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诊断及治疗方法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诊断及治疗方法 牛病毒性腹泻也称黏膜病,是由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主要发生于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临诊特征为黏膜发炎,糜烂,坏死和腹泻。 一、病原 病原为腹泻病毒,本病毒有囊膜,对胰醚、乙醇、氯仿等敏感,对低PH(PH<3.0)敏感,对热不稳定,56℃很快失活。大多数毒株对低温稳定。 二、流行病学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可感染黄牛、水牛、牦牛、绵羊、山头、猪、鹿及小代鼠。各种年龄的牛对本病均易感,以6-18月龄者居多。患病动物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含有病毒。亚临诊感染居多,康复牛可带毒6个月。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而感染,也可通过胎盘感染。

本病呈地方流行性,常年均可发生,但多见于冬末和春季。新疫区急性病例多,发病率通常约为5%以上,病死率90-100%。老疫区则病例较少,发病率和病死率很低而隐性感染率在50%以上。本病也常见于肉牛群中,舍饲牛群发病时往往呈暴发式。 近年来,猪对本病病毒的感染率日趋上升,不但增加了猪作为本病传染源的重要性,而且由于本病毒与猪温病毒在分类上同为瘟病毒属,有共同的抗原关系,使猪瘟的防制工作变得更加复杂。 三、临床症状 潜伏期7-14天。 1、急性 急性者突然发病,体温升至40-42℃,持续4-7天,有的可发生第二次升。随体温升高,白细胞减少持续1-6天。继而又有白细胞微量增多,有的可发生第二次白细胞减少。病牛精神沉郁,厌食,眼、鼻有浆液性分泌物,2-3天内可能鼻镜及口腔黏膜表面糜烂,舌面上皮坏死,流涎增多,呼气恶臭。通常在口内损害之后常发生严重腹泻,开始水泻,以后带有黏液和血液。急性病例恢复的少见,通常死于发病后1-2周,少数病程可拖延1个月。

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防治

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防治 目前尚无治疗轮状病毒性腹泻的特效药物,一般都是对症治疗,纠正孩子的脱水、酸中毒。对于腹泻症状轻的孩子可用口服补液的方法进行纠正,常用的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口服补液盐,配方为:氯化钠3.5克,碳酸氢钠2.5克,氢化钾1.5克,葡萄糖20克加水1000毫升,可让孩子当水喝。症状重一些的孩子可用静脉输液的方法纠正脱水和酸中毒,同时配以潘生丁口服。近年来,干扰素(IFN)也被用来治疗轮状病毒感染,这种药可以抑制病毒在人体内的繁殖,从而减轻症状,缩短病程。 如果是新生儿得了秋季腹泻,应继续喂母乳,母乳中有90%左右都含有抗轮状病毒的抗体,孩子吃后可减轻症状或缩短病程。民间也有不少治疗轮状病毒性腹泻的好方法。早先在东南亚用米汤代替葡萄糖口服液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我国也有人曾用炒焦的大米或小米熬成米汤,代替补液剂口服,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具体制作方法是:把大米或小米用微火炒成焦黄色,然后加水熬成稀粥,过滤去掉米粒,用米汤喂孩子。炒焦了的米粒已部分碳化,有吸附毒素和止泄的作用。也可将焦米汤代替水加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口服液剂中让孩子饮用。若无口服补液剂,可在每1000毫升焦米汤中加盐3.5克、小苏打2克、白糖30克饮用。米汤中的淀粉、维生素及其他矿物质,不但可以补充孩子的营养,还有利于孩子胃肠功能的恢复,是目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口服的轮状病毒疫苗目前很多国家都在研究之中,有的已制出活的减毒人轮状病毒疫苗、传代减毒活的牛或猴轮状病毒疫苗和减毒活重组疫苗。有的疫苗经临床试用,并未引起成人或婴儿的不良反应。还有的国家正在用DNA重组技术开轮状病毒疫苗,可望在不久的将来,这种疫苗能像口服小儿麻痹症糖丸一样,在全世界普遍推广应用。 知识秋冬交接时期谨防轮状病毒据介绍,轮状病毒有明显的季节性,它特别喜欢在20摄氏度左右气温下活跃。在广州,秋冬交接时期尤其要注意。市儿童医院通过三年的观察发现,本地儿童多集中在每年10月至12月期间感染轮状病毒。 特别注意脱水症状医生表示,人体感染轮状病毒后,病毒在3-5日后才最活跃,因此患者初发症状未必是腹泻,可能有发烧、咳嗽、咽部疼痛等感冒症状,有的患者会每日大便数次,且伴有呕吐、腹痛,容易被误诊为胃肠型感冒。不过,一旦出现脱水,就要引起注意。 提醒喝牛奶会延长腹泻轮状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感染小肠上皮细胞,从而造成细胞损伤,引起腹泻。与此同时,能帮助人体消化的小肠茸毛使受损断裂,小肠吸收不到人体的水分、养分,粪便排除体外后成水状。有患者在轮状病毒排毒期每天拉肚子10次、20次后出现脱水,不止泻的话就会进一步危及生命。此外,近年来还发现个别病人肠套叠、抽促的并发症。小肠绒毛要一周

