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考古绘图的初步探讨

关于考古绘图的初步探讨
关于考古绘图的初步探讨

关于考古绘图的初步探讨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技术进入了考古学领域的各个方面,航拍、遥感测绘、GPS定位系统和数码摄像开始应用于田野调查和考古绘图中。随着手工绘图比例的相应减少,手绘的传统方法也受到挑战,考古工作中轻视绘图技术,轻视手工绘录的倾向开始出现。本文将就手工绘图在新世纪考古工作中的价值和地位,考古绘图与科研工作的关系,以及怎样做好考古的绘图工作等问题做一初步探讨。

一、手工绘图依旧是取得考古现场第一手资料的基本方法

我国20至21世纪的考古工作与考古学研究的结果表明,迄今为止,我国考古绘图主要依赖手工完成。不仅贯穿于考古发掘的全过程,也是当代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和依据。

从我国考古学建立之初,传统手工绘图就是不可或缺的工作内容,不仅在摄影技术不发达的时期,全部考古图录主要靠专业工作者手绘完成:“要亲自动手,文物一旦露头,……必须完成当天的考古记录”,即使在考古学高度发展的今天,考古绘图工作已经加入了新的技术因素,大量在现场依照实况和器物实体手工绘出的图纸,作为现场采集的第一手资料,其价值是临摹、修改、复制、打印等后续而成的二手资料所不能比拟的。

在摄像与电子技术高度应用于考古学领域的今天,人工对遗址现场的全景、地层、地形、遗迹及其分布的实测与绘图,仍是

保留现场信息的必要步骤,方格网等方法依旧被作为最基本的测量和绘图方式在实际工作中使用,以保留考古遗址和器物的原貌。现场示意图、剖面图是考古遗址不可忽略的重要步骤。以河南焦作府城遗址发掘为例,所做的大量对遗迹的结构、分布、地层堆积、坑底细部情况绘制的平剖面图不仅是对现场的第一手记录,也是后续分析研究工作的基础,特别是对结构复杂的各墓葬、窑址等清晰的绘图,是动态发掘过程中不可遗漏的重要证据。对其深浅层位进行精确的测绘,明确遗物的出土位置、叠压关系,对后期墓葬主人身份的辨析考证,具有极重要的证明意义。

即使在一些特殊的考古场合,现场绘图也是必不可少的,手工绘图不断运用于考古新领域。年“南澳I号”的沉船船体和文物发掘中,绘图工作是在水下数米深处与现场发掘同步进行,现场对考察“南澳I号”复杂的遗址堆积状况的记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是学界揭示南澳岛水下的遗址群的概貌、探讨南澳岛作为海上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地重要意义的关键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各种原因,传统考古绘图方式被忽略、被扭曲的现象时有发生。随着大规模建设的展开,少数匆忙开发的遗址,由于缺乏专业绘图理念,未能遵循正确的绘图原则,往往造成第一手绘图资料的缺失。如某些遗址的发掘,由于忽略了现场绘图记录,不仅缺乏宝贵的现场记录资料,也为后续的叠压关系研究、器物鉴定、排序与研究造成困难。

绘图软件的大量应用,一方面带来绘图工作的便捷和细致,另一方面也使人产生误解,认为即便没有绘画能力,各种软件也可以取代人工,完成绘图工作。这导致传统绘图方法被忽略,手工绘图的重要性降低,甚至很多本应由专门人员完成的原始资料图由技术工人代笔,将绘图视为现场的简单记录。

问题的出现是考古工作中对绘图工作的理解出现误差。事实上,考古绘图并不是单纯图录备用,而是将现场复杂信息整理、筛选和保存的过程。特别是对地下遗物多、叠压打破关系复杂的遗址,准确保留第一现场的必要信息,将叠压的复杂关系正确传递给后续研究,没有相应的专业知识是无法完成的。

我国长期考古工作的经验表明,传统手工绘图无法取代。它不仅贯穿于20世纪近百年的中国考古,并且会在21世纪的考古发掘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二、考古绘图是考古工作深入研究的重要手段

我国考古事业的不断发展,使考古绘图有着广阔的发展领域。在承担野外调查、现场发掘任务之外,考古绘图贯穿于器物整理、考古报告、现场复原全过程,并且正在不断深入影响考古学研究。

在后期的器物整理、遗址报告中,作为三大要素之一,绘图也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任务,是梳理和陈述考察成果的基本手段。几乎所有的考古学报告,都要配以大量的图录,阐述考古过程,明示器物特征,展示发掘特征,提出新的观点。武汉考古所等为

盘龙城宋窑与商墓遗迹所做的大量清晰绘图,清晰地表明了黄陂盘龙复杂的多层文化,为学界的后期研究提供了最明了的答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黄石市博物馆在《湖北大冶蟹子地遗址xx年发掘报告》的附图包括遗址示意图、探方图、地层堆积剖面图、各个时期的器物图、纹饰图等数百幅。而记录600座楚墓,反映东周文化的考古报告《江陵九店东周墓》,正是其图绘工作的疏忽草率,而受到学界的批评。

器物的修复整理,往往需要对原物预先绘图,特别是对彩绘器物的修复,必须首先采集和保留原物信息。其中包括“详细记录描述器物各个部位的彩绘颜色、范围和保存状况”,“采用多种颜色进行绘制,详细记录描述每层彩绘相互之间的关系”等。在对秦俑一号坑新发现的断裂数块的彩绘陶俑进行抢救性处理前进行的保存原样的绘图,就是修复器物的规范做法。

图文并茂是考古学者深入研究的基本方法。苏秉琦以北首岭出土双唇口、壶罐形口与姜寨壶罐形口的比较图提出关于仰韶文化分期的重要论点,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述论》,以数幅历代城池遗址图、地形图论述中国都城考古的发展成就,都显示了我国考古学家图文并长的研究功力。

为适应21世纪中国考古学发展需要,关于绘图技术和各类图谱的规范研究正在展开,成为考古学方法研究的重要内容。20世纪90年代,马鸿藻老师在长期实践授课基础上,在他的《考古绘图》中开考古绘图的理论探讨之先河。至今,更深入的有关考古

