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生产作业计划及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

综合生产作业计划及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

一、综合生产计划编制原则

在编制综合生产计划中进行的综合平衡,主要包括4方面的平衡,即设备能力平衡、工序能力平衡、物流平衡及能源平衡。

设备能力平衡,是指工序内部设备能力的平衡。通过设备能力的计算与平衡,可以确定每个工序的生产能力,作为安排生产的依据,还可以找出工序内部的薄弱环节,以便采取措施,克服“瓶颈”的制约,提高工序能力。

工序能力平衡,是在确定工序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找出企业内的“瓶颈”工序,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克服,在挖掘生产潜力的基础上,最终确定整个生产:系统的综合生产能力。

物流平衡,包括从原材料和燃料投入到产品产出全过程的平衡。通过物流平衡,为编制原材料供应计划、运输计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能源平衡,是指根据企业内部的能源平衡确定计划年度企业外购能源数量,找出能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节能措施。

二、编制生产作业计划的主要任务

(1)确定各生产车间、班组在相应时段内的生产任务,包括品种、规格、数量和质量的要求;

(2)确定为完成上述生产任务所不需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的种类、数量、质量、消耗定额,明确上述各种资源的来源;

(3)安排日常生产准备和在制品、半成品的管理;

(4)进行生产系统的综合平衡,查明生产设备与原材料供应中的薄弱环节,并采取措施加以克服;

(5)编制各生产环节在各生产时段中的生产进度表,协调各环节间的配合关系。

三、编制生产作业计划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要有科学依据,实事求是,符合本企业生产规律,指标选择既要先进,又要可靠,切忌主观随意和盲目从事;

(2)预见性。通过细致的综合平衡工作,预见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矛盾,事先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并反映到生产作业计划中。

(3)全局性。从企业的整体出发,安排各个生产环节的生产任务,使生产系统各要素能协调地运行,妥善安排各个生产与检修、主流程与辅助工序、产量与品种、质量等的关系,谋求生产系统长远的、整体的效率优化。

(4)均衡性。组织企业有节奏的均衡生产,防止时松时紧和拼设备等不良行为,充分发挥企业的生产能力。

四、生产计划制定重点考虑的协调因素

制定生产计划主要要考虑的协调因素有以下几点:

(1)企业的销售订货合同。生产作业计划必须按质、按量、按时地完成用户的订货合同,把满足用户需要放在组织生产的首位。根据这个原则,在企业内部,下工序是上序的用户,因此上工序必须按下工序的要求安排生产任务和进度。

(2)设备检修计划,其检修次数、规模、日期、进度都直接影响生产设备的工作进度,必须把基本生产的作业计划与检修计划紧密衔接起来,计划才能实现。

(3)原材料、燃料、动力、运输的供应与平衡条件。它们是生产得以实现的前提。

(4)前期生产作业计划完成情况。因为通过对前期计划完成情况的分析,才能发现问题,查明潜力,预见下期生产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以便确定下期应当采取的措施以及在此基础上可能达到的生产能力,使生产作业计划的制订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5)企业挖潜、革新、改造等组织技术措施计划,新产品试制任务,以及其他可能影响设备生产能力与进度的情况。

(6)各种计划指标与其它技术经济定额资料,含与国内外同类先进企业的比较资料。

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程序应按生产流程的逆方向进行的。

五、月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

月生产作业计划,是年度生产计划在该月的具体执行计划。在年度生产计划中已列有分月数,但都是粗线条的勾划。因为在编制年度生产计划时尚未订立订货合同,且年度计划在执行过程中由于生产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要进行必要的调整,这种年度计划的细化与调整,以及严格地按合同组织生产的任务,由编制月生产作业计划去完成。

月生产作业计划,大体有以下3部分内容:钢、坯、材生产计划,能源供需计划及原料供需计划。

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说明中应简要地总结上月生产状况,提出计划月工作的重点及注意事项,并分述各生产车间的计划指标。

六、周、日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

月作业计划虽然已经把企业的生产计划与具体的订货合同联系起来,并且在月作业计划中规定了分周、分日的生产任务,但只是月生产任务的平均数和粗框的分配,可操作性不强。指导实际生产操作的,是周、日生产作业计划,尤其是日作业计划。企业的生产条

件和生产实绩时刻都在变化,必须用周日生产作业计划去调整月生产作业计划的规定。可以说,周、日生产作业计划是执行月生产作业计划的实施计划,是组织日常生产的行动指南。

周、日生产作业计划的任务是,严格按订货合同组织生产,确保合同的完成,为此周、日生产作业计划必须把生产任务具体到生产哪个合同,上工序必须确保下工序的用料需要,要有效、合理地充分利用设备能力,确保均衡生产、物流畅通与物料平衡,为此要通过下工序向上工序提出坯料申请和生产平衡,把前后工序的生产组织成连续的、一贯的体系,要充分考虑生产操作与工艺技术的要求,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消耗,提高经济效益,为此要尽可能提高连铸坯合格率,满足热送热装的需要,按炉龄与换辊规律组织生产品种规格的程序等,要确保完成月生产作业计划规定的各项指标。日生产作业计划编制确定的生产任务,还要以各种书面形式下达到相应的生产车间与班组,作为实际操作的依据。

周、日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过程大体是以月计划规定的供料数量、品种和作为编制的依据。

周、日生产作业计划编制的依据主要是各有关部门提供编制计划的各种资料,如生产技术部内部提供的月生产作业计划,技术部提供的各种技术标准,

企管部提供的计划指标。

周生产作业计划编成后应在经理办公会上予以说明,与有关部门和生产车间沟通并得到确认后下达执行,时间为每前一周计划周期结束前二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