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幸福感、心理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和个人幸福感的关系
主观幸福感概述

主观幸福感概述作者:叶青来源:《人力资源管理》2013年第02期摘要:主观幸福感是幸福感研究的主要取向,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
本文旨在从心理学角度介绍主观幸福感的定义、测量工具及影响因素,并简要概括其研究趋势。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测量工具影响因素追求幸福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下,人们越来越多地注重自己的精神生活,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
近来,对于“幸福是什么”这一问题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当代中国人对幸福的深入思考。
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一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从心理学角度讲,它侧重于从人的内心体验来测量和描述人们的主观幸福。
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对主观幸福感做简要概述。
一、主观幸福感的定义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指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价,它是个体对于自己是否幸福的一种主观感受,这些评价主要包括认知的评价(如生活满意度或婚姻满意度)以及人们体验到愉快情绪(如高兴)和不愉快情绪(如抑郁)的次数的评价。
如果个体对生活质量的整体性满意程度越高,那么,他们体验的积极情感就越多、消极情感越少,进而主观幸福感的体验就越强。
二、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工具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有三种不同意义上的研究取向,包括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研究者针对不同研究取向编制了相应的评定量表。
1.生活质量取向。
生活质量取向的主观幸福感测评较常使用生活满意度量表(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SWLS)。
量表包含5个部分:生活接近理想、生活状况、生活满意、得到重要的东西和肯定人生道路。
量表采用七级评分,分值越高,满意度越高。
2.心理健康取向。
针对心理健康的主观幸福感测量,常用的测评量表包括情感平衡量表,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体验量表以及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感量表。
情感平衡量表(Affect Balance Scales)用于测量一般人群的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情感平衡。
主观幸福感综述

文化视野主观幸福感综述徐杏玉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摘要:什么是幸福,怎样得到幸福,多年前已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
本文对国内外主观幸福感文献研究整理的基础上,回顾了主观幸福感的定义、结构、测量和理论,最后对主观幸福感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未来展望中图分类号:C44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30-0363-02一、主观幸福感定义什么是幸福?这是自古至今人们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学术界对幸福的界定有多种标准,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种。
1.以外在标准界定的幸福这种标准认为幸福来自于观察者价值判断,而不是基于被观察者的自我判断。
许多人把他人在某方面取得的成就或是否拥有大量的物质财富作为标准来衡量幸福。
苏格拉底认为幸福和智慧密切联系,智慧是幸福产生的源泉;Tatarkiewica则将“成功”看作幸福的标准。
2.以内在情绪体验界定的幸福Bvudbern(1969)通过调查发现,人们积极的和消极的情绪相互独立,当积极情绪相比消极情绪占得优势,则会体验到较强的幸福感。
赫拉克利特反对把肉体快乐作为判断幸福的指标,认为应注重内在体验。
3.以个体自我评价界定的幸福Shin和Johuson(1978)认为幸福是评价者基于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对其生活质量作主观性的整体评价。
这种概念属于本文所讨论的主观幸福感(Subeject Well—Being,SWB)范畴。
当代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起自Wilson(1967)发表的《自称幸福的相关研究》。
Wilson(1967)认为快乐源于内在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满足到什么程度才能带来快乐感依赖于个体的适应或期望水平。
Diener(1984)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与Shin和Johuson(1978)提出的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相一致,即个体主观上认为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与自己心目中理想生活状态相符合,而产生的一种肯定的态度和感受。
Diener进一步指出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绪体验两个维度。
大学生自我构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自尊与关系和谐的中介效应

大学生自我构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自尊与关系和谐的中介效应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个体化趋势的增强,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其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自我构念,作为个体心理发展的核心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能力和价值的认知和评价。
它不仅影响着个体的行为选择和心理健康,还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包括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等方面。
