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回族的房屋建筑特点

合集下载

伊斯兰古建筑介绍

伊斯兰古建筑介绍

伊斯兰古建筑介绍
伊斯兰古建筑是伊斯兰教徒在建筑领域所留下的珍贵遗产,主要分布在中东、
北非、南亚和西班牙等地。

伊斯兰古建筑体现了伊斯兰文化和美学的特点,强调几何图案、装饰元素和宗教意蕴的体现。

伊斯兰古建筑的特点包括:
1. 穆斯林建筑的信仰体现。

伊斯兰教的建筑体现了信仰的重要性,包括清真寺
和礼拜堂等。

2. 几何图案装饰。

伊斯兰几何学非常发达,它在伊斯兰建筑的设计和装饰等方
面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常见的几何图案包括九宫格、星形、钻石形和菱形等。

3. 拱顶和拱门结构。

伊斯兰建筑中使用了许多拱顶和拱门结构,以便于房屋的
通风和照明。

4. 颜色运用。

伊斯兰建筑中也非常注重颜色的搭配。

常见的色彩有黄色、绿色、红色和蓝色等。

5. 自然元素的运用。

伊斯兰建筑总是注重融入自然元素,包括花纹和植物,这
些元素也是伊斯兰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著名的伊斯兰古建筑包括土耳其的大良钟楼、伊朗的纳斯勒尔教堂、埃及的吉
萨金字塔等。

这些建筑物不仅仅是作为伊斯兰文化的代表,还具有很高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56个民族的建筑

56个民族的建筑

56个民族的建筑蒙古族蒙古包“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

“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

居室。

用毡块、木料构成。

蒙古语称“蒙古勒格尔”。

圆形尖顶,用一屋或两层羊毛毡子覆盖。

在大风雪中阻力小,不积雪,包顶不存雨水。

包门方而小,且连地面,寒气不易侵入。

迁徙拆散,定居安装。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

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

一顶蒙古包只需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不大,但是包内的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

回族清真寺清真寺又称“礼拜寺”,阿拉伯语称作“麦斯吉德”(薏为礼拜安拉的场所)。

清真寺基本上建在回族聚居区,体现了回族人“围寺而居”特点。

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有的还负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

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着重要位置,也是回族建筑艺术的代表。

在回民数量较多的大中城市都有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清真寺:如北京的牛街清真寺,广州的怀圣寺,杭州真教寺,泉州圣友寺,南京净觉寺,郑州清真寺,西宁东关清真寺等。

回族清真寺一般可分为宫院型(即四周围墙、走廊)或圆顶型(屋顶为圆拱型)两大类,都以其庄严、神圣、肃穆、幽静为总的审美特征。

均由礼拜大殿、讲经堂、宣礼楼、学房和沐浴室几大部分组成,礼拜大殿为其主体建筑。

早期的回族清真寺多为圆顶式,即阿拉伯式。

明代以后,回族清真寺多是以木结构为主的中国古代宫殿式的建筑,布局多为四合院形式。

藏族农区城镇人多垒石建房,房屋平顶多窗,造型及色泽质朴,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帐篷是牧民的住所,一般分为布料和牛毛帐篷两种,有方形和椭圆形,迁移方便,结实耐用。

