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教学的几点思考

国际法教学的几点思考
国际法教学的几点思考

国际法教学的几点思考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国际法属于法学核心课程之一,法学专业的本科生必须掌握好国际法的相关知识。而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国际法在对外交往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国际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多年的本科教学过程中,笔者感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投入的时间比民法、刑法等课程少很多,直接的后果是对这门课程的知识掌握不扎实,而利用国际法知识来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更显不足。本文主要围绕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中心,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对提升国际公法课程教学效果做一些简单的思考。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笔者注意以下几点。

1.强调具备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虽然鲜有机会处理国际法上的案件,但国际法是法科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是法学综合素质中不可缺少

的一部分。今后,无论从事学术研究或具体的法律实务工作,综合的法学素养非常重要。这与企业招聘员工有类似之处,现在很多用人单位招人时不限专业,但要求学历或者毕业院校的层次,我觉得看重的就是综合素质。

2.向学生讲明国际法在调整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很多人认为国际政治对国际法的影响非常大,当前国际社会与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所描述的丛林世界一样,强者为所欲为,弱者必须承受一切,国际法根本无用武之地。如,当今世界头号强国美国的所作所为,在大多数人看来是肆意践踏国际法。国际法如果在调整国际关系中没有价值,那么学生自然对该课程没有兴趣。笔者从国际社会的现状(大多数国家守法)、美国的做法(从不承认自己违法国际法,说明美国是遵守国际法的)以及争端解决的方式、全球问题的解决等方面阐述,学生大多还是认可国际法在调整国际关系中所发挥的作用。

3.学好国际法有利于培养宏观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思维方式对学生的成材非常重要,宏观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处理问题时能把握全局,避免出现“只见

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面。这种宏观的视野和思路能在国际法的学习中得到培养和感悟。凤凰卫视主持人阮次山先生曾说过:“许多看似不相关的事情其实都是相关的。”在分析国际事件中这句话很有指导意义。国际法中的案件与国内法的案件有很大不同,对国内法的案件应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来处理,体现的是法律至上的理念,而对国际法中案件的处理必须要结合国际大背景来分析,如近期美韩黄海军演,它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

4.尽量结合国际时事来讲解国际法制度。对于当前发生的国际事件,学生对背景知识比较了解,也很容易找到相关资料,有利于吸引学生参与讨论。结合中国当前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促进学生学好国际法。青年学生非常关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对如何运用国际法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学生非常感兴趣。如在讲台湾问题时,笔者列举了“台独”分子的一些理由,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反驳,学生对国家的要素、国际法上的承认制度、民族自决权的含义等问题理解得比较深刻。所以在讲授国际法相关制度时,教师尽量结合中国面临的一些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改革考核方式

在国际法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上,由于学生的兴趣差异,笔者把教学目标设定为三个层次:一是基本掌握国际法的有关知识,达到本科教学程度要求;二是深刻理解国际法的重要制度,能应对司法考试;三是能综合运用国际法知识分析案件,把握国际法学科学术的前沿动态,为报考国际法方向的研究生奠定基础。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笔者尽量将上述的三个目标兼顾。国际法的内容非常庞杂,而学时在核心课程中又属于比较少的,涉及的部门法非常多,很多部门法单独都可以开一门课程,如海洋法、条约法。因此,笔者对教学内容也进行详略安排,国际法的基础理论、与中国对外交往联系密切的部门法、国际法委员会正在编撰的部门法等内容重点讲解。国际法的基础理论部分是学好国际法的基础,很多涉及国际法的理念问题。与中国对外交往联系密切的部门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司法考试的热门考点。国际法委员会正在编撰的部门法一般都是国际法的前沿问题,反映相关国际法制度的发展。因此,笔者将国际法的导

论、国际海洋法、引渡、条约法、国家责任法、外交关系法重点讲解,武装冲突法、人权法、外层空间法、国际环境法等内容主要讲一些基本的框架知识,更多的由学生自己去阅读,提出一些问题让对此感兴趣的学生进一步去思考。

在考核方式上,单纯的通过期末闭卷考试难以反映学生一学期的学习状态,而且该方式也更侧重于知识的记忆,无法反映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考核应该与课程的特点相结合,国际法中学说的影响比较大,具体制度与国家利益结合紧密,国家的立场有时候会发生根本的改变,如对于国家能否成为犯罪的主体,我国政府的态度经历了承认到不承认这么一个过程。所以,国际法课程侧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的知识记忆,笔者在教学中,学生的总评成绩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出勤、期中考试、小论文、期末考试、课堂参与情况。出勤与课堂参与主要考查学生的态度,期中考试采取开卷的方式,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小论文考查学生的研究能力,期末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

三、注重与国内民法理念结合

国际法课程在本科三年级开设,学生掌握了比较完整的民法知识,教师把国际法中的制度与民法结合起来,使学生易于理解并能增加学生的兴趣,原来国际法与我们并不遥远,国际法的理念与民法是相通的。民法作为整个法学和所有部门法的基础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人们将国内法的概念、原则和规则类推适用于国家之间的关系,近代意义上的国际法才因此而得以确立,国际法学亦成为一门显学。(张文彬:《论私法对国际法的影响》,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因此国际法的诸多制度与民法渊源颇深,如条约与合同制度、所有权与国家主权、国际法上的继承与国内法的继承、外交与民事代理制度、国家责任与民事责任等。教师在讲授这些制度时,应引导学生与国内民法相关制度比较。笔者在讲授条约无效制度时,提醒学生注意其与国内合同法制度的不同之处,如超越缔约权合同或者条约效力的问题,条约或合同无效后的责任承担问题等,学生很容易理解国际法上的制度并善于提出问题。