探讨大学生自我构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对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提升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自尊和关系和谐作为中介变量,在大学生自我构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
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价值、能力和身份的认同和肯定,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系和谐是指个体在与他人互动过程中的和谐程度,包括亲子关系、友谊关系和恋爱关系等。
研究表明,高自尊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升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自我构念、自尊、关系和谐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以及自尊和关系和谐在其中的中介效应。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揭示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主观幸福感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自我构念作为个体对自我认知和评价的核心部分,对其主观幸福感产生着深远影响。
自尊,作为自我构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直接关系到个体的心理健康,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关系和谐,作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因素,也在大学生自我构念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扮演着中介角色。
近年来,主观幸福感作为衡量个体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已成为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的热点。
研究表明,正念、自尊等心理因素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关于大学生自我构念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及其机制,尤其是自尊与关系和谐的中介效应,仍需进一步探讨。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主观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主观幸福感摘要:主观幸福感既是一个人对自我的生活状态、周围环境和相关事件的关于满意的认知和评价,同时也是一个人在情绪体验上对这些方面的主观认同。
对于积极心理学来说,主观幸福感既是它研究的立足点,更是它追求的最高目标。
本文阐述了主观幸福感的发展历史、理论研究、影响因素等方面,并探讨了今后的研究内容和方向的新进展。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积极心理学,发展,新进展一、主观幸福感的产生与发展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20世纪末在美国心理学界掀起了一股新的研究思潮。
与传统心理学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强调对心理生活中积极因素的研究,而不是把注意的重心放在消极、障碍、病态等心理方面的探讨。
它的主要研究包括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幸福感、满足感、希望、好奇心等,以及积极的人格特征和人格品质,如自尊、创造、努力等,还有积极的社会制度体系,如积极的工作制度、积极的家庭关系等。
对于积极心理学来说,主观幸福感既是它研究的立足点,更是它追求的最高目标。
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是指主体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的态度和感受,也就是说,主观幸福感既是一个人对自我的生活状态、周围环境和相关事件的关于满意的认知和评价,同时也是一个人在情绪体验上对这些方面的主观认同。
Diener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主观幸福感的三个特点:第一,它存在于个体的体验之中,具有主观性。
个体是否幸福主要依赖个体自己定的标准,而不是依赖他人或外界的标准,每个人都可能具有同等程度的幸福,但它们的实际标准却是不一样的。
第二,主观幸福感不仅指主体满意消极的情绪体验,更是指主体要能体验到积极的情绪。
第三,主观幸福感不是指个体对其某一单独的生活领域评估后的体验,而是指个体对其整个生活评价后的总体体验。
积极心理学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解,与19世纪英国伦理学家、功利主义代表人物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观比较接近。
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

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姓名:马丹学号:200561214【摘要】幸福感是人们对自身存在状况的一个积极的情绪体验,作为人生的目的和权利,具有恒久而常新的意义。
人们的一切行为,无不是在追求幸福的一切行为,又无不受人们心目中所想象的幸福模式的影响。
因此,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和态度也就不一样。
主观幸福感(SWB),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估。
而影响个人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也很多。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人格影响因素幸福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自古以来,人们都在孜孜不倦的追求。
亚里士多德说过:"幸福是人类存在的唯一目标和目的。
"伊壁鸠鲁说:“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标乃是得到快乐。
”1930年Dodge提出幸福理论,1967年Wanner Wilson回顾了关于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的研究,并对描述性研究做了总结,提出“具有幸福感的人应该是年轻、健康、受过良好教育、乐观、有智慧的。
”从幸福感的发展背景来看,一是源于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二是积极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的崛起对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日益关注。
