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山水画欣赏
董其昌论画全文及释文 -回复

董其昌论画全文及释文-回复董其昌论画是明代画家董其昌创作的一幅画作,也被誉为中国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幅画作以董其昌的名字命名,形成了独特的“董其昌论画”的艺术风格,被誉为古代中国绘画的典范。
本文将逐步解读《董其昌论画》的含义,以及董其昌这位画家对于绘画的理解和看法。
首先,我们来分析《董其昌论画》这幅画作的构图和细节。
整幅画作以白纸立轴为基底,画面中心是角书“董其昌论画”四个大字,这是画家对自己的自信和对绘画的重视的体现。
字体工整,印刷清晰,彰显了书法的深厚功力。
而在字的左侧和下方,画家运用水墨画的技法,绘制出一幅精美的山水画和花鸟画,以此突出了画家对于绘画的独特见解和技巧。
其次,我们来解读《董其昌论画》这幅画作所要表达的主题和内涵。
这幅画作所展现出的是董其昌对于绘画的独特理解和看法。
他通过自己的绘画实践,更能深刻地体会到绘画的本质和价值。
画家通过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形式,表达了他对于自然界的深刻观察和描绘的能力。
他通过细腻的笔触、恰到好处的色彩搭配,将自然界的美景和生灵的动态表现得栩栩如生。
此外,画家还通过笔墨的运用,展现了他的绘画功底和独特技巧。
他运用简洁灵动的线条,表现了山水间的起伏和曲折;用墨色深浅的变化,表现了光影的变幻和天地之间的和谐。
董其昌将自然界的美景和生灵的形态,通过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达手法,呈现给观者。
最后,我们来思考董其昌这位画家对于绘画的理解和看法。
他认为绘画不仅仅是艺术表达,更是一种审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寄托。
他通过理解和描绘自然界的美丽和生命的活力,以及通过运用细腻的笔墨,表达了他对于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董其昌论画的成功在于他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融合到作品中,表达了他对于自然和艺术的理解和热爱。
他的绘画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个性,成为中国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总而言之,《董其昌论画》这幅画作通过董其昌独特的绘画手法和风格,展示出了他对于绘画的独特见解和理解。
他通过对自然界的细腻描绘和对艺术的追求,呈现给观者一幅生动而富有诗意的画面。
集其大成自出机杼

集其大成自出机杼作者:金珈宇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8年第06期摘要:董其昌的山水画以清雅的笔调呈现出清净幽远的气氛和平淡天真的状态,他的笔墨力追古人之法,师从五代时期山水大家董巨一脉,以平远的构图和简洁的形象构建整体布局,再用拙中带秀的书法用笔和浅降设色的方法,营造出素雅平和的审美意境,使他的山水画散发出浓厚的文人气息,形成独具他个人特色的艺术风格。
《秋兴八景图》是董其昌设色山水画的代表作。
描绘了初秋苍茫的江南特点。
本文以《秋兴八景图》为例进行分析,第一部分论述了董其昌在掌握古人笔墨构图的基础上加入了人格情感并学为己用。
第二部分论述了他的山水画“构图”“笔墨”“色彩”三个方面分析其绘画表现形式和特色。
第三部分分析董其昌“平淡天真”的山水画风格。
关键词:秋兴八景图;师法古人;浅降山水;平淡;天真董其昌是晚明最杰出、影响最大的书画家。
注重师法,传统技法。
董其昌要求对古代作品的临摹中锻炼自己的技法及深入领悟古人的精神内蕴,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自己的风格。
对董其昌来说,老师不必讲究出身,只要觉得好就通通学习,不管是所学内容,还是所拜的师傅,董其昌全无门户之见。
学习的目的,是四五年后,超越文沈。
可见,对董其昌而言,理论是理论,学习是学习。
董其昌也有着自己的学习方法,想做“集大成者”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立场和对艺术的独特见解,才可学为己用。
从董其昌的《烟江叠嶂图》中可以看出,他在笔法上效法董源,采用内敛的披麻皴,线条圆润温婉而富有变化。
借鉴于董源的长披麻松散地附着在山石上,灵动的线条交互排列,于长短、粗细、浓淡、产生出极强的韵律感。
董其昌曾评价董源的山水画“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潇湘图》画的是江南景色。
画中山峦连绵,山水树石都笼罩于朦胧之中,苍茫而深厚。
岸边船上有几组人物,远处坡下有张网的渔人和船。
山石用笔点染,而山坡底部用披麻皴。
董其昌的《高逸图轴》枯淡的笔墨中又浓墨提点,如画中的矮树及山石转角处,这种浓淡相结合的方法呈现出了画面“有轻有重”的自然表现。
明代绘画代表人物

中国的绘画,发展到元代,各种体制形式俱全,明代开始重复前人。
明代画论中影响最大的当属董其昌的“南北宗论”。