绘图方法论的研究,进入了考古学理论研究领域,一批有关考古绘图的论文正在问世,从理论上深入探讨了考古绘图在新时期的发展,以及与考古工作的关系,“科学指导我国当前的考古学实践”。

各类考古实验室的建立,使考古绘图与文物修复、文物拓片等工作一起,成为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大学的考古技术实验室中,考古绘图与文物修复、文物拓片、文物摄影等一起成为实验教学项目。

考古与文物鉴赏通识课论文

杭州商学院2014 / 2015学年第二学期考试卷 课程名称:考古与文物鉴赏考试方式:大型作业 班级名称:金融14己班学号:1490810609 姓名:袁文君 简论第五章的教学内容与学习感想(80分) 上个学期听寝室里的孩子们说考古老师特别好,再加上自己也经常看《百家讲坛》,所以也就对考古老师特别感兴趣。所以上个学期结束的选课,我便毫无犹豫的选了您的课。 关于您的《考古与文物鉴赏》的第五章的教学内容的主题是“陶器”。 陶器是史前时期人类的重大发明之一。中国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总结的制陶过程为水火既济而土合。陶器虽然容易残破,但在埋藏中不会腐烂,它便成了史前人类活动的重要见证,其中蕴含着大量的研究信息,所以,陶器一直是考古工作者十分重视的古代遗物,陶器的发明也是学术界多年来力求解决的重大课题。您在课上也为我们介绍了各种关于陶器的知识,例如: 1、陶器的发展 在新石器时代的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商代的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质的硬釉陶。在现代中国有宜兴的紫砂壶、石湾的陶塑、界首的三彩釉陶、淄博的降色陶、铜官的绿釉陶、崇宁的雕镂釉陶,德化的瓷雕、景德镇的柳叶瓶、凤尾瓶等。 2、陶器出土 制陶是一种专门技术,一般选用粘土,经过成型、入窑火烧而成。中国最早的陶器资料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1962年发现于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的圆底罐,据放射性碳素断代为公元前6875±240年,系夹砂。甘肃秦安县大地湾的大地湾文化的陶器,以夹细砂红陶为主,器形有圈足碗、三足钵、三足罐等;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文化遗址,以及商、西周至秦汉的遗址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依其种类可分为彩陶、墨陶、白陶、印纹陶、彩

超星-尔雅-考古与人类-高蒙河-复旦大学

1.1 1 考古的范围必须限定与什么有关系 A、古生物 B、建筑 C、人 D、史前动物 我的答案:C 2 下列关于考古学家应具备的素质的描述错误的是 A、对考古学科发展历史有基本了解 B、应是方法论专家 C、具有发掘和整理的技术 D、不用具备行政管理能力 我的答案:D 3 发掘品科学性强于传世品 我的答案:√ 4 考古就是挖墓 我的答案:× 5 考古文物的安保等级与文物挖掘的重要程度有关 我的答案:√ 1.2 1 下列哪项不属于三大考古文物发现 A、甲骨文 B、十三陵 C、敦煌莫高窟 D、汉晋简牍 我的答案:B 2 三大文物的发现填补了文献记载缺失的不足 我的答案:√ 1.3 1 人们在获取文物后要经过几个步骤,下列哪个不是?() A、断代 B、辨伪 C、定级

我的答案:A 2 下列哪项不属于区别学科的标准 A、研究方法 B、研究对象 C、研究意义 D、研究目的 我的答案:C 3 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已全部找回 我的答案:× 4 考古学是通过科学发掘手段获取研究资料的一门学科 我的答案:√ 1.4 1 下列不属于遗迹的是 A、房子 B、道路 C、运河 D、手镯 我的答案:D 2 下列不是考古学的功能的是 A、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 B、了解人与人的关系 C、了解人与动物的关系 D、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 我的答案:C 3 历史时期与史前时期以有无文字来区分 我的答案:√ 4 考古的发现的神圣目标不是珍贵的古代信息而是精美的器物我的答案:× 1.5 1 传统的考古学研究对象下限是什么 A、宋 B、元 C、明

我的答案:C 2 下列不属于遗物的是 A、生产工具 B、建筑物 C、生活用品 D、礼仪用具 我的答案:B 3 下列关于考古的对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水底下 B、在土地下 C、暴露在空气中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D 4 考古学学科的核心结构不包括 A、史前考古学 B、田野考古学 C、露天考古学 D、历史考古学 我的答案:C 5 三代考古学属于史前考古学 我的答案:× 6 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标志是看打制石器还是磨制石器 我的答案:√ 1.6 1 根据获取遗存的方法,考古学的学科结构和分支可以划分三类,下列哪个不是。 A、田野考古学 B、水下考古学 C、航空考古学 D、海洋考古学 我的答案:D 2 考古学的学科结构和分支,根据获取信息的方法可以划分为实验考古学、科技考古学、民族考古学和航空考古学 我的答案:× 1.7

中国考古最大惊世发现.doc

中国考古最大惊世发现 中国考古最大惊世发现:发掘历程 2011年3月,江西省文物部门接到群众举报,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附近山上有一座古代墓葬遭到盗掘,文物部门立刻对该墓葬周边区域进行了考古调查。历时5年多,考古工作者一共勘探约100万平方米,发掘约1万平方米。整个发掘过程代表当今中国第一流的考古水平,代表当今中国第一流的文物保护水平,代表当今中国第一流的展示水平。墓园的考古发掘有10余家单位跨学科合作,运用科技手段全程提取和记录信息。在考古调查和发掘前期,大量使用了地球物理探测、GPS定位、电子全站仪布网测控、全球地理信息系统(GIS)记录等科技手段,将调查资料完整信息化。目前,已经初步建立起了海昏侯国遗址的地理信息系统。所有发掘工作都以世界遗产的标准指导考古发掘,为今后大遗址的保护展示提供科学依据。[4] 通过考古,考古人员发现除了2011年盗墓者对西汉海昏侯墓实施一个大的盗洞之外,该墓的西北角有一个五代时期留下的盗洞,从现在这个方位发现的装衣服的漆箱、写有昌邑九年字样的漆器等文物来看,盗墓者未能成功实施盗墓。人们不禁要问,公元104年至五代时期,中间几百年时间,为什么它没有遭遇盗墓者的骚扰呢?省文物考古所所长徐长青、西汉海昏侯墓考古队领队杨军等多位专家都提到,这得益于东晋时期江西的一场大地震,使墓室早年就坍塌,地下水上涌淹没了墓室。当时人们不具备水下盗墓的条件,才使得该墓得以幸免。专家所说的大地震,指的是公元318年豫章郡发生大地震,此次地震使原来的枭阳县、海昏县等豫章古县淹没到鄱阳湖中。张仲立表示,正是因为墓穴内充满水,这种绝氧的环境不利于微生物生长,才使得墓内的文物得到保护,腐蚀程度不高。 中国考古最大惊世发现:研究进展 2015年12月15日,南昌西汉大墓主棺进入清理阶段,主棺将整体打包至附近实验室,多证据指向墓主为汉武帝之孙刘贺。[5]

