是: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9、在作者看来,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0、点明方仲永天赋消失的一句话是:泯然众人矣。

11、交代方仲永小时候是位“奇才”,长大后却变成一位平庸无奇的人的原因的语句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2、仲永变成普通人的个人、直接原因的语句是:不使学。

13、仲永变成普通人的道理、根本原因的语句是: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4、在第二段中表明作者写《伤仲永》目的的句子是: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15、在学业上,不管天生聪明与否,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受于人”或“受之人”

16、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有三个阶段,请分别引用文中原句回答:

⑴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⑵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⑶泯然众人矣。

17、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由于:“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至此作者认为在“受之天”和“受之人”的两个因素中,后天教育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更为重要。

18、“不能称前时之闻”中的“前时之闻”具体指: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八、回答问题。

1、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

答: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因为仲永原本天才,没有得到后天良好的教育,而变的平庸。

2、“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

3、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答: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

4、文中“邑人奇之”的“奇”有什么含义?

答:“奇”是“以……为奇”的意思。但不止是好奇,也会有尊重人才的意思,表明仲永的才能得到全县人的承认。

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6、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答:为了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人的才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让读者领悟到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

7、“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承上启下

8、文中的“受之天”指的什么?“受之人”又指的什么?

答:“受之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之人”指

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

9、作为家长,在发现孩子天资聪慧时应该怎样做?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会这样做?

答:因材施教,及时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不使学”;父利其然也、世隶耕、“邑人”的“捧杀”。

10、“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对方仲永“泯然众人”感到哀伤、惋惜。

11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从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答: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12、本文中仲永由天资过人到平庸无七的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继续努力学习新知识,也很难取的成就。

13、方仲永这一故事的结局是什么?读完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本文作者要讲述的道理是什么?)

答:泯然众人矣。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人成材的关系。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受教育,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14、你怎样看待方仲永的父亲的做法?

答: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却断送了仲永的前途,这是相当愚昧无知的,是让人鄙弃的。

15、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述了什么道理?对作者的评论你有什么看法?答: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形象地说明了后天学习对人发展的重要性。人的才能并非天生不变,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很重要的。

16、你认为资质聪明的人怎样才能成才?

答:不骄傲,勤努力,发扬自己的长处,继续发展。

17、你认为人的天资和后天教育培养是什么关系?哪方面更重要?答:二者相辅相成,后天教育更为重要。

18、如果你天资聪颖,是一个方仲永式的神童,你将怎样做?

答:如果我是个神童,我也会努力学习,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学习将会落后,我要勇于进取,敢为人先,将来更好地回报社会。

19、如果你学习成绩一般,你是否会自暴自弃?

答:如果我成绩一般,我也会加倍努力,以为我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20、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写几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答:

1、方仲永空有天资智,朱买臣全靠勤奋功。

2、聪慧无为伤仲永,勤奋有成勉后生课外古诗欣赏:

1、《山中杂诗》中描写山峰环绕,竹木茂盛的一句是: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写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最有趣的是云彩从窗户里飘了出来的是: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竹里馆》的作者是王维,诗中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的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峨眉山月歌》中连用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这五个地名分别是: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

4、《春夜洛城闻笛》中写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一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5《逢入京使》一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想怀亲之情,请写出这首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6、《滁州西涧》中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的是: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7、《江南逢李龟年》中言过去之衰,为下文作了铺垫的是: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本文来自雪飞资源网https://www.360docs.net/doc/aa19231267.html,]

第五篇:伤仲永

金溪县的乡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

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诧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族人为内容,传给全乡的读书人看。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认为这件事很不寻常,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用钱币求取仲永的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中,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了他,他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诗已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他的情况,回答说:“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聪明是天赐的。他的天资比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普通人,是因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这样有才能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是要成为普通人;现在无天资的人,本来就是普通人,又不接受教育,比普通人还要不如?”