藏族德钦藏族的“土库房”土库房很重视房屋朝向的选择,大门要对林木茂盛的高山,不能对箐沟和庙宇。

房屋一般高三层,通常都贴靠高坎,错一层布置。

异彩纷呈的伊斯兰建筑

异彩纷呈的伊斯兰建筑

萨马拉大清真寺中最著名也最壮观的建筑是宣礼塔,它建于公元837年(见图4-18)。宣礼塔名为“马
尔维亚”,意思是“蜗牛壳”,位于清真寺北面正对着大门的位置,它的轴线与寺院重合,并有坡道与清真 寺相连。一般清真寺的宣礼塔都是外部呈尖形或洋葱形塔尖的空心建筑,内部有楼梯可以直接到达宣礼 室,萨马拉大清真寺的宣礼塔却与众不同,它是一座上细下粗的螺旋形的实体建筑。
代表作品五:格拉纳达 阿尔罕布拉宫
另一个东西走向的小院子就是脍炙人口的狮子 院。124根洁白大理石柱单、双或三根一簇不规 则地排列,支撑四面马蹄形的回廊(见图423),柱子和石榴院内的一样纤细,但装饰要 复杂得多。
柱头、券表面满布精 琢细镂、复杂华丽的 石膏雕饰,采用几何 图案和阿拉伯文字组 成的装饰纹样。不仅 廊庑雕饰极为精美, 各厅房还有着图案别 致的石钟乳状垂饰花 纹,为伊斯兰建筑风 格的杰作。院内中央 是12头白色大理石狮 子簇拥的盘形喷泉水 池,造型雄劲,气势 夺人(见图4-24)。
建筑艺术赏析
1
代表作品一:麦加“克尔白”
2
伊斯兰建筑是东西方建筑文化结合的产物,主要流行于阿拉伯、北非、中亚和西亚一带,甚至包括欧洲和东南 亚地区。它吸收了罗马、拜占庭、西亚与北非的传统建筑经验,在融汇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
“克尔白”是阿拉伯语音译,意为“立方体 房屋”,专指“安拉的房屋”,它是麦加禁寺内
寺的造型受到了罗马、拜占庭建筑风
格的影响。
代表作品四:阿格拉泰姬·玛哈尔陵
5
图4-20 泰姬陵外观
泰姬陵位于印度北方阿格拉
城外,亚穆纳河右侧,素有“印 度的珍珠”之称,也是世界著
名的纪念性建筑之一。泰姬陵是 莫卧尔王朝第5代国王沙·贾汗为 已故王后阿基曼·芭奴兴建的陵 墓,于公1630年动工。沙·贾汗 倾举国之力,几乎耗尽国库钱财, 召集了当时亚洲著名的工匠约2万 人,历时22年才建成这座堪称完 美的巨大陵墓。

西北窑洞设计特点分析报告

西北窑洞设计特点分析报告

西北窑洞设计特点分析报告1. 引言西北窑洞是中国古代农民建筑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陕西、甘肃、宁夏等地。

它是以土木结构为基础建造的半地下式住宅,具有独特的设计特点。

本报告将对西北窑洞的设计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其与环境、文化的关系,以及识别出西北窑洞的突出特点。

2. 环境与设计特点的关系西北窑洞的设计特点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紧密相关。

陕北、甘肃等地的气候干燥,温差大,冬季寒冷且多风沙。

因此,西北窑洞的设计需要考虑保温隔热、防风沙等功能。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地下室设计西北窑洞的主体结构是半地下式住宅,地下室通常位于地面以上1-2米深处。

这样的设计可以有效隔离地面温度、减少夏季高温对室内的影响,同时在冬季提供额外的保温效果。

2.2 地面设计西北窑洞的地面设计一般采用石砖或夯土,以增强地板的坚固性和保温性。

地面上还常常铺设地毯,用以保暖和增加室内的舒适感。

2.3 墙体设计西北窑洞的墙体通常使用青砖砌筑,青砖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可以提供很好的隔热效果。

此外,墙体的厚度一般较大,从而提供更好的隔热和保温效果。

2.4 窗户设计窗户是西北窑洞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沙尘天气较多,西北窑洞常常设置小而高的窗户,以防止风沙的侵扰。

窗户通常采用木质窗框,并用纱窗进行遮挡,以增加通风性和防止虫蚊进入室内。

3. 文化与设计特点的关系西北窑洞的设计特点与当地的人文文化密不可分。

西北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独特,这也在西北窑洞的设计中有所体现。

3.1 内部布局西北窑洞的内部布局往往与传统农村文化相关。

住房通常分为三个功能区域:前厅、生活区和后院。

前厅用于招待客人,生活区包括起居和就餐的空间,后院用于种植和晒谷物。

这种布局体现了农民日常生活的需求和家庭尊重客人礼仪的传统。

3.2 装饰与雕刻西北窑洞的墙壁和门窗常常进行雕刻和装饰,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