自幸福感的提出,研究者将这一课题的研究从哲学层面上升到科学层面,实证性研究不断增多,幸福感的解释理论也就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研究方向。
一、主观幸福感概述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
几千年来,哲学家们都在争论美好生活的质量这一问题,从这些争论中得出了一个结论是美好的生活是快乐的(尽管哲学家们对快乐的定义有所不同)。
因为不管在其它方面是如何的优越,不满意的和压抑的社会不可能是一个理想的社会。
Diener和Suh在这些哲学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主观幸福感是评估社会生活质量的三种指标之一(另外两种是经济的和社会的指标)[1]。
积极的SWB是美好生活和美好社会的必要条件。
我国居民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CGSS数据

一、背景与意义
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身生活状态的整体评价和感受,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 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人民幸福感的提升,认为“人 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通过对我国居民主观幸福感及其影 响因素的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民众的需求与痛点,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依据, 以进一步提升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2、心理因素与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 要心理因素。CGSS数据发现,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居民,其主观幸福感普遍较高。 此外,生活满意度也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这些心理因素对主观幸福感 的影响可能在于它们能够调节人们对生活事件和环境的认知和评价,从而影响幸 福感的体验。
总之,提升我国居民主观幸福感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通过制 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加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以及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等措施, 我们可以共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愿景。
参考内容
引言
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身生活状态的主观感受和评价,是衡量社会福利和人类 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调查与统计工作的不断深化,中国 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为广大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本次演示基于 CGSS数据,深入探讨影响居民幸福感的社会因素,以期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四、提升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提升我国居民主观幸福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缩小收入差距,让更多人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政府可以通过完善税收制度、加强社会保障以及推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均 等化,来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
2、提高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和就业机会,帮助他们增强能力和信心,从而更 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政府可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同时鼓励 各类就业创业政策的实施。
主观幸福感理论结构及测评概述

主观幸福感理论结构及测评概述
主观幸福感理论指的是“一个人对其生活和处境的看法和感受,
取决于自己对新情况的认知和认同,进而形成一种主观意识的基础”。
主观幸福感理论结构认为,一个人的幸福感由若干因素组成,其中最
重要的是自我评价、自我形象和社会关系。
自我评价是指一个人不断
衡量自己在社会中的实现度、成就度和受尊重度;自我形象是指一个
人对自己在身体上、情绪上和价值观上的表现有何种理解和认可;社
会关系是指一个人与其他人的关系,以及个人行为如何受到社会价值、规则和习俗的影响以及受欢迎度。
主观幸福感测评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等手段,以了解每个个体的自
身感受,识别自身幸福感和负性情绪等;并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识
别主观幸福感理论结构中自我评价、自我形象和社会关系与主观幸福
感的关系,从而为进一步了解人的心理状况提供必要的参考信息。
此外,除了问卷调查,主观幸福感测评还可以采用仪器设备进行
大样本测评,以了解大规模数据的变化情况,分析主观幸福感理论结
构中自我评价、自我形象和社会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使得根据
数据结果提供有效的干预与关爱机制。
另外,还可以利用日常生活、
工作、家庭及个人能力等方面的问题作为测评准则,通过不同样本设
置和对比,从多个维度分析オ主观幸福感的变化情况,从而更好的了
解主观幸福感理论的具体结构,更准确的推断主观幸福感构成因素,
并以此引导和改善个人情绪及心理状态。
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

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学院:外国语学院班级:姓名:学号:首先,讨论主观幸福感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究竟什么是主观幸福感。
我们知道,幸福的概念涵盖面极广,其研究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和伦理学等众多学科。
心理学侧重于对这种心理状态的描述及其成因的探讨。
