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_教案

第3讲: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_教案
第3讲: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_教案

概述
适用学科
初中数学
适用年级
初三
适用区域 北师版区域
课时时长(分钟)
120
知识点 正方形的性质
正方形中的旋转问题
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
教学目标 1、掌握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
2、掌握正方形的旋转问题.
教学重点 能熟练掌握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
教学难点 正方形综合题.
【教学建议】 正方形这种图形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并且在小学阶段已有涉及,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矩形
物体和复习回顾学过的矩形知识,将使学生对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知识导图】
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学建议】 在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中,要重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点的能力培养. 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过了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在本讲中我们将会更加深入地学习正方
形,正方形在初中数学四边形题型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二、知识讲解
考点 1 矩形的定义和性质
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正方形既是特殊的矩形,又是特殊的菱形,故正方形具有矩形、菱形的性质. 性质: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相等.正方形的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 平分一组对角.
考点 2 矩形的判定
有一组邻边相等或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或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三 、例题精析 类型一 正方形的定义与性质
例题 1
如图所示,正方形 ABCD 的对角线相交于点 O,点 E 是 BC 上任意一点,EG⊥BD?于 G,EF⊥AC 于 F,若 AC=10, 则 EG+EF 的值为( )
A.10 【解析】D
B.4
C.8
D.5
2

根据 ABCD 是正方形,求得△BEG,△CE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即可求得结果. ∵ABCD 是正方形,AC,BD 是对角线, ∴∠OBC=∠OCB=45°, ∵EG⊥BD?,EF⊥AC, ∴△BEG,△CE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CF=EF. ∵AC⊥BD, ∴EFOG 是矩形. ∴EG=FO. ∴EF+EG=CF+FO=CO=5, 故选 D. 【总结与反思】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类型二 正方形中的旋转问题 例题 1
在正方形 ABCD 的边 AB 上任取一点 E,作 EF⊥AB 交 BD 于点 F,取 FD 的中点 G,连接 EG、CG,如图(1), 易证 EG=CG 且 EG⊥CG.
(1)将△BEF 绕点 B 逆时针旋转 90°,如图(2),则线段 EG 和 CG 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请直接 写出你的猜想. (2)将△BEF 绕点 B 逆时针旋转 180°,如图(3),则线段 EG 和 CG 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请写 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 【解析】(1) EG=CG,EG⊥CG. (2)EG=CG,EG⊥CG. 证明:延长 FE 交 DC 延长线于 M,连 MG.
3

∵∠AEM=90°,∠EBC=90°,∠BCM=90°, ∴四边形 BEMC 是矩形. ∴BE=CM,∠EMC=90°, 又∵BE=EF, ∴EF=CM. ∵∠EMC=90°,FG=DG,
∴MG= 1 FD=FG. 2
∵BC=EM,BC=CD, ∴EM=CD. ∵EF=CM, ∴FM=DM, ∴∠F=45°. 又 FG=DG,
∠CMG= 1 ∠EMC=45°, 2
∴∠F=∠GMC. ∴△GFE≌△GMC. ∴EG=CG,∠FGE=∠MGC. ∵∠FMC=90°,MF=MD,FG=DG, ∴MG⊥FD, ∴∠FGE+∠EGM=90°, ∴∠MGC+∠EGM=90°, 即∠EGC=90°, ∴EG⊥CG.
【总结与反思】 此题是对正方形性质结合旋转的性质的考察,在正方形的题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4

类型三 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 例题 1
如图,在四边形 ABCD 中,AB=BC,对角线 BD 平分∠ABC,P 是 BD 上一点,过点 P 作 PM⊥AD,PN⊥CD,垂足 分别为 M,N. (1)求证:∠ADB=∠CDB; (2)若∠ADC=90°,求证:四边形 MPND 是正方形.
【解析】 证明:(1)∵对角线 BD 平分∠ABC, ∴∠ABD=∠CBD, 在△ABD 和△CBD 中,
∴△ABD≌△CBD(SAS), ∴∠ADB=∠CDB; (2)∵PM⊥AD,PN⊥CD, ∴∠PMD=∠PND=90°, ∵∠ADC=90°, ∴四边形 MPND 是矩形, ∵∠ADB=∠CDB, ∴∠ADB=45° ∴PM=MD, ∴四边形 MPND 是正方形. 【总结与反思】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及判定定理即可顺利解答此题..
5

四 、课堂运用 基础
1.如图 ,正方形 ABCD 的边长为 4,M 在 DC 上,且 DM=1,N 是 AC 上一动点,则 DN+MN 的最小值为( ).
A.3
B.4 C.5 D. 4 2
2.如图,点 P 是正方形 ABCD 的对角线 BD 上的一个动点(不与 B、D 重合),连结 AP,过点 B 作直线 AP 的
垂线,垂足为 H,连结 DH,若正方形的边长为 4,则线段 DH 长度的最小值是

3.如图,分别以线段 AB 的两个端点为圆心,大于 AB 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 M、N 两点,连接 MN,交 AB
于点 D、C 是直线 MN 上任意一点,连接 CA、CB,过点 D 作 DE⊥AC 于点 E,DF⊥BC 于点 F.
(1)求证:△ AED≌ △ BFD;
(2)若 AB=2,当 CD 的值为
时,四边形 DECF 是正方形.
答案与解析 1.【答案】C 【解析】∵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点 B 与 D 关于直线 AC 对称, 连接 BD,BM 交 AC 于 N′,连接 DN′,N′即为所求的点,则 BM 的长即为 DN+MN 的最小值,
∴AC 是线段 BD 的垂直平分线,又 CM=CD-DM=4-1=3,在 Rt△BCM 中,BM= CM 2 BC2 =5,
故 DN+MN 的最小值是 5.故选 C.
6

2.【答案】2 5 ﹣2.
【解析】如图,取 AB 的中点 O,连接 OH、OD,
则 OH=AO= 1 AB=2, 2
在 Rt△AOD 中,OD= OA2 AD2 22 42 =2 5 ,
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OH+DH>OD, ∴当 O、D、H 三点共线时,DH 的长度最小,
最小值=OD﹣OH=2 5 ﹣2. 故答案是 2 5 ﹣2.
3.【答案】见解析 【解析】(1)证明:由作图知,MN 是线段 AB 的垂直平分线, ∵C 是直线 MN 上任意一点,MN 交 AB 于点 D, ∴CA=CB,AD=BD, ∴∠A=∠B. 在△AED 与△BFD 中,
, ∴△AED≌△BFD(AAS); (2)解:若 AB=2,当 CD 的值为 1 时,四边形 DECF 是正方形.理由如下: ∵AB=2, ∴AD=BD=AB=1. ∵CD=AD=BD=1,MN⊥AB, ∴△ACD 与△BCD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7

