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灾害植被恢复重建主要模式和技术措施

汶川地震灾害植被恢复重建主要模式和技术措施
汶川地震灾害植被恢复重建主要模式和技术措施

汶川地震灾害植被恢复重建主要模式和技术措施

发布时间:2008-07-14 15:46:22

一、封育模式及技术要点

在地震灾区,封育模式适宜在岷江干旱河谷和盆周山地的大滑坡面上实施,主要针对坡度大于45度的地段。由于这些地段坡度较大,土壤较少、作业较为困难,人工植苗造林恢复成本较高,适宜于封山育林,让其自然恢复。

(一)岷江干旱河谷区植被恢复封育模式

该区域一般在岷江河谷海拔2200米以下地区,由于地震灾害造成的滑坡、崩塌、泥石流,植被稀少,加之该区域降雨量较少,宜采用封山育林措施恢复植被。

主要措施为:严格划定封山禁牧、禁止樵采的区域范围,由县级人民政府发布封山育林公告,确立封育范围、期限和封禁措施,禁止人畜入内对其造成破坏。对立地条件适宜的地段可采用当地的灌木白刺花、蔷薇、三棵针等种子进行点播和撒播。播种前应进行催芽处理,播种时间一般在5月中旬。在毛沟或较大沟道的中下部,可按照顶底相照的原则垂直布设修筑水土保持谷坊,谷坊高度一般在5米以下。

(二)盆周山地封育治理模式

盆周山区由于地震造成了许多大滑坡面和坡度大于45度的松散堆积体,这些地段不宜人工作业。同时该区域降雨量较大,植物种类繁多,通过封山育林可尽快使这些地段的植被得到恢复。

主要措施为:划定封山育林区,禁止人畜入内,加强巡护和宣传。

在滑坡体上可用马尾松、马桑、悬钩子、麻栎等树种的种子进行点播或撒播。播种时间一般在种子采收后或第二年春季进行。在稳定性较差的滑坡体下部应建设拦挡库坝以稳定滑坡体,在滑坡体的上方可修建排水沟,减少上部流水对滑坡体的冲刷,稳定滑坡体。

(三)高山峡谷区封育治理模式

高山峡谷区封育治理模式适宜在海拔2200米以上暗针林叶地段实施。主要为地震造成的大滑坡面和坡度大于45度的滑坡体。该区域由于山高坡陡,人烟稀少,宜进行封山育林恢复植被。

主要措施:划定封山育林区,禁止人畜进入,加强巡护和宣传。在滑坡体上可用桦木和云杉种子进行混播。播种时间一般为5月底或6月初。

二、人工植苗造林模式及技术要点

人工植苗造林模式适宜于在地震造成的滑坡体、崩塌体,落石损毁林地、泥石流滩地和堰塞湖的淹没地等地段上实施。这些地段土壤条件较好,滑坡体相对稳定,通过人工植苗造林措施可尽快恢复植被。

(一)高山峡谷亚高山暗针叶林恢复重建模式

高山峡谷和盆周山地海拔大于2200米以区域,滑坡体坡度小于35度的堆积体、泥石流滩、落石和崩塌造成的损毁林地应尽快通过人工造林措施恢复植被,防止水土流失。

主要措施:树种选择,应以生长快、根系发达、深根性和根蘖性强、树冠浓密、耐干旱瘠薄,有一定经济价值的乔木、灌木和草类为主,如川西云杉、粗枝云杉、岷江云杉、槭树、白桦、青杨、山杨、沙棘等。可采用针阔混交,乔灌混交,建设针、阔,乔、灌、草相结

合的林草植被。

造林技术,首先是对林地进行清理,清除林地上的落石和倒木;整地为穴状。针叶树种的苗龄一般为4年;阔叶树种为1-2年的苗木上山造林;造林密度为110株/亩,春季造林为主。在土层较薄的地段,栽苗后应选用苔藓、死地被物、木片和枯枝落叶等覆盖穴面。

幼林抚育:“以扶苗培土、砍除杂灌”为主,阳坡或半阳坡的林地进行穴状刀抚;阴坡和半阴坡林地沿等高线带状刀抚。冷云杉等慢性树种和硬阔叶树一般应连续抚育5-7年,每年抚育1-2次;落叶松等速生树种和软阔树种应连续抚育3-5年,每年1-2次。

配套措施:在滑坡体下部应采用建拦挡库坝工程措施以稳定滑坡体。

(二)高山峡谷常绿阔叶林带植被恢复重建模式

该模式主要适宜于海拔1800-2200米高山峡谷区和盆周山地,坡度小于35度的滑坡体、泥石流滩、落石和崩塌造成的损毁林地,通过人工造林可使这些地段的植被能得到尽快恢复。

主要措施:树种选择,主要以生长快,根系发达,枯落物丰富的树种为主,如桦木、槭树、漆树、木姜子、山杨等乔木树种,杜鹃类、山茱萸、沙棘等灌木树种。

造林技术,首先是清除林地上的落石和倒木,均采用穴状整地,用1年生营养袋苗造林,密度100-130株/亩,春季造林为主。此外,桦木、槭树、木姜子等树种也可采用点播、撒播等方式直播造林。

幼林抚育,抚育以培土、扶苗为主。直播造林形成的幼林,抚育3-5年;植苗造林形成的林分抚育3-5年。

配套措施:对稳定性较差的滑坡体,在下部应采用建拦挡库坝等工程措施,以稳定滑坡体。

(三)盆周山地乔灌混合型植被恢复重建模式

该模式适宜于盆周西部海拔1800米以下,坡度小于35度的滑坡体、泥石流、堰塞湖、落石和崩塌造成的损毁林地。

主要措施:在树种选择上,结合本区域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可选择杉木、柳杉、水杉、台湾桤木、鹅掌楸、木荷、香樟、楠木、银杏、巨桉、竹类等具有较好生态效益,又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用材树种;也可选择核桃、银杏、板栗、山桐子等经济价值较高的经济林树种;藤草本植物可选择葛根、油麻藤、黑麦草、拟高梁等。这些树种可根据各地实际采用块状、带状混交等方式,混交比例一般为1:1

或2:1。

清林和整地,整地前应先将落石和倒木清除。穴状或带状整地。

造林技术,选用Ⅰ、Ⅱ级苗木植苗造林,针叶树株行距为2×2.5米、阔叶树为3×3米,品字型配置。经济林树种的造林密度一般控制在每亩50株左右。栽植时注意苗正根舒,适当深栽,分层覆土、压实。造林后用锄抚、刀抚相结合的方法,连续抚育3年,成林后进行封山育林。经济林要加强树体管理和水肥管理。

