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语言需与时俱进
语文教学如何与时俱进高中语文

多用對比
「對比」讓兩種對立事物相互參照,藉 此能有效吸引注意力,並且加快決策的 速度 〈諫逐客書〉善用對比,如:昔/今、擁 有/失去、納客/卻客…兩相對比
善用類比
擷取具體事物共同的特徵屬性相互對照,藉由 事物鮮明的意象,強化讀者對抽象概念的認知
〈諫逐客書〉中,以「泰山」、「河海」、 「、厭煩, 必須在單調重複之中寓有變化
李斯靈活變化句中動詞,例如論述惠王功績 時,使用之動詞有「拔」、「并」、「收」、 「取」、「包」、「制」、「據」、「割」, 增添語句的變化性,避免讀者感到不耐與厭 煩。
反詰問句
與直述句相比,反詰問句不僅較為委婉間 接,且能夠激發讀者深入思考,從而自行 推導出作者所要給予的答案。 如:「客何負於秦哉?」、「此數寶者, 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
診斷 痛苦
突顯 訴求
保證 獲益
有效 傳達
上述四項原則,有助於深度鑑賞〈諫逐客書〉
的創意與技巧。不僅留意李斯「寫了(沒寫) 什麼」(what),更能深入思索「如何寫?」 (how)、「為何這樣寫?」(why)
逐客過矣
逐客之弊
客何負於秦?
納客之利
必出于秦然後可?
〈諫逐客書〉的寫作技巧
首尾呼應
人們閱讀文本信息時,往往較能記住開頭 與結尾 〈諫逐客書〉開頭突顯出全文主題--「逐 客過矣」,在末尾又再重申一次,首尾相 扣、重覆強調,藉以強化申論力度與讀者 印象
理想讀者繞過敘述者,直接 與隱含作者秘密交流,帶有 反諷之鋒芒
不可靠敘述
為理想讀者創造既私密 又親近的情感交流
敘事無所不在
我們的一生都被敘事包圍, 儘管我們很少想到這一點。 我們聽到、讀到或看到(或 兼而有之)各種傳聞和故事, 我們就在這些傳聞和故事的 海洋之中漂游,從生到死, 日日如是。
浅谈析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学更应与时俱进

的掌握,真正做到学 以致用,促进学生的成长 。可 见,学生践行环节主要 实现
的是新课程 “ 知行统一”方面的 目标。 教师在进行 政治教学 的时候,并不一定要 讲授课地 点局 限在教室 内,可 以根据 教学内容让学生走 出教室 ,从 生活实 践中领悟所学 的知识 。比如说 ,在 对 “ 用联系的观点看 问题 ”这段 内容学 习之后 ,教师就可 以安排 学生将所学 知 识 融入 到实际生活当中 ,组织学生对本地某河流水质变差 的原 因进行调查 。让 学生获得更多的生活经验, 再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迁移到对教材知识 的学 习上来 。 同时,通过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树立健康 的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 ,并 在实 际生活 中践行 “ 两型社会 ”的生活理念 。 四、结 浯 综上 所述 ,政治 教学作为我 国高中教育体 系中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 ,其 教学质量 必然会得到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 。随着我 国新课程改革 的不断深入 , 高 中政 治教学生活化 已经逐渐成为政治教学 的主要发展趋势 。这种 “ 从生活 中 来到生活 中去”的政治课堂教学方法 ,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 的将政治理论融入 到实 际生活中,而且还能够让学生在实际生活 中体验政治理论 的精妙之处 ,从 而获取更 多的知识 。
优化 教学方法 也是实现高 中政治教学 生活化的一 项重要工作 。政治教学 生活化主要就 是让教师根据教学 内容 ,不 断对 教学方法进行优化 ,尽可能做 到 在教学过程 中,与学生建立 良好的师生关系 ,增 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同 时 ,要根据所讲 内容合理创造教学情境 ,让学 生能够 在教学情境中更好的对所 学知识进行吸收和掌握 。 比如 说,教师在 讲授 “ 签订 劳动合 同”这部分 内容 的时候 ,就 可以根据 签订合 同应该注 意的事项来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 生们 来模拟签订劳动合 同。为 了能够确保劳动 合同能够合理签订,学生们必然要在 签订合同之前查阅相关 资 料,比如说 《 劳动法》和 《 劳动合同法》等。教师在 学生查 阅资料的同时 ,可 以对学生不 明白的地 方给予指导,从而让学生在 实践活动中对签订合 同的流程 有一个全面系统 的了解 。在学生探究的过程 中,教师还 可以根据教学情境设置 些与其相关 的问题 ,让 学生边实践边思考 ,从而变被动学 习为主动探究 。这 种教学方法 ,不仅 能够 让学生获得更加深入的科学知 识,而 且还能够培养学生 的创新能力。 兰、增强学生对生活曩受的体 性 政治教学 生活化所注 重的并 不是解释 生活,而是要 让学生通过 学习,从 而对 生活有所感悟 ,从而利用 政治思想和理论去指导生活 ,这才 是高中政治教 学的根本 目标 ~般情况 下,课堂中所学 内容与学生实 际生 活的联系的紧密度 直 接决定了学生对所学知识 的接受程度。因此,在政治教学过程 中,注重学生 对 生活感受的体验性是不 容忽视的。为了能够让学生能够真 正的对生活有所感 悟 ,教师在每节课结束之前 ,可以让部分学生谈谈对所学知识 的感受,或者说 在本 堂课 的学习 中对生活有 怎样的感想,从而让学生对所学知识 能够更加深入
