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方言语音与普通话的对比研究

大连方言语音与普通话的对比研究
大连方言语音与普通话的对比研究

大连方言语音与普通话的对比研究

摘要:

大连位于辽东半岛,全市一共有几十种方言,大连方言最早来源于山东半岛,当时由于战乱原因,山东人最早从黄海沿线登陆到大连,随后再向内陆扩散,在长期迁移的过程中将胶辽话带到了大连,同时由于迁移的难民地理分布以及迁移的时间原因,使得大连的方言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层次感。大连方言不仅与胶辽官话非常相似,同时也与胶东方言有着很大的共同之处,大连方言由于其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所以成为了胶辽官话最具特色之一。

本文主要对大连方言语音与普通话的对比进行了研究,文章中介绍了大连方言概述、大连方言的发展历史,同时也从声母的特点、韵母的特点、声调的特点等三个方面介绍了大连方言的特点,然后从大连话与普通话在语音方面以及大连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词形两个方面做了比较。最后最本文做了全面总结。

关键词:大连方言;普通话;研究

一、大连方言概述

胶辽话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以及吉林地区,是一种别具一格的汉语官方话。这种方言与官话方言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比如胶辽话在声母发音方面就可以分为很多种类型,而且每一种类型在发音的部位方面又有很明显的特点。对于胶辽话中独特的语音以及发音规律方面的探讨,不论在研究语音史还是研究汉语学方面都能带来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大连方言作为胶辽官话中主要的组成分支,是对胶辽半岛方言的延伸。胶辽方言其中包含了烟台方言、山东半岛方言、威海方言等。这些方言都是胶辽方言向山东半岛的延伸,同时这些地区也是东北胶辽官话最严重的地区,本文对大连方言语音与普通话对比研究,无疑对研究胶辽话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语言文学学者关于胶辽话的研究并不全面,国内关于胶辽方言研究最早是对山东半岛胶辽方言研究起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颇多,其中不但对各个市以及各个县的方言做了详细的调查,并且对这些地区的方言还做出了专题研究。而对于辽东半岛的方言研究却非常少,并且研究的起步也比较晚,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文献并不多。本文针对大连方言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深入探讨了大连方言古今变化,对于大连方言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大连方言的发展历史

大连方言作为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方言,主要以胶辽话为主,集中分布在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地。在清代时期,大连主要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当时的大连居民主要说的是少数民族方言。直到清代初期,由于地方战争以及连年的自然灾害等因素,山东的移民开始陆陆续续往大连迁移,于是将山东地区的胶东方言带到了大连。在随后的几百年中,由于地域的隔阂以及当时的山东方言在大连地区的融入,大连方言在胶东方言的基础上慢慢开始发生了变化,最后衍生出了十多种不同的方言,其中包括长山型方言、大连型方言、庄河型方言等,每一种方言都与胶辽话有着相似之处,同时也具有着他们各自独特的特点。

一方面,大连的方言内部具有较强的一致性,这个特点离不开当时移民的影响,在清代之前,整个大连地区基本上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他们当时的方言也是少数民族的方言。直到清代初期,由于社会时局不稳,大量的山东难民流亡到大连,尤其到了二十世纪初期,移民的数量有了空前的提高。这些移民普遍有着共同的特点:数量大,迁移的时间比较长、迁移距离比较远,并且他们到达新的地方后采用同族同性的方式进行聚集,在大连占据了一大片土地从事农业生产。因为这些移民在大连的长期存在,使得胶东方言得以发展至今,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胶东方言表现出来了旺盛的生命力,最终胶东方言完全取代了大连的少数民族方言。由于当时的山东难民从海路迁移过来,他们首先会在大连登陆,所以当时迁移到大连的难民不但数量巨大,而且迁移的时间也很早。这使得在整个东北地区,大连大方言中带有着浓重的胶东方言色彩,也使得大连方言与东北大部分地区的方言有明显的差别。

另一方面,大连方言在时间以及空间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首先,由于移民迁移的时间不同,所以使得不同时期的胶东方言渗入到大连,以至于大连的方言在层次上有明显的差别。其次,由于移民在登陆海岸后会向周边地区扩散,所以大连方言中一共有十多种地方方言,而且越是离海岸近的地方,其方言与胶东方言也越来越接近。这种方言的地理分布,说明了最早的时候山东移民是从黄海沿岸进入大连地区的,然后沿着内陆以及渤海地区进行迁移。

三、大连方言的特点

(一)声母的特点

大连型声母集中了大连、瓦房、金市、普市等四个地区方言的特点,其声母在发音方面与其他地区的声母发音略微有一些不同,大连方言在声母方面一共有21个辅音,而普通话却有22个辅音。大连方言在普通话的翘舌方面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并且在发音方面也有一些自己的特征。如果从其语音的声母方面来分析,大连人一般将普通话的舌尖后音zh、ch、sh变为前鼻音z、c、s,也就是说大连方言将后鼻音变成了齿音字。再如大连人一般将水壶,会读成为suthd,晒字他们对读成了saici,此外其他的市,比如庄河市会把zh、ch、sh读成了j、q、x。(二)韵母的特点

古中开口三等音中夹杂着介音,而北京话假镊开口的发音过程中将介音给全部去掉了。其中以大连方言在内的包括长山等一共有6个地区的方言中包含了i 介音,其中用他们的读音为ie。从语音古今变化方面来讲,大连方言属于一种产生的比较早的语言,同时北京话的i介音进一步丢失了,说明北京话属于一种比较晚的方言。大连方言中大连型四点与北京话、青岛话有比较相同的地方,这两种层次的方面分布于不同的地区,音介的变化体现了大连方言中新方言与旧方言并存,同时大连的方言还在进一步的变化过程中。

(三)声调的特点

与北京话比较而言,大连话在大连话在三声调方面缺乏阳平调式的变化方式,全浊声母平调以及部分次浊调在大量方言的声调中,都将其去声合并到了一起,并没有将这几种声调分开。同时在大连方言当中,一些去声调类的发音方式与北京方言比较而言,其所承载的鼓调类的声调比较繁多,在方言中除了融入古声法以及古去声以外,还融入了一些次浊平、全浊平等声调,四调声方言主要读的是阳平的字,除了一部分次浊平的读法是属于阴平的声调之外,三声调的方言都应该归到去声中。