三年级信息技术下册画图教案.

第1单元做好画图准备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学习启动与退出“画图”程序的方法。 (2了解“画图”窗口的组成。 (3学习画画前需要做好的准备工作,包括:选择画图工具、设置背景色和前景、设置画布等。 (4在欣赏画图作品的过程中,感受“画图”程序的强大功能。培养学生对画图程序的热爱,从而进一步培养对信息技术的热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出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喜欢平常同学们都是把画画在什么地方?(纸上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计算机画出来的画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出示课件。(优秀的绘画作品 师:在电脑上画画,需要使用图像处理软件,windows自带的“画图”程序非常适合小学生使用,今天就跟随老师一起来认识“画图”。 二、认识“画图”程序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了“记事本”,现在请一位同学上来演示一下,启动“记事本”的方法。

生:演示。 师:我们能不能用刚才这位同学的方法,启动“画图”程序?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电脑上试一试。 生:学生操作。 师:今天老师要教给同学们另一种更简单的方法,将“画图”程序图标发送到桌面,直接双击桌面上的图标。(教师演示 学生操作。 三、认识“画图”的界面。 1、师:“画图”与“记事本”相比,又增加了“快速访问工具栏”“功能区”,“功能区”有三个选项卡标签,我们画画时需要使用的主要工具 都集中在“主页”,而且“绘图区域”与“记事本”的“编辑区”也不一样。 2、生:对照课本,相邻的两个同学相互说一说“画图”各部份的名称。 四、做好画画准备 1、师:我们用纸绘画时,需要准备绘画工具、颜料、画图纸等。用计算机画画,也要先做好类似工作。 1、选择画图工具 2、设置背景色和前景色 3、设置“画布” 2、教师演示讲解 3、学生练习,完成P7页做一做。

田野考古技术-概述

田野考古是考古学的基础,在考古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田野考古技术"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田野考古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力求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将有较多机会进行某些内容如绘图、测量、照相、拓片等的操作练习,以便熟悉和掌握田野考古的一些基本技术、技能,为以后从事考古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田野考古基本方法论地层学和类型学,田野考古调查与钻探,田野考古发掘过程中各种堆积层次的分辨方法,遗物遗迹的清理方法,调查、发掘中文字、绘图、照相的方法和技能,遗物、遗迹的整理以及考古发掘报告编写方法等等。 1.韦贵耀:田野考古技术 2.冯恩学:田野考古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11月版。 一、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田野考古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通过课堂和实际训练,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达到了解和掌握田野考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第一章总论 讲授四节:1.田野考古的含义、对象;2.田野考古在考古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3.国内外田野考古简史,扼要介绍科学田野考古方法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4.当前国内外田野考古技术的新动向。本章重点是使学生明确田野考古科学化的重要意义。安排4学时。 第二章考古地层学 讲授五节:1.考古地层学的定义、考古地层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2.考古地层学理论对田野考古指导意义和局限性;3.考古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即文化堆积形成的一般规律,着重介绍地层形成与人类活动的联系;4.区分识辨文化堆积层次的基本方法;5.清理文化堆积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本章重点是使学生了解文化堆积形成的基本规律以及区分和清理文化堆积的基本方法和原则。安排4学时。 第三章考古类型学 讲授五节:1.考古类型学的产生和发展,包括考古类型学的定义、它在欧洲产生的背景、它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方法、它对考古学发展的贡献等;2.器物或其他考古遗存等的形态演化的一般规律,研究物质资料的形态与其用途、制作技术、生活习俗、生产环境、人类心理和审美观念等因素的关系,形态演变与上述诸因素发生变化的关系;3.类型学分析的一般步骤,包括确定物品的共存关系,归纳共存器物的组别,按层次关系初分各组别的早晚,确定器别和选择典型器物,确定各器类的型别和式别,根据器物组合和各器类的型、式变化尤其是式别的变化划分期别以及寻找不同类型期别的对应关系等等;4.类型学对研究考古文化传播的意义;5.类型学与地层学的关系和它的局限性等等。本章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类型学的基本原理和类型分析的基本步骤。安排4学时。 第四章考古调查与考古钻探 讲授三节:1.考古调查的意义、对象;2.考古调查的方法和要求,包括调查前的准备工

