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管理学教学改革应用分析

新形势下管理学教学改革应用分析
新形势下管理学教学改革应用分析

新形势下管理学教学改革应用分析

摘要:管理学是管理类专业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在高校培养管理型人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管理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管理学的工作,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就管理学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改善策略。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改革应用

一、《管理学》课程特点

管理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主要学科,是培养管理型人才的基础学科。管理已经深入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企业的管理、国家的管理、团队的管理等等,都离不开管理学的理论支持。在社会发展相当迅猛的今天,要想让经济成为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动力,主要靠有效的管理,其次就是科技的支持。因此,管理学已经成为经济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为培养合格的管理人才服务。

1.管理学的实践性较强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学,管理学中没有亘古不变的管理定律,具体的问题应该有具体的解决办法。因此,单凭学好课本上的管理学理论是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必须将实践融入管理教学中才能从根本上掌握一门科

学。管理学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掌握管理经验,在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因情定因,做到活学活用,因此,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2.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

首先,管理的宗旨是通过有效方法的将各种资源进行分配和利用,争取以最少的投资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另外,管理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是通过对被管理者和其他条件,创造出一定的社会价值,管理的价值也是通过被管理者的价值而体现出来的。管理是一个过程化现象,不像普通的商品,生产出来、销售出去就能换取一定的商业价值,管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

3.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管理学是人类所有学科中较为复杂的学科,它不仅涉及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涉及到了人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分配关系。管理学兼具了经济学、哲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人类学、工程学等知识,是这些知识融合而成的学科。根据管理对象的不同,管理者需要用不同的知识进行管理,因此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

4.管理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

将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是近几十年的时间,管理学的历史还很短,在经验的积累上还不太完善,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拓展。管理学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受经济发展的影响,管理学也正处于转型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管理学会有进一步的发展。

二、我国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

各个高校的管理学教学环境都设立在课堂中,并且多数的情况下,限制在理论讲授的形式和内容中,缺少知识的突破和形式的创新,顶多是在课堂教学中插入情境教学,但是学生们同样没有真正的将理论知识进一步的运用。因此,在管理学课堂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特别严重。教师主要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讲述了一遍,即使里面穿插案例分析,也是那些经典的老案例,对新形势下的管理工作缺少指导意义,对具体的实践活动没有多大的帮助。而且教师以及学校都没有给学生安排管理实践的机会,以至于学生的经验都是从课本上得来的,缺少时代特征。

2.课堂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落后

现在的大学课堂依然是以讲授法为主要的教学法,学生处于被动的位置,不符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体地位过于突出,以至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并且现在的教学评价模式依然沿用传统的评价模式,以分数判断一个学生的成绩好坏,评价过于死板和形式化,不能准确的评估学生发展情况。

3.教材建设落后

管理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的发展,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国内外各大企业的管理理念也在不断的变更,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层出不穷。原有的老教材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但是我国的大部分高校还没有意识到这个情况的严重性,有的意识到了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改善这个情况。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成就感。

4.案例教学较少

案例教学是讲授教学的补充,在无法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的时候,案例教学是增加学生管理经验的最好办法。但是由于学校的师资力量限制,许多教师在案例的收集及分析方面做得不到位,以至于给学生提供的案例分析少之又少。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管理经验的需要。

三、新形势下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内容

新的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新的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宗旨是,不仅要创新教材、完善教材,并且对教学的方法和教学环节进行改良。

1.科学编制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学活动的指明灯,教学大纲应该跟着社会的发展进行不断的变更,尤其是像管理学这种发展型的学科,需要不定时的增加或删减

