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重难点突破精讲功与滑轮组

中考物理重难点突破精讲功与滑轮组
中考物理重难点突破精讲功与滑轮组

功与滑轮组经典精讲

重难点突破

一、定滑轮

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实质:等臂杠杆。

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 F(或速度v F)=重物移动的距离s G(或速度v G)。

二、动滑轮

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

实质: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省力杠杆。

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理想的动滑轮:(不计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F=1

2

(G物+G动)。

则拉力F=1

2

(G物+G动)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 F(或速度v F)=2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 G(或

速度v G)。

三、滑轮组: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

判断滑轮组的用力情况——隔离法:“用虚线把重物和动滑轮从滑轮组隔离,以重物和动滑轮为研究对象”。

四、机械效率100%

W W 有用

总金题精讲

题一:如图所示,在A 处或B 处的虚框内添加一个滑轮,利用三个滑轮组成滑轮组,要求使用时最省力。添加滑轮并完成滑轮组绕法。

题二:用如图所示装置测量动滑轮的机械效率。实验时,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挂在动滑轮下面的钩码缓缓上升。实验数据如下表。

(1)第②次实验时,测得动滑轮的机械效率约为_____________。

(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对于同一动滑轮,所提升钩码的重力增大,机械效率将_____________;提升相同重力的钩码时,动滑轮的重力增大,其机械效率将

_____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分析表中数据可知,

F ≠+2

G G 动,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序号

动滑轮重G 动/N 钩码重力G /N 钩码上升高度h /m 绳的拉力F /N 绳端移动距离s /m 机械效率η①

0.1 1 0.2 0.6 0.4 83.3% ②

0.1 2 0.2 1.1 0.4 ③0.2 2 0.2 1.2 0.4

83.3% 题三:肥胖可能会引发许多慢性疾病,某人用如图所示的健身拉力器进行减肥锻炼,配重由若干金属块(每块质量为

10 kg )组成,锻炼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配重的金属块数量。(杆重、绳重、摩擦均不计,g 取10 N/kg )(1)拉力器上的滑轮均属于

__________(选填“定”或“动”)滑轮。(2)若该人的质量为85kg ,他一次最多能拉起

__________块金属块。

(3)当他选择6块金属块时,把拉杆向下拉动0.5米,若累积拉动100次,拉力共做了多少功?假设脂肪氧化释放的能量10%用于拉力做功,则相当于消耗多少克脂肪?(已知1克脂肪在体内完全氧化约释放37.5千焦的能量)

题四:如图所示,不计摩擦和绳重,把一个重为20N的物体沿竖直方向在 4 s内匀速提升了 2 m,所用拉力F为12.5 N.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动滑轮重7.5 N B. 4 s内拉力F做功25 J

C. 4 s内拉力F的功率为 6.25 W D.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

题五:如图甲所示,轻质硬杆K左侧与墙体相连(可自由转动,不能水平移动),右侧与A固定;长方体滑块B置于光滑水平地面上,A与B的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A、B间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f;人的重力为G人,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S人;动滑轮P的重力为G P.在拉动过程中选取了三段时间,用表格记录了A、B、C的运动状态,图乙记录了绳对C竖直向上的拉力F C,图丙记录了人对绳竖直向下的拉力F D.在拉动过程中,B足够长,A始终没有掉下;C受水的阻力、C露出水面后表面附着的水的质量忽略不计;运动中空气阻力不计;细绳的质量、滑轮

与轴的摩擦忽略不计;绳或竖直或水平,不可伸缩且长度足够。求:

(1)在4~6 s内,杆K对A作用力的方向,并简述理由。

(2)在0~2 s内,人对地面的压强p人为多少?(用字母F C、f、S人、G P、G人表示)在4~6 s内人对地面的压强比0~2 s减小了多少?(用字母f、S人表示)

0~2 s 4~6 s 8~10 s

A 相对地面静止相对地面静止相对地面静止

B 向左匀速直线运动向右匀速直线运动向右匀速直线运动

C 浸没在水中,

以2 cm/s速度匀速下降

浸没在水中,

以4 cm/s速度匀速上升

在空中,

以6 cm/s速度匀速上升

功与滑轮组经典精讲

金题精讲

题一:如图所示。

题二:(1)90.9% (2)增大减小(3)轮轴间有摩擦题三:(1)定

(2)8 (3)8 g

题四:D 题五:(1)A 受到杆K 的作用力F K 向左。因为在

4~6 s 内,A 静止,B 向右运动,B 受到的A 对B 的摩擦力向左,根据相互作用力,则B 对A 的摩擦力向右。A 处于静止状态,水平方向必定受平衡力作用,所以F K 向左。

(2)在0~2 s 内,人对地面的压强为22-=人人人P

C G G F f p S ;在4~6 s 内人对地面的压

强比0~2 s 减小了人f

S 。

晏子使楚、讽谏小议重难点精讲教学设计

晏子使楚、讽谏小议重难点精讲教学设计 Yan Zi's mission to Chu and his satirical admo nition on the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in teaching design