其次,李日华,陈洪绶等人论画,也颇有可取之处。
明初还有一位医生兼画家王履,论画颇有独到之处,他说的“庶面马首之络”,至今都值得深思和实践。
王履的绘画美学以医学家而闻名于世,医术自视甚高,但真正发现比有自己强的人,又十分谦虚。
对绘画有癖好,自元代至正十三年前后开始学画,而后注意收藏古画。
著作《华山图》,亦为传世仅存之作,奠定了其在绘画美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他之前接触的绘画中没有华山,于是创造出新的技法,产生了新的美学思想。
1.“意溢乎形”宋——得意忘形元——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发展到后来,学者对形完全轻视,乃至情也无从着落。
王履为救此一流弊,将形强调,他所说的形,不是无意之形,而是“主乎意”之形。
“意不足,谓之非形”。
2.“法在华山”和“意匠就天”画华山,就要师法华山,以山为师。
因而他反对“画物”而“不识其面”。
“画不神于所仿,而神于所遇”。
3.“宗与不宗”反对拜倒在传统脚下传统本来也是人立的,难道我不是人吗?这一反问,十分有力,给那些“纸绢者展转相承,指为某家数,某家数,以剽其一二,以袭夫画者为名”者一个当头棒喝。
但王履并不否定一切家法:传统可用则用之,不可用则违之。
“可从,从,从也。
可违,违,亦从也。
”对传统的借鉴,是继承,反传统而行其实是从另一角度的继承。
想摒弃其画风,必须了解其画风,注意去除之,谓之“违”。
“宗与不宗之间”是十分发人深思的理论。
4.“去故而就新”“宗与不宗之间”的目的就是要“去故而就新”。
5.“庶面马首之络”(避免艺术形象的概念化)不要像马络那样套在任何一个马嘴上都合适。
即使一个画家有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但在表现某一山水时,缺乏山水的个性,不论画什么地方都一个样子。
王履画山水则不然,它具有华山的鲜明形象,绝不像海虞山,更不像太湖山。
6.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
在明初一片摹古的气氛中,他能保持自己的感受和独特的思想,使后学者有更新的启示。
董其昌肖像:一位文人艺术家及其深远影响

关 于董其 昌作 品的评价
我们在探究其艺术的与理论的贡献之前, 必须首先定位关于 董的作品的评 价的上下文背
除了推广和研究古代大师的书法风格 外, 董 还 致 力于在 自己的画 中再 现他 们 作品 的精
内化的王羲之书法精神和 “ 元四家” 他 最终 ③。 进入宫廷 , 并且经过许 多台阶, 攀登上了梦寐以 求的中国太子师 的位置 ④ 在其身后的三百五十多年 中, 始终 是被 董 推崇、 难与争议 所覆 盖的人物。 非 随着政 治与
作 面对着怎样的读 者。 但在我们开始进入 这些 争议之 前, 必须注意 到大多数史家认 同董 的鉴 赏 眼光, 甚至 一致认 为 “ 很难再 有比他更 重要
的影 响着晚 近 以来理 论与风 格的 形成 的人物
了” 无论 爱他还 是恨他, ⑩。 我们这样的讨论 , 通常总是将董对后世艺术 家与全球 读者理解中
法融 入其 山水画的一体化 原理方面 , 获得 了 董
术家 , 董其昌 (55 13 年) 15 - 6 6 背负着 一系列 反
差很大 的称号 : “ 从 保守主义者”到 “ 明代的毕 加索 ”①。出生 于 今天 的上海 , 成 为中国艺 董 术史中最主要 的书法 家、 家、 藏家和 艺术 画 收 理论家 之一②。 有讽刺意 味的 是, 最初受 具 董 刺激而开始艺术方面 的训 练, 很大程度 上是 因
国艺术的不可否定的影响放在首位。
为在 皇家科 举考 试 中, 的书 法不 被认可, 他 所
以排名比其堂兄弟 差。沉浸于 古代 大师风格的
后世的高度评价, 例如 : 他 的诗、 画的珠联 “ 书、 璧合被确认 为传统 中最成功的尝试之一”⑨。
董其昌最著名的诗词

董其昌最著名的诗词一、董其昌简介董其昌(1555年-1636年),字季昌,号鹤山,浙江绍兴人。
明代文学家、书画家、艺术理论家。
董其昌的一生饱经沧桑,历经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动荡,但他以其杰出的才华在艺术领域独树一帜,成为明代最重要的文化名人之一。
二、董其昌的诗词创作董其昌的诗与文,无论是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具有独特的风格。
他的诗作清新疏淡,含蓄婉约,以动静结合、音韵和谐为特点。
不同于其他文人士大夫的超然境界和雄奇豪放,董其昌的诗词更加纤巧细腻,雅致大溪洛韵。
他注重意境的营造,以及细腻的情感表达,让人读之增添无限思索的乐趣。
1. 董其昌的山水诗董其昌擅长描绘山水景色,他的山水诗给读者以强烈的美感。
他用短小精悍的诗句将山水的气势和美景展现得活灵活现。
他善于捕捉山水之间的意境和情绪,把握住自然的神韵和万物生机的灵动,给予作品以深远的内涵和意境。
•示例诗句:露晞秋皋上,林疏雁度深。
拂水沙鸥鸟,和阳燕子吟。
(《晚晴轩集》)2. 董其昌的咏物诗董其昌的咏物诗写实精细,形象生动。
他往往通过描写物体的形态、色彩、纹理等细腻的描述方式,展现出物体的特征和美感。
他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感受,将日常琐事与诗歌相结合,使作品具有深深的思想内涵。
