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教学中揭示寓意的几种策略

合集下载

寓言的教学价值语言特色和教学策略

寓言的教学价值语言特色和教学策略

寓言的教学价值语言特色和教学策略【摘要】寓言是一种富有哲理和教育意义的文学形式,常被用于教学中。

本文将探讨寓言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其教学价值、语言特色和教学策略。

同时还将分析寓言在培养学生思想觉悟和在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对寓言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结论部分将总结寓言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展望寓言在教学中的发展前景,并探讨寓言教学的启示。

寓言是一种传统而又富有创造力的教学方式,有着独特的教育价值,深受学生和教师的喜爱。

通过深入探讨寓言,可以促进教育的创新发展,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寓言、教学价值、语言特色、教学策略、思想觉悟、教育意义、发展前景、启示1. 引言1.1 寓言的定义寓言是一种以虚构故事的形式传达道德、品德或哲理教训的文学体裁。

在寓言中,通常使用动物或其他生物角色来表现人类的特征和行为,通过这种拟人化的手法,传达作者的思想和观点。

寓言的目的不仅在娱乐,更重要的是在启迪读者的智慧和品德,让人们通过故事中的虚拟世界,反思和感悟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

1.2 寓言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寓言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寓言的教学,学生可以学会归纳总结、推理论证,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寓言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通过阅读各种寓言,学生可以丰富自己的文学知识和词汇量,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寓言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教师可以通过寓言的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和学习,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有思想、有情感、有品德的人才。

2. 正文2.1 寓言的教学价值寓言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和理解寓言,学生可以学习到丰富的词汇和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寓言中常常存在着巧妙的逻辑推理和悬念设置,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正确分析问题、做出合理推断。

寓言解读寓意的三种方法

寓言解读寓意的三种方法

寓言解读寓意的三种方法
解读寓言,一是通过分析它的内容和形象,揭示其深刻的寓意;二是通过分析它的表现手法,了解寓言的写作特点;三是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寓言特点。

寓言是寄托着深刻思想意义的一种简短故事。

“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寓言的主人公,有的是人,更多的情况下是人格化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其他东西和现象。

主题思想大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其内容在于反映人们对生活的看法,或对某种社会现象作某种批评,或对某一阶级、某一个人有所讽刺,或提供某种生活的教训,或进行某种善意的箴诫。

寓言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寓意的探究

寓言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寓意的探究

寓言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寓意的探究在故事类文本中,寓言最突出的特征是故事中都包含着寓意。

寓言的寓意或借此喻彼或借小喻大或借古喻今或借远喻近,进入教材的寓言多数蕴含丰富而深刻的人生道理,能够为学生的心灵成长带来启迪。

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故事出发,体会寓言故事中所蕴含的寓意就是寓言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所在。

因此,教师要探索出理解寓意的策略,在听说读写思等语言学习活动中使学生走进寓言故事的深层之中,准确体会寓言的寓意。

一、朗读故事走进寓言第一学段的教材中安排了多篇寓言,第一学段学生受年龄和经历的限制,读寓言故事时往往停留在故事表层的了解上,对寓言蕴含的道理的理解存在比较大的困难。

教师在教学第一学段的寓言时,要引导学生朗读故事,慢慢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

如教学《狐假虎威》一课时,这则寓言故事以成语的形式呈现,词典上的寓意讲得很清楚,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直接把词典上的寓意抄给学生,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的狐狸与老虎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学生从课文中读出了狐狸不仅假借老虎的威风吓唬其他小动物,而且还借助“老天爷”吓唬老虎,在这些表现中狐狸的突出做法就是“假借”,有骗人的成分;学生还读出了老虎一再被狐狸所骗的情形,一步步被狐狸制造的假象欺骗了。

读出了这样的了解,学生走出故事就能明白它所蕴含的道理:狐狸耍小聪明骗了老虎。

二、探究文体特点体会寓言的寓意是寓言教学的难点,难就难在故事对小学生来说是最具有吸引力的阅读材料,学生读起来就忘了还有其他事,此其一;其二,寓意是一种比较抽象的内容,需要学生借助思维进行深入思考才能获得,而且从故事到寓意之间没有直接相连的桥梁,需要学生自己凭借思维搭建。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寓言文体单元,收录的四篇故事寓言《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池子与河流》,从文本结构看,故事的起因都写得比较详细,出场人物都有比较强烈的表现感,这也是寓言故事吸引人的重要策略;接下来的故事经过与开头比反而有些简略,看不到主要人物在故事中的具体表现,似乎急着体现故事的结果;故事的结果多有一种意外的因素在其中,这种意外与故事开头形成对照,就是指向寓意理解的最关键的路径所在。