四、注重与时事相结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与国内法相比,国际法的制度变化比较慢。国内部门法课程的教材更新是比较快的,而国际法的教材几年不变很正常。教材可以不变,但教学内容必须及时更新,否则课程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法学专业的课程大多注重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以及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国际法也是如此。国内部门法案例书非常多,教师及学生的选择余地很大,而国际法的案例都是真实发生的国际事件,所以,案例教材的内容大同小异,只是作者的评析不同而已,而且很多经典案例在教科书中也被提及。如果在讲课中还是分析那些老掉牙的案例,学生兴趣不高,并且这些案例都有定论也容易影响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如,在国家继承部分,教材大都会提到“湖广铁路债券案”与“光华寮案”,学生大都能准确地运用国际法上的承认、继承理论进行分析,毫无新意。

五、介绍学术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研究能力

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是大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作为教师,对国际法的各个部门不一定有深入的研究,但应掌握研究的前沿动态,把这种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思考和研究。笔者在教学中

感觉到学生对本学科研究的前沿动态比较感兴趣,很多学生的结课小论文选题都在这些前沿问题中。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方面,笔者比较注意以下几方面:

1.及时把中国国际法学会的年会信息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获得本学科最新的研究动态。

2.给学生提供一些学术资料。资料的缺乏直接限制了学生的视野,获取资料也是学生应掌握的一种技能。笔者在讲授时都给学生推荐一些书目,通过公共邮箱给学生上传一些电子书籍,介绍一些常见的国际法学术研究网站。

3.鼓励学生进行比较研究,敢于质疑教材中的观点。由于国家利益存在重大差别,对国际法上制度的认识也存在重大分歧。国际法与国家的对外政策联系紧密,因此各国的国际法学者大都把维护本国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4.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国际问题。国际法与国际政治、外交学、历史学等学科关系密切,因此对国际问题的分析应尽量从多角度来分析,要求学生广泛涉

猎相关学科知识。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初中英语教学课改的几点思考崔梅

初中英语教学课改的几点思考 崔梅 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课程改革顺应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推陈出新。我国的课改已有几个年头,课改的整个形势是好的,也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学目标的虚化,教学内容的泛化,教学过程的形式化,教学手段的不合理。鉴于此,我认为要使新一轮的外语课程改革深入开展,取得成功,我们应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一、知识与能力的问题 1.知识与能力是统一的,任何割裂和对立二者关系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 知识是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能力是知识发展的升华,二者相辅相承,可是在课改强调能力的呼声下,不少的老师不敢理直气壮地教知识了,似乎如果还要坚持讲知识,就违背了课改精神,就是搞应试教育。于是,老师在课堂上千方百计让学生搞活动----做游戏、搞表演。虽然课堂气氛活跃、轻松,但课后学生做作业和考试时,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出现这样的偏颇,不能不说是矫枉过正,事与愿违。 2、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初中阶段应重在打牢基础。 英语作为一门与汉语完全不同的语言学科,它有它自己的词汇、语音和语法规则。只有对这些知识掌握牢固,并达到一定的深度和熟练程度,才能比较自如地运用英语进行口笔头交流。换言之,也就是在语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达到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形成我们所谓的语言能力。任何一门语言都有它严密的语音规则和语法体系,这就是它的学科本质。英语有大量的词汇、复杂的语言规则和时态变化,如果我们没有弄懂这些东西,要想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写出一篇符合文法的文章,那简直是天方夜谭。我们强调能力,但更要注重基础。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初中英语教育,可谓是英语学习基础的基础。所以说初中英语基本上是我国英语教育的启蒙教育,其目的应是学习一些基本知识和培养一些基本技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而不应是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在这个阶段,过分的强调学生听说能力,则违背了英语外语学习的规律,只能是欲速则不达。那种完全以听说能力代替所谓的语言能力的说法简直荒堂到极点。 3、以各种方式和有效手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初中阶段的基础性决定了我们英语教学重在让学生准确掌握语言知识,并对这些知识以听、读、写、说的形式加以操练和简单的运用实践。只要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达到了这一个目标,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就有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保证,随着他们知识的增加,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就会进一步增强。我们重视能力但决不轻视知识。我们重视知识的学习,但坚决反对知识的灌输。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条件,以丰富、灵活、有趣的形式呈现知识,让学生较为轻松地掌握知识并探究总结知识的规律,从而培养其在英语学科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听读与说写的问题

计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计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一、发现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小学数学中计算具有基础性和工具性。对于每个人来说,仅在小学阶段学习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计算及其混合运算。任何学科的规律归结为公式后基本上都要运用四则混合运算来计算的。因此,在小学阶段学好四则混合运算计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这是终身有益的。 但是,我们发现了计算教学值得深思的现象,以往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如计算方法、技巧与速度等,现在很少提了。学生的计算能力比以前下降了,主要表现在计算正确率下降,口算速度减慢等等。而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并没有因此而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发现了计算教学的几个误区。 二、计算教学的误区。 1.计算教学依赖于情境。主要表现在,有的教师偏面认为,计算教学离不开情境,缺少了情境,似乎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有的课堂上情境设置是牵强附会的,有的纯粹是为了引出算式,经过一番不着边际的“看图说话”,等到从情境引出算式,已经花去了10多分钟时间,影响了教学的进程。 2.算法多样化变成“形式化”。主要表现在,有的教师对算法只求量上的“多”,学生展示同一思维层面的算法,教师一概叫好,而不管思维层面即质上的提升。一旦少了某种方法,教师就要千方百计牵引。有的学生为了迎合教师的意图,想一些低价值、原始的方法来充数。这样一来,往往讨论一道题目就要花费10——15分钟。而且算法“多”了以后,也不适时优化。在计算时,只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有的甚至于不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 3.课堂练习时间无保证。主要表现在,有的教师很少安排学生的课堂练习,偏面认为现在计算教学的要求降低了,学生做习题就有机械、重复训练之嫌,反来复去说“算理”,挤占了练习时间,影响了学生基本计算技能的形成。 4.口算不讲速度。主要表现在,忽视口算的正确率以及口算的速度,教师和学生口算意识淡薄,课堂上很少安排时间进行口算训练,有的一年级学生连20以内的加减法也不熟练,有的二年级学生连乘法口诀也没有做到脱口而出,这样势必影响计算速度。 三、新理念下,计算教学应关注什么 新理念下,计算教学应关注什么呢?本文试着从计算教学中几个比较敏感的问题进行论述: 1、加强学生对算法和算理的掌握 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课标》明确指出:“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因此,教学时,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理清并熟练掌握计算方法、运算性质、运算定律以及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心理学中有这样一句话:首次感知知识时,进入大脑的信息可以不受前摄抑制的干扰,能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首次感知不准确,那么造成的不良后果在短期内是难以清除的。因此,我们在进行计算的新授课时,对算法和算理的教学必须是准确的。算理探究和算法掌握具有

