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34个必考公式以及重难点解析

小学二年级数学34个必考公式以及重难点解析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小学二年级数学34个必考公式以及重难点解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奥数

二年级是开发孩子智力、形成良好思维习惯的最佳时期,学习奥数不仅能够极大地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也能为孩子之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家长来说,激发孩子对华数的兴趣是最主要的。

学习重点难点解析:

计算要过关:对于二年级学生的奥数学习来说,最先碰到的问题就是计算问题,计算问题是重点也是难点。

根据学校数学的学习情况,孩子还没有学习乘除法的列竖式,尤其是乘法的列竖式在二年级华数的学习中要求的比较多,比如华数课本下册第三讲速算与巧算中就多次用到了乘法,另外一些应用题中也会有所应用。所以对于学习下册华数的学生,首先计算关一定要过。

枚举是难点: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序思维和抽象思维是比较困难的,对于问题,二年级的学生更多的愿意以凑数来尝试解答问题。

而枚举法的问题需要的就是孩子的有序思维,比如华数课本上册几枚硬币凑钱的方法,下册的整数拆分都属于枚举法的问题。这类问题不仅要求孩子要有序,同时直观性不强,对于孩子理解有一定困难。建议家长可以比较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比如上面举到的汉堡和汽水的例子就更加形象。

应用题要接触:二年级华数课本下册中的后几讲已经接触到了应用题部分,对于倍数等概念也有学习,建议学有余力的孩子可以适当接触三年级中的部分问题,但是难度不要像三年级华数课本中那样大。

34个小学数学必考公式

1、和差倍问题:

和差问题

和倍问题

差倍问题

已知条件

几个数的和与差

几个数的和与倍数

几个数的差与倍数

公式适用范围

已知两个数的和,差,倍数关系

公式

①(和-差)÷2=较小数

较小数+差=较大数

和-较小数=较大数

②(和+差)÷2=较大数

较大数-差=较小数

和-较大数=较小数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和-小数=大数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小数+差=大数

关键问题

求出同一条件下的

和与差

和与倍数

差与倍数

2、年龄问题的三个基本特征:

①两个人的年龄差是不变的;

②两个人的年龄是同时增加或者同时减少的;

③两个人的年龄的倍数是发生变化的;

3、归一问题的基本特点:

问题中有一个不变的量,一般是那个“单一量”,题目一般用“照这样的速度”……等词语来表示。

关键问题:

根据题目中的条件确定并求出单一量;

4、植树问题:

基本类型

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植树

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不植树

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只有一端植树

封闭曲线上植树

基本公式

棵数=段数+1

棵距×段数=总长

棵数=段数-1

棵距×段数=总长

棵数=段数

棵距×段数=总长

关键问题

确定所属类型,从而确定棵数与段数的关系

5、鸡兔同笼问题:

基本概念:

鸡兔同笼问题又称为置换问题、假设问题,就是把假设错的那部分置换出来;

基本思路:

①假设,即假设某种现象存在(甲和乙一样或者乙和甲一样):

②假设后,发生了和题目条件不同的差,找出这个差是多少;

③每个事物造成的差是固定的,从而找出出现这个差的原因;

④再根据这两个差作适当的调整,消去出现的差。

基本公式:

①把所有鸡假设成兔子:鸡数=(兔脚数×总头数-总脚数)÷(兔脚数-鸡脚数)

②把所有兔子假设成鸡:兔数=(总脚数一鸡脚数×总头数)÷(兔脚数一鸡脚数)

关键问题:找出总量的差与单位量的差。

6、盈亏问题:

基本概念:

一定量的对象,按照某种标准分组,产生一种结果:按照另一种标准分组,又产生一种结果,由于分组的标准不同,造成结果的差异,由它们的关系求对象分组的组数或对象的总量。

基本思路:

先将两种分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由于标准的差异造成结果的变化,根据这个关系求出参加分配的总份数,然后根据题意求出对象的总量。

基本题型:

①一次有余数,另一次不足;

基本公式:总份数=(余数+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②当两次都有余数;

基本公式:总份数=(较大余数一较小余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③当两次都不足;

基本公式:总份数=(较大不足数一较小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基本特点:

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是不变的。

关键问题:

确定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

7、牛吃草问题:

基本思路:

假设每头牛吃草的速度为“1”份,根据两次不同的吃法,求出其中的总草量的差;再找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即可确定草的生长速度和总草量。

基本特点:

原草量和新草生长速度是不变的;

关键问题:

确定两个不变的量。

基本公式:

生长量=(较长时间×长时间牛头数-较短时间×短时间牛头数)÷(长时间-短时间);

总草量=较长时间×长时间牛头数-较长时间×生长量;

8、周期循环与数表规律:

周期现象:

事物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某些特征有规律循环出现。

周期:

我们把连续两次出现所经过的时间叫周期。

关键问题:

确定循环周期。

闰年:一年有366天;

①年份能被4整除;②如果年份能被100整除,则年份必须能被400整除;

平年:一年有365天。

①年份不能被4整除;②如果年份能被100整除,但不能被400整除;

9、平均数:

基本公式:

①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

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

②平均数=基准数+每一个数与基准数差的和÷总份数

基本算法:

①求出总数量以及总份数,利用基本公式①进行计算.

②基准数法:根据给出的数之间的关系,确定一个基准数;一般选

与所有数比较接近的数或者中间数为基准数;以基准数为标准,求所有给出数与基准数的差;再求出所有差的和;再求出这些差的平均数;最后求这个差的平均数和基准数的和,就是所求的平均数,具体关系见基本公式②

10、抽屉原理:

抽屉原则一:

如果把(n+1)个物体放在n个抽屉里,那么必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放有2个物体。

例:把4个物体放在3个抽屉里,也就是把4分解成三个整数的和,那么就有以下四种情况:

①4=4+0+0 ②4=3+1+0 ③4=2+2+0 ④4=2+1+1

观察上面四种放物体的方式,我们会发现一个共同特点:总有那么一个抽屉里有2个或多于2个物体,也就是说必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放有2个物体。

抽屉原则二:

如果把n个物体放在m个抽屉里,其中n>m,那么必有一个抽屉至少有:

①k=[n/m ]+1个物体:当n不能被m整除时。

②k=n/m个物体:当n能被m整除时。

理解知识点:

[X]表示不超过X的最大整数。

例[4.351]=4;[0.321]=0;[2.9999]=2;

关键问题:

构造物体和抽屉。也就是找到代表物体和抽屉的量,而后依据抽屉原则进行运算。

11、定义新运算:

基本概念:

定义一种新的运算符号,这个新的运算符号包含有多种基本(混合)运算。

基本思路:

严格按照新定义的运算规则,把已知的数代入,转化为加减乘除的运算,然后按照基本运算过程、规律进行运算。

关键问题:

正确理解定义的运算符号的意义。

注意事项:

①新的运算不一定符合运算规律,特别注意运算顺序。

②每个新定义的运算符号只能在本题中使用。

12、数列求和:

等差数列:

在一列数中,任意相邻两个数的差是一定的,这样的一列数,就叫做等差数列。

基本概念:

首项:等差数列的第一个数,一般用a1表示;

项数:等差数列的所有数的个数,一般用n表示;

公差:数列中任意相邻两个数的差,一般用d表示;

通项:表示数列中每一个数的公式,一般用an表示;

数列的和:这一数列全部数字的和,一般用Sn表示.

基本思路:

等差数列中涉及五个量:a1 ,an, d, n,sn,,通项公式中涉及四个量,如果己知其中三个,就可求出第四个;求和公式中涉及四个量,如果己知其中三个,就可以求这第四个。

基本公式:

通项公式:an = a1+(n-1)d;

通项=首项+(项数一1)×公差;

数列和公式:sn,= (a1+ an)×n÷2;

数列和=(首项+末项)×项数÷2;

项数公式:n= (an+ a1)÷d+1;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公差公式:d =(an-a1))÷(n-1);

公差=(末项-首项)÷(项数-1);

关键问题:

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确定使用的公式;

13、二进制及其应用:

十进制:

用0~9十个数字表示,逢10进1;不同数位上的数字表示不同的含义,十位上的2表示20,百位上的2表示200。所以234=200+30+4=2×102+3×10+4。

