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精神分析法引入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合集下载

神经症人格-用霍尼的精神分析法浅析《欲望号街车》里的布兰奇

神经症人格-用霍尼的精神分析法浅析《欲望号街车》里的布兰奇

是纯 洁化 ”[ t 3 1 火 象征着 的光 和热对 人的灵 魂 的启迪和 升 华 ,直至最 高 的火 纯洁化 的生 命高度 。娜嘉 ,是超 现实 主 义 的唤醒之 火 ,是 想象 、梦境 和诗 意的融合 与归 一 。娜 嘉 为超 现实主 义带 了灵感 和希望 ,让超 现实 主义者 看到 了拯 救世 界的光 明。甚至 可 以说 ,娜 嘉是现 代的普罗 米修斯 。 小说 结局娜 嘉 的形 象 己渐 渐被 苏珊代 替 ,文 中 已暗示 过 这样 的一个 结尾 。两 人在塞 纳街 闲逛 时,娜嘉 已经 预言 “ 一 切 都会 变弱 ,一 切都 会 消失 ”[ 1 4 1 0这 也为 小说 增添 了
田纳 西威 廉斯 是美 国 2 O 世 纪最伟 大 的三 大 戏剧 家之 同 时也 是 全 世 界范 围内 最重 要 的剧 作 家 之 一 ,他 于 1 9 4 8年和 1 9 5 5 年分别以 《 欲望 号街 车 》 、《 热铁 皮 屋顶 上 的猫 》 赢得 普利 策戏 剧 奖。《 欲 望 号街 车》 被称 做 美 国的 “ 哈 姆 莱特 ”该 剧 一经 推 出就在 纽 约 的 剧 场上 演 8 5 5 场, 它巩 固 了威廉 斯作 为一流 剧作 家 的地 位 ,其 舞 台魅 力和深 刻影 响经 久不衰 。该剧 刻画 了一个歇 斯底里 ,忧郁 而又 鲜 活 的形象一 布兰奇 。她脆 弱而 又敏感 ,仿佛 一朵 禁不起 风 吹 雨淋 的温室花 朵 ,整 日活在 自己的幻想 中 ,她 一 出场 作 者 就说他 那种迟 疑 的举 止 ,还 有她那 一身 白色衣 裙 ,多少 让 人 觉得 像 是 只飞 蛾 [ 1 1 8 。飞 蛾是 飘 忽 不定 的 ,就 像布 兰 奇 无法 掌握她 自己的命运 。她饱 受内心冲 突 的折 磨 ,成为 了一个 不折不 扣的神 经症 患者 。在 《 我们 时代 的神经 症人 格 》卡 伦霍尼 是这样 给神经 症下 定义 的:神经 症乃是 一种 由恐 惧 ,由对 抗这 些 恐惧 的防御 措施 ,由为 了缓 和 内在

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解读《活着并要记住》

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解读《活着并要记住》

2016年3月号上圆园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解读《活着,并要记住》张寒冰拉斯普京是当代俄罗斯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师,本文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对其经典的战争题材作品《活着,并要记住》的主要人物安德烈和纳斯焦娜的内心世界进行分析,将文艺理论与实际的文学作品相结合,最终反映出了小说中作者想要表达的的反战主题。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精神分析不仅仅可以用于医学领域,也可以用于其它领域,比如在文学领域,就可以用其来分析人物的心理问题。

本文就将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来解读苏联著名作家拉斯普京的中篇小说《活着,并要记住》。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看作是一个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的动态系统。

“本我”是指最原始的自己,它包含人们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以发泄本能冲动、满足本能欲望为目的,按照快乐原则行事。

“超我”也称“自我典范”,是一切社会道德准则的象征,代表着社会准则对个人的规范作用。

“超我”奉行“道德原则”。

“自我”代表着理性和常识,具有现实性。

它同时受到本我、超我和现实世界的三重压力,既要满足本我欲求,又要遵循现实规范和超我要求。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当三者维持着和谐统一的状态时,人的心理便处于正常状态;当三者处于失衡状态时,人格往往会发生分裂或异化。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为解读小说《活着,并要记住》提供了理论和事实的可能性,以此为视角,能更好地透过文本理解其中的深刻内涵。

《活着,并要记住》是拉斯普京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为背景,讲述了在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州安加拉河畔一个农民家庭里一对普通夫妻的悲惨命运。

小说中的人物所遭受的种种痛苦和挣扎,以及导致最终悲惨结局的原因,正是因为他们内心的本我、自我与超我在作祟。

人物的所有行动背后正体现了他们内心“本我、自我、超我”的挣扎和斗争。

一、安德烈的本我、自我与超我对于男主人公安德烈来说,他内心中本我和超我的较量,及由此形成的他自我的放逐和挣扎成为贯穿整篇小说的核心。

精神分析视域下《私人生活》中倪拗拗形象

精神分析视域下《私人生活》中倪拗拗形象

57文章编号:1008-8717(2020)02-0057-04精神分析视域下《私人生活》中倪拗拗形象张侯璐 (南通大学,江苏 南通 226019)摘 要:《私人生活》是陈染以女性视角创作的一部先锋小说,甚至被她称之为“黑色产物”,她开辟了私人话语写法,以大胆奇特的想象、细腻敏感的笔法塑造了倪拗拗这样一个经历青春期的困顿少女形象。

作为女性叙事的典范,小说中倪拗拗的自我挣扎映射了陈染的女性主义思想,对于探究特定时代女性作者如何回应社会性别文化有着深刻意义。

本文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角度,在男权话语的视角下研究倪拗拗的成长轨迹、梦境心理,分析她在成长过程中女性心理的微妙转变。

关键词:《私人生活》;倪拗拗;精神分析;女性心理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Ni's Stubborn Image in Private Life from thePerspective of PsychoanalysisZHANG Hou-lu(Nantong University,Nantong,Jiangsu 226019)Abstract: Private Life is a pioneering novel created by Chen R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omen,which is even called"black product"by her.She pioneered the writing method of private discourse,and with her bold and peculiar imagination and delicate and sensitive writing style,she shaped Ni Niuniu a struggling girl who experienced adolescence.As a model of female narration,Ni's persistent self-struggle in the novel reflects Chen Ran's feminist thought,which is of profound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how female writers respond to social gender culture in a particular era.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eudian psychoanalysis,this paper studies Ni's growth track and dream psych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triarchal discourse,and analyzes the subtle transformation of female psychology during her growth.Key words:Private Life ; Ni Niuniu; psychoanalysis; female psychology第29卷 第2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9 No.22020年2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Feb. 2020收稿日期:作者简介:2019-09-18张侯璐(1996-),女,江苏靖江人,南通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对《肥皂》中四铭形象的精神分析读解