浅谈创新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创新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19-07-31T16:48:48.51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8月3期作者:刘旭[导读] 刘旭湖北省十堰市广东路小学 442000 中图分类号:G6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8-096-01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在学科教学中倡导创新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更好地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作为“五育”之一的体育教学,也必须高擎教育改革的大旗,在创新教育的层面上建构体育教学的理念,探究体育教学的全新方法。 一、体育课应该注意分层教学 1、合理分层,让学生找准自身定位,增强归属感。在体育教学中,首先,教师必须积极向学生宣传开展分层教学的意义,以此消除部分学生产生的“分层即为分等级”的片面观点,让学生明白,各人的身体素质和意志能力方面事存在着一定差异的,开展分层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准利于自身体发展水平的目标,更好地开展锻练。教师可以将学生体育能力分为四个等级:A等为具有较强身体素质并具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大约占3%。B等为体质较好,能够轻松完成训练目标的,约占33%。C等为体质与运动技巧一般,经过努力也可以完成训练目标的学生,约占46%。D等为体质较弱或存在缺陷,以及运动技巧较差的学生,约占18%。在等次确定过程中,要采取学生自报与教师综合审核确定相结合,做到尽量客观公正。 2、分层要求,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做好学生分类的基础上,还应做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为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相应的训练目标。让学生在自身能力和体质范围内开展学习与训练活动。 3、分层竞赛,让学生开展同位赶超。营造浓氛围针对学生在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开展有效的人员分层与要求分类,如果还是让学生在一起进行训练,则无法营造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氛围,教师要采取分组进行训练或是分组竞赛等方式,开展体育项目的训练活动。对于人数较少的层次组,直接开展训练竞赛活动,根据我校班级人数多的特点可以按照男女分为几个小组开展训练,一般4-6人左右为适宜的标准。让学生在互相能力接近的环境中开展训练活动,营造你追我赶的良好竞争氛围。同时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开展心得交流,以达到提高运动技巧和实现运动能力提高的目标。 4、分层管理,让学生增强成功体验,激发上进心。在分层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按照各个不同层次学生的考核目标进行考核学生的成绩,开展分层教学一方面是为了使教学活动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兼顾学生存在的差异性,同时也是为了能让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域得到充分发展,感受到成功,激发对体育的兴趣与信心。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分层管理。我们开展分层也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要鼓励学生向着上一层次目标迈进,对于已经达到或超过上一层次考核要求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的进行调整,以此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提倡育人愉乐体育教学 1、精选教学内容,这是实施快乐体育的基础。教材不仅要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而且还要照顾学生的体育兴趣,满足他们现实需要。比如篮球,技战术内容很多,在短短的时间内不可能每样都教,所以教材的选择就很重要。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和需求,选择实用的内容进行教学。如运球技术。对女生来说重点学习运球急起,急停和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等。至于跨下运球、运球后转身、背后运球等相关运球技术,因其动作难度较大,可以只作为介绍内容。而对于一些重点内容,必须反复练习,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在比赛中能较好发挥。 2、利用多变战术吸引学生。这类教学方法需要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比如篮球课,篮球之所以风靡世界,与它多变的战术直接的关系。在比赛中队员技术水平的高低、位置的变化、相互之间的配合等等都使比赛瞬息万变。因此体育课中举行篮球比赛,同样可以使学生们在课堂中得到锻炼,在锻炼的同时享受快乐。争取篮球比赛的胜利,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为了获胜,学生会不停地往返奔跑、争夺,既要和同队的其他四名队员相互配合,又要和另外的五名队员进行竞争。要从生理上、心理上融入比赛中,有了运动参与的愉悦感。教师要教育学生获胜了固然有胜利的喜悦,失利了也没什么遗憾,毕竟尽力了,要争取下次的胜利。 3、有一定强度的练习,让学生在快乐中享受高水平高层次的锻炼。快乐体育本身就是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全身心地投入,它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常规,这样学生既获得一定的锻炼方法,也会对体育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比如篮球比赛中的强强对抗,,要求学生有良好的体能,掌握良好的技战术,才能真正地享受到高层次的运动乐趣。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一些课堂比赛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采取相应的形式。 三、创设展现自身的“舞台” 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吸引到积极的练习活动中去,并鼓励学生在练习当中去大胆探索,进行尝试性练习,努力让学生去找到自己所相应的练习动作,同时教师还应提供一个练习“舞台”,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并尝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技巧组合动作练习中,要求学生不仅单纯地对规定动作进行反复练习,而且要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已学过的动作和自编的动作来大胆尝试并进行创编组合,逐步设计成一套新颖、优美,融舞蹈、造型为一体的新的组合动作。此时教师还要给学生们提供一个练习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优美组合动作,最终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通过实践,这种练习方法不仅使学生的被动学习可以转化为主动学习,而且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总之“教无定法”,现代体育教学提倡课堂教学结构多元化,可以根据所授课的类型、内容、自由的组织形式,合理安排课堂结构。传统教学模式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新生事物所取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敢于创新,因人而异不断探索,努力保障我校体育质量的稳步提高和学生快乐的学习,健康的发展。

