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课内及课外对比阅读附答案译文

诫子书课内及课外对比阅读

1、考点经典句翻译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目标;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5、1夫君子之行2俭以养德3非宁静无以致远

4淫慢则不能励精5险躁则不能治性6多不接世

答案:1品德高尚的人2用、凭借、依靠3实现远大目标4懈怠、懒惰5陶冶性情6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

2.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译文: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译文:

答案:1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2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3年华随着光阴逝去,意志随着岁月消磨;

4.用课文原句;

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2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

3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是:

答案:1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3险躁则不能治性5.课内;

全文,回答1~3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诫子书②淫慢则不能励精③年与时驰

④非志无以成学

答案:①告诫②振奋,振作③消失,逝去④立志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文:

②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答案:①过度懒惰就不能振奋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②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

3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避免老了后悔;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4~7题;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①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②人畏鬼,而越人信③;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②荆:楚国的别称;③jī:迷信鬼神和灾祥;

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孙叔敖疾2王数封我矣

答案:1生病或生重病2多次或屡次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个地方的土地贫瘠不好,而且地名十分凶险不好、不吉;2孙叔敖的智慧,在于知道懂得、明白不把世俗利益看作利益不把一般人认为好的看成是好的;

6.孙叔敖之子“请寝之丘”为封地,“至今不失”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从“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再结合文中“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思考作答;

答案:因为“荆人畏鬼,而越人信”,选择地名不吉的封地就不会被楚人越人惦记抢夺;或: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

7.“孙叔敖之知”表现在哪两件事上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整体感知、概括文意的能力;从孙叔敖不接受封赏和让儿子“请寝之丘”的角度思考作答;

答案:“孙叔敖之知”表现在两个方面:楚王多次封赏他,他却不受;让儿子不受利地,而“请寝之丘”;让我们明白了:做人不可贪心不足或:做事要有远见;吃亏是福;别人看不上的东西才能长久保有等;

附译文

孙叔敖病危,临死前,告诫他的儿子说:“楚王多次封赏我,我都没有接受;我死后,楚王就会封赏你,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封地;楚国和越国交界的地方有块叫寝的山地,这个地方的土地贫瘠不好,而且地名十分凶险不好、不吉;楚国人敬畏鬼,而越国人迷信鬼神和灾祥;可以长时间享有的,大概只有这个地方;”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拿肥沃的土地封给他的儿子,孙叔敖的儿子没有接受,请求楚王封给叫寝的这块山地,所以到现在也没有失掉这块封地;孙叔敖的智慧,在于知道懂得、明白不把世俗利益看作利益不把一般人认为好的看成是好的;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这就是有道的人比普通人高明的地方;

一、甲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

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乙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②,俭以养德,非淡泊③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④;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⑤则不能励精⑥,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⑦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⑧,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①行:操行;②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③淡泊:清静寡欲,没有奢望;④致远:达到远大的目标;⑤淫漫:荒淫,怠惰;⑥励精:振奋精神;⑦意:意志;⑧接世:合于世用,为社会所用; 1.下边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非学无以广才悲守穷庐又相天子

2.解释下边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吾于天下亦不轻矣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

夫君子之行险躁则不能冶性

3.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

4.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5.乙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参考答案

1. 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扩展屋子辅佐

2. 在因为放在句首作发语词,无实意就

3.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要立德、修身

4.1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2如果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

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周公姬旦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

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的了;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以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道德品行宽容,并用谦逊的品行来保有它的人,必会得到荣耀;封地辽阔,并凭借行为约束而有节制来保有它的人,他的封地必定安定;官职显赫,并用谦卑来保有它的人,必定高贵;人口众多、军队强大,并用威严来统御它的人,必定会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见识广博,并用浅陋来保有它的人,必定智慧;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尊贵如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便是因为拥有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你能不谨慎吗

二、<<孙权劝学>>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担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诫子书

注释:①行:行为,操行;②澹泊:也写作淡泊,清心寡欲,不追求名利;③淫慢:过渡怠惰;淫,过度,慢,怠惰,不勤勉;④险躁:过分急躁;⑤治性:约束自己的性情;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孙权劝学的内容;2分

答:

2、仔细阅读诫子书一文,说说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2分

答: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2公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B、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4、翻译下列句子;2分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译文:;

5、仔细阅读孙权劝学一文,说说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2分

答:

6、读了以上两篇短文后,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请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2分答:;

参考答案:

1、本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长进的故事;意对即可

2、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意对即可

3、B

4、译文: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5、用自己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意对即可

6、提示:本题可就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志向、目标、修身、养德等其中一个方面谈自己受到的启发或教育;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诫子书》课内及课外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