对《肥皂》中四铭形象的精神分析读解

对《肥皂》中四铭形象的精神分析读解奥地利的弗洛伊德始创了精神分析法,他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把人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精神分析关注人的梦境、幻想、潜意识、性欲和本能,为文学创作和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鲁迅的短篇小说《肥皂》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影响,小说中肥皂的多重涵义、四铭的性压抑、众人对女乞丐的性幻想等都显示出了小说对精神分析法的借鉴之处。

其中,关于四铭性意识的萌发、掩饰、转移的心理流变的描写最为典型。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欲本能追求“快乐原则”,渴望得到满足,但由于社会伦理道德的原因而被压抑在“自我”之中,《肥皂》中四铭的性压抑正是这样一种情况。

四铭在街上见两个光棍指着一位十八九岁的女乞丐打趣说,“阿发,你不要看这货色脏,,你只要去买两块肥皂来, 咯支咯支遍身洗一洗, 好得很哩!”这轻薄的话刺激了四铭, 引发了他对女乞丐的性欲望,但由于身份、地位等条件的限制,四铭无法也不愿直接表露出他对女乞丐的这种欲望,这也就造成了四铭的性压抑。

但与此同时,四铭从光棍的话中受到启发,将肥皂与女乞丐的肉体联系到一起,他就索性把这种性欲望转移到了肥皂上来获得一种替代性的心理满足。

从买肥皂到回家将肥皂递给太太,四铭“魂不守舍”,始终沉浸在“性幻想”之中,但他的欲望完全处于现实条件的压抑之下。

四铭也试图把对女乞丐的性欲望转移到他太太身上。

他买给太太一块小肥皂,鲁迅对这块肥皂的形、味、色描写得很细致,实质却有隐含意义:绿色代表青春与活力、光滑象征女性柔嫩的肌肤、说不清的香味有女性体味之意。

再加上以前从不介意太太脖子、耳后老泥的他竟然向她递如此意义丰富的肥皂,他显然力图将自己的太太想象成十八九岁的女乞丐,这一举动就包含他的性暗示。

另外,四铭买肥皂时,学生们对他“恶毒妇”的嘲笑使他稍微意识到了自己对女乞丐的性幻想,他明明已经“出轨”,却又偏偏不愿承认,这种“本我”和“自我”的斗争是异常激烈的。

于是,四铭只好宣泄焦躁的情绪,靠挖掘和指责他人的不道德来掩盖与伪装自己的不道德。

“零女士”的诞生——从精神分析视角看陈染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零女士”的诞生——从精神分析视角看陈染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零女士”的诞生——从精神分析视角看陈染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唐文靓【摘要】Chen Ran,a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contemporary women's literature writers,focuses on women's delicate descrip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feelings,so the heroine is always closed,sentimental,quiet elegant and magnificent with wisdom impression.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analyze these female images and find out their special love knot,special status and final destination.%作为当代女性文学的典型代表作家,陈染的小说着眼于对女性细腻的心理感受的描述,主人公总是给我们自闭而多愁善感,冷艳而充满智慧的印象。

本文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解读这些女性形象,对她们特有的情结、特殊的身份以及最终的归宿进行探析。

【期刊名称】《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00)004【总页数】2页(P11-12)【关键词】陈染小说;女性形象;精神分析【作者】唐文靓【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柯云路曾对文学创作提出这样的要求:要“揭示人物的深层心理,包括对下意识、潜意识、梦境,病态、变形、荒诞、幻觉、神秘感等等的描写”[1]。

这里所说的深层心理,就是与精神分析密切相关的。

纵观陈染的小说,关于潜意识、梦、幻觉的描写随处可见,从她的《纸片儿》到成名作《与往事干杯》,一直延续着。

她的每部小说都有一个别致而奇特的女主人公,她们身上承载着作者的喜好和理想:外表柔弱,内心却固执清高而睥睨世俗;对男性孤立和不屑却又情不自禁地迷恋着某个男人;平静如水地生活着却又有着激荡的心理体验;不甘于现状却又无法摆脱现状。

