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寄生质量标准的研究
桑寄生质量标准的研究

桑寄生质量标准的研究商丽丽;孙秋;白杨【摘要】目的建立药材桑寄生的含量测定方法,进一步将桑寄生与槲寄生区别开来,减少经营单位和医疗使用单位的混用现象,从而提高中药材桑寄生的质量.方法以槲寄生对照药材为阴性对照,桑寄生对照药材为阳性对照,用HPLC法测定10批中药材桑寄生中槲皮素的含量.结果槲寄生中不含有槲皮素,桑寄生中槲皮素含量在1.40~2.66 mg/g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5%,RSD=0.2%.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更加精准的控制桑寄生的质量.【期刊名称】《中国卫生产业》【年(卷),期】2015(012)027【总页数】3页(P126-128)【关键词】桑寄生;HPLC;槲皮素;含量测定;槲寄生【作者】商丽丽;孙秋;白杨【作者单位】白城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吉林白城 137000;白城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吉林白城 137000;白城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吉林白城 13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6桑寄生为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Taxi11us chinensis(DC.)Danse的干燥带叶茎枝。
冬季至次春采割,除去粗茎,切段,干燥,或蒸后干燥[1]。
桑寄生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名“桑上寄生”,列入上品。
《名医别录》云:“一名茑,生弘农川谷桑树上,三月三日采茎叶,阴干。
”《新修本草》载:“此多生槲、榉、柳、水杨、枫等树上,子黄,大如小枣子。
惟虢州有桑上者,子汁甚粘,核大似小豆;叶无阴阳,如细柳叶而厚;晚茎粗短。
江南人相承用为续断,殊不相关。
且寄生实九月始熟而黄。
”《蜀本草》云:“按诸树多有寄生,茎叶并相似。
”又云:“叶如橘而厚软,茎如槐而肥脆,今处处有。
方家惟须桑上者,然非自采即难以别,可断茎而视之,以色深黄者为验。
《图经本草》叶似龙胆而厚阔,茎短似鸡脚,作树形。
三月、四月花,黄赤色,六月、七月结子黄绿色,如小豆,以汁稠粘者良也。
”综上所述,古代所用的桑寄生,系来源于桑寄生科不同属的数种植物,除现作桑寄生入药的钝果寄生属、梨果寄生属外,尚包括槲寄生属植物。
桑寄生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桑寄生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桑寄生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管俊崔瑛△(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4 级硕士研究生,河南郑州 450000)桑寄生为临床常用中药,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的功效。
其主要化学成分为桑寄生总黄酮,并含有挥发油类、凝集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成分。
因具有抗炎镇痛、抗肿瘤、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保护神经等多种显著的药理作用,已成为桑寄生研究的热点。
本文归纳和总结了桑寄生的化学成分、药理研究、临床应用、使用注意等 4 个方面内容,并探讨了桑寄生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桑寄生;中药药理学;综述【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 -2619(2017)03 -0460 -04△ 通讯作者:河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河南郑州450000作者简介:管俊(1990—),男,硕士研究生在读,学士。
研究方向:临床中药学。
2015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桑寄生为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的干燥带叶茎枝〔1〕。
桑寄生主产于福建、广西、广东等地,又名广寄生、桃树寄生等。
其味苦、甘,性平,归肝、肾经,能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安胎元,主治风湿痹痛,腰膝酸软,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等症。