《诫子书》课内及课外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 1、考点经典句翻译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xx,非xx无以致远。 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目标。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夫君子之行() (2)俭以养德() (3)非xx无以致远() (4)淫慢则不能xx() (5)险躁则不能治性() (6)多不接世() 答案: (1)品德高尚的人 (2)用、凭借、依靠 (3)实现远大目标 (4)懈怠、懒惰 (5)xx

(6)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 2.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译文: (2)非学无以xx,xx无以成学。 译文: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译文: 答案: (1)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2)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3)年华随着光阴逝去,意志随着岁月消磨。 4.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2)《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 ,。 (3)《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是: 答案: (1)非xx无以xxxx无以致远 (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险躁则不能治性 5.课内阅读。 阅读全文,回答 (1)~ (3)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诫子书()②淫慢则不能励精()③年与时驰()④非志无以成学() 答案: ①告诫②振奋,振作③消失,逝去④立志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淫慢则不能xx,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文: ②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答案: ①过度懒惰就不能振奋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②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 (3)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

《诫子书》课内及课外对比阅读

《诫子书》课内及课外对比阅读1.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2.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立志、学习、惜时)。“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第二个条件是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第三个条件是惜时。“年与时去,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考点经典句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目标。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夫君子之行()(2)俭以养德() (3)非宁静无以致远()(4)淫慢则不能励精()(5)险躁则不能治性() (6)多不接世() 答案:(1)品德高尚的人(2)用、凭借、依靠(3)实现远大目标(4)懈怠、懒惰(5)陶冶性情(6)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 2.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译文: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诫子书》课内及课外对比阅读

《诫子书》课内及课外对比阅读 1.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2.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立志、学习、惜时)。“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第二个条件是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第三个条件是惜时。“年与时去,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考点经典句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目标。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夫君子之行()(2)俭以养德() (3)非宁静无以致远()(4)淫慢则不能励精 ()(5)险躁则不能治性() (6)多不接世() 答案:(1)品德高尚的人(2)用、凭借、依靠(3)实现远大目标(4)懈怠、懒惰(5)陶冶性情(6)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 2.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1

译文: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译文: 答案:(1)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2)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3)年华随着光阴逝去,意志随着岁月消磨。 4.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2)《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 (3)《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是: 。 答案:(1)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3)险躁则不能治性 5.课内阅读。 阅读全文,回答(1)~(3)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诫子书()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 ③年与时驰() ④非志无以成学() 答案:①告诫②振奋,振作③消失,逝去④立志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文: 2

《诫子书》课内及课外对比阅读

《诫子书》课内及课外对比阅读

《诫子书》课内及课外对比阅读 1.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2.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立志、学习、惜时)。“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第二个条件是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第三个条件是惜时。“年与时去,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考点经典句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目标。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夫君子之行()(2)俭以养德 () (3)非宁静无以致远()(4)淫慢则不能励精()(5)险躁则不能治性 () (6)多不接世() 答案:(1)品德高尚的人(2)用、凭借、依靠(3)实现远大目标(4)懈怠、懒惰(5)陶冶性情(6)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 2.翻译下列句子。

诫子书》课内及课外对比阅读(附译文)

诫子书》课内及课外对比阅读(附译文) 诫子书》对比阅读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君子的行为应该是静谧的,通过静心修身,节约俭朴来培养高尚的品德。只有心灵宁静,才能取得远大的成就。研究需要静心,才华需要研究,没有研究就不能增长才华,没有志向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学者。放纵和懒惰会使人失去精力,冒失和急躁会使人难以自律。时间和岁月不会等待任何人,如果没有行动,就会一事无成,孤独地守在荒凉的小屋里,又有什么意义呢? 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XXX为写

《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译文:要努力啊,不要因为恶事很小而去做,也不要因为善事很小而不去做。只有拥有才能和高尚品德,才能让人信服。你父亲的品德不够深厚,你不要模仿。可以读一下《汉书》《礼记》,有空时系统地阅读先秦诸子著作以及《六韬》《商君书》,对人的思想和智慧会有很大帮助。听说丞相已经为你抄写完一遍《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但在途中丢失了,你可以自己去寻找研究这些东西。 XXX在将鲁国封给他的儿子XXX之前,告诫他不要因为封赏而骄傲自大。XXX自己是XXX的儿子,XXX的弟弟,XXX的叔叔,同时还担任辅佐天子的重要职务,地位在天下 也不低。但是他仍然坚持要谦虚,不敢怠慢人才。他认为,德行宽厚,要以恭敬来守护;土地广阔,要以俭约来守护;官位高贵,要以谦卑来守护;人多兵强,要以敬畏来守护;聪明智慧,要以愚笨来守护;博学多才,要以浅显来守护。这六种品德都是谦虚的表现。作为天子,能够得到众人的尊敬和四海的归附,正是因为他谦虚有德。相反,如果不谦虚而失去天下,就会像桀、XXX那样灭亡。因此,XXX儿子要谨慎。