山东胶辽官话也有很多三调方言的特点,其中,可以分成烟台以及平和两种类型。大连方言中,三声调式的方言在声类方面与烟台型的声音有很大的相同之处。

四、大连方言音系与普通话的比较研究

大连话属于北方地区方言胶辽官话的登连片,大连方言在腔调方面与烟台市的方言腔调极为相似,大连方言属于北方最有特色的方言之一。本节中针对大连

方言与普通话做了比较。

(一)大连话与普通话在语音方面的比较

1、声母的比较

首先,大连型的声母发音是对四个地区发音的集中,具有着不同地区发音的特点,所以其声母在发音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大连声母在发音方面与其他普通话在声母方面的发音略微会有所不同。第一,大连方言的声母一共有21个辅音,而普通话的声母有22个辅音。第二,大连方言在发音的方式方面与普通话有明显的不同,大连方言比如在发zh的时候,就会将后鼻音转变为前鼻音,发成了z。比如普通话说:“你吃(chi)了没”,而用大连话就说成了:“你吃(ci)了没”。并且大连方言在发出翘舌音的时候,其特点与普通话的发音特点有很大区别。第三,在翘舌音与平舌音的声母发音中,大连方言与普通话也有很明显的区别,比如有的声母用普通话发音是需要用翘舌音,而用大连方言发音时这些声母都用平声。

2、韵母比较

在韵母方面,大连方言与普通话也有很大的区别。其中普通话包括了93个韵母,而大连方言中指包含有35个韵母。在发音方面,大连方言的韵母发音与普通话之间的区别是:普通话中的韵母(U),在大连话中发成了(e)。普通话中的合口呼韵母例如(“uan”“uen”“uei”),而在大连方言中其中的韵母(u)就被省略掉了。比如我们普通话一般读作队伍(dui wu),用大连方言度时,其中的u被去掉,即乱读成(d&i w&)。另外,还有其他韵母方面发音与普通话也有区别,例如普通话一般度别“(bie)”,而大连方言就读成了“别(bei)”。同时大连方言某些韵母的发音还受到说山东东部方言的影响,比如普通话读的:“钥匙(yao shi)”,而用大连话读出来就是“钥匙(yue shi)”。

3、声调的比较

大连方言在古人声浊音声母字的演变情况与北京方言有一点类似,古人声清音声母字今读上声次浊声母字今读去声,全浊声母字今读阳平,与胶辽官话一致。大连的方言中,很多字的发音方面都被念成了去声以及上声。在这方面,与普通话就有了非常明显的差别。普通话中的“吃饭(chi fan)”其中“饭”字的声调是四声,而大连方言读出来:“吃饭(chi fan)”其中的“饭”字是二声。

(二)大连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词形比较

1、构词比较

大连方言中有的词汇虽然在意义方面与普通话的词汇意义相同,但是在构词方面却有明显差异。其中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形,第一、构词中只有一部分相同。第二、构词完全不相同,第三、构词的语素顺序不同。

(1)构词语素部分相同

以下列举了大连方言以及普通话中部分词汇,这些大连词汇所表达的意思对应的普通话词汇在右边框内,其中这些构词中只有部分与普通话中的相同。

(2)构词语素完全不同

以下列举的部分词汇中,大连词汇与普通话的词汇在意思方面相同,但是其构词却完全不相同。

在语素的顺序方面,大连词汇中大多数的素语在顺序方面与普通话相同,而与普通话素语不同的词汇只有少数,比如:普通话中的“菜花”吗,在大连方言中则被称为“花菜”。普通话中称为“夜宵”,在大连方言中称为“宵夜”。普通话中称为“来往”,而在大连方言中则称为“往来”。

(三)大连方言词语普通话词义方面比较

1、有对应词的情况

大连方言中有的词汇虽然与普通话中的词汇相同,但是在意义方面却有差别,其中一部分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意思完全不一样,也有一部分词汇与普

通话中的词汇意思部分相同。

2、词义部分相同

(四)大连方言与普通话在造词理据区别

1、扫把星/流星

在大连方言中,这个词汇的来源基于对这颗行星像“扫把”的外形做了描绘,而在普通话中,“流星”这个词汇的来源则是基于这个行星的运动状态。

2、臭油/冰雹

这个词汇在大连方言中的来源主要是突出了其味觉,根据味觉来命名字的。而在普通话中用了“沥青”一词,则是来源于其颜色,根据其颜色进行命名。

3、走家/回来

在大连方言中,只要从某一个地方离开回家里,不论其采用的是步行、骑车或者坐车等方式,都称为走家。而在普通话中仅仅指的是步行回家。

4、走走、走路

在大连方言中,“走走”的意思就是走路,体现了走路的方式,因为走路一定是在路上走得,所以其中省略了“路”字,使得词汇看起来更加简单,

相对于普通话中的“走路”给人一种更加亲切的感觉。

结语

方言作为一个地方的特色,是一个地方的文化遗产,通过研究方言,不仅能够交接当地的文化背景,同时还可以研究当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文化的演变以及传播,同时地方方言也可以作为研究历史发展的素材。大连方言由于其独特的风格以及繁多的种类,使其成为了许多学者研究的重点,通过研究大连方言可以推断出当时山东难民迁移的方式、迁移到大连后散播的方向,对于研究历史起着很重要的意义。我国学者关于大连方言的研究比较多,从而为探索大连方言的发展历史以及演变过程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大连的方言最早来源于山东地区,由于当时难民迁移分布问题以及迁移时间问题,导致了大连方言的特殊性。随着时间的延长,大连方言在保留原来胶辽话的基础上,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同时,大连方言一直至今都处在一种动态变化状态中。大连方言的独特性在于其既具有统一的民族特点,同时也有着时间和地域方面的差别。大连方言具有着丰富的地方语言特点,不但在胶辽官话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对胶辽话在山东半岛的扩散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地方方言的差异性也为历史研究、社会语言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陈阅平,司维.大连方言的语音系统探微——以食物词汇为例[J].文化学刊,2015(07):84-86.

[2]赵越.大连方言对大连地区对外汉语教学影响研究[J].语文学刊,2014(15):109-110.

[3]邹明辰. 跨文化视角下的大连方言功能对等英译浅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3.

[4]高玉娟.大连方言语音对英语语音习得的影响[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06):843-848.

[5]赵越.大连方言中语言接触现象研究[J].科技视界,2012(16):14-15+27.

[6]时筱惠. 大连方言语音对英语语音习得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0.

[7]温婷.微探大连方言语音系统及变调规则[J].前沿,2010(04):159-161.

[8]宋明伟.外来人口对大连方言和普通话的语言态度调查[J].科技信

息,2010(02):164.

[9]高玉娟.大连方言五项语音变化的社会语言学分析[J].南开语言学刊,2005(01):49-58+227.

[10]宋协刚.大连方言中韵母的常见发音错误与辨析[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2(02):66-67.

