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城乡统筹与区域发展战略专题研究
实践科学发展观典型案例

实践科学发展观典型案例之一:云南孟连“7.19”群体事件的教训和启示一、事件概述2008年7月19日上午,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发生一起群体性突发事件,公安机关在依法执行任务时被500多名不明真相的人员在极少数别有用心人的煽动下,情绪激动,行为过激,多次冲越警戒线,手持长刀、钢管、铁棍、木棒向民警进行攻击性劈砍、殴打,致使多名民警受伤,民警在经多次喊话劝阻、退让、鸣枪警告无效的情况下,被迫使用防暴枪自卫,由于距离较近,致使两人死亡。
事件造成两名村民死亡,17名村民、41名警察、3名干部受伤,9辆执行任务的汽车被砸坏,102件警械被损毁或丢失。
事件发生后,中央和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平息事态。
省委书记白恩培,省长秦光荣等领导立即作出批示,要求积极抢救伤者,安抚好死者家属,做好善后工作和群众工作,迅速组成工作组赶赴现场,尽快查明事件起因,及时公布真相。
在第一时间组成了由省委副书记李纪恒,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孟苏铁、副省长曹建方挂帅的工作组,前往孟连县指导事件处置工作。
省、市、县领导深入事发地点,采取一切措施,尽最大努力平息事态,与胶农直接对话,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诉求,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
经过4天的艰苦努力,事件处置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
受伤人员得到救治,死者遗体已进行火化,群众情绪基本稳定。
二、原因分析孟连县“7.19”事件,表面上看是警民冲突,实质上是胶农与企业的经济利益长期纠纷所引发的一起较为严重的群体性社会安全突发事件,是人民内部矛盾在特定条件下的集中表现。
经初步调查,孟连县的橡胶产业发展从八十年代以来经历了两次改革,一次是乡镇企业改革,一次是股份制改革,但两次改革都不彻底。
由于产权不清晰,管理不规范,利益诉求长期得不到解决,特别是随着近年来橡胶价格的不断上涨,利益分配纠纷逐渐激化,胶农长期以来对橡胶公司的积怨,逐步发展成为对基层干部、基层党委政府的不满,加之少数违法人员乘机进行挑唆、误导,在个别地方出现了围攻、打砸橡胶公司,甚至围攻、殴打县乡工作组人员,打砸公私财物,非法收缴群众费用,欺压群众等情况,致使基层政权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群众正当利益诉求得不到及时调处。
云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全文

云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目录前言第一篇规划背景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存在问题第一节发展基础第二节存在问题第二章面临形势第二篇发展思路与目标第三章发展思路第四章基本原则第五章发展目标第三篇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第六章提升城镇群的主体作用第一节重点发展滇中城市群第二节积极发展滇西和滇东南城镇群第三节培育构建滇西南、滇西北、滇东北城镇群第七章促进各级城镇协调发展第一节增强昆明城市辐射带动功能第二节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第三节促进州(市)域中心城市发展第四节加快县域中心城镇发展第五节推进省级重点镇发展第六节促进发展镇多样化发展第八章创新城镇发展模式第一节创新城镇发展形态第二节促进重点城镇功能升级第三节创新口岸型城镇发展模式第四篇深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第九章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第一节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制度第二节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第三节积极引导就近就地城镇化第十章推进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体系第一节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第二节拓宽住房保障渠道第三节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权利第四节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第五节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第十一章建立健全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第一节建立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挂钩机制第二节建立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与农业转移人口挂钩机制第三节建立成本分担机制第四节合理确定各级政府职责第五节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实施机制第六节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信息平台建设第七节建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监督考核机制第五篇强化城镇建设空间管控第十二章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第一节合理划分城镇空间第二节科学选择山地城镇用地第三节严格规范城镇新区与产业园区建设第四节集约利用建设用地第十三章严格保护坝区耕地资源第十四章加强生态空间保护与建设第一节优化生态格局第二节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空间第三节构筑环境安全体系第四节优化城镇生态系统第五节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第六节加大“五采区”生态恢复建设力度第六篇积极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第十五章产业升级带动就业第一节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第二节优化城镇产业结构第三节优化提升城镇第二产业发展层次第四节加快城镇第三产业发展步伐第十六章增强城镇产业承载能力第一节优化城镇产业发展空间第二节增强城镇产业承载与服务能力第三节增强城市的创新能力第十七章科学推进产业园区建设第一节推动产业向园区聚集第二节促进产业园区城市功能提升第三节创新理顺园区管理体制第十八章积极引导产镇融合发展第一节引导产业向小城镇延伸第二节利用小城镇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第三节突出重点引导产镇融合第七篇提高城镇规划建设与治理水平第十九章强化规划统筹提高建设水平第一节强化规划的引领作用第二节完善规划体系第三节加强规划管理和实施工作第四节严格建筑质量管理第二十章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第一节强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支撑第二节加强区域水利保障体系建设第三节增强区域能源保障能力第四节提高城乡通信保障能