∴∠ACD=∠BCD=45°, ∴∠ECF=∠ACD+∠BCD=90°, ∵∠DEC=∠DFC=90°, ∴四边形 DECF 是矩形,∠CDE=90°﹣45°=45°, ∴∠ECD=∠CDE=45°, ∴ED=CE, ∴矩形 DECF 是正方形. 故答案为 1.
巩固
1.如图,将正方形 ABCD 沿 BE 对折,使点 A 落在对角线 BD 上的 A′处,连接 A′C,则∠BA′C= 度.
2.如图,AB 是 CD 的垂直平分线,交 CD 于点 M,过点 M 作 ME⊥A C,MF⊥AD,垂足分别为 E、F. (1)求证:∠CAB=∠DAB; (2)若∠CAD=90°,求证:四边形 AEMF 是正方形.
8

3.猜想与证明:
如图 1 摆放矩形纸片 ABCD 与矩形纸片 ECGF,使 B、C、G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CE 在边 CD 上,连接 AF,若 M
为 AF 的中点,连接 DM、ME,试猜想 DM 与 ME 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拓展与延伸:
(1)若将”猜想与证明“中的纸片换成正方形纸片 ABCD 与正方形纸片 ECGF,其他条件不变,则 DM 和 ME
的关系为

(2)如图 2 摆放正方形纸片 ABCD 与正方形纸片 ECGF,使点 F 在边 CD 上,点 M 仍为 AF 的中点,试证明(1)
中的结论仍然成立.
答案与解析 1.【答案】67.5. 【解析】由折叠的对称和正方形的性质,知△ABE≌△A′BE, ∴∠BEA′=67.50,△A′D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设 AE=A′E=A′D =x,则 ED= 2x .设 CD=y,则 BD= 2y .
∴ ED = 2x = 2,BD = 2y = 2 .∴ ED = BD .
AD x
CD y
AD CD
又∵∠EDA′=∠A′DC=450,∴△EDA′∽△A′DC.∴∠DA′C=∠DEA′=67.50+450=112.50.
∴∠BA′C=1800-112.50=67.50.
2.【答案】见解析
【解析】(1)证明:∵AB 是 CD 的垂直平分线,
∴AC=AD,
又∵AB⊥CD
∴∠CAB=∠DAB(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2)证明:∵ME⊥A C,MF⊥AD,∠CAD=90°,
即∠CAD=∠AEM=∠AFM=90°,
∴四边形 AEMF 是矩形,
9

又∵∠CAB=∠DAB,ME⊥A C,MF⊥AD, ∴ME=MF, ∴矩形 AEMF 是正方形. 3.【答案】见解析 【解析】(1)如图 1,延长 EM 交 AD 于点 H, ∵四边形 ABCD 和 CEFG 是矩形, ∴AD∥EF, ∴∠EFM=∠HAM, 又∵∠FME=∠AMH,FM=AM, 在△FME 和△AMH 中, EFM HAM FM AM FME AMH ∴△FME≌△AMH(ASA) ∴HM=EM, 在 RT△HDE 中,HM=EM, ∴DM=HM=ME, ∴DM=ME, 故答案为:DM=ME. (2)如图 2,连接 AE, ∵四边形 ABCD 和 ECGF 是正方形, ∴∠FCE=45°,∠FCA=45°, ∴AE 和 EC 在同一条直线上, 在 RT△ADF 中,AM=MF, ∴DM=AM=MF, 在 RT△AEF 中,AM=MF, ∴AM=MF=ME, ∴DM=ME.
10

拔高
1.如图,将边长为 2 的正方形纸片 ABCD 折叠,使点 B 落在 CD 上,落点记为 E(不与点 C,D 重合),点 A
落在点 F 处,折痕 MN 交 AD 于点 M,交 BC 于点 N.若 CE 1 ,则 BN 的长是 , AM 的值等于

CD 2
BN
若 CE 1 ( n ≥ 2 ,且 为整数),则 AM 的值等于
CD n
BN
(用含 的式子表示).
2.结论: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锐角等于 30°.
如图 1,在等边三角形 ABC 内有一点 P,且 PA=2, PB= 3 , PC=1.求∠BPC 度数的大小和等边三角形 ABC
的边长. 李明同学做了如图 2 所示的辅助线:将△BPC 绕点 B 逆时针旋转 60°,画出旋转后的图形,连接 PP′,从 而问题得到解决.你能说说其中的理由吗? 请你参考李明同学的思路,解决下列问题:
如图 3,在正方形 ABCD 内有一点 P,且 PA= 5 ,BP= 2 ,PC=1.求∠BPC 度数的大小和正方形 ABCD 的边
长.
答案与解析
1.【答案】 5 , 1 , n2 2n 1
45
2n
【解析】连接 BM,EM,BE,由题设,得四边形 ABNM 和四边形 FENM 关于直线 MN 对称,即可到得 MN 垂直平
分 BE,则 BM=EM,BN=EN.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可得∠A=∠D=∠C=90°,设 AB=BC=CD=DA=2,由 CE 1 可得 CD 2
CE=DE=1,设 BN=x,则 NE=x,NC=2-x,在 Rt△CNE 中,根据勾股定理即可列方程求得 x 的值,从而得到 BN
11