铁器文物保护的历史

如何保护正在消逝的铁质文物 摘要:我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着辉煌灿烂的文化,遗留和保存下来的文物种类繁多,而且数量极其丰富。文物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是历代先民文明发展的根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些历史的承载体,记录了中国的古老文明,稍有不慎就会遭到破坏,就会使那些具有价值的历史、科学、艺术成分部分或全部消失。科学工作者从古到今都在不停的努力采取各种方法达到最好的保护效果,并且也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铁质文物保护的现状确不容乐观,也存在许多保存不完善的现象,在许多领域都存在许多空白点值得我们去研究,这就为我们更好的保护文物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研究前景。 关键词:铁质文物铁锈腐蚀文物保护 对于学习及研究历史的人来说,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文献和考古实物。但是对于学习先秦历史的人来说,保留下来的有价值的文物实在是太少,而且有好多还遗失在国外,所以对于我们研究历史就有些困难。而且即使发现的文物由于保存不好也会慢慢消失而失去价值,所以我想写一写铁质文物的保护措施及其现状,希望能够呼吁大家重视我们身边的文物,并且能够很好的保护它们,让它们发挥更大的历史作用。 一、铁质文物的锈蚀简介 铁质文物锈蚀的类型主要有三种,有土壤腐蚀、大气腐蚀和海水腐蚀。铁质文物锈蚀的产物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铁锈。通常人们将铁器文物腐蚀的产物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以增加铁器文物的艺术价值,并且能够起到一定保护作用的“无害锈”;另一类是能够使铁器文物酥粉、毁溃,缩短铁器寿命的“有害锈” ①但在实际工作中,各种铁锈相互掺杂,颜色相近,因此用肉眼是很难分辨的。 二、铁质文物保护的历史及现状 铁器质地容易氧化腐蚀,再加上保管条件不好,往往许多出土时本来完好无损的铁器,在出土后被氧化损坏。而且铁质文物有可以移动的,也有不可以移动的,因此在搬运移动铁质文物时候就容易造成一些遭损,而对于不可以移动的铁器文物来说一些环境没有控制好,就会在不经意间造成了对文物破坏的加重。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保护工作基本步骤如下: (一)古代的铁质文物保护方法 对于如何有效地保护好铁质文物,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早期的铁质文物的保护可能开始于人们对各种铁质文物有意无意的维护,并且也很少有人将其处理保护的过程记录下来,因此追溯文物保护的历史起源是相当困难的。 在古罗马学者和博物馆学家老普林尼的记载中,我们找到了一些关于铁质文物的保护方法。用沥青、树脂、石灰和铅白的混合物来防止铁质文物生锈,这是 ①王丽琴:《文物保护技术》,西北大学文博学院,2001年2月。

考古与人类2019(秋季版)尔雅答案

1.1 1 【单选题】()是考古学专业学术着作。C ?A、盗墓笔记 ?B、鬼吹灯 ?C、中国墓葬史 ?D、最后一个摸金校尉 2 【多选题】考古学重大研究课题有()。ABCD ?A、人类起源与迁徙 ?B、文明起源 ?C、农业起源 ?D、城市起源与发展 3 【多选题】()是盗墓小说吸引读者的重要原因。ABC ?A、有故事性 ?B、寻宝情节

?C、空间感鲜明 ?D、描述真实的考古现场 4 【判断题】考古就是挖宝,考古与盗墓相仿。错误 1.2古墓题材何以吸引公众 1 【单选题】河南安阳殷墟商代王陵的防盗措施是()。B ?A、积石积沙 ?B、挖坑深埋 ?C、砖室墓 ?D、凿山为陵 2 【单选题】()以前古墓大多没有墓门和砖室。B ?A、战国 ?B、西汉 ?C、新石器时代 ?D、唐代

3 【单选题】河北满城汉墓的结构是()。C ?A、土坑竖穴 ?B、砖室墓 ?C、凿山为陵 ?D、石室墓 4 【单选题】一般来说,考古发现中最常见的发现物是()。A ?A、碎陶片 ?B、完整陶器 ?C、青铜器 ?D、瓷器 5 【判断题】土坑墓自古至今都存在。正确 1.3 文物与考古的关系 1 【单选题】考古学与文物学最大的区别是()。C

?A、研究对象 ?B、研究目的 ?C、获取资料的方法 ?D、研究角度 2 【单选题】通过社会征集手段获取到的资料称为()。D ?A、发掘品 ?B、征集品 ?C、修复品 ?D、传世品 3 【单选题】将人类历史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的观点属于()学科的观点。A ?A、人类学 ?B、历史学 ?C、考古学 ?D、民族学 4

【多选题】区别学科的三个要素是()。ACD ?A、研究对象 ?B、研究成果 ?C、研究方法 ?D、研究目的 5 【判断题】考古学是通过社会征集手段,获得资料的。错误 1.4 汤姆森与三期说 1 【单选题】1819年,丹麦国家博物馆汤姆森提出“三期说”,将人类社会发展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C ?A、金器时代 ?B、瓷器时代 ?C、铁器时代 ?D、陶器时代 2 【单选题】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制作工艺主要是()。A

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

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一) 分享 首次分享者:/mg/阿吉!已被分享1次评论(0)复制链接分享转载举报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考古资源十分丰富。20世纪的100年,是中国考古学从产生、发展到壮大,并取得辉煌成就的100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评选出的“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大发现”,就是20世纪中国考古发现的代表。 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大发现在地域上遍及整个中华大地,在年代上涵盖了从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到公元17世纪初明代万历皇帝的定陵。这些考古发现都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1 北京周口店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与北京人、山顶洞的发现、 北京人距今70万年~距今20万年,山顶洞人距今18000年) 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发现地,位于北京市房山区。 发掘年代:1921年 该遗址的发掘揭示了人类在东方大陆的起源,并为人类进化理论提供了坚实的证据。 剑齿虎头骨化石:(上) 剑齿虎上犬齿化石:(中) 山顶洞人头骨化石:(下,脑量1300毫升~1500毫升 2 云南元谋人的发现

距今170万年) 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化石发现地,位于云南省元谋县。 发掘年代:1965年 对于研究猿人化石的地理分布、体质形态演变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元谋人牙齿化石:(左上:11.4毫米,右上:11.3毫米) 刮削石器:工具(下)

3 陕西蓝田人的发现 (陈家窝地点距今65万年左右,公王岭地点距今100万年左右)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化石发现地,位于陕西省蓝田县。 发掘年代:1963年 为研究古人类进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石器:工具(上,长3.7~4.6厘米) 蓝田人头骨化石:(下,脑容量780毫升) 4 辽宁营口金牛山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及金牛山人的发现

科技考古与文物鉴赏大纲-深圳大学材料学院

深圳大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23200006 课程名称: 科技考古与文物鉴赏 开课院系: 材料学院 制订(修订)人: 黎晓华 审核人: 汤皎宁 批准人:汤皎宁 2013 年 3 月 15日制(修)订

