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

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
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

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的基本知识

任务三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的基本知识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左旋多巴的作用、作用机制、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

(2)熟悉卡比多巴、司来吉兰、溴隐停、金刚烷胺的作用、作用机制、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

(3)了解抗胆碱酯酶药治疗AD的作用、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

能力目标

(1)能说出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各病症名称;

(2)能为患者选用安全有效的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

(3)使用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的过程中,能识别药物的不良反应,并实施防治措施和健康宣教。

案例引导

患者,男,60岁,患帕金森病5年,长期应用左旋多巴类药物控制。而真正让患者对生活逐渐丧失信心的是,使用左旋多巴类药物虽然能控制震颤等运动症状,但用药5年后,患者出现“剂末现象”、“异动症”等运动并发症,如身体不由自主地摇摆、点头等,并且药物疗效逐渐减退。如何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为进一步康复治疗打基础?

案例分析:当前治疗帕金森病的策略是给刚发病的相对年轻患者尽可能推迟使用左旋多巴类药物,早期选择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普拉克索、吡贝地尔等)既能有效控制震颤,减少运动并发症的发生和严重程度,又能同时缓解患者抑郁、情绪障碍等非运动症状的药物。国内外《帕金森病治疗指南》已收录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并推荐此类药作为治疗的首选,以提高疗效,减少运动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的进一步康复治疗。

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指一组由慢性进行性中枢神经组织退行性变性而产生的疾病总称。其主要包括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AD)及亨廷顿病(Huntington disease,HD)等。目前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本组疾病已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的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第三位因素。该类疾病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药物治疗效果(除震颤麻痹外)还难以令人满意,但近些年来在药物的研发方面已有了长足的进步。本任务重点介绍抗帕金森病药和抗阿尔茨海默病药。

一、抗帕金森病药

帕金森病(PD)又称震颤麻痹,常见于中老年患者。其主要病变部位是中枢黑质-纹状体多巴胺通路,该通路上抑制性神经递质多巴胺(DA)与兴奋性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h)功能失衡,多巴胺能神经功能障碍而乙酰胆碱能神经功能相对亢进,致患者肢体运动不协调,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如震颤、强直、行走困难、姿势异常等。故治疗PD的药物主要分为拟多巴胺类药(补充脑内多巴胺含量和激动脑内多巴胺受体)和抗胆碱药(通过中枢抗胆碱作用以缓解症状)。

(一)拟多巴胺类药

左旋多巴(levodopa,L-多巴)

【作用与应用】

1.抗帕金森病左旋多巴是多巴胺的前体物,本身无作用,口服后仅1%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脱羧后变成多巴胺发挥治疗作用。吸收快、个体差异大、用药后需数周才起效,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抗PD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原发性震颤麻痹及帕金森综合征(继发性震颤麻痹),但对由阻断中枢DA受体的药物,如吩噻嗪类、利血平中毒所致的帕金森综合征无效。

2.治疗肝性脑病左旋多巴在脑内进一步代谢成NA,使肝性脑病患者苏醒,但不能改善肝功能。

【不良反应】

由于L-多巴大部分是在外周脱羧后变成多巴胺,故常引起许多不良反应。①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厌食等,宜饭后服药。②心血管反应:常见直立性低血压,部分患者可出现心动过速、心律失常。③神经系统反应:a.不自主异常运动,长期用药引起张口、咬牙、伸舌、皱眉、头颈部扭动等不随意运动;b.症状波动(开-关现象),即症状突然被控制(开)和症状不能被控制或明显加重(关);c.精神障碍,可有失眠、焦虑、躁狂、抑郁等,停药后好转。

【用药注意】

①为预防神经系统反应,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注意减量或停药;②维生素B6是多巴脱羧酶的辅酶,可加速其在外周脱羧而加重不良反应,并减少左旋多巴进入脑内的量而降低疗效,故不宜同时应用。

卡比多巴(carbidopa)

卡比多巴又名α-甲基多巴,为外周多巴脱羧酶抑制剂,能减少左旋多巴在外周脱羧生成多巴胺,增加其进入脑内的量,在脑内转变成多巴胺,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常与左旋多巴配伍成片剂或胶囊剂,是目前最有效的抗PD复方制剂组成成分。本品与左旋多巴的复方制剂称为心宁美(sinemet),现已有心宁美控释片(sinemet,CR)。

同类药还有将苄丝肼(benserazide)与左旋多巴制成复方制剂,取名为美多巴,是临床常用制剂。

司来吉兰(selegiline)

司来吉兰为选择性中枢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减少中枢多巴胺的降解,提高多巴胺浓度。与左旋多巴合用,可减少后者用量和“开-关”现象。

溴隐亭(bromocriptine)

溴隐亭为中枢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治疗帕金森病疗效与左旋多巴相当,较少引起运动障碍。该药可抑制催乳素和生长激素的分泌,可用于催乳素分泌过高所致的闭经和产后回乳。

金刚烷胺(amantadine)

金刚烷胺既是抗病毒药,又是抗PD药。治疗PD疗效不及左旋多巴,但优于中枢抗胆碱药。起效快,维持时间短,与左旋多巴有协同作用。不良反应较多,常见有头痛、眩晕、共济失调、直立性低血压,偶致惊厥。癫痫患者禁用。老年患者减少剂量。

(二)抗胆碱药

苯海索(benzhexol,安坦,artane)

苯海索为中枢抗胆碱药,能阻断黑质纹状体上M受体,降低该多巴胺通路上的ACh兴奋性,从而缓解PD症状。不良反应较多,常见有口干、尿潴留、便秘、视力模糊、眩晕等症状,部分患者可有精神障碍。青光眼患者禁用。

(三)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普拉克索(Pramipexole、森福罗)

非麦角类多巴胺激动剂。体外研究显示,普拉克索对D2受体的特异性较高并具有完全的内在活性,对D3受体的亲和力高于D2和D4受体。动物电生理试验显示,普拉克索可通过激活纹状体与黑质的多巴胺受体而影响纹状体神经元放电频率。早期使用普拉克索较早期使用左旋多巴治疗能够延缓运动症状的出现,并较左旋多巴能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与左旋多巴合用治疗晚期帕金森病能够减少左旋多巴的剂量并改善患者的UPDRS评分;与其他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相比不会造成心瓣膜损害。同时,普拉克索有抗抑郁作用及不良反应小等一系列优点。总之,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是安全、有效的。

药代动力学特点如下:口服吸收迅速完全。绝对生物利用度高于90%,最大血浆浓度在服药后1~3h之间出现。与食物一起服用不会降低普拉克索吸收的程度,但会降低其吸收速率。原形从肾脏排泄,年轻人和老年人的普拉克索清除半衰期为8~12h。

吡贝地尔缓释片(trastal)

吡贝地尔缓释片可刺激大脑黑质纹状体突触后的D2受体及中脑皮质,中脑边缘叶通路的D2和D3受体,提供有效的多巴胺效应。作为单一药物疗法或与左旋多巴合用治疗帕金森病,改善老年患者的病理性认知和感觉神经功能障碍,如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眩晕、动脉病变的痛性症状(如步行时痛性痉挛)及循环源性的眼科障碍。

药代动力学特点如下:口服后经胃肠迅速吸收,1h后达到血浆峰值浓度,随后的血浓度下降呈双相,半衰期为1.7~6.9h。吡贝地尔的蛋白结合力较低,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很小。本药能够逐渐释放活性成分,治疗作用可持续24h以上。