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

四川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声母差异 宜宾口音在内的四川方言,仅就大多数地区而言,与普通话的声母差异,情况有三: 一、四川方言语音中比普通话多出有声母; 二、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语音多出有声母; 三、四川方言语音与普通话语音所采用的声母不同。 分述如下:一、四川方言语音中比普通话多出有声母。由于是对50年前的记忆,多出的声母原来用什么注音符号或拼音字母,已经留在了学生时代;笔者又毕竟不是语音专业人员,手里没有目前全面表示各种语音,甚至本主题讨论所涉及语音的现行表示方式的专业书籍或文献。因此,在以下叙述中,只能以自己权宜杜撰(只用于本贴主题讨论)的,希望通过描述和举例能为泡友理解的非专业符号表示。四川方言多出的声母为[ni:]和[gn],均为浊音. 1. [ni:]。发[ni:]时,气从舌颚间出,舌扁平;发音位置比普通话拼音字母的"n"靠后;发音时,摩擦通道较长,摩擦力较大。如宜、义(含仪、议等义与形旁组合字),你、泥、拟、凝,等。宜宾口音与普通话一样,也基本上没有这个声母,而分别成为宜宾口音和普通话的"y"(如宜、义等)和"n"(如你、泥、拟、凝,等)。 2. [gn]。气从舌、颚最后部(近喉部)发出,摩擦力也较大,有如"g"的软浊音。四川方言语音中的我(及如哦、俄、饿、鹅、娥等)、恶(及如垩)、额、厄、鄂(及如颚、萼、鳄、腭等)、讹、遏、……等。宜宾口音中除个别字使用这个声母(如我、恶、厄等)外,大多数与普通话声母相同(如哦、俄、饿、鹅、娥,讹,等);而重庆口音中,连"我、恶、厄"等,都几乎与普通话相同,只不过音节中口形变化的过程没有普通话清楚。记得,四川方言语音多出的上述声母,在50年前的汉语拼音字母表中,分别排列在g、k与h,和j、q与x之间,与其他由4个一排的声母,组成了较为整齐的方阵。即: b p m f d t n l g k [gn] h j q [ni:] x zh ch sh r z c s 二、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语音多出有声母。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中大多数地区的语音多出的声母就是人们熟知的翘舌音:zh、ch、sh。因此,四川方言中大多数地区的居民,在学说普通话时,都要下相当大的功夫,才能从自己的全部z、c、s中,准确剥离出zh、ch、sh来。 " 大多数"以外的少数地区,即由自贡市市区及富顺县,内江的隆昌县及宜宾县北部(靠近自贡市区部分)、泸县靠近富顺县的边界地区组成的连片翘舌音地区;

关于普通话与方言

关于普通话与方言 时间:2005-04-18 编辑:陈章太 关于普通话与方言,这是我国近期社会语言生活中出现的重要而实际的问题,社会上正在进行热烈的讨论。我想这当中有两个问题,一是怎样认识关于普通话与方言的讨论,二是怎样看待推广普通话与“保卫方言”。我搞了一辈子语言学,许多精力用在调查、研究方言与普通话及其相关问题,对这些问题还是有些实际感受,现在简要谈谈我的想法,同朋友们讨论。 首先,怎样认识这场讨论。作为语言研究与语文工作者,我认为这是极大的好事儿,因为我们的语言问题过去很少引起社会这样关注。一般人都认为语言与语言问题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同穿衣吃饭一样平常,现在有这么多人参加讨论,这说明大家关心这个问题,社会关心这个问题。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来说,语言存在于社会,应用于社会,它就离不开社会,离不开政治、经济、文化、心理、民族等,与国计民生关系密切。现在这场讨论必然促使大家认真思考,到底怎样正确认识和客观对待这个问题;认识不全面,处理不妥当就会影响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语言生活,这是非常实际的。这场讨论还会促使国家有关部门和我们语文工作者进一步思考有关问题,理性总结过去的工作,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将语言文字工作做得更好,并继续推向前进。 第二,怎样看待推广普通话和“保卫方言”?我觉得这涉及几个具体问题,需要很好讨论、认真研究。 1.关于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语,是国家法定的语言,又是全国通用的语言,它是在北方话和北京话基础上长期形成的,又不断吸收方言成分丰富发展自己,它有比较明确的规范标准,语言规范程度比较高,语言声望最高,在社会语言生活中发挥重要的全局性作用。而汉语方言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变体,为各自地域的居民服务,是地域文化的载体,记录、保存、传播地域优秀文化;它在普通话之下,受普通话的影响,又吸收普通话成分增强自己的活力,同时又丰富普通话。因此我赞同“普通话在方言之上,又在方言之中”的说法,也可以认为普通话与方言是相依共存、互补分用的关系,它们既互相影响又互相丰富,而不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 2.关于推广普通话。世界上一般国家、民族都不同程度地重视、推广共同语和标准语,以利社会交际和事业发展。我们国家也是如此,自古以来就推行共同语“雅言”“通语”“官话”和“国语”,以适应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需要。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来国家一直致力于推广普通话,这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需要,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交际的需要,这是大家都了解、看到的客观事实。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都不能没有普通话,国家当然应当重视并加强推广普通话,使普通话在社会语言生活中很好发挥主导作用,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促进国家、社会的不断发展。不难想像,如果没有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我们国家现在会是什么样子,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现在,国家昌盛,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经济繁荣,事业发展,交际便利,普通话功不可没。 3.当前普通话是不是已经普及,已经完全满足国家、社会的需要?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我认为普通话的普及标准主要有两条:一是会说普通话的人是否已占全部人口的大多数,大致要在70%以上;二是教学、传媒、公务和社会公共服务是否普遍使用普通话。显然没有,据全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领导小组最近正式发布的信息,现在全国15岁至69岁的人群中,会使用普通话的占53%,我认为实际使用普通话的人比例还要小一些,普通话在我们国家远没有普及,社会交际中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即使是在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社会语言生活中使用方言还是相当普遍的现象,该使用普通话而没有用普通话的也很不少,如