对当前高中体育新课改的困惑与思考

对当前高中体育新课改的困惑与思考 摘要:高中体育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10个年头,在这改革10年的过程中让体育课程得到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其中“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使我们确立了崭新的教学理念,使课堂教学有了明确的方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进一步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师生角色和交流方式改变;提倡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注重教学过程、学生情感铸造等方面的发展让课堂具有内在的情感价值。然而在这10年的课改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还是碰到了很多问题和困惑,针对有关困惑踏入课程改革的发源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主办的2011年国家薄弱和急缺科目的国培活动,让我找到了许多答案,可以说内心是震撼的,在这所有60年深刻文化底蕴的殿堂里散发出的文化气息中,吸取营养和沉入深深地思考。对体育新课标准修改意见的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关键词:体育课改;困惑;思考 一、对修订后的新课程课程标准的理解 对修订后的高中新课程课程标准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坚持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理念,强调了课程要构建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并强调在重视体育学科的特点的同时,融合与学生健康成长的相关的各种知识;在原有的课程学习的五大领域里边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改成四个领域,前三个不变,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整合成一个领域。在授课期间季浏教授明确的指出了三大课程三维目标和四大学习领域,这也将是课程改革的总的指导方向,授课过程中教授提到四大学习领域是四架马车同时并进的。对于新课程修订后的这种总体方向让我陷入了困惑: A:困惑一:四大学习领域的确定存在了争议,课程学习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五个学习元素,这五个元素是大学教授在玩文字游戏;其中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元素是身体健康概念诠释,为什么一定要把一个完整的概念强拆开成三个学习领域呢?带着这个困惑,给授课扬州大学潘绍玮教授提出疑惑,潘教授解释是当时教育司基础教育改革部,在其他学科在提课程改革学习领域都是有多个学习领域,体育学科为了适应这种提法于是乎就有了这五种提法了。尽管这种解释不是我满意了,但是也看出了其中的端倪,因此作为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我们必须带着理性的思维去看待当前课改所出现的一些问题,毕竟大学教授也就是课程目标和领域的制订者们,他们不是一线信息的直接掌握者,在衔接的过程中出现问题,中间必然会出现偏差,这种偏差而这种偏差存在也是可以理解的。当这种问题的出现必须要让我们带着理性的思维去看待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顺从。新课程的目标制定和和指导的思想本身具有弹性的,要本着以人为本和课程的实际的需要进行实施和操作,只有这样才不会背离课程的主要的目标方向。 B:困惑二:课程学习领域中得四大领域内容即课程学习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四大领域到底是那个领域是占主导位置?在授课过程中教授们的授课口吻中透露出兴趣和健康是课的学习主导,提出了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主流方向,忽视了技能教学的重要性。针对这种在传统教学的转变过来的新课程的教学方式,出现对传统教学弊端的批评和修正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并不能完全理解为传统体育教学就是没有优点可取,甚至对传统教学某