配套措施:在造林顺坡方向每隔50米挖一条截流沟,在冲沟内建谷坊,在滑坡体下部修建拦挡库坝。以防治水土流失。

(四)川中丘陵区植被恢复模式

该模式适宜于川中丘陵区由于地震灾害引起的滑坡、崩塌、泥石流滩等造成的损毁林地。

主要措施:树种选择及配置,主要造林树种有柏木、台湾桤木、桤木、巨桉、竹类、马桑和麻栎等。经济林木树种有核桃、枣、油橄榄、青花椒、葛根等。一般按1行桤木、3行柏木的混交比例或1行栎类、3行柏木,株间三角型配置。苗木要求为一、二级苗木。

造林技术,整地方式采用穴状或鱼鳞坑,一般在夏、秋进行。马桑和栎类在秋季直播造林,桤木、柏木春秋季植苗造林,随起随栽,提倡使用ABT生根粉等药剂对苗木浸根处理。适当深栽、塌实,浇足定根水。

抚育管护,每年4-5月份抚育1次,连续抚育3年,主要是培土、雍根、正苗、清除藤蔓,并对缺窝进行补植。

配套措施:对坡度较大的松散堆积体应进行栏挡库坝建设,以稳定滑坡体。

(五)通道绿化植被恢复重建模式

地震造成公路、铁路两旁大量的滑坡、崩塌地段,严重影响交通通道两旁的景观,应尽快采用生物措施加工程措施恢复植被。

主要措施:树种选择及配置,在公路、铁路主干线两侧的滑坡和崩塌地段建设生态型护路林。以固土并美化、香化的常绿树种为主。乔灌草或乔草结合、主体配置。主要观花植物有杜鹃、百合、山茶、樱花、木兰、桃、李等;观叶树种有桦木、银杏、日本落叶松、枫香、茱萸、丁香、石楠、领春木以及槭树等。具体树种视立地条件而定,三角型配置。

造林技术,在整地前首先进行林地清理,清除落石和倒木,整地采用穴状整地,四季均可进行。乔木树种苗一般要求苗高≥2-3米,

地径≥2厘米,灌木苗木则视具体情况而定。提倡使用ABT生根粉浸苗处理。

配套措施,对易塌方、滑坡的地段,要配筑护坡墙等保护措施,防止坡面跨塌。

三、人工直播造林模式及技术要点

适宜于在地震造成的滑坡体、崩塌体坡度25度-45度的损毁林地进行。

主要措施:树种选择,在地震灾区选择树种的主要依据是海拔高度。海拔2200米以上的区域,主要树种有冷杉、云杉、桦木、槭树类等;海拔1800-2200米的区域主要树种有桦木、槭树、木姜子等;海拔1800米以下的主要树种有华山松、马尾松、木荷、鹅掌楸等。

造林技术,人工直播主要是指点播和撒播两种方式。在点播或撒播前应首先清除滑坡体和崩塌体上的落石、倒木等。点播的密度原则为220穴/亩;撒播要控制用量,针叶树的用种量为250克/亩左右,阔叶树的用种量为100克/亩左右。具体用种量视树种而定。播种时间一般为各区域的生长季节初期。

经营管护,播种后封禁管护5-8年,明确专职护林员进行管护。播种当年秋季进行成苗调查。对漏播和缺苗地段,翌年进行补播;第5年进行林木保存率调查;第7-10年开展抚育间伐,调整林分密度。

四、自然保护区治理模式及技术要点

(一)自然保护区人工植苗造林和人工促进植被恢复模式

地震后产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导致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景观的连通性显著降低,景观的破碎程度显著增加。坡度在25

度以下受损生态系统地段,主要采用人工措施恢复植被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治理方法。

主要措施:

树种及其配套,在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禁止使用外来树种;在海拔1900~2400米地带,应营造混交林;可选择的乔木树种有辽东栎、青榨槭、白桦、灯台树、华西枫杨等,灌木树种为刺悬钩子、红花蔷薇、陇赛忍冬、冰川茶藨子、陕甘花楸、尖叶栒子、四川栒子、细尖栒子等,箭竹为华西箭竹、拐棍竹等;在2400~2900米地带,可选择油麦吊杉、粗枝云杉、岷江冷杉、青榨槭、五尖槭、川滇长尾槭、桦木、椴树及水青树等,灌木以陕甘花楸、四川栒子等为主,箭竹以缺苞箭竹为主;在海拔2900~3900米,以岷江冷杉、黄果冷杉、紫果云杉、粗枝云杉等为造林树种,灌木以陕甘花楸、四川栒子为主,箭竹以缺苞箭竹、紫箭竹为主。

开展林地清理,在人工造林恢复植被过程中,首先清理落石、倒木,尽量保留幼苗幼树,最大限度地维护生境原生性和空间异质性。

植苗造林及季节,乔木树种采用针叶苗木为3~5年生壮苗,造林密度2000株/公顷,阔叶苗木为2~3年生壮苗,造林密度1000~1500株/公顷。灌木可在雨季采用种子撒播。采用一年生箭竹苗植苗造林,造林密度1500~2000丛/公顷。造林季节为春季。

造林方式及配置,穴状整地,品字形配置,相邻两行的各株相对位置错开排列成品字形,或等腰三角形,行距和株距可相等,也可不相等,种植点位于等腰三角形的顶点。自然配置,在地震受损林地上随机、均匀地配置种植点,似天然林中的林木分布。

配套工程措施,夯实滑坡裂缝、修建排导工程、固持挡土、护坡工程等,防止雨水和山场径流直接入缝下渗,免受洪水、泥石流的冲刷,削缓斜坡,减少滑坡体上部重量,改善滑坡体的稳定性。

(二)自然保护区封山育林及人工直播恢复技术模式

地震后,形成了风化层深厚区、石灰岩区和陡坡区,该类地区风化层较厚且结构松散,裸岩面积大且垂直断裂明显,多形成45度以上大滑坡面,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极其困难。适宜进行封山育林和人工直播恢复,同时借助自然恢复力,完成其顺向演替,恢复群落的生物多样性、野生动物栖息地等生态功能。