普通话与方言的区别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通俗叫法,是现代汉民族用来交际的语言。在台湾称之为国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称之为华语,在中国大陆称之为普通话。以北方方言做为基础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现代汉语白话文为语言规范而成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方言就是各个地方的地方语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分支。它不是同普通话并列的独立语言,而是同属于民族共同语的语言低级形式。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但是,汉语还存在比较严重的方言分歧,给人民交往带来不便,因此需要一种通行全国的共同语言,这就是普通话。 ”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全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 方言,是某一地区的人们的语言,具有地域性是方言的一个重要特点。 我国人口较多,比较复杂,所以讲不通的方言分区处理分析。按照现代通俗的分发,现代汉语方言可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北方方言(官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 方言起源于部落语和部族语,是汉语的地方变体。方言的形成是不发达地域之间缺少沟通的结果。现在,越是不发达的地区,方言的种类往往越多。世界大约有3500种语言,非洲就有1140种。 方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还是一种情结。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方言能继续发挥增进乡情、亲情的作用,在艺术领域,又继续发挥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方言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 但普通话毕竟是在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高于方言。普通话的音素更为齐全,且用四声调配,节奏感、音乐性强,普通话的词汇和习语空前丰富,更富于表达功能。如果用普通话和方言分别唱歌,或朗诵散文、诗歌,或宣读****声明,感染力与效果就明显有别。 普通话和方言的区别 你在说普通话的时候也会这样说吗 括号外是方言说法,括号内为普通话说法。 1.给本书我。(给我一本书) 我给一个苹果他。(我给他一个苹果) 提示:普通话中,动词后面带双宾语时,指人的宾语在前,指物的宾语在后面。一些方言有时(当动词表示“给予”的意义时)双宾语的语序与普通话相反。 2.别客气,你走先。(别客气,你先走) 你讲少两句。(你少说两句) 认识多一些人。(多认识一些人)

论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

论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 论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程度的增加,普通话的普及越来 越广泛,在说好普通话的同时我们的方言也不摒弃。普通话是提炼多种方言后的结晶,是 方言的升华,一定要大力推广。但目前应该是“双语”的语境,在正式场合要坚持说普通话。在日常生活中可让方言继续发挥增进乡情亲情的作用,在艺术领域中提倡用方言来继 续发挥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 关键词:普通话;方言;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际日益密切,每个地方使用的语言不同,在一起沟通 就很不方便,为了让社会更好的发展,人与人之间交往更方便,国家根据多种方言提炼出 今天的普通话,由此全国上下掀起了推广普通话的浪潮。在推普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就, 国民语言素质提高。与此同时,出现了应该如何对待方言的问题,到底是消灭方言差异, 还是让方言继续发展,方言该何去何从。 语言,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传承工具,又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语言起到桥梁的作用,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又受到社会的深刻影响。 其实普通话和方言之间有着联系,我认为不能消灭方言差异,应保存各地的方言特色。我们可以在正式场合要坚持说普通话,在日常生活中可让方言继续发挥增进乡情亲情的作用,在艺术领域中提倡用方言来继续发挥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 普通话,即现代标准汉语,又称国语、华语,指通行于中国大陆和香港、澳门、台湾、海外华人的共通语文,为现代汉语共通的交际口语与书面语。普通话基于现代北方汉语的 语法和北京话语音,并作为官方、教学、媒体等标准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台湾地区 的官方语言,是新加坡共和国四种官方语言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非官方语言)的法定地位。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 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方言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 而在地域上的反映。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 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 普通话是汉族人共同使用的标准语,是全国通用的语言,又是国家法定的 语言,它是在北京话和北方话基础上长期形成的,又不断吸收方言来丰富和发展自己,它有比较明确的规范标准,语言规范程度比较高,语言声望最高,适用范围最广,使用人 口最多,在社会语言生活中发挥重要的全局性作用。而方言是汉族的地域变体,为各个地 域的居民服务,是各个地域的文化特色,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保存和传播地域优秀文化; 它在普通话之下,受普通话的影响,又吸收普通话成分增强自己的活力,同时又丰富普通

浅谈方言对普通话的影响

浅谈方言对普通话的影响 普通话是一张名片,一张好的名片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匙。作为一种语言它不仅是社交工具,也是一种文化载体。然而在普通话大力推广大的主流之下,近一个时期,社会上又不时传来“保护方言”、“保卫方言”的口号声。在一场争论后,勿庸置疑,开展普通话应是一项长期而深入的工作。 一、为什么要学说普通话,并从幼儿抓起 (一)幼儿期是学习语言、形成口语的关键时期。孩子好模仿,敢讲敢说,喜欢与人交往,如若幼儿学语言的最佳年龄期受到了方言的影响,形成方言语音、语感的原型定式,很难矫正。我们大班一幼儿中班之前跟随爷爷奶奶在胶东地区长大,入园后,他与大家很难交流,因为胶东口音与普通话的差别很大,所以他不愿说话,性格也变得内向起来,经过近一年半的普通话练习,个别发音还是胶东方言语调。可见,方言影响了幼儿的语言学习和情感交流。 (二)学说普通话有利于识字和阅读,为孩子入学后掌握书面语言、理解字义打下基础。普通话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语感,也有利于今后的外语学习。幼儿期的口语训练会让他们掌握一批词汇,对字的音、形、意形成统一联系认识,促进辨音能力形成,

有利于孩子的自主学习。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哈佛女孩”“剑桥男孩”“天才少年”无一不是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自主阅读了大量图书,从早期教育看,不说普通话的孩子一开始就失败了! (三)防止语音上出现根本性的错误,避免口语交流中产生误会 一次,老师组织小朋友讲述父母的生活习惯,明明说妈妈最喜欢吃“老醋白菜”,旁边一小朋友惊讶的站起来说我妈妈也爱吃“老醋白菜”,明明反驳我说的是“老cu(厨)白菜”…可是明明确实把“厨”念成“醋”了。据了解明明的妈妈老家在内蒙,其方言习惯就是除了三声之外的一声和二声的语调都接近四声,加上读音又不准便如此了。明明的父亲普通话相对标准一些,让明明能分辨出他人的读音是否正确,但自己却发音不准,像这种现象更难矫正。 二、分析方言对幼儿普通话学习影响之大的原因 为什么方言的影响会如此之大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方言是一种情绪。许多从小在方言区长大的家长认为“它”能最真、最切地表达情感。加之很多家长担心自己的语法和

《方言与普通话》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方言与普通话(9 分) 材料一:网友的看法 关于“遵义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帖: 1 楼:昨天跟5 岁的侄子一起吃饭,居然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会讲遵义本地话。再看看16 岁的儿子,也是在遵义土生土长的,比堂弟好点,还会说几句遵义本地话,但那种老遵义的俚语是一点不懂了。儿子还说,他的同学和他也差不多。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但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 2 楼:我女儿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家里也讲普通话,现在很多遵义话她连听都听不懂了。 3 楼:方言还能活多久?那要看我们还能活多久! 4 楼: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但也没什么可惜的,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5 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说本地话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 6 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 7 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遵义话里保留着好多古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8 楼:文物也有文化价值,但是现在不是只能欣赏吗?甲骨文更有文化价值,难道现在还用甲骨文写字吗? ——(摘自百度论坛,有删改)材料二:学者的言论 “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 ——钱乃荣(著名语言专家)“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 ——程乃珊(著名作家)