《诫子书》比较阅读(可编辑修改word版)

一、《孙权劝学》和《诫子书》比较阅读 (一)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担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②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 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③则不能励精,险躁④则不能治性⑤。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孙权劝学》的内容。(2 分) 答: 2、仔细阅读《诫子书》一文,说说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2 分) 答: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2 公)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B、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4、翻译下列句子。(2 分)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译文: 5、仔细阅读《孙权劝学》一文,说说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2 分) 答: 6、读了以上两篇短文后,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请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2 分) 答:。 二、文言阅读练习:《周公诫子》和诸葛亮《诫子书》 (甲)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 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 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乙)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②,俭以养德,非淡泊③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④。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⑤则不能励精⑥,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⑦与日去,遂成枯落,多 不接世⑧,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边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非学无以广才() 悲守穷庐()又相天子() 2.解释下边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2021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诫子书》阅读训练(含答案)

中考文言文复习《诫子书》阅读训练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5题。(18分)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⒅,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告俨、俟、份、佚、佟: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贤圣,谁能独免?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黾勉⑴辞世⑵,使汝等幼而饥寒……良独内愧。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日月遂往,机巧好疏,缅求⑶在昔,眇然如何!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⑷将有限也。 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汜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陶渊明《与子俨等疏》节选)【注】⑴黾勉:勉力⑵辞世:指弃官隐居⑶缅求:远求⑷大分:自然的分限,指寿命。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夫君子之行.:_______________ ⑵年与时驰.,意与日去:_______________ ⑶每以家弊.:_______________ ⑷至心尚.之: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患病以.来,渐就衰损。 B.虽.不能尔。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汝其.慎哉。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D.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故时有物外之.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⑴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伤仲永》《诫子书》比较阅读答案

《伤仲永》《诫子书》比较阅读答案 第一篇:《伤仲永》《诫子书》比较阅读答案 【甲】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王安石《伤仲永》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分) ①邑人奇之()②非淡泊无以明志() 20、翻译下列句子。(2分)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文: 21、两文关于学习所持观点的相通之处是什么?其根据(或理由)各是什么?(3分) 共同观点相通之处: 根据(或理由): 参考答案: 19、①感到惊异②没有用来(的方法或途径)

20、①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它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②用宁静修养身心,用俭朴培养品德。 21、观点:要靠后天持恒不懈,否则难以成才。 根据或理由:甲文:父亲醉心于眼前名利,致使仲永荒废学业;乙文:示例: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顽强意志就无法成就学业。第二篇:伤仲永 《伤仲永》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2)疏通文言句子的意思,理清文章脉路 (3)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4)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教学重点: (1)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教学方法: 朗诵法、合作交流法 (5)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教时:两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上帝给了甲乙两人每人一颗神奇的种子(闪着金灿灿的光芒)。甲拿到那颗种子之后,把它埋到了土里,按时浇水、施肥;而乙拿到种子后到处找人炫耀,说自己有一颗神奇的种子。相信我不说大家也能猜出最后的结果:甲的种子长大后结出了神奇的果子,而乙的却因为错过了种植期而变成了一粒无用的种子。 今天,老师带大家去赏一粒神奇的种子(板书《伤仲永》)看这粒种子的结局如何? 二、介绍作者(找同学介绍并在课件上显示出来) 师可提示:我们曾经学过王安石的哪些诗歌。如《泊船瓜洲》,让学生养成不断巩固积累已经学过的知识并养成复习回顾的学习素养 三、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正音。

《诫子书》课内及课外对比阅读(附答案译文)

《诫子书》课内及课外对比阅读 1、考点经典句翻译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目标。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5、(1)夫君子之行( )(2)俭以养德( ) (3)非宁静无以致远( ) (4)淫慢则不能励精( )(5)险躁则不能治性( ) (6)多不接世( ) 答案:(1)品德高尚的人(2)用、凭借、依靠(3)实现远大目标(4)懈怠、懒惰(5)陶冶性情(6)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 2.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译 文: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 文: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译 文: 答案:(1)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2)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3)年华随着光阴逝去,意志随着岁月消磨。 4.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1

(2)《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 (3)《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是: 答案:(1)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3)险躁则不能治性 5.课内阅读。 阅读全文,回答(1)~(3)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诫子书( )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 ) ③年与时驰( ) ④非志无以成学( ) 答案:①告诫②振奋,振作③消失,逝去④立志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 文: ②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 文: 答案:①过度懒惰就不能振奋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②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 (3)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避免老了后悔。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4~7题。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①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②人畏鬼,而越人信③。可长有者,其唯此也。” 2

《诫子书》比较阅读训练四篇(含答案)

