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山水画的风格特征及对后世的影响
简析董其昌的山水画艺术

简析董其昌的山水画艺术摘要:明末,董其昌创立了“松江派”,被称为南宗画的一代宗师。
倡导“南北分宗论”,立王维为首的文人画系为画史之“正宗”,奠定了松江派发展的理论基础,并重建元朝以来文人画家“以古为师”的原则,欲从古人的笔法中掌握永恒不变的“道”,由此再生发新的创作形式。
董其昌的画法推崇元代黄公望,而奠定了清代正统派的基石,他所画的《青弁图》就最能代表他的山水画画风。
关键词:董其昌;青弁图;山水画;松江派;南宗画明代的画坛,大致分为三派:一为在专制君主统治下,为满足统治者的爱好而作画,产生了以“画院”(即“翰林图画院”,简单的讲就是经由宫廷招募而来的职业画家所组成的机构。
因为元朝没有画院制度,所以明朝的画院就直接采行宋代的画院制度)为中心的一派画家。
一为不受政治压迫的自由画家,他们可以尽量顺应自己的个性求取表现和发展,这就是以“南宗画”吴派为中心的一群画家。
另外还有一群画家是站在这两派之间,不论在作画态度或是画面上,都介于画院与吴派之间,被称为“院派”的一群画家。
后两派画家,构成了明代画坛的主流。
另外,在明末,有一股堪称为明代绘画根干的艺术活动,那就是特别尊重古典的南宗画之发展,这是研究明代绘画史不可忽略的。
明末的万历崇祯年间,所谓的吴派此时也开始分化,计有董其昌的松江派、赵左的苏松派、顾正谊的华亭派、沈士充和吴镇的云间派等等。
继沈(周)文(征明)两人之后而活跃于南宗画天下的董其昌,是松江画派全盛时期的核心人物,被称为南宗画的一代宗师。
董其昌(1555——1636),明华亭(今江苏松江县)人,字玄宰,号香光,谥文敏。
他不仅是文人,而且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名士大夫,官拜南京礼部尚书,声望之高冠绝天下。
他倡导“南北分宗论”,奠定了松江派发展的理论基础,立王维为首的文人画系为画史之“正宗”,特别强调南宗画的正统性,因此就亲自执笔画了很多极富典型的南宗画,目的是给一般画家做个楷范。
并重建元朝以来文人画家“以古为师”的原则,欲从古人的笔法中掌握那永恒不变的“道”,由此再生发新的创作形式。
董其昌肖像:一位文人艺术家及其深远影响

关 于董其 昌作 品的评价
我们在探究其艺术的与理论的贡献之前, 必须首先定位关于 董的作品的评 价的上下文背
除了推广和研究古代大师的书法风格 外, 董 还 致 力于在 自己的画 中再 现他 们 作品 的精
内化的王羲之书法精神和 “ 元四家” 他 最终 ③。 进入宫廷 , 并且经过许 多台阶, 攀登上了梦寐以 求的中国太子师 的位置 ④ 在其身后的三百五十多年 中, 始终 是被 董 推崇、 难与争议 所覆 盖的人物。 非 随着政 治与
作 面对着怎样的读 者。 但在我们开始进入 这些 争议之 前, 必须注意 到大多数史家认 同董 的鉴 赏 眼光, 甚至 一致认 为 “ 很难再 有比他更 重要
的影 响着晚 近 以来理 论与风 格的 形成 的人物
了” 无论 爱他还 是恨他, ⑩。 我们这样的讨论 , 通常总是将董对后世艺术 家与全球 读者理解中
法融 入其 山水画的一体化 原理方面 , 获得 了 董
术家 , 董其昌 (55 13 年) 15 - 6 6 背负着 一系列 反
差很大 的称号 : “ 从 保守主义者”到 “ 明代的毕 加索 ”①。出生 于 今天 的上海 , 成 为中国艺 董 术史中最主要 的书法 家、 家、 藏家和 艺术 画 收 理论家 之一②。 有讽刺意 味的 是, 最初受 具 董 刺激而开始艺术方面 的训 练, 很大程度 上是 因
国艺术的不可否定的影响放在首位。
为在 皇家科 举考 试 中, 的书 法不 被认可, 他 所
以排名比其堂兄弟 差。沉浸于 古代 大师风格的
后世的高度评价, 例如 : 他 的诗、 画的珠联 “ 书、 璧合被确认 为传统 中最成功的尝试之一”⑨。
明代书画家董其昌精品国画山水画作品赏析