语文教学也要与时俱进

语文教学也要与时俱进贾祖章的《南州六月荔枝丹》与茅盾的《谈〈水浒〉的人物结构》是高中语文教学的经典名篇,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对此两篇课文的教学大多得心应手,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不少青年教师也把这两篇课文的教学作为上岗达标或展示才艺的必选篇目,上出了一堂堂好课。
如今,对这两篇课文的教学出现了一些应该引起注意的变化,审视这种变化并思考其前因后果,或许能使我们对于语文教学的本质得出一些新的认识,同时结合对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我们的语文教学观念就能进一步更新。
南州六月荔枝丹写于1979年,时值改革开放之初。
当时荔枝还是稀罕的物品,没有见识过的读者不在少数,因此作者不厌其详地介绍荔枝的外观、形状、大小以及口味之类,一方面唯恐读者不明白,另一方面也是让读者在无福品尝的情况下过过眼瘾,在心里留下回味和渴望。
作者也说:“日啖三百颗,究竟能有几人呢?”记得当年市场上初次出现荔枝的时候,有人曾不顾几十元一斤的高价,买上一些解馋。
于是,对于荔生态情况的介绍自然成了教学的重点,而且还是不小的难点。
没见过荔枝,完全要通过文字的阅读来想象出它究竟是什么样子,真是不容易!至于“龟裂片”、“片峰”、“果肩”、“膜如紫绡”之类术语和比喻,更是说不清道不明了。
这篇课文中还附有一幅插图,十分详尽地注明了果梗、果蒂、果皮、果顶之类,大概编者也认为这是很大的难点。
唯其因为难,才有了较高的教学价值,那些成功的教学经验,不就是引导学生突破难点的方法吗?然而情况是不断变化的,即如今年,春寒尚未褪尽,鲜红的荔枝已摆满大街小巷的水果摊头,价钱也便宜的令人咋舌。
在鲜灵灵的实物面前,课文中那些绘声绘色的比喻、严密周到的解说包括那幅精心绘制的插图顿时黯然失色。
那些煞费苦心、各具匠心的教学经验随着“难点”不再成其为难而失去了原有的价值。
茅盾的《谈〈水浒〉的人物结构》,情况正好与此相反。
这篇文章的重点是对《水浒传》的人物和结构进行分析和评价,虽说评价分析人物和结构并不能完全脱离情节,但在本文中对涉及到的情节采用的是大跨度的跳跃式叙述。
语文教师也应在教学中与时俱进

要内容 。中学生正处于 自 我塑造的关
键期 ,他们开始认识 自我,有意识地
师生交流 中,很多学生却不 以为然 , 而是认为改革开放造就了很多人下岗 失业 、 大批官员腐败 、 社会贫富差距 拉大 ,不利 于社会 稳定 ,因此质 疑 “ 改革开放 ”是一项伟 大的创举 。面
“ 我塑造”是人 的社会化的重 自
中学语 文课程的学科属性及其教 育功能,决定着中学语文教学 的基本 特征和价值追求。这就要求语文教师 不仅要遵从一般的教学规律,更要从
语文课程的特殊性 出发 , 整体把握语 文学科 的基本内容 ,深入挖掘语文知
基于这个价值理念 ,语文教师在 教学 中就不能拘 囿于解读教科书的文 字 ,要有意识地在书本知识与社会现
来理解社会 的各种现象 ,教师应该直 面学生 ,以客观理性化解学生的消极
中学语文 的主体 内容是传承人类丰富
的精神遗产 ,品悟文学给人类带来的 巨大影响 。文学 即 “ 人学 ” ,要 让学 生明白文学与现实是彼此沟通 、相互 映照的,我们需要 以教材 中的丰厚 文
革 ,在转变教学方式 、 激发学 生学 习 兴趣 、培养学生学 习能力等方面收到
追问可以最 为及时地启发和激发学生
的思维 ,拓 宽思维 的深度 ,提升思 维
任何学科教育的 出发点都是立足
当下、着眼未来 的,文学的发展是世
界文明历史发展的缩影 。这就需要我
瞬 间 ,享 受价值 生命 超越 的高 峰体
验 ,关注人类与 自然界所有生命 的共 同命运,使学生树立不 同文化相互沟 通理解和彼此尊重的意识 ,让生命更
了一定效果 。然而,在实际课 堂教学 中我们发现 ,一部分教师过于追求外
与时俱进是重要的语文教学原则

与时俱进是重要的语文教学原则提要:文章从语文的性质、语文教学、教师的内省、学生的学法四个方面立论,提出与时俱进是重要的语文教学原则。
关键词:与时俱进;世界观;方法论;内省尺度;学法名人名言的特点在于能以简约的外延涵盖深邃的内涵,使不同需要的人都能满足。
“与时俱进”正是这个意义上的名人名言。
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出发,我真切地感到:与时俱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教学原则。
一、与时俱进是正确认识语文性质的世界观世纪末的讨论对语文教学的冲击促使语文教学在不断地反思。
他们把语文的失误归结为叶老的“工具观”,又重新回到语文的原点:对语文性质的讨论。