谈谈常德方言与普通话的异同

谈谈常德方言与普通话的异同 普通话既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又是国家法定的全国通用的语言,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标准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而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它不是独立于民族语言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因此汉语方言与普通话是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 我国地域广阔,人口较多,方言比较复杂,大致可分为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官话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每个大方言区又可细分,而今天所要讨论研究的常德方言就属于湘方言的一个次方言。常德位于湖南西北部,故常德方言是西南官话的重要代表,和武汉方言也比较相近,与普通话同属北方方言语系,俗有“小北京话”之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保留有不少北京话的特征,体现在常德方言与普通话的“同”,同时由于处于湖南境内,受周边地区湘方言影响,又体现出一些湘方言的特点。虽同为北方方言语系,但地理上的距离以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原因还是造成了常德方言与普通话的“异”。 首先谈谈常德方言与普通话的“同”。两者同属于北方方言语系,因此,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较接近。 (一)语音方面: 常德方言大多数常用的基本字词发音都与普通话相同或相近,主要体现在名词与动词上。如名词:“你”,“她”、“天气”、“衣服”“洗衣机”等,动词:“打”、“穿”、“看”、“起床”、“跑步”、“落下”等。 (二)词汇方面: 常德方言保留了普通话许多基本词汇。如:“开花结果”、“做作业”、“看电视”、 “买东西”、“菜园”、“花生”、“袜子”、“茄子”,“一排”等等。 (三)语法方面: 常德方言的语法和普通话的语法大体一致。基本都呈(定)主+(状)谓+宾(补) 的结构。如常德方言中的“他打我”与普通话中的“他打我”就是完全相同的 典型的主谓宾结构的句子,“太阳出来哒”与“太阳出来了”,除助词的发音的 不同,都是简单的主谓结构,“我是老师”与“我是老师”,都是典型的主系表 结构的简单句,又如“她爸爸到山上砍打好多枯树当柴火烧”与“她的爸爸去 山上砍了很多枯树当柴烧”这样较复杂的单句的语法结构也是一致的。 而常德方言与普通话的“异”,主要体现在语音与词汇上,语法上的差异较小。 (一)语音方面: 1、声母:①常德方言中鼻音和边音是不分的,即n与l不分。如:“你”与“里” 同音,“牛”与“留”同音。 ②普通话中卷舌音在常德方言中变成相应的平舌音。如:“是”(shi), 常德方言读si,“迟”(chi),常德方言读ci,“长”(zhang),常德方言读zang。 ③常德方言中,r读y和ng的音。如:“入”(ru),常德方言读yu, “肉”(rou),常德方言读ngou,“柔软”(柔软),在常德方言中读ngou ngan。 ④常德方言中,f与h不分。如:“花”(hua)与“发”(fa)同音。 ⑤部分声母是jqx的字读gkh。如:“减”(jian)读gan,“壳”(ke) 读kuo,“涎”(xian)读han。 ⑥常德方言中声母为零声母或为y的读ng。如:“安”(an)读ngan,

方言与语言习得的关系

摘要: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方言繁杂,有着自己的特征,人们在交际中用不规范语言交谈极不方便。而普通话是我国规范的现代民族共同语,是全国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作为人类思维、交际的工具,具有基础作用。所以要大力推广和普及普通话,推进语言的规范化、标准化,这是是保证社会协调运转的必要条件。 方言不仅是承载信息的工具,而且还是负载情感文化的纽带。方言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它通常与地域密切相关。文章首先对我国语言学界关于“语言习得”理论的争议予以解析,然后分析了方言对于语言习得的影响,并提出几点建议。笔者认为,只有重视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才能实现真正的跨际文化交流。 关键词:语言方言意义语言习得

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它必然会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科技,乃至文化本身产生影响。语言这种文化现象是不断发展的,其现今的空间分布也是过去扩散、变化和发展的结果。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语言的亲缘性极其强烈,任何民族、地区、国家的语言对自身而言可称为主体语言或母语;反之,则称为客体语言或外语。一般情况下,人类对母语的掌握是习得而来的,也就是说在母语的自然环境中无意识地学成的,而对外语来说则是学来的,即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有意识地学成的。 方言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它通常与地域密切相关,例如居住在中国东南部的人们操着南方方言,而北部人则操着带有儿化音的北方口音。但大多数情况下,相邻地区的地域方言较为相近。方言对语言习得到底会产生哪些影响呢?鉴于语言学界对“语言习得”理论的争论颇多,所以笔者认为深入解析语言习得对研究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解析语言习得 按照《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2000年版)的定义,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是一个人语言的学习和发展。母语或第一语言的学习称为“第一语言习得”,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称为“第二语言习得”。“习得”这一术语通常比学习更为可取,因为后一术语有时与行为主义学习

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

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 说明 1、本材料供普通话水平测试第三项——选择、判断测试使用。 2、内容大致按词法和句法分类排列,词法在前,句法在后。量词、名词搭配表请参看另外一个文件。 3、本材料各语法类别下所列若干组句子,仅为举例性质,远非普通话与方言语法差异的全部,而且同一格式的句子(或词语)尽量不多举,测试命题时可按同格式替换、类推。 4、所列句子采用单一的选择题型,答案一般是普通话说法(题号右边标注*)放在前边,方言说法(题号后标“方”的)放在后边,命题时排列顺序应随机变动。 5、a≠b*,表示当a b两句表达的意思不同时,两句都是普通话的说法。a=b方,表示a b 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时,b句是方言说法。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突出,因此,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抓住方言区语音上的难点是完全正确的。其次是词汇,这一部分要比语音上的差别小一些。相对前两者而言,普通话与方言在语法上的差别显得小得多,不过,决不能因此而忽视语法上的差别。事实上,语法上的差别虽然小些,某些突出的现象却非格外留心不可。例如有些方言区的人学说普通话很容易就会说出“你走先”“我有看”“你讲少两句”一类的句子来。这些句子格式都不合乎普通话语法规范,直接影响表达效果。 这里说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指在测试中表现出来的地方普通话(指处于方言向普通话过渡中的一种“中介状态”)和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差别。同是差异和问题,在语音和语法上的表现又有不同。语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区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差别和问题,主要是带着不同口音的地方腔。而语法差异则不同,有时不同方言区之间会相互渗透一些方言的句式或表达习惯,几个不同方言区可能在在同样的语法问题,所以我们在做语法差异对比时,不以地区分类,而是按不同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类。

