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与乡村规划_图文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9章乡村和城镇第21讲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课件

(3)非洲:有些国家城镇化水平很低,有些国家则城镇人口膨胀,由于这些城 镇不能提供足够多的就业岗位,导致城镇里的大量贫困人口集聚在贫民窟。 (4)亚洲东南部: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存在就业岗位不足、基础设施落后、 公共设施匮乏和生活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 (5)中国:正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不同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 不均衡。我国正在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
资源短 积减少 用大量耕地
缺 水资源
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产业和人口集中,用水量增大
短缺
治理水污染
生态破坏
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 减少地下水开采;雨季回灌
降、海水入侵、水质恶化等
影响
成因
应对措施
大气污染
生活、工业、交通等燃烧煤、石油, 排放大量烟尘、废气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 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 建立绿化隔离带
比较 项目
城镇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图解
①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联系
②它们之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出 现郊区城市化,随后出现逆城市化,最后为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又出现再城市化
3.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
成因
应对措施
耕地面 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占 节约用地;尽量少占用耕地
A.热岛效应加强
B.气温日较差增大
C.内涝问题得到解决
D.地面沉降速度减慢
答案:1.A 2.D
解析:第1题,植生滞留槽可增加地表水的下渗,还可滞留大量雨水,减少地表
径流,加强水汽的蒸发;植生滞留槽并不影响大气降水。第2题,植生滞留槽
使得城市植被覆盖率提高,利于减弱热岛效应,减小气温日较差;减少地表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与规划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与规划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60.6%,这意味着超过8亿人口居住在城市中。
为了规范和引导城镇化发展,中国政府已经制定出一系列的城镇化规划。
本文将重点探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与规划。
二、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政府自2014年提出的一项战略,它旨在推动城镇化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城市质量,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城市发展与农村振兴协调发展。
三、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内容1. 人口目标新型城镇化规划强调人口导向,注重实现人口转移。
根据规划,到2020年,全国城镇化率要达到60%以上,大中小城市人口比例要相对平衡。
同时,还将加强城市群建设,推动城市群人口规模发展达到5000万人以上。
2. 城市化品质新型城镇化规划强调提高城市品质,注重城市环境保护。
规划要求城市建设要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节能减排和资源回收,推动城市交通、垃圾分类等方面的创新。
同时,还要加强文化建设,推动城市文化的多元化和创新性。
3. 农村振兴新型城镇化规划要求注重农村振兴,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规划提出,要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村居民收入。
同时要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服务公共品的互通互联,保障农村居民享有同等的服务。
4. 城市治理新型城镇化规划强调城市治理的重要性,提出要进一步优化城市管理体系和城市规划体系,推动城市创新治理,促进城市的良性发展。
此外,规划还要求要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
四、新型城镇化规划实施的挑战新型城镇化规划制定了一系列的指标和目标,但实施中仍存在许多挑战。
1. 投资不足新型城镇化规划需要大量的投资,但目前国内外资金短缺,政府的财政压力也比较大。
因此,要想实现新型城镇化规划目标,必须寻找更多的资金来源。
2. 服务体系不完善城镇化进程加速,城市服务需求与日俱增,但目前我国城市服务体系还不够完整。
分析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建设

分析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建设新型城镇化是指在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方向上,以城市化质量和效益为重点,推动城市化与产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良性互动,促进全要素、全要素、全过程、全链条的协调一体发展,形成城镇化以人为本的新体系。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持续增长,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持续增加,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城镇化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土地资源的大量消耗、城市环境污染、城市交通拥堵等。
为了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城乡规划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城乡规划建设的重要性一、城乡规划建设是城镇化的保障。
城乡规划建设是城市规划和乡村规划的统一,是加速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美丽乡村和宜居城市的必然要求。
城乡规划建设要统筹规划城乡发展,在推动城镇化的注重保护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和历史风貌,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以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增进人民福祉。
二、城乡规划建设是引导城镇化的关键。
城乡规划建设应引导城镇化朝向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保障城市和乡村的合理发展,提高城市和乡村地区的发展质量,促进城市群、城市圈和城市群建设,支持各地差异化发展、有利于优势特色发挥、资源合理利用、节约能源减排。
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建设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相辅相成。
一、城乡规划建设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
城乡规划建设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城乡规划建设应立足于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公平的布局,科学、合理地提高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推动城市建设管理的创新,提高城乡综合管控的能力,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为城镇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新型城镇化是城乡规划建设的重要目标。
新型城镇化提出了“城镇化要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和密度的城市和城镇的有机组合,不搞单一的大城市、超大城市和人口过剩”。
城乡规划建设应遵循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原则,合理规划城市和乡村建设,促进城市和乡村协调发展,提高城市和乡村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是指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制定的一项规划,旨在推动城镇化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和质量,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该规划于2014年正式发布,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促进城镇化进程。