晏子使楚、讽谏小议重难点精讲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晏子使楚、讽谏小议重难点精讲 主干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傧者()张袂()继踵()诣王() 为枳()缚者()与熙()酒酣() 2.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①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使: 使: ②王日:“何坐?”曰:“坐盗”。 坐: ③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徒:

其实: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②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邪! ③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4.文学常识填空。 《晏子使楚》《____》,这是记述晏婴言行的一部书。《讽谏小议》作者____,当代作家。 5.《讽谏小议》中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点击思维 1.注意“袂”在本文中的读法;“诣”不要误读为“zhǐ” 2.要结合具体语句和工具书准确解释文言词语,这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此处 ①的前一个“使”是“派,派遣”的意思。后一个“使”是“使者”的意思。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要准确流畅,特别是关键性词语要翻译准确,如 ①中的“比肩继踵”, ②中的“得无”, ③中的“熙”等要翻译准确。 4.《晏子春秋》是一部记载春秋末期齐相晏婴思想言行的著作。全书分《内篇》《外篇》,共215章。多半是记载晏婴的生

(完整版)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1到6年级重难点及基础知识大全总结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1到6年级重难点及基础知识大全总结 一年级: 要求掌握拼音的运用。难点:把字母表背熟;重点:字母的运用。 二年级: 要求认识简单的字,学习阅读文章。重点:多音字的运用,字的认识;难点:区别多音字。 三年级: 要求认识多字,学习作文。难点:联系上下文,解决课后问题。重点:回答问题。 四年级: 要求学习作文,写作文,难点:把课文理解。重点:作文、阅读的掌握。 五年级: 要求掌握多音字、字词,写好作文。难点:作文;重点:阅读与作文。 六年级: 要求认识很多字,区别很多读音、字词、写好作文。难点:阅读。重点:作文与阅读,通常占整张试卷的60分。 2 小学语文1-6应掌握的基础知识要点

一、汉语拼音 1.掌握23个声母: 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 c s zh ch sh r y w 2.掌握24个韵母: (1)单韵母:a o e i u ü (2)复韵母8个:ai ei ui ao ou iu ie üe (3)鼻韵母分为前鼻音和后鼻音。前鼻音为:an en in un ün ;后鼻音为:ang eng ing ong 。 3.特殊韵母: er,它不能和声母相拼,只单独作为字音。 4.整体认读音节16个: zi ci si zhi chi shi ri yi yu wu ye yue yin yun yuan ying 5.标调: a o e i u ü,标调时按顺序,i u并列标在后,i上标调去掉点;ü与j q x y相拼时去两点,如ju qu xu yu 。 6.字母表: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7.隔音符号: 以a o e 开头的音节紧跟在其它音节后面时,音节的界限容易发生混淆,因此音节间要用隔音符号(')隔开。如西

中考物理重难点突破精讲功与滑轮组

功与滑轮组经典精讲 重难点突破 一、定滑轮 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实质:等臂杠杆。 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 F(或速度v F)=重物移动的距离s G(或速度v G)。 二、动滑轮 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 实质: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省力杠杆。 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理想的动滑轮:(不计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F=1 2 (G物+G动)。 则拉力F=1 2 (G物+G动)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 F(或速度v F)=2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 G(或 速度v G)。 三、滑轮组: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 判断滑轮组的用力情况——隔离法:“用虚线把重物和动滑轮从滑轮组隔离,以重物和动滑轮为研究对象”。