一些语文教学刊物亦长篇累牍地在讨论语文学科的性质,用钱梦龙老师的愤愤语作态度:这是性骚扰(钱老师在百校年会上的话)。
其实,作为汉族语言的语文是一种工具。
这种工具一方面有物质性的外壳(文字符号),另一方面它又具有表达作用的非物质性外壳。
工具是由人使用的,不同的人在作用工具时熟练程度、严密程度不同,故语文自然有人文性。
工具又具有传媒承载作用,在文化发展史上,语文也就有了文化性。
为什么我们不花更多的精力去研究语文,丰富语文,而纠缠于语文的性质?是因为我们对语文性质的认识缺乏正确的世界观。
叶老提出的“工具论”是在五六十年代。
叶老提出了“工具论”,并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口里说出来是语,笔头记下是文”,为什么我们再认识语文的性质时,不结合叶老论断的时代?为什么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去发展去认识语文的性质,如同生活在现代的我们被文物拽回人类的初年一样。
自觉与时俱进,能使我们对任何理论作非本本的理解,能动的与时俱进使我们把认识的客体和运用的理论依据,客观地一同增长。
如果抱着过去的理论,忠实地生活在其中,我们的社会就不能发展。
如果只立足现在,不与时俱进的理解过去的理论,那么会失去发展的基础。
对语文性质的认识亦是这样。
在与时俱进的世界观的指导下,用发展的工具论来认识当代的语文性质,挖掘其内涵,这才是应该持有的态度。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特色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特色【摘要】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特色在多个方面体现出独特性。
在教学形式上,教师们采用了多元化的方式,如讲解、讨论、小组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写作、演讲等活动,提升学生的表达技巧。
教师们也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
融入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应用等,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重视文学鉴赏与思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特色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学应不断创新与发展,与时俱进。
【关键词】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特色、多元化教学形式、语言表达能力、学生情感体验、现代科技手段、文学鉴赏、思辨能力、综合素养、创新发展。
1. 引言1.1 探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特色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特色是中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如何运用语言进行教学,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都至关重要。
通过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特色进行探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学的本质和目的,指导我们更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多元化的教学形式,通过讲解、讨论、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活动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语言文学修养,提高写作和演讲能力。
语文课堂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阅读和表达中感受到情感共鸣,增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融入现代科技手段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等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重视文学鉴赏与思辨能力的培养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特色。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学作品背后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思辨能力,让他们在阅读与思考中成长。