初中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13-09-04T11:02:50.48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3年12月总第154期供稿作者:孙启霞 [导读] 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不竭动力,初中英语教学同样不可缺少创新这一要素的滋养。 孙启霞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磁村中学255100 身处现代社会,英语作为一种世界通用的交流工具,其重要性毋庸置疑。我国的英语教育事业正处于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十字路口”:一方面,社会各界对英语教育工作投入了极大的关注,英语学科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的认知,英语教育事业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另一方面,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不少英语教学工作都以应试化考核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较为单一,致使英语课程的教学职能无法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发挥。在此大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学工作既面临着发展的契机,也遭遇到了一些困境。为进一步开掘初中英语课程的教学价值,提升教学质量,有必要对初中英语教学工作进行深入的思考与研究。本文认为,若想使初中英语教学保持生机与活力,应当在理念与实践这两个层面进行探索。理念是行动的前阶,是科学指导实践的理论支柱;实践是理念的合理化落实,是理念的必然结果。初中英语教学必须做到理念与实践层面的双向合一,即用理念来规划教学路径,并用具体的实践来加以践行。围绕着初中英语教学工作,下文中列举了几点有益的思考,这些思考均良好地结合了理念与实践,既是初中英语教学应当秉持的教学理念,亦是值得尝试的教学实践路径。具体来说,这几点思考主要表现为: 一、冲破陈旧范式的桎梏,将“创新”视为教学工作的第一要素 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不竭动力,初中英语教学同样不可缺少创新这一要素的滋养。诚如上文所言,虽然当前的素质教育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但是传统教学范式仍旧影响着初中英语教学工作,造成教学工作局限于单一线性的教学思维和教学形式中,英语课程的重要意义无法得到彰显。“创新”是一剂良药,可以化解初中英语教学开展进程中存在的一些难题,为其注入全新的血液。在教学中秉持“创新”要素,大致体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其一,在教案设计环节中,坚持创新精神,融入创新型元素。教案设计是教学活动进行之前的必备步骤,教师要细致考察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措施规划。教案设计环节应摆脱教学大纲、教材的局限性,在考察学生的学习进度、知识接受心理的基础上,规划出多元化的、不拘一格的教学路径。 其二,应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予以创新。初中英语教学若仅限于教材内容教学、“灌输式”教学形式,那么学生必然提不起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一旦缺失了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便不能得以提升,学生甚至还会产生消极抵触心理。所以,初中英语教学必须尝试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并将更多新鲜有价值的教学知识增添到教学内容中,力求打造出一个知识丰富、形式多样的英语教学氛围。 其三,应当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初中英语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还是为了培养他们的语言交际素质、思想品德素质以及创新能力。二十一世纪最珍贵的便是创新资源,初中英语教学应当大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的思维不断走向纵深化、发散化。在初中英语教学工作中贯彻“创新”精神和创新元素,将是推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必要途径。 二、尊重语言文化的特质以及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尝试情境教学方式 语言是一门博大精深的体系,英语不仅是单词、词组、语法规则的简单组合,而且是结合了独特文化背景的一项语言载体。也就是说,初中英语教学不能单单靠语法教学、单词背诵这几个单一环节来支撑,而要让学生融入到具体的语境氛围中去,从中感受语言的魅力、理解语言文化的内涵。这不光是尊重语言文化本质的表现,也是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的体现。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教学路径,可以有效地凸显语言的实践性与可感性,令学生们在可感知的语境中学习英语知识,从而逐渐树立起对英语的信心与兴趣。教师可以将以往的单词记忆、语法学习、习题演练等环节“加工”成情景对话、模拟交际、语言鉴赏等模块。如设计出一个生活场景,然后让几位同学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结合刚才的知识点进行对话练习。此举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还可以提升英语学科的实践交际性能。在多媒体技术广泛渗入到教育事业中的今天,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情境教学提供有力条件,通过图片、声音、影像等多元载体来增添英语知识的立体“外观”。 三、融入“合作互动”学习模式,构建师生之间和谐交流格局 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实践证明,只有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热情,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提升教学质量。初中英语教学应融入合作互动模式,利用各种途径来让课堂教学“活”起来。比如教师可以采取小组互动法,将班级划分为若干小组,然后组织各小组进行英语话剧表演、主题讨论等活动。学生可以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同时提升个人能力和集体意识。初中英语教学还应延伸教学课堂,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建立兴趣小组、在BBS等网络空间中开展英语交流、参加演讲竞赛等等。在这种合作互动的格局中,教师将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学生的个性将得到开掘。如此一来,师生之间的交流模式将会变得更加灵动、和谐。 以上是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是在全新时代环境和教学环境下对初中英语教学工作的一些认知和探索。唯有在初中英语教学工作中持续不断地加以探究,方能引领其迎来更加明朗的发展前景。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几点困惑与思考.doc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几点困惑与思考 【摘要】:自从 2007 年开始从事英语教学工作以来,我一直在不断地探索总结,如何使小学英语 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到最好?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 趣?我们在英语教学中总会碰到过或者至今还困扰着 的一些难题。在此,我试图从自身实践经验出发浅谈 关于英语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的鄙薄见解,抛砖引 玉,希有益于推进对该问题的解决,有益于英语教学 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英语困惑思考课堂 在英语教学中,老师不但要善于专业知识的培养,学生口语的教导,更要充分的总结和思考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教学漏洞和困惑,在几年的英语教学中,我发现小学英语教师普遍存在以下两个困惑: 困惑一:为什么年级越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反而降低了? 任教 5 年以来,接触了各个年级的学生,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低年级学生学英语是兴趣盎然;中年级学生开始出现两极分化;到了高年级,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普遍下降,甚至有小部分学生对学习英语

怀有非常强烈的抵触情绪。为什么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反而降低了? 困惑二:为什么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在中段英语的教学中,笔者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三年级时英语较好的学生学习英语倍感轻松,但原先底子薄的学生,因为基础词汇掌握不扎实,加上新知识难度的不断增加,他们学习英语就越发困难。虽然有心想学好,但在学习过程中却出现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境,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发现引导,便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情绪,最终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 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我把我的一些体会和想法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其实以上两个问题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学习兴趣。那我们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了自身的一些感悟。 一、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课堂氛围如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将会直接或者间接地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兴趣,这就要求上课教师精神必须饱满,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情景教学”、“游戏教 学”“讲故事”;“师生配合”等教学方法。例如可根据

案例教学法中BOPPPS模式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中BOPPPS模式的应用 一、“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从浙江树人大学会计类专业的课程设置看,“证券投资学”理论课共32课时,安排在大四第一学期。学生在此之前已修完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务管理等基础课程,具备一定基础知识。所以,结合学生之前的理论基础,“证券投资学”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包含五大模块:证券投资工具、证券市场、证券价格、证券投资收益与风险、证券投资的基本面分析与技术分析。目前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及课堂讲授法进行教学活动,虽然近年来引入模拟炒股活动,让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提升不少,但总体来说呈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理论知识点连贯性较弱对会计类专业学生而言,会计类课程知识点连贯性极强,前一节课的内容大多为后一节课做铺垫,课程难度有层层递进的特点。而证券投资学课程五大模块的各知识点呈现平行关系,紧密程度相对较弱,缺乏一根牵引所有内容的核心线索,使学生在新理论学习过程中会产生突兀感。2.学习积极性难以持续目前,“证券投资学”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授、辅之以模拟炒股的形式进行。但由于授课内容专业性强,灌输式讲授法主导的课堂通常难以提起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对模拟炒股的兴趣则在开课之初达到顶峰,随后对行情的关注以及模拟盘操作次数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减少。一方面,学生单打独斗缺乏操作经验;另一方面,亏损偏多后容易丧失对课程的信心。3.理论与实践结合效果一般我国证券市场成立20多年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市场规则等正在不断完善中。目前,理论教材的更新速度已远