力第五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第二十一章提升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一节加快发展城镇公共交通第二节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第三节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二十二章提升城乡人居环境第一节提升中心城区功能第二节加强城乡接合部环境整治第三节推进小城镇环境整治第四节优化提升旧城功能第五节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第二十三章推进城镇绿色发展第一节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第二节推动循环经济和低碳发展第三节建设绿色低碳城镇第四节切实加强环境保护第二十四章加强和创新城镇社会治理第一节完善城镇治理结构第二节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第三节全力打造无缝隙管理平台第四节创新社会治安综合管理第五节健全防灾减灾体制第八篇强化特色城镇建设第二十五章科学推进山地城镇建设第一节加快推进山地城镇建设进程第二节创新山地城镇空间布局第三节营造山地特色城镇风貌第四节推动山地建筑发展第二十六章持续推进特色小城镇发展第二十七章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与发展第一节构建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保护体系第二节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第三节加强历史文化遗产挖掘第四节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发展第二十八章积极推进沿边和少数民族城镇村寨发展第二十九章加强城镇特色建设第一节彰显城镇自然山水特色第二节保护与传承城镇文脉第三节突出地域民族文化第九篇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第三十章推进城乡要素市场和建设一体化第一节推进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第二节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第三节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第四节推动城乡规划一体化第三十一章发展现代农业提升支撑能力第一节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第二节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第三节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第四节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第三十二章持续推进新农村建设第一节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第二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第三节提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第四节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第十篇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保障规划实施第三十三章改革完善体制机制第一节推进人口管理制度改革第二节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第三节创新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第四节健全城镇住房制度第五节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第三十四章开展试点示范第三十五章规划实施第一节加强组织协调第二节强化政策统筹第三节加强社会参与第四节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第五节推动任务落实第六节加强监测考核前言城镇化是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依托。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工作的通知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08.01•【字号】云政办发[2010]141号•【施行日期】2010.08.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督导正文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工作的通知(云政办发[2010]141号)各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2009年11月全省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工作会议以来,全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指导意见的通知》(云政办发 [2009]241号),以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为契机,以集中办学、整合资源、扩大规模、提高办学效益为方向,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为目标,大力发展寄宿制学校建设,强化学校管理,积极稳步推进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工作,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布局调整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但据调查显示,我省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部分地区在布局调整工作中出现了工作过急、过粗,工作简单、机械,没有按照科学规划的要求,认真做好区域内的校点规划工作;没有统筹考虑学校的综合配套工作,认真研究学校的撤并工作;没有全面考虑实际情况和群众承受能力,从群众的需要和可能出发开展工作。
这些问题,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为进一步做好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工作,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关于全省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工作推进会议精神,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是以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优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科学发展为根本目的,实现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是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需要;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需要;是加强学校现代管理、营造教书育人良好环境的需要。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建设绿色经济强省——云南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实践与思考(上)

