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社会学研究热点及主要内容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上)第三, 环境行为是以一定的社会关 系形式进行的, 比如企业的环境行为, 本身 就是企业内部社会关系的体现, 它还涉及到 与政府的关系、与其他企业的关系, 等等; 第四, 环境行为的结果不仅会对环境产生影 响, 而且会影响到其他的社会关系, 比如日 本学者提出因环境污染而产生的受益圈和 受害圈, 两者之间的关系实质就是环境行为 结果的一种影响。事实上, 大多数已有的经 验研究都是基于环境行为的分类的基础上。
• 2.环境问题视角 洪大用主张建立内在一致性的环境社会学理论体系, 认为环境社会 学的核心问题是“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其社会影响” 。他提 出“社会转型范式” , 主要是指中国的环境问题要纳入社会转型高 速发展的背景中进行分析, 探讨独特的原因机制、建构机制、特色对 策与社会变革。社会转型作为一个相对宏观的范畴, 其发生作用必然 会通过各种因素与主体, 因此, 对于“社会转型” 他提出了3 个方 面变化:社会结构、社会机制和社会价值观念。而对于环境问题的研 究,他从环境问题的社会特征、社会原因、社会过程、社会影响等多 个视角探析。李友梅等认为环境问题是一个超越了自然现象与社会现 象的复杂问题, 主张分析环境问题对于人们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社 会组织以及社会结构等的影响。 • 3.环境行为视角 • 关于环境行为的研究, 一些国内学者曾给过定义, 认为环境行为“主 要是指作用于环境并对环境造成影响的人类社会行为或各社会行为主 体之间的互动行为。它既包括行为主体自己的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也包括行为主体之间的直接或间接作用后产生行为的环境影响”。
关于环境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争议 综合目前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 关于环 境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基本上可以概括为 两种观点: 一, 环境社会学研究的是环境 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 环境社会学 的研究对象是环境问题。作者认为, 作 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 环境社会学的研 究对象是环境行为。
环境行为及其类型学分析
《环境社会学: 关于环境行为的社会学阐 释》(崔 凤 唐国建 ,2010)。该文指出环 境与社会之间建立相互关系的中介是人们 的环境行为, 环境问题是人们环境行为一个 不良客观结果。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 科, 环境社会学应该是关于人们环境行为的 社会意义理解及其社会学阐释。对环境行 为进行社会学阐释, 就是从社会学的角度, 结合社会学的方法、理论来分析特定社会 中的人们的环境行为, 探究这些行为的不同
研究热点及主要内容
• 《中国经验的环境之维:向度及其限度—对中国环境社会学研究的回 顾与反思》(包智明 陈占江,2011)。文章通过对中国环境社会学 研究的回顾来重新理解中国经验;通过对中国经验的反思检讨中国环 境社会学研究的缺陷与局限。中国经验与中国环境社会学存在着休戚 相关,互相构建和重塑的关系。 • 所谓“中国经验”,主要是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走过的发展道路的一 切经历,既包括“成就”,也包括“教训”。“中国经验”特指一些 因中国特定的人口规模、社会结构、文化积淀等特点而产生的新的发 展规则。该文章指出,环境问题作为中国经验的基本元素之一已受到 学界关注,而从环境这一维度探讨中国经验的尚无著作。因此作者提 出从我国环境社会学的实然和应然两个层面反思中国经验。主要探讨 了如下内容: • 1.环境问题的凸现与市场的脱嵌; • 2.环境意识的淡薄与国家的遮蔽策略; • 3.环境抗争、治理的困境与“社会”的缺席。
• 1 .环境与社会互动关系视角 马戎提出环境社会学的核心是研究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 行为(个体或群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并提出人(社会组 织)与人(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应该放到人(社会)与自然 这样一个更大的背景中去研究与分析。姜晓萍等认为环境 社会学是环境科学与社会学交叉渗透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 它主要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环境与社会进步之间 的关系, 进而寻求环境与社会进步和谐发展的途径, 以促 进人类社会健康发展 。
• 《中国环境社会学研究综述》(崔凤 秦佳荔,2010)。根据研
究对象的不同, 将环境社会学理论研究从环境与社会互动、环境问题、 环境行为3 个视角进行综述。对于经验研究发展的综述, 涉及环境公 平问题、环境运动与环境意识问题、水问题、海洋环境问题、草原问 题、沙尘暴与生态移民问题等多个方面。在总结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 特征的基础上, 提出“人 人”到“人 环境 人”的转变、由“影响 因素”向“交换资本”的拓展、由生存层面到生活层面的区分等研究 展望。 • 中国环境社会学理论研究现状 目前, 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概括起来有3 种观点:一是环境与社 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是环境问题;三是环境行为。因此, 环境社会学 的理论研究可以从以下3 个视角进行综述:
• 谢谢观看!