(1)封山育林技术模式

主要技术措施,根据立地条件、封禁对象特征、封禁目的等,确定封禁类型,以小班为基本单位,划定封禁区,采用禁止采伐、砍柴、放牧、割草等封山技术措施,采用全封方式,实行常年封禁。在封禁区主要山口、沟口、沟流交叉点,主要交通路口等明显围界处,树立封禁保护标牌。根据封禁区范围大小和人、畜活动干扰程度,设专兼职护林员进行巡护。每个护林员管护面积一般为200~300公顷。

(2)人工直播造林恢复技术模式

主要技术措施,在正常气候条件下,播种期在四月中下旬~五月中下旬较为适宜。这段时间风速较小,具有种子发芽所需温度和水分,有利于提高直播成效。但还应根据当年近期气候预报综合分析确定适宜的播种期。在灌、竹丛为主的地段, 需进行植被处理,适宜人工直播造林的树种为油松、华山松、桦木、岷江柏等,华山松、油松用种量4.5~5.25公斤/公顷,桦木、岷江柏用种量2.0~3.0公斤/公顷。

(3)配套工程措施,在严重滑坡、堋塌地段,修建挡土、护坡工程等,防止滑坡体、碎石坠落。

(三)自然保护区生境廊道植被恢复重建技术模式

地震造成的山体垮塌、泥石流等导致野生生物生境连通性遭到破坏,也是多样性丧失的最重要原因,针对严重影响野生动物,特别是大熊猫取食、繁衍的生境廊道,采取人工重建或人工促进重建的方法恢复植物群落。

主要技术措施,应充分考虑珍稀野生动物生存繁衍的地理空间,遵循自然规律,采取以自然修复为主,辅以人工措施,补充及扩大保护区域,修复栖息地和廊道。

树种及其配置,禁止外来树种在自然保护区内使用,应选择生长快、根系发达、深根性及根蘖性强、树冠浓密、耐干旱瘠薄的乔木、灌木和草类,如川西云杉、岷江云杉、槭树、高山松、高山栎、紫果云杉、白桦、红桦、青杨、山杨、沙棘、高山柳、红杉等,采取针阔混交、乔灌混交等方式,构建针、阔、乔、灌、草结合的林草植被。箭竹为邛竹、紫箭竹、华西箭竹、拐棍竹等。

植苗造林及季节,针叶树种幼苗为3~5年生壮苗,造林密度2000株/公顷;阔叶树种幼苗为2~3年生壮苗,造林密度1000~1500株/公顷;一年生箭竹苗植苗或实生苗造林,造林密度为1500~2000丛/公顷;造林季节为春季。

造林方式及配置,穴状整地,春季造林为主的方法。在土层较薄的干燥地段,栽苗后应选用苔藓、死地被物、树枝树叶、木片等覆盖穴面。品字形配置,相邻两行的各株相对位置错开排列成品字形,或

等腰三角形,行距和株距可相等,也可不相等,种植点位于等腰三角形的顶点。自然配置,在造林地上随机、均匀地配置种植点,这种配置没有规整的株行距,似天然林中的林木分布。

幼林抚育,以“扶苗培土、砍除杂灌”为主,阳坡和半阳坡的林地进行穴状刀抚,割灌除草;阴坡和半阴坡林地沿高线带状刀抚。冷杉等慢性树种和硬阔叶树一般应连续抚育5-7年,每年抚育5-7次;落叶松等速生针叶树种和软阔叶树应抚育3-5年,每年1-2次。

在需补植地,进行穴状整地,并清除穴周围1平方米内的杂灌杂草,采用3~5年生冷云杉壮苗或2~3年桦木、山杨等阔叶树壮苗,进行补植。在需补播地,进行小穴整地,并清除穴周围1平方米内的杂灌杂草,每穴补播3~5颗种子。补植补播时间以春季为主。

配套工程措施:夯实滑坡裂缝、修建排导工程、固持挡土、护坡工程等。

汶川地震11周年的心得感想精选5篇

汶川地震11周年的心得感想精选5篇 2008年的5月12日,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记住的日子。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的8.0级特大地震……时间可以抚慰伤痛,却抚不去思念与记忆。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汶川地震11周年的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9汶川地震11周年心得 缅怀伤痛,是对生命应有的姿态,更是为了更好拥抱明天,砥砺前行。死者长已矣,生者或余悲。但愿逝者能忘却地震来临瞬间的惊悸;但愿生者谨记生命力量的坚韧与伟大、人间大爱的无私与朴实,珍惜当下,奋力前行。 十年前的汶川大地震,天崩地裂,山河倒转,到处都是残垣断壁。曾经秀丽的山川,变成了一片废墟,这里已经成了人间炼狱。撕心裂肺的哭喊,轻声无助的呢喃,响彻这片天地。很多家庭因此而伤痕累累,很多的人失去了至亲至爱的家人。这次大灾难,让人们铭记于心,也让人们学会了坚强。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国家的关心下,在全国人民援建下,大家团级一心众志成城,组成团队为灾区的重建工作而努力。近十年过去了新的新的汶川县城重新矗立而起,时间已经抚平了人们心里的创伤,当年因灾难继续向着自己梦想奋斗的人,已经成功的实现了理想。站在人生新的一个高度,在属于自己的路上前行,祝福他们。 2008.5.12,中国人永远难忘的日子。北川,那场强震中受灾最重的地区。即便山河破碎,中国人还是挺直了脊梁。或许我们在自然面前依旧渺小,但我们绝不屈服。众志成城,筑成了今天的新北川。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天崩地裂,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特大地震。如今,十年了,时间的沉淀或许可以抚慰伤痛,但那段想起便泛泪光的记忆,却不曾褪色。 汶川地震过去10年了,满屏的汶川记忆,一种集体痛感依旧在。失去亲情友情爱情同胞之情的烈度太大,时间装不下,躯体也装不下,这块大地上依然有心灵的余震。对逝者最好的纪念还是生者更幸福,否则悲伤只在表面流淌。只有家园更坚固,生灵更平安,才是真正的重建。祝福汶川,平安中国!