四、机械效率 100%W W η= ?有用总 金题精讲 题一:如图所示,在A 处或B 处的虚框内添加一个滑轮,利用三个滑轮组成滑轮组,要求使用时最省力。添加滑轮并完成滑轮组绕法。 题二:用如图所示装置测量动滑轮的机械效率。实验时,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挂在动滑轮下面的钩码缓缓上升。实验数据如下表。 (1)第②次实验时,测得动滑轮的机械效率约为_____________。 (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对于同一动滑轮,所提升钩码的重力增大,机械效率将 _____________;提升相同重力的钩码时,动滑轮的重力增大,其机械效率将_____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分析表中数据可知,F ≠ +2 G G 动,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题三:肥胖可能会引发许多慢性疾病,某人用如图所示的健身拉力器进行减肥锻炼,配重由 若干金属块(每块质量为10 kg )组成,锻炼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配重的金属块数量。(杆重、绳重、摩擦均不计,g 取10 N/kg ) (1)拉力器上的滑轮均属于__________(选填“定”或“动”)滑轮。 (2)若该人的质量为85kg ,他一次最多能拉起__________块金属块。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重难点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一、解决问题 1、同级运算:(连加,连减,连乘,连除,加减混合,乘除混合) 按照从左向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同级运算的类型:+ +,--,+ -,-+, ××,÷÷,×÷,÷×。 2、不同级运算:(乘加,乘减,除加,除减) 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内的。 不同级运算的类型:×+ ,×-,+ ×,-×, ÷+ ,÷-,+ ÷,-÷。 带小括号运算的类型:×(+ ),×(-), (+ )÷,(-)÷。 3、从总数中连续减去两部分(连减算式),也可以写成从总数中减去两部分的和,同时需要用小括号 把两部分的和括起来,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如:54-8-22 = 54-(8+22) 4、把分步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时: 先看分步算式的第二步算式,再看其中第一个数和第二个数哪个数是前一步算式的结果,就用前一步算式替换掉那个数,其他的照写。当需要替换的是第二个数,必要时还需要加上小括号。 二、表内除法 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总数÷份数=每份数。 把一个数量按每份是多少分成一份,求能平均分成几份;用除法计算,总数÷每份数=份数。 3、除法算式的读法:从左到右的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他数字不变。 4、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被除数÷除数=商。 5、用乘法口诀求商,想:除数×商=被除数。 6、“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也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都用除法计算, 用“一个数÷另一个数”。 7、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时,所求问题是总数,用乘法计算;所求问题是份数或每份数, 用除法计算。 8、在需要提出问题并解决时,可以提:①加法的问题:求总数,“谁和谁一共是多少?”。②减法的问题:进行比较。“谁比谁多多少?;“谁比谁少多少?”。③除法的问题:有倍数关系的可以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谁是谁的几倍?”,“是”字前写较大数,“是”字后写较小数。 9、一件物品的价格叫单价,买几件叫数量,买几件共需要的钱叫总价。 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三、图形与变换 1、角:锐角、直角、钝角。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2、平移:当物体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运动时,是直线运动。自身方向不发生改变。如:推拉窗。 3、旋转:当物体围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时,自身方向会发生改变。如:方向盘。 4、平移的方法:①先确定平移方向和格子数(也就是距离)。②找到原图形的各个顶点。③把各个按 相同方向平移相同的格子数。④把新顶点按原图形的顺序连接。 四、万以内数的认识 1、“一、十、百、千、万”是我们学过的五个计数单位,分别在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上表 示。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2、 位是万位。

中考物理考点及重点和难点

中考物理考点及重点和难点 初中物理知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物理事实(物理现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初中物理主要学习有关力、热、声、光、电几大部分。学习物理先是要“学会”,这是初级阶段,然后是“会学”,这属于高级阶段。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方法是:首先通过观察、实验,认清物理现象,了解物理事实,建立物理图景,再进一步通过概括、分析和归纳,形成概念找出规律。同时要学会把物理概念、规律和物理现象、物理情景联系起来,理解它们的物理意义,并及时进行总结,形成知识网络。这样做既可加深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又有利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要体现“物中有理”,“理中有物”。做到三重视,即重视知识的引出或建立过程,重视其物理意义,重视联系实际及其应用。 (一)了解学科特点是学好物理的前提。 物理学科的基本特点是:知识量大,涉及面宽。体现有四多:概念多,规律多,公式多,实验多。初中两册物理书总计77个知识点,26个基本公式,23个重要实验,97个知道,37个“理解”层次要求。面对如此多的知识含量,首先要确立一个原则,就是“先死后活,不死不活,死去活来”的原则。 就是说该记的规律、概念、公式和定义必须记住,记不住就谈不上灵活运用,记不住就谈不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只有掌握了知识,才能逐步培养我们的实验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我们讲的“记”并非死记硬背,是指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

(二)勤奋是学好物理必要条件。 人之初,性本懒,懒是学习成功的大敌。怕苦、怕累是阻碍学习成功的绊脚石。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动。要想取得良好成绩,就必须付出代价。勤奋出天才,有耕耘才会有收获。在学习中要靠顽强毅力不断地与懒惰思想作斗争,这样才能学好物理。 (三)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物理的重要途径。 1、读好物理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物理书分三个阶段: (1)课前读书,认真预习,摸清老师要讲内容,找出自己不清楚不明白的内容,做到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听课。 (2)课上打开书,边听,边看书,边思考,对照老师讲解与书本陈述异同点,深入理解,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3)课后看书,将课本中重要概念、规律、定义和公式进一步理解,读书的过程就是对物理知识深入理解的过程,也是加强记忆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再做题,必将提高做题速度和正确率。 2、听好课是学好物理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认真听讲是学好物理的关键,听课应把握以下几个环节:①知识是怎样引出的?②知识内容是什么?③所学知识概念应怎样理解?④所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3、重视知识体系的建立 每章节学习完毕,都应进行小结,按知识条块归类,并建立相关的知识网络,将平时细碎的知识进行缝合,将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楚,由点到面形成网络。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就是对知识加深理解的过程,也是提高综合归纳能力的过程,也是深刻理解知识内涵和外延的过程。