二、抗阿尔茨海默病药

阿尔茨海默病(AD)又称为原发性老年性痴呆,是一种与年龄高度相关、以进行性认知障碍和记忆力损害为主的中枢性退行性疾病,是由于患者脑内ACh合成减少及胆碱能神经系统功能减退所致。目前采用的比较有特异性的治疗方法是增加中枢胆碱能神经功能,其中胆碱酯酶抑制药效果相对肯定,M受体激动药正在临床试验中。

(一)胆碱酯酶抑制药

他克林(tacrine)

他克林可选择性与胆碱酯酶(AChE)结合并抑制其活性,减少ACh代谢,提高脑内ACh 的浓度,缓解痴呆症状,提高认知和改善记忆功能,长期应用可缓解病程。多与卵磷脂合用治疗AD,可延缓病程6~12个月,食物可影响其吸收、个体差异大。其主要不良反应为肝毒性,用药时需定期查肝功能。由于不良反应较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同类药物有依斯的明(eptastigmine)、加兰他敏(galathamine)、石杉碱甲(huperzine A,哈伯因)、多奈哌齐(donepezil,安理申,aricept)等。其中多奈哌齐具有剂量小、毒性低、价格相对低廉、不影响饮食吸收等优点,用于轻、中度AD治疗,患者耐受性较好,临床上较为常用。

(二)M受体激动药

占诺美林(xanomeline)

占诺美林对脑部M1受体有高度的选择性,可改善AD患者的行为能力和认知功能。其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和心血管系统反应,如不能耐受者可改用皮肤给药。

(三)其他类药物

本类药化学结构不同,而且作用方式与机制各异。目前已用于临床的药物有4-氨基吡啶(4-aminopyridine)、吡拉西坦(piracetam)、茴拉西坦(aniracetam)、奥拉西坦(oxiracetam)、尼莫地平(nimodipine)等。据报道,该类药物可改善痴呆症状,提高智能活动,但不改变AD的基本病程。

知识拓展

目前,全世界有数千万人受帕金森病折磨。高龄和高铁(患者大脑中有铁的沉积)是PD 发病的首要危险因素,丧偶、强脑力劳动等可加重病情。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展,PD的发病率将会日趋增长。

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的应用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抗帕金森病药物宜在饭前1h、饭后2h规律性服药。

(2)平时,患者可多食瓜子、杏仁、芝麻和牛奶等食物,以促进多巴胺合成,改善症状。

(3)抗帕金森病药物有恶心的不良反应,服药时,患者可摄入少量碳水化合物,以减轻恶心症状。

(4)抗帕金森病药物需使用足够疗程(往往需要经过数月)和足够剂量,方能判断是否有效。因此,患者不要频繁换药。

帕金森病是发生于中老年人的一种慢性、进展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主要临床特征是震颤、肌强直和运动减少。帕金森病在临床上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帕金森病是慢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的结果,继发性帕金森病多由脑炎、脑动脉硬化或锰、一氧化碳中毒等所致。

小结

本任务介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物:抗帕金森病药和抗阿尔茨海默病药。主要掌握多巴胺能神经与胆碱能神经对锥体外系的影响;抗帕金森病药物的分类,左旋多巴在中枢经脱羧转化为多巴胺发挥作用,与α-甲基多巴肼合用的效果及原理、不良反应及禁忌证;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的分类;胆碱酯酶抑制药他克林的作用、用途及主要不良反应;M1受体激动药占诺美林的作用和用途。熟悉多巴胺能神经与胆碱能神经对锥体外系的影响,以及两类抗帕金森病药物治疗学的基础。

能力检测

1.左旋多巴与苯海索合用为什么能产生协同作用?

2.左旋多巴与α-甲基多巴肼合用的药理学基础。

3.试述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外周主要不良反应及其预防措施。

4.为什么不可应用左旋多巴治疗氯丙嗪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

5.试述他克林和占诺美林的作用、用途及主要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唐迪生,毛娟红.临床实用药物及其药理学基础[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李端.药理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资料

第五节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 一、颅脑先天发育异常 【病理基础】颅脑先天畸形及发育异常是由胚胎期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所致。分类方法很多,本节从诊断和鉴别诊断出发,按病变的解剖部位进行分类可分为中线部位的病变、神经皮肤综合征、神经元和脑回形成异常。 中线部位的病变:脑膜和脑膜脑膨出、胼胝体发育不良、chiari畸形、Dondy-Walker综合征、透明隔囊肿、透明隔缺如、胼胝体脂肪瘤等。神经皮肤综合征:结节性硬化、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sturge-weber 综合征)、神经纤维瘤等。 神经元和脑回形成异常:无脑回畸形、小脑回畸形、脑裂畸形、脑灰质异位。 【临床表现】轻者无明显临床表现。重者可有智力障碍、癫痫、瘫痪及各种神经症状体征,容易伴有其他器官和组织发育异常和疾病。【影像学表现】 1、脑膜和脑膜脑膨出:CT和MRI表现颅骨缺损、脑脊液囊性肿物或软组织肿物、脑室牵拉变形并移向病侧。 2、胼胝体发育不良:CT和MRI表现两侧侧脑室明显分离,侧脑室后角扩张,第三脑室上移,插入两侧脑室之间。可伴有其他发育畸形如胼胝体脂肪瘤、多小脑畸形等。 3、chiari畸形:小脑扁桃体向下延伸至枕骨大孔平面以下5mm以上,邻近第四脑室、小脑蚓部及脑干位置形态可正常或异常,常伴有脊髓

空洞症和Dondy-Walker综合征。 4、Dondy-Walker综合征:在MRI矢状面后颅凹扩大,直窦和窦汇上移至人字缝以上,小脑发育不全等,并发脑积水。 5、无脑回畸形:CT和MRI均显示大脑半球表面光滑,脑沟缺如,侧裂增宽,蛛网膜下腔增宽,脑室扩大。 6、脑裂畸形:脑皮质表面与侧脑室体部之间存在宽度不等的裂隙,裂隙两旁有厚度不等灰质带。 7、脑灰质异位:CT和MRI均见白质区内异位灰质灶,多位于半卵圆中心,并发脑裂畸形。 8、结节性硬化:CT表现为两侧室管膜下或脑室周围多发小结节状钙化。 9、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sturge-weber综合征):CT和MRI表现病侧大脑半球顶枕区沿脑沟脑回弧条状钙化。伴有脑发育不全和颅板增厚。 10、神经纤维瘤病:CT和MRI表现颅神经肿瘤(听神经、三叉神经和颈静脉孔处),常并发脑脊髓肿瘤、脑发育异常和脑血管异常。二、颅脑损伤 (一)脑挫裂伤(contusion and laceration of brain) 【病理基础】脑外伤引起的局部脑水肿、坏死、液化和多发散在小出血灶等。可分为三期 1、早期:伤后数日内脑组织以出血、水肿、坏死为主要变化。 2、中期:伤后数日至数周,逐渐出现修复性病理变化(瘢痕组织和

2016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适合打印)

2016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 1、弥漫性星形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肿瘤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IDH突变型 肥胖型星形细胞瘤,IDH突变型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IDH野生型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NOS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IDH突变型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IDH野生型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NOS 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 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 胶质肉瘤 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 胶质母细胞瘤,IDH突变型 胶质母细胞瘤,NOS 弥漫性中线胶质瘤,H3K27M突变型 少突胶质细胞瘤,IDH突变型和1p/19q联合缺失 少突胶质细胞瘤,NOS 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I,DH突变型和1p/19q联合缺失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NOS 少突星形细胞瘤,NOS 间变性少突星形细胞瘤,NOS 2、其它星形细胞肿瘤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毛粘液样星形细胞瘤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 间变性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 3、室管膜肿瘤 室管膜下瘤 粘液乳头型室管膜瘤 室管膜瘤 乳头型室管膜瘤 透明细胞型室管膜瘤 脑室膜细胞(伸长细胞)型室管膜瘤 室管膜瘤,RELA融合-阳性 间变性室管膜瘤 4、其他胶质瘤 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 血管中心性胶质瘤 星形母细胞瘤 5、脉络丛肿瘤 脉络丛乳头状瘤 不典型性脉络丛乳头状瘤