中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

中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 环境及社会安全保障政策筛选与评价框架 在使用中 2008年12月5日

中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 目录 2项目描述 (3) 3. 子项目的选择 (4) 4. 环境和社会问题的政策框架 (5) 5.解决环境和社会安全保障问题的方法 (6) 6.追溯报帐子项目的安全保障筛选和影响管理 (12) 8.能力建设 (13) 缩写和术语 CDC 社区疾病控制中心 DSP 大坝安全计划 EIA 环境影响评价 EMP 环境管理计划 EMCP 少数民族社区计划 ESSAF 环境及社会安全保障政策筛选与评价框架 GoC 中国政府 MCH 妇幼保健中心 MEP 环境保护部 OM 业务手册 PCR 物质文化资源 PMO 项目管理办公室 RAP 移民行动计划 SA 社会评价 TOR 工作任务大刚

1. 项目介绍及目标 1. 世界银行正在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提供金额为7.10亿美元的贷款用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WERP)。本项目支持中国政府在《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下文中简称“总体规划”)中确立的重建战略,本项目将出资进行地震灾后四川省和甘肃省基础设施、卫生和教育部门的重建和恢复工作1,并帮助两个省的汶川地震重灾区的长期可持续性经济恢复奠定基础。 2. 制订该环境及社会保障筛选和评价框架的目的是确保在所有世行贷款的活动中采取一切手段去避免和将环境和社会影响降至最低;对于那些不能避免的影响,将按照有关的中国法律法规和世行政策确认并制订和实施必要的削减措施。 3. 该环境及社会保障筛选和评价框架将作为项目业务手册的一部分,并在项目法律协定中索引。环境及社会保障筛选和评价框架包括正文和两个附件,它们建立了用于确定和管理由项目活动产生的潜在环境和社会影响的目标,程序,机构框架和实施安排。它也建立了公众参与和解决可能产生的公众申诉的机制,并涵盖了建议在所有子项目使用的特定的筛选工具。 4. 在业务手册中将为环境及社会保障筛选和评价框架补充相关的技术指导规范,用于为环境和社会筛选和评价提供指南,并为项目的环境和社会专家提供一套工具——包括为项目实施机构和世行工作的专家。这些指导规范包括项目能力建设所需的重要的材料,并将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进一步修改和更新,以便纳入获得的经验。 2项目描述 5. 本项目的目标是将关键基础设施、卫生和教育服务至少恢复到汶川地震前的水平;在减少地震和洪水灾害的脆弱性的同时,对服务设施进行适度扩建,并加强地方政府管理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的能力。 6.本项目由两大部分组成,分别位于四川省和甘肃省。项目重点是两省选定县市的基础设施和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恢复与重建;其中甘肃项目还包括教育服务机构的恢复与重建。在本项目中,把重点放在了基础设施、卫生和教育领域,因为这些领域的灾区恢复所带来的效益将能够改善市场进入的条件,以支持当地经济发展,并且实现更长期的医疗卫生和中小学教育目标。 7.在四川省,项目的基础设施部分将在绵阳、广元、巴中、南充和雅安5个市16个县资助重建与适度扩建所需的土建工程和货物。项目的医疗卫生部分将出资在绵阳、广元、巴中、南充、雅安、成都和德阳等7市21个县进行卫生服务重建和扩建所需的土建工程和货物。项目支持部分主要用于项目的培训、能力建设和工程成本。 1本项目出资的基础设施将主要位于城镇地区。

四川省什邡市汶川地震灾后重建

四川省什邡市汶川地震灾后重建 土地利用实施规划 什邡市人民政府编制 目录 序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部分.........................................................................................................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章灾区土地利用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灾区自然经济社会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地震灾害影响.................................................................................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规划目标、指导思想与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规划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规划范围和期限.............................................................................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指导思想和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重建用地规模与安排.......................................................................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过渡性安置用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永久性用地.....................................................................................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各类重建用地的总体布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城镇用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农村居民点用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工矿及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土地整理复垦计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土地整理复垦总体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土地整理复垦总体安排.................................................................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规划保障政策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灾后土地政策.................................................................................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保障灾后恢复重建用地指标,加快灾后重建.............................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简化审批程序,引导资金使用,加大对重建和生产的支持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部分......................................................................................................... 错误!未定义书签。《什邡市灾后重建土地利用实施规划》说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灾后重建用地的需求测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什邡市灾后重建用地布局说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关于土地整理复垦安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汶川灾后社区重建问题与对策DOC

汶川地震灾后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设途径探讨 韦克难 一、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对口援建的反思 震后,国家编制了灾区重建规划,四川省内纳入国家规划的项目为近3万个,概算总投资8613亿元。此外,中国中央政府还启动了对口援建工作,由指定的省(市)对口灾区各地区进行援建。总数在848亿。平均每个县在42亿以上。国内外通过各种形式支援灾区,捐赠款物总计达592.74亿元。(邓国胜,760亿)4285万多名党员共交纳“特殊党费”90.41亿元。 2008年6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方案》确定广东、江苏、上海、山东、浙江、北京、辽宁、河南、河北、山西、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天津、黑龙江、重庆、江西、吉林等19个省市立即组织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工作;各支援省市每年按照本省市上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来安排对口支援实物工作量。 (一)成绩 政治效益:(1)提升全社会对我国政治体制的信心;(2)锻炼和强化了各级行政系统的组织能力。 管理效益:使原先自发形成的错综复杂的各地支援局面变得清晰有序,有利于中央政府统筹把握对口支援大局,节省了大量的行政管理成本。 经济效益:(1)缓解了中央财政压力;(2)探索了财政横向转移支付模式。 社会效益:(1)为灾区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财力、物力和信息资源的支撑;(2)创造了地区之间长期合作交流的机制和条件。 综上所述,对口支援是贯彻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战略思想的伟大实践;对口支援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伟大创举;对口支援是增强中华民族大家庭凝聚力的伟大工程。 (二)对口支援工作中的问题 (1)在法律体系、实施机制上还存在不足和缺陷 一是法律法规与实施政策之间存在矛盾冲突。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十三条、第十五条规定,我国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编

汶川地震三台县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2008)

三台县汶川5.12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总 体 规 划

目录 序言 (1) 第一章规划背景 (2) 1.1 灾区经济社会概况 (2) 1.2 灾害损失基本状况 (3) 1.2.1 城镇和乡村 (3) 1.2.2 基础设施 (3) 1.2.3社会事业 (4) 1.2.4农业生产设施 (5) 1.2.5 工矿企业与服务业 (5) 1.2.6 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保护 (6) 1.2.7 政权设施 (6) 1.3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 (7) 1.3.1 地质构造 (7) 1.3.2 自然资源 (7) 1.3.3 环境状况 (7)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重建目标 (9) 2.1 指导思想 (9) 2.2 基本原则 (9) 2.3 重建目标 (10)