◆特稿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建设绿色经济强省——云南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实践与思考圃孔垂柱(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为把云南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省第九次党代会审时度势作出了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战略部署,这是我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有机对接和重大提升的毖由之路,是发挥优势、培植产业、破解农民增收难题的治本良策,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做大经济总量和加快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举措。
为深入贯彻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切实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使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思路更清晰、重点更突出、市场更广阔、效益更显著和优势更明显,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谈点认识与体:会。
发展的优势和条件长期以来,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云南各族人民在广袤的红土高原上探索形成了依托坝区和平缓山地发展特色种植业,依托饲草饲料和草甸及灌木林、稀疏林发展畜牧业,依托林地、陡坡地发展林产业,依托丰富水源和适宜气候发展水产养殖等独具特色的农业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地创造了一个个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奇迹,在优势资源的发挥和特色产业的发展上迈出了可喜步伐,云南独特的气候、物种、区域等优势正逐步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一是地理优势独特。
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南缘的结合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差悬殊、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山地、丘陵、盆地、河谷皆有,山地高原面积占全境的94%,土壤类型丰富,有18个土类、288个土种,036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创造》杂志适农土地类型多、面积广,适合多种作物生长,农业发展潜力巨大;境内河流纵横、湖泊众多,有集水面积覆盖全省的6大水系和40多个天然湖泊,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水资源条件。
二是气候优势突出。
云南属低纬高原季风气候,由于地形复杂和垂直高差大等原因,有寒、温、热3个气候带和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7个气候类型,“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1100毫米以上;全省年均温差1卜14℃,无霜期较长,尤其是南部边境全年无霜、偏南地区无霜期达300天以上;北回归线横贯全省,光热充足、雨热同季、春早冬晚、冬暖夏凉,许多区域农产品可常年种植、四季飘香,利用自然气候实施多季生产潜力很大,农业气候的比较优势十分明显。
云南省关于加强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辐射引领的指导意见(试行)(2024年)

关于加强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辐射引领的指导意见(试行)为充分发挥基础教育优质资源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努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工作目标以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共同体建设、“省管校用”扩面帮扶等方式,建立覆盖广泛、形式多样的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辐射引领机制,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力争通过3 年努力,确保每1所新建中小学校(含幼儿园,下同)、薄弱学校、乡村学校至少能获得1种帮扶资源,全省基础教育区域、城乡、校际质量差距逐步缩小,受帮扶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明显提升,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教育期盼。
二、工作举措按照“因地制宜、积极稳妥、科学合理、稳步推进、确保实效”的原则,结合当地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总量、学校布局、教师队伍建设等情况,从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共同体建设中选择1种或1种以上方式,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全面实施,确保“一县一案、一校一策”。
(一)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学区制是指在县(市、区)内将中小学实行分片划区管理的制度,一般以街道或乡镇行政区划为基础,划分若干学区。
学区由县(市、区)教育体育局设置。
原则上每个学区内至少有1所规模适宜、发展水平较好的公办学校作为学区长学校,带动学区内薄弱学校、小规模学校共同发展。
学区管理和运行在县(市、区)教育体育局领导下和授权范围内进行,构建“设置合理、职责明晰、运行高效、保障得力”的管理运行机制。
学区要建立相关工作章程,健全完善包括学区中长期规划、教育教学管理、校长联席会议、教师队伍管理、学生管理、教学教研等一体化发展的制度措施,保障学区运转高效、规范有效、整体提升。
(二)规范推进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集团化办学是将1所优质学校和若干所学校组成学校共同体(教育集团)的办学体制。
由优质学校牵头,在教育理念、学校管理、教育科研、信息技术、教育评价、校产管理等方面统一管理,实现管理、师资、设备等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大理州县域经济创新发展研究

作 者简 介 : 马云 波( 9 4 ) 女 , 南大理人 , 16- , 云 中共 大理 州委 党校 副校 长、 副教 授 。研 究 方 向 : 区域 经济理 论