关于《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作者:李建桥 来源:《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0年第19期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的主要问题分析了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并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管理学教学改革的现状,并据此提出了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改革;构想 我国目前和国际上现代管理水平的差距极大,而这种差距正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一大瓶颈。正如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所说:“发展中国家并不是发展上落后,而是在管理上落后。”大学生作为未来管理者和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在其接受培养教育的阶段,不仅应具备很高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应具有较高的科学管理知识、科学管理意识和科学管理能力。在美国,超过三分之一的大学生接受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近年来我国也加大了经济管理类的教育投入,管理类专业报考持续升温。诸如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这类专业在行内被称为“具有普适性”的专业,几乎国内高校都“必设”了类似的专业。然而,我们的处境非常尴尬,2007-2009年麦可思发布调查报告,含国际经济贸易、工商管理、会计等在内的11个专业毕业生失业人数连续3年居高。招生热就业难,在大学管理专业前景不被看好的大环境下,如何推进管理素质教育是所有高校面临的共同挑战。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则被寄予厚望。 一、管理学教学改革的重大意义 高校担负着培养大批适应新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未来管理者的重任。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来说,《管理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学习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个人成熟度,完善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的能力,诸如系统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与创造能力、个人管理能力等,而且也能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适应岗位需求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系统地对《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有利于对未来管理者管理素质的培养 管理素质培养对大学生有着积极的意义,对大学生进行管理素质培养不仅是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未来经济发展对社会人素质的要求,对大学生个人发展来说,这不单是他们将来第一任职所需的岗位技能和核心能力素质,它还是对追求卓越和自我实现的高级心理需求的满足。因而现实调查中也明显反映出了大学生对管理素质培养的迫切需要。

管理学课程改革新思路

管理学课程改革新思路 摘要:管理学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合格的职业经理人应有的基本素质。为此,必须合理地安排和不断地改革管理学的教学内容,内容要符合体系的完整性、主体的明确性、特点的鲜明性以及反映理论与实践发展趋势的及时性;要改革教学的组织形式,强化实践环节;要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法、双向互动教学法、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法、与成功人士面对面交流、开展商务讲演等,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改革和创新考试考核的办法。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改革;新思路 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的观点已经为管理学者和管理实践者所接受。作为一门科学,管理学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明确的研究方法,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有效地指导着管理的实践活动;作为一门艺术,则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特点,由于管理环境、对象、条件的不同,没有哪一种管理理论、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而是要求管理者在管理理论的指导之下,从自己所面对的管理实践出发,创造性地开展管理活动,充分显现管理者的管理艺术,达到预期的管理目标。 管理学教学必须紧紧抓住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并存的特性,既要注重基本理论的传授,又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论密切联系实际,从而培养学生达到作为一个合格的职业经理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目标。基于这种考虑,我们形成了以下一些有关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教学内容改革 合理安排和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是搞好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教学活动的开展是根据预先安排的教学内容来进行的,因此,教学内容的安排合理与否将决定教学效果的优劣。总体而言,课程教学内容应符合体系的完整性、主体的明确性、特点的鲜明性以及反映理论与实践发展趋势的及时性几个基本要求。 1.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 首先,要将近年来管理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吸收到教学内容当中来,让学生能够了解管理理论的研究动态;其次,将我国企业管理改革的成功经验吸收到教学内容当中来,让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一些实际问题;第三,要在教材内容的每一章中增加与本章内容相关的案例,选择的案例要典型化,要有成功的,也要有失败的,要有中国的,也要有外国的,以便学生综合运用管理学知识进行分析[1]。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科学性与艺术性兼有的学科。本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基层管理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该课程是工商管理类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具有重要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不尽如人意,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门课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路。 一、《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方法方面 《管理学》在高校里一般开设在第一学期,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习惯了高中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教师的精讲、细讲,而大学教师只是对于重点内容才做讲解,不可能对书本上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面面俱到。讲课的速度比较快,学生普遍觉得一节课信息量过大,很难消化。另外,虽然管理活动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但是对于新生来讲,没有管理的概念,基本不知道管理是什么,这给本门课程的教学增加了