该规划明确了城镇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包括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到45%左右,城市化率的提升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重点。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规划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政策和措施。
首先,规划强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加快城市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公共交通、环境卫生等服务水平。
同时,规划还鼓励建设智能城市,推动信息技术和物联网在城市管理和服务中的应用。
其次,规划着重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规划提出将农民工同步享受城市居民基本公共服务,推动农民工户籍合法化,提供政策支持和扶持措施,鼓励他们在城市落户及就业。
此外,规划还强调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规划提出通过土地流转、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措施,调整农民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规划还鼓励农民创业和就业,提供技术、培训和金融支持。
此外,规划还提出鼓励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
规划指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是推动城镇化的重要力量,应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规划鼓励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最后,规划还强调加强城市环境保护。
规划提出要加强城市生态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城市空气、水质监测和治理,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是为了推动城镇化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而制定的一项规划。
该规划明确了城镇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并提出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从多个方面促进城镇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和质量。
这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分析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建设

分析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建设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本、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城乡融合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注重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促进城市与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模式。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如何合理规划建设城乡空间,是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城乡规划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城乡规划的基本任务是制定城乡空间布局和功能区划,统筹城乡用地、环境、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城乡人口和产业疏导、集聚。
在城乡规划建设中,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特别注意:第一,科学确定城乡空间布局。
新型城镇化要求城乡融合、城市承载能力强、城市竞争力提升,因此需要科学合理确定城乡空间布局,以满足城市集聚发展和乡村环境保护的需要。
城市与乡村要实现密切的联系和协调,通过连通性的建设,实现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便利性,让乡村地区拥有城市地区的一些公共设施。
第二,合理划定城乡功能区。
城乡规划建设要充分利用城市和乡村的优势资源,合理划定城乡功能区,为城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城市区域应主要集中在城市建成区内,聚集人口和经济活动;而乡村区域则应主要用于农业生产、生态保育和休闲旅游等。
同时,要合理划定城市、中心镇、小城镇和乡村不同等级的规划导向,发挥各自的优势,营造城乡协调发展的良好环境。
第三,建立连续的交通通道和网络。
发展新型城镇化需要建立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为城乡产业集聚和人口流动提供便利。
要建立起城市、中心镇、小城镇和乡村之间的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网络,打通城市与乡村、东西南北的交通通道。
同时,要发展绿色交通,创新公共交通方式,建设智慧出行的城市与乡村。
第四,营造良好的环境和生活条件。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注重生态环保,建立健全环保制度,打造环境优美、生态宜人的城乡生活空间。
要强化城市环境整治,加强生态建设和资源节约,改善城市和乡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城乡居民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总之,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城乡规划建设密不可分,需要科学规划、高效实施,以落实城乡融合、优化城乡空间格局、改善城乡环境和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为目标,推动全国城乡全面一体化的发展。
分析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建设

分析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建设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新型城镇化成为了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
新型城镇化是指以现代化、信息化、生态化为特点,以人为本,以城市化为主体,农村现代化和城乡融合为重点,构建共同富裕、美丽中国的城乡发展新格局。
这一发展战略的实现需要大力发展城乡规划建设。
下面将就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建设进行分析。
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1. 提高城镇化率城镇化率是指在总人口中城镇人口所占的比例,今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8.52%。
但相比于发达国家来说,这个数字还远远不够。
因此,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是继续提高城镇化率。
这也是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的背景下必须实现的目标。
2. 完善城市功能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城市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城市的发展也越来越综合。
因此,需要对城市的各项功能做好规划建设,推进市容市貌的提升、卫生系统的完善、交通配套设施的建设等方面的完善。
3. 推进城乡融合一直以来,农村和城市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城乡之间的相互联系还不够紧密。
为了实现城乡之间的平衡发展,新型城镇化要求加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以农业为基础,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农业,使城乡发展成为一个整体。
二、城乡规划建设的重点1. 做好城市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城市地区的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基础,缺乏基础设施将会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要在城市规划中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首要任务。
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桥梁、铁路、公共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等。