雕刻经常以植物、花纹为主题,繁复而精美。

装饰的目的是增加室内的美观性,也展示了当地人民对艺术和美的追求。

新疆特色建筑赏析

新疆特色建筑赏析

1 “无限图案” 的装饰风格
伊斯兰建筑的装饰风格对新疆维吾尔建筑装饰影响深厚. 伊斯兰建筑作为一组独立的建筑风格来 看,始终是同周围环境相适应的。伊斯兰建筑在感情上普遍热烈开放,与严肃封闭截然对立。这种 效果有时是由通常覆盖着建筑物的各个表面,特别是给建筑结构装假面的装饰获得的。不过这类 装饰决不会造成任何将注意力引向它自身的焦点或中心。尤其是防止任何单一要素变的过分突出 的一个特征,是被称为“无限图案”的装饰风格。不仅在建筑中而且在几乎所有艺术形式中,它都 是伊斯兰艺术的根本基调。这种对装饰的普遍喜好可以部分的追溯到游牧生活环境,当时唯一需 要拥有的只是日用物品。因而这些物品受到高度珍视被华丽的装饰起来。这种态度和习惯自然而 然影响到继游牧文化而来的定居文化的产物——建筑。 装饰乃是伊斯兰艺术各种形式之间的主 要环节。它反映了游牧民族如贝督因人、土耳其人和蒙古人的影响,这些民族使装饰具有抽象化 的倾向;同时也反映了偏爱形象艺术的中东、拜占庭、波斯、印度甚至中国的定居民族的影响。 最初伊斯兰装饰也利用过希腊和罗马的基本花纹伴之以从另一个想象中的世界——中亚细亚的干 旷草原汲取的装饰要素。 装饰与建筑的关系非常密切,伊斯兰国家的人民在建筑上擅长装饰并取 得高度成就由来已久。可以毫不夸大的说,它影响到世界上很多国家和民族的建筑。它的几何装 饰纹样也在欧洲广泛流传,被称为“阿拉伯斯克”。在东方它直接和印度文化找到了结合点,在新 疆它和当地各民族的传统装饰结合在一起,放出光辉的异彩。 建筑装饰是一种极具传统性的艺术, 因为它发育成熟缓慢,而且当与之相关的某种建筑形式消失后,它仍然独自继续存在。只有生活需 要和审美趣味渐渐发生了变化,才能促使它去适应建筑业中出现的新材料、新形式和新手段。不 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在塔里木盆地周缘绿洲中就是生土和木材,时而采用琉 璃、花砖、石膏、灰泥、赤陶等装饰物镶面。尽管使用的装饰材料不同,但其装饰手法都是采用 “无限图案”的装饰风格。

阿以旺

阿以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北边疆,在中部有一条天山山脉横贯东西全境,将新疆分成自然条件有明显差异的南疆和北疆。

北疆属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降水量较南疆较多。

南疆则极其干旱少雨,沙漠距民居聚居地近,风沙大,昼夜温差也很大,和田就处在其中。

怎样的居住建筑才能躲避风沙、日晒,营造舒适的人居环境呢?“阿以旺”这个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新疆传统民居中的奇葩,巧妙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阿以旺”是一个封闭型,内庭式的平面布局,在这方面倒是和北京四合院有着几许相似。

这样的内向型布局不仅抵抗了风沙的袭击,而且也并不与自然环境相阻隔。

但在“阿以旺”中,和许多地方民居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中轴对称的,没有明确的中轴线,平面上的布置也非常灵活。

这和维吾尔族的历史及民族性格有很大关系。

维吾尔族曾是个游牧民族,他们热情奔放,善歌善舞,受外来文化影响也很大,维吾尔族人民在历史、文化、宗教、习俗、气候等因素中不断的摸索、创造,逐渐形成了这种具有强烈地方色彩的传统民居建筑。

但是它的平面布置也不是凌乱无章的,和田民居一般是以“阿以旺”为中心,并在顶部提高其屋面,侧面加天窗围护而成,在“阿以旺”中各个房间都是围绕户外活动中心或顶部封闭的户外活动中心布置的。

这种做法突出巩固了其中心位置。

“阿以旺”中的空间一般分为两个部分,即开敞的庭院空间和封闭的居室空间。

居室空间由兼作起居的客房、餐室、后室、储藏室、淋浴室等小间组成。

面向庭院的居室前多设有外廊,底层外廊多设有实心的不能加热的炕,即“束盖”,供户外起坐。

沿外廊在院内多设有葡萄架,用于遮荫避暑,院内葡萄架下多做室外活动场所。

维吾尔族人民在生活中热爱大自然,这点也表现在住宅的天井和天窗中,通过天窗,维吾尔族人民不仅弥补了内向型民居的采光不足问题,又能时刻感受到日月星辰及时令的变化,也缩小了人们在心理上产生的与大自然的隔绝感。

在小气候方面也利用到了热压通风的原理,使室内空气时刻保持清新。

说到小气候,也不得不说一说“阿以旺”中的庭院,在和田很多蔬菜不适宜耕种,所以维吾尔族家家都有果园,在逐渐的发展、完善中,果园变成了住宅庭院中的中心。

少数民族风格各异的住房教案

少数民族风格各异的住房教案

少数民族风格各异的住房教案第一章:导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住房特点和风格。

2. 培养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教学内容:1. 介绍少数民族的定义和特点。

2. 解释为什么少数民族的住房风格各异。

教学活动:1. 让学生观看少数民族住房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不同少数民族的住房特点。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少数民族住房风格的理解和看法。