语文教学要与时俱进

关键词 : 与时俱进 ; 教学 ; 鲜活性 ; 思想 ; 理论; 行动
中 图分 类 号 : G 6 3 3 . 3 文 献标 志 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6 7 4 — 9 3 2 4 ( 2 0 1 3 ) 1 9 — 0 1 0 9 — 0 2
随着新 的课程理念的诞生 ,全国 自上而下 的学校教 育, 都在积极参与课程改革。课程改革强调课程要跟上时 代步伐 , 要具有鲜活性 , 能为现实服务 , 能培养出时代 的弄 潮儿 ; 而语文教学进行课改 , 我认为首要的是要与时俱进 , 要能抓住时代脉搏 , 能更好 的为其他学科服务 , 能进一步 促进我 国新闻文化产业的发展 , 能把中华 民族几千年 的灿
烂 文化 发 扬光 大 。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 。它具有 自身的特点——鲜活 性。 毛泽东曾说过 : “ 我们要向群众学 习鲜活的语言。 ” 这就
强调了语文语言的鲜活性 ,就是保存语言文字的新 鲜活 力, 注意其时效性 和时代性。 因而语文教学要与时俱进 , 具 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首先 , 语文教师 自身要从思想上与时俱进。语文教师 要有敏锐 的政治觉悟 , 时刻注意国内国际局势 ; 党 的方针 政策 ; 新 的教育动态 、 先进 的教育政策 以及生活中出现 的 新事物 , 文艺界的新动向, 体坛新赛事等等 。 只有这样语文 教师才能从方向上做到“ 知 己知彼 , 百教不殆 ” , 引领学生 在语文学习 中冲风破浪 。 记得2 0 0 4 年我带 的那届学生当时
一
特点的理解 , 加深意义 ; 也使学生在 阅读同一时期的诗词 , 达到触类旁通的教学 目的。
四、 结 束语
综上所述 , 要想改善 初中语 文教学误 区, 就要把握好 初 中语文教学模式本身 , 老师应 当摆正态度 , 注重教学研 究, 全 面科学的贯彻新课程理念 , 大力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 以交流、 引导的态度去进行教学活动 , 启迪思维 , 培养学生 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 寓教 于乐 , 大力提倡使用综合性 学习活动 , 让学生能够 自发地思考 , 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 源, 全 面掌握教学理念 , 形成 良性互动的学 习气氛 , 真正理 解初中语文教学的意义所 在 ,以达到语文教学的真正 目 的, 有效提升教学成效。
与时俱进,创设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这样的问题 : 作 者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 了 知识 面 ,还 能 调 动学 生 学 习 的兴 致 。 冬的季节顺序描绘三峡四季景致 ? 针对 如在教 《 珍稀的稀有动物——针鼹》 课 学生提 出的问题 ,笔者组织学生讨论 , 文时, 让学生收集有关针鼹的资料 。同 引导学生拓 宽思 路 ,鼓励 学生大胆 发 学们 从 生 物 学 角度 介 绍 针 龌 , 拓 宽学 生 言, 通过质 疑 、 引导 、 解难, 从而使学生 的知识衙 。然后引入所学 课文《 珍稀 的 认识到《 三峡》 独特的结构美 。 通过这样 稀 在 动 物 —— 针 鼹 》 ,增 强 保护 珍 稀 动 的质 疑 问 难 , 有 助 于 培 养 学生 富有 个 性 物 的意 识 , 培 养 热 爱 生命 的情 感 。 的审美品质和创造思维 的能力 , 使学生 由“ 学会” 变成 “ 会学” , 再 次创 造 成 功 机 会, 激 发 不 同程 度 学 生 的学 习 热 情 。 事实证 明: 不断 获得成功 , 经 常得 到表 扬 的学 生 , 学 习兴 趣 也 在 不 断 的 巩 固和发展 : 而屡遭失败 , 经常受批评 、 斥
从 不 同 角 度 思 考 分 析 ,让 学 生 敢 于 质 兴 趣 点 , 从 中加 深对 语 文 的感 悟 。 疑, 敢 于提 出不 同 于 书本 、 教师 、 其 他 同 其次 , 以 课本 、 课 堂 为辅 r j , 心 向外 学的见解和主张 。如《 三峡》 一文 巾 , 就 辐 射 ,拓 宽 语 文 学 习 的 深度 和 J 度 , 既 文章 的结构 有不少学生 通过 自学 提 出 加 深对 课 内知 识 的 理解 和掌 握 , 又扩 大
一
、