=An×10n-1+An-1×10n-2+An-2×10n-3+An-3×10n-4+An-4×10n-5+An-6×10n-7+……+A3×102+A2×101+A1×100注意:N0=1;N1=N(其中N是任意自然数)

二进制:

用0~1两个数字表示,逢2进1;不同数位上的数字表示不同的含义。

(2)= An×2n-1+An-1×2n-2+An-2×2n-3+An-3×2n-4+An-4×2n-5+An-6×2n-7

+……+A3×22+A2×21+A1×20

注意:An不是0就是1。

十进制化成二进制:

①根据二进制满2进1的特点,用2连续去除这个数,直到商为0,然后把每次所得的余数按自下而上依次写出即可。

②先找出不大于该数的2的n次方,再求它们的差,再找不大于这个差的2的n次方,依此方法一直找到差为0,按照二进制展开式特点即可写出。

14、加法乘法原理和几何计数:

加法原理:

如果完成一件任务有n类方法,在第一类方法中有m1种不同方法,在第二类方法中有m2种不同方法……,在第n类方法中有mn种不同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任务共有:m1+ m2....... + m n 蛓 N T 剉筫誰 0 / p >

二年级小学生数学公式大全

二年级xx数学公式大全 二年级xx数学公式大全篇一 1、如果你面向东后面就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 如果你面向西后面就是东,左边是南右边是北。 如果你面向南后面就是北,左边是东右边是西。 2、1时=60分、1分=60秒。 3、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经过时间 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 4、常用的时间单位有时、分、秒。 5、在钟表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针走一个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个小格是1分钟,分针走一个大格是5分钟。 6、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7、根据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导出这样几种公式: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商=(被除数—余数)÷除数 余数=被除数—除数×商 8、在一道没有括号的算式,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要从左到右计算。再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9、我们通常所说的四面八方是指:“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10、10个一千是一万;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十是一百。21、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二年级xx数学公式大全篇二 1、乘法的两种意义: ⑴表示:几个几相加是多少。 ⑴表示:几个几相加是多少。2、除法的三种含义: ⑴表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平均除法的意义) ⑴表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包含除法的意义) ⑴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倍数除法的意义)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 4、已知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用乘法。 5、已知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求另一个数用除法。 6、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 7、平均除法的公式:总数÷份数=每份数 8、包含除法的公式:总数÷每份数=份数 9、熟练掌握乘除法各部分的名称和怎样读算式。 3×4=12 乘数乘号乘数积 (读作:3乘4等于12。) 12÷4=3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必考知识点和公式》,推荐收藏

二年级数学公式大全 1、乘法的两种意义:⑴、表示:几个几相加是多少。⑵、表示:几 个几相加是多少。 2、除法的三种含义:⑴表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 (平均除法的意义)⑵表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包含除法的意 义)⑶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倍数除法的意义)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 4、已知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用乘法。 5、已知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求另一个数用除法。 6、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 7、平均除法的公式:总数÷份数=每份数 8、包含除法的公式:总数÷每份数=份数 9、熟练掌握乘除法各部分的名称和怎样读算式。3 × 4 = 12 乘数乘号乘数积 12 ÷ 4 = 3 被除数除号除数商 读作:3乘4等于12。读作:12除以4等于3。 10、在地图上一般都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11、如果你面向东后面就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如果你面向西后面就是东,左边是南右边是北。如果你面向南后面就是北,左边是东右边是西。 12、1时=60分、1分=60秒。 13、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 14、常用的时间单位有时、分、秒。 15、在钟表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针走一个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个小格是1分钟,分针走一个大格是5分钟。 16、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17、根据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导出这样几种公式: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商=(被除数—余数)÷除数余数=被除数—除数×商 18、在一道没有括号的算式,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要从左到右计算。再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19、我们通常所说的四面八方是指:“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20、10个一千是一万;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十是一百。 21、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