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

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 儿童腹泻病诊治专家共识 摘自《中华儿科杂志》2009年8期 一.概述 腹泻病为多种病原、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疾病,是儿童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除中国外,全世界每年有10亿人患腹泻,其中5亿在发展中国家。我国自解放后,尤其自80年代以来,经济和卫生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但由于原有基础薄弱,仍属发展中国家,根据我国卫生部防疫司(现疾病控制司)的调查结果分析,我国每年有8.36亿人次患腹泻,其中5岁以下小儿占3亿人次,腹泻病年发病率约为0.7次/人,5岁以下小儿的年发病率平均为1.9次/人。世界卫生组织于1978年制订全球性腹泻病控制规划,1980年正式实施,1991年推出第一版《腹泻病诊断治疗指南》,这些规划和指南的实施,尤其是口服补液盐的应用,对于减少腹泻儿童的死亡已取得良好的效果,到2005年,全球5岁以下小儿因急性腹泻年死亡人数已从1979年的450万降至160万。在我国,1992年卫生部委托全国有关专家制订《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该方

案在全国的实施对提高我国腹泻病的诊治水平和降低腹泻病的死亡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腹泻病仍为常见病,而且是5岁以下儿童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在腹泻的治疗中,存在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和过多使用静脉补液等问题。河南省中医院儿科董志巧 近年来,对于腹泻病治疗的研究中有两项重要的成果:①将钠浓度降到75mmol/L、葡萄糖浓度降低到75mmol/L、总的渗透压降低到245mOsm/l的“低渗”ORS(hypoosmolarity ORS)配方有助于缩短腹泻持续时间,减少大便的量以及减少静脉补液;②补充锌有利于缩短腹泻的病程、减轻病情并预防未来两三个月内的腹泻复发。为了完善在腹泻治疗管理中的综合治疗策略,大幅降低腹泻儿童的死亡数,实现到2015年五岁以下小儿因腹泻死亡数比1990年减少三分之二的新千年目标,WHO和UNICEF在2005年联合发表了新修订的腹泻管理推荐指南,该指南得到了美国国际开发署和全世界许多专家的协助支持。新指南中仍强调口服补液重要性,推荐使用新ORS(“低渗”ORS)配方取代以前的ORS 配方,并且强调所有患儿在腹泻发生时及早补充锌。新ORS 的配方和组成见表1. 表1. 新ORS配方和组成配方

牛病毒性腹泻病的危害及防控建议

侯佩莉王洪梅何洪彬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奶牛研究中心 牛病毒性腹泻病( BV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 引起的一种极为复杂, 呈多种 临床表现的传染病。该病以发热, 咳嗽, 黏膜糜烂、溃疡, 白细胞减少, 腹泻, 持续感染与免疫耐受,免疫抑制,先天性缺陷,怀孕母牛流产, 产死胎或畸形胎等为主要特征。该病呈世界性分布,广泛存在于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匈牙利、加拿大、阿根廷、日本、印度等国家。BVDV不仅可感染牛,也能感染绵羊、山羊、猪、鹿和其它反刍动物。BVDV 感染情况复杂,持续性感染个体症状隐蔽。动物带毒率高,成为牛场效益的隐形杀手,特别是BVDV严重影响感染动物的繁殖,给全球畜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而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发病必须上报的动物传染病之一。 国内流行情况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是有囊膜的正链RNA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基因型上,BVDV分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I型(BVDV-1)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II型(BVDV-2)。我国自1980年在吉林省首次发现并分离到BVDV以来,已在至少20个省市自治区检测出BVDV 抗体或分离到病毒。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奶牛中心何洪彬团队等对山东省36个奶牛场牛群感染BVDV的情况进行了大罐奶样检测,群体感染率为77.78%;对部分奶牛场进行血清学调查,个体感染率为49.74%,基因型主要为BVDV-1型。另据报道河南和河北、西藏、新疆等均有本病的发生,表明我国也存在着严重的污染,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目前国内缺乏比较系统的BVDV分子流行病学数据,这使得追溯病毒传播来源和预测病毒流行趋势十分困难。因此,深入开展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明确我国BVDV流行株的基因型分布及为该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显得尤为重要。 危害 BVDV感染宿主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涉及到了大部分偶蹄家畜和部分野生偶蹄动物。奶牛产奶量降低,乳质下降。BVDV是引起牛繁殖障碍的一种重要病原。母牛在受精时以及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到中期感染BVDV能引起不孕、胚胎死亡、木乃伊胎、弱胎、畸形胎或死产,给生产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持续性感染是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动物的一种类型。感染怀孕母畜,造成胎儿免疫耐受进而发展为持续性感染畜,多数持续性感染动物外观健康,但BVD抗原阳性,抗体阴性,该牛终身携带和传播病毒,持续性感染母牛其后裔也常是持续感染牛,便形成母性持续感染家族。持续性感染牛有些发育不良,生产性能下降。对牧场来说,持续感染牛没有任何饲养价值。一般,抗体阳性率60%~85%的牛场,持续性感染率在1%~ 2%。因此防制病毒的持续性感染是疫病防控的主要环节。病毒对宿主的免疫抑制是导致重症疾病的诱因。其后果是损害机体的免疫机能,增强其他病原体的致病性,导致疾病多发和生产力下降。BVDV还是牛源生物制品(血清、冻精、胚胎、疫苗等)的常在污染源, 给畜牧业生产和相关商业领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BVDV感染引起的粘膜病,是一种最严重的临床类型,发病率低,而死亡率可高达100%。