脉络丛乳头状癌 6、神经元和混合性神经元-胶质肿瘤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 神经节细胞瘤 节细胞胶质瘤 间变性神经节细胞胶质瘤 发育不良性小脑神经节细胞瘤 婴儿多纤维性星形细胞瘤和节细胞胶质瘤 乳头状胶质神经元肿瘤 玫瑰花结样胶质神经元肿瘤 弥漫性软脑膜胶质神经元肿瘤 中枢神经细胞瘤 脑室外神经细胞瘤 小脑脂肪神经细胞瘤 副神经节瘤 7、松果体区肿瘤 松果体细胞瘤 中度分化的松果体实质瘤 松果体母细胞瘤 松果体区乳头状瘤 8、胚胎性肿瘤 髓母细胞瘤,遗传学分类 髓母细胞瘤,WNT激活 髓母细胞瘤,SHH激活伴TP53突变型髓母细胞瘤,SHH激活伴TP53野生型髓母细胞瘤,非WNT/非SHH 髓母细胞瘤,group3 髓母细胞瘤,group4 髓母细胞瘤,组织学分类 髓母细胞瘤,经典型 髓母细胞瘤,多纤维性/结节增生 髓母细胞瘤伴广泛小结节型 髓母细胞瘤,大细胞型/间变型 髓母细胞瘤,NOS 胚胎性肿瘤伴多层菊形团,C19MC变异胚胎性肿瘤伴多层菊形团,NOS 髓上皮瘤 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瘤 中枢神经系统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 中枢神经系统胚胎性肿瘤,NOS 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肿瘤(AT/RT)中枢神经系统胚胎性肿瘤伴横纹肌样特征 9、颅内和椎旁神经肿瘤 施旺细胞瘤

2007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

2007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 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桂秋萍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为七大类 ?神经上皮组织起源的肿瘤 ?颅神经及脊柱旁神经的肿瘤 ?脑膜肿瘤 ?淋巴造血系统肿瘤 ?生殖细胞肿瘤 ?鞍区肿瘤 ?转移性肿瘤 概论: 神经系统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 ?脑肿瘤发病的年龄及性别特点: ?发病的两个高峰,分别为儿童及成年人(45-70岁) ?儿童70%的颅内肿瘤发生在幕下,成人70%发生在幕上 ?胶质瘤及胚胎性肿瘤更常见于男性,而脑膜瘤女性患者多见(女性脑内肿瘤50% 是脑膜瘤) 脑肿瘤发病部位的特点 ?发生在小脑幕下肿瘤又根据部位分为:小脑实质内肿瘤,第四脑室内肿瘤,小脑桥脑角肿瘤,和脑干肿瘤 ?小脑实质内肿瘤主要有小脑星形细胞瘤,髓母细胞瘤,和血管母细胞瘤 ?第四脑室内肿瘤多为室管膜瘤和脉络丛乳头状瘤 ?小脑桥脑角部位主要发生神经鞘瘤和脑膜瘤 ?髓母细胞瘤多发生在小脑,出现在大脑和脊髓有类似组织结构特点的肿瘤称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PNETs)。 ?脑肿瘤生长形式的特点: ?扩张性生长——多见于发生在脑实质外的肿瘤,扩张性生长的颅内肿瘤多是有完整包膜,分化好的良性肿瘤,如脑膜瘤和神经鞘瘤等 ?浸润性生长——脑内肿瘤特别是神经胶质瘤无论分化好与坏都呈弥漫浸润性生长。 ?弥漫性浸润生长:脑实质内肿瘤弥漫性生长主要见于大脑胶质瘤病,瘤细胞多围绕固有脑组织结构生长而不破坏整脑结构。包括:沿皮层分子层表面生长,围绕神经元周围呈卫星样生长,围绕血管周围脑组织内生长和沿脑白质神经传导束之间生长等方式。这些生长方式统称继发性结构。 ?多中心性生长:主要是不同程度分化的胶质瘤、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及颅内生殖细胞瘤等。 ? ?脑肿瘤转移规律上的特点: ?颅内肿瘤很少发生颅外转移,有人认为与脑肿瘤侵犯血管能力差和脑内缺少淋巴引流装置有关。 ?还有认为颅外环境不适合脑肿瘤的生长。 ?颅内肿瘤常经脑脊液循环在蛛网膜下腔和脑室系统范围内种植转移。 ?与颅内肿瘤很少发生颅外转移相反,脑和脑膜本身是颅外多数癌的好发转移部位,特别是肺癌。

神经病学题库(第八章 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内容参考)

第八章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一、选择题 【A型题】 1.下列哪项不是脱髓鞘疾病常见的病理改变: A.神经纤维髓鞘破坏 B.病变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白质 C.小静脉周围炎性细胞浸润 D.神经轴索严重坏死 E.神经细胞相对完整 2.下列哪项与多发性硬化发病机制无关: A.病毒性感染 B.自身免疫反应 C.环境因素如高纬度地区 D.血管炎导致缺血 E.遗传易感性 3.多发性硬化最常见的临床类型是: A.复发-缓解型 B.继发进展型 C.原发进展型 D.进展复发型 E.良性型 4.女性,24岁,一年前疲劳后视力减退,未经治疗约20余日好转,近1周感冒后出现双下肢无力和麻木,2日前向右看时视物双影。最可能的诊断是:

A.球后视神经炎 B.重症肌无力 C.多发性硬化 D.脑干肿瘤 E.脊髓压迫症 5.一青年,7个月前因轻截瘫诊断急性脊髓炎住院治疗,2周后基本痊愈;近20天来感觉四肢发紧、阵发性强直伴剧烈疼痛,用芬必德无好转,入院时查头部MRI及BAEP、SEP和VEP均正常。对确诊多发性硬化最有价值的是: A.脑电图检查 B.CSF-IgG指数增高和寡克隆IgG带(+) C.检查发现有感觉障碍平面 D.Lhermitte征(+) E.脊髓MRI检查 6.男性,40岁,因感冒半月后出现性情改变如欣快、暴躁和猜疑,以及EEG弥漫性慢波,以脑炎诊断住院20天,经治疗病情明显好转,准备3日后出院。但患者病情反复,新出现下列哪种情况更应考虑MS: A.视力减退并排除眼科疾病 B.局灶性癫痫发作 C.查到感觉障碍 D.双侧Babinski征(+) E.头颅MRI检查有信号异常 7.一中年患者因感冒半月后出现眼球震颤、声音嘶哑、共济失调和平衡障碍。最不可能的疾病是: A.脱髓鞘脑炎 B.多发性硬化 C.Fisher综合征 D.橄榄桥脑小脑萎缩(OPCA)