本品作为药物使用已有悠久的历史,桑寄生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主腰痛,小儿背强,痈肿,安胎,充肌肤,坚发、齿,长须眉”。
药理与临床实践已证实桑寄生具有抗肿瘤、抗炎等多种功效,现将有关与桑寄生化学成分、药理研究、临床应用及使用注意等研究作一概述如下。
1 化学成分研究1.1 黄酮类桑寄生总黄酮含量因来源、寄主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2〕。
桑寄生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包括槲皮素、扁蓄苷。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RP-HPLC)测得桑寄生原药材中槲皮素主要以游离形式存在且含量少,其主要以槲皮苷或与其他的物质结合等形式存在。
测定结果表明,桑寄生中不同部位槲皮苷、槲皮素含量差异较大,桑寄生叶中槲皮苷和槲皮素的含量均比茎枝含量高,有个别寄主的桑寄生茎枝中甚至检测不出槲皮苷和槲皮素,故为能更全面地反映桑寄生的质量,有学者建议以槲皮苷作为定量检测指标〔3-4〕。
中药桑寄生种质资源评价_裴河欢

蒸桑寄生和宽筋藤药材质量标准的改进

蒸桑寄生和宽筋藤药材质量标准的改进刘鑫;杨雪;孙晓雪;王昊;马世威;崔方;赵杰;张加余;王志斌;王少平【期刊名称】《滨州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22(45)6【摘要】目的建立蒸桑寄生和宽筋藤药材的质量标准。
方法对来自不同厂家和产地的蒸桑寄生和宽筋藤药材切片及粉末进行显微观察。
根据中国药典的要求,采用薄层色谱法对药材进行定性鉴别,并对不同硅胶板、展开剂、点样量、温度、饱和状态对结果的影响进行考察。
参照2020年版《中国药典》(四部)通则方法,对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和浸出物含量等项目进行考察。
结果药材外观和显微结构明显,与现有描述一致。
在供试品和对照品的薄层色谱法检测中,在相同位置显示出相同颜色斑点且分离度好。
在10批药材的检测中,蒸桑寄生水分为2.40%~9.51%,总灰分为3.45%~4.61%,酸不溶性灰分为0.19%~0.45%,乙醇热浸法浸出物含量为5.35%~6.43%;宽筋藤水分为7.28%~9.95%,总灰分为6.97%~7.44%,酸不溶性灰分为0.18%~0.93%,水热浸法浸出物含量为14.11%~19.62%。
结论蒸桑寄生水分不得超过12.0%、总灰分不得超过5.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超过1.0%,乙醇热浸法限度为不得低于5.0%。
宽筋藤水分不得超过13.0%,总灰分不得超过10.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超过5.0%,水热浸法限度为不得低于10.0%。
以上标准的制定为丰富该药材质量控制内容和药典修订提出了建议。
【总页数】8页(P446-453)【作者】刘鑫;杨雪;孙晓雪;王昊;马世威;崔方;赵杰;张加余;王志斌;王少平【作者单位】滨州医学院药学院;北京中研同仁堂医药研发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2.5【相关文献】1.桑寄生质量标准的研究2.宽筋藤药材UPLC特征图谱研究3.藏药三味宽筋藤汤散质量标准研究4.桑寄生健骨颗粒质量标准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桑寄生质量标准及检验操作规程

XXXXXXXX有限公司原料质量标准及检验操作规程1品名:1.1中文名:桑寄生1.2 汉语拼音:Sangjisheng2代码:4 取样文件编号:5 检验方法文件编号:6 依据:《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
7 质量标准:7 检验操作规程:7.1 试药试剂:甲醇、水、稀硫酸、乙酸乙酯、槲皮素对照品、0.5%氢氧化钠溶液、甲苯(水饱和)、甲酸乙酯、甲酸、5%三氯化铝乙醇溶液、乙醇、乙醚、醋酸铅饱和溶液、硫酸钠饱和溶液、三氯甲烷、碱性3,5-二硝基苯甲酸溶液。
7.2 仪器设备:显微镜、电子天平、回流装置、水浴锅、硅胶G薄层板、紫外光灯。
7.3性状:取本品适量,自然光下目测色泽,嗅闻气味。
7.4 鉴别:7.4.1取本品横切面制片显微镜(10×10)观察组织结构特征。