课程名称:文物鉴赏与科技考古 英文名称: Primarily authentication and coll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总学时: 36 其中:实验课 0 学时 学分: 2 先修课程: 中国历史 教材:材料现代材料分析方法王富耻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文物鉴定基础王琦、林健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参考教材: 文物鉴赏指南马承源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 古陶瓷鉴识杨静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青铜器鉴赏张懋鎔漓江出版社,1993 课程性质:全校公共选修课,选修 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使文理学生掌握材料现代检测方法,应用于古文物分析鉴定,尤其是针对文物金属材料进行逆向工程对生产工艺进行剖析,还原科技历史,提高学生对材料方面的理论知识认知,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拓展知识面,形成知识交叉,并能够掌握现代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与考古的最新进展。 课程简介: 《文物鉴赏与科技考古》课程是面向全校非材料专业本科学生,以普及文物材料基础知识为主的科普性的综合选修课。本课程的主要内容:1、中国历史中材料发展史;2、文物材料的性能及分类;3、

青铜文物分析鉴赏;4、古钱币分析鉴赏;5、古陶瓷材料分类及鉴定; 6、玉器及珐琅彩材料分析鉴赏等。本课程面向校内文、理各专业,尽量照顾学生的特点,做到内容由浅入深、丰富,在讲授中让学生对中华古文明材料的研究与应用有较全面的了解。 教学内容: 1.绪论 文物与材料分析、文物的作用、文物的价值、文物的定义、文物的分类、文物定级、收藏概论 2. 文物与文化、文化飞地 3. 文物的价值及分级原则、文物的时限、文物分类; 4. 文物鉴定领域现状分析;收藏与鉴定概论; 5. 文物鉴赏与考古学基础知识 6. 不同历史时代青铜器鉴赏 7. 青铜器材料冶金学研究、纹饰文化欣赏。青铜器辨伪 8. 哥、汝、官、定、钧窑瓷器鉴赏 9. 宋元明清青花瓷鉴赏。 10. 陶瓷材料现代分析检测技术 11. 中国历代铸币、钱币的鉴定与保养 12. 中华玉文化;玉器产地与种类、玉器的仿古、辩伪与鉴定。

董新林:中国考古视野中的鸟居龙藏

董新林:中国考古视野中的鸟居龙藏 鸟居龙藏(Torii Ryuzo )是日本著名人类学家、考古学家。他一生擅长田野调查,著作颇丰,享誉中外。鸟居龙藏对亚洲人类学的影响可谓弥久深远,但是在中国,他更为人所熟知的学术研究是在考古学领域。鸟居龙藏于1870 年(日本明治三年)4月出生于日本阿波国(四国)德岛市。他小学二年级辍学,自修小学和中学课程。16 岁参加东京人类学会。18 岁初识日本人类学界泰斗坪井正五郎,并得到坪井鼓励,同年创立德岛人类学调查同仁会(德岛人类学会前身)。1893 年,在坪井正五郎帮助下,23 岁的鸟居龙藏成为东京帝国大学(东京大学前身)理学大学人类学教研室标本整理员,并听课学习。两年之后,羽翼渐丰的鸟居龙藏,开始了中国考古调查之旅,从此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 一、鸟居龙藏的中国田野调查和研究鸟居龙藏在中国进行数十次人类学和考古学田野调查。他在中国台湾和云南、贵州、四川等西南地区的人类学田野调查,取得了丰硕成果,得到很高的赞誉。他在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和东部西伯利亚的田野调查,兼顾人类学和考古学两方面。他每到一地都做着人类学和民族学资料(包括当地人体质、语言、风俗习惯等)的采集,但是更主要的工作是作考古资料的调查和搜集。本文侧重鸟居龙藏在中国考古田野调查方面的内容,按时代顺序,概述如下。 (一)1895 年7 月,鸟居龙藏受东京人类学会派遣,开始在

中国辽东半岛进行人类学和考古学的调查工作。这是日本学者在中国最早进行的考古田野调查。在1895 年7 月至1896 年1 月,鸟居龙藏调查了柳树屯(今大连)、金州、旅顺、普兰店、复州熊岳城、盖平、海城析木城、大石桥、辽阳等地的史前时代遗址和历史时期遗址。这次调查最重要的成果就是确认辽东半岛存在熊岳城、貔子窝等石器时代遗址。其中在雄岳城采集到石矛头,被视为中国东北地区发现最早的石器。在析木城发现独特的所谓史前时代“石棚”遗 迹(实际上属于青铜时代),也是重要的发现(图一)。此外,还发现高句丽古城和熊岳城墓砖(后来改定为汉代砖),以及复州永丰寺塔、析木城古塔(铁塔、金塔、银塔)、海城东门的波斯萨珊朝猎狮式台石等。 图一析木城石棚(引自《考古学上見尢矗遼①文化 圖谱》)(二)1905 年8月,受东京帝国大学人类学教研室 指派,鸟居龙藏再进辽东半岛做考古调查。复查大连、旅顺、普兰店、奉天(今沈阳)、辽阳等地遗迹。此次在普兰店锅底山采集到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和陶器,其是一批重要资料。因此,鸟居龙藏兴奋地指出,这是“满洲石器时代史上最该大书特写的东西。”他详细调查了后金都城—兴京(原称赫图阿拉)和兴京陵(即清永陵),认为永陵与奉天北陵东陵不同,留有满族固有特点。他还调查辑安(今集安)高句丽墓群,附近佛寺和著名的好大王碑等。在辽阳盗掘数座汉墓,得到陶器、铜镜和装饰品等。 (三)1907 年6月至1908年12月,鸟居龙藏与妻子鸟居君

Photoshop学用基本绘图工具教学设计

单元(章)教学设计 初一信息 授课时间: 2017 年 9月1 日至9月24日 第二课学用基本绘图工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新建空白图像 (2)初步学会使用渐变,文字,移动,矩形选框,油漆桶,喷枪等工具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会“渐变”和“添加文字”工具、制作简单的广告牌,了解渐变和添加文字工具的用途,学会制作图像的一般方法,从而总结归纳制作图画步骤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使用渐变,添加文字工具 教学难点: 了解制作图画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网络机房、视频文件等 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 展示图片——在校园中拍摄的系列绿化牌。 为了美化环境、提醒同学们不要乱踩塌花园草地,学校制作了类似的绿化牌。这节课我们用phtoshop中的绘图工具来制作这样的绿化牌。 二、作品分析 1、渐变背景:为了美化绿化牌的背景,用渐变工具填充;