《诫子书》对比阅读五则含答案和翻译

《诫子书》对比阅读五则含答案和翻译 一、阅读以下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第16-20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诸葛亮)【乙】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①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加冠,嶷然有声②。一日,修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③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忘寝食,必欲并缮绝驰而追与之并,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修母尝谓之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⑤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有死也,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日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之终身。 (《宋史·欧阳修传》)【注释】①荻:植物名,形状像芦苇。②嶷(yí)然有声:很高的声望。③簏(lù):竹编 的盛物器具。④赜(zé):精微,深奥。⑤治:研究。⑥服:服从。 16.选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2分) A.四岁而孤/母郑氏白誓守节/亲海其学 B.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 C.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 D.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 17.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2分) A.诚子书以荻画地学书 B.淫慢则不能励精富贵不能淫 C.夫君子之行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 D.死狱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8.选出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3分) A.甲文中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 B.乙文中“及加冠”意思是“到了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束发戴帽),表示已经成年。 C.乙文中欧阳修于废纸篓中得到韩愈的遗稿,羡慕不已,他决心要在名声上赶超韩愈。 D.甲文“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是诸葛亮希望儿子珍惜时间的谆谆劝勉,乙文中“修闻而服之终身”体现了欧阳修善于听取母亲教诲且终身遵循的可贵品质。 1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险躁则不能治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②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诸葛亮认为“才须学也”,请结合两文谈谈如何做才能学有所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诫子书

《诫子书》比较阅读训练四篇(含答案)

《诫子书》比较阅读训练四篇(含答案)《诫子书》比较阅读训练四篇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5题。(12分) 【甲】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诸葛亮《言家事》 【乙】须静也,才须学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dàn 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悉仰于官:______________ (2)非学无以广才: ______________ ..(3)及卒,如其所言:______________ (4)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______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3分) 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3.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让诸葛亮定格为智慧的化身。从[甲][乙]两文看,诸葛亮的“智慧”还体现在哪些方面?(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5题。(15分)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课内及课外对比阅读(附答案译文)

《诫子书籍》课内及课中对于比阅读之阳早格格创做 1、考面典范句翻译 妇君子之止,静以建身,俭以养德. 有公德建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去使自己尽擅尽好,以朴实朴实去培植自己下尚的品德. 2.非浓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近. 不瞅浑世雅的名利便不克不迭细确自己的志背,不身心宁静便不克不迭真止近大目标. 4、.阐明下列句中加面的词汇.(1)妇君子之止()(2)俭以养德() (3)非宁静无以致近() (4)淫缓则不克不迭励细()(5)险躁则不克不迭治性() (6)多不接世()问案:(1)品德下尚的人(2)用、依据、依赖(3)真止近大目标(4)懈怠、懒惰(5)陶冶性情(6)交战社会,有“用世”的意义 2.翻译下列句子.(1)妇教须静也,才须教也.译文: (2)非教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教.译文: (3)年取时驰,意取日去.译文:问案:(1)教习必须博心致志,删少才搞必须受苦教习.(2)不齐力教习便不克不迭删少才搞,不细确志背便不克不迭正在教习上赢得成便.(3)年华随着光阳逝去,毅力随着岁月消磨.挖空.(1)文中有二句话常被人们当做“志当存下近”的座左铭,那二句话

是:,.(2)《诫子书籍》齐文的核心论面是:,.(3)《诫子书籍》中能表示“躁”的妨害的句子是:问案:(1)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近(2)静以建身俭以养德(3)险躁则不克不迭治性阅读.阅读齐文,回问(1)~(3)题.(1)阐明下列句中加面的词汇.①诫子书籍()②淫缓则不克不迭励细()③年取时驰() ④非志无以成教()问案:①告诫②振奋,振做③消得,逝去④坐志(2)用新颖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淫缓则不克不迭励细,险躁则不克不迭治性.译文:②遂成枯降,多不接世,悲守贫庐,将复何及!译文:问案:①太过懒惰便不克不迭振奋细神,暴躁便不克不迭陶冶性情.②末尾便像枯枝败叶那样,对于社会不所有孝敬,(到那时)守正在自家的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去得及.(3)读了那篇文章,您受到了什么开收?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问案(示例):人正在少年时期该当竖坐近大的志背,收愤图强,预防老了悔恨. 6、阅读底下的笔墨,回问4~7题.孙叔敖徐,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启尔矣,吾不受也.为尔死,王则启汝,必无受利天.楚、越之