精神分析学视域下的杜子春人物形象解读

精神分析学视域下的杜子春人物形象解读

文学研究D O I :10.3969/j.i s s n .1003-0964.2021.04.022精神分析学视域下的杜子春人物形象解读刘晓颖(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信阳464000)摘 要:日本著名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的小说‘杜子春“是在中国唐传奇‘杜子春传“的基础上加入作者自身想象改编而成,从人物性格到情节设置都与原著有很大不同㊂主人公杜子春的心理状态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而不断变化,精神分析学中本我㊁自我㊁超我三重人格的强烈斗争在其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㊂杜子春最初在 本我 的欲望驱使下追求金钱和仙术,在经受成仙考验的过程中,其 自我 一度受到 本我 的压抑甚至完全 死去 ,直到看见自己的母亲受苦,其 超我 人格才开始觉醒,联合 自我 一起抗争并战胜了 本我 ,最终虽未能成仙,但成为了一个真正的 人㊂关键词:芥川龙之介;杜子春;精神分析学;本我;自我;超我O S I D :中图分类号:I 106.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21)04-0135-06一㊁芥川龙之介与‘杜子春“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所创作的小说‘杜子春“于大正九年(1920年)发表在日本童话杂志‘红鸟“上㊂它取材自中国唐传奇‘杜子春传“,是芥川龙之介以中国古典小说为蓝本所创作的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文本之一㊂原著‘杜子春传“只有不到2000字,是反映封建时代背景下的说教小说,而改编后的‘杜子春“却有近万字㊂芥川龙之介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写和再创作,并注入了自己的思想情感㊂正如芥川龙之介自己所说,故事大部分的情节皆为创作㊂改写之后,不仅故事情节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作品表现手法和主题思想也有了极大改变,作品被赋予了新的主题和意涵㊂‘杜子春“讲述的是:原为富家子弟的杜子春落魄街头,在洛阳城门外遇见一位叫铁冠子的老人㊂老人两次赠予杜子春巨额钱财,使他成为洛阳城首富,但他每次都在得到钱财之后肆意挥霍,最终又流落街头㊂在老人第三次要赠予他钱财之时,杜子春表明自己看透了世间人情世故,体味了世态炎凉,想跟随老人学习仙术㊂老人铁冠子应允,将其带至峨眉山,并叮嘱他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绝对不能出声,否则就无法成仙㊂杜子春先后经历了老虎㊁白蟒的撕咬,狂风暴雨㊁电闪雷鸣的击打,被神将㊁神兵刺杀,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受尽了拔舌㊁剜眼㊁下油锅等各种苦难,即使这样他也始终不发一声㊂于是阎王命小鬼牵来两匹样子十分难看的瘦马,长着杜子春已经去世的父母的脸㊂那两匹马正是他落入畜生道的父母㊂当小鬼们在杜子春面前对这两匹马进行百般折磨时,他终于忍不住叫了一声: 妈! 杜子春因为发出了声音最终没能通过试炼而成为仙人,但他并不后悔㊂他告诉铁冠子,自己打算从此以后 不管做什么,只想像个人样,正直地生活下去[1]384㊂在对芥川龙之介之‘杜子春“的研究中,中日学者大多数是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出发,以中日版本‘杜子春“内容㊁情节㊁角色的不同来揭示中日文化差异,或探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及其包含的宗教文化思想等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㊂如张丽娜‘ 旅行 与 变异 论 杜子春故事 在东亚文学中的传承与演变“[2]㊁李婕‘从比较文学变异学角度看日本文学中对中国故事的改编 以芥川龙之介<杜子春>为例“[3]㊁金明兰‘创译视角下的儿童文学作品分析 以唐传奇<杜子春传>和芥川龙之介<杜子春>的对比为例“[4]等㊂在对于‘杜子春“人物形象的解读方面,多数研究都是对小说中的母亲形象进行分析㊂如赵湘兰‘<杜子春>中母亲人物形象探究“[5]㊁李艳静㊁张华‘芥川龙之介<杜子春>中的亲子伦理收稿日期:2021-05-10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B S S 023);信阳师范学院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作者简介:刘晓颖(1991 ),女,河南信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中日比较文学㊂㊃531㊃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X i n y a n g 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第41卷 第4期 2021年7月 (P h i l o s .