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的习题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的习题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的习题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的习题

一、单项选择

1.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

A.事物在运动变化发展中的联系

B.事物之间的联系

C.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

D.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鸿雁出塞北,举止万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这表明

A.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B.事物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C.事物运动是永恒的

D.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3.物质、运动、规律三者之间的联系是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D.世界是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规律是客观的

4.下列对规律客观性的理解错误的是

A.人们不能违背规律

B.规律的存在和发挥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规律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D.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二、不定项选择

1.下列选项中,属于规律的联系是()

A.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的联系

B.每斤鱼昨天2元与今天3元的联系

C.月亮绕地球转,地球绕太阳转

D.小王五点起床与八点上班的联系

2.“守株待兔”违背的哲学道理是()

A.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的联系

B.规律是事物之间的所有联系

C.规律具有必然性

D.规律具有多样性

3.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白天晚上昼夜循环,是事物的现象,而不是规律。因为()

A.规律是现象中稳定的、深刻的东西,它深藏在事物内部

B.规律是事物运动中的本质联系

C.只要有联系,就能构成事物发展的规律

D.规律和现象之间没有联系

4.中学生的成长受生理规律、学习规律和思维规律的制约。《中学生守则》同样要求中学生必须遵守。这是因为()

A.“守则”是依据规律制定的

B.规律是符合“守则”要求的

C.规律与“守则”都是客观的

D.“守则”决定于规律并利用了规律

5.下列关于物质、运动、规律三者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物质是运动的,规律是运动的高级形式

B.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运动表现着规律的作用

D.凡是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凡是规律都是以物质为主体的运动的规律

三、材料解析:

1.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的体力、情绪、智力三种节律的盛衰波动都是有周期的。人自出生之日起,三节律就同生命节律一样开始运行,按照正弦律一直延续到死亡。

这个发现说明了哪些哲学观点?

2.材料一:日月星辰总是按一定轨道运转;电子总是按照一定秩序排布在原子核外,绕原子核运转。

材料二:大雁冬天南飞,春天北返,青蛙冬眠春晓,南北极动物按季节换毛。

材料三:人类社会的运动要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以及社

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社会主义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

(1)三个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2)三个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3)谈谈你对回答问题(2)时所得出的结论的理解。

四、辨析:

规律就是规则。

参考答案:

一、1.D 2.B 3.C 4.B

二、1.AC 2.AC 3.AB 4.AD 5.BCD

三、1.(1)这个发现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但是,事物的变化、发展不是杂乱无章、毫无秩序的,而是有着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都有其无法违背的客观规律。人体和其他事物一样,都有其运动的规律。人的体力、情绪、智力三种节律的盛衰波动都有一定的规律。

(2)这个发现还说明,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够发现和认识规律。规律总要通过各种具体现象表现出来,人们能够运用抽象思维能力,对大量的具体现象进行概括和总结,发现、认识其中的规律,材料中科学家的研究结果,正是人们能够发现规律的具体表现。

2.(1)材料一说明自然界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材料二说明生物的运动遵循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规律;材料三说明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是受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支配的。

(2)三个材料具体内容虽然不同,但共同说明了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有自身的规律。

(3)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第一,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联系,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于事物的。第二,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本质联系,不是现象的联系。第三,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而不是偶然联系。

四、规律和规则不是一回事,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规则是根据人们的需要或阶级的意志制定出来的,是主观的,属于人的意识范围。人们可以制定、修改、废除规则。

(2)联系:正确的规则就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人们遵守正确的规则是尊重客观规律的表现。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高二《生活与哲学》第四课《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广州一中政治科梁燕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运动的含义;(2)静止的含义;(3)规律的含义;(4)运动是有规律的;(5)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3)规律的客观性 ◇分析 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在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的基础上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二、【重点、难点】: (1)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2)准确把握规律的含义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全面理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四、【教学方法】: (1)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规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目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哪些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 (3)使用多媒体(主要是电脑)辅助教学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板书) 导入:展示图片(包括宇宙运动、分子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等图片)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通过图片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板书)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1)哲学上“运动”是什么含义 (2)想一想,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学生看书回答。◇教师归纳板书: 1、运动的概念——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板书) 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第二课第三节第一框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教案