小学二年级数学34个必考公式以及重难点解析

小学二年级数学34个必考公式以及重难点解析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小学二年级数学34个必考公式以及重难点解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奥数 二年级是开发孩子智力、形成良好思维习惯的最佳时期,学习奥数不仅能够极大地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也能为孩子之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家长来说,激发孩子对华数的兴趣是最主要的。 学习重点难点解析: 计算要过关:对于二年级学生的奥数学习来说,最先碰到的问题就是计算问题,计算问题是重点也是难点。 根据学校数学的学习情况,孩子还没有学习乘除法的列竖式,尤其是乘法的列竖式在二年级华数的学习中要求的比较多,比如华数课本下册第三讲速算与巧算中就多次用到了乘法,另外一些应用题中也会有所应用。所以对于学习下册华数的学生,首先计算关一定要过。 枚举是难点: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序思维和抽象思维是比较困难的,对于问题,二年级的学生更多的愿意以凑数来尝试解答问题。 而枚举法的问题需要的就是孩子的有序思维,比如华数课本上册几枚硬币凑钱的方法,下册的整数拆分都属于枚举法的问题。这类问题不仅要求孩子要有序,同时直观性不强,对于孩子理解有一定困难。建议家长可以比较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比如上面举到的汉堡和汽水的例子就更加形象。 应用题要接触:二年级华数课本下册中的后几讲已经接触到了应用题部分,对于倍数等概念也有学习,建议学有余力的孩子可以适当接触三年级中的部分问题,但是难度不要像三年级华数课本中那样大。 34个小学数学必考公式 1、和差倍问题: 和差问题

和倍问题 差倍问题 已知条件 几个数的和与差 几个数的和与倍数 几个数的差与倍数 公式适用范围 已知两个数的和,差,倍数关系 公式 ①(和-差)÷2=较小数 较小数+差=较大数 和-较小数=较大数 ②(和+差)÷2=较大数 较大数-差=较小数 和-较大数=较小数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和-小数=大数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小数+差=大数 关键问题 求出同一条件下的 和与差 和与倍数 差与倍数 2、年龄问题的三个基本特征: ①两个人的年龄差是不变的; ②两个人的年龄是同时增加或者同时减少的; ③两个人的年龄的倍数是发生变化的;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重点公式概念汇总

二年级下册数学重点公式概念汇总 1、统计数据的时候,可以用举手、画“正”字、画“√”和画圆圈等方法。 2、分物体的时候,可以1个1个地分,也可以2个2个地分,还可以多个多个地分。 3、分物体,如果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4、被除数÷除数=商商×除数=被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 5、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计算时,看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就用几的口诀求商。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时,商是1. 6、“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为一份来分,求能分成几份”都用除法来解答,最后结果还要写上单位名称。 7、“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属于等分除[总数÷份数=每份数]

“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为一份来分,求能分成几份”属于包含除,即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总数÷每份数=份数] 8、对称: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如果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抓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对称轴。对称轴用虚线表示。9、把图形对折时,可以是左右对折、上下对折、还可以是对角对折,要根据图形的特点采用合适的对折方式。 10、平移: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方向运动,而本身的大小和方向不变,这种运动现象是平移。 11、平移的物征:平移是物体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移动,移动过程中本身的方向、大小、形状都不发生变化。 12、旋转:物体或图形绕同一个点(或同一条直线转动),这种运动现象是旋转。 旋转时,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都不改变,只是本身的方向和位置发生了变化。

13、表内除法求商的方法:因为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所以只要想除数乘几得被除数,再根据乘法口诀就能计算出商。 14、被除数相同,交换除数和商的位置,可以用同一名乘口诀来求商。 15、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先找出已知条件,再根据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提出用乘法或除法解决的问题。如果求几个几是多少就用乘法;如果是平均分就用除法。 16、在求括号里最大能填几的算式时,容易看成“填合适的数”。 17、在解决括号里最大能填几这类算式时,可根据乘法口诀求解,找出与比较数最相近的那句口诀,且口诀的得数要小于比较数。 18、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19、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两级运算,要先算第二级乘或除的,再算第一级加或减的。 20、小括号的作用就是改变运算顺序,在计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的。