难度。 (二)教学内容方面 1.经典理论过多。 目前的《管理学》课程基本都是按照法约尔的管理者职能的逻辑体系来撰写,基本模式首先是介绍管理学基本理论,主要包括管理学的基本流派、基本原理和方法等等,然后就是管理的四项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虽然《管理学》教材有多种版本,但基本内容都是由上述部分组成。这些教材存在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对于管理的新理论介绍得过少。被哈罗德?孔茨称作“管理理论的丛林”,指的是19世纪40-60年代出现的各种现代管理理论。而在此之后,陆续又出现了很多管理的新理论、新思想,比如企业再造、业务流程再造、学习型组织,等等。目前的管理学教材对于近代出现的管理理论鲜有详细介绍。然而从管理实践者的角度出发,学习新形势下新的理论是必不可少的。 2.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管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但现在高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重点讲述管理职能,比如泰罗、法约尔、德鲁克等一些大师的管理思想。由于这些理论的抽象性和系统性,加之这些知识主要是通过

管理学课程建设总结报告.docx

《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二 00 九年四月十日

《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课程建设小组 自 2006 年 2 月起,《管理学》课程被学校确定为第二批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课程建设小组按照《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和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级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等文件精神与要求,积极、努力、认真地开展《管理学》课程建设工作,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与教学改 革、教学管理、教学手段和课程特色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完成了预期的建设 目标与任务,使《管理学》课程教学水平、教学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 Ⅰ.教学队伍建设 1. 1 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 《管理学》课程教学队伍梯队:负责人为何苏华教授,主讲教师有陈晶瑛、 杨望成、黄耀辉三位副教授,另有三位青年教师。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师德好, 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曾多次获得学校等有 关部门奖励。 《管理学》课程教学队伍 梯队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学历获奖 课 程 何苏华男1954. 12教授 本科 校级三育人 负 (组长)教学质量优秀奖等责 人 陈晶瑛女1962. 12 副教授 硕士 校级三育人(副组长)教学质量优秀奖等 主 讲 校级三育人 教 杨望成男1964. 2副教授博士 师教学质量优秀奖等黄跃辉男1957. 11副教授本科教学质量优秀奖等 师教年青罗锋男1972. 11副教授 硕士青年优秀教师奖在读博士教学质量奖等

硕士 辛焕平男1970. 8副教授 在读博士 刘丽辉女1972. 12讲师硕士校级优秀党员等1. 2 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 为提高《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高任课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 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制订了科学合理的“《管理学》课程师资队伍培养计划”,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取得了可喜成效。教师职称、学历结构更加合理,教 学质量与教学水平明显提高。 目前,《管理学》课程教师队伍共7 人,是一支老中青相结合、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比较合理的队伍。近三年来,有 2 位教师(罗锋、辛焕平)职称从讲师晋 升为副教授,有 1 位教师(杨望成)获得博士学位。目前,职称结构情况:教授 1 人,副教授 5 人,讲师 1 人;学历结构情况:博士 1 人,硕士 4 人(其中在读博 士 2 人),本科 2 人。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 1. 3 教师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管理学》课程教师队伍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教学改革成效显 着,受过学校教学成果奖励和教学表彰,承担8 项教研课题,并发表了高质量的 教改教研论文 6 篇。 2006 年以来《管理学》课程教师教学改革获奖情况一览表 获奖教师获奖项目 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多 何苏华渠道强化实践教学的改 革与实践 地方高校经济管理类专 业课“双语教学”模式创陈晶瑛 新与实践——基于“双 语教学”改革实践例证 教师教学风格的类型成 黄跃辉 因与培养 获奖名称等级获奖时间排名 佛山科技学院 2006 年 3 月主持人教学成果一等奖 佛山科技学院 2006 年 3 月主持人教学成果一等奖 佛山科技学院 2006 年 3 月主持人

新形势下管理学教学改革应用分析

新形势下管理学教学改革应用分析 摘要:管理学是管理类专业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在高校培养管理型人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管理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管理学的工作,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就管理学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改善策略。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改革应用 一、《管理学》课程特点 管理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主要学科,是培养管理型人才的基础学科。管理已经深入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企业的管理、国家的管理、团队的管理等等,都离不开管理学的理论支持。在社会发展相当迅猛的今天,要想让经济成为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动力,主要靠有效的管理,其次就是科技的支持。因此,管理学已经成为经济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为培养合格的管理人才服务。 1.管理学的实践性较强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学,管理学中没有亘古不变的管理定律,具体的问题应该有具体的解决办法。因此,单凭学好课本上的管理学理论是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必须将实践融入管理教学中才能从根本上掌握一门科