第二章:蒙古族蒙古包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蒙古族的住房特点和风格。

2. 培养学生对蒙古族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教学内容:1. 介绍蒙古族的定义和特点。

2. 解释蒙古族蒙古包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活动:1. 让学生观看蒙古族蒙古包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蒙古包的特点和结构。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蒙古包的理解和看法。

第三章:藏族碉房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藏族的生活方式和住房特点。

2. 培养学生对藏族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教学内容:1. 介绍藏族的定义和特点。

2. 解释藏族碉房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活动:1. 让学生观看藏族碉房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碉房的特点和结构。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碉房的理解和看法。

第四章:回族清真寺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回族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

2. 培养学生对回族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教学内容:1. 介绍回族的定义和特点。

2. 解释回族清真寺的功能和特点。

教学活动:1. 让学生观看回族清真寺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清真寺的特点和功能。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清真寺的理解和看法。

第五章:维吾尔族四合院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维吾尔族的生活方式和住房特点。

2. 培养学生对维吾尔族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教学内容:1. 介绍维吾尔族的定义和特点。

2. 解释维吾尔族四合院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活动:1. 让学生观看维吾尔族四合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四合院的特点和结构。

中国各省特色民居建筑的详细解读!

中国各省特色民居建筑的详细解读!

中国各省特色民居建筑的详细解读!中国各省特色民居建筑的详细解读!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民居包含住宅以及由其延伸的居住环境。

由于中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中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

从南方的青砖蓝瓦马头墙,到北方的四合院,直到黄土高原的窑洞,内蒙古的毡包,西藏的碉楼……这些民居无不显示着中国丰富的历史人文,传承着千年的建筑智慧!中国民居,中国人的智慧结晶(一起品读)乡土人文地理北京民居—四合院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着许多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合起来的院落式住宅,这就是四合院。

四合院是北京最为普遍、历史最为久远的住宅形式。

其布局常为“一正两厢”,坐北朝南,开间、进深、高度和装饰等都央全宅之首。

院子是交通、采光、通风的枢纽,配以绿化成为休息和家庭活动的中心。

北京有各种规模的四合院,但不论大小,都是由一个个四面房屋围合的庭院组成的。

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几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

安徽民居—粉墙黛瓦的三合院、四合院徽派建筑其布局一般都以三合院或四合院为基本单位,但宏观世界与北京的院落形式有别。

根据当地气候、地形的特点,安徽传统的民居建筑多为各种造型的二层楼房,有的依山傍水,有的参差起伏,有的层楼叠院,精致朴素、堂皇俊秀。

以流畅的飞檐、高翘的马头墙、宁静的街巷、幽深的院落、粗大的冬瓜梁以及精美的雕刻著称。

许多民居的六罩、梁托、门扇及墙壁上都雕刻有人物、鸟、兽、花卉、祥云等图案。

砖、木、石雕融为一体,堪称徽派建筑大观园。

徽派建筑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西递、宏村古民居群是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现存完好的明清民居四百四十多幢,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为世所罕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ww.hn.zjjjs.gov.cn
西北回族的房屋建筑特点
【摘 要】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了建筑的一些共有特点以外,各个少数民族也
有一些自己本民族的建筑特点。回族作为我国分布最广泛的少数民族,建筑继承了伊斯兰特色,
也吸收了各个地方特色。本文就主要就我国西北地区回族同胞的建筑特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
论述。