部编版初中语文《诫子书》对比阅读 含答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诫子书》对比阅读含答案 (一)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担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1.标出下列语句的停顿。 年 /与时驰卿/今当涂掌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夫君子之行.(操守)意与日去.。(离去) 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及.鲁肃过寻阳(到,等到) 3.翻译下列句子。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答:用自己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 5.读了以上两篇短文后,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请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答:本题可就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志向、目标、修身、养德等其中一个方面谈自己受到的启发或教育。 附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学官呢!只不过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忙,谁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感到自己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读书. 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时,跟吕蒙讨论商议事情,大吃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县的阿蒙啊!”吕蒙说:“有抱负的人离别数日后,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情况事情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二)

诫子书课内及课外对比阅读

《诫子书》课内及课外对比阅读(附 答案译文)(总6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

《诫子书》课内及课外对比阅读 1、考点经典句翻译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目标。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夫君子之行()(2)俭以养德() (3)非宁静无以致远() (4)淫慢则不能励精()(5)险躁则不能治性() (6)多不接世() 答案:(1)品德高尚的人(2)用、凭借、依靠(3)实现远大目标(4)懈怠、懒惰(5)陶冶性情(6)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 2.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译文: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译文: 答案:(1)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2)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3)年华随着光阴逝去,意志随着岁月消磨。 4.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2)《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 (3)《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是: 答案:(1)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3)险躁则不能治性 5.课内阅读。

阅读全文,回答(1)~(3)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诫子书()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 ③年与时驰() ④非志无以成学() 答案:①告诫②振奋,振作③消失,逝去④立志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文: ②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答案:①过度懒惰就不能振奋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②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 (3)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避免老了后悔。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4~7题。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①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②人畏鬼,而越人信③。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②荆:楚国的别称。③(jī):迷信鬼神和灾祥。 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孙叔敖疾() (2)王数封我矣() 答案:(1)生病(或生重病)(2)多次(或屡次)5.翻译下面的句子。(1)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诫子书》课内及课外对比阅读答案版(含译文+含2019真题)

《诫子书》对比阅读(附译文)(含2019年真题)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刘备敕刘禅遗诏》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染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余,不复自伤,但以卿①兄弟为念。射君(人名)到,说丞相叹②卿智量,甚大增修③,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注释】①卿:旧时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称谓,相当于“你(们)”。②叹:赞叹。③增修:即“溢美”,意思是赞美的话说得很多。修:美好。 译:我最初只是得了一点痢疾而已,后来转而得了其他的病,恐怕难以挽救自己了。五十岁死的人不能称为夭折,我已经六十多了,又有什么可遗憾的呢?所以不再为自己感伤,只是惦念你们兄弟。射援先生来了,说丞相(诸葛亮)惊叹你的智慧和气量,有很大的进步,远比他所期望的要好,要真是这样,我又有什么可忧虑的啊! 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④.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道亡⑤,可自更求闻达。 【注释】④能服于人:能够使别人敬服。于,这里表示行为的对象。⑤道亡:(所抄之书记)在途中丢失。 译:努力啊,努力!不要因为坏事很小而去做,不要因为善事很小而不去做。只有拥有才能和高尚品德,才能使别人信服。你父亲我德行不深厚,你不要效仿。可以读一下《汉书》《礼记》,有空时系统读一下先秦诸子著作以及《六韬》《商君书》,对人的思想和智慧会有很大帮助。听说丞相已经为你抄写完一遍《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还没给你,就在路上丢失了,你自己可以再找有学问的人学习这些东西。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非学无以广才增加②汝父德薄,勿效之效仿 (1)①增加②仿效 (2)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两处) 但以卿兄弟为念 (2)但/以卿兄弟/为念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3)①君子的品德,靠静来修身,靠俭来养德. ②只有拥有才能和高尚品德,才能使别人信服. (4)两文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 (4)两文作者都勉励儿子要多读书,并且加强品德修养. (5)从两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警句: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感悟: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诫子书》课内及课外对比阅读 (5)示例:①“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

《诫子书》课内及课外对比阅读

《诫子书》课内及课外对比阅读 1.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2.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立志、学习、惜时)。“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第二个条件是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第三个条件是惜时。“年与时去,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考点经典句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目标。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夫君子之行()(2)俭以养德() (3)非宁静无以致远( )(4)淫慢则不能励精( )(5)险躁则不能治性( ) (6)多不接世() 答案:(1)品德高尚的人(2)用、凭借、依靠(3)实现远大目标(4)懈怠、懒惰(5)陶冶性情(6)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 2.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译文: ﻫ(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ﻫ译 文: ﻫ(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