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

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 1.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 部位在神经肌肉接头的突触后膜,该膜上的AchR受到损害后,受体数目减少。主要临床表现为骨骼肌极易疲劳,活动后症状加重,休息和应用胆碱酯酶抑制治疗后明显减轻。 发病机制:神经肌肉接头的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被自身抗体攻击而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表现: a.发病年龄:两个高峰:20-40、40-60 b.无明显诱因,隐袭起病,呈进展性或缓解与复发交替性发展,部分严重者呈 持续性。发病后2-3年可自行缓解,仅表现为眼外肌麻痹者可持续3年左右,多数不发展至全身肌肉。 c.全身骨骼肌均可受累,但在发病早期可单独出现眼外肌、喉部肌肉无力或肢 体肌无力,颅神经支配的肌肉较脊神经支配的肌肉更容易受累,常从一组肌群无力开始,逐步累及到其他肌群。 d.骨骼肌易疲劳或肌无力呈波动性,肌肉持续收缩后出现肌无力甚至瘫痪,休 息后症状减轻或缓解,晨轻暮重现象。 一侧或双侧眼外肌麻痹:上睑下垂、斜视、复视、眼球固定 面部肌肉或口咽肌麻痹:表情淡漠、苦笑面容;连续咀嚼无力、进食时间长、说话带鼻音、饮水呛咳、吞咽困难。 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麻痹:颈软、抬头困难、转颈耸肩无力。 四肢肌受累以近端为重,表现为抬臂、梳头、上楼梯困难。 注意: 1.腱反射通常不受影响,感觉正常。 2.呼吸肌受累出现呼吸困难者为重症肌无力危象,是本病致死的直接原因。 3.首次采用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都有明显的效果,这是本病的特点。 e.肌无力危象:早期迅速恶化或进展过程中突然加重,出现呼吸困难,以致不能维持正常的换气功能时,称重症肌无力危象。 1.肌无力危象:疾病发展严重的表现,注射新斯的明明显好转。 2.胆碱能危象:抗胆碱酯酶药物过量引起的呼吸困难,之外常伴有瞳孔缩小、汗多、唾液分泌增多等药物副作用现象。注射新斯的明后无效,症状反而更加重。 3.反拗性危象:在服用抗胆碱酯酶药物期间,因感染、分泌、手术等因素导致患者突然对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无效,而出现呼吸困难;注射新斯的明后无效,也不加重症状. f辅助检查: 疲劳试验:适用于病情不严重者,尤其是症状不明显者,眨眼30次;两臂持续平举;持续起蹲10-20次。 新斯的明实验:1.5mg新斯的明,0.5mg阿托品; 神经肌肉电生理检查; 重复神经电刺激(RNES):典型改变为低频(2-5HZ)和高频(>10HZ)重复刺激运动神经时,若出现动作电位波幅的递减,且低频刺激递减在10%-15%以上,高频刺激递减在30%以上则为阳性,(检查前停服康胆碱酯酶药物12-18小时)否则可出现假阴性。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最新研究进展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最新研究进展 摘要:近年来, 研究人员针对患者疾病的特点开发了疗效好、使用方便的各种释药系统, 主要剂型有口腔速崩片, 口服复方制剂, 口服缓、控释制剂, 储库型长效注射剂, 鞘内输注液, 口腔喷雾剂和离子渗透透皮释药系统等。 关键词:药物新制剂;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研究进展 引言:中枢神经系统受致病因素影响(尤其是未能查出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时)而以精神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称为精神病。抑郁症是最常见的精神疾病,全球约有1.2亿人罹患此病。抑郁症带给中国的总经济负担达到622亿元人民币,抗抑郁药销售额占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市场最大的份额, 2004年全球销售额为159亿美元, 据预测2011年会下降至135亿美元。鉴于此,在如今的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研究开发中,开发出效果更好成本更低的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成为了研究的重点。本文从近几年的中枢神经系统新药中提取出几个,供大家学习参考。

正文: 1、长效奥氮平注射液 长效奥氮平注射液是一种试验配方,它结合了非典型抗精神病药Zyprexa(R)(奥氮平)和双羟萘酸(可生成一种盐类物质),能够将奥氮平的药效最长维持至4周。对于那些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由于他们很难坚持每天治疗,因此长效可注射抗精神病药物能够改善疗效。 礼来公司(Lilly) 临床研究医师David McDonnell 医学博士表示:“有些精神分裂症患者虽然已经从奥氮平药物中受益,但由于无法长期坚持,因此依然饱受病痛折磨。会上展示的这些研究就长效奥氮平注射液在患者治疗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提供了一些见解。由于精神分裂症的性质是长期、严重的,并且坚持长期治疗十分困难、药物配给机构的数量也十分有限,因此,如果长效奥氮平注射液获得批准,那么该制剂将成为一项极具价值的治疗方案。” 针对长效奥氮平注射液应用的独立监管评审活动即将在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美国之间展开。目前,长效奥氮平注射液正在接受欧盟人用医药产品委员会(CHMP) 的评审,CHMP 的意见将决定该制剂能否向监管机构提交申请并获得各国市场许可证。 研究表明,长效奥氮平注射液剂量的积极疗效最多可维持6个月。接受长效奥氮平注射液治疗剂量(每2周150毫克、每2周300毫克、每4周405毫克)患者的PANSS 总分中,其开始到终点的平均变化值与那些接受参考剂量的患者有明显差异(前、后者之比分别为:2.7、-2.2、-0.1比7.3;所有p<0.001)。接受治疗剂量(每2周150毫克、每2周300毫克、每4周405毫克)与参考剂量(每4周45毫克)两小组之间的PANSS 总分的明显差异分别自试验后第11周、第3周和第2周开始显现,并且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研究(p<0.05) 结束。长效奥氮平注射液的治疗剂量与参考剂量之间的类似差别也同样出现在BPRS 总分、

神经退行性疾病

神经退行性疾病 神经退行性疾病,以特异性神经元的大量丢失为主要特征,是一类进行性发展的致残,严重可致死的复杂疾病。其可分为急性神经退行性病和慢性神经退行性病,前者主要包括中风、脑损伤; 后者主要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ALS) 、亨廷顿病( HD) 、帕金森病( PD) 、阿尔茨海默病( AD) 等。虽然这类疾病的病变部位及病因各不相同,但神经细胞退行性病变是它们的共同点。AD及PD主要发生于中、老年,随着人口老龄化,AD及PD的发病日益增多。目前,美国就有4百万人患有AD,每年因AD死亡的人数约十万,每年的医疗费用高达600亿美元。我国有关AD的流行病学研究尚不完善,一般认为65岁以上人群中痴呆的患病率约为4%,年发病率为0.6~1.2%。PD的患病率仅次于AD,主要发生于中年以上人群,65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为2%。此外,Huntington舞蹈病,不同类型脊髓小脑共济失调,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及脊髓肌萎缩症等则可发生于不同年龄。 多年来,由于脑功能的复杂性,这类疾病的治疗一直是个难题。近十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家,神经生物学及行为科学等各学科知识和研究手段的迅猛发展,神经退行性疾病病变机理的研究有了许多新的发现。这些研究结果不但为该类疾病病变机理的阐明提供了有用的资料,而且为寻找相应的新型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作用靶点。 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作用新靶点: 目前基于对神经退行性病变机理的研究,近年有人提出神经细胞保护这个概念。人们试图通过以下3种途径来保护神经细胞,防止其退行性改变。即:(1)抑制神经细胞退行性改变的启动因子(如Aβ,一氧化氮,自由基,兴奋性毒性及炎性细胞因子等);(2)阻断神经细胞退行性改变的信号传导(如细胞凋亡等)过程;(3)激活内源性神经保护机制(如神经营养因子等)。 一、神经保护剂 1 钙离子拮抗剂:正常情况下细胞膜具有将细胞内的Ca2+泵出细胞外的功能,维持内环境的稳定。AD 患者细胞膜上钙泵功能受损,细胞内Ca2+超载。钙拮抗剂通过阻断钙通道或者拮抗钙蛋白酶,减少因钙内流所导致的神经细胞损伤和死亡,改善患者的记忆和认知功能。此外,也可以抑制Ca2+ 的超载,减轻血管张力,预防血管痉挛,保持组织活力。常用的钙离子拮抗剂有尼莫地平、维拉帕米、盐酸氟桂嗦等。 2 抗氧化药物:自由基可导致神经元过氧化损伤,引起神经元退行性变,抗氧化剂通过清除或减少氧自由基、保护神经元免受自由基的损害,以延缓和阻止神经细胞的退行性变。研究发现,天然抗氧化剂(如茶多酚),对肿瘤有明显预防和抑制作用,且对PD 有明显预防和防治作用;银杏黄酮对心脑血管病有明显预防和治疗作用;大豆异黄酮和尼古丁对AD 有预防作用;山楂黄酮对中风有明显预防和治疗作用。 3 NMDA 受体拮抗剂:谷氨酸盐的过度释放使对钙离子高度通透的电压依赖型NMDA 受体过度激活,导致钙内流过多,并最终诱导神经细胞死亡及一系列急性或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人参皂苷Rb3能降低NMDA 引起的神经元〔Ca2+〕i 增加,可能是通过抑制NMDA 受体引起的钙内流,减轻钙超载,从而防止脑缺血缺氧性损伤。石杉碱甲能抑制NMDA 所致大脑皮质、突触质膜的毒性。美金刚胺是NMDA 受体的拮抗剂,能拮抗兴奋性氨基酸对神经元的毒性。 4 抗炎药物: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入侵的T 细胞以及过度产生的炎症介质组成了神经炎症反应,可能危害神经元的存活。尽管神经炎症并不一定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始发因素,但是持续的炎症反应会导致疾病的进行性加重,使神经炎症与神经元病变之间构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更多的神经元死亡。鉴于炎症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模型慢性神经变性中的重要作用,提示抗炎药物可能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这类药物有吲哚美辛、布洛