&S o c .S c i .E d i t .)V o l .41N o .4J u l .2021观“[6]㊁沈慧琳‘伦理身份㊃伦理关系㊃伦理选择: <杜子春>的文学伦理学批评解读“[7]㊁刘金挙㊁王宗杰‘’杜子春」におけるキャラクター像及びその’家庭教育」的効果について“[8]等,都是探讨作者人生经历㊁与母亲的关系及时代背景下所造就的亲子伦理观㊁道德观对作品创作的影响㊂但在关于主人公杜子春的形象解读方面的研究不仅数量较少,而且角度较为单一㊂如,马亮‘从芥川龙之介的翻案小说阑槛人性的不可解“[9]㊁周冰倩‘<杜子春>的多重主题解析“[10]以及陶云静‘中国古典ɛ杜子春ɑと芥川龍之介著ɛ杜子春ɑの比較から見る芥川龍之介の人間性への探求“[11],都是从杜子春一心求仙的行为中批判人性的自私,以 母亲的呼唤 宣扬爱的主旨㊂杜子春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其贯穿全篇的心理变化极富戏剧性与冲突感,虽然作者并未明写其内心活动,但这无疑是对小说的情节发展起关键推动作用的因素㊂然而从心理学角度对该作品进行的研究却鲜有所见㊂仅有劳雅钦在‘试用精神分析法探析 杜子春 的行为变化“[12]和岡田暁宜在‘杜子春と精神分析―苦行のパラドクス“[13]中分别以精神分析学探究了杜子春求仙中的行为变化和其幼年经历对人格形成的影响㊂笔者认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在杜子春的心理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 本我 力求生理欲望的满足㊁ 自我 作用于现实调节㊁ 超我 遵循社会道德,这三重人格在杜子春身上始终同时存在着,并处在不断地相互斗争的过程中,交替处于压抑与被压抑的位置,从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㊂本文拟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为中心,通过分析杜子春这一人物形象在情节发展中不断进行 本我 自我 超我 斗争并最终达到三重人格和谐统一的过程,探讨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层主旨㊂二、精神分析学关照下的杜子春人格建构奥地利精神病学家㊁心理学家西格蒙德㊃弗洛伊德在长期的理论和临床实践研究中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㊂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构建了 本我 自我 和 超我 的人格三结构理论㊂该理论认为: 本我 是最原始的㊁与生俱来的,是无意识的结构部分,由先天的本能㊁基本欲望所组成,是同肉体联系着的, 本我 不考虑客观环境,一味追求本能欲望的满足,按快乐原则行事; 自我 是意识的结构部分,它处在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是外部世界与本我的居间者,主要职能是调节外部世界和本我的冲突,控制本我;所谓 超我 ,就是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是人类心理结构的文明部分㊂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通常所讲的良心;另一方面就是自我理想㊂超我的主要职能在于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㊂ [14]2而本我㊁自我㊁超我这三重人格结构的斗争与变化在杜子春身上非常明显地体现了出来㊂主人公杜子春在家财败尽㊁流落街头之时,在城门下遇见一位老人,赠予了他满满一车黄金㊂杜子春在一夜暴富之后极尽奢靡,很快把钱财挥霍一空,又变得身无分文,流落街头㊂此时他又遇见了那位老人,第二次接受了老人赠予自己的黄金,又开始了穷奢极欲的生活㊂这一时期时的杜子春正是在 本我 的控制下一味寻求肉体欲望的满足㊂当杜子春再度把钱财挥霍一空,老人又表示要赠予他黄金之时,杜子春拒绝了㊂他感到世间人情薄凉,表示不再想做富翁,而想拜老人为师,向他学习仙术㊂这一选择仍然是在 本我 欲望驱使下所做出的,只是所求对象从 钱财 转向了 仙术 ㊂在接受成仙试炼的过程中,由于秉持着对于成仙的强烈渴望,杜子春经历了各种磨难也不发声,最终被神将刺死,灵魂堕入地狱㊂这意味着 自我 在与 本我 的斗争中最终势单力薄,不堪一击㊂而在地狱中看到沦为畜生的双亲被鞭打,杜子春的 本我 开始动摇,与此同时 超我开始觉醒,最终在听到母亲的话语后忍不住发出呼喊,导致了成仙失败,而这也意味着 自我 救赎的成功㊂当他再次面对仙人铁冠子时,表示自己并不后悔未能成仙,且从此以后只想做个真正的人㊂在 本我 自我 超我 三重人格的不断斗争中,杜子春最终领悟了人生的真谛,达到了人格的和谐与完善㊂(一)力比多驱使下的 本我弗洛伊德认为,推动着人的心理活动的有一种内在的力量,这种力量既不是外部物质世界的刺激,也不是神秘上帝的赋予,而只是生物体本身的一种固有的能量[15]39㊂它是生命的活力,是心理活动的动力,是人的一切行为的最终的驱策力,弗洛伊德将它称作 力比多 (l i b i d o)㊂ 力比多 亦称 欲力 性力 心力 ,开始指性欲或性冲动,后来扩展为一种机体生存㊁寻求快乐和逃避痛苦的本能欲望㊂而 本我 正是在力比多的驱使下按 唯乐原则 活动的,它不顾一切地寻求满足和快乐,这种快乐特别指生理和情感快乐㊂当杜子春第一次获得了老人所赠予的一大笔金子之后:当即买了一座豪华的大宅院,开始过不亚于玄宗皇帝的那种奢侈生活㊂差人买来兰陵酒,命人从桂州购进龙眼肉,在院子里种上一天变四回颜色的㊃631㊃第41卷第4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7月牡丹,放养好几只白孔雀,收买宝玉,缝锻制锦,制造檀香木车,定做象牙椅子 [1]374杜子春把钱财都花费在 酒 龙眼肉 缎锦 等这些事物上,表面上他的快乐似乎来自于奢侈的物质生活对于肉体㊁生理上的满足,但又不仅如此:这件事风传开来之后,过去即使在路上相遇也不打个招呼的那些朋友,朝来夕至,寻欢作乐㊂来人与日俱增,大约不到半年,洛阳城里众多知名的才子佳人,没有一个不造访杜子春家的㊂杜子春每天开设盛宴,招待这些贵宾㊂[1]374这些钱财除了给杜子春带来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满足外,在其情感需求上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㊂孤身一人的杜子春,内心渴望着爱与被爱,而这些纷至沓来的 朋友 才子佳人 ,成为杜子春的力比多倾注对象,使他在情感上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和快乐㊂但当杜子春将这些钱财挥霍一空时, 在偌大的洛阳城里,竟没有一家给他提供住宿的㊂岂止不给住宿,连恩赐一杯水的人,如今都没有了 [1]375㊂钱财确实给杜子春带来了生理和心理上双重的满足,但随着钱财的挥霍一空,这些快乐也离他而去㊂这种极大的落差使得杜子春的 本我 人格遭受了巨大的挫折㊂但随之,他的眼前也出现了第二次机会 老人再一次赠予了他一大笔金子㊂然而在强大的 本我 驱使和力比多的固着①作用下,杜子春没有选择改变,而是仍然和第一次一样,挥霍了那些钱财㊂在享受了短暂的快乐之后,再次被现实抛弃,又变得穷困潦倒㊁孑然一身㊂(二)被压抑的 