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植被的恢复与重建

合集下载

生态系统恢复与植被重建

生态系统恢复与植被重建

生态系统恢复与植被重建生态系统恢复与植被重建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植被的重建成为了保护环境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就生态系统恢复和植被重建的重要性、方法以及未来的挑战进行讨论。

生态系统恢复是指将遭受严重干扰或破坏的生态系统恢复到一种经过自然演替过程或人为修复手段而达到的较为正常的状态。

生态系统恢复的目标是实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服务的恢复,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生态系统恢复旨在恢复和加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植被重建是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种植和培育植物来恢复受破坏的植被群落。

植被重建有助于恢复土壤的保持能力、水循环和气候调节功能,提供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生活所需的生态服务。

植被重建可以通过人为手段来实施,如种植防护林、造林和植被恢复项目等。

生态系统恢复和植被重建不仅对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还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它们可以改善土壤的质量和保持能力,减少土壤侵蚀和水源污染,提供洁净的水源和空气,改善城市生活环境。

同时,生态系统恢复和植被重建对于气候调节和碳储存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和应对全球变暖。

在实施生态系统恢复和植被重建时,需要根据具体的环境条件和生态系统特点选择适宜的恢复方式和植被种类。

例如,在水域生态系统恢复中,可以采用湿地修复和湿地植被重建等方式;在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中,可以进行天然林和人工林的植被重建等。

此外,还需要考虑物种的选择和保护措施,确保恢复和重建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尽管生态系统恢复和植被重建带来了许多好处,但实施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生态系统恢复和植被重建需要长期的投入和持续的管理。

其次,由于人类活动的广泛干扰,很多地区的生态系统已经遭到了严重破坏,恢复起来难度较大。

此外,生态系统恢复和植被重建还面临着自然灾害、生物入侵和气候变化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总之,生态系统恢复和植被重建是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基于生态理念的湿地植被修复与景观重建

基于生态理念的湿地植被修复与景观重建

基于生态理念的湿地植被修复与景观重建
湿地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具有显著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

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环境污染,许多湿地面临严重的退化和破坏。

为了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湿地植被修复和景观重建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湿地植被修复是指通过人工介入,恢复湿地植被的种类和数量,以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性。

湿地植被具有吸收水分、防止水土流失和固定污染物等重要功能,对于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良好状况至关重要。

在湿地植被修复中,选择适应当地环境和生态条件的植物种类至关重要。

有些湿地植被具有很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可以在环境恶劣的条件下生存和繁殖,这些特性使它们非常适合作为湿地植被修复的对象。

湿地景观重建则是指通过重新设计和规划湿地景观,使其具有更好的可持续性和生态性。

景观重建可以包括湿地的水源管理、土壤改良和植被布局等方面的工作。

通过修建湖泊和河流,调节湿地的水资源;通过改良土壤质量和营养元素的供应,改善湿地的生态条件;通过调整植被的组织结构和种植植物,提高湿地景观的美观性和可持续性。

基于生态理念的湿地植被修复和景观重建注重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和稳定性。

在湿地植被修复中,选择当地特有和适应性强的植被种类,可以增加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在湿地景观重建中,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可以提高湿地的水质和水量,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合理规划和设计湿地植被布局,可以改善湿地的景观效果,提升生态环境的质量和人们的生活品质。

《2024年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的退化及其生态恢复、重建研究》范文

《2024年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的退化及其生态恢复、重建研究》范文

《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的退化及其生态恢复、重建研究》篇一一、引言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区域,其生态环境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然而,近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该地区的湿地出现了明显的退化现象,严重威胁了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因此,对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的退化及其生态恢复、重建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退化的现状(一)自然因素莱州湾南岸地区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海平面上升、降水量变化等自然因素导致湿地水文条件发生改变,进而影响湿地的生态结构和功能。

此外,海洋污染、海岸侵蚀等自然现象也是导致湿地退化的重要原因。

(二)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导致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过度开发、围海造地、过度捕捞、污染排放等人类活动破坏了湿地的生态环境,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湿地功能减弱。