中考议论文重难点突破精讲

中考议论文重难点突破 【知识点一】准确理解全篇,把握文章论点 【考点介绍】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问题的正确、鲜明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核心和灵魂。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论点在形式上一般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论点是针对话题的带有明确的表态性的完整的判断句,反问句和比喻句不能作论点。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区别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不难。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只要研究这些论点的关系,就能看出哪是主哪是从,哪是纲哪是目。 【考查题型】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读完全文,说说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作者从哪些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 【解题策略】 一、论点在文章中的具体位置往往不能完全确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的一般出现在如下地 方: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二、归纳总结文章论点:有些议论文,论点并不明显,需要自己去归纳总结。归纳论点有三个步骤:归纳段意----归纳层意----概括论点。 三、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纳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经历后,归纳提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论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答题格式】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分论点是…… 【误区提示】1、论点应该是作者的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任何疑问句式和选择性的句式都不能成为论点,论点必须能够统摄全文。 2、文章中带有倾向性的语句不一定是论点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重难点-题目类型-归纳总结-完整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重点、难点复习 一、位置 1.、位置的表示:上边、下边、左边、右边、前边、后边。 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后面。 2、在填写含有序数的位置关系时,先看给出的物体位置是怎么数的,那么其他的物体的位置也按相同的顺序数。见课本第5页位置。 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 1、方法:①相加算减②分解法过程: 如:12—12 —9 = 3 把12分解成10和2 过程:想先算:10-9=1 则再算:1+2=3 ★2、应用题: ①已知条件里知道了其中一部分和另一部分,求总数,用加法计算。 问题里常见的关键字:一共、共、总的、原有等。 ②已知条件里知道了总数和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问题里常见的关键字:还剩、还有、应找回等。 三、图形的拼组 1、平面图形的拼组 ⑴区分正方形和长方形 长方形的特点:相对的两条长边相等,相对的两条短边相等。 正方形的特点:四条边长度都相等。 正方形(四条对称轴)长方形(两条对称轴) (2)常见拼组: ①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可拼成正方形和长方形。 ②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可以拼成长方形。 ③四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可拼成正方形和长方形。 2、立体图形的拼组 (!)区分正方体和长方体 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面相同。 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相同,都是正方形。 (2)常见拼组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体,可以拼成长方体。 ②八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 ★当有好多个正方体重叠在一起的时候,不要忘数最底层或者最后面被遮掉的小正方体。

四、100以内数的认识 ★1、10个十是100,读作一百。100是由10个十或100个一组成,它是一个三位数。 2、数数时,可以一个一个的数,也可以二个二个的数,五个五个的数,十个十个的数。 ★3、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右边) 第三位第二位第一位 ★4、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当计数器上个位或十位一颗珠子都没有时,就写0占位。 5、用计数器表示一个数时,计数器各数位上的珠子数和这个数的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 字相对应。 ★6、只有个位的数是一位数,如5、7、2;最大的一位数是9。 有个位、十位的数是两位数,如32、20;最小的两位数是10,最大的两位数是99。 有个位、十位、百位的数是三位数,如100。100是最小的三位数。 ★7、一个数,个位上是几,表示有几个一;十位上是几,表示有几个十。 反之,这个数有几个一,个位上就是几;有几个十,十位上就是几。 8、数的顺序《百数图》 以33 34 35为例: ①和34相邻的两个数是33和35; 33 和35中间的数是34。 ②比34少1的数是33, 比34多1的数是35。 ③34前面的数是33,后面的数是35; ④35比34多1,33比34少1。 以52为例: ①52和60之间的数是:53、54、55、56、57、 58、59 ;(即大于52小于60的所有数) ②52前面的五个数是:51、50、49、48、47;后面的五个数是:53、54、55、56、57。 ③52前面的第五个数是:47;后面的第五个数是:57。 ★9、两位数比较大小,先看十位,十位上大的数就大,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数就大。 ★10、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的用法。 两个数相差很大时就用多得多,少得多。相差很小时就用多一些,少一些。 例如:37 6 34 相比较后,37和6相差很大,就说37比6多得多或6比37少得多。 37和34相差很小,就说37比34多一些或34比37少一些。 11、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如:30+2=32 (想:3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数是32。) 32—2=30(想:32里去掉2个一,剩下3个十) 口算方法:个位相加,十位不变;个位相减,十位不变。 五、认识人民币

中考物理重难点提纲

物理考试大纲: 考试内容包括“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科学内容又分为“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大部分,下表为科学内容的一级主题与二级主题 分章重点: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2节运动的描述 第3节运动的快慢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重难点:1.长度及时间的测量与读数2.参照物的选择及判断3.V=S/t计算运动的快慢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二章声现象第2节声音的特性 第3节声的利用 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拉制 重难点:音调、音色、响度的区分 第1节温度 第三章物态变化(必考)第2节熔化和凝固(实验) 第3节汽化和液化 第4节升华和凝华 重难点: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态变化及熔化凝固时的特点 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 第2节光的反射 第四章光现象第3 第4节光的折射