•示例诗句:波港沙如水,烟萝岸若云。
春风故园草,夜雨旧乡村。
(《晚晴轩集》)3. 董其昌的抒发情感的诗董其昌的诗中充满了丰富的情感表达,诗作中的情感真挚而深沉,给人一种强烈的共鸣与感染力。
他将自己的心情与景物的变幻相融合,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示例诗句:寂寞秋灯下,悠悠碧落间。
一别苏幕亭,双泪湿衣衫。
(《晚晴轩集》)三、董其昌的诗词在艺术史上的地位董其昌的诗词以其优美的文采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明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
他不仅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于山水画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贡献。
董其昌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对艺术的追求,成为明代文学艺术的杰出代表。
他的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董其昌山水画论的美学意义

董其昌山水画论的美学意义*施荣华(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云南昆明650092)[摘 要] 董其昌山水画论的美学意义:一是概括了董氏山水画论的基本美学倾向;二是总结了董其昌丰富而又有创新意识的山水画艺术实践;三是展现了中国山水画的主要美学风貌;四是描述了“南宗”画派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与美学追求。
[关键词] 董其昌;山水画;南北宗;文人画;平淡秀润[中图分类号]J201;J21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10(2007)05-0110-05 山水审美,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山水画的审美本质,是为欣赏者提供了感性的足以提升人格的高级精神享受。
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浓烈地透露了现代美学意义:艺术创作主体充分自由的想象和创作的空间。
正如宋代的韩拙在《山水纯全集·序》中所说:“山水之术,其格清淡,其理幽奥。
至于千变万化,象四时景物,风云气候。
”而清代的邵梅臣在《画耕偶录》中指出:“画道惟山水最难,难于有笔有墨也。
……画山水必神气行于理法中,仍有生趣。
”还是郭若虚说得最为透彻,即“画乃心印”。
一董其昌山水画论的最高艺术标准是“淡”。
他在《容台别集》中说:“作书与诗文,同一关捩。
大抵传与不传,在淡与不淡耳。
”并在《诒美堂集序》中总结道,何谓“淡”?即“质任自然”四个字。
董其昌借禅家有南北二宗,从风格和笔墨入手,区别了中国传统两种特色不同、渊源有目的山水画流派,并倡导“南宗”画风,从而在中国绘画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董氏认为:“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
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
但其人非南北耳。
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南宗则王摩诘始用渲淡,一变钩斫之法。
”[1][p.219]在禅宗内部,南北宗皆自称是禅的“正宗”。
但“南宗”的修行方法非常简单,主要是“净心”、“自悟”等,其中的“自悟”,即顿时成佛。
董氏以禅“南北宗”喻画,主要取意“南顿北渐”。
董其昌关于绘画分宗的理论,主要见于董氏的《画旨》。
灵气十足的董其昌

灵气十足的董其昌中国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董其昌,他是中国文学与艺术界的杰出人物之一,被誉为“文房四宝之一”的“文”,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和博学多才的综合素质,在中国文学和艺术史上留下了不朽的贡献。
董其昌出生于1565年,是明代末年著名书法家、画家董其翰之子。
幼年时,董其昌就有文学与艺术方面的特殊天赋,他不仅拥有扎实的文化功底,而且还对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都很有研究,是当时文学与艺术领域的佼佼者。
董其昌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他还在艺术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被誉为“文房四宝之一”的“墨”,是书法艺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董其昌的行书、隶书、楷书都很有造诣,尤其是楷书,被誉为“楷书第一人”,其书法造诣在当时就已经非常高超,成为中国明代书法艺术中的代表人物。