如何处理好普通话教学与方言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普通话教学与方言的关系 李佳林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正日益强大,经济的崛起与强盛必然带动文化的交流与渗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汉语言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青睐。当今时代,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不仅是各项事业和工作的需要,更是一个人素质与时尚的体现。语言、面貌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气质和对外形象。 普通话是我们教师的职业语言,所以学校是推广普通话的主阵地,在课堂上使用标准普通话是义不容辞的。由于语言受环境、年龄、语言习惯的影响极大,在我们方言区的学生学习普通话感到有一定的困难。所以,结合本地情况,教育学生学习普通话、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普通话与方言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是全国通用的语言。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语,又是全国通用的语言,它是在北方话和北京话基础上长期形成的,又不断吸收方言成分丰富发展自己,它有比较明确的规范标准,语言规范程度比较高,语言声望最高,在社会语言生活中发挥重要的全局性作用。 汉语方言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变体,为各自地域的居民服务,是地域文化的载体,记录、保存、传播地域优秀文化。它在普通话之下,受普通话的影响,又吸收普通话成分增强自己的活力,同时又丰富普通话。可以说“普通话在方言之上,又在方言之中”,它与方言是相依共存、互补分用的关系,它们既互相影响又互相丰富,而不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 二、古浪方言概况 古浪方言属北方方言区的西北方言。 古浪方言的形成,从地域方面看,与周边地区语言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有关。黄羊川以南受天祝话的影响较明显。双塔及下四坝一带则受了武威话的影响,大靖河流域受永登话的影响较多。这是由于历代行政建置交叉、居住靠近、地域错

泰安方言与普通话的异同

泰安方言与普通话的同异 世界各民族的语言在发展过程中,时而分化,时而统一。方言就是在分化和统一的复杂历程中形成的,古老的汉语发展到现在,先后产生了多种汉语方言。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是在社会、历史、地理及语言本身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但由于现代汉语是在汉语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他们无疑是同源异流的关系,自然会表现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来。而泰安地区方言作为北方方言的一种,大体上与普通相同,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上,语法方面很小。 下面主要通过一些例子来说明一下二者的差异。 1、相同的词,在普通话与泰安话中词义有差别,如: 1.气:去的意思。例句:你今天还气上晚自习吧? 2.俩:了的意思。例句:我不气上课俩! 3.拉呱:聊天,谈心。例句:昨天俺俩拉呱拉到2点,今天早晨跑操气晚俩! 4.木乱:捣乱,没事找事。例句:你别穷木乱,你再木乱我揍你! 5.戳几:和木乱意思差不多,也有没事找事的意思。例句:小林子就爱没事戳几女学生。 6.演道儿:做了什么却装做没做。例句:你演道儿么演道儿,赶紧把俺的书给俺! 7.跌些:做了丢人的事,糗了。例句:你看你个跌些样儿,谁让你考试前不好好看看书来! 8.支歪:没事乱嚷嚷。例句:你穷支歪么啊,还让别人睡觉吧?! 9.次达:批评。例句:昨天俺和小林子说了一句话,让俺妈次达了俺一顿! 10.赛:一般形容人或事有意思,有趣儿。例句:你说这孩子赛吧,居然敢揍人。 11.卷:骂的意思,卷人就是骂人!例句:这孩子张嘴就卷人,可狂眼俩! 12.丧门:不吉利。例句:你在这里丧门么啊! 13.月:药。例句:你病俩,为么不吃月啊? 2、与普通话相比,读音发生变化,意思也与普通话中不同,如: 1.杠(念二声):意思是特别,非常!例句:不跑操杠好来! 2.楞(一声):非常,特别的意思!例句:俺班主任人楞好,只要请假都批准! 3.得(dei)为的:故意的。例句:他就是得为的气我! 4.巧(二声):形容词,指有点,有一些。例句:你手巧脏,别乱拿!! 5.遇磨(磨读轻声):一般指人的行动慢。例句:你遇磨么啊,再不快点就气晚俩! 6.母(轻声)量:估计。例句:你母量着这次谁能赢? 7.航航(读二声)子:一般是指琐事,没意思的事。例句:罗罗儿这航航子干么,赶紧说正事! 8.资(轻声):着的意思例句:我看资看资书睡着俩。 9.拽(一声):扔的意思。例句:你把俺那本书拽哪里俩?

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

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 【摘要】普通话作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在中国现代社会的交流、沟通中发挥着着重要的作用,而方言是民族语言的分支,是局部地区人们使用的语言,共同语在某一种或者说某一地取得方言基础上面发展形成,两者相互依存,共同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关键字】共同语普通话方言 一、普通话和方言的形成 (一)、方言的形成与分类 1、方言的形成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随着移民的产生、语言的发展、变异以及民族之间的融合等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方言。所谓的方言就是指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同共同语有所差异的一种语言。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汉语便逐渐产生了方言。由于我国地广人多造就了现代汉语方言分布区域比较广。现代汉语各方言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其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以语音方面较为突出。和普通话相比,各方言之间在语音上存在一定的规律,在词汇、语法方面也多有共同之处,因此共同语和其他方言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语言。从周朝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混战,到秦汉的政权统一;从三国并立,晋代统一;南北朝再到隋唐时期;历史上的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促进了各少数民与汉民族的文化融合,也创造出了辉煌的方言文化。 2、方言的分类 当前我国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方言划分主要有七大方言: 分别是: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粤方言、闽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 3、普通话的形成 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实都有普通话的存在,比如,春秋时代有“雅言”、汉代有“通语”、明代有“官话”……现在,我们所说的普通话,指的是以北京语音

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是国家法定的语言,也是全国通用的语言,在北方话和北京话基础上,长期形成的,同时普通话又不断吸收各地方言成分丰富发展自身,普通话有较为明确的规范标准,语言规范程度相对较高,语言声望最高,在社会语言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全局性的作用,其实,汉语方言作为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地域变体,为各自地域的人们服务,它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在记录、保存、传播地域优秀文化方面,又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方言在普通话之下,受普通话的影响,又吸收普通话成分来增强自身活力。我们说“普通话在方言之上,又在方言之中”这就不无道理了。如果仔细推敲,其实,地方言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多个方面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 二、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 (一)、普通话和方言的区别 1、定位不同 普通话是全民族的共同语,解决的是全国各地区人民的交流、商贸的社会活动,而地方方言立足于解决地区间的语言交流。 2、使用范围不同 方言在一些表达特定的感情方面具有普通话不可比拟的地方,方言更加生动、更加亲切,在现代文学、影视作品中,方言的使用,可以更好的传递感情。 3、使用人数悬殊 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而方言只是少部分人使用。 (二)、普通话和方言的共性 从表面上看,地方方言确实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面存在差异,尤其在语音上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仔细研究,我们仍然可以找到普通话与这众多方言区的语音对应规律。毕竟它们都是从古汉语发展演变而来的,尽管几千年来它们的发展趋势、变化的方向、速度不同,但都综循着一定的规律。如在语音方面,就拿绍兴方言为例,绍兴方言里有一套全浊塞音、塞擦音,如“蓬、叛”的声母b,“豆、头”的声母d ,“共、柜”的声母g,“旗、忌”的声母dz, “治、重”的声母dz等,方言中以这些音为声母的字有相当一部分,而在普通话里却没有这些全浊声母,方言中的这些浊声母在普通话里均念成相应的清声母。语音