的长,在 Rt△ABM 和在 Rt△DEM 中,根据勾股定理可得 AM2+AB2=BM2,DM2+DE2=EM2,则 AM2+AB2=DM2+DE2.设
AM=y,则 DM=2-y,
即可列方程求得 AM 的值;当四边形 ABCD 为正方形时,连接 BE, CE 1 ,不妨令 CD=CB=n,则 CE=1,设
BN
CD n
BN=x,则 EN=x,EN2=NC2+CE2,x2=(n-x)2+12,x= n2 1 ;作 MH⊥BC 于 H,则 MH=BC,又点 B,E 关于 MN 对 2n
称,则 MN⊥BE,∠EBC+∠BNM=90°;而∠NMH+∠BNM=90°,故∠EBC=∠NMH,则△EBC≌△NMH,则 NH=EC=1,
AM=BH=BN-NH= n2 1 1 n2 2n 1 ,从而可以求得结果.
2n
2n
连接 BM,EM,BE
由题设,得四边形 ABNM 和四边形 FENM 关于直线 MN 对称. ∴MN 垂直平分 BE, ∴BM=EM,BN=EN. ∵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
∴∠A=∠D=∠C=90°,设 AB=BC=CD=DA=2.
∵ CE 1 , CD 2
∴CE=DE=1.
设 BN=x,则 NE=x,NC=2-x.
在 Rt△CNE 中,NE2=CN2+CE2.
∴x2=(2-x)2+12,
解得 x 5 ,即 BN 5
4
4
在 Rt△ABM 和在 Rt△DEM 中,AM2+AB2=BM2,DM2+DE2=EM2,
∴AM2+AB2=DM2+DE2.
设 AM=y,则 DM=2-y,
∴y2+22=(2-y)2+12,
解得 y 1 ,即 AM 1
4
4
12

∴ AM 1 BN 5
当四边形 ABCD 为正方形时,连接 BE, CE 1 , CD n
不妨令 CD=CB=n,则 CE=1,设 BN=x,则 EN=x,EN2=NC2+CE2,x2=(n-x)2+12,x= n 2 1 ; 2n
作 MH⊥BC 于 H,则 MH=BC,
又点 B,E 关于 MN 对称,则 MN⊥BE,∠EBC+∠BNM=90°; 而∠NMH+∠BNM=90°,故∠EBC=∠NMH,则△EBC≌△NMH,
∴NH=EC=1,AM=BH=BN-NH= n2 1 1 n2 2n 1
2n
2n
则: AM n2 2n 1 .
BN
2n
2.【答案】见解析
【解析】(1)根据旋转得出 AP′=CP=1,BP′=BP= 3 ,∠PBC=∠P′BA,∠AP′B=∠BPC,求出∠ABP′+∠
ABP=60°,得到等边△BPP′,推出 PP′=,∠BP′P=60°,求出∠AP′P=90°即可求出∠BPC;过点 B 作 BM
⊥AP′,交 AP′的延长线于点 M,由∠MP′B=30°,求出 BM= 3 ,P′M= 3 ,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出答案;
2
2
(2)求出∠BEP= 1 (180°﹣90°)=45°,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求出∠AP′P=90°,推出∠BPC=∠ 2
AEB=90°+45°=135°;过点 B 作 BF⊥AE,交 AE 的延长线于点 F,求出 FE=BF=1,AF=2,关键勾股定理即可
求出 AB.
试题解析:(1)∵△ABC 是等边三角形, ∴∠ABC=60°, 将△BPC 绕点 B 顺时针旋转 60°得出△ABP′,
∴AP′=CP=1,BP′=BP= 3 ,∠PBC=∠P′BA,∠AP′B=∠BPC,
∵∠PBC+∠ABP=∠ABC=60°, ∴∠ABP′+∠ABP=∠ABC=60°, ∴△BPP′是等边三角形,
13

∴PP′= 3 ,∠BP′P=60°,
∵AP′=1,AP=2, ∴AP′2+PP′2=AP2, ∴∠AP′P=90°, ∴∠BPC=∠AP′B=90°+60°=150°, 过点 B 作 BM⊥AP′,交 AP′的延长线于点 M,
∴∠MP′B=30°,BM= 3 , 2
由勾股定理得:P′M=1.5, ∴AM=1+1.5=2.5,
由勾股定理得:AB= AM 2 BM 2 = 7 ,
(2)将△BPC 绕点 B 逆时针旋转 90°得到△AEB,
与(1)类似:可得:AE=PC=1,BE=BP= 2 ,∠BPC=∠AEB,∠ABE=∠PBC,
∴∠EBP=∠EBA+∠ABP=∠ABC=90°,
∴∠BEP= 1 (180°﹣90°)=45°, 2
由勾股定理得:EP=2,
∵AE=1,AP= 5 ,EP=2,
∴AE2+PE2=AP2, ∴∠AEP=90°, ∴∠BPC=∠AEB=90°+45°=135°, 过点 B 作 BF⊥AE,交 AE 的延长线于点 F; ∴∠FEB=45°, ∴FE=BF=1, ∴AF=2;
∴在 Rt△ABF 中,由勾股定理,得 AB= 5 ;
14

∴∠BPC=135°,正方形边长为 5 . 答:∠BPC 的度数是 135°,正方形 ABCD 的边长是 5 .
五 、课堂小结
本节的重要内容: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 有一组邻边相等或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或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六 、课后作业
基础
1.如图,将正方形对折后展开(图④是连续两次对折后再展开),再按图示方法折叠,能够得到一个直角三 角形(阴影部分),且它的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这样的图形有( )
图① A.4 个
图②
图③
B.3 个
图④ C.2 个
D.1 个
2.如图,已知线段 AB=10,AC=BD=2,点 P 是 CD 上一动点,分别以 AP、PB 为 边向上、向下作正
方 形 APEF 和 PHKB,设 正 方 形 对 角 线 的 交 点 分 别 为 O1、O2,当 点 P 从 点 C 运 动 到 点 D 时 ,线 段 O1O2
中点 G 的运动路径的长是_____.
3.如图,在 Rt△ ABC 中,∠ ACB=90°,过点 C 的直线 MN∥ AB,D 为 AB 边上一点,过点 D 作 DE⊥BC,交直线 MN 于 E,垂足为 F,连接 CD、BE. (1)求证:CE=AD; (2)当 D 在 AB 中点时,四边形 BECD 是什么特殊四边形?说明你的理由; (3)若 D 为 AB 中点,则当∠ A 的大小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 BECD 是正方形?请说明你的理由.
15