2、文字效果:添加文字工具 三、操作步骤 1、设置颜色 把前景色设为银灰色,背景色设为深绿色。单击工具箱中的前景色,背景色色标,弹出“拾色器”时,选定一种颜色。 2、新建一幅空白图像 执行“文件—新建”命令,高度设为10厘米,宽度设为12厘米,分辨率设为72。 1、选定一个矩形区域 选择工具箱中的矩形选框工具,然后选定一个矩形区域。 4、选择工具箱中的油漆桶工具 单击“油漆桶工具”选项,选择油漆桶工具。 5、填充颜色 在选定的区域内单击,填充银灰色(前景色)。 操作提示:填充颜色时,操作有误或对填充色不满意,可以“ctrl+z”键撤消所作的操作。 6、取消选定区域 执行“选择—取消选择”命令,可以取消选定区域。 7、再选定一个矩形区域 利用矩形框工具来画出一个矩形区域。 8、选择画笔工具 选择画笔工具后,单击属性选项,设置“主直径”为10像素。 9、画矩形框的边框阴影 1)把前景色设为白色后,按住SHIFT键,依次单击选定区域的左下角、右下角、右上角,画出一条白色折线。 2)把前景色设为黑色后,按住SHIFT键,依次单击选定区域的右上角、左上角、坐下角,画出一条黑色的折线。 10、画支柱

田野考古规程

有关修订《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的说明 一 现行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在全面分析研究当时考古学的现状、学术发展方向以及学科环境的基础上制定的,1984年5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颁布试行。《规程》自颁布以来,得到普遍和认真的执行,对整齐各地田野考古工作的质量,总体提升中国考古学的田野考古水平,发挥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20年来,中国考古学得到极大发展,学科所处的客观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需要颁发执行一部适应新形势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有鉴于此,国家文物局研究决定对原《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进行修订,于2002年组织了《田野考古工作规程修订完善的前期研究》,进而于2005年春,将修订《规程》任务正式下达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自接到国家文物局项目委托书即日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立即组织力量,启动项目。根据计划,整个项目将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自接到委托书后至2005年9月,我们即组织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教师为主的相关人员对原《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及相关国家政策法规、有关田野考古工作规程修订完善的研究成果进行认真研讨,根据学科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从不同角度提出修改建议。在综合大家意见,并参考国外有关田野考古操作规程或操作手册的基础上,于2006年初形成《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正式条文部分的修订稿。 第二阶段,2006年1月至7月,将《规程》正文修订稿送国内各主要考古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广泛征求意见,同时报国家文物局审查。 第三阶段,在对《规程》正文修订稿广泛征求意见的同时,我们开始编写规程附录,至2007年暑期完成。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以下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1992年4月30日国务院批准,1992年5月5日国家文物局令第二号发布施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7号 4,《考古发掘管理办法》(报审稿),国家文物局 5,《田野考古奖励办法》,国家文物局 6,《优秀考古报告奖评奖励办法》,国家文物局 7,《田野考古学概论》,北京大学课程讲义 8,《田野考古学》,于海广等,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 9,《田野考古工作手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文物出版社1982年 10,《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克林.伦福如等著,(中译)文物出版社2004年 11,《地下文物发掘调查手册》,日本文化厅文物保护部,(中译),文物出版社1989年 12,《考古学调查研究ハンドブックス》,雄山阁出版株式会社,1984年(《考古学调

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重大发现之首

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重大发现之首 20世纪作为现代史的开端,考古学在这个阶段得到了重大的发展。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重大发现之首,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重大发现之首 殷墟博物苑位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小屯,因其坐落在“殷墟宫殿区”而命名,是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地,甲骨文发祥地,2001年3月,殷墟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首。2006 年7月13日,殷墟因具有全球突出普遍价值和良好的管理与展示,在第3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文物遗址 司母戊鼎 商代是中国青铜时代的第二个王朝,与世界上的其他文明古国相比较,殷墟的青铜文化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以青铜礼器为基础,发展成为一套以等级为核心的礼制制度,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这在世界青铜文明中是绝无仅有的,体现出独特的东方色彩。殷墟出土青铜器种类繁多,器形厚重,纹饰繁缛,铸造工艺高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其中尤以王陵遗址出土的司母戊大鼎最负盛名,大鼎高达133厘米,器口长79.2厘米,重量达875公斤,它是至今世界上发现最大的青铜器,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最高水平。原件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此鼎

造型庞大雄浑,纹饰精美细腻,通体以雷纹为底纹,饕餮纹、夔纹为主体装饰,给人以稳重、庄严而又神秘的感觉,是古代科技与艺术、雕塑与绘画的完美结合,是中国青铜器文化中的瑰宝,美术史上的璀璨明珠。 54号凹形遗址 54号基址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该基址濒临洹水西岸,整体呈凹字形,缺口向东。包括南、北、西三组基址,这些房基构成半封闭状的建筑群,面积达5000平方米,结构严谨,构思精巧,已具备了中国“四合院”的雏形。该基址也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宫殿宗庙区内发现的最重要的建筑基址。 殷墟车马坑 中国最早的车马遗迹 自1928年殷墟发掘以来,曾多次发现过商代车马坑。但由于受当时发掘技术的限制,都未能将坑中的木质车架清出。1953年在殷 墟首次成功清理出商代车子的残迹,搞清了车子的大体结构及部分构件的尺寸。殷墟发现并清理的多座车马坑以及道路遗存,展示了我国古代道路交通的基本雏形,对研究商代社会的阶级、等级关系、亲族制度、埋葬习俗及工艺水平等,都是极重要的研究资料。华夏幅员广袤,畜力车是古代先民陆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古文献中说夏代就发 明了车,但是至今未发现夏代车的遗存。殷墟考古发掘的殷代车马坑是华夏考古发现的畜力车最早的实物标本。由此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车的文明古国之一。殷代车马坑不仅展示了上古畜力