山东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

山东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 2016级非师1班赵祎学号:2016213564 山东方言属于北方方言,而由于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形成的统一语音,因 此山东方言跟普通话还是比较接近的。而山东方言在山东省内又细分三个官话小区: 冀鲁官话区、胶辽官话区、中原官话区。 在语音方面,山东部分地区(如:枣庄、济宁)没有普通话中的卷舌音,导致卷 舌音和舌尖前音不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平翘舌不分”,因此在这类地区“zh、ch、sh”和“z、c、s”是混杂的,会出现“炒”和“草”、“找”和“早”等字发音相同的情况。而跟这些地区将两类声母混为一类不同的是,在山东的其他一些地区(如: 胶东)出现了将一种声母分为两类的情况,同样以“j、q、x”为声母的字读音上却有差别。我的家乡青岛属于胶辽官话区,其方言特征融汇了多个市区的不同色彩,比如,在青岛方言中,在发某些字如“人、闰、热”等以“r”为声母的字时,习惯性省略声母,直接读韵母,发音为“银、运、掖”;而在“算、钻、脱”等字的发音中则习惯性省略介音“u”,发为”散、赞、特“。而在韵母上,青岛方言中几乎没有”e“这个韵母,在一些字眼中我们会将”e“发为”uo“,比如”哥、饿、贺“等发音为”锅、卧、货“,而在另一些字眼如”喝、蛤“中我们则将”e“发为”a“,读成”哈、嘎“。 总的来说,在青岛方言中,声母”r“和韵母”e“都是非常不标准,几乎不使用的, 这可能跟这两个音都有不同程度的卷舌有关。同时,在广播台练声的过程中,我被指 出尖音现象很重,也就是在发”j、q、x“音的时候由于舌尖过紧抵住牙关,导致有气流从齿缝中流出,带出”s“的杂音,经过查证和了解,我发现山东其实是一个尖音团,也就是说山东方言的发声方式中即带有尖音重的特点。除却声母和韵母,山东方言在 声调方面也有自己的特点,比如以青岛、淄博为代表的胶辽官话区中只有三个声调, 而在另一些市区比如利津、章丘、邹平等却有五个声调。对于青岛地区究竟是少了哪 一个声调我没有查阅到相关资料,但根据我自己平日生活的理解,我认为青岛方言中 缺失的声调很可能是三声,比如”晚、管、毯“等字的时候,我们会读成”弯、关、 摊“,像北方人直爽的性情一样,直来直去。尽管在青岛方言中尽量避免对卷舌音的 使用,但非常奇怪的一点是在方言中却存在大量儿化音,至少一半左右的方言词汇后 会跟儿化音,这可能是北方地区方言的通用特点。 在语言方面,青岛方言有大量地方性词汇,其中对于状语的表述更是千奇百怪, 几乎在不同的情况下所使用的状语都不相同,就拿“很”这个状语来说,在形容多或 者大时,我们使用的状语发音类似“mu shi”,而在形容小时,却说“麻点儿”;很白叫做“条北儿“,很黑叫做”红黑儿“,很红叫做”通红“,很绿叫做”铮绿“;很 咸叫做”齁咸“,很甜叫做”细甜“等。而且有一些词在不同的地方意思不同,比如 青岛市区一些原住崂山县的老人把脸上长的雀斑称作”痦子“,而王哥庄地区的人们

粤语与普通话对比研究

粤语与普通话对比研究 摘要:粤语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反映岭南风土民情的语言,较多地保存了上古时期的语言特色,和普通话在音韵、词类上都存在许多差异。在声母和韵母上以及声韵配合和调值上都存在差异。粤语和普通话在词的先后次序和组成位置上也存在差异 关键词:粤语;普通话;音韵;词汇;差异 Abstract:Cantonese is an extremely strong vitality reflect south of the Five Ridges customs language, more preserved the ancient period language features, and Mandarin in phonology, there are a lot of differences in parts of speech. The consonants and vowels and syllables and if there are differences. Cantonese and Mandarin in word order and position also exist differences Key words: Cantonese Mandarin phonology;;; vocabulary; difference 一、绪论 (一)选题意义 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历史文化悠久。地方风俗都截然不同。地方方言也是这种地域文化的代表。广东由于地域和历史的原因,方言保存了较为完善的地域特色,但由于近年来人口和文化的融合导致此地区内外交流频繁,为了便于交流,语言文化上与外部的差异逐步缩小,粤方言有消失的趋势。广东地区的方言在很大程度上与普通话存在较多差异,但是却又有一些特点令人疑惑,但长久以来不为学界关注。尽管有的文章提出过这些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研究粤语,了解并掌握粤语的发音特点和发音难易点,研究和普通话的区别,有助于粤语的历史资料留存,有助于普通话的学习和推广。 (二)研究现状 粤语的研究可以上溯到两三百年以前。就我所知,清乾隆壬寅年(1782)流行坊间的《分韵撮要》(虞学圃、温歧石辑录),就是颇有影响的粤音著作,一百多

与普通话常德方言的比较分析1

现代汉语方言可以划分为七大主要方言区,即北方话区(官话区)、吴语区、湘语区、赣语区、客家话区、闽语区和粤语区。北方话是现代汉名族共同的基础方言,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和西南各省区。吴语区以上海话为代表。分布在江苏省东南部和上海市,浙江省及其毗连的赣东北、闽北地区,安徽南部的有些市县也分布有吴语。湘语分布在湖南省大部份地区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少数几个县。赣语主要分布在江西省中部和北部、湖北省东南一带。客家话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省。闽语区主要分布在福建、海南、台湾等省。粤语区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地。 从我国汉语的分布来看,湖南是一个方言复杂的地区。湖南方言包括湘方言、西南官话、赣方言、客家方言,另外,还有湘南土话、乡话这一些尚未确定归属的方言。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许多人既能说本民族语言,又能用汉语方言进行交际。湘方言(也叫湘语)是湖南省最具代表性的方言,在湖南省分布地域最广,它主要分布在湘江、资江流域的40个市县。西南官话是湖南的第二大方言,主要分布在湘西、湘北和湘南。常德位于湖南的西北部,故常德方言是西南官话,和武汉方言也比较相近,与普通话同属北方方言语系,有较亲的联系。常德方言是湖南地区西南官话的重要代表,俗有“小北京话”之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保留有不少北方话的特征;同时由于处于湖南境内,受周边地区湘方言的影响,又往往体现出一些湘方言的特点。 虽然同为北方方言语系,但地理上的距离以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原因还是造成了常德方言与普通话"大同"之中的"小异",主要集中在语调和语音的变形、以及一些特色短语上。 一、语音的区别 在常德方言中鼻音和边音是不分的,n 与l 是不具备辨别意思的作用的。如: “男”(nan)和“兰”(lan)同音,“你”(ni)和“理”(li)同音,“那”(na)和“辣”(la)同音等。 ng为舌根鼻音,普通话中声母为零声母还有部分y开头的读ng。如:

方言与普通话的故事

方言与普通话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小岛,上面住着汉语、德语和英语,还有其他各种语言。突然有一天,各种语言都决定离开小岛,去外面闯一闯。 不久,各种语言便来到了陆地。呀,外边的世界可真漂亮啊:有高大的楼房,有挺拔的大树,有鲜艳的花朵,还有可爱的小动物……看着看着,各种语言便走散了,但没关系,那些人们都很热心,因此,各种语言很快就有了安身之地。英语来到了英国,法语去了法国,日本迎来了日语,德语的安身之地是德国……然而,到了中国的汉语却一分为二了,出现了方言和普通话。 几年后的一天,方言和普通话走到了一起,方言见了普通话,便无缘无故地破口大骂起来,但普通话见了方言却大大地鞠了个躬,问:“方言老兄,近来可好啊?”方言见这情形,并没有感到羞愧,而是骄傲地回答道:“最近呀,真是忙死了,谁叫我这样受欢迎呢?人人开口就是我。”“是吗?”“不信,咱们来比比。”“好啊!”普通话自信地回答:“不如我们请其它语言来当评委吧!”“行!”方言爽快地答应了。他俩找到了其它语言给他们当评委。 比赛开始,评委说:“你们俩做一下自我介绍。”方言开口了:“大家好,我叫方言,是一种很爱欢迎的语言,人们一开口就是我——方言。我很普遍,人人都会说,不要学,一听就懂……。”“NO!NO!NO!”英语用不标准的汉语说:“我不同意你的说法,因为你说的话我大部分

都听不懂。”“对!对!”其它语言异口同声地说。现在该普通话了,他走上台,整了整衣领,然后头头是道地说起来:“各种语言们,你们好,我叫普通话,虽然现在说我的人很少,但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将成为一种家喻户晓,人人都说的语言。其实说普通话有很多好处,比如说:说普通话是一种礼貌、讲文明的表现;还有,如果讲普通话时想骂人,就骂不出口,因为只有讲方言才会讲脏话,所以,讲普通话可以帮助人们改掉讲脏话的坏习惯;还有,如果不会讲普通话,可以看一些作文书、童话书等,一边看,一边读,这样不仅增长了知识,还学会了讲普通话;真的不会讲,就经常试着讲,如果闹笑话也不要紧,不是有一句这样的俗话吗:笑一笑,十年少。讲普通话的好处数不胜数,让大家都来我——普通话吧!”话音刚落,台下就响起了如雷般的掌声。“第一局,普通话胜。”评委说。紧接着第二局知识竞赛、第三局智能比拚、第四局体能比赛,普通话都赢了,很明显,这场比赛普通话大获全胜,因此,各种语言都帮助推广普通话。不久,方言在中国已销声匿迹了,自然,普通话就成了家喻户晓、人人都讲的一种语言。 姓名:曾述亿 学校:赣县三溪中心小学

杭州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研究-文献综述

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研究综述 摘要: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在五代时是钱氏吴越国的首府;南宋建都于此历时148年;明、清至今,杭州一直为浙江省会.在地理上,杭州位于浙江北部,南接绍兴,北连湖州、嘉兴,处于江浙吴语区的中心地带.但是今天杭州市区方言与普通话相比,显得比较特殊,带着浓厚的官话色彩,有人干脆将其 称为半官话区.语言不可能是孤立的,它的现象及演变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本文针对杭州方言与普通话进行了各种对比研究。 关键词:杭州方言;普通话;语言;研究 一、引言 杭州方言作为浙江省的一大基础性方言,在语音、词汇及语法等方面颇有特色。本篇文章主要针对杭州方言的由来、特点、规律等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与此同时,将杭州方言与普通话做了基本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杭州方言的词汇特点。此外,本文还通过大量文献资料,对杭州方言和普通话做了定性分析。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方言 普通话与方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但是,汉语还存在比较严重的方言分歧,给人民交往带来不便,因此需要一种通行全国的共同语言,这就是普通话。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虽然,汉民族在古代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共同语,但是许多方言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山高水长,交通阻隔,方言比较复杂。语言学家根据方言的不同特征,划分了七大(八大、十大)方言区:(1)北方方言: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在各方言中,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最多,占人口总和的 73%。(2)吴方言:沪、苏长江以南、浙,以苏州话为代表,占总人口的 7.2%。 杭州话是吴语的一种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杭州小片,具有吴语的一般特征,但受官话的影响很大,其人称代词、名词等中的官话成分相当大,成为吴语中的“异类”。杭州话主要分布在杭州市区和杭州近郊,不包括杭州远郊以及新近并入的萧山、余杭、滨江三区。保守估计,中国以杭州话为母语的人口在120万~150万之间。 杭州话使用的范围不大,大致东至余杭下沙,南到钱塘江边,西自五云山、转塘至留下附近,北经拱宸桥至余杭三墩,东北经笕桥至余杭乔司之间。在这个范围之内,约有一百万人说杭州话。杭州是浙江省最大的城市之一,杭州话却是浙江吴语中最小的方言点之一。 关于当今杭州话区别于一般吴语的原因,以南宋迁都为代表的几次北方移民涌入是学术界早有的定论,在永嘉之乱南宋迁都和八旗南驻三次语言融合中一般认为南宋迁都奠定了今天杭州话的基本构架,对于杭州话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有一些最新的语言学研究对此提出异议,但到目前为止,南宋迁都造就杭州话依然是学术界的共识。 徐静茜在《杭州方言的社会变体及双语现象》中对杭州方言(地方方言)内部的两个支派、分化因素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朱海滨在《浙江方言分布的历史人文背景——兼论语言底层与南方方言区的形成》一文中,主要针对普通话与方言的存在形式做了一个对比研究,并且表明方言就是语言存在的唯一形式,方言的分布与地域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甚至可以说,一地总有一地相应的方言,方言就是该地独特地域文化的显性体现; (二)普通话 普通话是在现代确定的语言。它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在现代确定的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汉民族共同语.1955年的全国文字改 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确定普通话的定义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中国各地区间的共同语。这个定义实质上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提出了普通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