答案与解析
1.【答案】C 【解析】 根据含 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一半,然后依次判断直角三角形中能否找到一个角等于 30°,从而判断出答案. 试题解析:设正方形的边长为 a,
在图①中,CE=ED= 1 a,BC=DB=a, 4
故∠EBC=∠CEB≠30°,故△ECB,故不能满足它的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在图②中,BC= 1 a,AC=AE=a, 2
故∠BAC=30°,
从而可得∠CAD=∠EAD=30°,故能满足它的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在图③中,AC= 1 a,AB=a, 2
故∠ABC=∠DBC≠30°,故不能满足它的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在图④中,AE= 1 a,AB=AD= 1 a,
4
2
故∠ABE=30°,∠EAB=60°,
从而可得∠BAC=∠DAC=60°,∠ACB=30°,故能满足它的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综上可得有 2 个满足条件.
故选 C.
2.【答案】 3 2
【解析】 根据正方形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即可得出正方形对角线的长,进而得出线段 O1O2 中点 G 的运动路 径的长. 试题解析:如图所示:
16

当 P 移动到 C 点以及 D 点时,得出 G 点移动路线是直线, 利用正方形的性质即线段 O1O2 中点 G 的运动路径的长就是 O2O″的长, ∵线段 AB=10,AC=BD=2,当 P 与 C 重合时,以 AP、PB 为边向上、向下作正方形 APEF 和 PHKB, ∴AP=2,BP=8,
则 O1P= 2 ,O2P=4 2 , ∴O2P=O2B= 4 2 ,
当 P′与 D 重合,则 P′B=2,则 AP′=8,
∴O′P′=4 2 ,O″P′= 2 , ∴H′O″=BO″= 2 , ∴O2O″= 4 2 2 3 2 故答案为: 3 2 .
3.【答案】见解析 【解析】(1)证明:∵DE⊥BC, ∴∠DFB=90°, ∵∠ACB=90°, ∴∠ACB=∠DFB, ∴AC∥DE, ∵MN∥AB,即 CE∥AD, ∴四边形 ADEC 是平行四边形, ∴CE=AD; (2)解:四边形 BECD 是菱形, 理由是:∵D 为 AB 中点,
17

∴AD=BD, ∵CE=AD, ∴BD=CE, ∵BD∥CE, ∴四边形 BECD 是平行四边形, ∵∠ACB=90°,D 为 AB 中点, ∴CD=BD, ∴四边形 BECD 是菱形; (3)当∠A=45°时,四边形 BECD 是正方形,理由是: 解:∵∠ACB=90°,∠A=45°, ∴∠ABC=∠A=45°, ∴AC=BC, ∵D 为 BA 中点, ∴CD⊥AB, ∴∠CDB=90°, ∵四边形 BECD 是菱形, ∴四边形 BECD 是正方形, 即当∠A=45°时,四边形 BECD 是正方形
巩固
1.四边形 ABCD、AEFG 都是正方形,当正方形 AEFG 绕点 A 逆时针旋转 45°时,如图,连接 DG、BE,并延长 BE 交 DG 于点 H,且 BH⊥DG 与 H.若 AB=4,AE= 时,则线段 BH 的长是 .
18

2.如图,正方形 ABCD 的边长是 2,∠DAC 的平分线交 DC 于点 E,若点 P、Q 分别是 AD 和 AE 上的动点,则
DQ+PQ 的最小值为

3.在正方形 ABCD 外侧作直线 AP ,点 B 关于直线 AP 的对称点为 E ,连接 BE,DE ,其中 DE 交直线 AP 于 点F . (1)依题意补全图 1; (2)若 PAB 20 ,求 ADF 的度数; (3)如图 2,若 45 PAB 90 ,用等式表示线段 AB,FE,FD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答案与解析
1.【答案】 8 5 5
【解析】 连结 GE 交 AD 于点 N,连结 DE,由于正方形 AEFG 绕点 A 逆时针旋转 45°,AF 与 EG 互相垂直平
分,且 AF 在 AD 上,由 AE= 2 可得到 AN=GN=1,所以 DN=4﹣1=3,然后根据勾股定理可计算出 DG= 10 ,
则 BE= 10 ,解着利用 S△DEG= 1 GE?ND= 1 DG?HE 可计算出 HE,所以 BH=BE+HE.
2
2
解:连结 GE 交 AD 于点 N,连结 DE,如图,
∵正方形 AEFG 绕点 A 逆时针旋转 45°, ∴AF 与 EG 互相垂直平分,且 AF 在 AD 上,
19

AE 2 AN GN 1 DN 4 1 3 在RtDNG中,DG DN 2 GD2 10
由题间可得: ABE相当于逆时针旋转 90o 得到AGD
DG BE 10
1
1
SDEG 2 GE ? ND 2 DG ? HE
HE 6 3 10 10 5
BH BE HE 3 10 10 8 10
5
5
故答案为:8 10 5
2.【答案】 2
【解析】过 D 作 AE 的垂线交 AE 于 F,交 AC 于 D′,再过 D′作 D′P′⊥AD,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出 D′ 是 D 关于 AE 的对称点,进而可知 D′P′即为 DQ+PQ 的最小值. 作 D 关于 AE 的对称点 D′,再过 D′作 D′P′⊥AD 于 P′,
∵DD′⊥AE, ∴∠AFD=∠AFD′, ∵AF=AF,∠DAE=∠CAE, ∴△DAF≌△D′AF, ∴D′是 D 关于 AE 的对称点,AD′=AD=2, ∴D′P′即为 DQ+PQ 的最小值, ∵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 ∴∠DAD′=45°,
20

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正方形的判定》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正方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会用正方形的概念和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理解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内在联系和区别,进一步加深对“特殊与一般的认识。 教学重点:正方形的定义. 教学难点:正方形与矩形、菱形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双边合作如:在教学时可播放转换动画使学生获得生动、形象的可视思维过程,从而掌握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的方法.为了活跃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 (1)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吗?为什么?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吗?为什么? (3)对角线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吗?为什么?如果不是,应该加上什么条件? (4)能说“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吗?为什么? (5)说“四个角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对吗? 教学过程: 让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矩形纸片,按要求对折一下,裁出正方形纸片. 问:所得的图形是矩形吗?它与一般的矩形有什么不同? 所得的图形是菱形吗?它与一般的菱形有什么不同? 所得的图形在小学里学习时称它为什么图形?它有什么特点? 由此得出正方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一)新课 由正方形的定义可以得知:正方形是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又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因此正方形具有矩形的性质,同时又具有菱形的性质. 请同学们推断出正方形具有哪些性质? 性质1、(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性质2、(1)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3)正方形的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例1 求证: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已知: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 求证:△ABO、△BCO、△CDO、△DAO是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证明:∵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C=BD,AC⊥BD,AO=CO=BO=DO (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 ∴△ABO、△BCO、△CDO、△DAO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并且△ABO≌△ BCO≌△CDO≌△DAO. 问:如何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呢? 正方形的判定方法: 1.先判定四边形是矩形,再判定这个矩形是菱形; 2.先判定四边形是菱形,再判定这个菱形是矩形.