第5节光的色散 重难点:光折射、反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第1节透镜 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3节凸遗镜成像的规律(每年必考) 第4节眼睛和眼镜 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 重难点:凹凸透镜呈像的规律,近视眼远视眼的矫正原理 第1节质量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第2节密度 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 重难点:密度的求法p=m/v 质量及体积的测量方法 第1节力 第七章力第2节弹力 第3节重力 重难点:力的三要素及画法,弹力及弹簧测力计,重力G=mg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第八章运动和力第2节二力平衡 第3节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实验) 重难点:牛一惯性定律,二力平衡的特点,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种类 第1节压强 第九章压强第2节液体的压强 第3节大气压强 第4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重难点:P=F/s、液体压强求法P=P g h,标准大气压的表示 第1节浮力 第十章浮力第2节阿基来德原理(实验) 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重难点:F(浮)=G(排),物体沉浮的条件 第1节功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2节一功率 第3节动能和势能 第4节机械能及其转化 功W=FS cos& 功率P=w/t P=F V,动能势能的求法及机械能的转化 第1节杠杆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2节滑轮 第3节机械效率 重难点:杠杆的五要素及力臂的画法,动定滑轮的实质及滑轮组的连接,机械效率的求法第1节分子热运动 第十三章内能第2节内能 第3节比热容(必考) 重难点:内能的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及求解

中考物理重难点

我能提供给你的只有物理,希望对你有用! 一、准确记忆一些的基本概念与公式 对物理概念、规律要求达到“五会”: 会表述:能熟记并正确地叙述概念、规律的内容; 会表达:明确概念、规律表达的公式及公式中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 会理解:能掌握公式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会变形:会对公式进行变形; 会应用:会用概念和公式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计算; (一)准确记忆一些易忘易错基本概念和基本公式: 1、记住一些常见的数值: 常见物体的长度如课桌的高度;普通中学生质量和体重、对地面的压强;人体温度;一张报纸平摊时对水平面的压强;大气压强的 值;将一个鸡蛋从地面举过头顶所做的功;一些家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功率等。 家庭电路电压220V、一节干电池电压、一节蓄电池2V、每层楼高3m左右、一个鸡蛋的质量约50g、成人身高约~、人体的密度约为×103kg/m3、人的心跳约1秒70~80次、人体电阻约为几千~几百千欧、人正常步行的速度s、自行车一般行驶速度约5m/s、一本物理课本的质量约230g、一张报纸平铺在桌面产生的压强约等。 2、记住一些重要的物理常数: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水的密 度、水的比热容等。 3、用比值法定义的概念: 速度: v=s /t 密度:ρ=m/V 压强:p=F/S 功率:P=W/ t 物质的比热容:c=Q/(m△t)燃料的热值:q=Q/m 要求:清楚表示的物理意义,定义,公式,单位。

4、正确理解几个物理概念(物质物理属性):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v=s /t 物质的密度:ρ=m/V 物质的比热容:c=Q/(m△t)燃料的热值:q=Q/m 导体的电阻:R=U/I 5、知道以下计算公式: (1).速度:v=s/t(2).密度:ρ=m/V(3).重力:G=mg=ρVg(4).压强:p=F/S (5).浮力:①用测力计称量:F浮=G物-F拉;②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m排g=ρ液gV排; ③漂浮或悬浮(二力平衡):F浮=G物④原因法(浮力产生的原因):F浮=F向上-F向下(6).杠杆原理:F1l1=F2l2 (7).功:W=Fs (8).功率:P=W/t=Fv(9).机械效率:η=W有/W总 (10).热量:Q吸=cm(t-t0)Q放=cm(t0-t) (11).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热量:Q=mq (12).欧姆定律:I=U/R (13).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 重点:两个电阻并联,并联电阻公式:R并=R1R2/(R1+R2) N个相同电阻R0串联: ;N个相同电阻R0并联: 。 (14).电功:W=UIt=U2t/R=I2Rt=Pt (15).电功率:P=W/t=UI=U2/R=I2R (16).电热:Q=I2Rt=UIt =U2t/R= Pt (17).对于纯电阻,电流做功全部转化为热能:Q=W=Pt (18).要特别注意:滑轮组吊重物时的机械效率: ①η=W有/W总=(Gh)/(Fs)=G/(nF)(竖直方向克服重力做功) ②η=W有/(W有+W额)=G/(G+G动)(不计绳重和摩擦) ③滑轮组水平拉物体时:η=W有/W总=(fs物)/(Fs)=f/(nF) (水平方向克服摩擦力做功) 6、弄清一些数据与表格物理意义