行编排课本 剧 , 亲手制作道 具 , 自由分 方 。 4 . 图片导 人法 : 教《 海 洋是未来 的 配角色。在表演 中,通过人物语言 、 神 首先可 以让学生 大量 阅渎名著时 粮仓》 、 《 苏 州园林》 时, 利用 图片 , 给学 态、 动作等表现剧中人物 的心理活动变 文 , 收听收看广播电视、 上 网了解信息 , 生 以 直观 形 象 。 化和作 品的思想感情 , 同学们无拘无束 感 受生活 的主旋 律 ,把握时代 市美情 5 . 影视导人 法 : 教《 空城计 》 时, 先 地表现 自己思想认识 、 情感 , 从 中体会 趣 。 例如 : 定期举行配乐朗渎比赛 , 选取 放映电影《 赤壁》 片断, 让学生从感性 上 到 同学 间真 诚 的 友 爱 , 同时 也 明 白“ 真 富有生活气息 的时文配乐 朗读 ,围绕 认识 诸 葛 亮— — 智 慧 的 化 身 , 吸 引学 生 正 的友 谊 是 一种 理智 的友 谊 。” 课本剧 “ 谁 渎得 最有 感情 ”来 进 行 “ 读—— 探 究 的兴 趣 。 的 表 演 能 让 每 位 学 生 破 除 狭 隘 的 学 习 评 — — 议 ” 比赛 , 让 学生在 “ 渎中悟 , 悟 多变的开讲是引子, 将学生的注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需与时俱进
摘要:针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相对于课堂教学的理念和结构逐渐被忽视,从而导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影响这一现状,本文试从“语文课堂教学状况及分析”和“《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学语言艺术的要求”两个方面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现状;语言艺术
在教育体制改革进行的热火朝天的时候,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更加关注于课堂教学的理念和结构,却将体现理念、展现结构的语言作为已经研究过的对象放在教育改革的后边,越来越忽视。
其实统观教育教学,就会发现语言才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有人曾这样说:“没有教学语言的新艺术,就没有新人。
”可见,教学语言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和难以估量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成功或失败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的成功或失败,因此关注语文课堂的教学语言更具有现实意义。
一、语文课堂教学状况及分析
走进语文课堂,你会发现今天的语文课堂学生的听课状态并不理想。
表现为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
经常是对老师的问题并不做深入思考,不动脑筋,只是静静地等待老师的讲解,思想上存在懒惰情绪,没有求知的欲望。
有的学生甚至还在语文课堂上拿出其他的学科的作业,利用语文课堂时间来完成;还有个别的学生会打瞌睡。
这种状况现在可以说是普遍存在于中学语文课堂。
分析这种语文课堂现状,其成因无疑是多方面的,但是总结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
第一是教育功利主义的滋长。
这在客观上削弱了语文的地位,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生对学习的追求不得不集中在那几张可以决定命运的试卷上。
在学习科目的侧重上,自然会更注意规律较多,容易操作,见效较快的科目上。
而语文学科的地位则一再退后,跌落到高考科目的最后。
语文教学本身也自然不能免俗,“考什么,教什么”在一定时间内是语文课堂的不二法宝,学生对试题答案的兴趣和渴求远远高于语文教学中情感体验和分析过程。
第二是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决定的。
虽然有“语、修、逻、文、字、词、句、章”的骨架,但是用不同的内容去装饰,自然是千变万化。
语文是语言、文学的天下,凡是语言所在,都可以作为语文的研究对象。
内容之广,学习对象之特殊,是其他任何学科都不曾遇到的。
面对这样的学科,学生自有老虎吃天的困惑。
正因为语文学科内容的特殊性,所以学生经常是努力地学习好久,结果是仍然没有提高。
逐渐会产生失望的情绪,这必然极大地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和兴趣。
第三是学生缺乏生活体验。
学生课业负担沉重是不争的事实,学生的学习局限于应付考试也是公认的。
离开生活的语文教学是真正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看看我们的身边,学习的文章是否合适做教材,学生是否喜欢,学校是否为学习语文创造了一定的环境,出版社是否专门编写了青少年图书,适合青少年的歌曲、影视作品是否太少,对韩寒、丁俊晖的另类以及“超女”“快男”的宣传是否太过?这诸多不利的因素无时无刻不在冲击语文、语文课堂。
既没有生活上的实践,来自外界的信息又太过片面,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领悟。