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1教案

九年级·数学·上册·总第()课时·授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课题:§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1)·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理解正方形的概念,了解它与菱形、矩形、平行四边形之间关系。 (2)经历正方形性质定理的探究过程,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能够用综合法证明正方形的性质定理,进一步发展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正方形性质的探究与证明; 教学难点:探究正方形的性质,并利用正方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次备课 ` 教学流程 一、检 问题1:菱形的定义及其的性质: 问题2:矩形的定义及其性质: 问题3:小学学习的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有怎样的关系吗 二、学 问题4: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 形。 · 问题5:正方形不但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还是特殊的、; 正方形具有以下性质: 从对称性看: 从边看: 从角看: 从对角线看: 问题7:请你完成正方形的性质定理的证明: % 正方形的性质定理1: 正方形的性质定理2: )

三、讲 例1、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为CD边上一点,F为BC延长线上一点,且CE=CF。BE与DF有怎样的关系请说明理由。 ] 例2、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用一个图直观地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与同伴交流。 ~ 四、测 (一)练习检测 1.正方形既是矩形,也是;正方形的四条边都、四个角都是、对角线。 2.已知: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2cm,则这个正方形的对角线长为cm 3.见课本第21页的随堂练习 (二)归纳总结: (1)正方形的性质: 】 (2)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关系: (三)课后作业 必做题:习题的1、2、3题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内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有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读写)和性质(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这些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活动主题: 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要涉及十进分数,由于学生没有系统学习分数的知识,理解分数的十进关系有困难, 为此教材除了在正式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借助计量单位的十进关系(如,长度单位)来帮助学生理解外,在练习中还安排了很多根据十进制计量单位理解小数的实际意义的练习。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法和学法: 改变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中“扩大……倍”“缩小……倍”的说法。“扩大……倍”与“缩小……倍”在小学数学阶段约定俗成的理解是:扩大几倍就是乘几。缩小几倍就是除以几。但是一些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数a扩大n倍,应是a+na倍,而不是na。也有人认为:“倍”只适用于数的扩大,不适用于数的缩小。考虑到上述问题以及与中学的衔接,我们在本套教材中进行了尝试性的改变。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中,将“扩大……倍”“缩小……倍”修改为“扩大到……倍”“缩小到……分之一。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授课时数:17课时

第三讲 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例题精讲和练习题及答案---侯老师 -

F E D C B A 第三讲 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 一、知识要点 1.正方形的定义: 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2.正方形的性质 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它具有前三者的所有性质: 1 边的性质:对边平行,四条边都相等. 2角的性质:四个角都是直角. 3 对角线性质: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4 对称性:正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也是轴对称图形. 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的关系:(如图) 3.正方形的判定 1: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矩形 3:四边相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4: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5:一组邻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二、典型例题 例1 如图12-2-14,已知过正方形ABCD 对角线BD 上一点P ,作PE ⊥BC 于E ,作PF ⊥CD 于F .试说明AP =EF . 分析:由PE ⊥BC ,PF ⊥CD 知,四边形PECF 为矩形,故有EF =PC ,这时只需证AP =CP ,由正方形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知AP =CP . 解:连结AC 、PC , ∵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 ∴BD 垂直平分AC , ∴AP =CP . 正 方形 菱形 矩形平行四边形

∵PE⊥BC,PF⊥CD,∠BCD=90°, ∴四边形PECF为矩形, ∴PC=EF, ∴AP=EF. 注意:①在正方形中,常利用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证明线段相等. ②无论是正方形还是矩形经常通过连结对角线证题,这样可以使分散条件集中. 思考:由上述条件是否可以得到AP⊥EF. 提示:可以,延长AP交EF于N,由PE∥AB,有∠NPE=∠BAN. 又∠BAN=∠BCP,而∠BCP=∠PFE,故∠NPE=∠PFE, 而∠PFE+∠PEF=90°,所以∠NPE+∠PEF=90°,则AP⊥EF. 例2如图12-2-15,△ABC中,∠ABC=90°,BD平分∠ABC,DE⊥BC,DF⊥AB,试说明四边形BEDF是正方形. 解:∵∠ABC=90°,DE⊥BC, ∴DE∥AB,同理,DF∥BC, ∴BEDF是平行四边形. ∵BD平分∠ABC,DE⊥BC,DF⊥AB, ∴DE=DF. 又∵∠ABC=90°,BEDF是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BEDF是正方形. 思考: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提示:(有一种方法可以证四边形DFBE为矩形,然后证BE=DE,可得.另一种方法,可证四边形DFBE为菱形,后证一个角为90°可得) 注意:灵活选择正方形的识别方法. 例3 如图12-2-16所示,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DE是等边三角形,求∠BEC的大小.

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优秀教案

课题:1.3.1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 课型:新授课年级:九年级 教学目标: 1.理解正方形的概念,通过由一般到特殊的研究方法,分析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及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形成文本信息与图形信息相互转化的能力.2.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明正方形的性质定理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进一步培养自己的说理习惯与能力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团结协作交流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正方形的定义和性质. 难点: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有关正方形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回忆童年,情境引入 师:大家小时候都做过风车吗?在准备材料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先折一张正方形的纸片,大家再来做一做用一张长方形的纸片折出一个正方形. 学生在动手中对正方形产生感性认识,并感知正方形与矩形的关系. 师:结合菱形和矩形的定义想一想什么样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学生思考回答 正方形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 ..... ......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 .......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其定义包括了两层意:⑴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菱形)⑵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矩形) 所以说正方形既是菱形又是矩形. (几何画板演示动画) 我们这节课就来深入了解正方形. 【板书课题1.3.1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经历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建模过程. 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 师:正方形都具有什么性质呢? 生:由正方形的定义可以得知,正方形既是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又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所以它应该具备菱形和矩形的所有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正方形与矩形和菱形、平行四边形的紧密联系;同时,把思维兴奋点集中到要研究的正方形上来,为下面学习新知识创造了良好开端. 师:你能详细说一说吗? 生: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 (多媒体显示) 正方形性质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正方形性质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材分析及教案) (1)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单元教学重点 1、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2、小数点位置移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单元教学难点 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 单元教学建议: 1.重视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 本单元的一些概念、法则、性质非常重要,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好。如小数的性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还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再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既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小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的基础。这些知识逻辑性比较强,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要注意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适宜的措施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 2.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促进知识的迁移。 学生在前面所学的小数的初步知识以及整数的有关知识和经验,