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 作者: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The Subspecialty Groups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 The Society of Pediatrics,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Editorial Board of Chinese Journal of Pediatrics 作者单位: 刊名: 中华儿科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PEDIATRICS 年,卷(期):2009,47(8) 被引用次数:38次 参考文献(7条) 1.方鹤松;段恕诚;董宗祈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 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堂实用儿科学 2008 3.Keating JP Chronic diarrhea[外文期刊] 2005 4.EAS Nelson;WK Ko;E Kwan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Diarrhoea in Young Children 2003 5.WHO The treatment of diarrhoea:A manual for physicians and other Senior health workers 2005 6.WHO Diarrhoea treatment guidelines including new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use of ORS and zinc supplementation for clinic-based healthcare workers 2008 7.WHO Technical updates of the guidelines on the IMCI.Evidence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further adaptations 2008 本文读者也读过(8条) 1.叶礼燕.聂晓晶.YE Li-yan.NIE Xiao-jing"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解读[期刊论文]-中华儿科杂志2010,48(4) 2.叶礼燕.金英姬.张亚明.YE Li-yan.JIN Ying-ji.ZHANG Ya-ming对"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的一点疑问及答复[期刊论文]-中华儿科杂志2010,48(4) 3.《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The Editorial Board of Chinese Journal of Pediatrics.The Subspecialty Groups of Neonatology and Child Health Care, The Society of Pediatrics.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喂养建议[期刊论文]-中华儿科杂志2009,47(7) 4.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The Subspecialty Group of Respiratory Diseases,The Society of Pediatrics,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The Editorial Board,Chinese Journal of Pediatrics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诊治指南(2009版)[期刊论文]-中华儿科杂志2009,47(2) 5.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The Subspecialty Group of Cardiology,The Society of Pediatrics,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The Editorial Board,Chinese Journal of Pediatrics儿童晕厥诊断指南[期刊论文]-中华儿科杂志2009,47(2) 6.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儿科支气管镜协作组.The Pediatric Bronchoscopy Collaborative Group,The Subspecialty Group of Respiratory Diseases,The Society of Pediatrics,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儿科支气管镜术指南(2009年版)[期刊论文]-中华儿科杂志2009,47(10) 7.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The Subspecialty Group of Immunology, Society of Pediatrics,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The Editorial Board of Chinese Journal of Pediatrics婴儿过敏性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期刊论文]-中华儿科杂志2009,47(11) 8.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Society of Pediatrics,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Chinese

儿童腹泻病的诊断治疗原则精品文档11页

儿童腹泻病的诊断治疗原则 首医大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儿科 郑军 写在课前的话 腹泻病是我国的常见病之一,同时也是5岁以下儿童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虽然世界卫生组织1991年推出第1版的《腹泻病诊断治疗指南》。这些规划和指南的实施,尤其是口服补液盐的应用,对于减少腹泻儿童的死亡已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在腹泻的治疗中,尚存在不合理应用抗生素和过多使用静脉补液等问题。因此本课讲课的儿童腹泻病诊断、规范化治疗对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有重要意义。 一、概述 上。大便的性状比次数更重要。腹泻病为多种病原、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疾病,是儿童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儿童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除中国外,全世界每年有 10 亿人患腹泻,其中 5 亿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我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每年有 8 .36 亿人次患腹泻,其中 5 岁以下儿童占 3 亿人次,腹泻病年发病率约为 0 .7 次/人, 5 岁以下儿童的年发病率平均为 1 .9

人。 世界卫生组织 1978 年制订全球性腹泻病控制规划,1980 年正式实施, 1991 年推出第 1 版的《腹泻病诊断治疗指南》。这些规划和指南的实施,尤其是口服补液盐的应用,对于减少腹泻儿童的死亡已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至今,腹泻病仍是我国的常见病之一,也是 5 岁以下儿童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在腹泻的治疗中,尚存在不合理应用抗生素和过多使用静脉补液等问题。 多年来口服补液疗法治疗急性腹泻获得了成功。从 1978 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 )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UNIEF )将口服补液盐作为治疗急性腹泻脱水的首选疗法后,使 5 岁以下儿童急性腹泻的死亡人数从450 万下降到 180 万。但是在发展中国家急性腹泻仍然是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 WHO 和 UNIEF 已经公布了新修订的《腹泻临床管理推荐实施指南》,腹泻病治疗研究也取得了两项重要的成果,旨在大幅度降低腹泻儿童死亡数。 腹泻病治疗研究取得两项重要的成果,第一项是新的口服补液盐配方(“低渗” ORS )配方,将钠浓度降到 75 mmoL / L 、葡萄糖浓度降低到 75 mmol / L 、总的渗透压降低至 245 mOsm / L 的“低渗” ORS ( hypoosmolarity ORS )配方有助于缩短腹泻持续时间,减少大便的量以及减少静脉补液。第二项是补充锌有利于缩短腹泻病程、减轻病情并预防未来 2 ~ 3 个月内的腹泻复发。 WHO 和 UNICEF 在 2019 年联合发表了新修订的腹泻管理推荐指南,该指南得到美国国际开发署和全世界许多专家的协助支持。新指南中仍强