学。管理学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掌握管理经验,在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因情定因,做到活学活用,因此,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2.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 首先,管理的宗旨是通过有效方法的将各种资源进行分配和利用,争取以最少的投资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另外,管理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是通过对被管理者和其他条件,创造出一定的社会价值,管理的价值也是通过被管理者的价值而体现出来的。管理是一个过程化现象,不像普通的商品,生产出来、销售出去就能换取一定的商业价值,管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 3.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管理学是人类所有学科中较为复杂的学科,它不仅涉及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涉及到了人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分配关系。管理学兼具了经济学、哲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人类学、工程学等知识,是这些知识融合而成的学科。根据管理对象的不同,管理者需要用不同的知识进行管理,因此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 4.管理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 将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是近几十年的时间,管理学的历史还很短,在经验的积累上还不太完善,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拓展。管理学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管理学》课程设计

《管理学基础》课程设计 一、《管理学基础》性质 1、管理学基础是我院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旅游与饭店管理等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2、管理学基础作为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直接为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服务,同时,又为管理专业后续的各个领域的管理课程奠定基础。 3、管理学基础服务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与实务结合,以管理技能培养为主线。 4、管理学基础具体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主要表现为:把握管理基础知识,用现代管理思想武装,掌握四大关键能力。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课堂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管理学基本原理、工具和方法,树立现代管理的思想观念,培养管理者的素质,懂得运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工具、方法和过程进行管理实践,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成为一名“运营基层管理人”打好基础。 三、教学内容 以培养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建立“124”教学内容体系。“124”

是指“一条主线”、“两大基础”、“四大关键能力”。 1、以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这种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是指企事业单位基层的班组长、工段长、领班、部门主管等管理岗位所需要的综合性、一般性的管理技能。既区别于以宏观管理、概念技能为主的高层综合管理能力,又区别于以专业化为特征的生产、营销、财会等职能管理技能。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以这种综合管理技能过为主线进行设计。 2、使学生掌握两大基础。一是管理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管理的概念、属性,管理主体、管理对象与环境、管理机制与方法,管理职能等;二是管理思想,包括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最新趋势,管理原理、组织文化等。这是课程第一、二章的内容。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管理基础知识,树立现代管理思想与理念。这是培养管理技能的基础与前提。 3、培养学生四大关键能力。按照基层管理者进行综合管理的需要,本课程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四大关键能力,即计划与决策的能力、组织与人事的能力、领导与沟通的能力和控制与信息处理的能力。管理的四大职能反映了各级管理者的共通作用与程序。在本课程中,在介绍四大职能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重点放在基层管理者所需的实用技能上。本课程的第三、四、五、六章分别研究与培养这四大关键能力。这部分是本课程的主体与重心。 四、教学方法与实践教学 ㈠改革教学方法的原则与体系

《管理学》教学改革方案

《管理学》教学改革方案 一、课程定位及其性质 管理学基础是高职高专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 管理学基础作为管理类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直接为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服务。同时,又为管理专业后续的各个职能管理课程奠定基础。 管理学基础服务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与实务结合,以管理技能培养为主线,逐步使学生具有做计划、市场调研和简单的组织设计等初级管理技能。 管理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组织中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管理无处不在,任何一个部门、组织,要协同劳动,要经营要发展,都需要进行管理。当今世界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我国要在21世纪初基本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大中型企业要基本建成现代企业制度,这就更需要进行管理创新,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经营理念、经营体系和经营方式。学习“管理学基础”课程,对于适应我国经济形势的飞速发展,推动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培养高级管理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管理学基础具有抽象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因此,要求学生高度重视,认真下功夫学习。 二、教学目标及要求 管理学基础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全面地、系统地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管理实践问题进行分析和决策,为日后学习专业技术课程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学习“管理学基础”这门课程,要求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并在学习中处理好全面与重点、理解与记忆、原则与方法的关系。学生要遵守纪律,认真听讲,参与讨论,认真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课后认真阅读教材和专题训练,认真考试。 三、教学将遵循的原则及理念 为提高管理学的教学效果,有效实现教学目的,将遵循以下原则: 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如进行案例分析、课堂专题讨论、模拟考试练习等。 2.深入浅出和从身边事学管理的原则。由于授课对象为高职高专新生,他们