高二第二课第三节第一框《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使学生懂得规律的科学含义,正确理解规律的共同特征,引导学生必须把客观规律和社会生活中常见的规则、规定和法律条文区分开来。 2.能力方面: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认识能力。通过对各类规律共性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在概念的比较学习中,锻炼学生的比较能力。 3.觉悟方面: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通过社会规律的学习,了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坚定学生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教学重点: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规律的概念 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教学法等综合运用。 教学设计: 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具体的事例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归纳,上升为抽象的哲学道理,注重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了解了物质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错综复杂的。那么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不是意味着物质运动是杂乱无章的、无规律可循的?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探讨第三节的内容。 让我们在来看一个大家熟悉的例子: 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对1682年出现的彗星进行了研究和计算指出:这一彗星是以76年左右的时间为一周期,沿着一个扁长的椭圆轨道绕日而行。而且正如哈雷所言,76年后,彗星又光临了地球。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二、讲授新课: 第三节按客观规律办事(板书) 一、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大家快速阅读教材72—73页第4自然段的内容,看看这部分教材讲了些什么内容。 学生阅读后,出示小黑板;(显示以下内容) 项目表明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联系 日、月、星、辰按一定的轨道运转 电流变化必然引起磁场运动 无机自然界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磁场变化引起感应电流的产生 大雁冬天南飞,春天北返 生物的运动变化也是有规律的 青蛙冬眠春晓, 南北极动物换季节换毛 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要按生产关系要适应生 产力的规律进行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有规律的

机械设计基础习题答案第4章

4-1试述凸轮机构的工作过程? 答:1.推程凸轮转过推程运动角δt。从动件在推程做功,称为工作行程。 2.静止在最远点凸轮继续转动,从动件停留在远离凸轮轴心的位置,称为远休止,凸轮转过远休止角。 3.回程凸轮继续转动,从动件在其重力或弹簧力作用下由最远点回到最近点,这一行程称为回程,凸轮转过回程运动角。从动件在回程中不作功,称为空回行程。 4.静止在最远点凸轮继续转动,从动件停留在离凸轮轴心最近位置A,称为近休止,凸轮转过近休止角。 4-2 凸轮机构常用的从动件运动规律中,哪些产生刚性冲击?哪些产生柔性冲击?如何选择? 答:等速运动规律产生刚性冲击,这种运动规律不宜单独使用。 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和简谐运动规律产生柔性冲击,这种运动规律适用于中速凸轮机构。 4-3 已知凸轮机构从动件的运动规律,如表题4-3所示,绘制从动件的位移线图。解:1.将横坐标代表δh的线段分为若干等份,等分点为3、4、5、6、7、8、9、10。 2.在δh/2处作横坐标的垂线,按一定比例取升程h,将h也分成与横坐标相同的等份,等分点为、3'、4'、5'、6'、7'、8'、9'、10'。 3.分别由始点和终点向3'、4'、5'、6'、7'、8'、9'、10'联斜线,这些斜线与横坐标各等分点的垂线的交点,即为位移线图的点。 4.将这些交点连成圆滑的曲线,即得位移线图。 4-4 已知从动件位移线图如图,设计一对心直动尖顶从动件盘形凸轮的轮廓曲线。已知其基圆半径r min=40 mm,凸轮顺时针转动。 解:1.选取适当的比例尺υ,以r min为半径作基圆。基圆与导路的交点B0为从动件尖顶的起始位置。 2.在基圆上,自开始沿的相反方向依次取推程运动角β1、远休止角β'、回程运动角β及近休止角β'',并将β1和β2各分成与位移线图对应的若干等分,得基圆上各点B‘1、2 B‘2、B‘3…。连接各径向线O B‘1、O B‘2…得到从动件导路反转后的位置。

高二政治教案: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原理

高二政治教案: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原理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 【分析】规律是一种联系,但不是所有的联系都是规律。因为: (1)既然它是事物本身所固的,所以规律具本质性的特点。可见规律是”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 (2)既然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它具必然性的特点,是事物发展确定不移、必然如此的趋势。 (3)既然规律是稳定的联系,所以它具稳定性、重复性、普遍性的特点。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必然会重复出现。可见,稳定性就是规律的重复性,而稳定性、重复性也表明了它的普遍性。 (4)从本质性、必然性、稳定性可以推出,规律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确定不移的秩序,所以它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把握规律概念做到以下几点: ①哲学上讲的规律不同于具体学科的规律。它们是共性和

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②规律不等于它的现象。规律不是外露于事物表面,而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之中并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人们能通过现象发现、认识规律。 ③规律不同于规则。两者的区别表现在: a.二者的含义不同,规则是照人们需要而制定的,大家共同遵守的具体规定。 b.二者性质不同。规律是客观的,在人意识之外独立存在,人们不能创造、消灭或改造它。而规则是主观的,它依人们的主观需要为转移,人们可以制定、废除和修改它。两者联系表现在:正确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④定律不是规律。定律是指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联系。规律是定律的内容,定律是某种客观规律的主观映象。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可以从上述①③去理解。

