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选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文选复习(上)

中国历史文选(上)复习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它的文字构造以象形为基础,辅以形声字和假借字,使我国有文字可考的阶级社会历史上溯至商朝。
【治兵、振旅】古代在农闲时教民习战,出师称治兵,收兵称振旅。
【贯耳】古代军队中刑法之一,用箭穿耳。
【公孙固】(?-前620年),子姓,名固,又称大司马固,是宋庄公的孙子,宋襄公的堂兄弟,宋国大司马。
【先轸】先轸,即原轸(?—前627年),春秋时晋国卿大夫。姬姓,先氏。因采邑在原(今河南济源西北),又称原轸。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将领,以谋略见称。《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前633年)所载晋文公的“谋元帅”(即考虑中军主帅人选),先轸在城濮之战与崤之战中屡立战功,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元帅头衔并有着元帅战绩的军事统帅。
【左传】
周朝著名的编年史,相传为鲁国左丘明所撰。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4),计269年。是对儒家经典《春秋》的解释,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重视交待历史事件的原文,记录各种历史人物的政治主张、历史简介和宗教观点,特别重视战争活动的记录。现存的《左传》通行本,是晋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春秋左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狐偃】狐偃(约前715年~前629年),春秋时晋国的卿。亦称子犯、舅犯、咎犯、臼犯、狐子。狐突之子,晋文公重耳之舅,故又称舅氏。其父狐突,字伯行,为大戎狐氏(今山西交城却波村人)。与晋同祖,是
大一中国历史文选知识点

大一中国历史文选知识点中国历史文选作为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读物之一,是大学历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通过学习中国历史文选,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重要人物的思想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以大一中国历史文选知识点为主题,通过分析几个时期的历史文选,来深入探讨其中的重要内容。
起始于先秦时期的中国历史文选,通常以《诗经》《尚书》《易经》《春秋》等作品为代表。
《诗经》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集,记录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
其中,《国风》反映了不同国家的民俗习惯,让人们了解到了各个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差异。
《尚书》则是汇集了各类文献记载,通过其中的权谋、法令等内容,可以了解到先秦时期的社会制度和政治风貌。
而《易经》则以六十四卦为基础,深入阐述了对天命和人事、宇宙和人生等方面的思考。
《春秋》作为先秦时期最重要的史书之一,通过纪实的方式,记录了春秋时期各国的战争、政治斗争和外交交往,对于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的贡献不可忽视。
进入秦汉时期,代表作为《史记》和《汉书》等。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通过编纂史记,既展现了汉朝的盛世风貌,又深刻描绘了不同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点,对于研究汉朝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而《汉书》则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不仅介绍了汉朝的政治和经济,还详细记载了汉代的官员制度、地理情况和文化特点等内容,是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参考书籍。
唐宋时期,中国历史文选方兴未艾,代表作品包括《全唐文》《唐宋传奇选》等。
《全唐文》汇集了唐代的文学佳作,通过文学形式展示了唐代达官贵人的风采和士人的情怀,尤其是其中的诗歌作品更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顶峰之作。
而《唐宋传奇选》则是收集了唐宋两代的小说佳作,通过描绘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价值观。
明清时期,中国历史文选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代表作为《明史》《清史稿》等。
《明史》是明朝时期的官修正史,通过编纂该书,不仅可以了解到明朝的政治和经济,还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各类文化和科技成果。
中国历史文选整理

1别史概念:“凡不能列入正史,而又关系一朝大事的史书。
(4)相关著述:①《逸周书》②《东观汉记》③《东都事略》④《路史》⑤《古史》⑧《竹书纪年2.杂史概念:《四库总目提要》:“大抵取其事系庙堂、语关军国,或但具一事之始末,非一代之全编;或但述一时之见闻,只一家之私记。
要期遗文旧事,足以存掌故,资考证,备读史者之参稽云尔。
①《国语》:②《战国策》:③《越绝书》:④《吴越春秋》:⑦《贞观政要》4.别史、杂史在我国史学史上的地位⑴数量繁多,蔚然可观。
《四库全书》两类包括存目,收书257部,3950卷。
⑵史料价值较高。