1 县 域 经济 实力 不 强 , 、 区域发 展 差距 大。从 区域 发展差距看 ,00 ,大理州生产总值实现 44 亿 21 年 7. 9 元, 在全省 l 个州市中排第五位 , 总量仅为昆明的 6 但 2 . %、 24 0 曲靖 的 4 .%、 溪 的 6 . %、 河 的 7 %。 7 2 玉 44 7 红 3 工业增 加值 14 5. 元 , 4亿 在全省 排第 五位 , 增加 值仅 但 为 昆 明的 2.6 曲靖 的 3 . %、 溪 的 3.9 红 1 %、 7 29 5 玉 6 %、 0 河 的 5 . %。2 1 14 8 0 0年大 理市 、 云县 、 川县 三 县 市 祥 宾 生产总值达 29 6 8 . 亿元 , 8 占全州总量的 6 . %; 1 4 工业 0 增加值 中仅大理市 、 祥云县就达到 15 4 0 . 亿元 , 7 占全 州 的 6 .8 从 城 乡收入 差距 看 ,9 5年 大理 州城 乡 8 %。 4 18 人均 收入 差 距 22 1 19 .:,90年 为 28 1 19 为 3 : .: ,95年 . 9 120 ,0 9年 为 44 12 1 年 为 3 :。 .:,0 1 . 1 7
改 革开 放 3 年来 , 理州 经济 社会 全 面发 展 , 0多 大 经济 实力 明显增 强 , 济结 构不 断调 整优 化 。一是第 经
一
、
二 、 产业 的 比例 由 17 三 9 8年 6 . 1 . 2 . 2 2: 41: 3 7调
云南省临沧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云南省临沧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文本图集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云南省临沧市人民政府2011年6月临沧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项目名称:云南省临沧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委托单位:临沧市人民政府编制单位: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证书编号:[建]城规编第(081153)甲级协编单位:临沧市建设局院长:张京祥教授、注册规划师总规划师:朱喜钢教授、注册规划师顾问:崔功豪教授、注册规划师项目负责人:曹荣林教授、注册规划师曹建丰注册规划师项目组成员:戚红年注册规划师戴军注册规划师吴未副教授姚广峰工程师马斯伟规划师范宁规划师程寅助理规划师吴鹏助理规划师孙文军助理规划师郭伟助理规划师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市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2)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8)第一节市域城镇化发展战略 (8)第二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8)第三节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11)第四节市域基础设施规划 (12)第五节市域社会设施规划 (14)第六节市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空间管制规划 (15)第七节市域综合防灾规划 (18)第八节市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19)第四章城市规划区城乡统筹规划 (21)第五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24)第六章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布局 (24)第七章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规划 (26)第一节居住用地规划 (27)第二节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28)第三节工业与仓储物流用地规划 (30)第四节其他用地规划 (30)第八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30)第九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与水系规划 (33)第十章中心城区景观风貌规划 (36)第十一章中心城区市政工程规划 (38)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38)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39)第三节供电工程规划 (39)第四节电信、广电与邮政规划 (40)第五节燃气规划 (40)第六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41)第十二章中心城区环境保护规划 (41)第十三章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 (43)第十四章土地使用控制规划 (46)第一节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导则 (46)第二节城市“五线”规划控制 (48)第十五章中心城区旧城更新改造规划 (49)第十六章城市分期发展指引 (50)第一节近中期建设规划 (50)第二节远景规划构想 (51)第十七章规划实施的措施与建议 (52)第十八章附则 (52)图件目录图1 区位分析图一图2 区位分析图二图3 市域城镇分布与交通现状图图4 市域城镇规模结构规划图图5 市域城镇职能等级结构规划图图6 市域城镇空间布局规划图图7 市域交通规划图图8 市域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图图9 市域重大基础设施综合规划图图10 市域生态功能区划图图11 市域旅游规划布局图图12 城市规划区范围及中心城区增长边界图图13 城市规划区空间布局规划图图14 城市规划区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图图15 城市规划区“四区”划定图16 中心城区土地使用现状图图16-1 临沧主城区土地使用现状图图17 中心城区用地评价图图18 中心城区空间管制规划图图19 中心城区总体布局方案构思图图20 中心城区规划结构分析图图21 中心城区土地使用规划图图21-1 临沧主城区土地使用规划图图21-2 昔本-博尚城市片区土地使用规划图图22 中心城区道路交通规划图图22-1 临翔主城区道路交通规划图图22-2 昔本-博尚城市片区道路交通规划图图23 中心城区公交及交通设施规划图图24 中心城区居住用地及住房建设规划图图25 中心城区公共设施用地规划图图26 中心城区工业及仓储用地规划图图27 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图图28 中心城区景观风貌规划图图29 中心城区市政设施现状图图30 中心城区市政公用设施布局图图31 中心城区给水工程规划图图32 中心城区污水工程规划图图33 中心城区雨水工程规划图图34 中心城区供电工程规划图图35 中心城区通讯工程规划图图36 中心城区燃气工程规划图图37 中心城区环境保护规划图图38 中心城区环卫设施规划图图39 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图图40 中心城区开发强度分区图图41 中心城区“五线”控制图图42 旧城区综合改造规划图图43 中心城区近期建设规划图图44 中心城区远景发展构想图第一章总则第 1 条规划修编目的为适应临沧市新时期的发展要求,协调城市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提升临沧市的综合竞争力,满足临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需要,特编制新一轮《临沧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以下简称为本规划)。