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

《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事物运动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了解人的主观能动性含义,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原因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方法。 (2)明确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能够正确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引导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 (1)规律的客观性 (2)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难点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推演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1、基本内容: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有其无法违背的客观规律的,并且规律是客观的。 (1)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无论是无机物,还是有机物,无论是生物,还是非生物其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2)人类社会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的支配下,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 (3)人类认识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发展,就是人类认识发展的道路和规律。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2、基本方法: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二、规律的含义及其特征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规律的特性:固有联系、本质联系、必然联系 3、 (1)、关于规律的特性: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联系,而不是人的主观意识赋予的联系,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隐藏在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本质联系,而不是浮现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变化发展中的确定不移联系,而不是偶然的不确定的联系。 (2)关于规律的概念和各种具体规律的区别和联系。区别:各种具体规律只是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中某一领域、某一方面起作用的规律。哲学上所讲的规律,是各种具体规律的共性;联系:哲学上所讲的规律是对各种具体规律共同特性的概括和总结,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把握规律和现象的区别和联系。区别: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联系,现象是事物外部的表面的联系;联系:规律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是规律的表现形式,人们以通过现象揭示事物运动的规律。 (4)把握规律和规则的区别和联系。区别:规律是客观的,属于物质范畴,规则是主观的,属于意识范畴;联系:正确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而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三、规律客观性 1、基本内容:规律的客观性,指的是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是客观的,意味着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 可抗拒性。 2、基本方法: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只有以认识的自然、社会规律为基础,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获得成功。 3、正确理解规律的客观性: (1)规律是客观的,是指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包括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不能误解为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运动是有规律的》教学设计

《运动是有规律的》教学设计 课 件www.5yk https://www.360docs.net/doc/ad8923654.html,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识记规律的含义,规律的两个特征 辨析实例,说明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 培养学生在对生活实例的分析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归纳观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能力培养目标,分层次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置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在对生活现象的解析中,加深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澄清对规律认识的几个误区,懂得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

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自觉地按客观规律办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2、教学难点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如何掌握并运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沈括 问题:这句名言说明了什么?(学生思考回答) 师:很好,这说明世间万物运动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运动是有规律的》 多媒体打出课题:4.2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讲授新课: 师: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我们就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做一下判断。

打出: 判断:哪些属于规律? A、红灯停,绿灯行 B、生物体的新陈代谢规律 c、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讨论回答 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规律都是事物发展过程本身所固有的联系,不是主观赋予不是上帝创造判断:下面哪些是规律? E、四季更替 F、昼夜循环 G、价值规律 H、苹果落地 生:讨论回答 师:规律都是事物运动中的本质联系,不是表面的、现象的、外在的 出示漫画: 我看到了苹果落地,为什么没有看到引力? 问题:这幅漫画给你什么启示? 判断哪些是规律? I、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教案

高中思想政治二年级上次第二课第三节第一框题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掌握规律的含义;懂得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明确规律和规律的表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理解规律与规则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能力目标: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认识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锻炼学生的比较能力。 3.觉悟目标: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从而坚定学生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教学重点 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 规律的含义 教学方法 对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提出观点——展示材料——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对教学难点则采用讲读法:提出问题——学生阅读——解决问题——教师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与教有机统一。 教学手段 多媒体 设计思想 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具体的事例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归纳,上升为抽象的哲学道理,注重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想先问问大家,有没有听过那英的《雾里看花》这首歌?[生]听过(没听过)。 [师]想必听过的同学对歌中的歌词还有印象吧?有一句是这样唱的: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世界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那么老师就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了,这句歌词所表达的一种苦恼是什么? [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看不清楚这个世界…… [师]的确,我们可以看出,这句歌词所表达的意思,是没有办法我这个世界看清楚。好像歌中唱的世界是杂乱无章,毫无秩序的。难道我们所处的世界真的是这样的吗? [生]不是! [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这个世界应该是怎样的?我们就通过今天的课程来擦亮我们的双眼,看看我们现在身处的这个世界。在第二节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不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类认识,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但这个过程到底是毫无秩序、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二课第三节第一框题的学习: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讲授新课】 [师]我们一起看一下大屏幕。 (多媒体显示) 自然界:太阳系运行模式图人类社会: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人类认识(我党指导思想的发展历程):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建党初期七大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十五大十六大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复习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 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学习目标定位】 框题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 价值观目标识记理解分析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1、运动的 含义 2、静止的 含义 3、规律的 含义和特征 1、物质 与运动的关 系 2、运动 与静止的关 系 3、按客 观规律办事 的必要性和 重要性 联系现 实生活中违 背规律办事 受到惩罚的 事例,分析说 明规律的客 观性及其意 义 1、培养运用基 本知识分析现实问 题的能力。 2、培养应用能 力。意识到规律的 客观性,主动认识 利用规律,按规律 办事 通过学习,强 化规律的客观性和 普遍性意识,在认 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时,按规律办事 【课前预习填空】 1.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和。(2)运动是物质的和;运动是的运动,物质是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离开物质谈运动,是。 2.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 (3)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静止,是指的特殊状态,主要有连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物体在没有进行某种特殊运动。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 (4)静止是运动的;物质世界是和的统一。 (5)承认静止否认运动是,承认运动否认静止是。 3.人和客观规律的关系 (6)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的、的、的联系。