2. 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城市规划建设中要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如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这些设施的建设将改善城市居民的环境及生活质量,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覆盖面,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可参考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2)3. 保障城市安全城市安全建设是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事项。
这包括制定预测城市灾害风险、建立城市应急救援机构、加强城市公安管理等,提高城市安全保障能力,同时应构建安全、和谐、平等、法治的城市社会形态。
新型城镇化概念

新型城镇化概念新型城镇化概念一、概述新型城镇化是指在保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基本经营制度不变的前提下,按照以产权制度为主导、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农民自愿为原则,以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村经济收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镇化现代化为目标,以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为核心,以市场化和法治化建设为保障,以农村社会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为基础,通过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发展农村社会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壮大农村新业态和新动能、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等综合治理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二、发展阶段1.初始阶段该阶段主要目标是通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现土地的有序流转和集约利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同时,通过发展农村社会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壮大农村新业态和新动能,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2.深化阶段该阶段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推进城乡土地要素融合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现代化转变。
同时,加强农村社会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培育壮大农村新业态和新动能,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3.战略阶段该阶段主要目标是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对接。
同时,加强城乡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社会经济组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主要内容1.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改革农村土地征收和补偿机制●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税费政策2.农村社会经济组织建设●加强农民合作社建设●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支持农村社会组织发展●推动农村互助保障机制建设3.培育壮大农村新业态和新动能●发展农村电商和农村金融●培育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推进乡村旅游和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4.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加强城乡规划和建设管理●促进城市和乡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打造宜居宜业的城乡环境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包括相关调研报告、政策文件、案例分析等。
什么是新型城镇化?

什么是新型城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已经成为了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已经被提出,那么它究竟是什么呢?1. 新型城镇化是什么?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绿色低碳、智能化、共享共创的现代化城镇化。
相较于传统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城市的质量,以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为核心。
新型城镇化强调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同时重视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2. 新型城镇化的意义新型城镇化的意义在于促进城市现代化进程,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新型城镇化不仅有利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提升,也能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新型城镇化可促进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利用,推动城市规模的合理化、城市结构的调整和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3. 新型城镇化的实践新型城镇化的实践需要加强城市规划与管理,创新城市经营模式,提升民众生活质量等。
同时,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也需要加强与乡村的协调,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4. 新型城镇化的挑战新型城镇化也面临一些挑战,主要体现在城市规划不科学、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城镇化速度过快等方面。
同时,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还需要面对人口老龄化、人才梯队不健全等诸多问题。
5. 新型城镇化的未来随着人民生活品质需求的提高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未来将持续推进。
未来的新型城镇化将更加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鼓励智能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并重视人口流动的平衡与城乡发展的协调。
结语:新型城镇化是推进中国现代化之路的必经之路。
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我们需要克服挑战,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新型城镇化的未来将注重可持续发展,健全人才梯队,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可持续的经济成长与扩大内需
• Sustainable economic growth and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 中低收入家庭消费不足。 • 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不完善。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1、规划背景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城镇化是拉动内需的引擎 城镇化是产业升级的抓手 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 城镇化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撑 城镇化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规划_图文.ppt
十八大对生态文明的阐述
•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
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发展现状
城镇化水平、市民化滞后 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 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承载力不相符 城市病 自然和历史文化保护不力 体制机制不健全 (城乡户口分割,土地、社会保障、财税金融、行政管理、利益失衡等)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 财富积累的角度 • Perspective of wealth accumulation
• 社会公平的角度 • Perspective of social justice
• 城镇化的速度和城市人口的规模增加与资源 消耗的关系十分密切。
• The speed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growth of urban population closely relate to the consumption of resources.