第三章恢复重建空间布局 (13) 3.1 北部恢复重建区 (13) 3.2 中部恢复重建区 (14) 3.3南部恢复重建区 (15) 第四章主要任务 (16) 4.1 城乡建设 (16) 4.1 .1城镇基础设施 (16) 4.1.2 城乡住房建设 (16) 4.2 基础设施建设 (19) 4.2.1 交通 (20) 4.2.2 能源 (20) 4.2.3 通信 (21) 4.2.4 水利 (21) 4.3 社会事业 (22) 4.3.1 教育 (22) 4.3.2 卫生 (23) 4.3.3 文化 (23) 4.3.4 体育 (24) 4.3.5 广播电视 (24) 4.3.6 人口和计划生育 (25)

4.3.7 社会福利 (25) 4.3.8 就业和社会保障 (25) 4.4 农业生产设施 (26) 4.4.1 调整优化村庄布局 (16) 4.4.2 完善农村生产居民点配套设施 (27) 4.4.3 加快恢复农业生产 (27) 4.5 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 (30) 4.5.1 优化工业布局 (30) 4.5.2 壮大四大支柱产业 (31) 4.5.3 做强作大工业园区 (32) 4.5.4 巩固发展旅游业 (32) 4.5.5 市场服务体系建设 (33) 4.6 生态整治和防灾减灾 (35) 4.6.1 加强地质灾害治理 (35) 4.6.2 尽快恢复生态环境 (35) 4.6.3 加快环境综合治理 (16) 4.6.4 健全防灾减灾系统 (16) 4.7 基层政权建设 (37) 第五章投资估算和资金来源 (38) 5.1 投资估算 (38)

512汶川地震文县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pdf

5?12汶川地震文县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强震波及文县,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严重损失。为加快灾后重建步 伐,尽快恢复全县经济社会正常秩序,根据《甘肃省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总体安排意见》和全市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精神和要求,结合文县灾情实际,特制定5?12汶川地震文县灾后恢复重建规划。 一、基本概况及灾情状况 (一)、基本概况 之间。 -33°20′36″文县地处甘肃最南端,位于东经104°16′16″ -105°27′29″ ,北纬32°35′43″ 西南与四川的青川县、平武县、九寨沟县毗邻,东南接陕西宁强,北邻甘南和陇南市武都区,全境东西长112公里,南北宽82.5公里。总土地面积499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2.05万亩,占总面积的 4.3%。全县辖20个乡镇,305个行政村、1305社、71962户,总人口25万,其中农村人口21.7万,居住着汉、藏、羌、回等7个民族。 “十五”期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 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产业抓特色,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 提前两年完成了“十五”计划期间各项预期目标,为“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7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86738万元,比“十五”末增长41.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0544万元,比“十五”末增长 1.26倍;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1099万元,比“十五”末增长67.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21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54元,比“十五”末分别增长33.9%、17.8%;2007年全县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市排位第5位,在全省排在第63位。 (二)受灾情况 5月12日14时28分,受四川汶川县8级特大强震波及,文县地震破坏烈度达9度,之后多次发生余震,对文县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房屋倒塌、通讯中断、桥梁、 公路坍塌、山体滑坡、设施损毁、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生活环境恶化。据灾情统计测算,经 省核查组确定,这次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83734.48万元,具体损失情况: 1、人员伤亡惨重。全县因地震死亡111人,受伤人员1454人,其中120人重伤。 2、大量民房无法居住。因灾受损民房76425户596745间11934900?O。其中:①倒塌及严重损毁房屋59093户46729间9345920?O,占当地居民户数的77.32%。②损坏房屋17332

纪念汶川大地震十周年朗诵

指缝太宽,光阴太瘦,时间总在我们不经意之间,悄悄流逝 转眼间,又到了“5.12”,一个让亿万国人哀恸的日子 十年,转眼之间就是十年 十年前的5月12日14时28分04秒,一场破坏力极强的大地震在东经103°42',北纬31°01'之间发生 从此,一个名叫“汶川”的地方让我们永生不忘 今天,再次踏上这片热土,记忆之门渐渐打开,我仿佛,与那场大灾中逝去的人们隔世相望…… “5.12”,哪怕是在往后每年的这一天都欣欣向荣,艳阳高照我仍旧会小心翼翼呼唤那个名字:“汶川” 生怕触痛这里的每一块岩石每一棵草木,惊醒它们身上的那陈年的旧伤 汶川!汶川! 记得那—— 顷刻间,地动山摇,江河阻断 顷刻间,飞沙走石,断壁残垣,曾经的美丽家园狼藉一片 顷刻间,家毁人亡,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被恶魔无情地推向深渊 顷刻间,壮丽河山,顿失清秀的容颜 所有的声音一齐呼唤—— 汶川!汶川! 三军用命,刻不容缓 心心相印,血肉相连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有力出力,有钱出钱 中央首长,亲临指挥 把握灾情,力挽狂澜 一场抗震救灾的战斗全面打响 救援队伍浩浩荡荡 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开赴灾区第一线 太阳底下,影子在地上折叠,透过重重阴影 是你划过蓝天躲藏在云朵背后的身影 从我这儿到你那儿,从全国各地到汶川 它牵动着在别处,或在天堂 那些陌生的亲人,那些记忆中的图画,那一刻全被夷成废墟成堆的泥土和瓦砾,压住了我们的呼吸 这个世界,他仿佛曾经来过 在河堤下,还荡漾他的微笑 现在,只有他们沉睡的面容 那些曾经庇护他们的家园

与被撕裂的心脏并排在春风里摇晃 那些妈妈亲手折叠的纸飞机 像一只鸟,从西到东,在从东到西 正拍打着忧伤的翅膀 这一刻,中国的耳膜在颤抖 在那个黑色春天的尾巴上 刻上国殇 一些东西倒下了:天空,山陵,建筑,那些来不及躲闪的人们一些东西站起来了:爱,信念,团结的力量,还有雨露和阳光从那一刻起 汶川,这两个滚烫的字瞬间传遍南北西东 如此让十三亿中华儿女挂肚牵肠 ?? 他用双手挖刨被砂石掩埋的同学 她最后一个撤出课堂 她在临死前仍旧不忘给孩子哺乳 他忍住痛失父母子女的悲伤转身投入救灾战场 他千里奔赴只为与灾民们一道抗震 他用扎实的专业知识,救死扶伤为生命导航 我的陌生的亲人,我的素未谋面的故乡 我的晚辈,我的父老