《诫子书》比较阅读训练四篇(含答案) 《诫子书》比较阅读训练四篇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5题。 【甲】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诸葛亮《言家事》 【乙】须静也,才须学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dàn 1.解释下列加点词 悉仰于官:______________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______ ..及卒,如其所言:______________ 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______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3.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让诸葛亮定格为智慧的化身。从[甲][乙]两文看,诸葛亮的“智慧”还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5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吕蒙入吴,王劝其学。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俄而起惊。众人皆问之。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①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未该玄②言,政③空诵其文耳。”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tāo)慢:漫不经心 1 【注释】①世祚:指国运。②玄:深奥。③政:只,仅仅。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诫子书》课内及课外对比阅读(附答案译文)

《诫子书》课内及课外比较浏览 1.考点经典句翻译 外子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有道德教养的人,他们以静思检查来使本身精美绝伦,以简朴勤俭来造就本身崇高的品格.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乃至远. 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克不及明白本身的志向,不身心安静就不克不及实现弘远目的. 4、.说明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外子子之行( )(2)俭以养德( ) (3)非安静无乃至远( ) (4)淫慢则不克不及励精( )(5)险躁则不克不及治性( ) (6)多不接世( )答案:(1)品格崇高的人(2)用.凭借.依附(3)实现弘远目的(4)懈怠.懒散(5)陶冶性格(6)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 2.翻译下列句子.(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译文: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译文: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译文:

答案:(1)进修必须收视反听,增加才干必须耐劳进修.(2)不尽力进修就不克不及增加才干,不明白志向就不克不及在进修上获得成就.(3)韶华跟着时光逝去,意志跟着岁月消磨.填空.(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2)《诫子书》全文的中间论点是:, .(3)《诫子书》中能表示“躁”的伤害的句子是:答案:(1)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乃至远(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3)险躁则不克不及治性浏览.浏览全文,答复(1)~(3)题.(1)说明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诫子书( )②淫慢则不克不及励精( )③年与时驰( ) ④非志无以成学( )答案:①申饬②振奋,振作③消掉,逝去④立志(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淫慢则不克不及励精,险躁则不克不及治性.译文: ②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 答案:①过度懒散就不克不及振奋精力,浮躁就不克不及陶冶性格.②最后就

《诫子书》课内及课外对比阅读(附答案译文)

《诫子书籍》课内及课中对于比阅读之阳早格格创做 1、考面典范句翻译 妇君子之止,静以建身,俭以养德. 有公德建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去使自己尽擅尽好,以朴实朴实去培植自己下尚的品德. 2.非浓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近. 不瞅浑世雅的名利便不克不迭细确自己的志背,不身心宁静便不克不迭真止近大目标. 4、.阐明下列句中加面的词汇.(1)妇君子之止()(2)俭以养德() (3)非宁静无以致近() (4)淫缓则不克不迭励细()(5)险躁则不克不迭治性() (6)多不接世()问案:(1)品德下尚的人(2)用、依据、依赖(3)真止近大目标(4)懈怠、懒惰(5)陶冶性情(6)交战社会,有“用世”的意义 2.翻译下列句子.(1)妇教须静也,才须教也.译文: (2)非教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教.译文: (3)年取时驰,意取日去.译文:问案:(1)教习必须博心致志,删少才搞必须受苦教习.(2)不齐力教习便不克不迭删少才搞,不细确志背便不克不迭正在教习上赢得成便.(3)年华随着光阳逝去,毅力随着岁月消磨.挖空.(1)文中有二句话常被人们当做“志当存下近”的座左铭,那二句话

是:,.(2)《诫子书籍》齐文的核心论面是:,.(3)《诫子书籍》中能表示“躁”的妨害的句子是:问案:(1)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近(2)静以建身俭以养德(3)险躁则不克不迭治性阅读.阅读齐文,回问(1)~(3)题.(1)阐明下列句中加面的词汇.①诫子书籍()②淫缓则不克不迭励细()③年取时驰() ④非志无以成教()问案:①告诫②振奋,振做③消得,逝去④坐志(2)用新颖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淫缓则不克不迭励细,险躁则不克不迭治性.译文:②遂成枯降,多不接世,悲守贫庐,将复何及!译文:问案:①太过懒惰便不克不迭振奋细神,暴躁便不克不迭陶冶性情.②末尾便像枯枝败叶那样,对于社会不所有孝敬,(到那时)守正在自家的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去得及.(3)读了那篇文章,您受到了什么开收?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问案(示例):人正在少年时期该当竖坐近大的志背,收愤图强,预防老了悔恨. 6、阅读底下的笔墨,回问4~7题.孙叔敖徐,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启尔矣,吾不受也.为尔死,王则启汝,必无受利天.楚、越之