远跟不上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速度。比如,新三板于20XX年5月正式实施的挂牌企业分层制度等几乎很少有教材提及。学生若只一味学习课堂理论知识,很容易造成与社会脱节现象,这也违背了学校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人才的初衷。 二、BOPPPS教学模式在“证券投资学”中的设计 BOPPPS教学模式1979年出现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目前作为加拿大教师培训体系(ISW)的理论基础被广泛推行(曹丹平、印兴耀,20XX年来,我国逐渐开始发展的资产证券化(ABS),其发行模式、发行类型、监管政策等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所以,教师在教学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案例自我学习、更新,以确保上课的知识充沛性。 2.“证券投资学”中的案例选择方法案例教学的重点在于案例的准备,总结之前学者对案例教学的研究。案例的选择总体应满足客观真实性、实时性、理论对应性、代表性、趣味性、动态结合静态等要求。结合“证券投资学”的课程特点,笔者将案例主要分为主线大案例及零散小案例,具体选择方法解释如下:(1)主线大案例。主线大案例是指涉及知识面广、时间跨度较长、相对较难的案例。主线大案例的作用在于将所要学习的每个理论知识点都串联在一起,使学生在接受新理论的时候具备熟悉感,代入感。因此,如何选择主线大案例成为案例教学中的重点。笔者认为,选择主要有三方面技巧:第一,大案例在选择上必须“接地气”,即该案例必须为学生所熟知。第二,大案例在选择上需有足够多的关联方。从实际情况看,当大案例与所需学习的新

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英语学法指导的几点思考 太和县宫集镇中心学校张倩 【内容提要】学法指导是各学科都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授人以渔”即是对学法指导的精辟论断。只有方法得当,方能“事半功倍”。英语教学也不例外。文章主要就英语学法指导的重要性,学法指导的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与同仁相互切磋。 一些英语教师常抱怨,自己在教学中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却收效甚微。于是便认为学生脑子笨, “朽木不可雕也”。实际上,我们应多方面寻找原因。“勤奋+方法=成功”。对大量的学生调查表明,许多学生学习极为勤奋,但成绩老是上不去。究其原因,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当而导致成绩不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研究教法,更重要的是研究如何指导学生的“学法”。只有通过指导和帮助学生掌握了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之后,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各方面的能力得以加强。教学质量才能稳步上升。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授人以渔”是历年来众多仁人志士都普遍认同的观点。因此教学生会学,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优化学生的学习素质,是现代教学理论中必须研究的迫切课题。下面就“学习方法指导”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把调动学生情感因素与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结合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指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态度、好奇心以及情感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方面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教师本身的感染、熏陶,是其它任何教学手段都代替不了的。”我国古代学者也认为:“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知道老师在关心他,帮助他时,他便会对学好英语充满信心。在老师的帮助下,他纠正了一个又一个的错误,英语成绩不断提高。这就会进一步激发他学习英语的兴趣,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我们会有这样的经验,只要是学生所喜欢的老师一走进课堂,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很高。因此,教师要重视情感投资,要以自己真挚的爱唤起学生的共鸣。同时,配合适当的激励手段,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因此会更加喜欢英语。在这种状态下,一种好的学习方法自然会被他们掌握。对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把指导学习方法与培养学生的能力相结合 通过英语教学,应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能力。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具备一定的运用英语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是我们英语教学的落脚点和归宿。因此,我们不能把英语学习局限在学习技巧的狭窄圈子里。一味地只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解题的方法等。还应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能力与方法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的。能力为方法的运用提供可靠的保证,而科学的方法又会促进能力的发展。当学生具有相当强的能力,再加上科学的学习方法,定能使他如虎添翼。

对小学数学简便计算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小学数学简便计算教学的几点思考 简便计算,是指在计算中学生根据相关算式的特点,依据运算律或性质,在不改变计算结果的前提下灵活处理运算程序,使计算达到简便易算的过程。它是“数的运算”中的一项基本内容。苏教版教材中有关“简便计算”的内容从四年级上册就开始安排。由于简便运算是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计算多样化的内容,是学生运算技巧的综合反映,是计算题中最能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题型,而且它能化繁为简,学生对此的学习兴趣颇有浓厚。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简便计算的类型繁多,时常导致学生头脑昏花,张冠李戴,错误连连。是否应该简便,到底怎么简便,成为广大师生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想法。一、坚持口算训练 笔者认为,口算是简便计算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一般口算比较好的学生,他对简便计算的掌握也比较好。例如,35+45+55,口算好的学生都先算“45+55”,口算不好的学生只能从左到右计算;又如,四年级数学上册一道简便计算题:25×28.口算不好的学生只能通过笔算,口算比较好的学生都会想到25×4=100,所以他们都会使用25×4×7进行简便计算。俗话说:“熟能生巧”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首先每天都要坚持口算训练,每节数学课都需要3~5分钟进行10道题口算训练,训练时尽量不动笔,而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还可以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互相进行出题口算训练,让学生对那些相加、相减、相乘、相除等于整十、整百、整千的算式一看就知。口算训练做得多了,口算能力提高了,反应也就快了,这样计算的正确率就高了。 二、熟练掌握运算律以及一些性质和规律 运算律、减法性质、除法性质、差不变的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是简便计算的主要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必须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的计算规律和表示方法以及减法性质、除法性