二年级数学必背公式

在二年级的数学学习中,掌握一些必背的公式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公式会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数学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下面是一些二年级数学必背的公式。 一、四则运算公式: 1.加法:a+b=b+a,意思是两个数相加的结果与加法顺序无关。 2.减法:a-b+b=a,意思是被减数加上减数再加上同样的减数等于被减数。 3.乘法:a×b=b×a,意思是两个数相乘的结果与乘法顺序无关。 4.除法:a÷b×b=a,意思是被除数除以除数再乘以同样的除数等于被除数。 二、数列公式: 1.等差数列:an = a1 + (n - 1)d,意思是等差数列的第n个数等于首项加上公差乘以n减1 2.等比数列:an = a1 × r^(n - 1),意思是等比数列的第n个数等于首项乘以公比的n减1次方。 三、平方数和立方数公式: 1.平方数:n²=n×n,意思是一个数的平方等于这个数相乘自己。 2.立方数:n³=n×n×n,意思是一个数的立方等于这个数相乘自己再乘以这个数。 四、面积公式: 1.矩形的面积:A=长×宽,意思是矩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2.三角形的面积:A=1/2×底×高,意思是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再除以2 五、周长公式: 1.矩形的周长:P=2×(长+宽),意思是矩形的周长等于长和宽的两倍之和。 2.三角形的周长:P=边1+边2+边3,意思是三角形的周长等于三条边的长度之和。 六、时间公式: 1.时间的加减:小时和分钟按位相加减,进位分时进位。 2.日期的加减:按年、月、日的顺序进行运算,进位按照常规公历规则进行。 七、几何图形公式: 1.正方形的边长:a²=面积,意思是正方形的边长的平方等于面积。 2.圆的面积:A=πr²,意思是圆的面积等于π乘以半径的平方。 3.圆的周长:C=2πr,意思是圆的周长等于2π乘以半径。 以上是二年级数学必背的一些公式,通过掌握这些公式,孩子们可以更好地进行数学运算、解决问题,并提高数学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多次练习和应用这些公式,加深对其理解和掌握。希望这些公式能对孩子们的数学学习有所帮助。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重难点大汇总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米,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学会尺量物体长度和画线段的方法。 概念公式: 1米=100厘米 0刻度的认识: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 线段的特征:都有两个端点〔物体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竖式计算、验算方法及混合运算和估算 概念公式: 进位加法: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对齐,个位相加超过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两位数加两位数和有可能是两位数,也有可能是三位数。 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对齐,个位数不够减时要从十位退一,在本位加十再计算。 两位数减两位数时,差有可能是两位数,也有可能是一位数。 验算方法:掌握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等之间的关系并运用到实际运算中。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需要估算出大致结果,引出加减估算。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重点:认识角,知道角的各局部名称及关系,学会用直尺画角,判断是否是直角。 概念公式: 一个点引出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做顶点。 角有两条边一个顶点,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一个三角板中,最大的角是直角。直角是90度,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 第四、六单元: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 重点:体会乘法的意义。感知乘法是相同加数的简便方法 概念公式:乘法口诀表〔略〕 稳固练习:针对乘法口诀表出题,如补充乘法口诀和一些具体运用。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重点:1、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2、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根本特征、含义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概念公式: 轴对称图形的根本特征: 1、对称轴是一条直线 2、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 3、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

小学二年级数学各类计算公式汇总孩子一定需要

小学二年级数学各类计算公式汇总,孩子一定需要!图形计算公式

公式大全 1、乘法的两种意义: ⑴、表示:几个几相加是多少。 ⑵、表示:几个几相加是多少。 2、除法的三种含义: ⑴表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平均除法的意义) ⑵表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包含除法的意义) ⑶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倍数除法的意义)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 4、已知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用乘法。 5、已知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求另一个数用除法。 6、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

7、平均除法的公式:总数÷份数=每份数 8、包含除法的公式:总数÷每份数=份数 9、熟练掌握乘除法各部分的名称和怎样读算式。 3×4=12 乘数乘号乘数积 12÷4=3 被除数除号除数商 读作:3乘4等于12。读作:12除以4等于3。 10、在地图上一般都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11、如果你面向东后面就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如果你面向西后面就是东,左边是南右边是北。如果你面向南后面就是北,左边是东右边是西。 12、1时=60分、1分=60秒。 13、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 14、常用的时间单位有时、分、秒。 15、在钟表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针走一个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个小格是1分钟,分针走一个大格是5分钟。 16、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17、根据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导出这样几种公式: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商=(被除数—余数)÷除数 余数=被除数—除数×商 18、在一道没有括号的算式,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要从左到右计算。再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19、我们通常所说的四面八方是指:“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20、10个一千是一万;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十是一百。 21、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22、读数时要注意: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不读,中间有一个零或两个以上的零只读一个零。写数时要注意:哪一个数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填零占位。 23、比较数的大小应注意: 1、数位多的数比数位少的数大; 2、当数位相同时,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大的数就大;当最高位也相同时,就依次向下,一个数位一个数位的比,哪个数位大就说明那个数比较大。 24、在读数时,从(最高)位读起,按照(从高位到低位)的顺序读。 25、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用字母表示是:km、m、dm、cm、mm。

