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浅析

一
相应的核算方法 ,提高收益或 隐藏亏损 。 ( 二) 关联 交易的调 节 目前 ,在我国证券 市场 中,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 管理 的 行为相当普遍 ,上市公 司与其控股公司之间通过优质资产注入 、置换 劣 质资产 、更换 经营项 目和转移利润等非公平交易 ,在短期 内迅速提升 上 市公司的经营业绩 ,重组绩效 。 ( 三) 资产债务重组 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上 ,一些上市公司往往利用资产 重组达到扭 亏为 盈 的 目的,债务重组时 的利得作为营业外 收入计人资本公 积 ,在财务报 表 中就反 映出增加利 润 ,而在 计算 每股收益 时 叉不必将 增 加的部 分扣 除,这为上市公 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 了很大 的空 间。 三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 的治理
我 国上市公司 目前的治理结构存 在着很多 问题 ,比如公 司股权高度 集 中、董事会结构不合理等。要健 全公 司治理结构 ,规 范盈余 管理 ,可 以从 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 l 、优化股权结构 我 国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股权相 当集 中,并且有很大一部分不 能 自由 流通 ,首先应该降低第一大股 东的持股 比例 ,降低 国有 股股权 的 比重 , 或者直接注销部分国有股。 2 、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我 国现行的独立董事制度要求独立董事 比例至少为三分之 一 ,可 以 适 当提高独立董事的 比例 ,并且在各 个环节上 加强独立 董事 的独 立性 , 独立董事的报酬 可由专 门的独立董事基金支付。独立董事的专业性也 是 个重要 影响因素,独立董事应该要具备一定的公司管理经验和财务 管 理知识 。 3 、改革企业业绩考核制度和管理者薪酬制度 单 一的业绩评价指标直接作用于管理者的薪酬制度 ,从而影 响企业 管理者的行为 ,成为其盈余管理操纵 的直接原因。首先应该要建立经 济 增加值 与平衡积分卡相结合 的综合业绩评价体系 ,遵循企业业绩评价从 局部到全面 , 从 短期 到长期 的考核原则。而管理者薪酬制度也应该兼顾 短期和长期经 营业绩 ,比如基本薪资 、奖金与股权 激励相结合 。 ( 二)加强外部监督 1 、 加强注册会计师的监督作用 目 前 我国上市公 司不规范 的盈余管理行为还很普 遍 ,应该要对其进 行更强有力 的外部制约 ,首先就应该完善审计监督制 度 ,加强注册会计 师的独立性 ,并对其行为进行规范 ,建立完善的审计 直翻体系 ,加大其 审计舞弊行为 的处罚力度 ,使注册会计师真正做到客观、公正 的审计 。 2 、完善监管制度 目前我 国证监会关于上市 、配股 、停牌 的规定相对单 一,应 当建立 个多维控制体系 ,制定完善的新股发行 以及配股程序 。另外 ,证监会 应该明确监管职责 ,加强监管力度。
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

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摘要】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大量盈余管理行为。
本论文以盈余管理为议题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象及动机,提出规范不正当盈余管理的若干措施。
【关键词】盈余管理;上市公司;资本市场盈余管理是二十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管理理论。
企业管理人员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为了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而作出的会计选择,一般称之为盈余管理行为。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数量的日渐增多,股权的逐步分散,利益分配机制的转换,一方面滋生盈余管理行为的土壤日渐丰厚,另一方面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空间也在延伸,因此,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如何正确应用盈余管理理论,有关各方如何对盈余管理行为实施有效监管成为当前迫切需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一)企业筹措资金包括:(1)争取股票发行与上市。
争取发行的机会十分难得,《公司法》对企业上市有严格的规定,如必须在近三年内连续盈利,才能申请上市。
为了确保新股发行和上市资格,企业不得不进行适当的盈余管理以争取发行资格。
(2)配股。
大多数公司争取上市的目的是为了能方便地向社会筹集资金。
目前,我国对上市公司配股资格审查中,净资产收益率是唯一的盈利方面要求。
为了达到配股及格线,上市公司则积极利用盈余管理调整净资产收益率。
(3)为了避免股票被摘牌。
按现行规定,上市公司如果连续三年亏损,要暂停上市,限期内未消除亏损的,其股票将被摘牌,即终止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
因此,许多公司会采取一些盈余管理方式,尽量避免连续三年亏损,以逃避惩罚。
(二)企业管理者的政治动机——为了业绩考核企业的经营业绩,其考核方法一般以财务指标为基础,如利润计划的完成情况、投资报酬率等,均是经营业绩的重要考核指标。
经营业绩的考核,不仅涉及到企业总体经营情况的评价,还涉及到企业厂长经理的经营管理业绩的评定。
另一方面,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由国企改制而成,国企长期存在的平均观念使得管理者不能、也不敢取得较高的报酬。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析

从 公 司 内部 分 析 : 由于 股 份 制 公 司 制 度 方 面 的缺 陷 , 公 司
经 营 者 和 股 东 之 间委 托 代 理 关 系 的 存 在 , 双 方 利 益 主 体 不 仅 存
在 着 利 益 冲 突 , 双 方 的信 息 也 是 不 对 称 的 ,信 息 之 间 的 交 流 受 到 了影 响 和 阻 碍 ,足 盈 余 管理 的 出 现 的 基 本 条 件 , 也 是 其 存 在 的基 本 原 因 ; 公 司 的 管 理 者 当 局 为 了 上 市公 司 的整 体 利 益 进 行