其一,珍贵先秦史料:《逸周书》、《国语》、《战国策》其二,晋人撰写国史有晋史十八家之说:此类典籍成为后出正史史料之渊薮和体制之张本。
其三,司马光修《资治通鉴》:采据别史、杂史凡110左右,充分说明此类典籍的史料价值。
⑶别史、杂史的编撰情况,体现古代史学发展的规模和气势。
普遍性、连续性、多样性。
⑷史体创新的生力军。
典志体、纪事本末体、史评体、年谱体、图录体、学案体等。
⑸不断推动古代史学研究方法的向前发展。
运用考据方法,厘正旧闻,整齐故事,推动了史学科学化的进程。
二、选读练习:(一)《邵公谏厉王弭谤》(选自《国语·周语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1.社会背景:周厉王(?-前828年),姬姓,名胡,在西周青铜器铭文中作“害夫”。
为周夷王之子,西周第十位君王,在位16年(前857-前842年在位)厉王重用奸佞荣夷公,不听周公、召穆公等劝阻,实行“专利”暴政,奴役百姓,不让他们有言论自由,来往行人道路以目。
西周国势日衰,朝政腐败。
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于是在前842年国人聚众起义,冲进王宫,试图杀掉厉王,史称“国人暴动”。
厉王逃出镐京,越过黄河,逃到汾水流域的彘(山西霍县)。
后由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周共和十四年(前828年)厉王死,周公及召公立厉王子静,是为宣王。
.关键字词:(1)弭:止、息、灭也。
中国历史文选大一知识点

中国历史文选大一知识点1.中国古代历史的起源:中国古代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个时期的代表是全国范围内的仰韶文化和良渚文化。
2.中国历史的三皇五帝时期:三皇五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传说人物,他们统治着古代中国。
3.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凿记载的王朝,它出现在公元前21世纪,并持续到公元前17世纪。
4.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王朝,大约于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存在。
5.周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王朝之一,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持续到公元前256年。
6.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此时发生了许多国家的兴起和相互争斗。
7.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在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之间存在。
8.汉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之一,大约存在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
9.三国时期: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混乱的时期,从公元220年到280年出现了魏、蜀和吴三个政权。
10.隋朝: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但重要的王朝,它存在大约在公元581年至618年之间。
11.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杰出的王朝,它统治了约300年,从公元618年到907年。
12.宋朝:北宋和南宋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王朝,北宋存在于公元960年到1127年,南宋存在于公元1127年到1279年。
13.元朝: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外族政权建立的朝代,它由蒙古人建立并存在于公元1271年到1368年。
14.明朝: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公元1368年到1644年。
15.清朝: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1644年到1912年。
以上是中国历史文选大一知识点的简要总结,当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该课程还会涉及到更多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学生们需要深入学习和研究。
最新中国历史文选复习资料

历史文选复习资料1.《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大事年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中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由唐朝颜师古释注。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2.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因为编年体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体裁,故《隋书·经籍志》称之为“古史”。
3.纪事本末,史书主要有两大体裁,一是纪传体,一是编年体。
这两种体裁各有优势,缺点也很明显。
前者往往容易出现内容重复的现象,描述发生在同时期的事件时,很难体现出相互之间的关联。
后者虽然时间概念很强,但是很破碎。
因此后来便出现了另一体裁,取两家之长,补两家之短,形成了很独特的叙述方式,这就是纪事本末。
4. 《通典》书名,唐代政治家、史学家杜佑所撰,共二百卷。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十通”之一。