轮状病毒及护理

轮状病毒及护理 轮状病毒是什么 让宝宝有苦难言的轮状病毒其实是一种双链糖核酸病毒,主要通过感染小肠上皮细胞,产生肠毒素,进而损坏细胞,引起腹泻。每年秋季都是轮状病毒“发威”的时期,国内约有1000万的婴幼儿会感染。 轮状病毒传染性极强,可通过粪口或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病毒感染的衣物、玩具、餐具传播。妈妈的双手也是传播途径之一,如果不清洗就与宝宝接触,宝宝吃手指时会一并把病毒吃下肚子。另外,宝宝们分享玩具也是病毒快速扩散的方式,严重时甚至出现大规模传染。 5岁以下的宝宝是轮状病毒的易感人群,其中6个月-2岁的宝宝易感性最高,因为这一年龄段的宝宝体内缺乏抗病菌,抗病毒能力差,因此,妈妈要提高警惕。 轮状病毒感染症状 宝宝感染轮状病毒,症状与肠胃炎相似,如呕吐、腹泻、腹痛、发热。但妈妈别把两者混淆。与肠胃炎相比,轮状病毒性腹泻呕吐较为突出。呕吐常先于腹泻,一般会持续3天,而腹泻则会持续3-8天,一天腹泻次数可达10次以上。腹泻物为草绿色或黄色水样大便,有时可有粘液,还散发出恶臭味。 如果宝宝病情加重,严重时会出现脱水、酸中毒、休克症状,甚至还会出现肠套叠、胃出血、紫癜、脑炎、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等并发症。妈妈一旦发现宝宝吃不下饭,还上吐下泻、无精打采的,甚至有脱水症状,就应立即带宝宝到医院就诊。 轮状病毒如何护理 宝宝感染了轮状病毒,往往因身体的不适而哭闹不止,为了帮宝宝缓解病痛,防止病情加重,妈妈要如何做好护理呢?机智妈会用以下7招: 1、增加饮水 轮状病毒对宝宝最大的危害是引起脱水,所以增加饮水,防止重度脱水尤为重要。妈妈可在宝宝腹泻期多让宝宝喝富含电解质的液体,如米汤、苹果汁等。 2、适当喂母乳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的分离鉴定

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201 5 - 2016学年第2学期 课程名称:兽医学专业基础理论 任课教师:贾斌(教授) 专业:预防兽医学 年级:2015级 学号:2015201711 姓名:赵阳 2016年6月11日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生物学特性和分离鉴定的研究进展的综 述 摘要: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是反刍动物和猪体内广泛存在的危害动物健康的重要病原体。BVDV感染牛后主要引起牛的持续性感染、免疫耐受、免疫抑制、繁殖障碍及急慢性黏膜病等临床症状,给养牛业造成重大的损失。其致病机理非常复杂,给该病的治疗和根除带来极大的困难。随着分子病毒学研究的发展以及对猪瘟病毒和黄病毒科其他成员的研究,人们在BVDV 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就此,作者从BVDV入侵细胞、在细胞内的复制以及与宿主蛋白分子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有助于阐明BVDV 致病和在体内持续存活的机制,为该病的防治和疫苗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病毒复制;宿主细胞;相互作用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 arrhea Virus-BVDV),又称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 Mucosal Disease Virus BVD-MDV)是一种世界范围广泛分布的危害动物健康的重要病原体。它不仅感染牛,而且能够感染猪、绵羊、山羊、鹿、骆驼及其他野生动物[1]。临床上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症状,主要包括牛的病毒性腹泻、急慢性黏膜病、免疫耐受和持续性感染、免疫抑制、繁殖障碍、血小板减少和出血症等,致病机理非常复杂,由于缺乏有效的防控技术,使该病在全球普遍流行,严重影响养牛业生产的各个环节[2]。BVDV是一种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通过依赖宿主细胞生物和生物化学的遗传多样性及生命周期复制和生存。同其他病毒一样,感染BVDV 的细胞对那些有利于病毒复制和生存的基因表达进行了修饰,上调宿主细胞中参与翻译和翻译后过程的编码基因,下调与细胞能量产生和细胞结构相关的编码基因。在动物机体。可见,BVDV,在动物机体内复制完成感染的过程中宿主细胞对于病毒的复制、包括蛋白翻译、蛋白修饰、蛋白转运以及子代病毒的释放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在病毒侵染的过程中,哪些宿主分子参与了病毒的复制?哪些病毒蛋白影响了宿主的信号转导途径?这些显然是揭示B VDV致病和持续性感染的关键问题,但是目前对于BVDV蛋白参与病毒复制、与宿主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报道很少,更多的了解则是来源于同属猪瘟病毒(CSFV)和同科丙型肝炎病毒(HCV)的研究。作者从BVDV侵染细胞、BVDV的复制以及与宿主蛋白的相互作用3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认识BVDV的侵染机制和开发新的防治药物及疫苗提供依据。 1、BVDV致病机理 1.1 BVDV持续感染与免疫耐受 持续感染 (persistent infection,PI)是BVDV感染动物的一种重要临床型,也是BVDV在自然环境中维持存在的一种形式,是由于妊娠母畜在怀孕早期(约姓娠 120天 )通过子宫内感染非致细胞病变型 (N

儿童腹泻病诊治专家共识

儿童腹泻病诊治专家共识 发表时间:2009-08-06发表者:陈洁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消化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感染学组、中华儿科杂志通讯作者:陈洁浙江大学医学院儿童医院(杭州310003) 一.概述 腹泻病为多种病原、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疾病,是儿童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除中国外,全世界每年有10亿人患腹泻,其中5亿在发展中国家。我国自解放后,尤其自80年代以来,经济和卫生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但由于原有基础薄弱,仍属发展中国家,根据我国卫生部防疫司(现疾病控制司)的调查结果分析,我国每年有8.36亿人次患腹泻,其中5岁以下小儿占3亿人次,腹泻病年发病率约为0.7次/人,5岁以下小儿的年发病率平均为1.9次/人。世界卫生组织于1978年制订全球性腹泻病控制规划,1980年正式实施,1991年推出第一版《腹泻病诊断治疗指南》,这些规划和指南的实施,尤其是口服补液盐的应用,对于减少腹泻儿童的死亡已取得良好的效果,到2005年,全球5岁以下小儿因急性腹泻年死亡人数已从1979年的450万降至160万。在我国,1992年卫生部委托全国有关专家制订《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该方案在全国的实施对提高我国腹泻病的诊治水平和降低腹泻病的死亡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腹泻病仍为常见病,而且是5岁以下儿童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在腹泻的治疗中,存在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和过多使用静脉补液等问题。