其 二 ,由于 委托代 理 问题 ,公司 管理层 和股 东之 间存 在信 息不
3 .规范我 国上 市公 司盈余 管理 的对策 和建议 3 . 1 股权 制度 改革
对称 现 象 ,使得 公 司管理 层有 动机 进行 盈余 管理 来追 求 自身利益 的 分 离推动 了盈余 管理 的产生 和发展 。 2 .我 国上市公 司进 行盈 余管理 的 原因分 析
在 完成 审计 工作 阶段 ,注册 会计 师应 当取得 企 业的 书面 说明 ,
通 过对 各种 来源 的证据 的分 析评 价 ,得 出审 计结 论 。 都 需要 就有 关事 项进 行 必要 的沟通 ,对 此 时段 的工作 可 以进行 必要
的整合 。在 沟通 过程 中,注册 会计 师可 用充 分 的证据 ,说 明企 业 内
上 市公 司利用 会计 政策 变更 和 以权 责发 生制 为基 础 的应 计项 目
豳 内外一 些学 者通过 实证研 究 发现 ,股权 结构 以及治 理结构 对
的流通股 比例 对盈 余 管理都 是不 利 的,而 我国 的股权 制度 恰恰 是股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文献研究综述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文献研究综述摘要:盈余管理已经成为公司金融领域最活跃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西方许多国家曾出现过的盈余管理问题,不可避免的也出现在我国。
本文主要对近期以来关于盈余管理动机理论发展和实证研究的主要脉络进行全面回顾,分别从资本市场动机、契约动机和政治成本动机总结了关于盈余管理动机的实证研究成果。
关键词:盈余管理动机;资本市场动机;契约动机;政治成本动机一、引言我国独特的经济环境与公司治理结构使得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一致。
为规避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的管制,从而取得上市融资与再融资资格以及避免被强制退市是当今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然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用来解释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比较流行的经济契约理论和资本市场定价理论,对解释当今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是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以及高层管理人员股权激励的大量实施以后,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和高层管理人员会更关心公司的股价,有可能进行大量的盈余管理从而影响公司股价,监管者和投资者也应对此进行关注。
二、基于资本市场动机的盈余管理(一)盈余管理与股票发行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和会计盈余之间具有正向相关关系,较高的会计盈余能带来较高的股票价格。
因此,待上市公司管理层具有股票发行前提高会计盈余的盈余管理动机。
阎达五等(2001)发现公上市司在上一年采取向上的盈余管理,然后管理层转回了之前进行的盈余管理,并且发现相比较非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上市公司来说,上市公司在首次公开募股年份以及之后几年中更可能采用使会计盈余增加的坏帐准备计提比例和折旧政策。
(二)盈余管理与企业并购学者对上市公司在并购过程中的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换股并购和管理层下市收购这两个领域。
杜斌(2004)以一年间管理层下市收购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显示管理层下市收购公司在收购之前一年的应计会计利润显著为负值,显示管理层在下市收购前采用了降低会计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及治理对策研究

学术论坛2006N O.14Sci en ce an d Tec hno l o gy C o ns ul t i n g H er al d科技咨询导报1盈余管理理论分析1.1概念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人员为了获得局部或私人利益利用合法的调节和违规的操控等各种手段蓄意地对财务报告盈余及其辅助信息进行加工控制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会计权责发生制的运用产生大量的估算和预计收益没有唯一的标准而收益在衡量公司价值计量管理报酬纳税和利润分配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如果管理者能从多种会计政策中进行选择的话他们将选择那些能使自身效益最大化或者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可见适度的盈余管理能为企业赢得理财和经营活动的弹性空间说明了企业的有关利益主体会采取合法手段来追求自身利益的实现它是一个企业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1.2主体和客体盈余管理行为的主体是公司的管理当局即公司的经理董事会以及其他有现实和潜在利益关系的参与者包括为拟发行上市公司和已上市公司提供中介服务的券商会计师和律师作为企业会计信息的加工者和披露者上述主体有权利和机会选择会计政策和方法有权利变更会计估计有权利安排交易发生的时间和方式或对上述选择施加影响等盈余管理的客体主要是会计准则会计方法的多样选择性会计估计事项的不确定性此外时间特别是时点的选择也是盈余管理的对象之一在研究盈余管理时我们必须同时具有时间和空间的观念公认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等属于盈余管理的空间因素会计方法的运用时点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则可看作是盈利管理的时间因素2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分析2.1高层经营管理人员逐利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人股东与代理人企业管理当局两者的目标不一致信息不对称只要不存在一种能够反映企业行为的充分信息指标企业管理当局总要利用其信息优势