三、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策略与方法(一)生态恢复的原则在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的生态恢复与重建过程中,应遵循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的原则,以恢复湿地的自然生态功能为目标,同时考虑到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二)具体策略与方法1. 强化法规政策支持:制定和实施相关法规政策,严格控制人为活动对湿地的破坏,保护湿地的生态环境。

2. 实施生态工程:通过建设湿地公园、生态走廊等工程,恢复湿地的生态环境,提高湿地的生态功能。

3. 加强生态教育: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减少人为活动对湿地的破坏。

4. 科学研究与监测:加强科学研究,了解湿地的退化机制和恢复过程,同时建立湿地监测体系,实时掌握湿地的生态环境状况。

四、案例分析以某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为例,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恢复与重建措施,如退耕还湿、湿地植被恢复、野生动物保护等,使得湿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具体表现为植被覆盖率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加、水质改善等。

通过该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

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

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湿地是自然界中极为宝贵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保育价值。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和加剧,湿地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退化。

为了保护和恢复湿地,各国采取了一系列保护与恢复措施,以促进湿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恢复。

制定和完善湿地保护法律法规是重要的措施之一。

各国在立法方面加强了对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明确了湿地保护的目标、范围、责任和程序,并规定了湿地的保护等级和管理制度。

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和执行,为湿地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有效防止了湿地的滥开发和滥用。

加强湿地生态功能修复是湿地保护与恢复的重要手段。

湿地的生态功能受到了人类活动的破坏,导致湿地的水质恶化、植被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通过植被恢复、水质净化和生态景观重建等方式,修复湿地的生态功能,促使湿地的生态系统恢复和健康发展。

加强湿地管理和监测也是保护与恢复湿地的关键措施。

通过建立湿地监测网络和监测系统,及时获取湿地的环境信息和生态指标,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湿地管理,建立湿地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加强对湿地的保护和管理。

通过制定湿地管理计划和控制措施,严格管控湿地的开发利用,保护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也是湿地保护与恢复的重要手段。

湿地的保护和恢复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应对。

各国可以通过互相交流经验、分享技术和开展合作研究,共同推动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

加强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参与,组织开展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加强国际合作网络建设。

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包括制定法律法规、加强生态功能修复、加强管理与监测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

通过这些措施的落实,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和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实现湿地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湿地修复 技术路线

湿地修复 技术路线

湿地修复1. 湿地修复的意义湿地是自然界的重要生态系统,具有多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

然而,由于人类的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全球范围内大量的湿地遭到破坏和退化。

湿地修复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技术手段,恢复湿地的原始生态功能和物种多样性。

湿地修复不仅有助于修复和保护生态系统,还可以提供一系列的生态服务,如水净化、防洪保护、碳汇等。

2. 湿地修复的技术路线湿地修复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湿地的类型、破坏程度、地理环境等因素。

以下是一种常见的湿地修复的技术路线:2.1. 识别和评估湿地首先需要识别和评估湿地的破坏程度和修复潜力。

通过野外调查和遥感技术,对湿地的土壤、植被、水体等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确定修复的优先顺序和目标。

2.2. 湿地保护区划和管理规划根据湿地的特点和需要,划定湿地保护区,并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划。

保护区的设立和管理是湿地修复和保护的基础,需要考虑生态保护、土地利用、社区参与等多个因素。

2.3. 恢复和改善水体湿地的水体是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恢复和改善水体质量是湿地修复的重点。

可以通过沉淀池、人工湿地、植被滨带等方式,净化和修复湿地的水体,提高水质。

2.4. 恢复和重建湿地植被湿地植被对湿地生态系统的重建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采取植被种植、天然更新、抚育等手段,恢复和重建湿地植被,增加湿地的植被覆盖度和物种多样性。

2.5. 控制入侵物种和污染入侵物种和污染是湿地修复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通过采取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手段,控制入侵物种和污染物的扩散和影响,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