“创新”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创新”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创新,它是在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发现某种相似与共同之处的能力,根据内心需求,设计研制,重新排列,优化组合,迁移提高成为一新事物,它是一种超越于实用功利目的之上的精神活动。在体育课上应该从以下几方面阐述创新教育。 一、培养体育创新的态度 1.教师必须富有创新精神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态度,教师必须首先成为个富有创新精种的人,只有自身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造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的学生。就教师的”创新精神”而言,它主要包括:创新思维、首创精神、成功欲、甘冒风险、以苦为乐精神。 2.创新要以人为本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还未想到,但必会喜爱的活动,要从学生喜爱的活动中找突破口,不因循守旧。主动突破教材定势与习惯性框框,在教学内容上要由以单纯的执行和完成《大纲》向以《大纲》为基础,补充具有当地特色、学校特点或时尚活动的灵活丰富的教学内容转变。例如当电视播放《排球女将》时,安排排球教学;播放《贯篮高手》时,安排篮球教学并结合”三对三”篮球比赛规则;全国甲a足球联赛期间,安排足球教学并结合”四

对四”足球比界规则等等。学生个体只有在自身需要的推动下,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才能有效地促进创新态度的升华。 3.创新必须大胆探索、求新体育创新是他人未曾想过、做过的,常常突破传统方法,打破平衡格局,创新者的思想和行为,难免不为多数人所接受。在活动中,学生的种种创造性表现常常与错误、缺陷、顽皮、任性、争吵等联系,学生不断”犯错”的过程,其实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假如不给予这类机会,轻易代替、否定,非但剥夺了学生探索的乐趣,尝试失败、内疚、挫折的情感体验、也会使学生变得懒于动脑,疏于尝试。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正确对待”良性争吵”,多给学生创造”犯错”的条件和机会,大胆求真、求新。 二、培养体育创新的技能 创新是一种学习过程,需要技术知识的积累。因此创新过程是一种有组织的、时间序列的、不可逆转的和路径依赖的过程。创新是与教师的”干中学”和学生的”用中学”等活动紧密相关的。因此创新所需要的技术技能知识与其说是一种大家都可获得的公共知识,还不如说是一种特有的和带有地方、学生色彩的知识,学生的技能创新有其本身自然的路径。尽管某项技术技能的创新发生在某一时刻,但是我们追溯上去,这个实现技能创新的学生一定已经有了较长过程的该项技能知识的积累过程和学习过程,没有这样的知识

对高中体育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高中体育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作为新时期的体育教师,我在课改精神的指引下摸索前进,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我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快乐教学为宗旨,思考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验运动的快乐,把快乐带入课堂,以提升学生的健康水平。 1.体育教师要渗透健康教育 体育教师要认识到提高健康体能的重要性;积极指导学生掌握促进健康的行为;创造有利于健康学习的环境;客观地评定健康资源并提出一个合理的健康教育计划。体育教师应理解学生学习方法的不同,并创造教育机会以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体育教师要深入了解不同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个体差异,并能根据他们的差异创造适应这些差异的相应教学指导。体育教师应知晓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有效地发展体力,提高认知水平,满足社会和情感的需要。体育教师要善于整合利用课程标准水平目标要求的内容,结合体育与健康实践课引导学生掌握安全健康的学练方法,还要善于结合当前发展形势,主动摄取新的、和体育与健康相关的知识技能、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如:体育教师应了解和理解体能与个人健康、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伤害的

预防与处理、心理与情绪健康、酒精、吸烟与其他药物、营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长发育与家庭健康、社会与环境健康、导致艾滋病的性行为、其他性传染疾病和意外怀孕、过度节食、过度缺乏体育运动等健康教育领域的内容。 2.提倡“自主式”教学方式和提出“研究性学习”的理念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提倡“自主式”教学和提出“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是现今教育改革中的实践创新。所谓“自主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其内涵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通过亲自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传统的投掷教学偏重于技术要领的传授,教学过程枯燥无味,投掷形式远离生活实践,更难以让学生以此作为健身方法。在此单元教学中,我淡化了投掷技术,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以投远为目的进行创新体验与练习,在学生的实践中积极提取正确的投掷动作,既提高了投掷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参与投掷活动的兴趣,调动了积极性,实为一举多得。在此课的教学中,学生的多次示范,教师的重点提示,充分营造了浓厚的民主氛围,实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3.开展体育竞赛活动,增强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激发高中生的

如何进行案例教学

如何进行案例教学? 王名 随着公共管理学科的引进,案例教学近年来成为备受师生喜爱的一种教学方式。我从2001年开始,尝试在教学中引进案例方法,先后在“非营利组织概论”、“非政府管理概论”、“公共管理”等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所使用的案例大部分为我们自主调研和编写的实践案例,多数课程中案例教学部分所占比重超过40%,有的达50%以上,期末考试也常采用案例分析方式出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里,结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就如何做好公共管理案例的教学和组织工作,谈如下九个问题。 一.何谓案例教学? 所谓案例教学,并不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说明一定的理论或概念进行的举例分析,也不是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的具有实例性的课程实习,而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通常,案例教学要经过事先周密的策划和准备,要使用特定的案例并指导学生提前阅读,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争论,形成反复的互动与交流,并且,案例教学一般要结合一定理论,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来达到启示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在案例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既不是编出来讲道理的故事,也不是写出来阐明事实的事例,而是为了达成明确的教学目的,基于一定的事实而编写的故事,它在用于课堂讨论和分析之后会使学生有所收获,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最早用于医学教学中,为启发学生掌握对病症的诊断及治疗,医学院的教授将不同病症的诊断及治疗过程记录下来做成案例,用于课堂分析,以培养学生的诊断推理能力。后来,法学院的教授将各种不同的判例记录整理成为法学案例,包括其中的辩护和裁决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判案推理能力。20世纪初,哈佛商学院出现了工商管理案例,教授们将包括各种不确定信息、相关意见和实施过程的商业管理及其决策过程记录下来,编写成为案例用于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管理推理能力。类似的方法后来在公共管理教学中出现,教授们搜集整理包含不同背景、问题、选项、相关意见和选择过程的公共管理和决策记录,形成公共管理案例并用之于教学过程,基以培养学生的决策推理能力。因此,公共管理案例实际上是借鉴其他领域案例的一种具体应用,它和医学案例、法学案例、工商管理案例一样,目的都是通过将实际事件的典型过程再现出来以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二.教学计划 在课程教学中使用案例,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计划。这里的教学计划,主要包括特定的教学对象、明确的教学目的、具体追求的教学效果和对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及其控制。 通常情况下,案例教学的对象应当是有一定实践经验和理论素养的应用型专业硕士研究生,就公共管理学科而言,适用的对象应当是MPA。[1]这是因为案例教学的目的主要不是传授知识,而是通过动员学生的参与热情,唤起潜藏在学生身上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及其能力,从而开展讨论,通过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的互相交锋和彼此互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的实践经验的多少是和课堂参与程度及其通过案例讨论得到的收获启发,通常是成正比的;在MPA教学以及在职研究生班的教学中使用案例通常效果最佳;选择那些和学生的工作及其经验背景有关的案例则会形成较好的课堂反响。 案例教学要尽量避免以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为对象,同时也要注意所选案例的内容与学生实践经验的关联性,要尽量将有着多元背景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为案例讨论中不同的经验、信息、知识、观点的交流和互动奠定基础。 案例教学的目的不应是传授知识,也不应是进行理论诠释或政策解释,不应将教学目的简单地放在老师对学生的“教”上,而应该着眼于老师和学生、特别是学生和学生相互之间彼此互动的“学”上。着眼于“学”,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学生的需求和学生的构成,考虑“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及其可能采取的行动,考虑对“学”的过程的整体设计及其控制。不仅要考虑每一次案例课的过程控制,还要考虑整个教学计划的进度特别是其中案例部分的安排及其效果,要注意案例部分和理论部分、实践部分的必要的平衡。 三.选案例