在寓言教学中揭示寓意的几种策略

在寓言教学中揭示寓意的几种策略
阅读 ·说 文论道 在 Biblioteka 言教 学 中揭 示寓意的几种 策略
安徽 巢 湖市人 民路 小 学(238000) 宁 敏
[摘 要 ]寓言是一种 学生比较喜 欢阅读的文体。各版本 的语 文教 材都选编 了不 少的寓言。在 寓言教学 中,寓意的揭 示是课 堂教 学的难 点。在课 堂上 ,教师 可通过情 境表演 、正反对 比和 群文阅读等 形式 ,让学生深入 寓言的 内核 ,理解 寓言包含 的深刻道 理 ,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 高。
通 过南郭 先生 和邻居 、家人 的对话 ,“滥竽 充数 ”这 则 寓言 的寓意就 被抽丝剥 茧般 地呈 现出来 了 。和低 年 级有所 区别 ,中高年级 可以设 计类似的具有创造性 的表 演 。
二 、正反对 比。辩论 明理 《鹬 蚌相争 》是北 师大 版六年 级下册 的一 篇文言 寓 言故事 。对六 年级的学生来说 ,理解 “鹬蚌相争 ,渔翁 得 利”这一寓 意并 不困难 。如何让学 生对这则寓言 了解 更 加深刻 ?我在 指导学 生充分朗读之后 ,将 《战 国策》的原 文呈现 出来 ,让学生 进行对 比阅读 ,体会 寓言 的深刻 内 涵 。 赵且伐燕 ,苏代 为燕谓惠王 日:“今 者 臣来 ,过 易水。 蚌方 出曝 ,而鹬啄其 肉,蚌合 而箝其喙 。鹬 日:‘今 日不 雨 ,明 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 亦谓鹬 曰 :‘今 日不 出,明 日 不 出 ,即 有死鹬 !’两者 不肯 相舍 ,渔者得 而 并禽之 。今
[关键词]寓言教 学;寓意 ;策略 [中图分类号 ] G623.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1007—9068(2019)01—0032—02
寓 言是 一种文 学体裁 。纵 观现行 的各版 本语文 教 材 ,几乎 各年 段都 能看 到 它 的身影 。这 一 文体具 有 生 动 、精炼 、说理 的特点 ,常常借 用 比较短 小 、浅 显的故 事 来 表达 比较重要 、深刻 的道理 。一言以蔽之 ,就是 “小 故 事 ,大道 理”。正如著名寓 言作 家严 文井先生说 的那样 : “寓言是一 个怪物 。 当它 朝你走过 来 的时候 ,分 明是一 个故事 ,生动活泼 ;而 当它转身 要离开的时候 ,却突然变 成 了一个哲理 ,严肃认真 。”

寓言的教学价值语言特色和教学策略

寓言的教学价值语言特色和教学策略

寓言的教学价值语言特色和教学策略寓言是一种以故事形式呈现的文学作品,通过动物或虚构角色的形象,讲述了一个或多个寓意深远的故事。

寓言在教学中具有很高的价值,其语言特色和教学策略如下:语言特色:1. 符号化语言:寓言中的动物和虚构角色代表着人类的特点和行为,通过化身为动物,能够简化和抽象出人类的生活和行为,使故事更具有普遍性和可亲性。

2. 简洁性:寓言的篇幅较短,语言简洁明了,能够用简单的词语表达复杂的思想,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3. 比喻和隐喻:寓言通过比喻和隐喻手法,将抽象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转化为具体的物象,让学生通过比喻情境理解抽象的概念,达到深入的教学效果。

教学策略:1. 启发思考:寓言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有趣的角色形象,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激发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考。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分析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推理出故事背后的教义和寓意。

2. 培养情感教育:寓言往往通过具体的情感故事,引发学生的共鸣和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道德和价值观念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3. 提倡群体合作:寓言中的动物和虚构角色通常代表着不同的特点和行为,贯穿整个故事的主题往往是合作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通过寓言故事,引导学生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4. 视觉辅助教具:教师可以使用图片、动画或幻灯片等视觉辅助教具,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和寓意。

通过图像化的表达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故事的记忆和理解。

5. 创设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将学生置身于寓言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让学生亲身体会寓言中的教义和寓意。

通过角色扮演或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理解和掌握故事的内涵。

6. 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优秀的寓言故事制作成动画、影片或音频等形式,以增加学生对故事的兴趣和注意力。

二年级寓言阅读技巧

二年级寓言阅读技巧

二年级寓言阅读技巧
二年级学生阅读寓言故事时,可以采用以下技巧:
1. 理解故事主题:寓言故事通常通过动物或物品的形象来传达一定的道理或教育意义。

学生要通过阅读故事,理解故事中所传达的主题或寓意。

2. 注意故事情节:寓言故事往往有一个引人入胜的情节,学生要注意故事中的起承转合,理解故事中发生的事件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3. 辨析人物形象: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通常是动物或物品,学生要通过描述和对话来推测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4. 分析语言表达:寓言故事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但也有一些比喻和隐喻的表达。