灾后恢复重建条例

灾后恢复重建条例 第一条为了保障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积极、稳妥恢复灾区群众正常的生活、生产、学习、工作条件,促进灾区经济社会的恢复和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自力更生、国家支持、社会帮扶的方针。 第三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受灾地区自力更生、生产自救与国家支持、对口支援相结合; (二)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三)就地恢复重建与异地新建相结合; (四)确保质量与注重效率相结合; (五)立足当前与兼顾长远相结合; (六)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相结合。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必要时成立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协调机构,组织协调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采取有效措施,共同做好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第五条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多种渠道筹集资金、物资,开展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国家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给予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和金融扶持,并积极提供物资、技术和人力等方面的支持。 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积极参与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支持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材料。

国家接受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提供的符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需要的援助。 第六条对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过渡性安置 第七条对地震灾区的受灾群众进行过渡性安置,应当根据地震灾区的实际情况,采取就地安置与异地安置,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政府安置与投亲靠友、自行安置相结合的方式。 政府对投亲靠友和采取其他方式自行安置的受灾群众给予适当补助。具体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第八条过渡性安置地点应当选在交通条件便利、方便受灾群众恢复生产和生活的区域,并避开地震活动断层和可能发生洪灾、山体滑坡和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雷击等灾害的区域以及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工厂、仓库。 实施过渡性安置应当占用废弃地、空旷地,尽量不占用或者少占用农田,并避免对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以及生态脆弱区域造成破坏。 第九条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条件,因地制宜,为灾区群众安排临时住所。临时住所可以采用帐篷、篷布房,有条件的也可以采用简易住房、活动板房。安排临时住所确实存在困难的,可以将学校操场和经安全鉴定的体育场馆等作为临时避难场所。 国家鼓励地震灾区农村居民自行筹建符合安全要求的临时住所,并予以补助。具体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条用于过渡性安置的物资应当保证质量安全。生产单位应当确保帐篷、篷布房的产品质量。建设单位、生产单位应当采用质量合格的建筑材料,确保简易住房、活动板房的安全质量和抗震性能。 第十一条过渡性安置地点应当配套建设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并按比例配备学校、医疗点、集中供水点、公共卫生间、垃圾收集点、日常用品供应点、少数民族特需品供应点以及必要的文化宣传设施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确保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 过渡性安置地点的规模应当适度,并安装必要的防雷设施和预留必要的消防应急通道,配备相应的消

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

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 通江县农村建设规划 一、县域概况: (一)地理位置: 通江县位于四川省巴中市东北部、米仓山东段南麓大巴山缺口处属川东北部秦巴山区腹地。东接达州万源市,南邻平昌县,西靠南江县和巴州区,北与陕西省南郑、西乡、镇巴、三县接壤。地理坐标为北纬31°49′16″~32°34′57″,东经106°59′01″~107°45′34″,属川陕两省交界的一个边远山区县,幅员面积4125.6平方公里。距5.12大地震震中汶川367公里。 (二)全县农村社会经济概况: 通江县辖14个镇,35个乡,524个村.其中诺江镇为县城所在地,建制镇沿两条交通干线呈均匀分布。通江县总人口截止2007年底73.5万人,19.97万户。其中农业人口63.20万人,非农业人口10.30万人;劳动力人口43.38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22.68万人,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3.87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6.83万人。 2007年通江县国民生产总值为34.42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1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5.4亿元,增长24.6%;第三产业12.6亿元,增长13.4%;城镇居民人均生产总值6870元,增长14.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12元,同比增长15.4%。(三)县域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分布情况:

1、交通运输 通江县地处四川东北部秦巴山区腹地,地理位置偏远,地势险要,交通不便。距成都620公里,距重庆450公里,达川市148公里,巴中市86公里。 通江县境内无铁路、水路、空路,仅靠公路运输。省道S201、S302贯穿全境,将县城内主要乡镇串联;11条县道以及24条乡道作为省道的延伸,形成树状及辐射状的交通网络。但公路等级较差,除2条省道属2、3级公路以外,其余乡道均属4级公路和等外公路,部分乡道路面较窄,路面条件较差。 2、县域供电现状 (1)电源 通江县电网担负向全县的49个乡镇、524个村、2868个社、10.3万户、73万多人的输配电任务,电网不但要保证人民的生活用电,还要满足所有生产单位的工农业 装机500千瓦的石牛咀水电站,输电线路采用6KV等级供电,线路总长5公里,通过全县人民近四十年的奋斗拼搏,电力发展建设已初具规模,已形成了发、供、用、建、管五统一,自成体系的地方电网。县电力公司现有装机容量12100千瓦,乡下小水电装机容量1780千瓦,合计装机容量13880千瓦。共有小型电站42座,装机91455Kw,其中装机500KW以上的有九浴溪电站(7500KW),铁佛刘家河(500KW),石牛咀(600KW),洪口鸽子摊(500KW)、沙溪大井坝(640KW)。至2006底全县建成小水电(厂)站1150处,总装机1157台,21505千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526号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已经2008年6月4日国务院第11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总理温家宝 二○○八年六月八日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积极、稳妥恢复灾区群众正常的生活、生产、学习、工作条件,促进灾区经济社会的恢复和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自力更生、国家支持、社会帮扶的方针。 第三条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受灾地区自力更生、生产自救与国家支持、对口支援相结合; (二)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三)就地恢复重建与异地新建相结合; (四)确保质量与注重效率相结合; (五)立足当前与兼顾长远相结合; (六)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相结合。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必要时成立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协调机构,组织协调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采取有效措施,共同做好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第五条 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多种渠道筹集资金、物资,开展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国家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给予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和金融扶持,并积极提供物资、技术和人力等方面的支持。 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积极参与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支持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材料。 国家接受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提供的符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需要的援助。 第六条 对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过渡性安置 第七条 对地震灾区的受灾群众进行过渡性安置,应当根据地震灾区的实际情况,采取就地安置与异地安置,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政府安置与投亲靠友、自行安置相结合的方式。 政府对投亲靠友和采取其他方式自行安置的受灾群众给予适当补助。具体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 第八条 过渡性安置地点应当选在交通条件便利、方便受灾群众恢复生产和生活的区域,并避开地震活动断层和可能发生洪灾、山体滑坡和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雷击等灾害的区域以及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工厂、仓库。 实施过渡性安置应当占用废弃地、空旷地,尽量不占用或者少占用农田,并避免对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以及生态脆弱区域造成破坏。