自我自我 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㊂其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及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㊂自我一方面要向现实做出某些让步,保护本我不受外界的伤害;另一方面又为本我挣得某些好处,满足本我的某些要求㊂自我代表的是理智和审慎,它服从的是现实的原则[15]49㊂在杜子春的前期行为中,自我和本我合二为一,或者说本我完全控制了自我,使个体完全按照本我的驱使而行动㊂杜子春第一次花光了老人赠予的钱财之后,众人弃他而去㊂但这种外部世界环境的变化却并没有促使杜子春的自我做出反思和改变,而仍旧在强大的本我控制下,在欲望和快乐的驱使之下,做出了第二次同样的选择㊂而在又一次坐吃山空㊁众叛亲离之后,老人第三次提出要送给杜子春金子,但这一次杜子春拒绝了,他说:人都是薄情的㊂我是大富翁的时候,又是奉承,又是迎合,一旦变穷了试试,连个好脸色都不给你看㊂想到这些,岂止是不想再一次成为大富翁,而是万念俱灰了㊂[1]376杜子春拒绝的原因不是 奢侈的腻味了 ,而是 对人这种东西感到讨厌 ,对现实世界感到了失望㊂老人对杜子春的变化的反应:老人听了杜子春的话,突然独自笑了起来㊂是吗㊂这就对了,你跟年轻人不一样,是一个值得称赞的明白事理的男子汉㊂这么说来,从今往后,你打算就是穷也要平平静静地活下去喽! [1]376老人的 笑 本是欣慰的 笑 ,是以为杜子春已经认识到了自身的问题,能够放弃自己的欲望,过平静的生活㊂然而杜子春却把一切不如意归因于外部世界,且无意对其自身做出任何改变,而选择了逃避㊂他那孱弱的自我再一次向本我妥协:这种活法,眼下的我,还办不到㊂因此,我想做您的弟子,修炼仙术㊂不,不瞒您说,我知道您是一位道德高尚的仙人,如果不是仙人,一夜之间是不会使我成为天下第一大富翁的㊂请当我的师父,教给我奇妙的仙术吧![1]377这一次,杜子春的本我对于 金钱 的欲求转化为对于 仙术 的渴望㊂ 仙术 在杜子春眼中是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如果成为 仙人 ,习得 仙术 ,先前那些金子自不必说,或许还意味着从此可以呼风唤雨,再没有满足不了的欲望㊂老人听到杜子春这番话的反应是 紧锁双眉,一时缄口不语,显得若有所思 ㊂老人原本以为其自我已经从本我中分化出来,并开始在和本我的抗争中压制本我,能够起到调节本我和外部世界矛盾的作用㊂此时,想必他是对于杜子春的本我又一次战胜了自我这个事实而感到失望吧㊂但他没有放弃杜子春,仍然决定再给他一次机会,答应收他为徒㊂(三)死去的 自我因为 自我 是在三重人格结构中唯一能够取得与现实世界联系的,因此它履行着自我保护的责任,即通过控制本能冲动㊁决定是否允许本能愿望得到满足以及延缓这一满足过程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直到在外部世界中寻找到有利的时机满足本能愿望,不然就会对本能欲望实施硬性的压制㊂但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显然已经看到,杜子春的 自我 并不具备这种力量㊂老人的真实身份是峨眉山的仙人 铁冠子 ㊂他将杜子春带回峨眉山,让他独自坐在山岩上,并告诉他: 不管发生什么事,你都绝对不要出声㊂如果说了一句话,那就根本成不了仙人㊂ [1]378杜子春先后经历了老虎㊁白蟒的撕咬,狂风暴雨㊁电闪雷鸣的击㊃731㊃刘晓颖.精神分析学视域下的杜子春人物形象解读打,在这些过程中他表现出 松了一口气 不由自主地捂住了耳朵,趴在一块岩石上 以及 擦去额头上的冷汗 的行为㊂这些行为都表明杜子春面对眼前的景象时并不是内心毫无波澜,而是感到了恐惧㊂在现实世界与本我欲望产生冲突㊁甚至是危及个体生命的时候,自我通常会基于本能的保护做出更有利于个体生存的选择㊂但杜子春牢记仙人的话,不论多么害怕都默不作声㊂因为只要不出声,就能够成仙㊂这种强大的欲望致使本我一直压抑着自我,显然,杜子春自我的力量完全不足以和强大的本我相抗衡㊂虽然前面这些幻象并未对杜子春造成实质性的伤害,但紧接着出现一位神将,威胁杜子春,再不说话就把他剁个粉碎,随后从天空招来了无数拿着刀枪的神兵,涌向杜子春㊂但杜子春还是拼命保持沉默㊂杜子春的本我对于成仙的欲望是如此的强大,以至连自己的性命安危也可以弃之不顾㊂这个死顽固!既然怎么的也不吭声,那就只好照说好的要你的命!神将这么厉声一说,立即闪动三叉戟,往前一捅,捅死了杜子春㊂然后带着峨眉山都为之颤动的高声朗笑,消失得无影无踪了㊂ 杜子春已经断了气,躯体仰面躺在岩石之上,可灵魂却离开了躯体往地狱底层而去㊂[1]379-380笔者认为,这里的 躯体 可以说是 自我 的象征㊂杜子春的死去标志着自我与本我抗争的彻底失败㊂一个孱弱的㊁与本我毫无对抗之力的自我,最终成为欲望的牺牲品㊂而代表着本我的 灵魂 ,也在此时终于挣脱了自我的束缚,在欲望的膨胀下自由到了极致㊂然而成仙的试炼到这里却并未结束,杜子春的灵魂所去之处也并不是 天宫 ,而是 地狱 ㊂(四)觉醒的 超我超我 作为人格结构的第三个组成部分,是属于个体意识之上的一种约束力量,它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和历史背景中人与人之间形成的一些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可以看作是人类意识结构中的上层建筑㊂它所服从的是理想的原则[15]49㊂它代表着良知,并经常和本我处于直接的冲突之中,其职责是督促自我压抑本我,使本我和欲望不能实现㊂在此之前杜子春的超我人格从未显露,并不意味着其不存在,只是超我和本我尚未处于直接的正面矛盾之中㊂杜子春面对阎王爷的呵斥仍然一言不发,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受尽了刀山㊁火海㊁拔舌㊁剥皮㊁下油锅㊁剜眼睛等数不尽的苦难,但他 依旧横下一条心,使劲咬紧牙关,硬是不说一句话 ,于是阎王命小鬼牵来两匹长着杜子春已故父母的脸的瘦马 那正是他落入畜生道的父母㊂听着!你这厮为何坐在峨眉山上,如不照实供来,这回将要你这厮的父母吃吃苦头!尽管阎王爷如此恫吓杜子春,他还是不作回答㊂ 这不孝的东西!