《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分析

《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分析 自2015年10月教发〔2015〕7号文件下发以来,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逐步进入白热化状态。为应对学校的转型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改革也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研究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管理学原理》的改革显得尤为必要。从教学对象转变,教学手段及课程评价三个方面对《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进行了阐述,并给出了提升《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效果的五点对策。 标签:课程改革;管理学;“95后”大学生 1 引言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因此全国各大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招生也异常火爆。《管理学原理》作为经济管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不仅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而且也越来越受到其他专业学生的青睐,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管理部门为了提高学生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也都相继开设了《管理学原理》这门管理类的基础课程。《管理学原理》在各大高校已经成为一门成熟的课程,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但是随着“95后”相继成为大学的主角,传统的《管理学原理》课程由于理论较多,教学手段单一等特点并不被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95后”大学生“买单”。课程的教学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对《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被提上了日程。 2 《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2.1 教学对象的转变——“95后”大学生 伴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成长的“95后”与“70后”、“80后”相比,早已摆脱了物质匮乏。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出生在只有一个小孩或两个小孩的家庭。从小得到了家长更多的关爱,并给予他们丰富的物质。“95后”从小接触的物品多,因此“95后”的大学生更容易接受新事物。“95后”成长的过程也伴随着中国辅导班的如火如荼的成长。在各种辅导班,才艺班的伴随下“95后”的大学生更加的多才多艺。在学习中他们需要被更多的关注,心理上他们更需要朋友。当然“95后”上大学之后,脱离了家人的视线,期待更多的自由。对《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学习表现出以下行为:(1)在学习上一些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不强,不能更好的做到课堂认真听讲,选择性听讲成为一种学习方式(只听感兴趣的内容,不感兴趣的不听)。同时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学生也越来越少。(2)对待《管理学原理》课程一些学生认识不到位。一些学生认为《管理学原理》课程,只需要背会或者理解书中的知识点就行了。更有甚者,里面的字我都认识,考前突击就行了。在这种认识下,对课程的学习只是肤浅的,出现学完感觉沒学一样。从而基础课程没有学扎实,之后的专业课程学习起来难度较大。

管理学 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二00九年四月十日

《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课程建设小组 自2006年2月起,《管理学》课程被学校确定为第二批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课程建设小组按照《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和《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级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等文件精神与要求,积极、努力、认真地开展《管理学》课程建设工作,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教学手段和课程特色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完成了预期的建设目标与任务,使《管理学》课程教学水平、教学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 Ⅰ.教学队伍建设 1.1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 《管理学》课程教学队伍梯队:负责人为何苏华教授,主讲教师有陈晶瑛、杨望成、黄耀辉三位副教授,另有三位青年教师。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师德好,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曾多次获得学校等有关部门奖励。 《管理学》课程教学队伍

1.2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 为提高《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高任课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制订了科学合理的“《管理学》课程师资队伍培养计划”,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取得了可喜成效。教师职称、学历结构更加合理,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明显提高。 目前,《管理学》课程教师队伍共7人,是一支老中青相结合、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比较合理的队伍。近三年来,有2位教师(罗锋、辛焕平)职称从讲师晋升为副教授,有1位教师(杨望成)获得博士学位。目前,职称结构情况: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学历结构情况:博士1人,硕士4人(其中在读博士2人),本科2人。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 1.3教师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管理学》课程教师队伍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教学改革成效显着,受过学校教学成果奖励和教学表彰,承担8项教研课题,并发表了高质量的教改教研论文6篇。 2006年以来《管理学》课程教师教学改革获奖情况一览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