明代书画家董其昌精品国画山水画作品赏析 董其昌:上海人。字符宰、玄宰,号香光、思白、思翁、香光居士,神宗万历十七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太保。才华俊逸,工楷、行草,尤精行草,擅山水,精鉴别书画。书画理论家,“华亭派”的主要代表,明末四大书法家之一。
董其昌 峭壁江边立 玄宰其昌 钤印:其昌之印 香光居士 董其昌 空山梵宇 立轴 此轴钤“萝轩审定”、“康贻图书”诸印,曾经清代翁嵩年(1647-1728)、唐翰题(1816-1873後)等人鉴藏,唐氏题签中“冰修先生”当指清初学者陆嘉淑(1620-1689),字冰修,号辛斋,浙江海宁人。工诗文,善书画,多藏书,有“楼曰密香,藏书万卷”终身不仕清,有《辛斋遗稿》,与其弟陆宏定并称“明季二陆”。 画面无款印。由陆题可知,乃董氏为“心卿山人作”。心卿为明代秦舜友,号冰玉,万句时宣城(今安徽宣城)人,徙钱塘(今杭州)(详见《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第七四七页)。陆氏在题跋中称此作乃二人“用子瞻、南宫故事,交易以退”,将董、秦比作宋代苏、米,可谓赞赏有加。苏、米二人虽书法见解不同,然惺惺相惜,互相推重;心卿为董氏畏友,则斯图为宗伯用心之作可知。此作烟岚浮动,墨气十足,行笔纯任天真。精妙如此,且品相完好,前人目为不世之珍,可谓的评!思翁妙迹,无上神品,有正法眼藏者自能识之。
董其昌 仿高克恭山水 手卷 董其昌 云山图 立轴 另有陈继儒题。该画为大风堂张大千先生旧藏。 董其昌 山水 手卷 董其昌 山水 镜心 董其昌 山水书法 册页 董其昌 山水 卷 董其昌 1602年作 山水 立轴 董其昌 1626年作 山水 立轴 释文:山沓沓兮翠云重,水淼淼兮层波望,悬阿兮尚远,放足音兮且歌,兰桨鼓兮风又泊,心迩程远兮亟而弗乐,思美人兮终有合,载芳鲭兮顾酬酢。玄宰丙寅笔。 董其昌 1621年作 仿荆浩山水 立轴
董其昌 山水 手卷
董其昌 癸丑(1613年)作 书画合璧 (十幅) 册页 董其昌 辛丑(1601年)作 仿黄公望笔意 手卷
董其昌与南北宗论

董其昌与南北宗论董其昌与南北宗论明代后期的董其昌和他的南北宗论,对后世画坛产生了巨大影响。
董其昌(1555一1636)字玄宰,号思白,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
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官至礼部尚书。
他学识渊博,精于鉴赏,长于书法,兼搜山水画。
书法初学颜真卿,后转法钟解、王羲之,其书疏宕秀逸,自成一派,被称为明末四大书法家之一。
他的山水画取法董源、巨然、米带及倪珊、黄公望的萧散。
晚年亦取李唐之深厚,所画山水、树石、烟云,流动、秀逸而潇洒。
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追求以书法人画,特别强调笔的运动和墨的气势。
他自己说:“余画与文太史(即文徽明)较,各有短长,文之精工具体,吾所不如,至于古雅秀润,更进一筹。
”这正道出了他与吴门画派的不同之处,被推为华亭派之首。
董其昌的山水画作品有水墨、青绿两种面貌。
主要作品有(江山秋界图》、《云山水隐图》、《烟江叠峰图》、《秋兴八景图册》、《昼锦堂图》等。
有些史论家将17世纪称为“董其昌的世纪”,可见其影响巨大。
这不仅来源于他的艺术实践,还在于他独到的绘画观念和理论—南北宗论。
他第一次从风格上将山水画分为南北宗。
说:“禅宗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
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斡、赵伯驹、伯骕(su)的以至马、夏辈。
南宗则王摩请始用渲淡,一变钩斫( zhuo)之法。
其传为张璪、荆、关、郭(忠恕)、董、巨、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
亦如六祖之后有马驹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微矣。
”并贬斥“北宗”是外露、草率,只重技巧,不知含蓄的“行家”画;褒扬“南宗”是有天趣,有恬静韵味和书卷气的文人画、“利家”画,并极力推崇其笔墨的率真和潇洒的十气。
以萤其昌的社会地位及其在书画界的声望,他的这些艺术主张及其建构的文人画语言的价值体系,很快为当时的文人画家们所接受.并形成了强大的绘画潮流,直接影响中国画坛300余年。
董其昌山水画笔墨的现代性和层次性

