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石家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石家庄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石家庄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时间:2007年01月31日2007年1月22日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省七次党代会和市八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构建“和谐石家庄”两大任务,凝心聚力求突破,全力以赴抓落实,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都取得了新成绩新进步,圆满完成了“十一五”开局之年的各项目标任务。
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提高。
一、综合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地区生产总值迈上2000亿台阶。
200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2%,第一产业平稳增长,实现增加值255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速较快,实现增加值1025亿元,增长14.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84亿元,增长14.2%。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939.50万人,比上年增长1.3%,其中市区231.3万人,增长3.2%。
全市人口出生率13.96‰,死亡率5.75‰,自然增长率8.22‰。
(注1)年末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87.1万人,比上年减少0.4%,其中在岗职工85.5万人,比上年减少1.0%,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6792元,比上年增长10.2%。
年末市区单位从业人员为56.1万人,其中在岗职工54.8万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9573元,比上年增长9.3%。
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年末全市各类企业在职职工及个体工商户共有72.3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比上年增加5.1万人;22.7万名离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比上年增加0.8万人;年末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共有13.2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3万名离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人数均比上年有所增加。
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86.0万人, 失业保险覆盖率为95%。
河北省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六届八次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抓住机遇,实现更快更好发展"主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冀、两环开放带动、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四大主体战略和"一线两厢"区域发展布局,突出结构调整主线,强化重大项目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两大支撑,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圆满完成了全年及"十五"计划各项目标任务,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
初步核算,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一万亿元,达到10116.6亿元,比上年增长13.4%,为1997年以来最高增幅。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53.9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5324.2亿元,增长15.6%;第三产业增加值3338.5亿元,增长13.4%。
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增长10.9%,房地产业增长4.0%,社会服务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其它服务业发展壮大,实现增加值1360.8亿元,增长14.7%,成为服务业发展的新亮点。
人均生产总值14814元,比上年增长12.7%,增速是1997年以来最高水平。
物价涨幅稳步回落。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8%,涨幅同比回落2.5个百分点。
价格上涨的结构性特征明显。
在统计的八大类价格中,呈现"三升五降"。
食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类价格比上年分别上涨2.4%、5.0%和5.5%,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类价格分别下降0.1%、1.2%、1.6%、0.8%和1.0%。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4.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7.0%,涨幅分别回落7.2和11.4个百分点。
关于石家庄市2005年的预算管理分析

关于石家庄市2005年的预算管理分析一、2005年度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及综合评价(一)2005年度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据市财政局提供的资料反映:2005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和市级城区分享收入完成279326万元,比上年可比增长13.53%。
2005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年初安排263983万元,执行中调增支出预算35516万元(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批准调增支出3.35亿元,年终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专项收入超收增列支出2000万元),加上省补专款36837万元、上年结转18087万元和调入资金1063万元,全年支出预算调整为355487万元。
市本级当年实际支出339694万元,占调整预算的95.56%,比上年增长10.22%。
市本级一般预算和市级分享收入279326万元,加上级补助收入和上年结余103271万元,以及调入资金1063万元,扣除上解支出和划转水利基金28173万元,全年一般预算可用财力为355487万元,减去当年实际支出339694万元,滚存结余15793万元,其中,净结余502万元。
2005年市本级基金收入完成184802万元,占预算的108.52%,比上年增长14.46%。
当年市本级基金支出191584万元,占调整预算的94.09%,比上年增长15.25%。
年终结余10975万元。
(二)2005年度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的综合评价2005年,石家庄市财政、税务等各有关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深化改革,强化收入征管、优化支出结构、改进预算管理,支持了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
——坚持依法治税管费,强化征管,收入规模进一步扩大。
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关注收入工作,财税部门密切配合,完善征管措施,加快财源项目建设和财源管理,一大批生产建设项目投产见效,为财政收入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对全市30家利税大户和50家重点民营企业实行重点帮扶、重点监控。
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_DOC版
![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_DOC版](https://img.taocdn.com/s3/m/56795421fc4ffe473368ab54.png)
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辛集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4年工作回顾过去的一年,全市人民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等城市的宏伟目标,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主动顺应宏观调控的新形势,在挑战中抢抓机遇,在创新中破解难题,各项改革建设事业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圆满完成了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整体经济运行良好,速度效益均创近年来最好水平。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0亿元,增长14.6%,创1998年以来最高增速;全部财政收入完成4.708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9169亿元,按可比口径分别增长29.12%和28.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2.03亿元,增长32.9%;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63亿元,增长14.1%;城乡居民储蓄余额73.55亿元,增长10.2%;出口创汇4.61亿美元,增长23.7%。