(完整版)精神性疾病常用药

精神性疾病常用药物 奥氮平 功能主治:精神分裂症和其它有严重阳性症状(例如:妄想、幻觉、思维障碍、敌意和猜疑)和/或阴性症状(例如:情感淡漠、情感和社会退缩、言语贫乏)的精神病的急性期和维持治疗。奥氮平亦可缓解精神分裂症及相关疾病常见的继发性情感症状。奥氮平长期服用对身体影响很大,不建议长期服用奥氮平。 用法用量:剂量范围在每日5毫克至20毫克之间。推荐起始剂量和常规治疗剂量为每日10毫克。维持剂量应为最小有效剂量,一般亦为10毫克,但应定期评估。超过每日15毫克的用药,应进行临床评估。超过每日15毫克的用药,应进行临床评估,严重肾功能损害或中度肝功能损害者,起始剂量为5毫克,剂量递增为每次5毫克,间期至少一周。 氯氮平(抗精神失常药) 功能主治:控制精神病的幻觉、妄想和兴奋躁动效果较好,故可用于兴奋躁动病人,一般4-5日可见效。适用于急性与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各个亚型,对幻觉妄想型、青春型效果好。也可以减轻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情感症状(如:抑郁、负罪感、焦虑)。对一些用传统抗精神病药治疗无效或疗效不好的病人,改用本品可能有效。本品也用于治疗躁狂症或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兴奋躁动和幻觉妄想。因导致粒细胞减少症,一般不宜作为首选药。 用法用量:口服,从小剂量开始,首次剂量为一次25mg,一日2~3次,逐渐缓慢增加至常用治疗量一日200~400mg,高量可达一日600mg。维持量为一日 100~200mg。 禁忌症:严重心、肝、肾疾患、昏迷、谵妄、低血压、癫痫、青光眼、骨髓抑制或白细胞减少者禁用。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氯丙嗪(冬眠灵) 功能主治:是第一个抗精神病药,开创了药物治疗精神疾病的历史。 用法用量:(1)口服,成人充分治疗剂量通常为每日200—800mg,分次服用。依治疗所需和耐受情况逐渐递增给药。对年老或体弱者更应从较小剂量开始,以后根据耐受情况徐缓增加药量。(2)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成人肌内注射每次可使用25—50mg。 治疗严重兴奋躁动时,可根据需要和耐受情况隔数小时重复用药一次。静脉注射也可使用25—50mg,用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mg/ml,然后以每分钟不超过1mg的速度缓慢注入。目前多数采用静脉滴注而避免静脉注射,以免意外。对年老或体弱者均应注意从小剂量开始,注射时尤应注意耐受情况,缓慢给药。 禁忌症:有癫痫史者、昏迷患者、严重肝功能损害者禁用。不能与肾上腺素合用,以免引起血压急剧下降。 舒必利 功能主治:抗精神病作用:抗木僵、退缩、幻觉、妄想及精神错乱的作用较强,并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无催眠作用。 用法用量:本品对淡漠退缩木僵抑郁幻觉和妄想症状的效果较好适用于精神分裂症单纯型偏执型紧张型及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孤僻退缩淡漠症状对抑郁症状有一定疗效治疗精神分裂症开始剂量为一次mg (一片)一日~次逐渐增至治疗量一日~mg(-片)维持剂量为一日~mg(-片)止呕一次~mg(-片)一日~次 佳乐定 功能主治:本品为苯二氮卓类催眠镇静药和抗焦虑药,用于焦虑、紧张,激动,也可用于催眠或焦虑的辅助用药,也可作为抗惊恐药,并能缓解急性酒精戒断症状。对有精神抑郁的病人应慎用。 用法用量:成人常用量:抗焦虑,开始一次0.4mg,一日3次,用量按需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综合征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综合征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综合征 Bell sigh(贝尔征):面神经炎患者,闭眼时双眼球向外上方转动, 露出白色巩膜,称为贝尔征。 Fisher综合征:表现为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及腱反射消失三联 征,伴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 CTS(腕管综合征):各种原因致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出现桡侧三个手指感觉障碍、麻木、疼痛及大鱼际肌萎缩称腕管综合征。 Froin征:椎管严重梗阻时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细胞数正常,蛋白含量超过10g/L时,黄色的脑脊液流出后自动凝固,称为Froin 征。 Meige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眼睑痉挛和口-下颌肌张力障碍。 帕金森综合症: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步态障碍。 Charcot三主征:眼震、意向震颤和吟诗样语言。 Lhermitte sigh(莱尔米特征):被动屈颈会诱导出现刺激感或闪电样感觉,自颈部沿脊柱放散至大腿或足部,称为莱尔米特征。 手足口综合征:EV71 颅高压三主征: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 脑膜刺激征:颈强直、Kernig征、Brudzinski征。