《琵琶行》的重难点讲解

《琵琶行》的重难点讲解 1、《琵琶行 》是一首叙事诗,它的情节结构是按照什么线索展开的?又是怎样体现出浓 浓的感伤情调的? 解说: 第一条线索是“乐”。“举酒欲饮无管弦”,这是从反面落笔,随即从“忽 闻水上琵琶声”到“四弦一声如裂帛”,集中写“乐”;琵琶女自诉身世,述及 学成琵琶,曲伏善才,是概述其音乐才能。诗人倾诉悲怀,述及“浔阳地僻无音 乐,终岁不闻丝竹声”,又是从反面强调,为“今夜闻君琵琶语,如闻仙乐耳暂 明”张本。 “莫辞更坐弹一曲, 为君翻作 《琵琶行》 ”, 是前面主要乐段的继续, 又起到了点题的作用,而在写法上,前者是实写,后者是虚写,二者对比鲜明, 相映成趣。 第二条线索是“情”。 “醉不成欢惨将别”“未成曲调先有情”“梦啼妆泪 红阑干”,分别是相关段落 “情”的主调,接着以闻乐“叹息”、闻语“唧唧”进入感情的高潮,最后 以“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浓浓情语作结。 在这感情线索中, 琵琶女之情与诗人之 情是始终难解难分地交织在一起的。 第三条线索是“事”。 这是叙事诗必不可少的线索, 然而巧妙的是其间重点 穿插了琵琶女和诗人自言身世遭遇的片断, 极大地充实了叙事的情和事, 凸现了 “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主题。 第四条线索是“景”。 本诗是以江月为景的主要线索的。 先写“别时茫茫江 浸月”, 诗人把离情别绪物化在清冷无声的茫茫秋月江水之中, 这种寂静又有效 地反衬出有声的琵琶“铮铮然”而起。当演奏结束时,则是“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曲终而声未绝,欣赏者仍沉浸在神情恍惚之中,乐境似乎已 经化为江月寂寥的无声的画面, 这也是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手法来写音乐的 魅力。继而在琵琶女自述身世后,有“绕船月明江水寒”句,再次照应江月,一 个“寒”字概括了琵琶女的凄凉身世。 最后, 诗人在寂寞心境时写的“春江花朝 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也以“江月”为景,同样以孤寒为其基调。这些景 语,前后照应,一线贯穿,犹如电影 中蒙太奇的组接,丰富了长诗的画面和情调,成功地协调了 “乐”“情”“事”三条线索的发展与交叉,增进了作品的感伤情调。
1/6

小学数学五年级知识点和重点、难点

小学数学五年级知识点和重点、难点 大全带必考应用 题.DOC 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等。 在前面学习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 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和中位数的知识。通过操作与实验,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各自的统计意义、各自的特征和适用范围;进一步体会统计和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初步的数字编码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运用数字的有规律排列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变得安全、有序、快捷,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感受数学的魅力。必考应用题集锦 1、一辆摩托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两站相对开出,摩托车每小时行驶29.5千米,货车每小时行驶70.5千米,经过2.7小时两车相遇。两车站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2、将一根铁丝剪成两段,第一段长38.7米,第二段比第一段长度的1.5倍短6.8米。第二段有多长? 3、甲数是560,乙数是70,甲数给乙数多少后,甲数是乙数的4倍? 4、一个房间的长是12米,宽是10米。现用每块0.64平方米的瓷砖铺地面,至少需要多少块瓷砖? 5、非洲鸵鸟奔跑的速度是每小时72km,比野兔的2倍少12km,野兔的奔跑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 6、张老师给学校买了8个足球和4个排球,每个足球65元,张老师一共花了700元,每个排球多少元? 7、一个长方形铁丝框的长是8米,周长是28米。 (1)这个铁丝框的宽是多少米? (2)如果将这个铁丝框改成正方形,这个正方形铁丝框的边长是多少米? 8、汽车每小时行45千米,摩托车每小时行60千米。它们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开出相向而行,4小时后相遇,相遇后两车继续前行,则摩托车到达甲地还需行几小时? 9、小兔子采蘑菇,晴天每天能采36只,雨天每天只能采24只,它一连几天共采了288只蘑菇,平均每天采32只。这些天中有多少天是雨天? 10、一种瓶装速溶咖啡粉净重600克,每冲一杯咖啡需要9克咖啡粉和2.5克方糖。这瓶咖啡粉最多可以冲多少杯咖啡? 11、两辆汽车同时从甲地开往乙地,其中一辆汽车每小时行52.5千米,2.8小时到达乙地;这时另一辆汽车离乙地14千米。若两辆汽车同时分别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大约几小时相遇?(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2、一间教室长8.5米,宽4.5米。用每块0.25平方米的瓷砖铺地面,一共要用多少块瓷砖?13、一筐苹果,连筐共重33.5千克,卖掉一半后,连筐称还有18.15千克。原有苹果多少千克?筐重多少千克?

初中物理中考重难点归纳(整理)

初中物理中考重难点归纳 一、光学难点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物距和像距 u表示。像距:像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用v表示。 物距:物体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用 2 3、实像和虚像 实像由实际光线相交而成;虚像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处长线相交而成的像。 实像既能显示在光屏上,以可以用眼睛看到;虚像不能显示在光屏,而只能用眼睛看到。 4、有关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1

2 ⑴焦点是成虚像和实像的分界点 物体在焦点以外时,另一侧光屏上一定成实像;物体在焦点以内时,一定在同侧成虚像。 ⑵2f 是成放大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 2u f =时,所成实像与物体等大;u >2f 时,所成实像是缩小的;f <u <2f 时,所成实像是放大的。 以上可记为“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 ⑶凸透镜成实像时,若物距增大,则像距减小,像也减小;反之,若物距减小,则像距增大,像也增大。 (记为“物进像退,像变大”) ⑷根据物距与像距的关系,也能判断出像的性质 当u >v 时,像比物小;当u =v 时,像和物大小相等;当u <v 时,像比物大。 ⑸凸透镜所成实像都是倒立的,所成虚像都是正立的。 二、物态难点: 三、热学难点: 内燃机是一种动力机械,它是通过使燃料在机器内部燃烧,并将其放出的热量直接转换为动力的热机.内燃机由气缸、活塞、进气阀、排气阀、曲轴和连