学生要注意故事中的比喻和隐喻,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含义。

5. 总结故事教训:寓言故事通常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故事,总结故事中所传达的教训,并思考如何将这些教训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通过运用这些阅读技巧,二年级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寓言故事,并从中受益。

小学生如何分析寓言故事的寓意

小学生如何分析寓言故事的寓意

小学生如何分析寓言故事的寓意寓言故事是一种通过动物、植物或其他非人类事物来讲述人类道德故事和哲理的文学形式。

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情节和寓意深远的故事内容,深受小学生们的喜爱。

学会分析寓言故事的寓意,不仅可以增加孩子们的思辨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更能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如何分析寓言故事的寓意。

一、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在分析寓言故事的寓意之前,首先要明确寓言故事的特点。

寓言故事常常采用拟人手法,将动物、植物赋予人类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寓言故事往往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希望通过讲述动物的故事来传递人类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

因此,在分析寓言故事的寓意时,首先要看作者想要通过这个故事传达给我们什么样的道德或哲理。

二、审视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在分析寓言故事的寓意时,需要仔细审视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

寓言故事中的动物、植物和物品往往代表着不同的人物或事物。

通过观察它们的行为和表现,我们可以推断出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例如,《乌鸦喝水》这个寓言故事中,乌鸦把石子扔进水缸,使得水位上升,从而获得了喝水的机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聪明才智可以克服困难,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三、理解隐喻和象征意义在寓言故事中,隐喻和象征意义是常见的表达方式。

隐喻是指通过一种事物来暗示另一种事物,而象征意义则是一种符号代表特定的含义。

通过理解寓言故事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故事的寓意。

以《乌龟与兔子赛跑》为例,乌龟象征着努力和坚持,而兔子则象征着骄傲和轻敌。

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勤奋努力才能战胜骄傲和轻敌的心态。

四、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和价值观念寓言故事虽然以动物、植物为主角,但故事中传递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密切相关。

在分析寓言故事的寓意时,可以将故事中的情节和角色与自己的经验相联系,思考其中的道理是否与自己的价值观相符合。

例如,当我们读到《城里的赫拉克勒斯》这个寓言故事时,可以想一想,我们生活中的英雄是怎样的,他们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

寓言教学策略设计方案

寓言教学策略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和作用,培养阅读寓言故事的习惯。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寓言故事的基本特点:寓意深刻、语言简练、形象生动。

2. 寓言故事的作用: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引导道德观念。

3. 典型寓言故事:《狼和小羊》、《农夫和蛇》、《龟兔赛跑》等。

三、教学策略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寓言故事中的场景、角色,让学生直观感受故事内容。

(2)通过角色扮演、故事接龙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2. 引导学生分析故事,理解寓意(1)引导学生观察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分析故事发生的背景。

(2)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寓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1)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2)设计趣味活动,如寓言故事竞赛、寓言故事创作等,提高学生的兴趣。

4. 注重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1)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感受角色的情感,培养同理心。

(2)结合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引导学生反思自身行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 拓展课外阅读,丰富知识储备(1)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寓言故事书籍,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2)组织学生参加阅读分享会,交流阅读心得,提高阅读水平。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理解程度、对寓意的把握能力。

3. 课外阅读:关注学生课外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以上教学策略,相信寓言故事教学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提升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寓言故事教学中揭示寓意的几种策略
作者:肖群
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26期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寓言是常见的一种文学体裁,“小故事,大道理”是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的重要特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寓意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笔者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联系生活、角色扮演、辩证分析、拓展阅读等几种方法让学生理解寓言所包含的寓意。

关键词:寓意;教学;策略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寓言故事浅显有趣,读懂表面意思对学生来说并非难事,但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阅历、思维水平有限,读懂寓言故事背后所包含的深刻道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在实际的课堂上,学生往往无法自己概括出寓意,有的老师直接把寓意告诉学生,学生没有内化的过程,对寓意的理解不深刻,无法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而丧失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采用相应的课堂策略,让学生容易理解、乐于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道理。

一、联系生活,理解寓意
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深刻的道理或教训在现实生活中,其实都能一一找到例子,有些例子离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远,有些例子离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近,有些就是小学生本身的生活经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善于联系小学生本身的生活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寓意,将会使学生更容易、更深刻地理解寓意。

以《守株待兔》为例:
《守株待兔》是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的课文。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什么呢?是不能心存侥幸,妄想不劳而获,努力才有收获。