你这厮竟不管父母受苦,只顾自己认为过得去就行么! [1]382当面对自己的父母受苦和成仙的欲望相矛盾时,超我和本我已经处于正面冲突之中㊂不作回答的杜子春,此刻仍然以其怀抱着强烈成仙欲求的本我凌驾在超我之上,为了自己的私欲,而将伦理道德弃之于不顾,因而被阎王评判为 不孝 ㊂这即是站在超我立场上对杜子春本我的否定㊂随即阎王命恶鬼用铁鞭抽打那两匹瘦马,痛得它们满地乱滚㊁不停嘶叫,眼里噙满血泪㊂怎么样,你这厮还不招供吗?阎王爷让恶鬼们暂时停止鞭打,再次催杜子春回答㊂这时,两匹马已经是肉绽骨碎,奄奄一息地躺倒在石阶前面㊂杜子春咬紧牙关,心里想着铁冠子的话,紧闭着双眼㊂[1]383超我虽然以道德或良心的形式监督㊁批评本我,对本我施加压力,但却不能直接作用于本我,而需要经由自我来实现㊂自我通过前意识②系统与外界沟通,知觉在其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㊂杜子春 咬紧牙关 ,是本我仍然压迫着自我的表现; 紧闭双眼 ,是因为自我在超我的压力下已经产生了负罪感或愧疚感,为了逃避良心的责问,本我迫使自我切断对于外部世界知觉的路径,阻止自我在现实和超我的双重压力下做出对本我不利的行为㊂就在这时,他耳边传来了几乎听不到的微弱的声音㊂不用担心!不管我们落到何种地步,只要你能得到幸福,就再好不过㊂不管阎王爷说什么,你不想说就不要说㊂那确实是令人怀念的母亲的声音㊂杜子春不由得睁开了眼睛,看到一匹马疲惫地倒在地上,凄惨地直望着他的脸㊂母亲尽管如此受罪,还是惦念着儿子的心事,挨了恶鬼们的鞭打,也根本看不出有怨恨之意,与那些看到成了大富翁就阿谀奉承,一旦变穷了就不搭理人的世人相比,这是多么难得的志气!又是多么刚强的决心!杜子春忘却了老人的吿诫,踉踉跄跄地向马身边奔去,双手抱住半死的马的脖子,眼泪哗哗地向外淌, 妈! 他叫了一声 [1]383在对于知觉系统的影响中,听觉成分是最主要㊃831㊃第41卷第4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7月的,而视觉成分次之㊂当杜子春闭上眼睛之后,反而更加强化了听觉的作用㊂因此,当他听见 怀念的母亲的声音 ,听到母亲无私而温柔的话语时,受到强烈震动的自我又 不由得睁开了眼睛 ㊂最后,在自己的自私和母亲的无私㊁世人的虚伪和母亲的真心的对比下,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下,在负疚感和亲人之爱的共同冲击下,本我终于被自我和超我打败,放弃了成仙的欲望,让杜子春叫出了那声 妈 ㊂(五)真正的 人杜子春由于发声而未能通过成仙试炼,发现自己又回到了洛阳城西门外㊂但他并未因为未能成仙而遗憾,反而感到高兴㊂这时铁冠子告诉他,如果他面对遭受鞭打的双亲仍能默不作声的话,他当即就会送命㊂这表明在铁冠子的理念中,一个失去了道德和良知的人,连人都不配做,更何谈成仙呢?那么,往后你想做什么好呢?不管做什么,只想像个人样,正直地生活下去㊂ 杜子春话里充满了从未有过的爽朗情调㊂[1]384我们可以认为,最初的杜子春,只有本我而没有自我和超我,只有欲望而不顾现实和道德㊂这样的人,并不是一个人格完整的人㊂随后仙人铁冠子通过各种试炼逐渐唤起了他的自我和超我,使之与膨胀的本我相抗衡,并最终压制了本我,达到了 三我 的调和状态,让杜子春认识到,如何才能 像个人样 ,如何才能做一个真正的 人 ㊂力比多 这种强大的力量是根植于人的生物属性之中的,是保证一个生命健康存活的基本因素㊂但另一方面,这种自然的㊁强有力的情欲又不能不受到社会与环境的压抑和控制,如果让这种原始的欲望无拘无束地放纵起来,那么我们的社会文明就将遭受到最大的危机㊂最理想的是对于力比多的控制,不是蛮横地把它堵死㊁消灭,而是使这种原始的潜能加以转化, 升华 为对宗教㊁艺术㊁公益事业的献身精神,并融入对人类有益的创造性活动中去㊂正如弗洛伊德的门徒所解释的:本我,可以看作人格的生物成分;自我,可以看作是人格的心理成分;超我,可以看作是人格的社会成分[3]50㊂一个活着的生命,他的一生中如何处理好 生物性 心理性 社会性 这三者的关系,涉及他如何处理 精神 与 肉体 ㊁ 个体 与 集体 ㊁ 主体 与 客体 之间种种复杂的关系,同时涉及他的潜意识㊁前意识㊁意识的活动方式,这的确是人生的第一繁难的问题㊂这当中会产生种种犹豫㊁焦虑㊁妄想㊁冲动㊁压抑㊁升华㊁文饰㊁内疚㊁自足㊁自卑 由于各人的心理历程各不相同,所以人与人的人格就显示出截然的差异㊂但作为人格的逻辑面和外显面的自我,应在本能的熬煎㊁道德的压抑以及环境的拘限之中竭力求取谐调,只有如此,才能使人真正成为 人 ㊂三、结语杜子春身上三重人格的斗争不仅仅是个体内部的斗争,也是内部与外部的斗争,是个人与整个社会的斗争㊂通过精神分析学对于芥川龙之介笔下人物形象的分析,也可以看出作品所要传达的三重深刻主旨㊂首先,杜子春由对财富㊁权力的欲望转为对父母双亲之爱的渴望,既是芥川龙之介本人心中所想,也是他想向孩子们传达的以爱为中心的主题㊂‘杜子春“这一小说发表在日本童话杂志‘红鸟“上㊂‘红鸟“是1918年由日本儿童文学作家铃木三重吉创办的儿童文艺杂志,以其创刊为起始,在日本掀起了一场以开拓儿童文学艺术为目的的运动㊂众多的成人文学作家和诗人支持并响应了铃木三重吉的呼吁,在‘红鸟“上为儿童们创作童话和童谣㊂芥川龙之介就是在这一背景下,遵循着摆脱明治以来的国家教育压力,在尊重和释放儿童个性和创造性的新教育主张基础上,改编创作了‘杜子春“这一儿童文学作品㊂最终杜子春放弃了本我对于物质㊁权力的渴望,而回归于家庭,回归于父母与子女之间那种天然㊁纯粹的爱,正是芥川龙之介想要借此向孩子们传达的爱的主旨所在㊂其次,促使杜子春觉醒的道德和良知,正是芥川龙之介本人怀有深刻体悟的孝道㊂就作品内容的改编而言,不仅与作者芥川龙之介本人的个人经历息息相关,而且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㊂明治维新以后,福泽谕吉的‘劝学篇“和中村正直的‘西国立志编“开始盛行,明治天皇也于明治二十三年(1890年)颁布了‘教育敕语“㊂政府开始重视 实学 ㊁重视教育,并以忠孝品德作为国民教育的中心㊂芥川龙之介出生在这个提倡忠孝的时代并深受影响㊂又由于他从小与父母分离,与养父一家生活在一起㊂幼年时母爱的缺失,成人后未能尽孝的遗憾,这些特殊的人生经历也加深了他对于孝道的理解㊂小说中杜子春正是在超我所代表的道德和良知的影响下,才做出了正确的选择㊂因此,他以忠孝为主题,将教育意义融入面向孩子们的童话作品中,也是理所当然的㊂再次,杜子春自私的本我㊁孱弱的自我和道德的超我三者之间的斗争,实际上也是当时时代背景下整个日本社会的缩影㊂‘杜子春“这篇小说发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后的日本社会资本主义㊁利己主㊃931㊃刘晓颖.精神分析学视域下的杜子春人物形象解读。