董其昌除了在文学与书法艺术方面的出色表现,他还在绘画领域中有着不凡的造诣,被誉为“文房四宝之一”的“画”。
他尤其擅长山水画,将南宗画派特色贯穿其中,使其画作更具有表现力,画面更加生动。
董其昌的山水画深受当时人的欣赏,后来不仅影响到了日本和韩国等周边国家,也影响到了西方艺术界,成为中国绘画艺术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董其昌不仅在文学、书法和绘画方面都有着极高的成就,他还是一位知名的学者和文化名人。
他的学问涉及到了许多领域,如文学、艺术、史学、地理学、哲学等。
他的《致曾子建》一书在中国古代文学和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古代散文的典范”。
在地理学方面,他是中国最早的地理学家之一,他的著作《称奇录》在地理学方面也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
总之,董其昌是一位灵气十足的艺文大家,他不仅在文学、书法、绘画方面都有着极高的成就,而且还是一位广泛涉猎学问的文化名人,其博学多才的综合素质和艺术才华成为了中国文学和艺术史上的佼佼者,对于后人在中国文化领域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其在中国文学和艺术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66首经典山水画题画诗,入画入书都很棒!(附佳作欣赏)

01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唐)元缜《离思》之四02暮从碧山下,山岳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薇。
相携及田家,山月随人归。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唐)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夜酒》03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唐)李白《峨眉山月歌》04 楚色三江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唐)王维《汉江临泛》 05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唐)王维《送梓州李使君》06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子可留。
——(唐)王维《山居秋溟》07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雾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唐)王维《过香积寺》08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岸,一叶初晴下朔风。
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君同。
——(唐)韦应物《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09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音便拟归。
纵使清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唐)张旭《山中留客》10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1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12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船风雨看潮生。
——(唐)苏禹钦《淮中晚泊犊头》 13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唐)李贺《梦天》14 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如意作之难。
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
——(五代)李唐《七绝》15 丑石半蹲山下虎,长松倒卧水中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其昌山水画欣赏董其昌(1555~1636 年),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 人。
“华亭派”的主要代表。
明万历十六年(1588 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
精 于书画鉴赏,收藏很多名家作品,在书画理论方面论著颇多,其“南北宗”的画论对晚明以后 的画坛影响深远。