近年来,对于腹泻病治疗的研究中有两项重要的成果:①将钠浓度降到75mmol/L、葡萄糖浓度降低到75mmol/L、总的渗透压降低到245mOsm/l的“低渗”ORS(hypoosmolarity ORS)配方有助于缩短腹泻持续时间,减少大便的量以及减少静脉补液;②补充锌有利于缩短腹泻的病程、减轻病情并预防未来两三个月内的腹泻复发。为了完善在腹泻治疗管理中的综合治疗策略,大幅降低腹泻儿童的死亡数,实现到2015年五岁以下小儿因腹泻死亡数比1990年减少三分之二的新千年目标,WHO和UNICEF在2005年联合发表了新修订的腹泻管理推荐指南,该指南得到了美国国际开发署和全世界许多专家的协助支持。新指南中仍强调口服补液重要性,推荐使用新ORS(“低渗”ORS)配方取代以前的ORS 配方,并且强调所有患儿在腹泻发生时及早补充锌。新ORS的配方和组成见表1. 表1. 新ORS配方和组成 考虑到各国和各地区的具体情况,“低渗”ORS的组成有一个允许范围:总溶

轮状病毒 腹泻病例分析

轮状病毒性肠炎、中度等渗性脱水病例分析 1.病例介绍 姓名:xxx性别:男年龄:11月住院号:19003585 入院日期:2019-04-29出院日期:2018-05-03患者,男,11月,主因“解水样便伴发热4天,尿少伴精神萎靡1天”入院。患儿入院前4天解黄色水样便7-10次/日,带少许粘液,无腥臭味,量多少不定。无脓血便,无里急后重感,无便前便后哭闹。呕吐胃内容物,进食时呕吐明显,2-4次/日,非喷射性呕吐。发热,呈不规则发热,每日2-3次,体温最高达38.5℃。在家给予“蒙脱石散;妈咪爱”等药口服治疗,发热时给予“布洛芬混悬液 3.5ml/次”口服后体温下降正常但易反复发热。近1天来腹泻次数增加,夜间出现尿少,精神萎靡,哭时泪少。无烦渴、无思饮。今急来就诊办理住院治疗。自病以来饮食渐差,思睡,体重无明显变化。 个人史及家族史:G2P2,足月。顺产。出生体重:2750克。否认产伤窒息史。母乳喂养。现食母乳+普食。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成员中无传染病史,无遗传性病史,无肿瘤病史。 体格检查:T:36.8℃HR:120次/分R:34次/分W:8Kg,精神萎靡,哭声弱,泪少,前囟凹陷(约1.0cm×0.8cm),眼眶凹陷,口唇干,皮肤无花斑,皮肤弹性降低。腹部轻度膨隆,软,无拒按,肝脾未触及,肠鸣音10次/分。手足凉。毛血管充盈时间3秒。 辅助检查:4月29日:血常规:WBC12.8×10^9/L,N61%PLT430×10^9/L,CRP4.44mg/l;粪便常规:轮状病毒抗体:阳性,潜血:

(++);肝功:ALT:43.4U/L;AST:55.7U/L;肾功:UA:583umol/L;电解质:钙Ca:2.28mmol/L,钾K:3.01mmol/L,钠Na:133mmol/L;氯CL:104mmol/L;血气分析:正常。心电图:窦性心律,律齐。4月30日尿常规+镜检:蛋白质:(1+),白细胞:(+),潜血:(+);5月1日复查血常规:10.02×10^9/L,N51%,PLT230×10^9/L;复查电解质:钾K:4.01mmol/L;钠Na:132mmol/L;氯CL:112 mmol/L;尿酸:235umol/L;5月2日复查尿常规+镜检:蛋白质:(-),白细胞:(-),潜血:(-);粪便常规:轮状病毒抗体:弱阳性,潜血:(-)。 2.诊疗经过 患儿发病特点:①11个月婴儿,起病急,春夏交替季;②解黄色水样便,7-10次/日,伴发热、呕吐,尿少;③精神萎靡,中度脱水征,腹部稍膨隆,肠鸣音10次/分,手足凉,毛血管充盈时间3秒。入院前无相关实验室辅助检查。接诊患儿时需解决的问题:①该病最可能诊断?②收住后首先需做些什么?③第一天静脉补液方案?有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后结合患儿病情需解决的问题:①该病诊断?②诊疗方案?③怎样和患儿家长沟通患儿病情及相关卫生常识宣教? 入院诊断:急性中型腹泻;中度脱水。 入院诊疗:①根据患儿病史及大便性质考虑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几率大,应防止疾病传染扩散,给予病房隔离,加强婴儿使用物品、医疗用品的管理,粪便管理,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②因患儿解水样便7-10次/日,伴发热、呕吐、精神萎靡、小便少,皮肤弹性降低,