精神分析视域下《生死疲劳》角色人格建构

精神分析视域下《生死疲劳》角色人格建构

033[摘 要] 《生死疲劳》是当代作家莫言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出发,运用人格层次理论、性本能理论、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分别对西门闹、西门金龙、蓝解放三个主要人物的角色人格进行分析和建构。

通过对小说人物精神层面的深入分析,探究其灵魂深处的症结,深刻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以唤起读者全新的阅读感受。

[关 键 词] 精神分析;《生死疲劳》;角色人格精神分析视域下《生死疲劳》角色人格建构白露晨《生死疲劳》以佛家六道轮回展开叙事,讲述了地主西门闹被冤杀后转世成为驴、牛、猪、狗、猴和大头婴儿蓝千岁的故事。

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做出不同的人生选择,最后也有着不一样的结局。

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可以发现,小说主要角色的人格背后有着很明显的精神分析机制在起作用。

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视域出发,运用人格层次理论、性本能理论、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分别对小说中三个主要人物的角色人格进行分析和建构,包括在“三我”较量下人格走向升华的西门闹,性本能刺激下人格走向失控的西门金龙和心理防御机制下人格走向平衡的蓝解放。

剖析小说人物的精神内核,探究角色人格形成背后的精神机制,从而获得对人物形象更深刻的理解。

一、“三我”较量下的西门闹:人格走向升华弗洛伊德在他的“人格心理学”理论中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

他认为,“‘本我’是最原始的、潜意识的、非理性的心理结构,它充满着本能和欲望的强烈冲动,受着快乐原则的支配;‘自我’代表理智和常识,按照现实原则来行事;‘超我’是人格中高级的、道德的、超自我的心理结构,它以良心、自我理想等至善原则来规范自我。

”[1]地主西门闹死后拒不承认自己有罪,被投入畜生道,开始五世轮回。

由于拒绝喝下孟婆汤,西门闹投胎后同时拥有人的记忆和动物的意识,并在“自我”动物的意识和“本我”人的意识冲突中不断挣扎,承受着极大的痛苦。

从精神分析法视角解读《长生殿》杨玉环

从精神分析法视角解读《长生殿》杨玉环

从精神分析法视角解读《长生殿》杨玉环单位所在省市:海南省海口市邮编:570228摘要杨玉环是《长生殿》中的女主角,是一个形象十分饱满的角色,历史上对她争议颇多。

在剧中,她既是一个才貌双绝的佳人,又是深情妒忌的妃子。

本文即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视角对杨贵妃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剖析。

关键词:杨玉环;精神分析法;人物形象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与无意识心理研究有关的理论原则。

关于精神,有三个理念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前意识、意识、无意识。

无意识与意识有其对立性,无意识活动于心理,潜在的支配着意识,意识则抑制无意识于本能上的冲动。

弗洛伊德相对精神分析提出三重人格结构说——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是人格中最早、最原始的部分。

本我按“唯乐原则”活动,它不顾一切的要寻求满足和快感,这种快乐特别指性、生理和情感快乐。

本我是本能冲动的根源,指原始的、非人格化的而完全无意识的精神层面而言。

“自我”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代表理性和机智,它按照“现实原则”来行事,监督本我的动静,给予适当满足。

它的作用是既坚持本我的目的,以利其冲动之实现,不让本我和这些外界规范发生冲突,于是便遵照现实原则,压抑本我的种种冲动和欲望以进行自我保存,另外也尽量使本我得以升华,将其盲目冲动、情欲引入社会认可的渠道。

“超我”是社会环境中经由奖励与惩罚的历程而建立的,是传统道德及规范的代表,如个人的行为与超我的自律标准不符,即会受到良心的谴责。

二、无意识状态下的“本我”——纵情声色、贪恋富贵、贪图享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是一种遗传下来的原始本能,它在“快乐原则”的支配下竭力满足本能需求的冲动。

李隆基对杨玉环的爱在受原始本能冲动的驱使的,是一种不受任何约束的欲望性满足,主要表现为对玉环“丰姿秀丽”的肉欲贪恋与“倾国之貌”的美色之恋的肤浅情感。

之后,在二人的爱情行为中,他们所寻求的是对性欲的满足,二人的爱恋是对鱼水之欢的贪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精神分析法引入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摘要:我将精神分析法引入《祝福》、《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两篇小说中主人公祥林嫂和别里科夫
的分析。其中祥林嫂反复地向人说狼吃她儿子阿毛的故事,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倾诉”心理的反映;而
别里科夫是位专制制度下的强迫型人格异常者。实践证明,将精神分析法引入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取
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精神分析法;人物形象;“倾诉”心理;强迫性格;“异化”。
精神分析学是当今世界最流行的学说之一,精神分析学自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由弗洛伊德创立
以来,经过百来年的变迁,已远远超出医学和心理学领域,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国际思潮,渗透到文化的血
液中,影响及于哲学、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

弗洛伊德的早期精神分析学说,主要是用无意识的本能和欲望,尤其是性本能和欲望来解释人的心
理活动,这夸大了性本能冲动对社会的影响。1913年后,弗洛伊德对他的早期学说进行了一些修正,提出
了“三部人格结构”说,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的各种不符合社会生活方式的
本能冲动,受着在超我指导下的自我的压抑,这样就产生压抑和抵抗力量的矛盾。因此,这些本能的冲动
就须在无意识领域通过意识不到的精神过程,改头换面地表现出来。所以精神分析的关键在于“用有意识
代替无意识,把无意识翻译为有意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概论》)使被压抑的本能力量得到释放。

需要强调的是,我的精神分析学是反弗洛伊德的本能说的,至少是对其有所保留的,我认为弗洛德
所讲的生物的本能对人们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至少是不那么重要的),而家庭环境、
社会文化和社会制度则起着决定的作用。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中有《祝福》、《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两
篇小说,我尝试着用精神分析法去分析这两篇小说的主人公祥林嫂和别里科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倾诉”心理的分析
《祝福》中祥林嫂被迫改嫁,生下儿子阿毛后,丈夫贺老六不幸病死,儿子阿毛又被狼吃了,“大
伯来收房,又赶她(祥林嫂)。”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到鲁镇投奔四婶。这时祥林嫂反复地向人说“她
悲惨的故事”(指狼吃阿毛的故事),以致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
祥林嫂的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倾诉”行为。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苦恼》描写了彼得堡一个年老的马车夫姚纳的悲凉。他死了儿子,想向人诉诉
苦,他遇到夜行的乘客、守门人、年青的车夫等,想跟他们谈谈,都碰了壁。人家对他都漠不关心,可是
老头儿却非要倾诉一下不可,结果他只好跟他的马儿谈起来,“„„‘比方说,你有一匹小马,你是那小
马的亲妈„„忽然,比方说,那小马死了„„不是很伤心吗’”,“姚纳·约恩说得津津有味,把所有的
话都讲给它听了”。