(7)规律具有 和 性。 (8)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 ,而不能违背规律。 (9)人可以在 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改造 ,造福人类。 【复习笔记整理】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2.运动是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 3.自觉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4.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课堂学习重点】 1. 什么是运动? (1)运动的概念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物质观。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运动观。 2.什么是静止? (1)静止的概念: 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它有两方面含义: 一是指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是指事物相对于一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否认运动会导致什么错误?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什么错误? 只承认静止而否定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3.什么是规律? (1)规律的概念: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运动是有规律的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课件教案

案例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蔡晶晶 一、播放片头(按循环再次播放,按退出进入课程学习) 二、新课内容: 解说:从画面中可以看出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是有规律的。 提问:现实生活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的呢?(学生讨论后教师导入)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播放“磁铁磁场运动图”(鼠标单击可循环播放) 解说:磁铁的磁场和电流的磁场一样,都是由电荷运动产生的。 结论:磁场等物理运动是有规律的。 单击左下角箭头按钮播放下一个“水分子运动图”,说明水分子运动始终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组成的。 单击右下角“下一个”按钮,播放“电解水实验演示”动画,说明水电解始终生成氢气和氧气,按固有的位置运动。 结论:水分子等化学运动是有规律的。 单击箭头按钮,播放“基因的分离规律”,每放一步,教师按画面提示加以说明,再点击下一步,演示全过程,演示完毕后,可根据需要重播。 结论:生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小结:磁场运动、水分子运动、基因分离运动等说明了“无机自然界事物的运动,都有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规律的。”“生物的运动变化都具有某种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也是有规律的。” 学生快速阅读p69小字,再举一、二个例子说明。 结论:自然界的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提问:那么,社会变化发展是否有规律呢?

播放“社会发展图解”,由学生看动画图解说:社会发展具有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特点,这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决定的。教师进行思想教育:社会主义制度必然战胜资本主义制度,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我们必须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 提问:你能举出社会经济领域的规律吗? 生答:价值规律。全体学生一起回顾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那么,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又是什么呢?播放“价值规律运动图”,教师解说: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总是有个最高限度和最低限度,说明价值规律像一只无形的手在决定价格运动。结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提问:人的认识有规律吗?学生自由讨论后,播放“人对微观世界认识图”,单击鼠标可出现图上的每一个人的观点,直至出现规律的含义。 说明:人的认识有个从不知到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人类认识也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类认识发展的道路和规律。 结论:人类的认识也是有规律的。 综合结论: 可见,整个世界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学生齐读p70“无论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类思维,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师导入:各类事物发展规律的具体内容虽然不同,但作为规律必然具有共同的特性,这就是哲学上所说的规律,这些共同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点击“箭头按钮”播放“万有引力定律”动画,再单击鼠标,出现“苹果为什么总是往下掉?” <解说“这是由万有引力规律引起的现象:即任何两个宏观物体之间所固有的自然规律引起的,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联系。学生阅读p70小字举例说明后,

哲学基础——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规律的概念。 理解: ①规律的含义。 ②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③规律与规律的表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规律与规则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运用:运用规律的客观性原理,批驳“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的剥削阶级人生观。因为天和地是自然界变化发展的结果,决不是为了“人要为已”才产生的。 能力方面 ①本框讲了大量的现象和规律的联系,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认识能力。 ②本框涉及了客观联系与主观联系、现象联系与本质联系、偶然联系与必然联系、规律与规则的比较,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觉悟方面 ①通过本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②通过社会规律的学习,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坚定学生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教学重点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 规律的概念。 教学方法 纲要信号图示法,教师边讲边板书,教学完成,本框内容就可以用图示形式勾画出来。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①前两节我们学习的主要哲学观点有哪些?(目的一是从已学过的知识引出新知识,二是弄清前两节和第三节知识的内在联系。) ②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对1682年出现的彗星进行了研究和计算指出:这一颗彗星是以76年左右的时间为一周期,沿着一个很扁长的椭圆轨道绕日而行。而且正如哈雷所言,76年后,彗星又光临了地球。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设此问的目的是引出物质运动具有规律性。) 导入新课 通过前两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普遍联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而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是有着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的,是有规律可循的。如哈雷彗星的例子就说明了这一点,它还说明了人们也是能够发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而且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就是一、二、三节内容的内在联系,这节课