《诫子书》阅读答案

《诫子书》阅读答案 《诫子书》阅读答案「篇一」 10.靠静来修身,靠俭来养德,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 11.作者就学习(或治学)和做人(或修身)进行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纳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12.告诉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13.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新世纪的学子亦应记住,在静中求学,在学中广才,切勿浮躁,切莫虚度光明。(结合学习实际说的有道理即可。) 14.谈了饮酒问题。待人接物,饮酒要控制酒量。适度而止,不可失礼。 《诫子书》阅读答案「篇二」 【甲】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示儿燕

孙枝蔚① 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②。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③效此也。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④,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儿当知之【注释】①孙枝蔚:清初诗人。②高阁:束之高阁,不去阅读。③遑:闲暇,空闲。④旧窑:指年代久远的珍贵古瓷。 【丙】谕儿书 吴汝纶① 忍让为居家美德。不闻孟子之言,三自反乎?若必以相争为胜,乃是大愚不灵,自寻烦恼。人生在世,安得与我同心者相与共处乎?凡遇不易处之境,皆能掌②学问识见。孟子“生于忧患”“存乎疢③疾”,皆至言也。 【注释】①吴汝纶:清代作家。②掌:同“长”。③疢(chèn)疾:疾病,比喻忧患。 13. 【释义·懂文】根据文意,选出【乙】【丙】两文标题中“示”“谕”最恰当的义项。 (1)示() A上天对人类显示吉凶祸福 B.给人看 C.表示 D.教导 (2)谕() A上对下的文告、指示 B.告诉 C.知道 D.比喻 14.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效此也。 (2)凡遇不易处之境,皆能掌学问识见。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课时练《第15课 诫子书》03(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5 诫子书》课时练 一、下面对《诫子书》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不仅仅是一般的学习,还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仅仅是单纯的宁静,还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二、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文中有句话常被人们当作表示“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句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4.《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诫子书》,完成下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词语。

①无以(____) ②明志(____) ③驰(____) ④穷庐(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葛亮认为成才的三条件是什么?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找出下列句子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词语并解释。 (1)非淡泊无以明志 (2)非学无以广才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 (2)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_ (3)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_ (4)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_

《伤仲永》对比阅读

伤仲永 【甲】 [乙] 戴安道就范宣学,视范所为:范读书亦读书,范抄书亦抄书。惟独好画,范以为无用,不宜劳思于此。戴乃画《南都赋图》,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注释】①戴安道就范宣学:戴安道和范宣均为我国晋代人名。②咨嗟:赞叹。 戴安道登门向范宣学习,处处学范宣的做法,范宣读书,他也读书,范宣抄书,他也抄书。但他喜欢绘画,范宣认为这没有用处,不应该在这里费心劳神。戴安道于是画了《南都赋图》,范宣看了,赞叹不已,认为很有好处,这才重视起绘画。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贤于材人远矣贤: ②不宜老思于此老思: 8.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得为众人而已耶? ②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9.[甲]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了 ;[乙]文则直接写出了戴安道和范宣师生之间的过程。(4分) 参考答案: 7.①胜过,超过②劳神,费心思(4分)8.①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②范宣看后,赞叹不已,认为大有益处,才开始重视画画。(4分)9.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虚心学习,相互切磋(4分) (一)文言文比较阅读(15分) 【甲】 【乙】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