2.6. 生态监测和管理对修复后的湿地进行生态监测和管理是确保湿地修复效果的关键。

通过长期监测和管理,了解湿地的生态状况和修复效果,及时调整修复策略,确保湿地的长期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3. 湿地修复的案例分析湿地修复是一个全球性的任务,各国和地区都有相关的湿地修复项目。

下面以几个成功的湿地修复案例分析,以示范湿地修复的效果和措施。

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

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

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1. 生态修复:湿地公园建设前需要进行湿地生态环境的调查和评估,了解湿地面临的问题和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在建设过程中,应采取生态修复措施,包括重建湿地植被和恢复湿地水质。

通过植被栽种和保护、湿地水质净化设施等手段,促进湿地自然修复能力的恢复,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2. 湿地水资源管理:湿地公园建设中需要合理管理和利用湿地水资源,保证湿地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

可以建设人工水体用于湿地环境调控,包括建设池塘、河道等,增加湿地的水源补给和保持水质稳定。

要加强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禁止乱排乱倒废水,控制湿地水位和水质的变化。

3. 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要重视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恢复。

可以在湿地公园范围内设立生物保护区和禁渔区,保护湿地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

加强生态教育和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湿地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4. 环境监测与评估:湿地公园建设后要进行定期的环境监测和评估,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状况和变化趋势。

可以设置监测站点,对湿地水质、土壤质量、植被生长等环境指标进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

5. 灾害防治:湿地公园建设中要考虑湿地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

可以采取固土、加固边坡等措施,防止土壤侵蚀和滑坡等灾害发生。

加强对湿地的日常巡查和保养,及时处理灾害隐患,确保湿地公园的安全和稳定。

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需要从生态修复、湿地水资源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监测与评估、灾害防治等方面进行全面考虑与实施,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促进湿地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

占用湿地保护与恢复方案

占用湿地保护与恢复方案

占用湿地保护与恢复方案咱们来聊聊这个湿地的事儿。

湿地就像地球的肾脏一样,可重要啦,但有时候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占用一点湿地,那咱们得好好想办法保护和恢复它。

一、占用前的评估与规划。

1. 湿地状况清查。

咱得先像查户口一样,把这块湿地的底儿摸清楚。

看看这里面都有啥植物、动物,有没有啥珍稀物种,像那种特别少见的鸟儿或者奇特的水生植物。

比如说,如果发现了一种濒危的小蛙蛙,那可就是个大事儿,得把它的家保护好。

2. 合理规划占用范围。

不能想占多少就占多少,得像切蛋糕一样,只切下我们真正需要的那一小块。

要根据项目的实际需求,用最精确的测量方法,划出最小的占用范围。

而且要避开那些对湿地生态系统特别关键的区域,就像不能在心脏的位置动刀一样。

3. 替代方案考虑。

在占用湿地之前,要先想想有没有别的办法。

比如说,能不能调整项目的布局,或者利用那些已经被破坏过但可以修复的地方,而不是非要对这片湿地下手。

这就好比是找房子,能租个旧房子改造一下住,就别去拆人家好好的新房。

二、占用过程中的保护措施。

1. 设立保护缓冲区。

在占用的湿地周围画个圈,这个圈就是缓冲区。

就像给湿地穿上一层防护服,在这个区域里,要限制人类的活动,不能让施工的机器随便乱开,也不能让垃圾扔进去。

让那些可能受到影响的动植物有个过渡的地方可以躲一躲。

2. 小心施工操作。

施工的时候得像个温柔的巨人一样。

那些大型机械不能横冲直撞,要避免破坏湿地的土壤结构。

如果是挖地基之类的,要小心那些地下的小水道和根茎网络,就像在给一个精致的蛋糕雕花一样,得小心翼翼的。

3. 野生动物的临时安置。

要是湿地里的小动物们因为我们的占用没地方住了,咱们得给它们找个临时的家。

可以在附近设置一些人工的小栖息地,像小池塘加上周围种上一些它们爱吃的植物。

把那些不小心被惊扰的鸟儿或者小兽,安全地转移到这个临时的家,等湿地恢复好了再让它们回来。

三、占用后的恢复方案。

1. 土壤修复。

占用后的湿地土壤可能被压实或者受到污染了,这就像人生病了一样,得给它治治。

滨海滩涂湿地生态恢复与功能提升技术

滨海滩涂湿地生态恢复与功能提升技术

滨海滩涂湿地生态恢复与功能提升技术引言滨海滩涂湿地是位于滨海地区的一种特殊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滨海滩涂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退化。