汶川震后十年感

汶川震后十年感 2008年5月12日下午,一场震中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境内的八级地震突然袭来,震感之强,撼动了大半个中国。这场地震成为全国人民尤其是四川人民心中难以抹平的一道伤疤。转瞬间步入了2018年,汶川地震过去了整整十周年,这十年来震区从一片废墟中重新焕发出新生,百姓坚强自救,开始面对新生活。 这场地震让我们看到了人间炼狱,然而闪耀着光辉的却是这场灾难中涌现的爱心、坚强、团结和奋斗。这次灾难使汶川遭到严重破坏,但是人性中最美好的真善美也在这次灾难中显露无疑:各界的爱心人士,大批的武警官兵在震后赶到现场展开了救援工作,每个人都期盼着,能够在废墟之下多解救一条生命,哪怕是有一丝希望,就永远不会放弃,他们坚信,只要人还在,就有重建家园的希望,总有一天,汶川会恢复以往青山绿水的模样。 在这次灾难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情”这个词的真正意义,在地震发生之后,亲情,爱情,友情都展现地淋漓尽致: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母亲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挡住了坍塌的房顶,把还包裹在襁褓之中的孩子紧紧地护在怀里,孩子在母亲的庇护下毫发无损,可是母亲,抱着孩子的双臂却已僵硬。 在这场灾难中,也让我看到了血浓于水的人间大爱,社会各界群众到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侨胞踊跃捐款捐物、奉献爱心;

从成都街头无数个献血点和医疗站前献血的人排成长队等待献血到成灌高速路上数百辆出租车拉着应急灯奔赴都江堰灾区---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特大地震灾害,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伟大民族精神得到了空前弘扬。 灾区人民的坚强也同样令人注目,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领导下,灾区人民放下心中的伤痛,迅速加入了灾后重建工作。十年后的今天,灾区积极响应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焕然一新。灾区群众建立各种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当地特色农业和旅游业,拓宽了就业渠道,也提高了自身收入。今天再次走入灾区,我们看到的满是无限的生机和当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汶川地震案例分析

《公共安全管理案例分析》 课程设计 学院:应急管理学院 班级:安管1203班 姓名:徐邦耘 学号:311219020320 2014.12

目录 1.案例简介 (3) 2.防灾减灾 (3) 2.1建筑物抗震能力较差 (3) 2.2群众应对地震能力较差 (4) 3.应急准备 (4) 3.1地震应急预案未能落到实处 (4) 3.2应急准备资源不足 (4) 4.决策过程 (4) 4.1始终把拯救生命放在第一位 (4) 5.处置行动 (5) 5.1事态界定 (5) 5.2响应迅速 (5) 5.3采用心理干预 (5) 5.4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5) 5.5军警结合,专业救援到位 (5) 6.信息管理 (6) 6.1信息透明,发布及时 (6) 6.2多种传播媒介综合运转,联合作战 (6) 7.恢复重建 (6) 7.1国家高度重视恢复重建工作 (6) 7.2恢复速度迅速 (7) 8.结果与影响 (7) 8.1造成巨大的损失 (7) 8.2提高人民防灾意识 (7)

汶川地震案例分析 摘要: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严重的财产损失。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快速响应,积极救灾。汶川地震可谓是我国现代该类灾害的代表性案例,本文将从该案例的防灾减灾、应急准备、决策过程、处置行动、信息管理、部门合作与冲突、恢复重建以及结果与影响方面剖析该案例的整个应对过程。 关键词:汶川地震案例分析 Abstract:May 12, 2008 Wenchuan County of Sichuan Province, Richter 8.0 earthquake, causing a large number of casualties and serious property damage. After the incident,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of the rapid response, positive relief. Earthquake can be described as a representative case of such disasters of modern paper from the cas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preparedness, decision-making process, the disposal acti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re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and impact case entire response process. Key words: Wenchuan Earthquake Case Analysis 1.案例简介 汶川大地震,也称2008年四川大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震中位于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与漩口镇交界处,四川省省会成都市西北偏西方向92千米处。根据中国地震局的数据,此次地震的面波震级达里氏8.0级,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千米。地震烈度可能达到11度。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北至辽宁,东至上海,南至香港、澳门、泰国、越南,西至巴基斯坦均有震感。 截至2008年9月18日12时,汶川大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惨重的一次。 2.防灾减灾 2.1建筑物抗震能力较差 汶川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来说较为落后,建筑物大多都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建筑物,当时预制空心楼板中大量使用冷拔低碳钢丝构件的房屋,以及在农村建房中大量使用“干打垒”等土筑墙形式,用泥、砂或糯米浆为主要粘结材料的房屋,其整体性和抗震性均差,对于里氏8.0级的地震无力抵抗,在农村房屋基本全部倒塌,城市大部分建筑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在这次地震中倒塌房屋536.25万间,损坏房屋2142.66万间。

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报告—重建

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报告—都江堰模式 受汶川大地震影响,都江堰市大面积受灾,两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海市对口援助下,都江堰的灾后重建工作进展顺利。都江堰以科学规划为前提,以优先解决民生问题为基点,以产业重建、城镇重建、农房重建、生态重建等为重点,积极探索都江堰重建新模式。 一、城镇重建——“壹街区”模式 大地震导致都江堰城镇受灾严重,大量房屋损毁,灾后重建的第一重任就是要着力解决都江堰受灾市民的安臵问题。在城镇住房重建中,融入援建市的建筑风貌和当地特色,是都江堰灾后城镇住房重建的一大亮点。为了城镇灾后的可持续发展,都江堰积极探索“新市镇”城市发展机制,使灾后重建从单一城市功能的应急恢复向系统提升转变。此外,在重建过程中,都江堰注重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促进产业的发展和提升,带给灾民切实的利益。以“壹街区”为例: (一)建筑特色——“川西风貌+上海风情”