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①患:担心②俟sì:等待。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 ④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司马光担任宋哲宗时期的宰相,曾经主编《资治通鉴》,是当时的名臣。他小时候,担心自己记忆能力比不上别人,在其他兄弟会背诵了之后,玩耍休息去了,他却独自关门不出,在屋子里学习,等到能够熟练地背诵才停止。他自己说:“(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就可以终身不忘。”等到时间长了,(司马光)读遍了所有的古籍,知识渊博,记忆牢固。他说:“读书不能不背诵,有时骑马走路,有时半夜睡不着觉,吟咏读过的文章,思考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 稍稍宾客其父________________ (2) 泯然众人矣 ________________ (3)尝主编《资治通鉴》________________ (4)及长,遍览古籍________________ 22.翻译下列句子。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3分) ____ 23.方仲永从五岁起就能“指物作诗立就”,可到十二三岁时 却 (用自己的话作答),到了二十岁时居 然(用自己的话作答)。作者运用的 ___________表现手法,有力地表现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3分)24.试比较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5分) ____ 参考答案: (二)文言文比较阅读(15分) 21.(4分)(1)以宾客之礼相待(2)消失(3)曾经(4)等到……的时候

(完整版)《伤仲永》《木兰诗》对比阅读及答案

《伤仲永》比较阅读 比较一:【甲】伤仲永【乙】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①患:担心②俟sì:等待。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 ④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 稍稍宾客 ..其父________________ (2) 泯然 ..众人矣________________ (3)尝.主编《资治通鉴》________________ (4)及.长,遍览古籍________________ 22.翻译下列句子。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3分) 23.方仲永从五岁起就能“指物作诗立就”,可到十二三岁时却 (用自己的话作答),到了二十岁时居然(用自己的话作答)。作者运用的___________表现手法,有力地表现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3分)24.试比较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5分) 比较二:[甲]《伤仲永》)[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⑤[庶几]差不多。 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①卒之为众人卒:②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至: 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域:④终无济于天下济: 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9.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3分) 10.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4分) 甲文: 乙文: 比较三:[乙]孙权劝学1. 解词 (1)父异.焉(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卿今当涂 ..掌事(4)及.鲁肃过寻阳, 2.翻译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甲乙两文写法上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 4.简述读了两则短文后你受到的启示。 比较四:[乙] 戴安道就范宣学,视范所为:范读书亦读书,范抄书亦抄书。惟独好画,范以为无用,不宜劳思于此。戴乃画《南都赋图》,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注释】①戴安道就范宣学:戴安道和范宣均为我国晋代人名。②咨嗟:赞叹。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贤于材人远矣。贤:②不宜老思于此老。思: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得为众人而已耶?

《狼、诫子书、穿井、杞人忧天》注释、翻译、阅读【部编版七上】

七年级上期中后文言文检测题(带答案)【部编版】 班级:姓名: 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 目录: (一)第16课《诫子书》习题 (二)第20课《狼》习题 (三)第24课《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习题 (一)第16课《诫子书》检测题 班级:姓名: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2、【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3、【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4、【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5、【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6、【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7、【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8、【广才】增长才干。 9、【[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 10、【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11、【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12、【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13、【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14、【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15、【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16、【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17、【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18、【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 伤仲永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初极狭,才通.人 B.贤于.材人远矣万钟于.我何加焉 C.父异.焉,借旁近与之渔人甚异.之

2019-2020学年北京市海淀区语文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含答案)

北京市海淀区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七年级语文 一、基础·运用(共21分) 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一(7)题。(共14分)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吟诵着这首诗,你眼前是否出现了风筝伴着莺燕满天飞舞的场景?你是否感受到了童年纯cui的快乐?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风筝又名纸鸢、纸鹞。据史料记载,风筝的发明人是汉朝的韩信。传说垓下之战,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军队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作风筝,上面系缚竹笛,迎风作响,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涣散了楚军士气,这就是成语“四面楚歌”的①(由来诞生)。。每年清明前后、重阳时分,凤和日丽,碧空澄澈,家家户户②(尊老爱幼扶老携幼),每个人都神采yiyi,一到空旷之处放风筝。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既是一种相互观摩、较量的娱乐游戏,又是享受大自然恩赐的一项体育运动。 (1)对文中加点字读音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澄澈(dèng)较量(jiào) B.澄澈(dèng)较量(jiǎo) c.澄澈( chéng) 较量(jiào) D.澄澈(chéng) 较量(jiǎo) (2)在文中①②处依次填人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由来尊老爱幼 B.由来扶老携幼 C.诞生尊老爱幼 D.诞生扶老携幼 (3)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它的来源十分丰富。文中的“四面楚歌”出自历史故事,还有的成语出自古典诗文。下面成语都出自《论语》的一项是(2分) A.杞人忧天不可救药 B.神通广大随声附和 C.不毛之地大相径庭 D.乐在其中温故知新 (4)在文中横线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风筝不但是人们的玩具,而且还与军事有关。 B.风筝不但与气象有关,而且还是人们的玩具。 C.早期的风筝多与军事有关,后来风筝进人民间,成为人们的玩具。 D.早期的风筝多与气象有关,后来风筝进入民间,成为人们的玩具。 (5)运用对联知识,将下面有关风筝的对联补充完整,其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诫子书》注释、翻译、选择、阅读习题