为了保护和恢复滨海滩涂湿地的生态环境,提升其功能,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措施。

本文将探讨滨海滩涂湿地生态恢复与功能提升技术,包括湿地恢复、生态修复、水质改善等方面,并介绍一些成功的案例。

湿地恢复技术湿地恢复是滨海滩涂湿地生态恢复的关键环节。

湿地恢复技术主要包括湿地重建、湿地改造和湿地保护。

1.湿地重建:通过人工手段重建湿地生态系统,包括恢复植被、改善土壤质量、建设水体等。

重建湿地可以恢复湿地的水文条件,提供适宜的生境,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

2.湿地改造:在不破坏原有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湿地的水文条件、植被结构和生境特征等,提高湿地的生态功能和服务能力。

3.湿地保护:加强对滨海滩涂湿地的保护工作,包括建立湿地保护区、加强生态监测和管理等。

保护措施可以减少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干扰,保护湿地的生态完整性和稳定性。

生态修复技术生态修复是指通过生物、物理和化学手段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其生态功能。

在滨海滩涂湿地生态修复中,可以采取以下技术措施:1.植被修复:通过引入适宜的湿地植物,恢复湿地的植被覆盖率和物种多样性。

植被修复可以增加湿地的生物量和生产力,提高湿地的生态功能。

2.水质修复:通过净化水体,改善湿地的水质条件。

可以采用人工湿地、生物滤池等技术,降低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提高水质。

3.土壤修复:通过改善湿地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恢复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

可以采用有机肥料、生物修复剂等手段,改善土壤质量。

功能提升技术功能提升是指通过技术手段提高滨海滩涂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

1.生态旅游开发:在湿地保护的前提下,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吸引游客参观和体验湿地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特色。