“三江并流”区域自然保护地—经济—社会系统协同发展研究

doi︰10.16473/ki.xblykx1972.2023.04.005“三江并流”区域自然保护地—经济—社会系统协同发展研究∗陶德双1,2,罗明灿1,岳彩荣1,徐吉洪3,卢颖钰2,邓喜庆2(1.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云南 昆明650224;2.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云南 昆明650224;3.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云南 昆明650051)摘要:为统筹“三江并流”区域生态、生产、生活空间,促进该区域高质量发展,以区域8县(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系统耦合协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估区域整体和县域自然保护地—经济—社会系统协同发展水平。
结果显示:2012—2021年,区域整体和8县(市)的系统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协调发展水平地域差距明显。
整个区域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从轻度失调状态进入勉强协调状态,协同发展从低水平阶段进入了磨合阶段。
香格里拉市进入较高水平阶段,玉龙县和兰坪县进入磨合阶段,泸水市、福贡县、贡山县、维西县和德钦县等5县(市)仍处于颉颃阶段。
自然保护地体系综合评价指数显著高于经济、社会体系综合评价指数,但水平都很低。
研究结果为下一步深入探索区域自然保护地—经济—社会系统协同发展路径奠定基础。
关键词:“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地—经济—社会系统;协同发展;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中图分类号:S 75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246(2023)04-0026-07Synergistic Development of The Nature Reserve -economy -society System inThree Parallel Rivers RegionTAO Deshuang 1,2,LUO Mingcan 1,YUE Cairong 1,XU Jihong 3,LU Yingyu 2,DENG Xiqing 2(1.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College of Forestry,Kunming Yunnan 650224,P.R.China;2.Yunnan Provincial Bureau of Forestry and Grassland,Kunming Yunnan 650224,P.R.China;3.Yunnan Forestry Investigation and Planning Institute,Kunming Yunnan 650051,P.R.China)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by coordinating the ecological,production and living space of Three Parallel Rivers Region,taking 8counties(cities)in the region as research object,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system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has been constructed.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has been used for estimating nature reserve -economy -society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region and each county (city).The results show that,from 2012to 2021,in the whole region and each 8counties(cities),the degree of sys⁃tem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was on the rise,bu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regional gap in the level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entire region has entered the run -in period from the low -level stage.Shangri -la city has entered a higher stage,while Yulong Naxi Autonomous County and Lanping Bai and Pumi Autonomous County are in the run -in period.Lushui City,Fugong County,Gongshan Derung and Nu AutonomousCounty,Weixi Lisu Autonomous County,and Diqin County are still in the antagonistic stage.The Comprehensive E⁃ 第52卷 4期 2023年8月西 部 林 业 科 学Journal of West China Forestry ScienceVol.52 No.4 Aug .2023 ∗收稿日期:2023-04-2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6107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城乡统筹与区域发展战略专题研究 摘 要:城乡统筹,就是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规划,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加以解决。城乡的统筹发展其实是建立在经济发展基础上的对社会发展的要求。而城乡的统筹发展必须与区域的发展相结合,因为区域的发展及水平的提高为城乡的统筹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经济基础和现实的条件。云南省作为西部地区相对落后和民族众多的区域,在城乡统筹及区域经济发展方面面临的问题具有相当的典型特征。 关键词:云南省、城乡统筹、区域发展、战略