7.4.2取本品粉末5g,加甲醇-水(1:1)60ml,加热回流1小时,趁热滤过,滤液浓缩至约20ml后,加水10ml,再加稀硫酸约0.5ml,煮沸回流1小时后,用乙酸乙酯振摇提取2次,每次30ml,合并乙酸乙酯液,浓缩至1ml,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槲皮素对照品,加乙酸乙酯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附录7)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用0.5%氢氧化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水饱和)-甲酸乙酯-甲酸(5: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三氯化铝乙醇溶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7.5 检查:强心苷:取本品粗粉10g,加80%乙醇50ml,加热回流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热水10ml使溶解,滤过,滤液加乙醚振摇提取4次,每次15ml,弃去乙醚层,取下层水溶液加醋酸铅饱和溶液至沉淀完全,滤过,滤液加乙醇10ml,加硫酸钠饱和溶液脱铅,滤过,滤液加三氯甲烷振摇提取3次,每次15ml,合并三氯甲烷液,浓缩至1ml。
桑寄生健骨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38中国处方药 第18卷 第1期·实验研究·9-羟基利培酮治疗药物监测的常规检测手段。
参考文献[1]李正福, 秦霞. 临床常用药物的治疗药物监测研究进展[J].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18, 15(10): 73-76.[2]倪伟健, 方焱, 张善堂, 沈爱宗, 唐丽琴. 基于药物基因组学与血药浓度监测指导的个体化用药研究[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8, 38(17): 1863-1868.[3] Hiemke C,Bergemann N,Clement HW,et al. Consensus Guidelines for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i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Update 2017 [J]. Pharmacopsychiatry, 2018, 51(1-2):9-62.[4]王菁, 刘璐, 郑恒, 丁玉峰. 治疗药物监测的研究进展[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7, 37(1): 1-8.[5]程道海, 陆华, 刘滔滔, 宁宗. 我国治疗药物监测的现状与展望[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6, 33(5): 910-913.[6] Mannens G, Huang ML, Meuldermans W, et al. Absorption,metabolism, and excretion of risperidone in humans [J]. Drug Metab Dispos,1993, 21(6): 1134-1141.[7] Preskorn SH.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A tale of two patients [J]. J Psychiatr Pract, 2008,14(5):301-306.[8] Preskorn SH, Burke MJ, Fast GA.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J]. Psychiatr Clin North Am, 1993,16(3):611-645.[9] Egberts KM,Mehler-Wex C,Gerlach M.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J]. Pharmacopsychiatry,2011,44(6):249-253.[10] Jaquenoud Sirot E, Knezevic B, Morena GP et al. ABCB1 and cytochrome P450 polymorphisms: Clinical pharmacogenetics of clozapine [J]. J Clin Psychopharmacol, 2009, 29(4):319-326.[11] Klotz U. Pharmacokinetics and drug metabolism in the elderly [J]. Drug Metab Rev, 2009,41(2):67-76.桑寄生健骨颗粒由桑寄生、淫羊藿、续断、补骨脂、地黄、红曲、丹参、知母等八味中药组方而成,其汤剂入药在我院应用多年,目前正在开发为院内中药制剂。
桑寄生研究进展

21 0 1年 1 2月
广 西 林 业 科 学
Gu n x o e ty S in e a g i r sr ce c F
V o . 0 NO. 14 4
De . 0 1 c2 1
文章 编 号 :10 —12 2 1 ( ) 一0 1 一O 0 6 16— 0 1 4 31 4
桑 寄 生 研 究 进 展
李开祥 ,梁 晓静 ,覃
( . 西林 业科 学研 究 院 南 宁 1广
摘
平2 ,梁文汇 ,廖健 明
570 ) 3 0 0
5 0 0 ;2 广 西 玉林 市林业勘 测设 计 院 ,玉 林 30 2 .