都可能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如,小数大小的比较就可以将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迁移过来。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基础促进学习的正迁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学习能力也得到提高。 课时安排 14课时 第一课时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教学内容:P50例1及做一做和练习九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 2.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3.掌握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二)能力方面 1.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力。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德育方面 渗透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实践第一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抽象小数的意义。 2、抽象小数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片、直尺、教材相关主题图。学生准备:测量工具。

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经典例题练习

正方形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目标导学 1、理解并掌握正方形的性质。 2、通过自学、合作、交流培养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作探究 【探究一】正方形的定义 1、正方形的定义: 2、正方形与矩形和菱形的关系是 【探究二】正方形的性质 1、归纳正方形的性质:边 角 对角线 对称性 2、用几何语言叙述正方形的性质: 【探究三】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 边讲边练: ①正方形与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结合 1. 如图,E是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BD上一点,且BE=BC,则∠ACE=° 2. 如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延长CD到E,使CE=CB,则∠DBE=°. 3. 如图,正方形ABCD中,点E在BC的延长线上,AE平分∠DAC,则下列结论: (1)∠E=22.5°;(2) ∠AFC=112.5°;(3) ∠ACE=135°;(4)AC=CE;(5) AD∶CE=1∶ 2. 其中正确的有() A.5个 B.4个 C.3个 D.2个 4. 如图,等边△EDC在正方形ABCD内,连结EA、EB,则∠AEB=°;∠ACE=°. 5.已知正方形ABCD,以CD为边作等边△CDE,则∠AED的度数是°.

②正方形与旋转结合 1. 如图1,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E 是边CD 上一点,若△AFB 经过逆时针旋转角θ后与△AED 重合,则θ的取值可能为 ( ) A.90° B.60° C.45° D.30° 2. 已知正方形ABCD 中,点E 在边DC 上,DE = 2,EC = 1(如图2所示) 把线段AE 绕点A 旋转,使点E 落在直线BC 上的点F 处,则F 、C 两点的距离为___________. 3. 如图3,在正方形ABCD 中,点E ,F 分别为DC ,BC 边上的点,且满足∠EAF =45°,连接EF ,求证:DE +BF =EF . ③正方形对角线的对称性 1. 如图:正方形ABCD 中,AC =10,P 是AB 上任意一点,PE ⊥AC 于E , PF ⊥BD 于F ,则PE +PF = .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正方形边上的任意 一点到两对角线的距离之和等于 . 思考:如若P 在AB 的延长线时,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若不成立,请写出 你的结论,并加以说明. 2.如图,点P 是正方形ABCD 的对角线BD 上一点,PE ⊥BC 于点E ,PF ⊥CD 于点F ,连接EF 给出下列五个结论:①AP =EF ;②AP ⊥EF ;③△APD 一定是等腰三角形; ④∠PFE =∠BAP ;⑤PD = 2EC .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 . 思考:当点P 在DB 的长延长线上时,请将备用图补充完整,并思考(1)正确结论是否依旧成立?若成立,直接写出结论;若不成立,请写出相应的结论.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 一、小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1、理解小数的意义,并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自主探究的能力,概括能力。 重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1、同学们,您们认识小数不?生活中您在哪儿见过小数?您能举出些小数的例子不? 二、探索新知识 1、过去,我们学习长度单位时,都测量过自己的课桌高度。 2、汇报测量结果。 3、在日常生活中,测量一个物体的长或高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结果,这时,我们就要用到小数。那么,小数的意义就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来学习。 提问:我们用的尺子上的10厘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每份在尺子上就是多少?写成分数就是多少? 1毫米为什么可以10 1 厘米表示呢? 让学生观察 101米与0、1米,103米与0、3米之间有什么关系?接着让学生观察101=0、1米,10 3 米=0、3米,从这个等式中您发现了什么?(分母数就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 提问:十分之几的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那么,请同学们猜一猜,两位小数与什么样的分数有关? 讲解:1厘米就是 1001米;100 1米写成0、01米;0、04米就是两位小数,请同学们想一想,3厘米、6厘米,用来作单位就是百分之几米?怎样用小数表示? 1001=0、01 1003=0、03 100 6=0、06 提问:如果我们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一份就是多少? 讲解并提问:从0刻度线到第一条短刻度线表示1毫米,它就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呢?

小结:分母就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进一步提问:在分数中,十分之几的计数单位就是十分之一。百分之几的计数单位就是百分之一。千分之几的计数单位就是千分之一。请同学们想一想,小数的计数单位分别就是多少? 巩固练习 1、填空:0、8表示( )它的计数单位就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0、50表示( ),它的计数单位就是( ); 1里面有( )个0、1与( )个0、01。 2、判断: (1)0、8就是把1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表示这样的8份。( ) (2)1毫米写成小数就是0、01米。 ( ) (3) 10000 1 =0、001 ( ) 二、小数的读法与写法 课题:小数的读法与写法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小数的数位增加的情况下,会读写小数。 2、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促进知识迁移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您们会读数不?请正确读出下列各数。 103430500读作: 107读作: 2768读作: 45083读作: 这些都就是什么数。整数的数位,计数单位就是什么?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就是多少?