一、云南区域发展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快速上升,在沿海东部地区已经具有相当经济实力的前提下,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调整。对于我们西部地区来说,最为关键的还在于如何将本地区城乡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国家的宏观政策结合起来,通过加快地区发展的步伐,协调城乡的关系,促进二者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相比全国其他地区(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而言,以云南省为例的西部地区,无论是在经济的发展速度、总量还是城市化水平上来说,都相差了一大截。西部地区需要尽可能地以加快区域发展为契机,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虽然云南省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值,但地区经济也得到了很大发展。通过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回顾,有利于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借鉴某些好的思想。为云南省的城乡统筹与区域发展研究提供研究。 二、城乡统筹研究的内容
首先,现阶段统筹城乡,尽快提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已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三农”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全体人们福利的一大关键。简单来说,统筹城乡发展,就是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规划,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加以解决。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通过城乡产业融合,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不断增强城镇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形成城乡互动共进、融合发展的格局 再有,城乡统筹包括城乡关系统筹、城乡要素统筹和城乡发展统筹三个方面的内容。城乡关系统筹的核心是工农产业关系。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角度来分析,理性的城 乡关系至少包括城乡区位关系、工农产业关系以及城市居民和农民关系等。城乡关系的协调需要生产要素在城乡区位之间、工农产业之间以及城乡居民之间合理配置。这些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土地、资本、劳动和管理。城乡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还包括社会发展、政治发展,城乡统筹的最终要求是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区域发展。 另外,城乡统筹与区域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相对于城乡统筹的概念,区域发展,指的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作为一种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域实体,在一个相互依存的区域 范围内结为一体,互补融合、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过程。由概念可以看出,二者都将地区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割裂地加以考虑。但进一步辨析,两者是有差别的。区域发展更多的被作为一种长远奋斗的目标,它强调的是城乡融合的结果;而城乡统筹则主要是一种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发展的理念,是用统筹的思想来指导发展的实践,它强调的是过程。区域发展是要尽力消弭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同发展;而城乡统筹则更强调在保留城市与农村自然特征的同时,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城乡的统筹发展有利于区域发展最终目标的实现,当然,换个角度来看,区域发展也可以看作是城乡统筹的高级和完善的阶段。因此从这些区别来看,城乡统筹对于城镇和乡村在发展的经济和社会基础并没有特别严格的要求和限制条件,而区域发展作为一种追求的目标,其实现不是一个短期的行为所能达到的,它要求城乡发展必须首先达到一定的水平。从我国的城乡关系及发展的现实基础来看,提倡城乡统筹的理念是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区域发展的实际状况的,而区域发展目前看来,还只能在个别经济社会具有较高水平的少数地区进行实践,而不适合大面积的展开。 三、云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云南省地处西部高原,全省山地、高原占总面积的94.0%,山间盆地和河谷地仅占6.0%,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是自然的制约条件。 我省经济发展滞后与全国平均水平,在经济总量还很不高的条件下,还无法顾及全面,相对来说,乡村的发展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城乡二元经济特征非常明显,就业是转变城乡二元结构的突破口也是瓶颈。由于我省尚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城市对乡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还比较差,难以消化大量来自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乡村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很不完善,难以吸引企业来投资和开发,仅靠自然农业的发展,难以积累建设和发展的起步资金,部分农村地区的小型工业企业由于市场辐射范围有限,难以吸纳农村的大量隐形失业人口,导致乡村地区的长期贫困和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就业或者说失业问题是影响城乡统筹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在政策方面,现有的政策都是以城市的发展为中心,并且在重工业方面的投资一向远远高于轻工业的投资水平,而重工业通常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这种情况没有很好地结合云南省的经济基础薄弱,人口多、素质差的现实,这在客观上加剧了城乡的二元分割格局。要保证城乡的协调发展,共同促进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四、云南省城乡统筹与区域发展现状分析