巴宾斯基等位征:1 Chaddock征2 Oppenheim征3 Schaeffer征4 Gordon征5 Gonda征6 Pussep征 无动性缄默征:又称睁眼昏迷。病变在脑干上部和网状激活系统,病人无目的的注视,似觉醒状态但缄默不语,肢体不能活动。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脊髓梗死正常发生在脊髓前动脉供血区,以中胸段和下胸段多见,病损水平的相应部位出现根痛,短时间内即发生截瘫,痛温觉丧失,大小便障碍,深感觉保留,称为~ parinnaud 综合征:上丘的破坏性病变可引起两眼向上同向运 动不能。 Millard-Gubler 综合征:一侧脑桥病变时可出现同侧面神经和 展神经麻痹,对侧偏瘫。 Brow-Sequard 综合征:又称为脊髓半切综合征,损伤平面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和深感觉缺失,对侧痛温觉缺失。 Weber综合征:一侧中脑大脑脚受损,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及对侧 中枢性偏瘫。 Froster-Kenndey综合征:一侧额叶底部病变(肿瘤)时出现,同侧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及嗅觉丧失,对侧视乳头水肿。 Gerstmann 综合征:优势半球角回(angular gyrus)的损害导致计算不能,不能识别手指,左右侧认识不能和书写不能。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目前,世界中枢神经系统治疗剂市场总值大约有440亿美元,约占世界总医药市场的15%。美国市场拥有世界中枢神经系统治疗剂市场收入的大约三分之二。从治疗水平上来讲,3个主要的中枢神经系统治疗剂市场(包括抑郁症、癫痫、精神分裂症),合计占这个总市场的85%。 全球销售额领先的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是用于抑郁症的,每种药品的销售额高于20亿美元。紧接其后的两种销售最佳的药品是用于精神分裂症的。癫痫、偏头痛、多发性硬化和焦虑等适应症由销售额领先的10种药品覆盖。多数大公司至少涉及一个中枢神经系统领域,同时也趋向于涉及与年龄有关的治疗种类中。 对于具有较高销售额的中枢神经系统药物,这些产品的销售额占该公司总销售额的六分之一或一半。然而仅有六家公司有4种或更多的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列入世界销售额领先的处方药行列。另外,有5种主要的中枢神经系统药品的专利将于2002年在美国到期。 在主要的市场,老年人口的总百分比将会明显地增长,早老性痴呆病的发生率也相应地增长,它也是改进药品和治疗战略必须优先考虑的疾病。由于这些疾病的流行正在稳定地增加,对控制疾病的药物需求也正在增加,特别是一些主要的疾病,如抑郁症、精神病和激动的合并症。 在下一个十年中,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市场将要继续扩大。该市场的扩大有两个主要原因:患者和医师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了解的改进,以及对构成能够改进治疗这些疾病的神经药理机理的较好了解。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市场的三个主要领域包括:抗抑郁症药物、凭处方出售的止痛药品以及抗精神病药物和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市场领域。预计在下一个5年中,将有10种产品迅速进入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市场。大多数的新抗精神分裂治疗剂是口服吸收配方产品。预计抗癫痫药物市场在未来的几年中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到2005年,将会有另外的l 5种产品进入市场。在开发中具有最少量产品的市场是肥胖和睡眠紊乱用药。在过去的几年中,处方止痛药物市场已稳定地增长。目前有35种以上用于控制疼痛的药品处于开发之中。 1.2010年抗抑郁焦虑药物市场预测 抗抑郁和焦虑药物市场占中枢神经系统治疗剂市场的最大份额,大约为44%,接近200亿美元。去年该市场已增长了大约14%。抑郁症的具体流行病学数据还不确切,但是美国国家疾病协会报告:17%的美国人在他们一生中都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在去年一年里,10%的美国人发作该病。抑郁症患者常常继续患上另一种精神病,特别是焦虑症和酗酒。 该市场销售的增长通过较新药品如Paxil(葛兰素史克),ZoloFt(辉瑞)、Celexa(Forest Laboratories)和EFFexor(惠氏)来维持市场销售能力。此外,对这些药品扩增的适应症(即用于治疗一般的焦虑症、恐慌、强迫观念、行为紊乱和外伤后紧张等病)进一步扩大了其市场发展的潜力。 由于新药的不断出现以及需要诊断和治疗人群的增加,抗抑郁药市场的销售额将从目前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症状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症状 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意识模糊、谵妄。 —意识内容变化—嗜睡、昏睡、昏迷。—意识觉醒度下降 一、 以觉醒度改变的意识障碍: A 、 嗜睡。 B 、 昏睡。 C 、 昏迷: a 、 浅昏迷。 b 、中昏迷。 c 、 深昏迷——瞳孔散大,生命征明显改变。 大脑和脑干功能丧失——脑死亡。标准: 1、对外界无反应,脊髓反射可存在。 2、脑干反射消失,瞳孔散大固定。 3、自主呼吸停止。 4、脑电图显示无脑电活动,体感诱发电位示脑干功能丧失。 5、TCD ——无脑血流灌注。 6、经各种抢救无效,时间持续≥12小时。 7、 除外药源性、内分泌性、中毒性、低温的原因。 二、 以意识内容改变的意识障碍: 1、意识模糊:注意力下降、反应淡漠、定向力下降、活动下降、语言受损。 2、 谵妄(急性所致):对外界的认识和反应下降,伴幻觉,波动性症状。

三、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 1、去皮质综合症: 双侧大脑皮质广泛受损——对外界无反应、眼球仅无意识活动、睡眠周期存、脑干反射存。 2、无动性缄默症: 脑干上部丘脑网状激活系统障碍——肌张力下降、无锥体束征、睡眠周期存、外界无反应。 3、植物状态: A、大脑半球严重受损+脑干功能保存:反射性睁眼、睡眠周期存、脑干 反射存、外界无反应。 B、持续植物状态:脑外伤——植物持续状态(≥12月),其它原因的则 为≥3月。 四、鉴别诊断: 1、闭锁综合症: 脑桥基底部障碍:双侧锥体束、皮质脑干束障碍——意识清楚、仅能眨 眼、眼球垂直运动示意,不能水平运动。 2、意志缺乏症: 双侧额叶障碍——清醒状态,但无始动性、不语少动、额叶释放反射。 3、木僵: 精神障碍——伴有蜡样屈曲、违拗症、情感性自主神经改变。

精神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用药题库4-1-8

精神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用药题库4-1-8

问题: [单选]吗啡急性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是() A.大脑皮层深度抑制 B.延髓过度兴奋后功能紊乱 C.血压过低 D.心跳骤停 E.呼吸麻痹

问题: [单选]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产生戒断反应的原因是() A.脑内5-羟色胺受体数目减少 B.脑内5-羟色胺受体敏感性下调 C.脑内5-羟色胺受体敏感性增强 D.突触间隙中5-羟色胺浓度升高 E.脑内5-羟色胺受体数目增多 本题考查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戒断反应产生的原因。戒断反应是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较常见的不良反应。产生戒断反应的原因主要是长期服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使脑内5-HT受体敏感性下调。当突然停服就会使突触间隙中5-羟色胺浓度下降,神经信息传递低下,引起头晕、过度睡眠、精神错乱、梦境鲜明、神经敏感性增强、抑郁、恶心等,特别是半衰期较短的帕罗西汀最易出现。故答案选B。

问题: [单选]关于吗啡镇痛作用机制的描述,正确的是() A.降低外周神经末梢对疼痛的感受性 B.激动中枢阿片受体 C.抑制中枢阿片受体 D.抑制大脑边缘系统 E.抑制中枢前列腺素的合成 https://www.360docs.net/doc/ac4305619.html,/ 约会出租

问题: [单选]吗啡的镇痛作用最适用于() A.诊断未明的急腹症 B.分娩止痛 C.颅脑外伤的疼痛 D.其他药物无效的急性锐痛 E.用于哺乳妇女的止痛

问题: [单选]吗啡禁用于分娩止痛的原因是() A.促进组胺释放 B.激动蓝斑核的阿片受体 C.抑制呼吸、延长产程 D.抑制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活动 E.脑血管扩张,颅内压升高