要 :概 述 桑 寄 : ( oa tu p rs i s 的 分 类 、生 物 学 特 性 和 地 理 分 布 、 桑 寄 生 的 危 害 性 、防 治 方 法 及 生 L r nh s aaic ) tu
桑寄生的药用价值 ,并探讨 了其发展前景 。
关 键 词 :桑 寄 生 ;: ;分 布 ;危 害 ;防 治 ;药 用 价 值 分类 中 图 分 类 号 :¥ 1 .2 文 献 标 识 码 :A 785 1
桑 寄 生 ( oa tu a ai c s 是 中 国 南 方 L r nh sp rs i ) tu 常见 的半 寄 生植物 ,通 常寄 生在 桑科 、茶 科 、芸香 科 和豆科 等植 物 的枝 干上 ,以 吸根 的导 管与 寄主 的 导 管相连 ,吸取 寄主植 物 的水 分 和无 机盐 。桑 寄生 的寄 主不 限 于某一 物: ,同一 桑 寄生植 物 ,其 寄 主 种
7 5个 分类 单位 … 1。邱华 兴 』 中 国植物 志 》 云 在《 和《
南 植物 志》 中将 原隶 属 于 桑 寄生 亚 科 桑 寄 生 属 的 我 国桑寄 生种 类分 为 6属 , 即桑 寄生属 L r nh s, oa t u 离 瓣 寄生 属 Heia tea 五 蕊寄 生属 D n rp to , l nh 究 。T C结 果 表 明 :槲 寄 生 类 L
桑寄生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表 1 总黄酮含量测定结果 Table1 Determination of the results of total flavonoids
检测分析
杨再波,等:桑寄生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121
1 仪器与试剂
黄酮含量,以总黄酮含量计算出相对标准偏差,桂花树
1.1 仪器
桑寄生 RSD 值为 2.07 %,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粉碎机:浙江金华武义屹立仪器公司;真空旋转 2.5 稳定性试验
蒸发仪: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电子天平:赛多利斯公
脂后,加 70 %乙醇 30 mL,加热回流提取 2 h,过滤。残 作。在 510 nm 处测定吸光度 A,根据回归方程及转化
渣加 70 %乙醇 30 mL,加热回流提取 2 h,过滤。合并 公式 X=(C×25×50)/M [式中:C 为由标准曲线计算的浓
滤液并加 70 %乙醇定容到 250 mL,备用。
水甲醇定容,摇匀,得芦丁对照品溶液浓度为 0.1 mg/mL, RSD 为 2.22 %。
备用。
2.8 样品含量的测定
2.1.2 样品溶液的制备
分别精密吸取稀释 50 倍样品溶液各 5 份,每份
精密称取桂花树桑寄生粗粉各 1 g,用石油醚脱 5.00 mL,分别置于 25 mL 容量瓶,按上述 2.3 同法操
量(桂花树桑寄生样品含量为 14.26 mg/g)的样品溶液
精密称取经 108 ℃ 干燥至恒重的芦丁对照品约 5.00 mL,按上述 2.3 同法操作,在 510 nm 处测吸光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桑寄生质量标准的研究
目的建立药材桑寄生的含量测定方法,进一步将桑寄生与槲寄生区别开来,减少经营单位和医疗使用单位的混用现象,从而提高中药材桑寄生的质量。
方法以槲寄生对照药材为阴性对照,桑寄生对照药材为阳性对照,用HPLC法测定10批中药材桑寄生中槲皮素的含量。
结果槲寄生中不含有槲皮素,桑寄生中槲皮素含量在1.40~2.66 mg/g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 6)。
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5%,RSD=0.2%。
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更加精准的控制桑寄生的质量。
标签:桑寄生;HPLC;槲皮素;含量测定;槲寄生
桑寄生为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Taxillus chinensis(DC.)Danse的干燥带叶茎枝。
冬季至次春采割,除去粗茎,切段,干燥,或蒸后干燥[1]。
桑寄生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名“桑上寄生”,列入上品。
《名医别录》云:“一名茑,生弘农川谷桑树上,三月三日采茎叶,阴干。
”《新修本草》载:“此多生槲、榉、柳、水杨、枫等树上,子黄,大如小枣子。
惟虢州有桑上者,子汁甚粘,核大似小豆;叶无阴阳,如细柳叶而厚;晚茎粗短。
江南人相承用为续断,殊不相关。
且寄生实九月始熟而黄。
”《蜀本草》云:“按诸树多有寄生,茎叶并相似。
”又云:“叶如橘而厚软,茎如槐而肥脆,今处处有。
方家惟须桑上者,然非自采即难以别,可断茎而视之,以色深黄者为验。
《图经本草》叶似龙胆而厚阔,茎短似鸡脚,作树形。
三月、四月花,黄赤色,六月、七月结子黄绿色,如小豆,以汁稠粘者良也。
”综上所述,古代所用的桑寄生,系来源于桑寄生科不同属的数种植物,除现作桑寄生入药的钝果寄生属、梨果寄生属外,尚包括槲寄生属植物。
历史上,槲寄生和桑寄生用名较为混乱,且由于二者功效相似及用药习惯的沿袭,临床上二者一直是混用的。