二年级下册数学必考公式汇总(附思维拓展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必考公式汇总(附思维拓展题),收藏给孩子! 二年级数学下册公式、法则、儿歌、口诀 一、除法的竖式计算口诀和法则 1、除号写端正,数位要对齐,被除数里面藏,除数对 面站,商在上面看。 2、用乘法口诀试商,又快又准确; 3、有余数除法口诀 一试:除数和几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又比被除数小,上就是几。 二乘:商和除数的积写在被除数下面。 三减:被除数减去商和除数的积。 四比:余数和除数比,余数要比除数小。 二、有余数的除法运用规律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问题时,有图的要先看图,明确题意,再找出相关信息进行计算,最后根据余数确定最终答案。 有余数除法应用题可分为两种类型: 类型一:商需要加1才能得到答案的情况 题目特征:需要把人或东西装完、运完或凑齐等 字眼特征:至少、最少等 典型题目情境:租船、租车、分组、分桌子、存钱、装物等 类型二:商不用加1就能得到答案的情况 题目特征:按照要求使用材料制作、购物等 字眼特征:最多、可以、能够等 典型题目情境:买东西、制作衣服、剪绳等 三、生活中的方向歌 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四、地图中的方向歌 画图要面北,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五、读数写数要牢记 读数要大写,写数要小写,读数写数都从最高位起。写数时要注意,哪位有几就写几,没有数时有“0”记;读数时,要牢记,末尾零,都舍去,中间无论几个零,读出一个就可以。 六、比较数的大小法则儿歌 首先看,看数位,数位多的它就大; 数位同,看高位,高位大的它就大; 高位同,下一位,下位大的它就大; 按规律,往下推,比较大小无所谓。 七、长度单位换算公式 分米用字母dm表示,1分米写成1dm 毫米用字母mm表示,1毫米写成1mm 千米用字母km表示,1千米写成1km 1千米= 1000米 1km= 1000m 1米= 10分米= 100厘米 1分米= 10厘米 1dm= 10cm 1厘米= 10毫米 1cm= 10mm

小学二年级数学全册必背公式概念汇总

小学二年级数学全册必背公式概念汇总 必背公式、定义汇总 上册必背公式定义 1、乘法的两种意义: ⑴表示:几个相同的数相加是多少。 ⑵表示: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2、除法的三种含义: ⑴表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平均除法的意义) ⑵表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包含除法的意义) ⑶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倍数除法的意义)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 4、已知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用乘法。 5、已知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求另一个数用除法。 6、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 7、平均除法的公式:总数÷份数=每份数 8、包含除法的公式:总数÷每份数=份数 9、熟练掌握乘除法各部分的名称和怎样读算式。 3 × 4 =12 乘数乘号乘数积 读作:3乘4等于12。 12 ÷ 4 = 3 被除数除号除数商