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全市共开工建设投资100万元以上的项目143个,到年底,117个项目竣工投产,完成投资20.1亿元,增长34%。
无论项目数量、投资规模,还是增长幅度,均创近几年最好水平。
一是项目单体规模大。
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3个,千万元以上项目31个。
二是生产性项目多。
在80个市级重点项目中,生产性项目57个,总投资34.1亿元,分别占总量的71%和82%。
三是项目档次较高。
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高以及中外合资合作项目明显增多。
随着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将对我市工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产生重大的促进作用,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支柱产业增势强劲,工业经济全面提速。
完成工业产值156.5亿元,实现利税14.6亿元,分别增长24.1%和21.8%。
皮革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新上技改扩建项目35个,总投资6.33亿元;产品创新和争创名牌工作成效显著,“束兰”皮装荣获中国名牌产品,“佰立特”、“伊鹿奇”皮装荣获国家免检产品,有8种产品荣获河北省著名商标或名牌产品称号;全市皮革业销售收入76.5亿元、出口创汇4.06亿美元,分别增长9%和21.94%。
石家庄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石家庄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发布部门】石家庄市统计局【发布日期】2006.02.15【实施日期】2006.02.15【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石家庄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2月15日石家庄市统计局)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落实国家和省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建设全省“首善之区”、构建“和谐石家庄”和率先在全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求真务实、开拓奋进,全市经济保持了平稳健康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一、综合全市经济稳定较快增长,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5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6%,高于全国增速3.7个百分点,比全省增速高0.2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平稳增长,实现增加值247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速较快,实现增加值927亿元,增长17.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78亿元,增长11.5%。
人均GDP达到20082元,比上年增加3215元。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927.3万人,比上年增长1.1%,其中市区224.1万人,增长3.1%。
人口向城镇快速聚集,城市化率达42.8%,比上年提高1.24个百分点。
全市人口出生率12.55‰,死亡率5.28‰,自然增长率7.27‰。
年末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87.1万人,比上年减少0.3%,其中在岗职工85.5万人,比上年减少0.1%,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4949元,比上年增长9.9%。
年末市区单位从业人员为55.7万人,其中在岗职工54.4万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7565元,比上年增长10.5%。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参加各种保险职工逐年增加。
年末全市各类企业在职职工及个体工商户共有67.2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比上年增加3.6万人;21.9万名离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比上年增加1.4万人;年末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共有12.8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7万名离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人数均比上年有所增加。
河北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河北省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河北省统计局(2006年2月24日)2005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六届八次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抓住机遇,实现更快更好发展”主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冀、两环开放带动、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四大主体战略和“一线两厢”区域发展布局,突出结构调整主线,强化重大项目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两大支撑,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圆满完成了全年及“十五”计划各项目标任务,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
初步核算,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一万亿元,达到10116.6亿元,比上年增长13.4%,为1997年以来最高增幅。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53.9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5324.2亿元,增长15.6%;第三产业增加值3338.5亿元,增长13.4%。
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增长10.9%,房地产业增长4.0%,社会服务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其它服务业发展壮大,实现增加值1360.8亿元,增长14.7%,成为服务业发展的新亮点。
人均生产总值14814元,比上年增长12.7%,增速是1997年以来最高水平。
物价涨幅稳步回落。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8%,涨幅同比回落2.5个百分点。
价格上涨的结构性特征明显。
在统计的八大类价格中,呈现“三升五降”。
食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类价格比上年分别上涨2.4%、5.0%和5.5%,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类价格分别下降0.1%、1.2%、1.6%、0.8%和1.0%。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4.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7.0%,涨幅分别回落7.2和11.4个百分点。
石家庄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石家庄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发布部门】石家庄市统计局【发布日期】2004.02.03【实施日期】2004.02.03【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石家庄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石家庄市统计局 2004年2月3日)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决策部署,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市”的目标,克服“非典”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大投资与对外开放力度,积极推进国企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全市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整体经济达到了近年来的最好水平。
石家庄市生产总值(即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达到5年来最高增速,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全市经济呈现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
2003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1376.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5%,较上年增速提高2.6个百分点,增速高于全省0.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3.4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稳定增长。