生态旅游可以提高湿地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增加社会对湿地保护的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成分复杂
由于湿地植被分布广泛,受各自然地带的影响,湿地植物区系比较复杂,以温 带成分为主。
广布植物繁多
广布种主要包括淡水水生植物、盐生植物和伴人植物。淡水水生植物则属于湿 地植物。
七、湿地植被面临的问题与威胁
围垦和滥采乱挖
如红树林、柽柳( Tamarix )林等。有些湿地植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人们为追 求短期经济效益而无节制地进行采挖,造成资源趋于枯竭之地,如明党参、珊 瑚菜等。
湿地系统的营养物质,也增加收入。
4、人工种草、栽植湿地植物
土壤改良与种草
在典型盐沼湿地区,为尽快恢复湿地植被,可采用土壤改良与种草相结合技术 进行恢复。具体做法是:播种前采集土样,分析土壤的含盐量,然后深翻土壤 至40~60cm;深翻后,根据土壤含盐量施用硫磺粉。含盐量0.3%~0.5%的地块 每亩施硫磺20~30kg,含盐量0.6%~0.9%的地块每亩施硫磺60~70kg,向地块 中灌水,并种植苜蓿、冰草、黑麦草)等。实验证明,该项技术能有效地恢复盐 沼湿地区的植被。
生态农业和“退耕还湿”工程
湿地周边地区开展的绿洲农业、生态农业建设,极大地减少了农业生产对水源
和环境的污染。
5、恢复湿地植被方法
种子库和孢子库
排水不畅的土壤是一个丰富的种子库,与现存植被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湿地植 被形成种子库的能力有很大不同,因此,种子库的重要性对不同的湿地类型也 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丰水枯水周期变化比较明显的湿地系统中会含有大量的 一年生植物种子库,人们可以利用这些种子库进行湿地生态系统恢复。
全国 种数
湿地占 全国(% )
苔藓 64 植物
139
267 2200 12.1
蕨类 27
52
51.9 42
204 20.6 70
2600 27
植物
裸子 4 植物
10 40 9
34 26.5 20 193 10.3
被子 130 291 44.7 625 2946 21.2 1919 24375 7.9 植物
动物栖息的效益, 2具有为工业、农业、 能源、医疗业等提供 生产原料的效益。 3可成为物种研究和 教育基地、提供旅游 等。
左右,占世界上
淡水鱼总数的
80%以上
三、湿地生态系统特点
脆弱性 湿地对水资源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由于水文状况易受自然及人为活动干扰,所
以湿地生态系统也极易受到破坏,且受破坏后难以恢复,表现出很强的脆弱性。
植物繁殖体
湿地植物的某一部分有时也可以传播,而后恢复生长。不同苔藓植物的部分被 风力传播到沼泽表面,并在上面重新生长。许多湿地植物是由其小的植物部分 传播、繁衍的,这些繁殖体对于促进此植物群落的发展尤其重要。
谢谢!
万禹(112012325001766)
栽植湿地植物
在湿地退化区,通过人工栽植芦苇、香蒲(Ty⁃phaorientalis)、柽柳等湿地植物, 可以加速湿地植被的恢复进程。在水位较高、地表有积水、能够进行生态补水 的沼泽区,采用植苗技术栽培芦苇和香蒲。实验结果表明,芦苇栽植当年植被 平均覆盖度可达到36.8%,香蒲可达到29.8%。在地下水位较低的湿地区,栽培 柽柳也可以提高植被覆盖度,栽植当年覆盖度可提高26.1%。因此,采用人工栽 培植物也是湿地生态恢复的重要途径。
统类型
湿地生态系统
水生态系统
输入
输入 输出
转移
输出
高水位 水位波动带
低水位
水分 状况
相对干燥区
净初级
生产力 低或中等
间歇或永久性淹没区
一般较高
永久性淹没区