读作:12除以4等于3。 10、在地图上一般都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11、如果你面向东后面就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 如果你面向西后面就是东,左边是南右边是北。 如果你面向南后面就是北,左边是东右边是西。 12、1时=60分、1分=60秒。 13、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经过时间 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 14、常用的时间单位有时、分、秒。 15、在钟表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针走一个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个小格是1分钟,分针走一个大格是5分钟。 16、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17、根据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导出这样几种公式: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商=(被除数—余数)÷除数 余数=被除数—除数×商 18、在一道没有括号的算式,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要从左到右计算。再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小学二年级数学必背公式汇总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5、线段 (1)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2)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3)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 练习本宽13(厘米) 铅笔长17(厘米) 黑板长2(米) 一张床长2(米) 学校进行100(米)赛跑 教学楼高25(米) 跳绳长2(米) 一把钥匙长5(厘米) 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 讲台高90(厘米) 教室长12(米) 筷子长20(厘米) 一棵小树苗高1(米)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两位数加两位数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 加数+加数 一个加数= 和-另一个加数 二、两位数减两位数 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3、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十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走的1再算。 4、差=被减数-减数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1、连加、连减 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①连加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②连减运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减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加减混合 加、减混合算式,其运算顺序、竖式写法都与连加、连减相同。 3、加减混合运算写竖式时可以分步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减)一样,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也可以用简便的写法,列成一个竖式,先完成第一步计算,再用第一步的结果加(减)第二个数。 四、解决问题(应用题) 1、步骤:①先读题;②列横式,写结果,千万别忘记写单位(单位为:多少或者几后面的那个字或词);③作答。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重点公式精选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重点公式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重点公式精选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重点公式精选 ①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②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③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④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除数×商+余数=被除数.比 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作两个数的比。 根据比的意义可以求比值;求比值的方法:用前向除以后项。 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化简比。 .四则混合运算 ①在四则运算中,加法和减法称为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称为第二级运算。 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一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再做第一级运算。 ③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如果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39.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单位“1”已知,用乘法。单位“1”未知,用除法。 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百)分之几?

基本公式:前一个数÷后一个数(比较量÷标准量) ②求一个数的几(百)分之几或几倍是多少?(单位“1”已知) 基本公式: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对应的量 ③已知一个数的几(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单位“1”未知用除法或方程) 基本公式:分率对应的数量÷分率=单位“1”的量或者列方程解。 ④已知两个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分之几。 已知两个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 已知两个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分之几。 已知两个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百分之几。 基本公式:两个数的差÷单位“1”的量(标准量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本金。利息: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利息。利率:利息与本金的百分比叫做利率。 ②利息计算公式:利息=本金×时间×利率 利息税=本金×时间×利率×5% 41.四则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运算性质 ①减法的基本性质:a-(b+c)=a-b-c a-b-c=a-(b+c) ②除法的基本性质:a÷b÷c=a÷(b×c) (a±b)÷c=a÷c±b÷c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C=(a+b)×2 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C=4a 3、长方形的面积=长×宽S=ab 4、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S=a.a=a 5、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S=ah÷2

小学数学二年级知识点和重点、难点大全带必考应用题

二年级的知识重点 1数与计算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加、减法竖式。两步计算的加减式题。 (2)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乘法的初步认识。乘法口诀。乘法竖式。除法的初步认识。用乘法口诀求商。除法竖式。有余数除法。两步计算的式题。 (3)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数数。百位、千位、万位。数的读法、写法和大小比较。 (4)加法和减法。加法,减法。连加法。加法验算,用加法验算减法。 (5)混合运算。先乘除后加减。两步计算式题。小括号。 2量与计量 时、分、秒的认识。 米、分米、厘米的认识和简单计算。 千克(公斤)的认识。 3几何初步知识 直线和线段的初步认识。角的初步认识。直角。 4应用题 加法和减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乘法和除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比较容易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5实践活动 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例如调查家中本周各项消费的开支情况,想到哪些数学问题。 常考应用题100道 1.爸爸、妈妈和我分别掰了9个玉米,小弟弟掰了6个。

问我们全家一共掰了多少个玉米? 2.小兔种了5行萝卜,每行9个。送给邻居兔奶奶15个,还剩多少个? 3.王师傅做了80个面包,第一次卖了17个,第二次卖了25个,还剩多少个? 4.妈妈买了15个苹果,买的橘子比苹果少6个,问一共买了多少个水果? 5.动物园有熊猫4只,有猴子是熊猫的3倍。问一共有熊猫和猴子多少只? 6.图书馆有90本书。一年级借走20本,二年级借走17本。 问图书馆还有多少本书? 7.二.一班有女生15人,男生比女生多11人,问二.一班有学生多少人? 8.小汽车每辆能坐4人,大客车能坐25人,有3辆小汽车和1辆大客车。 问一共能坐多少人? 9.商店里有4盒皮球,每盒6个,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小学数学1-6年级必考34个数学重难点公式