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优秀教案)

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1) 主讲:叶良国 课题: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1)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正方形概念,理解并掌握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通过由一般到特殊的研究方法,分析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及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形成文本信息与图形信息相互转化的能力. 2.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明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进一步培养自己的说理习惯与能力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团结协作交流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 难点:掌握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方法。 关键:把握正方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这一特性来学习本节内容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回忆童年,情境引入 想一想:什么是矩形?是菱形? 做一做:大家小时候都做过风车吗?在准备材料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先折一张正方形的纸片,大家来做一做用一张长方形的纸片折出一个正方形. 设计意图:学生在动手中对正方形产生感性认识,并感知正方形与矩形的关系. 猜一猜:什么样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正方形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 .....叫做正方形. ......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 .......的平行四边形 看一看:几何画板演示动画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制作、动画中,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正方形.板书课题【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 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 师:其定义包括了两层意:⑴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菱形)⑵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矩形),所以说正方形既是菱形又是矩形. 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用一个图直观地表示它们之间 的关系吗?与同伴交流. 生:画图展示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文本信息图形化的能力.构建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重建学生的认知结构. 师:正方形都具有什么性质呢? 生:由正方形的定义可以得知,正方形既是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又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所以它应该具备菱形和矩形的所有性质.(多媒体补充显示性质)正方形性质 ①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②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 师:同学们从正方形定义中能尝试口述这两个命题的证明过程吗? 生:学生独立完成,并相互交流 师:正方形有几条对称轴? 生:思考或者画图验证 师:什么样的矩形是正方形?什么样的菱形是正方形?(多媒体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正方形与矩形和菱形、平行四边形的紧密联系,明确正方形的判定。 生:回答正方形判定(多媒体补充显示判定)

数学苏教版5年级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教案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P28~2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分数的基础上认识小数,知道什么是小数,小数的意义,学会分数、小数的互化。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理解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与态度。 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小数的意义及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用分数表示下面的数。 1角=()元2角=()元1分=()元 1分米=()米1厘米=()米1毫米=()米 二、教学例1。 1、学生自主阅读例1。 2、教师总结。 分母是10、100、1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3、完成例1的填空。 4、教学小数的读法。 你能读出下面的小数吗?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0.05读作:零点零五。 0.48读作:零点四八。 引导学生总结读整数部分为0的小数的方法:从左往右依次读出各位上的数。 5、初步感受两位小数的含义。

想一想:0.3元是1元的几分之几?0.05元是1元的几分之几?0.48元呢? 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0.3元是1元的十分之三。 0.05元是1元的百分之五。提问: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可以作如下的引导) 思路:1元=100分,1元平均分成100份,1份是1分,1分就是1元的百分之一;0.05元是5分,是5个百分之一,也就是1元的百分之五。 根据上面的思路,让学生说明0.48元是1元的百分之四十八。 学生回答:1元=100分,1元平均分成100份,1份是1分,1分就是1元的百分之一;0.48元是48分,是48个百分之一,也就是1元的百分之四十八。 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看到0.05和0.48都是两位小数,都表示百分之几。 6、完成教材32页的练一练。 学生自主填空,交流时注意让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进行说明。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五的1~5题。 练习时让学生自主练习,指名回答时要培养学生完整回答并应用自己学过的知识阐明观点的习惯与能力。 五、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小数的意义。 2、使学生认真掌握小数数位顺序表,知道数位、记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知识过程的能力。 4、训练学生思维灵活性,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品质。 教学重点 数位顺序表、记数单位及之间关系。 教学难点 记数单位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小数分为哪几部分? 整数部分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 记数单位是什么?

正方形的定义性质判定

正方形的定义性质判定 执笔:陈振华课型:新课审稿:八年级数学组 教学目标:理解正方形的定义,掌握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预习导航 一、理解定义 1、如何将长方形纸片折叠后得到正方形图形,折一折 2 由上面的操作可给正方形定义为______________的矩形叫正方形 3、如何将顶点不固定的棱形变为正方形 因此,我们还可以把_____________的棱形叫正方形 二、找性质 1、因为正方形是特殊的矩形,所以它具有矩形的性质,对边_________,四角都 是__________,对角线_______________ 2、因为正方形是特殊的棱形,所以它具有棱形的性质,四边_____,对角线___ ___且_________ 讲例与探究 探究一、(1)求证: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把这个正方形分成了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2)若边长为a,求BO的长 D 探究二、 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绕点A逆时针旋转30度到正方形AB 1C 1 D 1 的位置,则图 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1、求证: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 2、在边长为12cm 的正方形纸片ABCD 的BC 边上有一点P ,已知PB =5cm ,如果将纸折起,使点A 落在点P 上,试求折痕的长度。 3、设P 是正方形ABCD 内的一点,满足PA ∶PB ∶PC =1∶2∶3,求∠APB . 4、 ABCD 为正方形,MN ∥AB 且MN 分别交OA 、OB 于M 、N , 求证:BM =CN 。

2、如图,正方形ABCD 中,△BEC 为等边三角形,求∠EAD 的度数 3、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点E 是边BC 上任一点,∠AEF=90°,且EF 交正方形的外角的平分线CF 于点F ,求证:AE=AF 1.如图(5),在AB 上取一点C ,以AC 、BC 为正方形 的一边在同一侧作正方形AEDC 和BCFG 连结AF 、BD 延长BD 交AF 于H 。 试猜想AF 与BD 的关系并证明 B A

矩形、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北师版)(含答案)

学生做题前请先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1:矩形的定义是什么?正方形的定义是什么? 问题2:矩形有哪些性质?正方形有哪些性质? 问题3:矩形的判定定理是什么? 问题4:正方形的判定定理是什么? 矩形、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北师版) 一、单选题(共10道,每道10分)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矩形的对边互相平行 B.矩形的对角相等 C.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D.矩形的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答案:D 解题思路: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矩形的性质 2.矩形具有而平行四边形不具有的性质是( ) A.对角线互相平分 B.邻角互补 C.对角线相等 D.对角相等 答案:C 解题思路: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矩形的性质 3.矩形、正方形、菱形的共同性质是( ) A.对角线相等 B.对角线互相垂直 C.对角线互相平分 D.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答案:C 解题思路: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菱形的性质 4.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AC=8,∠AOD=120°,则AB的长为( ) A. B.2 C. D.4 答案:D 解题思路: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矩形的性质 5.如图,在矩形ABCD中,点E在AD边上,且EF⊥EC,EF=EC,AF=2,矩形的周长为16,则AE的长为( ) A.3 B.4 C.5 D.7 答案:A 解题思路: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矩形的性质 6.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分别延长BA,CA到点D,E,使DA=AB,EA=CA,则四边形 BCDE是( ) A.任意四边形 B.矩形 C.菱形 D.正方形 答案:B 解题思路: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矩形的判定 7.如图,在矩形ABCD中,DE⊥AC于E,∠EDC:∠EDA=1:3,且AC=10,则DE的长为( )