侵犯股东权益因此股东与企业管理当局往往通过签订管理合约使两者的目标趋同一个有效的管理合约应当能恰到好处地激励企业管理当局选择采取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行为但企业总价值的变动很难被观测到从而使企业收益成为衡量企业总价值变动的最适当的指标正是主要依靠这一盈利指标委托人往往除了支付给企业管理当局固定的薪金外还要支付奖金甚至股权与期权奖金等收入的存在驱使企业管理当局经常采取寻机性会计行为以使自己的收入最大化由于会计信息的不对称和监督成本的存在委托人对会计利润进行调整往往得不偿失这决定了企业管理当局有能力和条件通过实施选择和变更会计政策等盈余管理行为来达到其目的2.2避税与政治成本公司盈余管理的避税动因是十分明显的合理避税之所以成为可能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税法体系还不十分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颇多另一方面是由于公司管理者在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选用上有较大的灵活性政治成本是指某些企业面临着与会计数据明显正相关的严格管制和监控一旦财务成果高于或低于一定的界限企业就会招致严厉的政策限制从而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企业面临的政治成本越大管理者越有可能调整当期报告盈余特别是战略性产业特大型企业垄断性公司其报告盈余较高时会引起媒介或消费者的注意政府迫于政治压力往往会对其开征新税进行管理或赋予更多的社会责任为了避免发生政治成本管理者通常会设法降低报告盈余以非暴利的形象出现在社会公众面前2.3债务契约按照目前国际通行的公司有限责任制度债权人处于较为不利的地位企业用所获得的资金进行投资投资成功后股东可得大部分剩余而债权人只能获得固定的利息如果投资失败股东在破产时可不必偿付全部债务而债权人要承担全部后果因此债权人为了减少代理成本和风险保证到期收回本息在贷款时往往要求债务人提供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财务报告并在债务合同中订有一系列以会计数据定义的保护性条款如果债务人不能履行合同中的条款则视为违约不仅其贷款面临被收回的危险而且其经营活动的自由还会受到限制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管理当局将愿意选择可增加资产或收入以及减少负债或费用的会计政策以避免产生违约行为即使企业暂时还没有债务合同但从为了将来扩大生产能力比较顺利地筹集到资金的目的考虑企业仍有可能会采取有利于收益增加的会计政策所以企业的债务安排也是其实施盈余管理行为的重要动因3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研究3.1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实际上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的盈余管理问题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有着直接关系;一股独大所有者不到位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内部激励和监督机制不健全等等因此要解决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关键是要完善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由于国有股的所有者缺位不可能得到真正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多少总是存在的所以应通过有效的途径最大限度地降低所有者缺位产生的不良影响减持国有股是切实可行的办法通过减持国有股降低国有股的持股比例逐步实行股权分散化最终变国有股控股为非控股尤其是对于完全适合市场竞争的非国计民生的企业国家股甚至可以完全退出这些行业3.2强化对注册会计师业务质量的检查监督对业务质量的检查监督要贯穿于审计业务的始终从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实施审计查证到做出审计报告直到归入审计档案对于每一位助理人员所完成的工作首先应由同等的或较高技能的人员进行检查以确定已完成的工作是否遵守了审计准则及事务所内部业务规范的规定对于每一个审计项目会计事务所都要进行复核具有复核责任的有关人员应对参与各项审计项目有关人员的工作结果进行适时的复核以确信其符合独立审计准则及全面质量控制的要求复核的主要内容包括总体审计计划和具体审计计划对固有风险及控制风险的评价包括符合性测试结果对总体审计计划和具体审计计划所做的修改等等此外在出具审计报告前会计师事务所可根据需要委派未直接参与审计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同业复核3.3加快制订和出台新的具体会计准则加快制订和出台新的具体会计准则特别是目前问题较多的企业资产重组报表合并准则等尽量避免会计处理中的无法可依现象近年来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行为愈演愈烈究其原因有相当一部分是将资产重组作为操纵利润的一种手段通过资产的个体置换上市公司在非市价基础上将收益低的资产从关联企业那儿换回收益高的资产以达到利润目标通过合并其它企业将被合并企业在合并前的利润归入合并企业中以弥补亏损实现盈余目标因此应颁布有关资产重组的具体准则以规范上市公司的行为另外上市公司一般都为企业集团中母公司或重要的子公司当它为母公司时对其编制的合并报表应做出具体的规定颁布具体的会计准则使合并报表形成统一的口径合并报表相互可比这也是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急迫任务参考文献[1]徐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及审计策略.商业会计.2006,(16).[2]朱雪丽.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分析.黑龙江对外经贸.2005.(02).[3]鄢志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和识别方法.财会月刊.2005.(06).[4]韩嫣.试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安康师专学报.2005,(01).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及治理对策研究陈丽萍(厦门市国正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361012)摘要:本文主要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主体和客体进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最后探讨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治理对策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534(2006)10(a)-0181-01181科技咨询导报Sc i e nc e a nd Tec hn ol og y C o ns ul t i ng Her al d。