凸轮机构工作过程及从动件运动规律

教案 课次 19 课时 1 执行 日期 班级15机电1 周次 5 课型新授日期2017.3.16 课 题 §4—1 凸轮机构(2)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凸轮机构的工作过程; 2.掌握凸轮机构的从动件运动规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PPT的讲解过程,从而理解凸轮机构的工作过程,掌握凸 轮机构的从动件运动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复习旧知,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并快速进入到最佳学习 状态; 教学 难点 1.凸轮机构的工作过程; 2.凸轮机构的从动件运动规律; 教学 重点 1.凸轮机构的工作过程; 2.凸轮机构的从动件运动规律; 教学 方法 讲授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1)凸轮机构的分类与特点;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凸轮机构有了一定的理解,那么它是怎么工作的?其从动件的运动规律有是怎样的呢?引出本课学习任务: (1)凸轮机构的工作过程; (2)凸轮机构的从动件运动规律; 知识点/任务/环节一: 一、凸轮机构的工作过程 1.凸轮机构中最常用的运动形式为凸轮作等速回转运动,从动件作往复移动,凸轮回转时,从动件作“升→停→降→停”的运动循环。 推程远停程回程近停程 δ0δ1δ2δ3 升停降停 教师活动和意图学生活动

1.请同学观看动画,凸轮做什么运动?从动件 做什么运动? 2.提问:从动件上下运动的原因?引出基圆概 念。 3.根据PPT讲解推程,提问推程过程中从动件 的运动,并请同学指出推程运动角; 4.根据PPT讲解远停程,提问远停程过程中从 动件的运动,并请同学指出远停程运动角; 5.请同学根据前面所讲的推程,讨论讲解回 程; 6.请同学根据前面所讲的远停程,讨论讲解近 停程; 7.讲解行程的概念; 8.根据讲的凸轮过程,请同学上来填表格; 9.请同学做练习。 设计意图:动画演示直观易于理解,分组讨 论总结凸轮机构工作过程,加深理解,易于 掌握。 1.观看动画,说明凸轮做什么运动?从动件做什 么运动? 2.回答从动件上下运动的原因。 3.回答推程过程中从动件的运动,并指出推程运 动角; 4.回答远停程过程中从动件的运动,并指出远停 程角; 5.讨论讲解回程; 6.讨论讲解近停程; 7.理解行程的概念; 8.填表格; 9.做练习。 目标达成情况(手写): 学生理解了凸轮机构的工作过程。 知识点/任务/环节二: 二、从动件的运动规律 1.等速运动规律 2.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 教师活动和意图学生活动 1.根据位移线图,分析从动件的运动规律; 2.请同学根据推程阶段位移线图,讨论绘制等 速运动过程中速度、加速度线图,并请同学上 来绘制; 3.提出等加速等减速的概念,让同学绘制等加 速等减速运动过程中速度、加速度、位移线图; 4.讲解冲击概念; 5.请同学做练习; 1.理解从动件的运动规律; 2.讨论绘制等速运动过程中速度、加速度线图, 并请同学上来绘制; 3.绘制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过程中速度、加速度、 位移线图; 4.理解冲击概念; 5.做练习;

运动是有规律的教学设计

《运动是有规律的》教学设计 《运动是有规律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识记规律的含义,规律的两个特征辨析实例,说明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培养学生在对生活实例的分析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归纳观点的分析与概括 能力;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能力培养目标,分层次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置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二)过程与方法在对生活现象的解析中,加深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澄清对规律认识的几个误区,懂得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自觉地按客观规律办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2、教学难点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如何掌握并运用规律造福于人类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沈括问题:这句名言说明了什么?(学生思考回答)师:很好,这说明世间万物运动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运动是有规律的》多媒体打出课题:4.2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二、运动是有规律的讲授新课:师: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我们就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做一下判断。课件打出:判断:哪些属于规律? A、红灯停,绿灯行 B、生物体的新陈代谢规律 C、喜鹊叫喜,乌鸦叫丧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讨论回答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规律都是事物发展过程本身所固有的联系,不是主观赋予不是上帝创造判断:下面哪些是规律? E、四季更替 F、昼夜循环 G、价值规律 H、苹果落地生:讨论回答师:规律都是事物运动中的本质联系,不是表面的、现象的、外在的出示漫画:我看到了苹果落地,为什么没有看到引力? 问题:这幅漫画给你什么启示?判断哪些是规律? I、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J、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K、守株待兔 L、生产关系一定要