中枢神经系统用药

神经营养剂 甲钴胺片 英文名称:Mecobalamin Tablets 商品名称:弥可保 适应症:周围神经病。 药理作用:本品就是一种内源性的辅酶B12,参与一碳单位循环,在由同型半胱氨酸合成蛋氨酸的转甲基反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动物实验发现本品比氰钴胺易于进入神经元细胞器,参与脑细胞与脊髓神经元胸腺嘧啶核苷的合成,促进叶酸的利用与核酸代谢,且促进核酸与蛋白质合成作用较氰钴胺强。本品能促进轴突运输功能与轴突再生,使链脲霉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轴突骨架蛋白的运输正常化,对药物引起的神经退变具有抑制作用,如阿霉素、丙烯酰胺、长春新碱引起的神经退变及自发高血压大鼠神经疾病等。在大鼠组织培养中发现本品可以促进卵磷脂合成与神经元髓鞘形成。本品能使延迟的神经突触传递与神经递质减少恢复正常,通过提高神经纤维兴奋性恢复终板电位诱导,能使饲以胆碱缺乏饲料的大鼠脑内乙酰胆碱恢复到正常水平。 用法用量:口服。通常成人一次1片(0、5mg),一日3次,可根据年龄、症状酌情增减。 不良反应:在总病例15180例中,146例(0、96%)出现不良反应。(调查不良反应发生频率结束时)胃肠道:偶有(5%-0、1%)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 过敏:少见(<0、1%)皮疹。 禁忌:禁用于对甲钴胺或处方中任何辅料有过敏史的患者。 注意事项:1、如果服用一个月以上无效,则无需继续服用。 2、从事汞及其化合物的工作人员,不宜长期大量服用本品。

药物相互作用:未进行该项实验且无可靠参考文献。 毒理研究: 生殖毒性:在大鼠与小鼠致畸敏感期经口给予本品0、2、2、0、20mg/kg/d,胎仔与新生仔中未见异常与致畸征象。 ?药代动力学: ?1、一次性给药健康人一次口服120μg、1500μg,无论哪个剂量,均在给药后3小时达到最高血药浓度,其吸收呈剂量依赖性。服药后8小时,尿中总B12的排泄量为用药后24小时排泄量的40%~80%。2、连续给药观察健康人连续12周每天口服1500μg,至停药后4周的血清中总B12的变化值。给药4周后其值为给药前的约2倍,以后逐渐增加,到12周后达约2、8倍,即使中止给药4周后仍显示为给药前的约1、8倍。 ?妊娠期妇女及哺乳期妇女用药:虽然甲钴胺在动物试验中未表现致畸作用,但其对怀孕妇女的安全性尚不明确。尚不明确甲钴胺就是否通过妇女乳汁分泌,但动物试验报告甲钴胺有乳汁分泌。本品在哺乳期妇女的安全性尚不明确。 ?儿童用药:遵医嘱。 ?老年患者用药:由于老年人机能减退,建议在医生指导下酌情减少用量。?贮藏:避光,密封保存。 胞磷胆碱钠注射液 英文名称:Citicoline Sodium Injection 商品名称:尼可林 适应症:辅酶。用于急性颅脑外伤与脑手术后意识障碍。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综述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综述 摘要: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由脑和脊髓的组成(脑和脊髓是各种反射弧的中枢部分)是人体神经系统的最主体部分。中枢神经系统接受全身各处的传入信息,经它整合加工后成为协调的运动性传出,或者储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成为学习、记忆的神经基础。人类的思维活动也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近年来,针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开发了各种释药系统,但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大多数常规药物难以进入脑部,从而影响药效的发挥。所以一但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就会带来各种生理问题以及疾病。本片论文将会介绍各种类型的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以便大家了解以及学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药物的治疗。 关键字:中枢兴奋药中枢抑制药解热镇痛抗炎药未来发展 引言: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主要是影响递质和受体,中枢神经系统内不但神经递质种类较多,而且神经激素及神经调质等亦起重要作用。目前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种类很多,如抗焦虑药、抗抑郁药、催眠药、抗震颤麻痹药和抗精神失常药等类药物用药时间长,副作用出现频率高,有可能出现不可逆的后遗症;有的药物过量服用,还能引起致死性中毒。对此必须高度重视。 正文 中枢兴奋药 中枢兴奋药(central stimulants)是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活动的一类药物。根据其主要用部位可分为三类:①主要兴奋大脑皮层的药物,如咖啡因等;②主要兴奋延脑呼吸中枢的药物,又称呼吸兴奋药,如尼可刹米等;③主要兴奋脊髓的药物,如土的宁等。这种分类是相对的。随着剂量的增加,其中枢作用部位也随之扩大,过量均可引起中枢各部位广泛兴奋而导致惊厥。脊髓兴奋药因毒性较大,无临床应用价值。 举其一例进行分析——咖啡因其他名称:三甲基黄嘌呤、三甲基黄嘌呤、咖啡碱、茶毒、马黛因、瓜拉纳因子、甲基可可碱分子式:C8H10N4O2 SMILES:O=C1C2=C(N=CN2C)N(C(=O)N1C)C 摩尔质量:194.19 g mol?1 外观:无嗅,白色针状或粉状固体 CAS号:[58-08-2] 密度和相态: 1.2 g/cm³, 固体

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

第三章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 概述 匿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症状包括意识障碍、认知障碍、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和平衡障碍等■睁表现。第二章中,对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同时也对结构损害融‘生的临床症状进行了描述,为掌握结构损害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在神■}实践中,就诊患者提供的信息往往是症状,这就需要临床医师从症状人手,结合病史隧体,对症状进行定位和定性,以指导诊断和治疗。因此,应当培养医学生对神经科纷豳[杂的临床症状具有独立分析、去伪存真、抓主删次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临床科学思■本章主要从神经科常见症状人手,沿着从症状到疾病这一分析思路叙述,以符合临床翰蒙,并提高医学生对神经科疾病的诊断能力。 第一节意识障碍 E意识是指个体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感知能力。意识障碍可分为觉醒度下降和意识昏容变化两方面。前者表现为嗜睡、昏睡和昏迷;后者表现为意识模糊和谵妄等。意识的■持依赖大脑皮质的必奋。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ascending 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瞪各种感觉信息的侧支传人,发放兴奋从脑干向上传至丘脑的非特异性核团,再由此弥■.投射至大脑皮质,使整个大脑皮质保持兴奋,维持觉醒状态。因此,上行网状激活系统鬣双侧大脑皮质损害均可导致意识障碍。匿}、以觉醒度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鬣,匿 (一)嗜睡(somn01ence)陲是意识障碍的早期表现。患者表现为睡眠时间过度延长,但能被叫醒,醒后可勉强配除检查及回答简单问题,停止刺激后患者又继续入睡。} (二)昏睡(sopor)} 是一种比嗜睡较重的意识障碍。患者处于沉睡状态,正常的外界刺激不能使其觉醒,额经高声呼唤或其他较强烈刺激方可唤醒,对言语的反应能力尚未完全丧失,可作含糊、筒单而不完全的答话,停止刺激后又很快入睡。。 i (三)昏迷(coma) 是一种最为严重的意识障碍。患者意识完全丧失,各种强刺激不能使其觉醒,无有目的的自主活动,不能自发睁眼。昏迷按严重程度可分为三级: 1.浅昏迷意识完全丧失,仍有较少的无意识自发动作。对周围事物及声、光等刺激全无反应,对强烈刺激如疼痛刺激可有回避动作及痛苦表情,但不能觉醒。吞咽反射、咳嗽反射、角膜反射以及瞳孔对光反射仍然存在。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 2.中昏迷对外界的正常刺激均无反应,自发动作很少。对强刺激的防御反射、角膜反射和瞳孔对光反射减弱,大小便潴留或失禁。此时生命体征已有改变。 3.深昏迷对外界任何刺激均无反应,全身肌肉松弛,无任何自主运动。眼球固定, I者荆韵女.各种晤射消嬖.七,I、何名砖鳖生命值f千户右明晶曲亦.怦哪不蜘ⅢIl|向乐前 神经病学 有F降。 大脑和脑干功能全部丧失时称脑死亡,其确定标准是:患者对外界任何刺激均无反应,无任何自主运动,但脊髓反射可以存在;脑干反射(包括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头骺反射、前庭眼反射、咳嗽反射)完全消失,瞳孔散大固定;自主呼吸停止,需要人工呼呖机维持换气;脑电图提示脑电活动消失,呈一直线;经颅多普勒超声提示无脑血流灌注功象;体感诱发电位提示脑干功能丧失;上述情况持续时间至少12小百寸,经各种抢救无效j需除外急性药物中毒、低温和内分泌代谢疾病等。、二、以意识内容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 (一)意识模糊(confusion)