3 杆等组成.汽油机气缸的顶部有火花塞,柴油机气缸的顶部有喷油嘴. 内燃机工作时,活塞在气缸内往复运动,活塞从气缸的一端运动到气缸的另一端,叫做一个冲程. 四冲程内燃机的工作过程是由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组成的,这四个冲程叫做一个工作循环.在每个工作循环中, 气缸内的活塞往复两次,曲轴转动两周.在四个冲程中,只有做功冲程是燃气对外做功,其他三个冲程是辅助冲程,要靠安装在 曲轴上的飞轮的惯性来完成. 在压缩冲程中,飞轮带动活塞压缩吸入的气体做功,使气体的温度升高,把机械能转化为气体的内能.在做功冲程中,燃料 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燃气推动活塞做功,把内能转化为活塞、飞轮的机械能. 汽油机的主体是一个汽缸,气缸内有一个活塞,活塞通过连杆与曲轴相连.汽缸上部有进汽门和排气门,顶部有火花塞. 右图是单缸四冲程汽油机的机构示意图,图中1是进气门;2是火花塞;3是排气门;4是活塞;5是汽缸;6是连杆;7是曲轴. 下图是四冲程汽油机的四个冲程示意图: 四、电学难点 (1)电学部分重要公式: ★电流定义式:t Q I

【小学数学】小学数学五年级知识点和重点、难点大全带必考应用题

五年级的知识重点 1计算 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等。 在前面学习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 2方程 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空间与物体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4图形的转换 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5统计与概率 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和中位数的知识。通过操作与实验;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6平均数 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各自的统计意义、各自的特征和适用范围;进一步体会统计和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实际应用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初步的数字编码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运用数字的有规律排列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变得安全、有序、快捷;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感受数学的魅力。

必考应用题集锦 1、一辆摩托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两站相对开出;摩托车每小时行驶29.5千米;货车每小时行驶70.5千米;经过2.7小时两车相遇。两车站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2、将一根铁丝剪成两段;第一段长38.7米;第二段比第一段长度的1.5倍短6.8米。第二段有多长? 3、甲数是560;乙数是70;甲数给乙数多少后;甲数是乙数的4倍? 4、一个房间的长是12米;宽是10米。现用每块0.64平方米的瓷砖铺地面;至少需要多少块瓷砖? 5、非洲鸵鸟奔跑的速度是每小时72km;比野兔的2倍少12km;野兔的奔跑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 6、张老师给学校买了8个足球和4个排球;每个足球65元;张老师一共花了700元;每个排球多少元? 7、一个长方形铁丝框的长是8米;周长是28米。 (1)这个铁丝框的宽是多少米? (2)如果将这个铁丝框改成正方形;这个正方形铁丝框的边长是多少米? 8、汽车每小时行45千米;摩托车每小时行60千米。它们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开出相向而行;4小时后相遇;相遇后两车继续前行;则摩托车到达甲地还需行几小时? 9、小兔子采蘑菇;晴天每天能采36只;雨天每天只能采24只;它一连几天共采了288只蘑菇;平均每天采32只。这些天中有多少天是雨天?

初中物理知识点难点考点全面总结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物体发声要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 1.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 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声音传播靠介质,真空不能够传声 2.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光的速度非常快,在空中可以一秒钟就能穿过一片山石林,姑比爷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蛇喊了一声有回声就有两个人里面的一个来

喂它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两音一响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物体振动快慢,对应音调高低。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物体振幅大小,声音强弱响度。 6.减弱噪声的途径: (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联想消灭在根源不让它上四处扩散把耳朵捂住

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 可听见的声是按铃的声音,按了两晚还在 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 超出的声波比比两晚还在都多 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更次一点的声波就是还在按铃不到20下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超声波呀方向好穿透能力也是高, 声能集中能治疗医疗应用少不了。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能测速度能清洗还能焊接各种仪器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初中物理实验重难点总结

初中物理实验重难点总结 一.伏安法测电阻 1、定义: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出电路中某一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就可以根据欧姆 定律算出这个导体的电阻,这种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的方法叫伏安法。 2、原理:I=U/R 3、电路图: (右图) 4、步骤:①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 连接实物时,必须注意 开关应断开 ② 检查电路无误后,闭合开关S ,三次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分别读出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填入表格。 ③算出三次Rx 的值,求出平均值。 ④整理器材。 5、讨论:⑴本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改变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分压),同时又保护电路(限流)。 ⑵测量结果偏小是因为:有部分电流通过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大于实际通过Rx 电流。根据Rx=U/I 电阻偏小。 ⑶如图是两电阻的伏安曲线,则R 1>R 2 二.伏安法测灯泡的额定功率:①原理:P=UI ②电路图: ③选择和连接实物时须注意: 电源:其电压高于灯泡的额定电压 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时要变阻,且调到最大值。根据能否调到灯泡的额定电压选择滑动 变阻器。 电压表:并联在灯泡的两端“+”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 根据额定电压选择电压表量程。 电流表:串联在电路里““+”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 根据I 额=P 额/U 额 或I 额=U 额/R 选择量程。 三.伽利略斜面实验: 滑动变阻器 变阻(“一上一下”) 阻值最大(“滑片远离接线柱”) 串联在电路中 电流表 “+”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 量程选择:算最大电流 I=U/Rx 并联在电路中 电压表 “+”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 量程选择:看电源电压