最新儿童腹泻病的诊断治疗原则

儿童腹泻病的诊断治 疗原则

儿童腹泻病的诊断治疗原则 首医大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儿科 郑军 写在课前的话 腹泻病是我国的常见病之一,同时也是5岁以下儿童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虽然世界卫生组织1991年推出第1版的《腹泻病诊断治疗指南》。这些规划和指南的实施,尤其是口服补液盐的应用,对于减少腹泻儿童的死亡已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在腹泻的治疗中,尚存在不合理应用抗生素和过多使用静脉补液等问题。因此本课讲课的儿童腹泻病诊断、规范化治疗对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有重要意义。 一、概述 比次数更重要。腹泻病为多种病原、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疾病,是儿童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儿童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除中国外,全世界每年有 10 亿人患腹泻,其中 5 亿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我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每年有 8 .36 亿人次患腹泻,其中 5 岁以下儿童占 3 亿人次,腹泻病年发病率约为 0 .7 次/人, 5 岁以下儿童的年发病率平均为 1 .9 人。 世界卫生组织 1978 年制订全球性腹泻病控制规划,1980 年正式实施, 1991 年推出第 1 版的《腹泻病诊断治疗指南》。这些规划和指南的实施,尤其是口服补液盐的应用,对于减少腹泻儿童的死亡已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至今,腹泻病仍是我国的常见病之一,

也是 5 岁以下儿童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在腹泻的治疗中,尚存在不合理应用抗生素和过多使用静脉补液等问题。 多年来口服补液疗法治疗急性腹泻获得了成功。从 1978 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 )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UNIEF )将口服补液盐作为治疗急性腹泻脱水的首选疗法后,使5 岁以下儿童急性腹泻的死亡人数从 450 万下降到 180 万。但是在发展中国家急性腹泻仍然是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 WHO 和 UNIEF 已经公布了新修订的《腹泻临床管理推荐实施指南》,腹泻病治疗研究也取得了两项重要的成果,旨在大幅度降低腹泻儿童死亡数。 腹泻病治疗研究取得两项重要的成果,第一项是新的口服补液盐配方(“低渗”ORS )配方,将钠浓度降到 75 mmoL / L 、葡萄糖浓度降低到 75 mmol / L 、总的渗透压降低至 245 mOsm / L 的“低渗” ORS ( hypoosmolarity ORS )配方有助于缩短腹泻持续时间,减少大便的量以及减少静脉补液。第二项是补充锌有利于缩短腹泻病程、减轻病情并预防未来 2 ~ 3 个月内的腹泻复发。 WHO 和 UNICEF 在 2005 年联合发表了新修订的腹泻管理推荐指南,该指南得到美国国际开发署和全世界许多专家的协助支持。新指南中仍强调口服补液重要性,推荐使用新ORS (“低渗” ORS )配方取代以前的 ORS 配方,并且强调所有患儿在腹泻发生时及早补充锌。 新的口服补盐液的配方和组成如下表:

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解读

万方数据

生堡』b型苤盍垫!!玺生旦筮塑鲞箜生期垡b虫』呈些坐:垒P型垫!Q:!些堡:奠垒堡 其中一个方法是通过减少液体中钠和葡萄糖浓度、降低ORS 溶液的渗透压以避免高张液体的不良作用。2001年在美国 纽约举行的咨询技术会议上评论了相关的研究,认为WHO 和UNICEF推荐用低渗ORS治疗急性非霍乱腹泻患儿是有 效和安全的…。 低渗ORS与标准ORS比较,在补充累积损失量期间,粪 便排出量较标准ORS少36%,呕吐次数较标准ORS减少16 次,口服补液失败(需改用静脉补液病例)减少33%;在补 液治疗24h后平均血钠浓度明显低于标准ORS组。但低渗 ORS组未出现低钠血症或使原有的低钠血症加重,两组尿量 相近,说明低渗ORS不但疗效好,而且安全,对急性非霍乱 腹泻患儿补液有益。其他研究中,ORS总渗透压210—268 mmol/L、钠浓度50—75mmol/L。与标准ORS比较,粪便排 出量减少20%,呕吐减少30%。低渗ORS对A,3L霍乱与标 准ORS同样有效和安全,而在成人霍乱患者,无症状、暂时 性低钠血症发生增加,提示成人霍乱患者可以使用低渗 ORS,但应监测血钠浓度¨4…。 三、补锌 锌是体内200余种金属酶的必要组成成分,参与调节 DNA的复制和核酸合成,影响细胞分化与复制;对免疫系统 发育和功能的维持、调节起重要作用;能有效改善机体中各 抗氧化物之间的协同关系,从而提高其总体抗氧化损伤能 力;对儿童肠结构与功能起着重要作用,缺锌可导致肠绒毛 萎缩、肠道双糖酶活性下降,补锌能加速肠黏膜再生,增加刷 状缘酶水平。腹泻时补锌,是考虑到锌在细胞生长和免疫功 能方面起着核心作用。 儿童是缺锌的高危人群。据报道,在世界范围内大约有 三分之一的儿童缺锌,发展中国家儿童缺锌较为普遍。土耳 其一项对7—12岁儿童体内锌含量的研究,收集发样412 份,血样686份,低于正常值范围低限的儿童分别占88%和 66%。巴西、危地马拉、墨西哥和波多黎各有关锌缺乏的调 查发现,锌摄入量的中位数为50%一80%每日膳食营养素 供给量(RDA)¨J。我国锌缺乏检出率为18.4%一37.2%, 婴幼儿组为甚,个别报道高达57.1%,且农村儿童缺锌状况 较城市严重。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发现我国城市6岁以下 儿童锌摄入量不到RDA的二分之一,男女分别为31.3%和 32.6%[Ill。腹泻时锌大量丢失,加剧了已经存在的锌缺乏。 腹泻导致血锌浓度的降低与腹泻的持续时间有关,腹泻和锌 缺乏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 产生恶性循环可能还有其他的潜在机制:(I)IL.1在急 性应答中是主要的细胞因子,注射IL.1a使66%缺锌大鼠产 生腹泻,而喂饲良好的大鼠无发病,提示缺锌个体对腹泻易 感。(2)NO能激活环磷酸鸟苷(cGMP)合成,进而导致肠道 分泌增加和腹泻的产生。而锌能有效清除NO。(3)在锌缺 乏实验中发现了超常的尿鸟苷酸肽。尿鸟苷酸肽是鸟苷酸 环化酶c(GC.C)的激活因子,Gc-C可引起cGMP的合成,促 进肠道分泌增加和产生腹泻;同时,C,C—c是大肠杆菌肠毒素 的靶位之~,因此,锌缺乏、神经肽上调、肠道分泌过量之间?261? 相互关联¨…。 腹泻患JLSb锌治疗的研究发现,治疗组康复时间较安慰 剂组明显缩短,腹泻病程大约缩短20%。补锌还可使病愈 后数天腹泻发生率减少20%,治疗组大便排出总量减少 18%一59%。在急性腹泻,与对照组相比,补锌治疗使腹泻 次数减少25%,粪便总量减少30%,使7d以上腹泻所占比 例降低25%,因此显著降低迁延性腹泻的比例。治疗5岁 以下持续性腹泻,与对照组相比,患儿继续腹泻的可能性减 少24%,治疗失败率或死亡率降低42%,补锌能降低迁延性 腹泻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值得注意的是,在年龄小于 12个月的男性患儿、消瘦或基础血锌低的个体有疗效更好 的趋势¨引。为评估补锌对急性和持续性腹泻的预防作用, 荟萃分析包括7个连续性试验(在疾病监测期中每周5到7 次补充I倍或2倍RDA剂量的锌元素)和3个短期试验(在 2到3个月的疾病监测中连续2周补充2到4倍RDA剂量 的锌元素),在连续性试验中,与对照组相比,补锌组的儿童 腹泻发生率下降了18%,患病率降低25%,在短期试验中, 补锌的效果和连续性试验所观察到的相似,与对照组相比, 补锌组的儿童腹泻发生率降低了11%,患病率下降34%,因 而,给发展中国家儿童补锌,无论是连续的还是短期的治疗 都可以明显降低儿童的腹泻发生率¨“。此外,补锌明显促 进血清痢疾抗体的阳转,增加循环B淋巴细胞和血清细胞 CD4/CD8的比例,以及IgA特异免疫球蛋白应答,因而,补 锌对痢疾流行起着预防作用旧-。 补锌应成为腹泻抗生素治疗的辅助治疗。在发展中国 家,对腹泻过分应用抗生素是增加抗药性的最主要原因,孟 加拉的一项研究提示该国农村购买药物中26%是抗生素, 0-4岁儿童常用抗生素治疗腹泻;而以社区为基础的对照 试验中,在补锌治疗地区治疗腹泻时抗生素使用率减少了 70%。去药店买药和到村医院就诊率显著减少,而导致抗生 素不合理使用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到村医院就诊和到药店买 药,这表明,补锌的益处远远不止是降低儿童腹泻的发病率 和死亡率,而且能够降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 在所有同类试验中,锌的作用在不同年龄或营养状况患 儿间无明显差异。不同锌制剂如硫酸锌、醋酸锌或葡萄糖酸 锌疗效相同。专家们做出的结论是:补锌能明显减轻腹泻的 严重性和缩短腹泻病程,并在以后2—3个月减少腹泻的发 生,所有腹泻患儿在腹泻开始时都应该补锌。虽然最佳补锌 剂量尚未确定,但似乎每天用20mg和30一40mg元素锌疗 效一致。到目前为止,该类研究多数来自缺锌较为普遍的东 南亚,但世界其他地方研究也显示相似的结果。 WHO建议,急性腹泻病患儿能进食后即予以补锌治疗, 6个月龄以上,每天补充元素锌20nag,6个月龄以下,每天补 充元素锌10mg,共10一14d…。元素锌20mg相当于硫酸 锌100mg,葡萄糖酸锌140rag。 参考文献 [1]WHO.TheTreatmentofdiarrhoea—Amanualforphysiciansand otherseniorhealthworker.2005.http://www.who.int/child.。 万方数据

某地区轮状病毒性腹泻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某地区轮状病毒性腹泻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苏艳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某地区轮状病毒性腹泻流行病学特点与分布特征。方法使用免疫层析 双抗体夹心法对某地区400例婴幼儿腹泻的粪便标本进行轮状病毒检测。结果400 例婴幼儿粪便标本 中发现211 例轮状病毒, 轮状病毒检出率为52.75%;7~24 个月患儿病毒检出率最高;10~12 月份患儿 的发病率最高。结论轮状病毒是秋冬季节腹泻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 发病高峰在 9~12 月份, 以3 岁 以下的婴幼儿为主要发病人群, 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和年龄阶段性的特点。由于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使用 普通抗菌素治疗无效, 还可能影响到肠道的菌群稳定,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进行病原学分析检测, 根 据结果对症治疗, 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轮状病毒;腹泻;流行病学调查 DOI :10.14164/https://www.360docs.net/doc/ab7323526.html,11-5581/r.2015.23.017 病毒性腹泻的主要诱发原因有轮状病毒感染、杯状病毒 感染以及形状病毒感染等[1] 。有将近42%的轮状病毒感染者 没有明显的症状, 主要传播途径为粪-口传播, 经过1~3 d的 潜伏期, 出现呕吐、腹泻、发热等症状, 具有极强的传染性[2] 。 当前医学界并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方法, 抗生素药物不但无效 而且可能影响肠道菌群稳定。所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一定要 尽快明确是否为轮状病毒感染, 及时采取对症治疗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某地区医院2014 年1~12 月对400 例婴幼 儿腹泻的粪便标本进行轮状病毒检测。其中男209 例, 女 191例;年龄40 d~5 岁, 平均年龄(2.34±0.86) 岁。 1. 2 方法应用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法对400 例婴幼儿的 粪便标本进行轮状病毒检测, 对其临床检验结果进行回顾性 分析。实验室试剂为背景万泰生物药业公司生产的轮状病毒 诊断试剂盒。 2 结果 共发现211例轮状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检出率为52.75%; 其中114 例男患儿检测结果为阳性, 轮状病毒检出率为 54.55%, 97 例女患儿的检测结果呈阳性, 检出率为50.79%。 对患儿的发病年龄进行统计发现:0~6 个月患儿中有 31 例结果为阳性, 检出率为14.69%;7~12 个月患儿中94例 结果为阳性, 检出率为44.55% ;13~24 个月患儿中72 例阳 性, 检出率为34.12%;25~36 个月患儿中9 例阳性, 检出率 为 4.27%;>37个月的儿童中有5例检出阳性, 占2.37%。对 患儿的主要发病日期进行统计:211 例患儿中14 例在1~3