关于计算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计算教学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14-03-04T10:52:37.89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4年1月总第108期供稿作者:◆杨淑娟 [导读] 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杨淑娟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南定小学255000 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改变过去那种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授课模式,要求教师把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从整个教材的改革,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每一堂课都是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产生的,都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关于现阶段的计算教学,我常进行自我反思:怎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对计算学习的兴趣? 过去的计算教学并非一无是处,它在提高学生计算速度、提升学生计算正确率上确实做出了不可逾越的成绩。只是学生很少思考:这个题目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学生只要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去做就可以了,教师也不需要拿出多少时间去讲解算理。也就是说过去的教学只是停留在“正确计算”这一层面,学生的自我思维能力就会不断下降,自我表现情感也不会得到什么发展。因此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在关于《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的报告中才提出:“今天一个其数学本领仅局限于计算的人,几乎没有什么可奉献于当今的社会,因为廉价的计算器就能把事情办得更好。” 前段时间有幸看到北京于萍老师执教的《小数加减法》一课,感受颇多。她没有运用精美的教具、学具,仅凭一支粉笔、一把软尺,却演绎出浓浓的数学味,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真实、扎实、朴实的数学化探究,学生学得津津有味,积极投入到探究学习中,丝毫看不到学生对计算的厌倦,而是对知识的渴望。 于老师的开课简朴实在,创设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来源于生活,放手让学生自编小数加减法题,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都给予了充分的预设,并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情况开展了整节课的教学,教学层层递进,游刃有余,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引发了许多有意义的生成。我最欣赏于老师对重难点的处理如此精彩,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小数加减法,只有小数点对齐才能保证相同数位对齐,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相信学生真正理解了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个提升的过程。 通过学习和探索,我摸索了一套计算教学模式: 一、情境导入,引入新课。 计算情境导入的方式有三种:口算导入、谈话导入、故事导入。我把传统的口算导入列入其中,是希望通过不断的口算练习,累积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 二、探究新知,明白算理。 让学生通过验证和说理的方法理解基本算理: 1.创设简短的问题场景,或直接出示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揭示本节课的重、难点。 2.独立思考解决方法,并说明自己是如何思考的。 3.集体讨论算理,并不断讲解算理。 4.跟踪练习,反复理解算理。 三、巩固练习。 让学生根据算理解决基本问题,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计算经验。基础练习要充分,务必让学生建立计算经验,熟练掌握算理。 四、应用拓展练习。 要解决部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比学到一个算理要重要得多。 五、拔高练习。 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的拔高练习并不是一定要落实到每一节计算课当中,因为在计算新授课中,教学目标主要是为了先让学生打好基础,有些计算课的教学难度大,能让三分之二的学生过关已经是很不错的了,急于寻求知识的扩展往往还会适得其反。 一节数学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实际计算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案导学的方式是对计算教学的有利补充,我把它作为了计算教学课前学习的一部分。例如青岛版四年级上册《小数加减法》,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是学生提高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进一步学习、研究的需要。教学重点是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教学难点是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减小数。 教学时,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对新生事物好奇的特点,决定采用课本上的情境图,用“克隆牛”激发学生兴趣。 我设计了如下预习学案: 1.预习内容:59-60页。 2.旧知回顾:97+12.34,906-27。说说计算意义及计算方法。 3.试试看:用竖式计算0.77+0.03、0.76-0.72。 4.思考与发现:小数加减法应该注意什么? 5.想一想:1.3-1.25又该怎么计算呢? 6.自我评价:通过自学,你有什么收获? 课上让学生根据自己预习的情况介绍自己的想法,学生板书并说明算理,其他同学提出自己的想法。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建立起算理与算法的联系。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应用,我觉得“学案导学+规范教学模式”的方法比较适合小学数学实际教学。 计算教学的成功绝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教材、备好学生,从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做起,耐心地进行指导;需要我们切实从正确的教学目标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掌握有用的数学能力,用教师自身的每一份智慧点燃学生计算学习的火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