【关键词】西北;回族;建筑特点
在西北地区(包括青海,甘肃,宁夏,陕西以及山西的部分地区),回族同胞由于信仰伊斯
兰教,所以建筑多模仿伊斯兰教的模式,穹顶成为当地建筑的显著特色,当然,普通回族民居
多用黄土夯筑而成,通常也做成平顶式样,这与当地少雨水,且位于黄土高原的气候特征也是
相适应的。
回族群众盖房,不看风水,只注意选择地势平坦,日光好,清洁和用水方便的地方。居住
在黄土高原的回民盖房,多取阳山坡避风湾盖房。房子的造型有土木结构平房,前后两坡砖瓦
房、前坡砖瓦房、二层楼房等。北方多住土木结构和砖木结构平房,南方和一些雨水较多的阴
湿地区的回族群众多住前坡砖瓦房和前后两坡砖瓦房、楼房等。回族群众盖房动工之日,一般
都选择在主麻等吉祥或重要的日子,有的还要锅里抹油,干“尔麦里”,然后才动工。土木结构
的平房和砖瓦房,一般都在打好地基的基础上,砌墙立柱,在墙里面要竖木立柱,回族群众俗
称土柱,后联柱支梁,梁上接檩,顺檩搭椽再铺苇箔成席,最后垫麦草涂泥。回族群众居住的
这种土坯式房屋一般都能与木构架紧密结合,逐步成为构架式与土坯式的复合类型。再由土坯
式逐步发展为砖瓦式,即房子由土坯草泥墙转为砖和石灰石式混凝土墙,房顶由茅草顶转为瓦
顶。
现在回族群众居住的房子样式很多,有虎包头式,有小高楼式,有普通平房等等。房子一
般喜欢和习惯于向阳背阴。房子不讲究单数、双数,根据经济条件,量力而行,有盖两间的,
有三四间的,也有五六间和七八间的。房子不论是三四间,还是六七间,中间两间一般为客房,
也叫大房。其余都是单间的,按辈分居住。甘肃、青海的有些回族群众居住的房屋一般中间盖
两间客房,两边盖两间小耳房,左侧和右侧盖厨房、仓库等。北方回族群众都喜欢住套屋。或
两个单间套在一起,用一门两窗,或两间客房套一间卧室。宁夏的回族群众住房一般都分正房、
套房、厨房、仓房、煤房,以及鸡舍和牲畜房等。有时家中有老人和宗教人员,还专门设有礼
拜房。都按辈分和已婚状况住宿。
回族群众的住房讲究工艺和装潢,颇具民族特色。如宁夏同心县的有些回族群众盖小高楼
式的房子,门窗全是拱形,大门楼采用绿色的大圆顶式,显得肃穆典雅,格外别致。大门两侧
有用阿拉伯文写的楹联。宁夏吴忠、同心、三营,甘肃临夏、张家川等地的回族群众,特别是
临夏的回族群众在房子的檐头、檩榫、砖墙、门窗、廊前等处搞木雕或砖雕,雕刻牡丹、葡萄
等各种花卉图案,抽象多变的几何图形以及卷草式的植物纹样和吉祥如意的图案,古朴典雅,
别具一格,在全国也颇有名气。有的回族群众还在大门口做一照壁,照壁用石灰石或水泥装饰,
上面绘上秀丽的自然景色和各式图画。过去一些回族宗教头面人物的住宅更具伊斯兰特色和民
族特色,从房子的结构、类型、造型、工艺、装潢、布局、使用,均可看出。
回族群众住房的室内布局、陈设、装饰,更显示出回回民族的特色。如回族群众住的客房
一般收拾得最干净、最漂亮。最好的铺的、盖的、用的都在客房里。客房炕上一般习惯顺炕放
一炕桌,桌上摆放经书等。回族群众客房或礼拜房的西墙,为礼拜的朝向,因此,西墙多挂圣
地克尔白图,中外名清真寺挂图,用阿拉伯文书写的条幅、对联以及风景玻璃画等。整个室内
不喜欢挂人头像和画。客房的正面一般都挂一个挂钟。桌子上摆放香炉,窗棂上贴着色彩鲜艳
的窗花。
与其他少数民族杂居的回族,他们的居住习俗,既有本民族的特色,又受其他民族的影响。
如居住在云南傣族聚居区的回族,其居住习俗是傣族、回族特色兼而有之。这里的回族群众也
住傣族人住的竹楼草房,但房子的布局不像傣族群众那样楼上住人,楼下圈牲畜,楼上一分为
二,火塘在外间,里间全家人住,老人、儿子、媳妇以蚊帐相隔。回族群众的居住习俗像内地,
落地有堂屋,两边有宿舍,老人、妇女以及孩子分别居住,牛圈在外面。
新中国成立前,回族人民住窑洞、箍窑的较多,住房的少,且住房比较简陋,有不少回族
群众住着茅屋,因此,有句俗语说:“回回的房没有梁。”新中国成立后,回族群众的居住条件
有了改善,有不少人住上了新房,有的还盖起了楼房。昔日的窑洞、箍窑、茅屋,有一部分已
经或正在被发展中的回族人民用现代建筑技术修建的新房屋逐步取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