从《名医别录》到《本草纲目》的一些本草著作,关于桑上寄生一项大都指槲寄生,直至近代。
《植物学大辞典》1918年将Lorantheceae译为槲寄生,于是“槲寄生”一词在药学界广为应用了。
到197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已将槲寄生与桑寄生分别列为两种中药,它们分属桑寄生科的桑寄生属和槲寄生属[2]。
现质量标准[1]中不含含量测定项槲皮素,为了控制桑寄生的质量,更好的区别桑寄生与槲寄生,特研究设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桑寄生中槲皮素的含量[3],此方法操作很简单,数据比较稳定,结果很准确。
1 材料与仪器
1.1材料
中药材桑寄生批号:20151012、20151013、20151014、20151032、21051033、20151034、20151035、20151036、20151047、20151048;槲寄生阴性对照药材(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21038-201014;桑寄生阳性对照药材(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21075-200402 对照品:槲皮素(中国药品生物制品
检定所)批号:100081-200406;含量测定所用的甲醇为青岛试剂厂生产的色谱纯,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1.2使用的仪器
Agilent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器为ΜV-2450型紫外-可见分光;工作站为Sepμ 3000色谱。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色谱条件
色谱柱:Agilent SB-C18色谱柱(4.6×250 mm,5μm);柱温30 ℃。
流速:1.0 mL/min、流动相:甲醇:0.5%磷酸溶液(47:53);检测波长:360 nm。
理论板数按槲皮素峰计算不得低于2500[4]。
2.2对照品溶液的配置
精密称取对照品槲皮素10 mg,置100 mL量瓶中,适量加80%甲醇使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
精密量取10 mL,至50 mL量瓶中,加80%甲醇稀释至刻度,制成每1 mL含20 μg的槲皮素对照品溶液。
2.3供试品溶液的配置
取10批桑寄生样品粉末(过4号筛)各约2 g,精密称定,置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盐酸(23-2)50 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2 h,取出,放冷,用甲醇补足减失重量,摇匀,滤过,弃去初滤液,取续滤液即得[6]。
2.4检测波长的确定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采用的仪器为北京普析TI-1901,以槲皮素对照品溶液的溶剂甲醇为空白对照,扫描200~400的紫外光区,测的槲皮素的最大吸收为260 nm,即为检测波长。
2.5阴性对照溶液制备
取槲寄生对照药材粉末约1 g,精密称定,置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盐酸(23-2)50 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2 h,取出,放冷,用甲醇补足减失重量,摇匀,滤过,弃去初滤液,取续滤液即得阴性对照溶液。
2.6阳性对照溶液的制备
取桑寄生对照药材粉末约1 g,精密称定,置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盐酸(23-2)50 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2 h,取出,放冷,用甲醇补足减失重量,
摇匀,滤过,弃去初滤液,取续滤液即得阳性对照溶液。
2.7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10 μL、阴性对照溶液10 μL、阳性对照溶液10 μL 和10批供试品溶液各1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见图1。
2.8线性关系考察
实验对浓度为20 μg/mL的槲皮素对照品溶液进行线性考察。
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2 μL、5 μL、10 μL、15 μL、20 μL、25 μL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中,按照上述条件测定吸收峰面积,计算进样量,以峰面积积分值横坐标,进样量为纵坐标(μg),根据面积归一化法绘制出标准曲线,得到槲皮素回归方程Y=3147.214x+268.159,r=0.9996,实验采用的对照品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