感染性腹泻诊治指南

感染性腹泻诊治指南 疾病简介: 感染性腹泻(Infectious diarrhea)是指各种急性、慢性的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感染引起肠道炎症所致的腹泻。我们也把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称为感染性腹泻,为狭义上的感染性腹泻,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丙类传染病。 病因 感染性腹泻的原因有很多,也有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的腹泻,如果是感染性慢性感染,有细菌感染,有比较特殊的像结核杆菌(N/med tuberculosis bacili)的感染,也可能造成慢性腹泻,当然其他的慢性感染也可以。 还有一些是非感染一类的,对于慢性腹泻来讲,跟急性腹泻比较起来非感染的更多见,非感染一大类叫慢性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另外还有经常服某种药物引起的慢性腹泻,另外还有老年人的缺血性腹泻,一般是急性的,也有慢性缺血性质的,少见一些。 还有肿瘤,有些肿瘤也可以引起。再有一个是吸收不良,还有一类是肠易激综合症,有些达不到这个标准,但是也属于功能性的。还有全身疾病也可以引起慢性腹泻,尿毒症等等,慢性腹泻很复杂,病因很多,一旦有慢性腹泻的症状最好不要掉以轻心,到医院来看看,首先查明原因是什么。 感染性腹泻不明原因只是暂时查不出原因,但是一定是有原因的,这需要通过系统的诊断。常规检查查不出来的,有些特殊检查能查出来。在诊断的时候,我们一步一步地从最常规的检查查起,不会一下子全面地所有检查一块儿上,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他最可能的是什么,先做那个检查,除外以后再考虑其他的。明确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疾病,才能根据病因做针对性的治疗。 临床表现 腹泻,大便每日≥3次,粪便的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 亦可为粘液便、脓血便 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及全身不适等 病情严重者,大量丢失水分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1、分泌性腹泻(Secretory diarrhea)

儿童腹泻病的诊断治疗原则

---------------------------------------------------------------最新资料推荐------------------------------------------------------ 儿童腹泻病的诊断治疗原则 儿童腹泻病的诊断治疗原则首医大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儿科郑军写在课前的话腹泻病是我国的常见病之一,同时也是5岁以下儿童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虽然世界卫生组织1991年推出第1版的《腹泻病诊断治疗指南》。 这些规划和指南的实施,尤其是口服补液盐的应用,对于减少腹泻儿童的死亡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但是在腹泻的治疗中,尚存在不合理应用抗生素和过多使用静脉补液等问题。 因此本课讲课的儿童腹泻病诊断、规范化治疗对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有重要意义。 一、概述腹泻是指大便中水分及大便次数异常增加,通常 24 小时之内 3 次以上。 大便的性状比次数更重要。 腹泻病为多种病原、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疾病,是儿童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儿童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除中国外,全世界每年有 10 亿人患腹泻,其中 5 亿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我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每年有 8 . 36 亿人次患腹泻,其中 5 岁以下儿童占 3 亿人次,腹泻病年发病率 1 / 12

约为 0 . 7 次/人, 5 岁以下儿童的年发病率平均为 1 . 9 人。 世界卫生组织 1978 年制订全球性腹泻病控制规划, 1980 年正式实施, 1991 年推出第 1 版的《腹泻病诊断治疗指南》。 这些规划和指南的实施,尤其是口服补液盐的应用,对于减少腹泻儿童的死亡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但是至今,腹泻病仍是我国的常见病之一,也是 5 岁以下儿童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在腹泻的治疗中,尚存在不合理应用抗生素和过多使用静脉补液等问题。 多年来口服补液疗法治疗急性腹泻获得了成功。 从 1978 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 )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UNIEF )将口服补液盐作为治疗急性腹泻脱水的首选疗法后,使5 岁以下儿童急性腹泻的死亡人数从 450 万下降到 180 万。 但是在发展中国家急性腹泻仍然是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 WHO 和 UNIEF 已经公布了新修订的《腹泻临床管理推荐实施指南》,腹泻病治疗研究也取得了两项重要的成果,旨在大幅度降低腹泻儿童死亡数。 腹泻病治疗研究取得两项重要的成果,第一项是新的口服补液盐配方(低渗 ORS )配方,将钠浓度降到 75 mmoL / L 、葡萄糖浓度降低到 75 mmol / L 、总的渗透压降低至 245 mOsm /L 的低渗 ORS ( hypoosmolarity ORS )配方有助于缩短腹泻持续时间,减少大便的量以及减少静脉补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