董其昌山水画笔墨的现代性和层次性摘要:董其昌的山水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本文从他山水画的现代性和层次性探索分析其绘画语言特征。
在董其昌似乱不乱的笔墨中,从多角度去分析挖掘其在创作中的绘画精神。
在他的山水画创作中既有对传统绘画的借鉴,又有创新和发展,尤其是具有现代理念的笔墨精神,使得其山水画走向更加成熟的境地,赋予画作现代性。
关键词:董其昌笔墨现代性层次性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明代山水画家,绘画理论家。
美籍华人何惠鉴与何晓嘉在《董其昌对历史和艺术的超越》一书中,认为董其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主义画家,在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引导与发展中出现现代趋向特征。
很多学者将西方现代主义大师毕加索与董其昌进行比较,认为他们绘画都具有现代主义特征,即不完整性与模棱两可性,他们都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打破传统,才能有所突破。
美籍学者韩庄认为董其昌注定要在20世纪末,以史上最具现代性的中国画家之姿重新出现。
因此,在中国山水画日渐繁盛的今天,积极探索董其昌山水画笔墨的现代性和层次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董其昌山水画笔墨的现代性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过程中,董其昌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大辞海》美术卷中将董其昌视为中国早期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绘画上强调在笔墨中实现自我,反对“描摹蹊径”,倡导沿用前人以书入画的用笔形式,从此画面开始走向抽象。
董其昌在绘画思想上是一位先于生活年代数百年的前卫画家,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独具现代性的画家之一,他复兴了中国日趋萧条的复古传统,又将现代性绘画与其融合。
十七世纪,董其昌提出画家应根据自己内心感受,以主观的绘画形式来寻找和现实的对应关系。
在董其昌南北宗论的提出后,很多画家对此都产生了共鸣。
董其昌强调书法用笔,以笔墨语言来表现自然山体结构,从而摆脱了感官的束缚。
他从不关注所画景物与参考对象是否相似,更多的是把注意力放在笔墨语言的表现方式上。
董其昌所代表的松江派画家和受他影响的其他画家以及早期文人画的每一位画家都认为,以书入画才是文人画的中心环节。
董其昌字画的特点是什么

董其昌字画的特点是什么董其昌在书法和绘画方面有很高的艺术成就,那么董其昌字画特点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董其昌字画特点,希望对你有帮助!董其昌字画特点目前,董其昌的字画被收藏于中国各个博物馆。
许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瞻仰大师的书画之风。
除此之外,董其昌的字画也为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董其昌自幼在字画方面造诣颇深,因为爱好的缘故,自己一边在读书考取功名之时,一边研习颜真卿等书法大家的作品,并进行描摹、创新。
最终集各家书画优势为一体,成为明代著名的书法家之一,对后世书画创作影响颇远。
书法方面,董其昌在临摹前人书法基础上,将自己的创新意识融于其中。
字体淡雅隽秀,刚劲有力,尤其在草书和楷书方面,造诣颇深。
康熙皇帝曾大赞董其昌的书法飘逸空灵、丰神独觉,深得康熙皇帝的偏爱。
而在民间,也刮了一阵效仿董其昌书法之风,其兴盛之风,难以想象。
绘画方面,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论,他提出,绘画时不应只画出景物的表皮,应该注重实物的本质,并结合道家的思想观念来进行创作。
除此之外,董其昌在绘画时,认为文人画太过于单调,在完成之后,加入了诗词创作,让画作主旨更为饱满。
董其昌的书法风格特点董其昌在书法和绘画方面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从明代末期直到清代初中期都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董其昌在书法方面,除了研习唐、宋、元等各朝代的大家书法作品和书法技巧之外,还善于从中总结发掘新的书法技艺。
所以,他的书法艺术成为融百家而自成一家。
董其昌在行书、草书、楷书方面颇有自己的心得。
不仅注重书法的基本写作规范,而且还加入了自己的书写技巧,他的书法飘逸隽秀、整洁而不失大气。
董其昌的书法有种行云流水般的美感,视觉极具享受。
就连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都偏爱董其昌的书法,每每临摹都要赞赏一番,而且大加推崇。
康熙年间,民间盛行董其昌之风,对文人有一定的影响。
董其昌在绘画方面,更有独特的见解。
董其昌擅长山水文人画,他认为作画应超越画作本身而进行,即作画者应注重自己的思想修为培养。
董其昌尚古而不泥古的绘画大师,禅学发挥到极致,美尽在方寸