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80.5亿元,比上年增长5.2%,占GDP的比重为13.1%。
第二产业增长较快。
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668.8亿元,增长15.5 %,占GDP 的比重为48.6%。
第三产业上半年受“非典”影响较大,但下半年恢复很快,全年呈现了较好的发展态势。
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27.3亿元,增长11.7%,占GDP的比重为38.3%。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910.5万人,比上年增长0.7%,其中,市区211.1万人,增长3.0%;非农业人口331.3万人,增长24.2%,其中市区208.5万人,增长5.8%。
人口出生率11.03‰,死亡率5.50‰,自然增长率5.53‰。
年末全市县及县以上单位从业人员88.9万人,其中在岗职工87.3万人,比上年增长1.0%,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2242元,比上年增长9.6%。
石家庄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石家庄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公布日期】2005.01.19•【字号】•【施行日期】2005.01.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石家庄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年1月19日石家庄市统计局)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落实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市”的主题,积极落实惠农政策,促进农业、农村的发展,积极推进国企改革,全面实施对外开放,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推进城市化建设,开拓奋进,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使整体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实现了近年来的最快增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创近年来最好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城市容貌和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及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综合全市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有了较大提高。
200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4.1%,增速创98年以来最高。
第一产业稳定增长,增速有所加快,完成增加值230亿元,增长6.3%,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795亿元,增长17.6%,增速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保持了较快增长,完成增加值608亿元,增长12.4%,增速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917.5万人,比上年增长0.8%,其中市区217.3万人,增长2.9%;全市非农业人口353.8万人,增长6.8%,城市化进程加快。
全市人口出生率12.28‰,死亡率7.24‰,自然增长率5.04‰,比上年下降0.49个千分点。
年末全市县及县以上单位从业人员87.6万人,比上年减少0.8%,其中在岗职工85.9万人,比上年减少1.0%,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3412元,比上年增长9.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石家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02-21 10:46:00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落实国家和省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建设全省“首善之区”、构建“和谐石家庄”和率先在全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求真务实、开拓奋进,全市经济保持了平稳健康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一、综合全市经济稳定较快增长,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5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6%,高于全国增速3.7个百分点,比全省增速高0.2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平稳增长,实现增加值247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速较快,实现增加值927亿元,增长17.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78亿元,增长11.5%。
人均GDP达到20082元,比上年增加3215元。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927.3万人,比上年增长1.1%,其中市区224.1万人,增长3.1%。
人口向城镇快速聚集,城市化率达42.8%,比上年提高 1.24个百分点。
全市人口出生率12.55‰,死亡率5.28‰,自然增长率7.27‰。
年末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87.1万人,比上年减少0.3%,其中在岗职工85.5万人,比上年减少0.1%,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4949元,比上年增长9.9%。
年末市区单位从业人员为55.7万人,其中在岗职工54.4万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7565元,比上年增长10.5%。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参加各种保险职工逐年增加。
年末全市各类企业在职职工及个体工商户共有67.2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比上年增加3.6万人;21.9万名离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比上年增加1.4万人;年末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共有12.8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7万名离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人数均比上年有所增加。
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85.3万人,失业保险覆盖率为95%。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57.5万人。
年末全市96.4万人参加了医疗保险,比上年增加25.5万人,增长36%,医疗保险覆盖率达83.7%,比上年提高了5.9个百分点。
年末全市共有74470人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2005年,全市民营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成为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011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54.5%;上缴税金70.6亿元,比上年增长27%,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42.6%。
二、农业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200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57亿元,比上年增长5.4%,其中农业产值204亿元,增长4.5%,牧业产值231亿元,增长5.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3亿元,增长10.3%。
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年粮食总产量和亩产分别达到482.4万吨和439公斤,分别比上年增加了12.6万吨和6公斤。
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增强,特色主导产业不断壮大,绿色农业、精品农业快速发展。
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0.6%,和上年持平。
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8%,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产品名称单位万吨2005年比上年±%粮食482.4 2.7油料23.8 1.5棉花 1.8 -13.8蔬菜1270.2 4.2水果236.2 2.4肉类总产量107.3 4.4其中:猪肉65.8 4.7禽蛋103.3 6.0奶类74.0 14.6水产品 2.9 3.8农业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在平原地区基本普及,农业用电有较大增长。
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为1803.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35%。
农用运输车43.3万辆,增长5.9%;大中型拖拉机1.7万台,增长9.2%。