这真是对那个人情冷漠的环境的极大讽刺,冷漠而麻木的人还不如一匹马,能安静地给老人倾诉的
机会。

倾诉,是人发泄痛苦,舒缓心情的一种方式,当生命中痛苦不能承受之时,人总要倾诉,并且渴望
有倾听者的倾听、回应,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安慰。
二、“强迫”性格的分析
在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中,主人公别里科夫与柯瓦连科争执后,别里科夫说:“只是
我得跟您预先声明一下: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
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我不能不这样做。”这到底是别里科夫
惧怕沙皇专制制度的真实心理,还是他为自己卑鄙的告密行为找借口,我认为二者兼而有之。就像一张纸
有正反两面一样,别里科夫这个人物,一方面固然可憎;另一方面,他作为旧秩序,旧传统的自觉维护者,
本身也是一个可悲可怜的受害者。

总而言之,我认为别里科夫俨然是个机器人,他具有封闭、怀旧、胆小多疑的过于认真、刻板的强
迫性格,他极为维护现行秩序,思想上自觉反动政府看齐,别里科夫的悲剧是专制制度下的性格悲剧,现
在“别里科夫”已成了这类性格的人物形象的代名词。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别里科夫是位强迫型人格异
常者,是位强迫症患者。文章的结尾说:“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实在,虽
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这句点睛
之笔恰好揭示了别里科夫的典型意义以及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本质,虽然别里科夫死了,但是在禁锢的社
会里,束缚人们思想“套子”仍然存在。因此,要创建新生活仅个别地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不行的,
要埋葬、消灭沙俄专制制度及一切专制反动制度,并逐步消除其消极影响。

契诃夫的另一篇短篇小说《一个官员之死》(又译作《小公务员之死》)中的那位小官吏切尔维亚
科夫仅仅是因为看戏时打了个喷嚏,唾沫星子溅到了坐在前排的将军的秃头和脖子上,且将军并不在意,
而这位小官吏除当场和幕间休息时道歉外还一再去找这位将军道歉,解释自己是无意冒犯的,将军最后对
这种“纠缠”“忍无可忍”,对这位小官吏喊了声“滚出去!”这位小官吏竟被吓得回家后躺在床上活活
吓死了。其实这位小官吏和别里科夫都是专制制度钳制下典型的强迫型人格异常者。

在专制制度或专制时期,人们极易形成“树叶落下来都怕砸破脑袋”的强迫性格。中国的文化大革
命对人类文明实施了空前的扫荡,“革了文化的命”,而知识分子首当其冲,蒙受的苦难也是空前的。冯
骥才的《啊!》就是通过主人公丢失一封信后所遭遇的心理恐惧和人格扭曲,表现了“文革”时期的荒谬
性现实对人物的精神摧残和命运折腾。吴仲义只因给他的“右派”哥哥写的回信不知去向了而惶恐不安,
他一会儿害怕成为“制订攻守同盟”的罪犯,一会儿担心成为“抗拒从严”的典型。邮筒旁边玩耍的小孩,
办事人员手中的信函,同事们夹在腋下的文件材料,都可能引起他紧张的注意和盯梢;研究所里每一点动
静,每一丝声响,每一次会议都仿佛变成与这封内容有关的暗示或警报。强大的运动攻势和整人者的恐怖
会俩,使吴仲义的精神抵抗很快土崩瓦解,他终于“投案自首”,昏头昏脑地自投罗网,他不仅自我暴露
了信中的内容,也供出了当年“读书会”的全部情况。半年后,他终于被解除了监禁,回到家里,意外地
发现那封信还压在脸盆底下。“啊!”一声惊叫,囊括了仅因一场虚惊所带给他的无以补偿的全部人生灾
难,囊括了他遭受了空前蒙骗和沉闷打击后的彻底的失落感。

可以说吴仲义胆小怕事、谨小慎微、敏感多疑、畏首畏尾、屈服强权、逆来顺受的强迫性格,代表
了病态专制社会中遭压抑受损害的小知识分子的时代性格。

马克思指出:“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兽的关系只能靠兽性来维护。”
(《马克思致卢格的信》,《马克思全集》第1卷,第414页)要减少和避免“强迫”性格这种奴性,就
必须高唱凯歌埋葬一切具有兽性的专制制度,并逐步消除其消除影响。

三、人的“异化”
羊在狼胃里被消化掉,对狼来说,这是同化;对羊来说,这是异化。这种“异化”不是羊自己活动
的结果,羊自然不愿意自己在狼胃里被消化掉。

人的异化,是指人(在不同前提下,有时是个人,有时是社会)作为主体,由于不明白自己活动的
意义和不能预见活动的结果,通过自己活动转化为客体,转化为自己的对立物,而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
成为“非人”的存在物。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异化,就是人的“非人”化。“过犹不及”,“物极必反”。

祥林嫂再到鲁镇投奔四婶时,她反复地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大抵是想博取别人的同情,使别
人能宽恕、接受她,不再鄙薄她。可她反复说的结果是“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
烦厌得头痛”,“她(祥林嫂)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
和唾弃”。尤其是后来祥林嫂又想跟柳妈说“她悲惨的故事”,刚开了个头就被柳妈不耐烦地打断。柳妈
反而诡秘地告诉祥林嫂:“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
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以致祥林嫂被吓得精神崩溃而死。祥林嫂以及小官吏切尔维亚科夫的一再
举动,大抵是想博得对方的理解和宽恕,后来的结果却是被烦厌和唾弃,最终被吓得精神崩溃而死。

而别里科夫把他的一切甚至思想都极力藏在套子里,“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是他的口头禅,后来
别里科夫与柯瓦连科争执后,别里科夫离开时说:“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也是“为了避免
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但他却因为这话被柯瓦连科抓住衣领,推下楼去。这时
别里科夫又担心他滚下楼的事会成为别人的笑柄传出去会闹出什么乱子,而吓得回家上了床后“再也没起
过床”。别里科夫怕出乱子,却被吓死躺到了棺材里,这种“异化”,产生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我们要以小说中分析的这些人物形象为鉴,避免这种不良“异化”现象的发生。
总之,我将精神分析法引入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从新的视角加深了学生对人物形象和人物形象
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的理解,并且使学生从实例中学到了心理学的知
识,对他们以小说中人物的心理病态为鉴预防和克服自身可能存在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培养自身的心
理健康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谭燧主编的《外国文学史教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田中阳、赵树勤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