神经内科常见病

神经内科常见病 周围神经病~(常见) 脊髓疾病脑血管疾病(常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常见)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运动障碍疾病癫痫头痛(常见)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疾病自主神经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常见)神经内科临床常用药物~ 降颅压及脱水、利尿药 n 甘露醇(Ma nn itolum,D-ma nni tol) ★药理作用:高渗性利尿,通过产生组织脱水而降颅压。静脉注入后约20-30 分钟显效,2- 3H作用达高峰,持续时间6-8H。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可以清除自由基,降低血液粘度,改善血液循环。 ★用途:1.用于脑水肿及青光眼的治疗;2.用于大面积烧、烫伤引起的水肿; ★用法:静滴20%溶液250-500ml,速度每分钟10ml,每4 —6小时根据需要重复一次。 ★注意事项:1.注入过快会造成一过性头痛、眩晕、注射部位的疼痛;2.心肾功能不全者慎用;3.过敏反应;4.气温较低时易析出结晶。 降颅压及脱水、利尿药物 n 甘油果糖(10%Glycerosteril) ★药理作用:1.高渗性脱水;2.将甘油代谢生成的能量加以利用, 改善代谢,对体内电解质平衡无不良影响。 ★用途:脱水降颅压 ★用法:静滴,成人每次200—500ml,每日1 —2次,200ml需2.5—3小时点宀完。 ★注意事项:静滴过快可发生溶血及血红蛋白尿降颅压及脱水、利尿药 n 乙酰唑胺(Acetazolamide) 又名醋氮酰胺、醋唑磺胺、Diamox ★药理作用:为碳酸酐酶抑制剂。口服吸收良好,服药后30分钟产生作用,2 小时达高峰,持续12小时, ★用途:心源性水肿,脑水肿,癫痫大、小发作 ★用法:治疗脑水肿0.25g/次,bid-tid,早餐后服用效果佳 ★注意事项:1.有下列不良反应:粒细胞减少症,困倦,面部及四肢麻木,低血钾。2.避免同时用钙、碘及广谱抗生素,不宜与抗胆碱药及普鲁卡因合用。 3. 高钙患者需进行低钙饮食。 血浆容量扩充药物 n 右旋糖酐Dextran40/20 ★药理作用:1.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维持血压;2.抗血小板及红细胞聚集,降低血液粘滞性,从而改善微循环,预防血栓形成。 3.D20改善微循环作用强于 D40。 ★用途:1.抗休克;2.预防及治疗脑血栓形成、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用法:静滴250- 500ml, 20- 40ml/min,于15- 30分钟内滴完(用于抗休克时)。对于CVD患者应缓慢滴注,每日一次,7- 14天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可见过敏性皮疹或哮喘发作,偶见发热反应。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有出血性疾病者禁用。

药物化学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药考点归纳

第十二章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药 本章仅讨论与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有关的药物 用途:血管性痴呆和老年痴呆 按作用机制和结构分4类 一、酰胺类中枢兴奋药 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 三、N-甲基-D-谷氨酸受体拮抗剂(新) 四、其他结构类型(新) 一、酰胺类中枢兴奋药 (一)吡拉西坦词干:西坦 1、结构:具五元环的内酰胺,γ-氨基丁酸衍生物 2、作用机制:促进乙酰胆碱合成,直接作用于大脑皮质,改善脑功能,对重度痴呆者无效。 (二)茴拉西坦 1、吡拉西坦的结构类似物 2、代谢产物 N-茴香酰-GABA,具促智作用 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 可以提高脑内乙酰胆碱的水平,对老年痴呆患者有一定的效果 (一)盐酸多奈哌齐 1、结构:是哌啶衍生物;

2、机制及作用:强效可逆性非竞争性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长效的老年痴呆对症治疗药物; 3、代谢:多种代谢过程,其中6-O-脱甲基衍生物在体外的活性与多奈哌齐相同。 (二)酒石酸利斯的明 考点:氨基甲酸酯类选择性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第二代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 (三)石杉碱甲 考纲的结构(错误)正确结构 考点:1、生物碱类天然的石杉碱甲为左旋体,酶抑制活性为其对映体的35倍。 2、改善脑功能,老年痴呆。 (四)氢溴酸加兰他敏 考点:1、生物碱,4个环; 2、主要用于轻至中度的老年痴呆、小儿麻痹后遗症,肌肉萎缩及重症肌无力等。 三、N-甲基-D-谷氨酸受体拮抗剂 了解基本知识:N-甲基-D-谷氨酸受体,缩写为NMDA受体。NMDA受体拮抗剂可以作为神经保护剂,成为潜在的抗脑缺血、抗痴呆、抗帕金森病、抗癫痫、麻醉及镇痛药物。 N-甲基-D-谷氨酸受体拮抗剂 盐酸美金刚(新)

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

第十七章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 一、选择题 A型题 1、卡比多巴治疗帕金森病的机制是: A 激动中枢多巴胺受体 B 抑制外周多巴脱羧酶活性 C 阻断中枢胆碱受体 D 抑制多巴胺的再摄取 E 使多巴胺受体增敏 2、溴隐亭治疗帕金森病的机制是: A 直接激动中枢的多巴胺受体 B 阻断中枢胆碱受体 C 抑制多巴胺的再摄取 D 激动中枢胆碱受体 E 补充纹状体多巴胺的不足 3、卡比多巴与左旋多巴合用的理由是: A 提高脑内多巴胺的浓度,增强左旋多巴的疗效

B 减慢左疙多巴肾脏排泄,增强左旋多巴的疗效 C 卡比多巴直接激动多巴胺受体,增强左旋多巴的疗效 D 抑制多巴胺的再摄取,增强左旋多巴的疗效 E 卡比我巴阻断胆碱受体,增强左旋多巴的疗效 4、左旋多巴抗帕金森病的机制是: A 抑制多巴胺的再摄取 B 激动中枢胆碱受体 C 阻断中枢胆碱受体 D 补充纹状体中多巴受的不足 E 直接激动中枢的多巴胺受体 5、左旋多巴不良反应较多的原因是: A 在脑内转变为去甲肾上腺素 B 对α受体有激动作用 C 对β受体有激动作用 D 在体内转变为多巴胺

E 在脑内形成大量多巴胺 6、苯海索治疗帕金森病的机制是: A 补充纹状体中多巴胺 B 激动多巴胺受体 C 兴奋中枢胆碱受体 D 阻断中枢胆碱受体 E 抑制多巴胺脱羧酶性 7、卡马特灵抗帕金森病的机制是: A 兴奋中枢α受体 B 在中枢转变为去甲肾上腺素 C 在中枢转变为多巴胺 D 阻断中枢胆碱受体 E 激动中枢胆碱受体 8、苯海索抗帕金森病的特点: A 抗震颤疗效好 B 改善僵直疗效好 C 对动作迟缓疗效好 D 对过度流涎无作用 E 前列腺肥大者可用 9、金刚烷胺的英文名是: A bromocriptine B kemadrin C amantadin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