云南省在西部十二省市中经济处于中间水平,但其就业人口的比重却是远远地高于全国和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同时也是西部十二省市中就业人口比重最高的省份。这说明第一产业广大从事农业的农村人口所创造的生产力和经济回报是处于较低的水平的。非农产业中,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虽然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但略高于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考虑到云南省的就业人口比重在西部地区排名最后的现实,就不难得出云南省第二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即弹性系数较高的结论。第三产业也具有类似的情况,这就反映出云南省农业与非农产业发展上的巨大差异性,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劳动生产率在三次产业间的巨大差异性也正是云南省的城乡统筹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 云南省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悬殊巨大,最高的昆明与最低的迪庆相差81.7倍之多。在十六个地州市里面,昆明、曲靖、玉溪和红河这四个地区的工农业总产值就占的全省的2/3以上,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非常明显。城乡的统筹不是仅限一定范围,它需要在整个大的区域范围内来综合和整体的考虑和运作。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巨大悬殊也会对城乡统筹产生不利的影响。 云南省的总体消费水平与全国相比,其差距呈现逐渐加大的趋势。农非对比的比值与全国的变化趋势比较,全国的城乡消费差距在加大,云南省的城乡差距似乎有减小的趋势。这对于云南省的城乡统筹发展应该是一种可喜的征兆。但由于城乡的统筹发展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一种改善城乡关系的手段,其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城乡经济社会的共同进步。而整体消费水平与全国消 费水平的差距的加大趋势,无疑会对云南省的城乡统筹发展带来挑战。 没有地区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强大,城乡统筹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没有产业的发展,仅仅是把阻碍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制度壁垒取消,也不能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发展产业,提供就业岗位也是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前提和保障。由于我国整体的农业产出效率与工业和服务业等相比,差别巨大,且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因此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趋势。根据我省城乡关系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首要选择。 五.云南省城乡统筹及区域发展问题与机遇 我们要认识到城乡差别的消灭是以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提高为基础的,没有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强大,城乡统筹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云南省城乡统筹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现实困难,如改革二元化的管理机制,如何将城乡经济发展纳入统一的轨道上来,以及在当前工业化尚不够发达的情况下在保证效益的前提下如何吸纳更多的人口,解决我省工业化、城市化双重滞后的艰巨任务。在落后全国平均水平的情况下如何用好西部大开发的支持政策来实现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分析我省面临的困难是为了找到改变困境的途径和措施。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问题。十六届三中全会把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主要任务。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是今后几十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根本途径,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要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和整个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 六、加快云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对城乡社会统筹的思路 1、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提倡从城乡统筹开始 实现云南区域经济的发展目标必须与城乡统筹相结合,只有从城市发展和农村建设入手才能实现。把握好城市与乡村的关系,把城市和乡村一起纳入区域共同发展的范畴,把两者的统筹发展作为区域发展的一条主线,才符合本源意义上的区域发展的含义。云南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社会发展滞后集中体现为城市化滞后,因此,必须走城市化推动型的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道路,但是在加速城市化发展的道路上,需要实施城乡统筹或城乡协调型的城市化战略才能使城市化这把“双刃剑”趋利避害。 2. 以加快城镇化建设为依托,协调城乡统筹,实现区域发展 从国内城镇化发展来看,程度越高的地区,其城乡发展的协调程度越高,越是城镇化水平滞后的地区,城乡发展水平的差距也就越大。城乡差距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次到位。现阶段城乡统筹不能要求城乡同样繁荣,而是要遏制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创造条件逐步缩小差距;不能以牺牲城市发展来换取农村发展,而是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进程,从而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在西部大开发背景以及在中国加速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形势下,云南成为中国与东盟各国的陆路联系要塞,使云南有可能成为这个区域的物流中心。云南具备了转变为国际区域贸易物流中心的机遇,具备了构筑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的东南亚较大的物流中心的机遇。云南国际大通道的建设将对加速本省的经济建设提供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3、从减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来看实现城乡统筹的建议 城乡发展在更高层次上的统一,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否则,脱离生产力发展阶段和社会总体实力来谈统筹发展,难有真正意思上的效果。因此,要实现城乡的统筹发展,加速城市化的发展是一个必然的步骤,但也不是城市化发展了,城乡就自然地实现了由分割到融合的过程。加快城市化根本上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城市化时时处处都对城乡差别起到缩小效应。这当中,尚需政府在宏观调控当中,将统筹城乡关系、城乡要素和城乡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分区域、分阶段的措施,而不是实行一刀切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