上市公司“多次摘帽”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

Industry Observation产业观察DCW0 引言ST制度作为我国证券市场特有的一种风险预警揭示制度,针对财务或其他方面出现重大异常的上市企业进行名称冠以“ST”等特别处理,警示投资者谨慎购入。
通常,ST公司会受到监管部门更多的监控关注,以及政策上更加严格的要求,也面临更大的退市风险。
因此,ST公司存在采取一切手段实现“摘帽”的动机。
本文通过对WL公司三次摘帽过程分析,帮助投资者和监管机构识别上市公司在“摘帽”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
1 S T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和手段1.1 动机(1)保有上市资格。
我国特殊的政策制度,使得上市企业能够拥有更多的融资、企业形象、政府补贴等方面的优势。
若企业因连续亏损被暂停或失去上市资格,就可能失去这众多的资源,故而ST企业更有为保壳而实施盈余管理的动机。
(2)管理层保全自身利益。
通常在企业激励制度影响下,企业管理层的薪酬和职业前景皆与企业经营绩效挂钩,在企业亏损面临退市危机的情况下,企业管理层为了保全个人利益,不惜采取盈余管理手段。
(3)外部融资。
充足的资金是每个企业长远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但是绝大多数企业仅靠内部资金是难以满足需求的,必须得到外部融资的支持,而这又需要企业良好的业绩得到外部投资人的信任。
因此,运用各种手段进行盈余管理得到优秀业绩从而摘掉ST标签成为得到融资的必要条件。
1.2 手段(1)会计政策调整。
ST企业会根据经营情况调整企业的会计政策,采取类似变更固定资产折旧和存货发出计价等手法粉饰业绩,从而完成扭亏摘帽。
(2)关联方交易。
ST企业在摘帽的重要年度多有发生关联交易,与企业关联方通过非等价交换从中获利进行人为调整利润,此类交易主要有关联购销和不良资产高价剥离等。
(3)资产重组。
ST企业资产重组的主要手段包括:向关联方高价出售不良资产、高价卖出优质资产等。
这类非正常的资产重组,表面上在短时间内美化了企业利上市公司“多次摘帽”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李 梓,成小雪(北京工商大学,北京 100039)摘要:我国普遍存在大量ST企业出于“摘帽”动机采取各种盈余管理手段达到短期内的业绩提升,更有部分企业盈利情况常年在亏损边缘徘徊,在多次被ST和摘帽间长期游走,每次摘帽都并未从根本上增强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建议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建议
文 /岳 希 朱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 盈余管理 的含 义 ,针对新会 计准 则下上 市公 司盈余 管理 存在的 问题提 出几点改进建 议 。以期 通过本文 的阐述在新会 计准 则背景 下提 高上 市公 司盈余 管理 能 力,减 少盈 余管理动机 ,对有效 维护证 券市场的公平和公正提供理论参 考。 关键词 :盈余 管理 ;新会 计准则 ;上市公 司 中 图分类号 :C 3 . 9 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 - 1 6( 0 1 3() 2 1 2 09 9 6 2 1 )0 2C-0 6-0 盈余管理的含义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 层在不违背现有法律法规 、 会计 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前提下 ,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 等职业判断或构造规划交易事项等经营手段向企业外部 切会计信息使用者 传递非真实的会计信息 ,以 实现企 业经营者 自身利益最大化 ,从而影响其他以会计数字为 依据的有关契约的履行结果的行为 。 盈余管理并不能增加或者减少 企业 实际的盈利 ,它 只能通过改变企业实际盈利在不 同会计期间的分布和会 计报告上数字的调整来控制所披露会计迹象。以达到盈余管理的 目的。 ( 三)利用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规定进行盈余管理 现行会计准则中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扩大,除专 向 借款利息予以资本化外 ,为构建或者生产资产而 占用的 般借款利息也 可以予以资本化 。使得上市公司一方面 利用 自有资金和借人资金难以界定的事实,通过认定资 金 来源和 资金用途 ,将用于非 资本性支 出的利息资本 化 。此外 ,上市公司在借款费用停止资本化或暂停资本 化的判断标 准上采用一定手段,如将 已经完工的固定资 产长期作为在建工程核算 ,这样既延长 了利息支出计人 实现管理 当局的利益。由此可见 ,在概念上盈余管理相 资产的时间,又减少 了折旧的计提 ,从而达到操纵利润 对于会计舞弊行为可以轻松的实现利润的操纵 ,超越 了 的 目的 。 法 律和准 则的界 限 ,来达 到会计利 润虚 增或虚减 的 目 ( 四)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关联 交易一直 是上 市公司常用的盈余管理 的方法之 的,完全是一种欺诈行为 。因为盈余管理手 段都是在法 我国上市公 司与改制前的母公司与母公司控制 的其 律法规和会计准则允许 的前提下进行的 , 以盈余管理 所 他子公司之 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联关 系和关联交易, 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 响较会计舞弊来说 ,在一定程度上 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的盈余管理主要通过关联购 更具隐蔽性。 