湿地的概念
二、湿地生态系统的显著特征
4效益的综合性
3生产力的高效性
1系统生物的多样 2系统生态的脆弱性
1具有调蓄水源、调

节气候、净化水质、
湿地生态系统同 保存物种、提供野生
合 计 225 353
815 3184
2276 29368 7.7
六、 湿地植25科815属2 276种,分别占全国科、属、种数的63.7%、 25.6%和7.7%。如我国的草本沼泽的植物种类非常丰富,有1000多种, 组成了 多种多样的沼泽类型,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的河滩、湖滩、海滩及洼地, 乃至 河、湖表面。
壤和水中的营养物质的含量,降解有毒和污染的物质,净化水体。因此,湿地 具有较强的自净和自我恢复能力。
四、湿地的生态功能与效益
湿地是人类重要的环境资源之一,也是自然界最富有 丰富多样性和较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
它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抵御洪水、蓄洪防旱、控 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净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和生态平衡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自然之 肾”之称。
种子传播
许多湿地植物能很好地适于水力传播,其种子在水中有浮力。种子漂浮时间对 水力传播的有效性至关重要,它变动性很大,一般在一周或到几年之间。种子 通过水力进行长距离传播很重要,大多数湿地植被种子可以通过洪水冲击的方 式到达研究的湿地领域。此结果表明水力传播对湿地恢复点内种子的重新分布 的重要性。蒲草是引黄河水传播到衡水湖的。
过渡性 湿地同时具有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地带性分布特点,表现出水陆相兼的过渡
性分布规律。
结构和功能的独特性 湿地一般由湿生、沼生和水生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因子以及与其紧密相
关的阳光、水分、土壤等非生物因子构成。湿地水陆交界的边缘效应使湿地具 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特。
较强的自净和自我恢复能力 湿地通过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以及化学、生物过程,吸收、固定、转化土
2、封育
在典型湿地退化区,对退化湿地采取封育措施, 是退化湿地生态恢复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对衡 湿地水域典型湿地退化区封育研究,结果表明, 与未封育湿地退化区相比较,封育湿地退化区的 植被总盖度由45.7%提高到77.2%,植被平均高度增 加了40.9%,植被地上总生物量增加了71.1%。实施 封育技术措施,可有效控制人为活动对湿地植被 的干扰,促进湿地植被恢复,丰富生物多样性, 增加植被覆盖度,提高湿地植被生物量。
湿地植被的生态恢复与重建
一、相关概念
湿地是分布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具有独特水文、土壤、植被与 生物特征的生态系统。
按拉姆萨尔公约将湿地定义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 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 的水域。
湿地的概念
生态系 陆地生态系统
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同时造成的另一后果是一些抗性强的植物泛滥成灾,严重破坏了湿地
生态系统的平衡。
肆意侵占
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镇、村庄周围大 量水域被肆意侵占,或填埋筑路,或填埋建屋,使许多水生、湿生植物惨遭灭 顶之灾,赖以生存的湿地动物也同时丧失了栖身之地。
盲目开发
一些沼泽地被盲目开发,或开办牧场,或挖沟排水,或兴建旅游设施,既破坏 了湿地生态系统,同时也破坏了优美而特殊的湿地景观。
八、湿地植被的恢复技术
1、生态补水 2、封育 3、控制湿地营养物质 4、人工种草、栽植湿地植物 5、恢复湿地植被
1、生态补水
衡水湖湿地退化的关键因素是水资源匮乏。强化水 资源统筹规划和统一调度,结合黄河流域中游节水 型社会试点和向下游分水工程,实现水资源的优化 配置与调度是补充湿地水资源的重要途径。在湿地 区域尽量控制地下水的开采,遏制地下水位下降; 建立天然湿地补水的保障机制,将湿地水文变化控 制在其阈值内。通过节约淡水资源、实施跨流域调 水等措施满足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恢复退化湿地 的植被及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湿地的功能
物质生产功能 调节局部小气候
水分调节功能 净化功能
净化功能图
植物/动物利用污水中有机 质,去除部分有毒物质
湿地土壤减缓污水流速, 有毒物质沉淀积累,
微生物分解利用,净化水质
五、湿地植物种类
科属种数 湿地
类别
科数
全国 科数
湿地占 湿地 全国(% ) 属数
全国 属数
湿地占 湿地 全国(% ) 种数
我国湿地仅高等 植物约225科815 属2276种湿地动 物有1500左右。 其中鱼类约1010 种,淡水鱼500种
水文、土壤、气候, 每一因素的改变,都 将导致湿地生态系
统的变化。 水量↓陆地生态系统。 水量↑湿地生态系统。
其它任何生态系 统相比,初级生产 力较高。据报道, 湿地生态系统每 年平均生产蛋白 质9gm2,是陆地 生态系统的3.5倍。
剥离表土法
由于营养物质长期积累,使湖泊底部沉积大量营养物质。对于富集营养物质的 湿地,除去上层土壤是一种减少营养物含量的有效方法。分离土壤可以带来两 方面的效益:一方面,它相当于在湿地开挖浅水湖,有助于提高湿地蓄水量;另一 方面,分离的表土含有大量营养物质,有助于作物的生长。
收割法
收割植被,尤其是除去成熟的植被,会使湿地中养分减少。因为每年通过沉积 输入的氮含量和收割季节时输出的氮含量相当。虽然使用收割法降低营养物质 耗费时间长,费用高,但它依然是湿地内进行硬营养物质调整的最有效的方法 之一。衡水湖每年花费大量人力,收割蒲草、芦苇等大型水生植物,不仅减少
3、控制湿地营养物质
吸附吸收法
水体水质可被自然吸附和吸收过程改善。湿地是公认的营养物质和其他化学物 质的处理站,利用人工湿地进行污水处理以证明这一点。此外,有研究表明:在 半自然的湿地中,输入的营养物质可以被储存在泥里,直到达到饱和状态。因 此,对于营养物质富集不十分严重的湿地,可以利用湿地系统本身的吸附作用 降低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