主观幸福感(SWB)是个体自我评价的幸福,认为幸福是评价者个人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
SWB 具有如下特点:(1)主观性。
它依赖于评价者本人的标准而不是他人的标准,它存在于个体的经验之中。
尽管健康、金钱等客观条件对幸福感会产生影响,但它们并不是幸福感的内在的和必不可少的部分。
(2)整体性。
它是一种综合评价,它不仅仅是指没有消极情感的存在,而且还必须包含积极的情感体验。
它不仅包括对某个生活领域的狭隘评估,还包括个体对其生活的整体评价。
(3)稳定性。
尽管每次测量会受到当时情绪和情境的影响,但从长期看,SWB 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量值。
有人把主观幸福感定义为个体对其整体生活质量的判断。
换而言之,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其生活的喜爱程度。
主观幸福感不仅包括认知评价,而且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
也就是说,主观幸福感同时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维度。
情感维度是指情绪情感方面的愉悦体验,而认知维度,即生活满意度,是指个体所知觉到的期望与成就之间的差异。
主观幸福感的内隐理论认为,人们总在不断地对生活事件、生活环境和他们自己进行着评价,对事物进行好坏评价是人类的共性。
同时,也正是这些评价导致了人们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反应。
一般说来,人们总是希望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的。
另外,幸福的人对他们的生活事件和生活环境所作的评价多为正性的,而不幸福的人认为他们的生活事件和生活环境大多数都是有害的或不利于实现其目标的。
生活满意度是人们将其生活看作一个整体时,对其生活质量所作出的综合性的判断。
概括的说来,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整体生活质量作出的判断,它既包括人们的情感反应,也包括人们对其生活状况的认知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7, 7(3), 239-245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7 in Hans.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ap https://doi.org/10.12677/ap.2017.73031
文章引用: 杨宪华, 彭虎军(2017). 社会幸福感、心理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和个人幸福感的关系. 心理学进展, 7(3), 239-245. https://doi.org/10.12677/ap.2017.73031
Correlations among Social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Individual Well-Being
Xianhua Yang, Hujun Pe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of Shangluo University, Shangluo Shaanxi
Received: Feb. 28th, 2017; accepted: Mar. 17th, 2017; published: Mar. 20th, 2017
Abstract The statu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correlations of 145 freshmen’s well-beings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scales of social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individual well-being, to supply reference for developing positiv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 The finding shows those students’ well-beings are on the medium level; the order from high to low are subjective well-being, social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nd individual well-being; there are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s on social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which present girls high level than boys; there is significant professional difference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which presents liberal arts students high level than science ones, and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gender or professional differences on individual well-being; there are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among social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individual well-being.
Keywords Social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Subjective Well-Being, Individual Well-Being
社会幸福感、心理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和 个人幸福感的关系
杨宪华,彭虎军 商洛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 商洛
收稿日期:2017年2月28日;录用日期:2017年3月17日;发布日期:2017年3月20日 杨宪华,彭虎军 240 摘 要 采用社会幸福感、心理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和个人幸福感量表对145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考察不同类型幸福感的现状、差异及其相关性,为开展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结果发现,幸福感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主观幸福感、社会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个人幸福感;社会幸福感、心理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总分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且女生得分均高于男生,主观幸福感总分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且文科生得分高于理科生,而个人幸福感总分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和专业差异;社会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个人幸福感总分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