二 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 的问题 销 、资产重组、托管经营、租赁经营、承包经营、 费用 ( )利用无形资产核算进行盈余管理 一 转移 、委托投 资等方式 ,人为抬 高上市公 司业 务和效 现行会计准则中将企业 内部研 究开 发项 目的支出划 益 ,开展和市价有很大差别的购销活动 ,低息或高息发 分为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 ,研 究阶段支 出直接 生资金往来,调节财务费用,以收取、支付管理费、分 计入 当期损益 ,开发阶段支出若符合条件要 求可以计入 摊共同费用 的方式调节利润。 无形资产成本。另外,在现行会计准则中 , 对无形资产 三 、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改进建议 摊销方法的规定不再 仅仅局限于直线法 ,并且摊销年限 ( )改革上 市公司治理结构 ,构建盈余管理 内部 一 不再 固定 。在实践中,研究和开发费用之间存在模糊地 约束机制 带 ,很有可能成为公司平滑业绩的工具 ,同时企业可以 l 、改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 通过减少摊销年限来降低 公司的业绩 ,或者 以相反的手 导致 我国市公司盈余管 理愈演愈 烈的一个重要原 因 法来提升业绩 ,从而达到调节利润的 目的。这 虽然只是 是我 国上市公司较为普遍的 “ 一股独大 ”的股权结构 。 理论上的推断分析 ,但不能排除在实践中一些公 司出于 实现公司治理模式 由行政型向市场型治理模式的根本性 某些动机 ,通过以上方法平滑业绩的可能性。 变革 ,使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公司股权分散化 ,至少使其 他 股 东 联 合起 来 能 够 在表 决权 上 与 大股 东 抗 衡 ,改 变 上 ( 二)利用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 市公司利益主体和治理主体过于集 中的局面 ,是加 强企 1 、确 认方 式 的 变 化 新准 则 “ 资产 组 ” 、 “ 资产 组组 合 ” 、 “ 总部 资 业内部控制 ,抑制恶意盈余管理的根本 出路。 产 ”等概念的 引入解决了资产不单独发挥作用无法计提 2 、推行职工持股计划 员工 可以把股 票委托给 某一法人机构托管运作 ,该 减 值准备 的问题 。但实 际上 ,企业 的经 营方式 灵活多 变 ,在确定资产组 、资产组组 合方式上没有一个 明确的 机构 代表职 工进入董事 会 ,并按所 持股份分 享公司利 标准 。划分方法不同 ,将直接影响资产减值准备应否计 润 ,从而使公司职工以劳动者和所有者 的双重身份参与 内部人”控制的积极 提及计提 多少等问题 ,增加 了执行该准则的难度 ,容易 公司的经营管理 ,同样具 有减少 “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盈余管理是指公司利用各种手段来操纵财务报表,以追求更高的利润表现。
尽管盈余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和吸引投资者,但过度和不当的盈余管理行为,往往导致信息不对称、诈骗行为、甚至产生系统性风险。
本文将重点探讨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首先,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之一是财务报表失真。
为了掩盖真实财务状况,一些上市公司通过虚构营业收入或缩小负债规模等手段,虚假地塑造公司财务健康状况。
这不仅误导了投资者,也对市场秩序造成了负面影响。
为解决这一问题,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审核,加大对违规公司的处罚力度,同时提高监管的透明度和科学性。
其次,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导致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
个别公司会通过优化财务报告、隐瞒公司风险等手段来控制信息流动,使得内部人员可以更早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而外部投资者则处于劣势地位。
要解决这一问题,监管部门应建立更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并加强对披露信息的监管,确保及时、公正、全面的信息披露,保障投资者的权益。
第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可能导致投资者信任危机。
当投资者意识到公司存在盈余管理问题时,他们往往会对公司失去信心,导致投资者抛售股票,进而影响市场稳定。
为了恢复投资者信任,上市公司应通过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加强内部控制,增加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的监督力度,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透明度和披露标准也要得到进一步提高。
最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对金融稳定产生潜在风险。
过度盈余管理有可能掩盖公司风险,给投资者带来误导,进而扩大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
为了防范这种潜在风险,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风险监测和预警,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
综上所述,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监管机构和上市公司共同努力来解决。
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审核,建立更为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加大对违规公司的处罚力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 目 录 摘 要 ........................................................... 1 Abstract. ........................................................ 2 前 言 ............................................................ 5 一、盈余管理概念的界定和基本特征 .................................. 4 (一)盈余管理概念的界定 (二)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 二、盈余管理带来的经济后果分析 (一)盈余管理的环境分析 (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