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
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 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 中平淡天真的个性。
加之他当时显赫的政治地位,其书画风格名重当世,并成为明代艺坛的 主流。
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文集。
董其昌的山水画大体有两种面貌, 一种是水墨或兼用浅绛法, 这种面貌的作品比较常见; 另一种则是青绿设色,时有出以没骨,比较少见。
他十分注重师法古人的传统技法,题材变 化较少, 但在笔和墨的运用上, 有独特的造诣。
他的绘画作品, 经常是临仿宋元名家的画法, 并在题识中加以标榜,虽然处处讲摹古,并不是泥古不化,而是能够脱窠臼,自成风格,其 画法特点,在 师承古代名家的基础上,以书法的笔墨修养,融会于绘画的皴、擦、点划之 中,因而他所作山川树石、烟云流润,柔中有骨力,转折灵变,墨色层次分明,拙中带秀 , 清隽雅逸。
他的画风在当时声望显著,成为“华亭派”的首领。
董其昌一生创作了极多的书画作品, 流传至今的也很多, 其中已定论为真迹的收藏在故 宫、上海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处。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董其昌作品最多, 绘画方面较著名的有:《高逸图》轴,作于 63 岁,略仿倪、黄、笔墨丽秀是中晚年佳作; 《关山雪霁图》卷,作于 81 岁,是老年的用力之作,根据卷末自题,此卷是从关仝的《关 山雪霁图》原幅改写而成。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代表作有:山水画《江干三树图》、《秋兴八 景》大画册(为董其昌一生之精心杰作,与此同样还有一本大画册,已流往海外);北京市 文物 商店藏有一件书法作品《金沙帖》 ;南京博物院藏有书法作品《松江府制浩》 ,吉 林省博物馆藏有一件著名山水画《昼锦堂图》卷。
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1 -董其昌山水画欣赏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页,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套册页,共八开,每开都有作者行楷题记及署款。
乃作于庚申八九月间的北航舟次, 历时二十余天,途中经过江苏省松江、苏州、镇江一带。
《秋兴八景图》为董其昌的精品之作,共八开,所写为作者泛舟吴门、京口途中所见景 色。
图中峻拔的山头,沉重的石块,深邃的溪谷,弥漫的烟雾,各尽其态。
既有草木葱茂、 风雨迷蒙的江南丘陵特点,又有沙汀芦荻、远岫横亘的水乡情调, 亦有江天楼阁、彩舟竞 发的江上景色。
每幅皆构图精巧, 意境高远, 韵味充足。
笔墨则集宋元诸家之长,形成苍 秀雅逸的画风。
此处选刊两页供欣赏,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 2 -董其昌山水画欣赏董其昌《高逸图》图轴,纸本,墨笔,纵:89.5cm,横:51.6cm,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3 -董其昌山水画欣赏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 年)三月,董其昌正赋闲居家。
由于其子与乡民发生冲突,导致 其宅被焚,家资尽丧,此即著名的“民抄董宦”事件。
董其昌被迫避祸他乡,惶惶往来于吴兴、 镇江之间。
虽然半年后事态逐渐平息,但董似乎心有余悸,仍旧频频四出游历、访友。
此图即为第二年董氏去镇江、 太湖间的练湖畔访其旧友蒋道枢, 与蒋氏泛舟荆溪时的即 兴之作,颇似当年倪瓒弃家隐居太湖时的心境。
董其昌此图采用了倪氏典型的笔墨技法,湖 滨两岸的浅坡及山丘皆以干笔淡墨施以折带皴,行笔以侧锋为主,笔墨苍逸,极好地表达出 倪画中萧散简远的意境, 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晚年身历劫乱后的苍凉心绪。
但作者又非简单地 仿古,近岸数株盘屈虬结的古木就充分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高逸图》以平远两段式章法处理画面,近画坡石松杉,中间溪水宽阔,对岸平滩浅渚, 山丘数层,小溪从山丘两边延伸至远方,溪山林木处茅舍数间。
全幅用笔较干,又多用折带 皴法,故笔墨苍秀,意境深远开阔,表达了董其昌一贯的风格和情趣。
董氏画树有其独到的见解, 《画禅室随笔》 他在 中写道: “画树之法, 须专以转折为主…… 如写字之于转笔用力, 更不可往而不收……但画一尺树, 更不可令有半寸之直, 须笔笔转去。
此秘诀也。
”树过于直,不免枯燥、呆板,有曲折才见变化、生意。
观此图之树,确实起到 了点醒画面的作用。
近景之树,不仅是连接两岸的桥梁,填补了湖面的大片空白,同时也是 作者刻意表现的另一主要物象, 它们攲侧的走势以及相互之间纠结牵引的姿态, 都使冷寂空 阔的景色趋于活跃,表现了董其昌多方面的笔墨技巧。