记述唐天宝以前历代经济、政治、礼法、兵刑等典章制度及地志、民族的专书。
唐杜佑撰,共二百卷,内分九门,子目一千五百余条,约一百九十万字。
北宋时就有刊本,以后元明清各代有多种刻本流传,其中以清朝乾隆武英殿刻“九通本”最为流行。
大学历史文选复习题及答案(含名词解释、论述题、翻译、断句)

1.《汉书》:①作者及注本情况:《汉书》,又称《前汉书》,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编撰,由唐朝颜师古释注。
其中八表和《天文志》未完稿、分别由其妹班昭,马续续成。
②内容和体例:内容上,记载从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起,至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止,计229年。
全书由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组成,计一百篇,一百二十卷。
汉武帝以后部分,大都改编了《史记后传》原文。
汉武帝以前的记载则多袭用《史记》原文,但也增添了许多史料。
体例上,取消《世家》,并入《列传》;改“书”为“志”。
③价值:创立断代史纪传体;扩大历史研究的领域;确立书志体;开创目录学;保存重要的历史文献。
④地位:“二十四史”之一,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⑤不足: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根据的“五德终始说”和王权神授的封建神学说教为主导思想。
2.《三国志》:①作者及注本情况:西晋陈寿编写的纪传体国别史,由南朝宋裴松之注。
②内容和体例:内容上,记载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六十年的历史。
《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分《魏书》、《蜀书》和《吴书》。
体例上,《魏书》有纪、传,蜀、吴二书有列传,但都没有表、志。
③价值:头绪清楚、文笔简要、比较系统;反映了比较广阔的社会层面;注意用以类相从的方式来撰写类传。
④不足:陈寿屈从封建统治者的要求,经常采用“回护”书法,曲笔隐词;叙事过简,以致疏漏;⑤地位: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前四史”。
3.《后汉书》:①作者:由南朝宋时期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②内容和体例:内容上,记述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体例上,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创制类传;改《外戚传》为《皇后纪》;缺表;志中缺“河渠”、“食货”、“艺文”;合传编写。
③价值:体裁创新;类传多以类相从;严谨周密,文字精炼,详略得体,剪裁适当;史料价值高。
中国历史文选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文选》教案下册十九、《史通》重点:刘知几对历史著作体裁的分类、评判及其意义。
难点:刘知几对史著不同体裁的评判的优缺点。
解题:《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二十卷,唐刘知几撰。
《史通》分为内、外篇,各十卷。
内篇凡三十六,专门讨论历史编纂学,最后附以《自叙》。
其中《体统》、《纰缪》、《弘张》三篇,在宋修《新唐书》前已经亡佚。
外篇凡十三,叙述史籍源流,杂评古人得失,其中与内篇重出或相矛盾的,可能是作者成书前的读史札记。
虽谨严稍逊,而议论广泛,更能表现作者的史学观点。
刘知几曾提出才、学、识为史才三长的著名理论。
从这种认识出发,刘知几首先注意过去史论的体例得失。
《史通》把以往史体归纳为六家,又以编年、纪传为“正史”二体,其他为“杂著”,并将“杂著”分为“偏纪”、“小录”等十流(《杂述》)。
其次,《史通》本着倡导实录直书的精神,揭示了过去史著如叙事烦芜、体例乖缪、史实无根、撰注不实、徇情曲笔、因习模拟等等弊端。
刘知几对史家把迷信和史实相混淆也力加反对,以为神仙鬼怪、图谶寓言、穿凿附会的记载都不宜入史。
最后,刘知几强调史书是严肃淳朴的作品,文史应该分途(《核才》)。
但是,在刘知几自负甚高的“史识”上,也烙下了深刻的封建印记。
《疑古》、《惑经》二篇虽有力地揭发了古史记载的虚妄,但也正表明了他对所谓篡夺叛逆等行为的愤懑;《采撰》、《载文》等篇虽力斥浮夸厚诬的记载,但也表明了他的史观更接近于唐代的儒家学说。
另外,刘氏虽然反对绮丽华靡的文章,但仍不能脱离六朝文风的影响,因而轻视史书中的表、志,实未免失之片面。
《史通》版本颇多,其中以清浦起龙《史通通释》本翻印最多,一九七八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新校点本。
此外,有中华书局一九六二年据明张之象校宋本重新影印本,可供研究。
《六家》,选自《史通》卷一,原列《内篇》第一。
作者在本篇中研究了唐以前历史著作体裁的变迁史。
他把相传是孔子编定的《尚书》和《春秋》,由“经”降为“史”;把断代为史的《左传》和《汉书》,由解《春秋》、续《史记》的普通著作升为史家必须“祖述”的范本,这都表现了作者的创见。
中国历史文选复习资料

文选复习材料名词解释1、《水经注》《水经》是我国古代一部较完整的地理学著作,记述中国河流水道,共计137条,每水为一篇,附记“禹贡山水泽地所在”60则。
大概在宋朝,原书已有散佚,今存123篇。
北魏时,郦道元为《水经》作注。
据《唐六典》记载,他补充记述的河流水道达1252条,注文20倍于原书。
原分40卷,内五卷在宋时已佚。
今本《水经注》仍分40卷,乃后人据35卷本重编,约30万字。
它是我国古代历史地理的名著。
全书以水道为纲,进而描述经常在变化中的地理情况。
注文引用书籍多至437种,并博采汉、魏碑刻,对北魏以前的河流水道、土地物产、建制沿革、聚落兴衰以及自然地理的各种现象,无不记载。
陈桥驿《水经注疏》2、《大唐西域记》《大唐西域记》是我国古代历史地理、中外交通和宗教史的名著,12卷,唐玄奘述,辩机编。
成书于唐太宗时期。
本书是游记体。
玄奘按照见闻进行逐章描述,书中记述了中亚、印度次大陆的历史地理和宗教文化。