三、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分析 ............................ 5
(一)从主观方面 ............................................. 6 (二)从客观方面 .............................................. 7 四、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常用手段分析
(一)会计政策变更 ........................................... 8 (二)关联交易 ................................................ 9 (三)资产重组 ............................................... 10 五、治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六、结束语 ....................................................... 11 参考文献 ......................................................... 12 附录1:外文文献原文 .............................................. 13 附录2:译文 ..................................................... 14 后记 ............................................................. 15 securities market, earnings management of listed companie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common problem of earnings management scholars from various countries become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s I state regulations and accounting standards are inadequate, flawed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lack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 auditing efforts, therefore, earnings management of listed companies with diversity and complexity, and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for China's securities market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tremendous negative impact. Between investors and listed companies as there is information asymmetry, the listed companies have an incentive for earnings management,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accounting contrary to the principles of objectivity, it may mislead investors and regulatory decision-making, a serious impediment to capital market development, the regulators require listed compani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nformation disclosure. [Key words] Listed companies Earnings management Corporate Governance Regulatory Identification
前 言 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财务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情况,但现实中,会计信息失真是一个普遍问题。由于外部融资市场的发育对于现代企业的成长,乃至一国经济发展都至关重要,因此研究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获得的收益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上市公司管理层为了实现融资和获得私人收益的目的,盈余管理行为应运而生,并成为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投资者、监管机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等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由于信息不对称的普遍存在、契约本身的不完备性和会计准则的灵活性等因素的存在,使盈余管理难以从根本上加以消除。盈余管理能够造成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财富再分配,甚至引起新的利益冲突,并且盈余管理发展到一定程度容易演化成财务舞弊、欺诈等恶劣行为,成为影响证券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许多发达国家曾经出现过的会计问题,很快在我国出现,并且和我国的经济、政治、法律环境相结合,更具复杂性。盈余管理就属于这样一个先在国外出现、盛行,继而进入我国的问题。众所周知,盈余管理不仅仅是一个会计问题,还是一个有着复杂背景的管理问题,因此,相关学者也将研究的范围从单一的会计因素扩大到公司的制度性因素。由于公司治理问题本身就是制度性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公司治理结构能够决定盈余管理的动机,行为方式和经济后果,所以有关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关系的探讨也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 盈余管理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至