董其昌画山水初学黄公望,中年宗董源、巨然,复集宋元诸家之长,行以己意。
秀润苍 郁,超然出尘。
此图绘平坡杂树,远处山峦层叠,茂然森秀。
在表现手法上,用笔秀逸,皴 写适度,苍然萧古。
自题:“烟岚屈曲□交加,新作茆堂窄也佳,手种松杉皆老大,经年不踏 县门街。
高逸图赠蒋道枢丈。
丁卯三月。
董其昌。
道枢载松醪一斛,与余同泛荆溪,舟中写 此纪兴。
玄宰又题。
”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4 -董其昌山水画欣赏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页,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 5 -董其昌山水画欣赏董其昌《山水图》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6 -董其昌山水画欣赏董其昌《山水图》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7 -董其昌山水画欣赏董其昌《林和靖诗意图》绢本,设色,纵:154.4 厘米,横:64.2 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8 -董其昌山水画欣赏《林和靖诗意图》 用笔老健和极强的形式感, 都显现了画家的艺术特点: 师承古代各家, 以书入画,柔中有骨力,转折灵便,墨色干润浓淡,层次分明,蕴蓄丰厚,拙中带秀,清隽 雅逸,以平淡天真取胜。
此图是董其昌根据北宋诗人林和靖的诗意而创作的。
林诗为:“山 水未深鱼鸟少,此生还拟重移居。
只应三竺溪流上,独木为桥小结庐。
”此图又名《三竺溪 流图》。
作品构图以深远兼平远法,画面设色以浅绛青绿为主调,温润淡冶,表现出画家在 设色山水画中所追求的平淡天真之意。
董其昌此图又名 《三竺溪流图》 是画家根据北宋著名诗人林逋的一首绝句诗意而作。
, 林诗的全文为:“山水未深鱼鸟少,此生还拟重移居。
只应三竺溪流上,独木为桥小结庐。
” 作者采用深远兼平远的构图法, 溪流将山水林木断为三重, 远山脚下置茅舍数间, 以点明“结 庐”的画意。
敷色以浅绛、青绿为主调,温润淡冶,表现出作者在设色山水中所追求的平谈 天真之趣,不愧为董其昌设色山水画代表作。
画面左上自识“庚申七夕之朝舟济黄能浦题。
董玄宰”。
右上录林逋诗。
庚申为公元 1620 年,董氏时年六十六岁。
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9 -董其昌山水画欣赏董其昌《葑泾访古图》轴,水墨纸本,纵:80.0 厘米,横:29.8 厘米。
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10 -《葑泾访古图》仿董北苑笔意,图中山壑重峦,古树高拔,苍苍莽莽,小桥溪水,村落人家,境界高逸。
画坡石或用披麻皴,或用折带皴,淡墨枯笔,干湿皴擦,整幅画面有墨色苍润之感。
董其昌《岩居图》纸本,墨笔,纵:32.8、横:135.7厘米。
无锡市博物馆藏。
董其昌此图以水墨作平远之景。
近处山坡一隅,树木杈枒。
中部山峦起伏,草木葱茏,山脚下散布四五茅庐,有小桥临水,向前是一片空蒙的水面。
此图先用淡墨勾稿,再以渐深的墨色反复勾摹,山石、树木无一处不精心为之。
墨色富于变化,层次丰富,是董其昌的精心之作。
此图卷末董其昌自署“癸丑春二月,为汪履康写《岩居图》。
董玄宰”,左侧钤有朱文“董其昌”、白文“太史氏”二印。
癸丑即公元一六一三年,董其昌时年五十九岁。
卷首右上有陈继儒题记,钤白文“继儒”印。
此图还钤有“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御书房鉴藏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等清内府印记,另有收藏印“孟履珍赏”、“汉阳吴氏藏书画印记”。
在此图本幅及隔水、拖尾等处钤有薛处先生的收藏印,共计十四方,如“满生心赏”、“约斋”、“丘壑”等。
薛处,又名满生,民国无锡书画收藏家。
此图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得之于薛氏。
此图真谓奇峰图,一突兀的山峰直立图中,其势高耸入云。
悬崖峭壁,不见山路,惟有层层白云拥于山腰间。
白云下面连绵山峰,丘壑丛林。
近处群树成行,劲枝繁叶,树丛中隐现草舍。
山峰用淡笔勾勒出轮廓,作横笔米点皴,留出大片参差空白,以示白云。
山石用润笔,连皴带擦,画面突出山峰,渲染江南秀润风光,体现了董其昌秀朗明润的笔墨技巧和葱郁苍茫的山水画风格。
董其昌《岩居图》纸本,墨笔,纵:32.8、横:135.7厘米。
无锡市博物馆藏。
董其昌《青绿山水图》董其昌《青绿山水图》董其昌《青弁图》立轴,纸本水墨,225×66.88厘米。
现流落于(美)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青弁图》师董源画法,部分采用传统的笔墨结构,但此画面平面感强,山石屈曲的结构和笔致墨法本身所形成的节奏韵律,给人一种新奇感。
作为作者胸臆外化形式的笔墨,具有了更独立的审美价值。
属董氏传世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