关键词 社会幸福感,心理幸福感,主观幸福感,个人幸福感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在我国,“幸福”已成为大众日常使用的一个流行词,并被应用到个体、家庭、社会等多种领域。而“幸福感”则是学界通常使用的一个概念,如个体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综合幸福感、总体幸福感、国民幸福感等。目前,幸福感已成为近年来心理学领域研究中最热门的主题之一。然而,有研究者认为,幸福和幸福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幸福基于社会性评价,而幸福感是基于自主体感知的主观评价,是个体对幸福的体验和感知(彭怡,陈红,2010)。随着幸福感研究的不断深入,幸福感的价值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从研究现状来看,主要涉及民众主观幸福感及其相关因素(苗元江,龚继峰,2007),而有关大学生幸福感的研究虽不是研究的重点却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截止2017年1月,在中国知网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以“幸福感+大学生”为篇名进行精确检索,结果显示,自1996年至今共有1644条文献;进入21世纪后,该领域文献总体有逐年增多趋势,从研究对象上研究者对大学新生的关注不多,从主题上看研究者对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等多元幸福感现状、特点及其关系的综合考察不多。从布朗芬布伦拿的生态系统理论观点来看(伍新春,郭素然,刘畅,2012),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观系统及宏观系统都对个体的幸福感产生一定影响,并由此促使幸福感呈现出多样性,即在某一个体身上可能同时存在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等多元幸福感。由此,本研究尝试对某一个体的多重幸福体验和感知进行考察,如享乐体验产生的主观幸福体验、潜能实现产生的心理幸福体验、社会存在价值体验的社会幸福感等。由此,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研究主要以幸福感为主题,主要探讨三个问题:(1) 不同类型幸福感的现况;(2) 不同类型幸福感的差异性;(3) 不同类型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2. 方法 2.1. 对象 随机选取某高校145名大学新生作为本研究调查对象,有效被试138名,其中男生78名,女生60杨宪华,彭虎军 241 名;文科生61名,理科生77名;城镇学生22名,农村的116名;月均生活费200元以下的8名,200~400元的24名,400~600元的57名,600元以上的49名;家庭人均月收入1000元以下的23名,1000~2000元的55名,2000~3000元的41名,3000元以上的19名。
2.2. 测量工具 (1) 社会幸福感量表。采用王青华(2010)编制的社会幸福感量表(王青华,2010),该量表由20个项目,包括社会和谐等五个因子。施测时采用6点计分,很不同意计1分,非常同意计6分。 (2) 个人幸福感量表。采用澳大利亚Cummins (2003)编制的个人幸福指数量表(Personal Well-being Index, PWI) (邢占军,刘相,2008),共7个项目,要求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水平、健康状况、取得的成就、人际关系、安全状况、社会参与及自己的未来保障等满意程度进行评价。施测时采用11点计分,很不满意计0分,说不清楚计5分,非常满意计0~10分。 (3) 主观幸福感量表。采用邢占军(2005)编制的主观幸福感量表简本(SWBS-CC20) (黄立清,邢占军,2005),共20个项目,包括知足充裕体验等10个分量表。施测时采用6点计分,很不同意计1分,非常同意计6分。 (4) 心理幸福感量表。采用金艳玲(2011)编制的心理幸福感量表(金艳玲,2011),共33个项目,包括环境适应等六个因子。施测时采用6点计分,很不同意计1分,非常同意计6分。 (5) 本科生基本资料调查表。主要调查新生的性别、专业、生源地、家庭经济状况及个人生活支出等。
2.3. 研究程序、数据分析及统计学处理 以上问卷设计采用统一的指导语,施测时以班为单位统一发放问卷,答题完毕后当场收回,并剔除无效问卷,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有效数据进行录入、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
3. 结果 3.1. 新生幸福感状况及其特点 由于社会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主观幸福感采用6点计分,中数为3.5,当均分低于3.5时,表明幸福感水平较低;大于等于3.5且未超过4.75时,表明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大于等于4.75时,表明幸福感水平较高;而个人幸福感采用11点计分,中数为5.5,低于5.5表明个人幸福感较低,在5.5~8.25之间表明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表1结果显示,新生总体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幸福感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主观幸福感、社会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个人幸福感;具体而言,新生在社会整合、利他行为、自我和谐、生活目标、人际关系、成长体验上幸福感水平较高,除环境适应水平较低外,在其他因子上幸福感水平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Table 1. Status of freshmen’s well-being 表1. 新生幸福感状况
社会幸福感 心理幸福感 社会和谐 社会贡献 社会实现 社会整合 社会认同 总分 环境适应 利他行为 自我和谐 心理成长 生活目标 人际关系 总分 4.73 ± 0.75 3.71 ± 0.95 3.89 ± 0.98 4.88 ± 0.78 4.59 ± 0.83 4.36 ± 0.65 2.62 ± 0.89 4.89 ± 0.60 5.03 ± 0.79 4.47 ± 0.88 4.83 ± 0.76 4.80 ± 0.83 3.87 ± 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