当年机耕面积48.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43%,机播面积59.7万公顷,增长4.2%,机收面积32.7万公顷,比上年下降0.9%。
农村用电量51.5亿千瓦时,增长8.4%。
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48.6万吨,增长0.23%。
三、工业和建筑业2005年全市工业保持了上年较快增长的态势,并获得效益与生产基本同步增长的好局面。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620.7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增速比上年略有回落,其中国有控股工业完成增加值213.3亿元,增长9.6%。
工业产销衔接良好,经济效益稳步增长,亏损额减少,全市工业产销率达98.0%,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212.6亿元,增长21.3%,比上年加快2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18.0%。
“药都”建设取得新成绩,成为国家3个生物产业基地之一。
建筑业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
年末全市建筑企业个数289个,全年完成总产值281亿元,比上年增长46.2%,其中建筑工程完成产值164亿元,比上年增长15.6%,竣工产值141亿元,增长17.1%。
竣工面积811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19.1%。
四、固定资产投资2005年,全市继续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呈现较快增长。
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大,投资同上年相比增速持平,投资结构得到优化,投资总量再创历史新高。
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29亿元,比上年增长31.6%,其中城镇投资完成794亿元,增长38.3%。
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6亿元,增长13.2%,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55亿元,增长62.6%,比上年增速加快25.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完成423亿元,增长23.8%,增速较上年有所回落。
建设项目投资完成668亿元,增长38.3%;施工项目个数3330个,增长42.9%,新开工项目2745个,增长46.6%;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22亿元,增长38.7%,施工面积和竣工面积达到698万平方米和108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26.3%和28.9%。
五、国内贸易和物价在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加快情况下,居民购买力进一步增强,消费市场活跃。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6.2亿元,比上年增长15.0%。
消费品市场保持较快增长,增速为近几年来较高水平。
住房相关需求增长幅度较大,居民用于建筑装潢材料类消费2.7亿元,增长69.6%;用于服装类消费29.9亿元,增长51.4%;用于化妆品类和金银珠宝类消费5.4亿元和2.9亿元,分别增长26.4%和26.5%;餐饮市场趋旺,零售额达到53.3亿元,比上年增长18.2%。
我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场684个,其中消费品市场627个,生产资料市场57个,全年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达1153亿元,比上年增长1.2%。
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达55个,其中南三条小商品市场和新华商贸中心成交额分别达到271.5亿元和271.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7%和15.0%。
2005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略有上升,涨幅同比回落1.7个百分点。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涨幅同比回落8.5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同比回落5.4个百分点。
各类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如下:六、对外开放和旅游2005年全市进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全年外贸进出口总值达44.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8%,其中出口37.21亿美元,增长29.0%。
在出口中,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8.63亿美元,增长25%,国有企业出口11.6亿美元,下降7.2%,集体企业出口2.5亿美元,增长33.3%。
积极招商引资,利用外资内资有较大增加。
年内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84个,新增合同总金额5.97亿美元,合同外资额1.97亿美元。
年末实有三资企业个数581家。
全市实际利用外资4.39亿美元,增长24.8%,其中直接利用外资3.84亿美元,增长16.1%。
引进市外资金147亿元,比上年增加17亿元,增长13%。
旅游业发展良好,旅游收入稳定增长。
全年共接待国际旅游人数7.43万人次,其中外国人6.8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均超过20%。
国际旅游创汇收入215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0%;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6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3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1%和12%。
七、财政、金融在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加强税收征管力度,财政保持持续稳定增长。
全部财政收入完成165.6亿元,增长13.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5.9亿元,增长13.8%。
在全部税收中,增值税完成68.1亿元,增长14.8%;营业税完成24.0亿元,增长16.4%;企业所得税完成21.3亿元,增长10.5%;个人所得税完成14.7亿元,增长15.5%。
全市一般预算支出106.9亿元,增长14.9%,其中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2.6亿元,增长30.1%;科技三项费用支出1.7亿元,增长23.2%;城市维护费支出6.3亿元,增长22.4%;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支出4.2亿元,增长23.2%。
全市向低保人员和下岗职工发放补助和生活费1.8亿元,向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16.4亿元,保障了特殊社会群体的资金需要,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金融秩序稳定,存、贷款余额继续增加。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574亿元,比年初增加337亿元,增长15.1%。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继续增加,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55亿元,比年初增加166亿元,增长13.9%。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561亿元,比年初增加156亿元,增长11.1%。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全年取得科技成果210项,比上年增加53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5项,国际领先和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比上年增加了4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136项,国内先进水平24项,分别比上年增加了45项和减少4项。
全年获省级科技进步奖45项,增加11项,市科技进步奖79项,与上年相当。
全年申请专利1458项,授权856项,分别比上年增长10.1%和11.3%。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快速发展。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03亿元,比上年增长27.8%;完成营业总收入390亿元,增长32.3%;出口创汇2.1亿美元,增长25.7%;实现利税32亿元,增长30.1%;财政收入10亿元,增长30.6%;引进内、外资项目28个,项目总投资2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016万美元。
基础教育进一步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高等学校在保持招生规模基础上提高教育水平。
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38所,招生7.3万人,在校生23.6万人,毕业生5.8万人,增加1万人。
全市普通中学660所,招生24.8万人,在校生76.1万人,招生和在校生分别减少0.9万人和3.9万人,毕业生27.0万人,增加0.1万人。
中等职业学校145所,增加24所,招生6.8万人,在校生17.3万人,毕业生4.8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1.5万人、2.7万人和0.7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