电脑绘画教案

1、认识神奇的画图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知道WindowsXP 系统中自带一个画图软件。 2. 掌握画图软件的进入与退出,并熟悉画图软件窗口的组成。 3. 熟练掌握窗口中各部分的操作方法。 4. 通过运用画笔软件绘制小鸡,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画笔软件各部分的 操作方法,同时激发学生对学习电脑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绘图软件的操作与应用。 曲线工具的运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画图”软件是windows98 操作系统中所附的绘图软件,利用它可以绘制简笔画、水彩画、插图或贺年片等。也可以绘制比较复杂的艺术图案;既可以在空白 的画稿上作画,也可以修改其他已有的画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win98 画图软件的操作与运用。 1、启动“画图”软件:讲解并演示启动“画图”软件的方法与操作步骤。 A. 单击“开始”按钮,打开“开始”菜单; B. 将鼠标指向“开始”菜单下的“程序”选项,打开“程序”菜单。 C. 将鼠标指向“程序”菜单中的附件选项,打开“附件”菜单。 D. 用鼠标单击“附件”菜单下的“画图”选项,启动画图程序。 2.讲解并演示画图软件的窗口组成: (1) 标题栏:它包含了画笔的标题和图画的命名。 (2)菜单栏:有六个下拉式菜单。 (3)工具箱:有许多绘图工具,绘画时任选一项工具。 (4)线宽框:改变每个工具的线条宽度。 (5) 调色板:左面是绘画时的前景色和背景色的显示框,右边有28 种颜色 供选择。 (6) 滚动条:上、下、左、右移动绘图区域。 (7)绘图区:在该区作图、绘画。 3. 讲解绘画工具的选择和应用:(边讲解边演示) (1) 剪切工具:裁剪工具:它可以定义形状自由的剪切块。 (2)选定工具:它可以定义一个矩形剪切块。

田野调查技术与方法汇总

田野调查技术与方法 一、调查的目的及其作用 简言之,田野考古调查就是运用一套适合本地情况的田野调查方法, 在有限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下发现更多的古代文化遗存,以利于更好地保 护和研究。 田野考古调查主要是指对古代遗存的地面勘察,其基本目的就是发现古代遗存,特别是那些由于年代久远而被掩埋于地下的遗址。 其作用可以分两个方面来说: 1、考古调查是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准备阶段 我们在发掘一个遗址之前一般先要对这个遗址的年代、性质及堆积的情况有所了解,有了一定的了解才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发掘方案,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对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同样,要对其采取保护措施,亦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调查是发掘和保护工作的准备阶段。 2、考古调查是考古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 考古调查不仅仅是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的一个准备阶段,也是考古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有些情况下既使不发掘,只要调查工作做得细致、深入,也同样能够解决一些学术问题,特别是在宏观上讨论一个地区内的遗址密度所反映的诸如人类共同体的规模,不同时期人类活动情况的变化,及某种文化和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等问题时,考古调查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考古调查和考古发掘相比较,其优点是工作周期短,工作面积大,耗费资金少,其不足之处则是在获取资料方面,远不如发掘所获那样丰富和系统,因此由其所揭示的问题的深度也有局限,诸如遗址的文化性质、形成过程及系统编年等问题的解决都还有赖于正式的田野发掘。所以考古调查和发掘是田野考古中互为补充的两种研究手段。 二、考古调查的对象和分类 1、考古调查的对象 考古调查的对象是古代人们遗留下来的物质遗存及其相关的各种现象,具体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A 遗址指古代人们从事生产、生活及各种社会活动,并以物质的形式保留下来的空间场所,是人们各种活动形成的遗迹,遗物的集合体,其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如居住址、城址、矿冶址、陶窑址、古战场、古道路、庙宇、石窟寺及墓葬等等。 B 遗迹主要是指在遗址中由一次短期的人工行为造成的、固定的物质遗存。这里所谓的短期行为当然不是指几小时或几天,而是指人们一次性内容连续的工作结果。由此产生的结果也可能经过了多次后期修整和扩 9

论南方宋墓的共性特征及其成因_吴敬-201401考古与文物

论南方宋墓的共性特征及其成因* 吴敬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吉林长春市130012) 关键词:南方地区宋代墓葬共性特征形成原因 摘要:秦岭—淮河沿线以南地区已报道了1000多座宋代墓葬,通过对这些墓葬的分类、统计和归纳,我们发现其在分布特点、区域特征及其形成原因上有着一定的共性规律。在分区上以河流山川为分界形成若干文化圈,在各文化圈中又受到了自然地理以及宋代社会、经济、宗教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宋代南方各地葬俗的共同特征,这是宋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南方地区宋代地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KEY WORDS:Southern China Song tombs Common characteristics Causes of formation ABSTRACT:Over1000Song tombs to the south of the Qinling Mountain-Huaihe River line have been found and published so far.Through classification and statistic analysis,this study generalizes and identifies several principles that can help explain their distributional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Regarding distributional pattern,these burials demonstrate cultural variations that can be grouped into several cultural zones divided by either river tributary or mountain.Meanwhile,each cultural zone also was impacted by natural geology and other social,economical,and religious factors in the Song Dynasty and thus shares certain similarities.These patterns basically follow the general historical trend during the Song era,and represent the characteristic of regional cultures of the Song Dynasty in Southern China. 中国的南方地区主要是指秦岭———淮河沿 线以南的广大地区,据本文统计,南方地区正式报道的宋代墓葬有1200多座,这些墓葬分布于现在的四川省、重庆市、陕西省南部、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中南部、江苏省中南部、浙江省、上海市、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海南省。 就历史分期而言,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宋代历史体现了宋金时期不因朝代更替而连续发展的延续性,就考古发现而言,这一分界以南和以北地区的宋代墓葬在文化面貌上存在着较大差异[1]。而且,历史学者的研究指出,宋代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有着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2]。因此无论是考古学材料还是历史学研究,都表明南方宋墓的文化面貌和发展过程有着自身的特点,本文将以南方地区正式报道的普通宋墓[3]为基础材料,结合历史学视角,探讨南方宋墓的共性特征。 一、南方宋墓共性特征的表现 南方宋墓可以划分为若干个文化区[4],但是南方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在区域内又有着很强的共性,这些共性既是南方宋墓区域特征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南方宋墓与北方宋墓的主要差异所在。 (一)区域划分原则 1.以考古材料为视角,南方不同地区宋代葬俗的流行范围遵循着一个原则,即具有相同或相近文化面貌的墓葬多以主要流域为中心,以山脉、丘陵、湖泊等自然地貌为天然屏障形成分布圈,多数地区没有遵循宋代行政区划的分界,因此南方宋墓的分区是文化特征与自然地理相结合所形成的人文地理区域。 2.相邻地区不同葬俗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了更大的葬俗分布范围,就目前材料而言, 59 考古与文物2014年第1期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南方地区宋代墓葬研究”(项目编号:12FKG007)阶段性成果。