初中定语从句重难点精讲

定语从句讲解 一、初中阶段学习定语从句的要点— 定语从句在句子中作定语,用来修饰一个名词、名词词组或者代词。被修饰的名词、名词词组或代词叫做先行词;在先行词和定语从句之间起连接作用的词叫做引导词。 (1)引导词分为“关系代词”和 “关系副词”。关系代词有:who, whom, whose, that, which, as。关系畐寸词有:when, where, why, that 。 注意:关系副词里面没有how。 如果要修饰方式,用that 或in which 引导,或者不用引导词。 do n' t like the way (that, in which) he eyed me. 我不喜欢他看我的那个样子。 (2)关系代词who在从句中主要作主语,在非正式语体里who还可以作从句中的宾语。 is the man who wan ts to see you. 他就是想要见你的那个人。(who在从句中作主语) (3)关系代词whom is the man whom I saw in the park yesterday. 他就是我昨天在公园里见至U的那个人。 (whom在从句中作宾语) 作宾语用的引导词可以省略,因此上面的句子可以改写如下: He is the man I saw in the park yesterday. (4)关系代词whose用来指人或物,(只能用作定语,若指物,它还可以同of which 互换)。pass me the book whose (of which) cover is gree n. 请递给我那本绿皮的书。 (5)关系代词which指物,在从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作宾语时在非正式语体中可以省略。 needed a pl ant which didn ' t need as much water as rice. 他们需要一种不像水稻那么需要水的作物。(作主语) 注意:当有which 和that 要进行选择的情况下,以下情况要选which : ①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中通常用which作引导词,不能用that做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引导词。 ②修饰整个主句。 n ever met Julia aga in after that, which was a pity.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见到过朱莉叶,真是遗憾。 ③修饰谓语部分 can swim in the river, which I cannot. 他会在河里游泳,那正是我不会的。 ④介词+ which are all questi ons to which there are no an swers. 那些问题都是无头公案。 (6)关系代词that多用来指物,有的也可以用来指人;在从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指物的时候多用that,也可用which。

(完整)初中物理重点和难点分析

初中物理重点和难点分析 一,《测量》单元:包括长度、体积的测量 重点:(1)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正确放置、读数、记录): (2)正确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固体体积(正确操作、读数、记录)难点:用排液法测不规则的密度小于某液体密度的物体的体积(关键测体积时要注意求得体积差值要真正为物体体积)。 二,《光学》单元: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反射定律及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折射初步规律及凸透镜成像。 重点:1,知道光在一种均匀物质里沿直线传播。 2,会用光速作简单的计算;光年的概念(光在一年中运动路程,是天文学上距 离单位)。 3,应用光的反射定律来分析、解释光的反射现象,并画出光路图; 4,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能应用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简单物体在平面镜里 成的像(对称的虚象) 5,知道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途径 6,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初步规律(分垂直入射和斜入射;斜入射又分:从空气 射入水中和从水中射入空气) 7,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以及应有实验技能。 难点:1,会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等简单光现象。 2,用平面镜来控制光路(关键抓住垂直于镜面的法线平分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的夹角)。 3,认识平面镜所成的虚象。 4,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有关的折射现象(画出从观察物到观察者的光线传播路线 可加以说明)。 5,如何调节物距和像距来改变成像的大小(u>f成实象时像大则像距大,物 距小)。 三、《声和波》单元:包括声音产生、传播、声速和声波。 重点:1、声源、声波的含义。 2、声音的产生、传播的条件和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声波、(声波的反射)回声。 4、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的大小比较。 四、《热》和《分子动理论和内能》包括温度及其测量;物态变化;分子动理论和内能。 重点:1、正确使用温度计(会选、会放、会读)。 2、知道物态变化;物态变化过程中吸放热;物态变化与温度变化与否的关系。 3、蒸发、沸腾各自特点、异同点、影响因素。 4、能运用物态变化的有关知识解释自然界的有关现象。 5、初步理解什么叫热量。会用公式Q吸=cm(t-t0)或Q放=cm(t0-t)计算热量、比 热容(比热)、温度等。 6、理解和应用比热容(比热)的概念。 7、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扩散现象,说明的问题。 8、内容的概念,内能和温度的关系。 9、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及其各自实质。 难点:1、晶体的熔化和对应溶液的凝固只能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前者吸热,后者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