高二政治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二)

高二政治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方面,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规律的含义,懂得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认识各类 事物发展规律的具体内容虽各不相同,但作为规律具有共同 的特性,明确规律与规律的表现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理解规律与规则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能力方面,通 过教学,培养和训练学生通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认识能力,通 过对各类规律共性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通 过客观联系与主观联系、现象联系与本质联系、偶然联系与 必然联系、规律与规则的比较,锻炼学生的比较能力。觉悟 方面,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并 通过社会规律的学习,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 坚定学生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教学重点: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规律的含义。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对教学重点则采用启发式 教学方法:提出观点--展示材料--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对 教学难点则采用讲读法:提出问题--学生阅读--解决问题-- 教学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与教有机地统 一起来。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歌曲,学生齐唱《雾里看花》,引入新课。 (新课教学)第三节按客观规律办事(板书) 一、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板书) 《生物学家达尔文的悔恨》。生物学家达尔文有《物种起源》、《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等光辉巨著;达尔文的表弟高尔登 在他的影响下,揭示了人类的生育规律,创立了优生学,启 迪人类选择佳偶、繁殖优种、提高人口质量。但达尔文感动 于表姐对自己的一番深情,犯了近亲结婚的错误,先后生育 十个子女,有三个子女很小就夭择了,其他七个子女不同程 度患有精神病,有三个子女终身不育。此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人类的繁衍是有它的规律的。) (一)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板书)1、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 (1)理解:"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自然界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2)宇宙天体都是按各自的轨道在运行。 2、人类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 (1)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支配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某种确定不移的次序。 (2)袁世凯开历史倒车复辟帝制,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终被历史所淘汰。

运动技能形成规律

运动技能形成规律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的形成的过程 的形成既是一个复杂的神经过程,又是复杂地学习过程。一般地,的形成总是要经历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的连续变化过程。为了讨论方便,通常将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人为地划分为、分化、巩固、四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而把运动技能的发展阶段称为阶段。 (一)阶段 在学习任何一个动作的初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以及自己的运动实践,只能获得一种,对运动技能的内在规律并不完全理解。来自于体内外界的刺激,通过相应的传到大脑皮层,引起大脑皮层细胞强烈兴奋。因为皮层内抑制过程尚未确立,所以大脑皮层中的兴奋与抑制都呈扩散状态,使暂时联系不稳定,出现现象。这个阶段的动作表现往往是僵硬和不协调,不该收缩的,出现多余的动作。这些现象是大脑皮层细胞兴奋扩散的结果。在此阶段中,大家应该抓住动作的主要环节和在掌握动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练习,不应过多 地强调动作细节。 (二)分化阶段 经过不断地练习,初学者对运动技能的内在规律有了初步的理解,一些不协调和多余的动作也逐渐消除,错误动作也逐步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此时,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渐集中。由于抑制过程加强,特别是得到发展,大脑皮层的活动由泛化阶段进入了分化阶段。因此,练习过程中的大部分错误动作得到纠正,能比较顺利和连贯地完成完整技术动作。这时初步建立了,但定型尚不巩固,遇到新异刺激(如有外人参观或比赛),多余动作和错误动作可能重新出现。在此过程中,大家应特别注意错误动作的纠正,多体会动作的细 节,促进进一步发展,使动作日趋准确。 (三)巩固阶段 通过进一步反复练习,运动已经巩固,建立了巩固的。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更加集中。此时不仅动作准确和优美,而且某些环节的动作还可以出现自动化。即不必有意识地去控制而能做出动作来。在环境条件变化时,动作也不容易受破坏。同时由于内脏的活动与动作配合得很好,完成 练习时也感到轻松自如。 但是,发展到了巩固阶段,也并不是可以的。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继续练习,不断提高动作质量,使动力定型更加完善和巩固。另一方面,如果不再进行练习,巩固了的动力定型还会消退,动作技术愈复杂、难度愈大,消退得愈快。在此过程中,大家应对技术学习提出进一步要求,并进行技术理论学习,