今已有 20 多年的研究历史,目前这一课题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经济学界和会计学界的关注,成为当今实证会计研究的重点之一。盈余管理的含义是盈余管理研究的基础,从现有文献来看,关于盈余管理的含义问题,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学术界都没有达成一致,但总的来说形成了两种观点,即管理论和欺诈论,划分两者的依据是管理层的动机。持管理论的学者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管理层通过选择恰当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向外界传达企业正常发展的信息,其根本目的是实现自身价值或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如美国会计学家 Schipper(1989)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就是旨在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我国学者陆建桥(1998)也持同样的观点,他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为了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和(或)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做出的会计选择。然而,持欺诈论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其中“构造交易”是其相关理论的主旋律,此时管理层个人利益的获取是以牺牲投资者的利益为代价的。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Hearly(1999)认为盈余管理是经理人通过“构造交易”及运用会计主观判断对会计报告进行修饰的行为,从而误导一些相关利益者对公司业绩的判断,或影响那些有赖于会计数据的合同的执行结果。再如,魏明海(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在编制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件以改变财务报告时作出判断和选择的过程。综上所述,尽管学者们对盈余管理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别,但这些有差别的定义中隐含了几个共同的关键词,一是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管理层;二是盈余管理的目的是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笔者认为盈余管理本身是一个中性词,它是企业的管理当局在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所允许的范围之内,凭借一定的职业判断,同时利用准则中存在一定的政策选择空间,选用能够美化公司财务形象的会计方法对外披露财务报告的一种管理行为,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私人利益。 (二)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 盈余管理行为具有如下特点:
其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其二,盈余管理是在会计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其三,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经营者的利益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其四,盈余管理的手段是对现行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和现行会计制度漏洞的利用。 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带来的经济后果分析
(一)股权结构不合理和大股东控制问题[4] 六、结束语[11] 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不仅是会计问题,而且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不能只期望通过某一方面的改进来达到治理的目的,我们还是需要监管部门及社会各有关部门联合起来进行系统的研究治理,保证我国证券市场和国民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为了有效的解决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我觉得可以实施以下几个: 第一,盈余管理是客观存在的,盈余管理的产生有其特定的背景和条件,没有必要消除盈余管理这一行为,反倒应该不断的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尽可能的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使盈余管理能在合法、适度的范围内进行。 第二,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是这样形成的。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上,上市公司可以看成是一个通过契约结成的经济组织,证券法对上市公司行为的政策性规定可以视为一个隐含在证监会与管理当局之间的政策契约,同时,管理当局与银行的借款合同、股东与管理当局的薪酬合同都可以视为契约,在这些契约关系中,证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