“壹街区”是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第一个功能完整的成街区建设项目,社区内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功能完善,是一个集川西风貌、上海风情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区。按照“一街区、一家人”的理念,“壹街区”的设计规划融入上海元素,条条小巷纵横交错,住房建设相对集中,建筑风貌体现上海特有的“弄堂”风情。 (二)命名特色 “壹街区”的命名很有特色,它不仅包含着都江堰人民对援建者的感恩之心,更是传递着新的文化理念和突出其综合功能,让人耳目一新。据悉,当初在为该项目命名时,都江堰为了感恩上海援建、铭记援建者的恩情,提出叫“上海花园”、“上海城”或“上海村”。但被上海援建者拒绝:“援建不是恩惠,这个项目应该传递出更新的理念,拥有更响亮的名字。”而且该项目拥有开放式的特点,无线网络将覆盖于整个区域内,所以“壹街区”也是“E街区”。 (三)功能提升——综合性城区 为了提升都江堰城区的可持续发展力,“壹街区”建设项目通过对口援建、联建等共同参与重建的新模式,形成功

2018年汶川大地震死难者十周年祭

2018年汶川大地震死难者十周年祭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2018年汶川大地震死难者十周年祭,有需要的小伙伴一起来参考一下吧,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下面大家参考! 汶川大地震死难者十周年祭 宝塔山人 二〇一八年五月十二日 今天是二〇一八年五月十二日!一个中国人民永远难忘的日子!! 十年前的今天,一次毁灭性的大地震发生在我国西南的四川省汶川县。这场建国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造成人遇难,人受伤,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人民币。电光石火,已是十年。十年前的那场地震造成的惨像依然历历在目,令人难忘啊!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04秒,土牛翻身,这一动作仅持续了两分钟。顿时,大地震颤,山崩地裂,原本的绿水青山,瞬间成为断壁残垣。顷刻间,美丽的大好河山变得满目疮痍,一片狼藉,哀鸿遍野。 废墟中的受灾者既令人心痛,又令人感动。被坍塌的建筑物和滚落的山石砸伤的幸存者眼巴巴地在废墟中翘首以盼,望眼欲穿,期盼着有人立马来救援。那位21岁的女教

师向倩伏在课桌上,把三名学生呵护在自己的身下,可是死神还是夺去了她们的生命;那位用生命诠释“人生的价值”的中学政治课老师谭千秋,他正在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就在他刚讲完课,地震发生了,谭老师向学生大喊:赶紧趴到桌子下面!待救援队伍发现他时,他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名学生,学生获救了,谭老师却不幸遇难;正在吃饭的一位母亲,在地震来袭的瞬间,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身旁的女儿,连手中的筷子都没来得及丢掉,无情的地震夺走了母女俩的宝贵生命;喂奶的年轻妈妈在房屋坍塌下来之际,双腿跪地伏在地上,宁愿让楼板砸在自己的身上,还用自己的身体保护着孩子;那位背负塌下来的楼板,用自己身体护着几个月大的儿子的母亲,在生命垂危之际,还用手机给自己孩子留言,希望孩子如果能活着出去的话,一定要坚强地活下去;那几名被埋在废墟之下的中学生,在与死神的抗争中,他们团结互助,相互鼓励,不轻言弃,一直坚持到被成功救出;被埋124小时奇迹生还者,卞刚芬,经过消防官兵近两天的努力,成功获救,被救出时,她意识清醒,还对周围的人说着“感谢”。 这些老师和母亲为了孩子,自己选择了死,而把生的希望留给孩子。这是多么伟大的师爱和母爱啊!那几个学生,在危难之际,发扬高尚的团结互助精神,战胜了死神,难能可贵啊!那位叫卞刚芬的女孩,热爱生命,以顽强的意志与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成果及启示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8.0级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灾害损失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导致数万同胞在灾害中不幸遇难,数百万家庭失去世代生活的家园,数十年辛勤劳动积累的财富毁于一旦。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面对受灾面积广大、受灾人口众多、自然条件复杂、基础设施损毁严重的困难局面,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异常繁重,工作充满挑战。 为有力、有序、有效地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尽快恢复灾区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重建美好家园,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指导性文件,特别是2008年9月19日国务院出台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明确了灾后重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重建目标等内容,并将完成重建目标的时间确定为“3年左右”,使灾后恢复重建正式进入实质性阶段。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明确规定,灾后恢复重建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重建。优先恢复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尽快恢复生产条件,合理调整城镇乡村、基础设施和生产力的布局,逐步恢复生态环境。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灾区各级政府为主导、广大干部群众为主体,在国家、各地区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精心组织、精心规划、精心实施,又好又快地重建家园。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确定的主要重建目标是:实现“六有”目标,即“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区“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 灾后恢复重建的伟大实践,再次奏响民族精神的时代强音。 这强音,源自灾区人民自立自强的不屈奋斗。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委、兄弟省区市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在国际社会和港澳特区的友好援助下,灾区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开展了一场艰苦卓绝的灾后重建斗争。不等不靠不要,调整结构、“发展起跳”……他们用自己的双手重绘家乡的秀美山川。物质重建、文化重兴、社会重构,不到两年的时间,灾区人民寻求“跨越”的坚韧努力,让伤痕累累的灾区大地,在特大地震灾难打击下顽强崛起,在国际金融危机袭来时坚强挺立。 这强音,源自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大支撑。在这样一个受灾面积广大、受灾人口众多、自然条件复杂的地区进行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繁重,挑战艰巨。“加大力度,加快速度,攻坚克难”,“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这样的信念背后始终伴随着中南海凝重自信的目光。四川、甘肃、陕西灾区市县重建资金投入,相当于以往几十年建设资金投入的总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亿万人民同心协力,各地的援建者不畏艰辛,与灾区人民携手拼搏重筑家园。在巨大天灾面前,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改革开放积累的强大综合国力,汇集成震撼世界的“中国力量”,谱写了自强不息的民族强音。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在灾区重建的伟大实践中得到了更为集中的体现。它发展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升华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种精神将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奔涌流淌、生生不息,成为我们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在党和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援助下,各个受灾地区的重建工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果,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这一切。 北川老县城:遍地的瓦砾、倾斜的楼房、崩塌的山体,一片寂静。 23公里外的安昌河畔,北川新县城:37米多高的北川新县城第一高建筑羌族碉楼已经封顶,静静地俯视着脚下已经竣工的3000多套安居房。这个月,老县城1万多居民将告别板房喜迁新居。 黄泥墙、木板门、红灯笼、青砖瓦,具有浓郁羌族风情的建筑依山势高低错落分布在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