物质运动规律

地球运动规律 一位摄影爱好者在某地(40°30′S,64°W)拍摄到太阳位于海平面上的景观照片,照片上显示出北京时间为5时16分。读图完成1~2题。 1.拍摄的景观和日期最可能是() A.日出1月1日 B.日落4月1日 C.日落7月1日 D.日出10月1日 2.此时太阳位于() A.东北方 B.东南方 C.西北方 D.西南方 2015年11月27日5时24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二十九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据此完成3~5题。 3.遥感二十九号卫星发射升空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伦敦烈日当空 B.纽约(西五区)日渐西斜 C.悉尼(东十区)夕阳西下 D.旧金山(西八区)夜幕降临 4.遥感二十九号卫星发射升空时,世界上新旧一天范围之比约为() A.2∶3 B.4∶9 C.5∶11 D.3∶7 5.遥感二十九号卫星发射升空后的20天内() A.地球公转速度渐 B.上海正午太阳高度渐增 C.南京白昼时间渐长 D.北极圈内极夜范围渐大 位于杭州市郊区的张女士,在国庆节这一天的8时(北京时间)走进菜市场的大门时,发现自己的影子落在正前方。读图回答6~7题。 6.这一天() A.甲大门下午阳光直接照射强度大 B.乙大门上午可能被阳光直接照射 C.张女士走进的可能是丙大门 D.张女士走进的可能是丁大门 7.这天张女士所走进的大门,刚好不能被阳光照射到的 北京时间约为() A.10:00 B.12:00 C.14:00 D.16:00 位于三个不同地区学校的学生,在国际互联网上合作设计了一个测量“立杆影子长度”的探究学习活动。他们于2013年6月22日,各自在当地正午前后,测量1米高立杆的影子长度,所得数据制成下图。据此回答 8~9题。 8.甲、乙、丙三地该日昼长,由长到短的顺序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乙、甲、丙 9.当乙地测得该日杆影最短时,丙地所在时区的区 时是() A.5时 B.7时 C.17时 D.19时 下图是某地气象台绘制的该地气温日变化 监测图。(注:一天中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 午后14时左右)读图回答10~11题。 10.此地大致() A.位于90°E,昼长14小时左右 B.位于90°E,昼长12小时左右 C.位于120°E,昼长12小时左右 D.位于150°E,昼长14小时左右 11.据图判断() A.16时地面吸收的太阳热量最多 B. 气温最低时是地面散失热量最多的时刻 C. 地面一天中随时都在散失热量 D.白天地面吸收的热量始终大于散失的热量下图中N为北极点,M、Q为赤道上两点,MQ=NQ,P点 是晨昏线与某条经线的交点(图中四条相邻的经线经度差相 等)。读图完成12~13题。 12.若该日为夏至日,则P点的夜长是() A.8小时 B.10小时 C.12小时 D.14小时 13.若P点位于45°N,一年中P点正午太阳高度(Hp)与Q点 正午太阳高度(Hq)的比较() A.全部时间:Hp<Hq B.只有一天:Hp=Hq C.只有几天:Hp<Hq D.有大半年:Hp< Hq

最新机械基础——5 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

章节名称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 授课 形式 讲授 课 时 2 班 级 06机电1、2 教学 目的 了解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教学 重点 常用运动规律特点和应用教学 难点 运动曲线的绘制 辅助手段课外作业 课后 体会 一、基本概念 1、基圆:以凸轮轮廓最小半径 r b 所作的圆 2、推程:从动件经过轮廓AB段,从动件被推到最高位置 3、推程角:角δ0,这个行程称为,δ2称为 4、回程:经过轮廓CD段,从动件由最高位置回到最低位置; 5、回程角:角δ2 6、远停程角:角δ1 7、近停程角:角δ3 二、凸轮与从动件的关系 凸轮的轮廓机构取决于从动件的运动规律,从动件的运动规律取决于工作要求。 三、从动件的运动规律 1.等速运动规律 当凸轮作等角速度旋转时,从动件上升或下降的速度为一常数,这种运动规律称为等速运动规律。 (1)位移曲线(S—δ曲线) 若从动件在整个升程中的总位移为 h,凸轮上对应的升程角为δ ,那么由运