11、定义新运算: 基本概念: 定义一种新的运算符号,这个新的运算符号包含有多种基本(混合)运算。 基本思路: 严格按照新定义的运算规则,把已知的数代入,转化为加减乘除的运算,然后按照基本运算过程、规律进行运算。 关键问题: 正确理解定义的运算符号的意义。 注意事项: ①新的运算不一定符合运算规律,特别注意运算顺序。 ②每个新定义的运算符号只能在本题中使用。 12、数列求和: 等差数列: 在一列数中,任意相邻两个数的差是一定的,这样的一列数,就叫做等差数列。

基本概念: 首项:等差数列的第一个数,一般用a1表示; 项数:等差数列的所有数的个数,一般用n表示; 公差:数列中任意相邻两个数的差,一般用d表示; 通项:表示数列中每一个数的公式,一般用an表示; 数列的和:这一数列全部数字的和,一般用Sn表示. 基本思路: 等差数列中涉及五个量:a1 ,an, d, n,sn,,通项公式中涉及四个量,如果己知其中三个,就可求出第四个;求和公式中涉及四个量,如果己知其中三个,就可以求这第四个。 基本公式: 通项公式:an = a1+(n-1)d; 通项=首项+(项数一1)×公差; 数列和公式:sn,= (a1+ an)×n÷2; 数列和=(首项+末项)×项数÷2; 项数公式:n= (an+ a1)÷d+1;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公差公式:d =(an-a1))÷(n-1); 公差=(末项-首项)÷(项数-1); 关键问题: 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确定使用的公式; 13、二进制及其应用: 十进制: 用0~9十个数字表示,逢10进1;不同数位上的数字表示不同的含义,十位上的2表示20,百位上的2表示200。所以234=200+30+4=2×102+3×10+4。 =An×10n-1+An-1×10n-2+An-2×10n-3+An-3×10n-4+An-4× 10n-5+An-6×10n-7+……+A3×102+A2×101+A1×100 注意:N0=1;N1=N(其中N是任意自然数) 二进制: 用0~1两个数字表示,逢2进1;不同数位上的数字表示不同的含义。

二年级数学上册必考重难点带习题全面解析,给孩子

二年级数学上册必考重难点带习题全面解析,给孩子 收藏 二年级数学上册必考重难点 一、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 重点难点: 1、不进位加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 法。 (3)让学生感受加法计算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提 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位加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 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 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不退位减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 法。 (3)进一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退位减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多几”、“少几”的应用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某数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 (2)可以利用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搞清楚是与哪个数量进行比较,然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再用算式记录下来。 (3)能正确列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4)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6、连加、连减 (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连加和连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2)能用100以内的连加和连减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7、加减混合 (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熟练计算。 (2)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8、加减法的估算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减法估算的实际意义。

小学二年级数学公式大全

小学二年级数学公式大全 二年级数学公式 ①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②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③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④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除数商+余数=被除数.比 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作两个数的比。 根据比的意义可以求比值;求比值的方法:用前向除以后项。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化简比。 四则混合运算 ①在四则运算中,加法和减法称为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称为第二级运算。

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一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再做第一级运算。③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如果既有小括号又有 第1页 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末了算括号表面的。 39.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单元1,用乘法。单元1未知,用除法。 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百)分之几? 最新的小学二年级数学公式大全:根本公式:前一个数后一个数(比较劲尺度量) ②求一个数的几(百)分之几或几倍是多少?(单位1已知)基本公式: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对应的量 ③已知一个数的几(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单位1未知用除法或方程) 基本公式:分率对应的数量分率=单位1的量或者列方程解。④已知两个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分之几。 已知两个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 两个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分之几。

已知两个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百分之几。 根本公式:两个数的差单元1的量(尺度量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本金。利息:存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利息。利率:利息与本金的百分比叫做利率。 ②利息计算公式:利息=本金时间利率 利息税=本金时间利率5% 第2页 41.四则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联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运算性质 ①减法的基本性质:a-(b+c)=a-b-c a-b-c=a-(b+c) ②除法的基本性质:abc=a(bc) ab)c=acbc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C=(a+b)2 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C=4a 3、长方形的面积=长宽S=ab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