从而使人们得以考察内地和西域、中国和南亚地区的交通道路,也可据以判断有关记录的可信程度。
玄奘传见《中国历史文选•下》及唐释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唐释道宣《续高僧传》卷四。
3、《通典》《通典》是我国留存的第一部专记历代经济、政治、文化等典章制度沿革的专史,计200卷,唐杜佑撰。
4、《通志》《通志》,宋郑樵撰。
共200卷。
编写目的是矫正断代为史之弊,恢复史迁之良法。
所叙时间大抵本纪从三皇到隋,列传从周到隋,二十略从远古到唐。
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5、《文献通考》《文献通考》,348卷,宋末元初马端临撰。
上起三代,下终南宋宁宗嘉定末年(1224)。
6、《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编。
是我国著名的古代编年史。
全书共294卷。
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403),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末1362年间的错综复杂的历史。
《通鉴》是为封建帝王编写的历史教科书。
胡三省(1230——1302)宋末元初,字身之,南宋天台(今浙江宁海县)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文选复习资料1.《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大事年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中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由唐朝颜师古释注。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2.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因为编年体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体裁,故《隋书·经籍志》称之为“古史”。
3.纪事本末,史书主要有两大体裁,一是纪传体,一是编年体。
这两种体裁各有优势,缺点也很明显。
前者往往容易出现内容重复的现象,描述发生在同时期的事件时,很难体现出相互之间的关联。
后者虽然时间概念很强,但是很破碎。
因此后来便出现了另一体裁,取两家之长,补两家之短,形成了很独特的叙述方式,这就是纪事本末。
4. 《通典》书名,唐代政治家、史学家杜佑所撰,共二百卷。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十通”之一。
记述唐天宝以前历代经济、政治、礼法、兵刑等典章制度及地志、民族的专书。
唐杜佑撰,共二百卷,内分九门,子目一千五百余条,约一百九十万字。
北宋时就有刊本,以后元明清各代有多种刻本流传,其中以清朝乾隆武英殿刻“九通本”最为流行。
5.《明儒学案》是一部系统总结和记述明代汉族传统学术思想发展演变及其流派的学术史著作。
全书一共62卷。
《明儒学案》以王守仁心学发端发展为主线,首篇《师说》提纲挈领全书。
全书一共记载了有明一代210位学者。
《师说》总纲之后,分别列出了十七个学案,大致依据时间先后推移次序和学术流派传承关系。
每个学案都有较为固定的结构,拥有案序,传和语录;其中案序为概说该学派之基本情况,诸如该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主要代表人物,与其他学派的关系等等,传即是学者传记,语录即是收录该派名言至理并附有评论。
6. 《史通》是中国及全世界首部系统性的史学[1]理论专著,作者是唐朝的刘知几[2]。
全书内容主要评论史书体例[3]与编撰方法,以及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
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两大类。
史学理论指有关史学体例、编纂方法以及史官制度的论述;史学批评则包括评论史事、研讨史籍得失、考订史事正误异同等。
由于《史通》总结唐以前史学的全部问题,因而拥有极高史学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此书的编著时间始于唐代武后长安二年,至唐中宗景龙四年成书,花了九年时间。
7. 《文史通义》是一部史学理论著作。
它是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的代表作,与刘知几的《史通》一直被视作古代中国史学理论的双璧。
道光十二年(1832)由作者次子华绂首刊于开封,称为大梁本。
章学诚(1738-1801年),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绍兴市)人,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位杰出的史学评论家。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不仅批判了过去的文学和史学,也提出了编写文史的主张。
他对编纂史书的具体做法,又表现在他所修的诸种地方志之中。
章学诚在这部书中提出了“经世致用”、“六经皆史”、“做史贵知其意”和“史德”等著名论断,建立了自己的史学理论体系;同时还在总结前人修志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志属信史”、“三书”、“四体”、“方志辨体”和建议州县“特立志科”等重要观点,建立了方志理论体系,创立了方志学,从而奠定了章学诚在清代史学上的重要地位。
8. 《读史方舆纪要》是清朝初年顾祖禹所撰,原名《二十一史方舆纪要》,古代汉族历史地理、兵要地志专著。
常简称《方舆纪要》。
共一百三十卷。
《读史方舆纪要》综记“山川险易,古今用兵战守攻取之宜,兴亡成败得失之迹”,具有浓厚的历史军事地理学特色。
该书为兵家所重,被誉为“千古绝作”、“古今之龟鉴、治平之药石”,是研究中国军事史、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
9.《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贯穿全书始终,融合各家学说。