图7—8 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位移曲线 动学可知,在等速运动中,从动件的位移S 与时间t 的关系为: S =v ·t 凸轮转角δ与时间t 的关系为: δ=ω·t 则从动件的位移S 与凸轮转角δ之间的关系为: v 和ω都是常数,所以位移和转角成正比关系。因此,从动件作等速运动的位移曲线是一条向上的斜直线。 从动件在回程时的位移曲线则与下图相反,是一条向下的斜直线。 (2)等速运动凸轮机构的工作特点 由于从动件在推程和回程中的速度不变,加速度为零,故运动平稳;但在运动开始和终止时;从动件的速度从零突然增大到v 或由v 突然减为零,此时,理论上的加速度为无穷大,从动件将产生很大的惯性力,使凸轮机构受到很大冲击,这种冲击称刚性冲击。随着凸轮的不断转动,从动件对凸轮机构将产生连续的周期性冲击,引起强烈振动,对凸轮机构的工作十分不利。因此,这种凸轮机构一般只适用于低速转动和从动件质量不大的场合。 2.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 当凸轮作等角速度旋转时,从动件在升程(或回程)的前半程作等加速运动,后半程作等减速运动。这种运动规律称为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 (1)位移曲线(S —δ曲线) 由运动学可知,当物体作初速度为零的等加速度直线运动时,物体的位移方 程: 在凸轮机构中,凸轮按等角速度ω旋转,凸 轮转角δ与时间t 之间的关系为 t=δ/ω 则从动件的位移S 与凸轮转角δ之间的关系 为: 式中a 和ω都是常数,所以位移s 和转角δ成二次函数的关系,所以,从动件作等加速等减速运动的位移曲线是抛物线。因此,从动件在推程和回程中的位移曲线是由两段曲率方向相反的抛物线连成。 (2)等加速等减速运动凸轮机构的工作特点 从动件按等加速等减速规律运动时,速度由零逐渐增至最大,而后又逐步减小趋近零,这样就避免了刚性冲击,改善了凸轮机构的工作平稳性。因此,这种凸轮机构适合在中、低速条件下工作。 δω ?=v s 22 1at s =2 22δωa s =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的习题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的习题 一、单项选择 1.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 A.事物在运动变化发展中的联系 B.事物之间的联系 C.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 D.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鸿雁出塞北,举止万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这表明 A.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B.事物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C.事物运动是永恒的 D.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3.物质、运动、规律三者之间的联系是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D.世界是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规律是客观的 4.下列对规律客观性的理解错误的是 A.人们不能违背规律 B.规律的存在和发挥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规律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D.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二、不定项选择

1.下列选项中,属于规律的联系是() A.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的联系 B.每斤鱼昨天2元与今天3元的联系 C.月亮绕地球转,地球绕太阳转 D.小王五点起床与八点上班的联系 2.“守株待兔”违背的哲学道理是() A.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的联系 B.规律是事物之间的所有联系 C.规律具有必然性 D.规律具有多样性 3.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白天晚上昼夜循环,是事物的现象,而不是规律。因为() A.规律是现象中稳定的、深刻的东西,它深藏在事物内部 B.规律是事物运动中的本质联系 C.只要有联系,就能构成事物发展的规律 D.规律和现象之间没有联系 4.中学生的成长受生理规律、学习规律和思维规律的制约。《中学生守则》同样要求中学生必须遵守。这是因为() A.“守则”是依据规律制定的 B.规律是符合“守则”要求的 C.规律与“守则”都是客观的 D.“守则”决定于规律并利用了规律 5.下列关于物质、运动、规律三者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物质是运动的,规律是运动的高级形式 B.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导学案-2017最新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导学案 【课程标准要求】 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阐述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1)运动的含义;(2)规律的含义 2、理解(1)物质和运动的辨证关系;(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3)规律的客观性 和普遍性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反对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感悟我国立足于实践,坚持科学发展观,按规律办事,为人民造福。【难点、重点】 1.物质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3.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政情分析 2014年7月8日,习总在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首次提出“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这“三个规律”“三大发展”是引领“经济新常态”的目标方向。 1、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发展,是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发展,是“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这意味着,在经济发展中要保持战略定力与战略眼光,做到蹄疾步稳、行稳致远。‖这几年,中国经济从高速运行,变成中高速,从百分之十几,降到百分之七,甚至破七。高速运行若干年后,经济增长速度都会有一个回落,这也是经济风险的自然释放。从这点来说,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就是对经济规律的遵循。 2、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是“经济要上台阶,生态文明也要上台阶”的发展,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这意味着,发展不仅要讲速度讲效益,更需要在增长与保护、局部与整体、当前和长远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3、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是“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的发展,是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的发展,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发展。这意味着,不仅把发展视为经济问题,更将之视为政治问题、社会问题,让更多人共享发展的成果。 【课前预习】 一、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_______和_______ 。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运动是物质的和,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的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