《诫子书》习题【部编本七年级上16课】 班级:姓名: 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选择题】【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夫】 2、【静】 3、【以】 4、【淡泊】 5、【无以】 6、【明志】【明】, 7、【致远】【致】, 8、【广才】 9、【[淫慢】【淫】, 【慢】, 10、【励精】【励】,11、【险躁】 【险】, 12、【治性】【治】, 13、【年与时驰】 【驰】 14、【意与日去】 15、【枯落】 16、【多不接世】 17、【穷庐】 18、【将复何及】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翻译: 三、选择题: 1、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君子/之行 B.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2、下列句中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小大之狱,虽.不能明察。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安陵君其.许寡人。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D.夫君子之.行。辍耕之.垄上。 3、下列句中中加点词的文言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非学无以广.才 B. 腰.白玉之环

C. 长跪而谢.之 D. 轻.寡人与 4、对这篇短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5、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诫子书》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他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B.文章只概括了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C.文章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后人留存有多篇《诫子书》。 D.《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勉励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本文作者主要是从修养和学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的,并把“静”与“躁”进行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B . 从语言特点来看,本文句式主要运用了整句,增强了节奏感。 C . 从写作手法来看,本文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观点鲜明,说理透彻。

《伤仲永》《孙权劝学》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

《伤仲永》《孙权劝学》比较阅读练 习及答案 《伤仲永》《孙权劝学》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 (一)课内阅读理解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文学常识填空。 《孙权劝学》一文作者是,是时代的政治家、史学家。他主持编攥的,是我国最大的一部史书。 2、找出《孙权劝学》一文中的成语并解释。(写一个) 3、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1)卿今当涂掌事(2)但当涉猎 (3)蒙辞以军中多务 (4)及鲁肃过寻阳

4、根据语段内容回答。 (1)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 (2)“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5、将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6、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请结合《伤仲永》一文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课外阅读理解 炳烛夜谈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①乎?”平公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 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③行乎?”平公 “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7、解释下面句子中的黑体词。 A.恐已暮矣 B。盲臣安敢戏君乎 C。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D。及鲁肅过寻阳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9、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 。(不超过五个字) 10、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答案: 1、司马光北宋《资治通鉴》 2、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3、(1)当道、当权(2)粗略的阅读(3)推托(4)到 4、(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5、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 ②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江苏省徐州市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2 文言文阅读之拓展阅读

江苏省徐州市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2 文言文阅读之拓展阅读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 (共10题;共171分) 1. (12分) (2015七上·泉港期中) 阅读答题。 《伤仲永》选段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指出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________ ②令作诗________ ③安能辨我是雄雌________ ④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 (2)选出下列“之”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 A . 忽啼求之 B . 秀才观之 C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 . 旁近与之 (3)用“/”划出下句的句中停顿(各划一处)。 ①即书诗四句。 ②余闻之也久。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父异焉”“邑人奇之”皆因仲永本身的“异”与“奇”。仲永自身的“异行”,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原文略加分析。 【考点】 2. (18分) (2018七下·南宁月考)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先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

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①先公: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②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③闾里:街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教以书字书:________ ②及其稍长及:________ (2)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3)说说这篇文章给你一个怎样的启示。 【考点】 3. (16分) (2020八上·潜山期末) 文言文阅读。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 ________大丈夫哉? ②丈夫之冠 ________也,父命之 ③以顺为正 ________者,妾妇之道也 ④是 ________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⑤太上贵 ________德,其次务施报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②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3)用原文中的关键词填空。 (甲)文孟子讥讽公孙衍和张仪能成为“大丈夫”的原因是________; (乙)文作者认为对于“富贵者”来说,“好礼”带来的影响是________。 (4)结合(甲)(乙)两文,分别概括两文的观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