• 2.经验研究 • (1) 全球环境变迁研究 综观现有的研究, 环境社会学家主要聚焦于全球环境变迁和气候变 化等问题开展理论争辩以及经验研究。美国环境社会学家巴特尔对全 球环境变迁进行了较早的研究。巴特尔等在从《< 增长的极限> 到< 全球变迁> 》 一文中对“增长的极限”和/“全球变迁”进行了比较 分析, 认为它们是非常相似的, 都是新马尔萨斯主义的, 而且还建立 在量化科学研究的基础上, 也都为环境运动这一思想意识的形成提供 了科学概念。 (2)海洋开发研究 美国环境社会学家所研究的海洋开发问题主要是近海开发, 涉及近 海石油开发和近海天然气开发两个方面。 (3)核风险研究 核能一度被视为安全、清洁的新能源而备受各国政府青睐, 但核电 发展中如果管理不善或者遭遇其他突发事件, 则会造成核反应堆爆炸、 放射性物质泄漏等问题, 严重破坏周边生态系统, 并直接威胁到公众 的健康乃至生命。美国所面临的最困难的环境政策挑战就是要找到处 理有毒有害物质的方法, 其中就包括核废料的处理, 这也是全球所核 电国家都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综合而言, 他们研究的主要是公 众对核风险的认知与态度 、不同社会群体的态度差异以及核电发展 中的政策路线问题。
环境社会学研究热点及主要内容
小组成员:熊新燕 牟文凯 韦黎 马小英 欧阳青业
环境社会学定义
环境社会学是在环境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研究当代 的社会环境问题及其社会影响的学科,作为诞生于 20世纪70年代的年轻的分支学科,环境社会学在坚 持环境与社会相互作用这一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围 绕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以及环境问题的社会影 响开展了非常广泛而且有成效的研究,日渐发展成 为一门成熟的分支学科。
由于对环境行为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基 于社会学的立场, 作者认为, 作为环境社会学 研究对象的环境行为, 应该具备以下四个基本 特征: 第一, 环境行为应该是一种社会行为, 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 也就是说一个人对环境 做出某种行为, 如果这种行为及其结果与社会 中其他人没有关系, 那就不是环境社会学所研 究的环境行为; 第二, 特定的环境行为与特定 社会的各种因素相关, 风俗习惯、道德规范、 社会制度、社会结构, 甚至包括性别、年龄都 对人的环境行为有影响;
Hale Waihona Puke 作者认为环境行为可以有以下三种分类。 1.从行为主体的多元化态势来看, 可以将环 境社会学所考察的环境行为概括为三类: 个体 型环境行为;群体型环境行为和组织型环境行 为。 2.根据行为结果的差异, 即环境行为对环境和 社会的作用程度的差异, 可以将环境行为分成 三类。环境影响行为;环境破坏行为和 环境 保护行为。 3.以行为的实施方式来划分, 可以将环境社会 学研究的环境行为归结为两种。生产型环境行 为和生活型环境行为。
• 中国环境社会学经验研究现状
中国环境社会学经验研究综述包括环境公平问题、环 境运动与环境意识、水问题、海洋环境问题、草原问题、 沙尘暴与生态移民问题等, 虽然一些领域尚不具备开展经 验研究的条件, 但对于其已有成果的综述为经验研究的开 展奠定了基础。
《美国环境社会学最新研究进展》(陈 涛,2011)。文中 指出中国环境社会学界对美国环境社会学的文献研究缺少 对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对新近研究特别是具有特色的研究 进行梳理。其中, 理论研究主要是生态现代化、生产的跑 步机和双重转移论, 经验研究主要是全球气候变化、海洋 开发与核风险研究。
1.理论研究 (1) 生态现代化理论 生态现代化理论是一个理论群, 而研究的集大成者是荷 兰瓦赫宁根大学的亚瑟#莫尔。他认为[生态现代化理论的 基本要点是: 首先, 科学技术不仅被认为在导致环境问题 出现, 也被认为在治理和预防环境问题中发挥着现实的以 及潜在的作用。
• 其次, 作为生态重建的社会载体, 经济与市场机制以及 经济主体( 诸如生产者、消费者、信用机构、保险公司 等) 的重要性日益增长。再次, 政府和民族国家在环境改善中 的传统中心角色地位发生了转变, 出现了更加去中心化的、灵 活的和协商的国家管理模式, 而不再是自上而下的科层式的/ 命令) 控制管理。整体而言, 美国环境社会学家有关生态现代 化的研究也是以此为逻辑起点的。 (2) 生产的跑步机理论 生产的跑步机由艾伦#施耐伯格在1980 年提出,这一论聚焦于 制度和社会结构, 强调我们都是系统的一部分 不断地生产更多, 并创造消费者来消费这些生产的东西。 (3)双重转移论 双重转移论由弗罗伊登伯格与彼得.诺瓦克提出, 而对之进行 系统阐述的是弗罗伊登伯格。这一理论聚焦于两个转移: 一是 环境权力和资源的转移, 二是注意力的转移。
国外的研究表明,环境问题与社会系统的诸如制度、结构 等因素相关联,社会因素是环境恶化的原因,然而如何证 明两者之间不仅相关,而且具有因果关系,并进而说明这种 因果关系的内涵,已成为各个学科开展环境问题研究的难 点( 吕涛,2004) 。我国的环境社会学在回答上述问题时 陷入了同样的困境。在为数不多的研究中,我国的社会学 者主要是从社会转型、社会文化、制度,体制等角度展开 了探讨。
研究对象
关于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般认为应当围绕环 境问题的社会原因和社会影响来进行,环境的改善 和恶化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好的或坏的结果,而环境 的变化往往都是人类的行为使然。因此,环境社会 学研究的责任就是阐述人类行为导致环境变化给人 类社会带来各种影响的社会特征及其问题的根源。
具体研究领域
政府、企业和组织对环境问题的反应;人类对自然灾害和环 境灾难的反应;环境问题社会影响评估;能源及其他资源短 缺的社会影响;社会不平等与环境风险之间的关系;公众意 识、环境主义和环境运动;环境问题及政策的国家比较;对 公众环境态度变化的调查;与环境相关的大规模社会变迁; 人口增长、贫富差距与环境的关系。有的社会学家还指出, 环境社会学不仅要研究环境与社会的一般关系,而且要了解 环境与社会相互影响、制约、作用的机制,从而探讨在环境 问题上决定人类行为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思想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