对于“不劳而获”和“努力才有收获”,学生基本没有理解上的困难。

但对于“侥幸”一词,绝大部分的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

文中的农夫捡到兔子是一次偶然事件,实际上不可能天天那么走运。

农夫总是期待自己能走运,这种心理就叫“侥幸心理”。

这样讲,有些学生还不太能理解“侥幸”这个词。

这时候,我们可以运用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学生的理解。

比如有些没完成背诵这一项作业的学生在老师抽查时,总是期待自己能走运,不被老师抽到,这种同学就是怀有“侥幸心理”。

再比如,生活中总是有些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过斑马线时闯红灯,认为交通事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这也是一种“侥幸心理”。

生活中,有些司机喝酒了却依然驾着车,认为车祸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能够幸运地躲过一劫,这也是一种“侥幸心理”。

通过上述几个例子,学生就理解了“侥幸”一词的意思,即“偶然得到成功或意外地免于不幸”,并明白了对任何事情都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否则,可能一事无成或大祸临头。

二、角色扮演,感悟寓意
寓言故事中的角色多种多样:《守株待兔》的角色是人,《鹿角和鹿腿》的角色是动物,《陶罐和铁罐》的角色则是物品……在教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陶罐与铁罐》这一课时,我让不同的学生分别来扮演陶罐和铁罐,模拟陶罐和铁罐的语气,并评选最佳配音师。

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

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铁罐和陶罐不同的性格特点,铁罐非常傲慢无礼,而陶罐则非常谦虚。

接着,我抛出问题:“铁罐凭什么如此骄傲?”学生从文中总结出答案,因为铁罐非常坚硬,从文中“你敢碰我吗”“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可以看出。

我继续引导:“原来铁罐有坚硬这个优点,所以他才那么骄傲。

那么,铁罐有没有什么缺点?可以联系生活经验来说。

”这时,有学生说铁罐容易生锈。

我趁势引导:“原来呀,铁罐只看到自己的优点,没看到自己的缺点。

这样是不行的。

同学们,假如你来到了文中,也成为了一只罐子,你会怎么劝铁罐呢?”有的学生答,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

最后,我总结道:“是呀,每个人都有优缺点,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容易骄傲,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容易自卑,所以,要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与别人和睦相处。


三、辩证分析,明晰寓意
有的寓言故事包含着辩证的话题,学生在理解寓意的时候,还需要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以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鹿角和鹿腿》为例:
《鹿角和鹿腿》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呢?在课后习题中,有两种观点,让学生辨析。

这两个观点分别是:(一)美丽的鹿角不重要,实用的鹿腿才是重要的。

(二)鹿角和鹿腿都很重要,它们各有各的长处。

我先让学生自由辨析这两种观点,有的学生同意第一种观点,也有的学生同意第二种观点。

我首先向执第一种观点的学生提问:“你为什么认为美丽的鹿角不重要?”学生答:“因为鹿在逃生的过程中,鹿角挂住了树枝,害得鹿差点成为狮子的美餐。

”我接着引导:“确实,在狮口逃生的过程中,美丽的鹿角成为了累赘。

但是,鹿角真的没有任何用处吗?有没有人知道鹿角的其他用处?”有的學生回答:“我知道鹿角可以做成鹿茸,是一种中药。

”我立刻赞同这名学生的看法:“没错,鹿角有药用价值。

”然后,我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上是两只鹿在打斗,它们用鹿角互相攻击对方。

我继续请学生来说鹿角的用处,学生答:“鹿角也可以当武器用。

”我继续说道:“鹿在争夺交配权或争夺领地的时候,经常要决斗,这时候,鹿角就是决斗的武器。

”经过这样的辨析,学生认识到,鹿角也有实用价值。

从而引出本课的寓意:任何事物都有长处和短处,要一分为二地地看待。

四、拓展阅读,加深理解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寓言故事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寓意相同的故事放在一起,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故事来理解同一个道理。

比如,在学习《陶罐与铁罐》后,我让学生阅读寓言故事《台灯和蜡烛》,找出故事中台灯和蜡烛各自的优缺点,即台灯美丽、光亮,但离开电力无法发光;蜡烛虽蓬头垢面,落满灰尘,但不用依靠电力就能发光。

通过这个故事,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一个道理:事物都有长处和短处,要一分为二地地看待。

结论:对寓意的理解和把握是寓言教学中的难点。

在教学时,除了联系生活、角色扮演、辩证分析、拓展阅读等几种方法,我们还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探寻更多有效的策略来揭示寓意,创造一个既不失理性又生趣盎然的课堂,让学生易于理解,乐于学习。

参考文献:
[1] 邵永志.寓言故事教学例谈[J].名师在线.2018.5.15.
[2] 顾凌燕.浅谈小学语文寓言故事教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7.11.5.
[3] 葛敏芸.小学语文中寓言故事教学的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7.2.23.
(作者单位:厦门市同安区第三实验小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