中国考古学年表

中国考古学年表(1898~1984) 1898~1899 年安阳殷墟发现的甲骨文,引起金石学家注意。这是近代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俄国学士院派遣D.A.克列缅茨率领的探险队到新疆吐鲁番进行考古发掘,开帝国主义国家派人来中国盗掘并窃取文物的先例。1900 年敦煌石窟发现储存大量古代写本文书和其他文物的“藏经洞”。 1900~1901 年中国学者章太炎、梁启超等在自己的著作中,论及远古时代考古资料对历史研究的意义,介绍西方考古学家进行史前时期研究的情况;·英属印度政府派遣A.斯坦因率领的考察队,首次潜入中国西北地区活动,主要在新疆发掘尼雅遗址和丹丹乌里克遗址;·斯文赫定率领的瑞典考察队,在新疆罗布淖尔附近发现并发掘古楼兰遗址。 1902~1903 年德国考察队由A.格林韦德尔率领,第一次到新疆活动,在吐鲁番和库车调查发掘;·日本伊东忠太在华北地区进行古代建筑及云冈石窟的调查;·日本大谷考察队开始在新疆活动,这次主要调查克孜尔石窟和库木吐喇石窟,窃取了一部分壁画。 1903 年刘鹗编纂的第一部甲骨著录书《铁云藏龟》出版,孙诒让据以作《契文举例》,甲骨学的研究自此发端。 1904~1905 年德国考察队由 A.von 勒科克率领,第二次来新疆活动,在吐鲁番和哈密调查发掘。 1905 年日本鸟居龙藏,在被日军占领的旅大地区作过初步考古调查的基础上,深入整个辽东半岛以至东北的大部分地区活动,并进行发掘(延续到1909 年);·德国探险队由格林韦德尔和勒科克率领,第三次来新疆调查发掘,在库车、焉耆、吐鲁番、哈密等地活动,直至1907 年。三次窃取的文物,最重要的是克孜尔石窟和柏孜克里克石窟的大量壁画。 1906~1909 年斯坦因第二次来中国,继续在新疆发掘尼雅、丹丹乌里克遗址。后又发掘楼兰遗址、米兰遗址,以及敦煌附近出土简牍的汉代烽燧遗址,从敦煌石窟骗取大量写本文书和其他文物;法国中亚考察委员会派遣伯希和来西北活动,起初在新疆发掘巴楚和库车附近的遗址,并调查克孜尔、库木吐喇石窟,1908 年到达敦煌,骗取了写本文书中的精品约5000件;·日本大谷考察队派遣桔瑞超等来西北活动,开始在天山南北和吐鲁番调查,1909 年由楼兰遗址窃取李柏文书;·俄国П.К.科兹洛夫率领的考察队在内蒙古西部调查并发掘西夏到元代的黑城遗址;·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关野贞于1906~1907 年调查河南巩县和洛阳龙门的石窟,陕西的汉唐陵墓,以及山东的汉画像石;·法国学者E.┵.沙畹于1907 年调查陕西的汉唐陵墓、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四川汉阙、山东碑刻,以及通沟高句丽墓群。 1910~1912 年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滨田耕作在旅顺刁家屯等地进行汉墓的调查发掘;·桔瑞超于1910 年发掘楼兰遗址和阿斯塔那墓地。1912 年从敦煌石窟骗取一批写本文书。 1912 年法国传教士闵宣化调查内蒙古东部巴林左旗林东镇辽上京遗址。 1913 年罗振玉将所藏甲骨文汇编为《殷虚书契》出版。后又出版《殷虚书契菁华》(1914)、《殷虚书契后编》(1916)及《殷虚书契续编》(1933)。殷墟正式发掘前出土的甲骨资料,以此四书收录最多。 1913~1915 年斯坦因第三次来西北活动,除继续在新疆考察外,主要调查发掘了敦煌、酒泉和额济纳河流域的汉代烽燧遗址,西夏至元的黑城遗址,吉木萨尔的唐北庭都护府城址,以及吐鲁番的高昌古城和阿斯塔那墓地,再次窃取大批文物。 1914 年从此年起,法国传教士桑志华创办的天津北疆博物院,在黄河流域及白河沿岸开展古生物学和石器时代考古的调查工作;法国V.色伽兰等人调查陕西的秦汉陵墓、四川的汉代崖墓、石阙及广元千佛崖石窟。 1914~1915 年俄国人 C.Ф.奥尔登堡率领的考察队在敦煌进行测绘,并劫去第263 窟的壁画和一批写本文物。1917 年王国维发表《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考》及《殷周制度论》,对甲骨学研究有较大的推进。1918 年关野贞到河北、山西、河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广泛进行古代建筑、陵墓和佛教艺术方面的调查。1919 年桑志华在林西、赤峰一带发现若干新石器时代遗址。 1920 年桑志华在甘肃庆阳县北面的晚更新世黄土堆积中发现 3 件人工打制的石制品,这是第一次在中国土地上发现旧石器。 1921 年中国北洋政府聘任的矿政顾问、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约请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共同在北京周口店考察,发现龙骨山遗址,发掘出第一颗北京人牙齿化石;安特生发现河南渑池县仰韶村以彩陶为显著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并与师丹斯基、袁复礼共同进行首次发掘,由此提出“仰韶文化”的命名。同年,又发掘辽宁锦西县沙锅屯遗址;北京历史博物馆在河北巨鹿县发掘宋代故城遗址。 1922 年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设立考古学研究室,马衡任研究室主任兼导师;·日本常盘大定调查河北邯郸附近的南北响堂寺石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