董其昌尚古而不泥古的绘画大师,禅学发挥到极致,美尽在方寸前言:董其昌擅长临摹古人而又不拘泥于古人,以禅喻画,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的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清画坛影响很大。
虽处处讲摹古,但并非泥古不化,而是脱其形式,自成风格。
董其昌的胸中丘壑,是从学习前代画家入手以后随心所欲的变化,我们或许可以承认,这种摹古,再加自由的发挥,董其昌生得逢时,在中国山水画经过宋元的成熟发展前提下,是必然的产物,也是向绘画本体内的拓展。
董其昌将话语权转移为艺术家以自我为中心,画家把宇宙玩弄于笔下,以画寄情,以画为娱,只剩下以画家自我观照的笔墨自娱功能,中国画从此成为不受赏画人制约的单边行为。
董其昌的艺术理论与实践构成来他“南宗北斗”地位董其昌不仅是“松江派”的精神领袖,而且是明末清初各主要画派的宗师。
董其昌的艺术理论与实践构成来他“南宗北斗”地位,董其昌绘画具有广泛的传统基础,董其昌在近六十年的绘画生涯中创作来大量作品,随着各时期对传统画法的领悟和师法重点不同以及对自然的观察和体验,其艺术风格各个时期有所不同。
董其昌存世作品大致分为三个时期:(一)前期——50岁之前,董其昌十七岁学书,22岁学画,董其昌早年师法黄公望等元代四大家下过颇深的功夫,并以黄公望等人的画法去描绘他经历之所见,各家笔法运用得相当熟练,其笔墨秀润,韵致清婉而富于生气,应是董其昌早年的精心之作,但自家风格尚不明显。
早期作品有《燕吴八景图》《婉娈草堂图》,董其昌除了元四家基础上,将师法传统的目光投向唐,五代,宋的传统。
40岁后对宋人画法的探索和研究,分别融汇赵伯驹,米芾,董源,范宽,张僧繇,王维等家笔意,体现他继承古人传统和师法自然方面的不同侧重和选择。
《婉娈草堂图》,董其昌为好友陈继儒的隐居所作的山水,此幅集唐,五代,宋,元名家画法于一体,是他参王维,董源,巨然,李成,二米画法为自然山水传神的典型之作。
试论董其昌的文人画

2018·05笔者个人对董其昌比较感兴趣,众所周知,董其昌是中国书画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
他既是身居庙堂,同时又是一位书画家。
晚明至清代无数的王侯将相、文人墨客都对他和他的字画艺术有着不同程度的收藏兴趣,人们对他的评价也褒贬不一。
从“民抄董宦”来看,他是一位颇有争议、鱼肉乡里的显贵,但从艺术领域看,他又是一位对书画艺术有着巨大贡献的人物:引禅入画、提出“南北宗论”等。
在此,笔者就想简单谈一谈董其昌的艺术,主要是漫谈一下他的创作风格以及其和当时政局环境的关系。
在中国绘画史上,董其昌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他的艺术思想和实践在后世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特别是在他“南北分宗”以及“文人画论”的理论标志下所推行的艺术实践及审美观照方式对明末至清近三百年的书画艺术风格的定型起了一种决定性的作用。
在董其昌所处的晚明之前,中国的绘画艺术实践已达到高峰,但直到晚明在董其昌的整理下,才有了在书画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高度上对文人画做了系统又成熟的总结。
董其昌在继承古人绘画传统的基础上,一方面用抽象性的山水去代替写实性的山水,在作品中强调表现自然的内在美和形式美,一反古人善画自然丘壑并以此为审美标准的美学观;另一方面,将书法的笔法融入到绘画创作之中,传统作品中刻板、受拘束的线条被书法化自由的线条所替代,他可以说是把画中书写性的特点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
董其昌强调抽象的山水画笔墨形式,极大地推动了山水画的发展,对后世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以“娄东派”“虞山派”为代表的四王院体画风影响极大。
文人画创作思想和艺术实践的雏形在魏晋六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但“文人画”这个名称的正式提出却是出自元代的赵子昂,晚明董其昌则是文人画的集大成者。
明代嘉靖以后,资本主义商品化经济的萌芽在江浙一带迅速萌生,商品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新的理念。
商品经济的市场化和思想上的百花齐放导致明末从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保守的绘画风格开始在苏杭这些较为传统的绘画中心呈现出了衰败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