《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
10.《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
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本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11.顾炎武(1613.7.15—1682.2.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
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
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
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12.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
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
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
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
二、列举题1.前四史的书名、作者、时期、卷数【西汉】司马迁的《史记》130卷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征和三年三千年的历史。
【东汉】班固的《汉书》帝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记载了整个东汉(自光武帝刘秀至献帝刘协)近二百年的历史【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 六十年的历史2.唐朝八部纪传体正史(1)《晋书》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为止。
(1)孔子《春秋》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基本上是东周的前半期。
《华阳国志》东晋常璩,上起巴蜀二国的传说时代,下讫成汉政权灭亡共12卷,11万字。
《大唐西域记》是我国古代历史地理、中外交通和宗教史的名著,12卷,唐玄奘述,辩机编。
《元和郡县图志》42卷,唐李吉甫撰。
5.十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这十部政书的总称6.《十七史商榷》100卷,清代考史学家王鸣盛撰。
《廿二史考异》100卷,清代史学家钱大昕撰。
《廿二史札记》36卷,是清代学者赵翼以读书笔记的形式撰述的一部考订正史的论著。
《日知录》32卷,明末清初顾炎武撰,我国封建社会后期著名的读书笔记三、简述、论述题1.司马迁或《史记》成就司马迁成就(1)文史:《史记》全书完成。
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2)思想:司马迁借老子之口说出了被他改造过和发展了的至治理想。
保留了道法自然的内核,有意识地剔除了反映原始社会“小国寡人”和奴隶社会“使民”如何的思想,体现了深得道家精髓的“与时迁移”思想。
其核心是天道自然,要旨是人民的足欲。
(3)天文:在两汉时期的星象家中,首先要提出司马迁。
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遗业,完成“推古天变”之任务,并明确表述为“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其结论表述在《天官书》中,总结出天运三十年一小变,一百年一中变,五百年一大变,三大变为一纪,三纪而大备的“大数”,这是司马迁天文学之应用的最重要之范例,在整个星学历史上占有最高地位。
《史记》的史学成就(1)为纪传体的创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史记》保存了丰富的史料。
《史记》中的史料来源主要是三个方面,即:(a)父亲的遗稿,(b)国家藏书、档案,(c)游历察访所得的资料。
(3)《史记》具有进步的历史观。
①在天人关系上:重人轻天,重视探讨人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开创了以人为中心的记史方法。
②古今关系上:略古详今,注重近现代史研究,记事越古约略,越近越祥。
③重视经济问题的研究。
④敢于揭露残暴,歌颂人民起义。
(4)《史记》奠定了通史的规模,即时间上、地域上、内容上的汇通。
(5)开创了及专题的恢弘气象,奠定了中国史学的独立基础,规范了中国古代史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创立了中国封建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推动了中国古代史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在中国史学优良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中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史记》的文学成就《史记》一书除了是一部伟大的史书外,它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名著,是传记文学的典范。
它文笔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议论也十分精彩。
2.比较《史记》和《汉书》的异同《史记》、《汉书》异同之我见(1)相同点:两者都是史传散文,作者都是汉代史学家,体裁均为纪传体。
《汉书》在体制上全袭《史记》,只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汉书》的许多许多“纪”、“传”大都采用《史记》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