• Urbanization rate
• 10,000,000-13,000,000
全球城市化水平和趋势预测
Global urbanization rate and trend forecasting
UK
USA
World
China
世界工厂和城市发展
World Factory & Urban Development
3.1 自然的尺度
支渠之间——500m
沟与沟之间——2km
现状支渠之间尺度
斗渠之间——50m
现状沟与沟之间尺度
现状斗渠之间尺度
3.2.3 规划方案设计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项目 其中
经济技术指标表
用地面积 总建筑面积 还迁安置住宅 学校 幼儿园 社区中心 农贸市场 行政中心 滨河商业 清真寺 总居住户数 总居住人口
世界工厂带来的问题
• The problems caused by the world factory
• 出口创汇型,资源消耗和生产大于实际需求,到来环境问题和生存安全
• 工业化没有带动城镇化
• Industrialization have not driven urbanization
• 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发展过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动力不足。 • 工业化带动就业已走到转折点。
户均人口 人口密度 容积率 建筑密度
单位 ha ㎡ ㎡ ㎡ ㎡ ㎡ ㎡ ㎡ ㎡ ㎡ 户 人 人/户 人/公顷 -%
数值
131.02 801646 714400
15483 7434
1、乡村是什么?
1.2城乡划分的方法
• 行政辖区: 国家、省、市、县、乡镇、村、组 • 土地制度: 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 户籍制度: 1955年制定的城市门槛: 工作—住房—户口—粮本 • 建设密度: 1.连续的建成区
2.区域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 3.区域人口密度(100人以上/平方公里)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成长和城市化水平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urbanization rate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 经济
1979-2013
• Economic growth
9% / year
• 城市化水平 1979-2013 19% - 52% ? 1% / year
• 恪守生态安全的底线
• The bottom line of ecological safety should be abide.
• 农产品、水、土壤、野生动植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面临严峻挑战。
• 生态文明体现了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
•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lso reflects the urgent needs of our current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圩区
圩
构成的四要素: 堤、宅、田、塘
EVOLUTION OF WEI AND SOCIETY
The Wei system of Changshu began to be formed 2500 years ago. Originally every Wei was an independent unit. Increasingly, cooperation among the Weis continuously adjusted their size according to political, economical or social aspects within or around the unit and improved its efficiency according to supply and demand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water availability. Over time, comprehensive coordination and management among the Weis ensured survival and a more comfortable life. The Wei unit is also a kind of community unit. People share a collective will and interest to live together in a Wei for reasons of security, social life, trade, and provision of food and shelter. For a long time, villagers of one Wei belonged to the same family.
WEI SIZE
肌理和尺度 .
基本尺度
2.1.2 水网密度
基地 水网密度
2.1 水脉空间
塞上江南-水网密度分析
水网密度 对比
10km*10km(13%) 10km*10km(17%)
6km*6km(11%) 2km*2km(16%) 水网密度 6km*6km(14%) 2km*2km(18%) 相似性
发展态势 (30%-70%的中产陷阱) 城镇化面临外部挑战 转型发展的内在需求 转型条件的成熟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2、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的农民市民化 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以综合承载力为支撑,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释放城镇发展潜力
典型江南水乡 水网密度
结论:基地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空间肌理,
3.1.1 自然肌理——土地沟渠尺度
塞上江南-沟渠尺度分析
3.1 自然的尺度
支渠之间——500m
沟与沟之间——2km
现状支渠之间尺度
斗渠之间——50m
现状沟与沟之间尺度
现状斗渠之间尺度
3.1.1 自然肌理——土地沟渠尺度
塞上江南-沟渠尺度分析
2、以人为核心 (人口城镇化、市民化、社区建设、社会保障)
3、强调健康经济发展 (内需和就业)
4、强调生态文明 (空间格局、主体功能区划、城市群、城乡统筹)
5、注重城镇化质量 (量到质的变化)
• WHAT? 乡村是什么?乡村规划是什么?
• WHY?
为什么要做乡村规划?
• WHO?
谁来做?为谁做?
城镇化、工业化到了一定程度之后面临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全方位转型发 展需求。不同的地区发展阶段、发展水平各不相同。
•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 资源使用的角度 • Perspective of resource 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