二、《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学语言艺术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标举人文精神和学生的创造精神。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既要体现语文的学科要求,也要体现教育的一般规律,特别应该渗透现代教育理念。
(一)忌概念化而取具体化。
所谓概念化是指文艺创作中缺乏深刻的具体描写和典型形象的塑造,用抽象概念代替人物个性的不良倾向。
有一位刚刚毕业的青年教师讲到郁达夫《故都的秋》时,说里面写到立在桥头叹天凉的人是反映“下层人民的疾苦”,这位教师没有深入去体悟郁达夫文中的清静悲凉的意境,不知道这里的人与文中其余的槐树、秋雨一样是浮泛出故都秋天况味的一种,即与周围事物有机融合的意象。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解读结果,就是多了先入为主的概念化说教。
结果把一篇韵味悠长的散文变成了一次政冶说教。
概念化语言主要源于概念化思维。
而形成概念化思维的主要原因有:重僵化教条、不关注
生活、不进行审美训练、阅读量小等原因。
解决概念化语言的主要途径是具体化。
具体化就是从课文本身出发,根据文本的语言意境,引导学生去体悟冥想文本的形象世界,从生动可感的地方去触摸文章的精华。
具体化教学语言还指教师本身的语言应生动感人,以
形象有文采的语言去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比如教师在讲解“染指”一词时,先讲春秋时郑灵公
与子公的故事,就比直接解释为“分取非分的利益”更有效。
当然,具体化的教学语言并不仅
仅指一个词的解释,而是针对整堂课来说的,是指在主要教学过程中以具体形象的语言去感
染学生、吸引学生、引导学生。
要做到熟练地运用具体化语言,主要是吃透教材,对所学所教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化艰深
为平易,化概念为具体。
深入浅出地说话写文章是一位文化人成熟的标志。
事实上许多大师
级的学者说话写文章从来不用概念术语吓唬人,从来都是朴实而生动的。
“看似平常实奇崛”,要做到熟练地运用具体化的教学语言教师本人须得练就一番内功。
常阅读、爱人、爱生活、
提高审美分析能力等都是提高运用具体化教学语言熟练程度的有效途径。
(二)忌告知性而取启发性。
告知性的教学语言是指教师不重问题分析过程,而直接以结论告知学生。
结论性的语言充
斥课堂。
告知性的语言排斥师生对探索过程的共享,堵塞学生思路,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也不易于感染学生,达不到语文课培养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的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部分说:“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只有
以学生的兴趣出发,创设学习情景,教师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
显然,告知性的教学语言是
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
心理学早期行为观认为问题解决过程是尝试错误和最后导致成功的过程。
告知性语言不能
引导学生进入问题解决的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部分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我们并不一律地反对教师的分析,我们反对的是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分析。
分析也好,启迪也罢,教师的语言应该是有助于带领学生主动积极思维的,是可以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的,
即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是富于启发性的。
形象的比喻,有力的反问,巧妙的设问都是启发性
语言的具体形式。
启发性语言不一定是一段特别的提问或课堂设计,而是散布融合在课堂全
部进程中的。
它可以引人深思、引人入胜、感人以情。
总之,“言为心声”,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决定什么样的语言模式,叶圣陶说:“锤炼语言其实就
是锤炼思想”。
所以上述几点仍然是教学语言问题。
语文教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语言教师,我觉得学习语文的最终目标是能够驾御汉语,
但是这种能力不可能在师范院校的几年里就熟练掌握掌握,因此,这就需要教师要在日常的
生活中去学习去积累。
“教学对教师本人来说,乃是一种最高意义的、自我教育的学校”,为
了出色的完成自己的工作,教师自然要在各方面进行不懈的追求,语言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