正方形的性质及判定复习课程

正方形的性质及判定

正方形的性质 及判定 板块名称 中考考试要求层次 A B C 正方形 会识别正方形 掌握正方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会用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解决简单问题 会用正方形的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1.正方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2.正方形的性质 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它具有前三者的所有性质: ① 边的性质:对边平行,四条边都相等. ② 角的性质:四个角都是直角. ③ 对角线性质: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④ 对称性:正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也是轴对称图形. 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的关系:(如图) 3.正方形的判定 判定①: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判定②: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1. 掌握正方形的定义和性质,弄清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关系 2. 掌握正方形的判定方法并能在解题中选择恰当的方法。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通过分析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目标 知识点睛 中考要求 正 方形 菱形 矩形平行四边形

重点:知晓正方形的性质和正方形的判定方法。 难点:正方形知识的灵活应用 一、正方形的性质 【铺垫】正方形有条对称轴. 【例1】☆⑴已知正方形BDEF的边长是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则: BDEF ABCD S S= 正方形正方形 ⑵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256,点F在CD上,点E在CB的延长线上,且 20 AE AF AF ⊥= ,,则BE的长为 F E D C B A ⑶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为AB边的中点,G,F分别为AD,BC边上的点, 若1 AG=,2 BF=,90 GEF ∠=?,则GF的长为. 【例2】☆将n个边长都为1cm的正方形按如图所示摆放,点 12 ... n A A A ,,,分别是正方形的中心,则n个正方形重叠形成的重叠部分的面积和为 A5 A4 A3 A2 A1 【例3】☆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cm,以B为圆心,BC长为半径画弧交对角线BD于点E,连接CE,P是CE上任意一点,PM BC ⊥于M,PN BD ⊥于N,则PM PN +的值为 例题精讲 重、难点

九年级数学上册 1.3《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教案2 (新版)北师大版

1.3 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 教学目标: 1、知道正方形的判定方法,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判定条件进行有关 的论证和计算. 2、经历探究正方形判定条件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综合推理能力,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3、理解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正方形的判定条件. 教学难点:合理恰当地利用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那么思考一下,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包含关系?请填入下图中. 通过填写让学生形象地看到正方形是特殊的矩形,也是特殊的菱形,还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而正方形、矩形、菱形都是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1、怎样判断一个四边形是矩形? 2、怎样判断一个四边形是菱形? 3、怎样判断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怎样判断一个平行四边形是矩形、菱形? 议一议:你有什么方法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 二、讲授新课 1.探索正方形的判定条件:学生活动:四人一组进行讨 论研究,老师巡回其间,进行引导、质疑、解 惑,通过分析与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 的基本方法. (1)直接用正方形的定义判定,即先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若这个平行四边形有一个角是直角,并且有一组邻边相等,那么就可以判定这个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2)先判定一个四边形是矩形,再判定这个矩形是菱形,那么这个四边形是正方形; (3)先判定四边形是菱形,再判定这个菱形是矩形,那么这个四边形是正方形. 后两种判定均要用到矩形和菱形的判定定理.矩形和菱形的判定定理是判定正方形的基础.这三个方法还可写成:有一个角是直角,且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有一组

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青岛版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预习教案 教学目标:探索小数意义及其读写法的知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师:同学们喜欢去超市吗?我们一起去逛逛好吗? 2. 课件出现食品及价格。师:你们知道这些食品的价格吗? 3. 教师指一食品的价格,先指小数点前面的数问:这表示多少钱?再问:小数点后面的数表示多少钱? 4. 教师指出:价格都是用小数表示的。 二、探索新知 1. 认识小数。师:像 5.89、0.85、 2.6……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出示板书)这些小数中的“·”叫小数点,它是一个小小的圆点,请注意它的位置。 2. 读数。师:同学们,你们会读这些小数吗? 3. 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小数? 4、理解小数的意义。 (1)用小数表示分母是10的分数。 同学们,刚才有同学发现咱们的铅笔0.8元一枝,0.8元是几角呢?8角可以用0.8元表示。还可以用以前学习过的分数怎样表示呢?8/10元与0.8元有怎样的关系?0.8元是什么意思?那么1角、6角就是几分之几元?还可以写成多少元?观察这几个小数你发现了什么? (2)用小数表示分母是100的分数。 出示米尺问:把一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教师口述并板书:0.01米)3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18厘米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根据板书讨论两位小数的含义。 (3)用小数表示分母是1000、10000……的分数。 三、巩固新知: 1、出示条形图,表示出,就是0.1。 2、出示方格图,表示出百分之一,就是0.01,0.25表示25个百分之一,也就是百分之二十五。0.25由25个0.01组成。 3、出示立体图,表示出千分之一,就是0.001,0.365表示365个千分之一,也就是千分之三百六十五。0.365由365个0.001组成。 4、小数:如0.1,0.25,0.365…这样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数学北师大九年级上册2013年新编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教案3

word整理版 学习参考资料《正方形的性质判定》教案3 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已经较为系统的学习了平行 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基本性质与判定,已经具有了四 边形的基本认知与知识结构,这些已有的认知结构可以 迁移到正方形的学习中来。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 经经历了一些对四边形探索的具体方法,并能解决一些 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数学信息的收集和处理的必要 性和作用,获得了从事探究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 经验的基础;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 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 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教学任务分析 1、在对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认识基础上探索正方 形的性质,体验数学发现的过程,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2、进一步了解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及梯形 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形成文本信息与图形信息相互转化 的能力. 3、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合情

推理能力,进一步培养自己的说理习惯与能力. 4、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团结协作交流的精神。激发学生word整理版 学习参考资料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课前准备;第 二环节:情境引入;第三环节:合作学习;第四环节: 性质应用;第五环节:练习提高;第六环节:课堂小结;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课前准备 活动内容:搜集身边的矩形(提前布置)。 以合作小组为单位,开展调查活动: 各尽所能收集生活中应用的各种矩形图形。 准备好数学常用的度量工具:直尺、量角器、圆规。 活动目的:通过活动,使学生能获取尽可能多的关于矩 形的信息,体会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培养学 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及与他人合 作交流的意识;使学生通过对目标问题展开调查采访或 查阅资料,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团结协作的 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活动的注意事项:学生搜集的方式、以及展示结果的形 式不限,可以上网搜集图片,可以是照片,也可以搜集 实物,或者学生自己喜欢的其它形式。这样可以在极大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讲课稿

《课题》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 2.理解小数的意义。 3. 掌握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力。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2.渗透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实践第一的观点。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 课前准备 直尺、方格纸、课件等。 课时安排 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除了整数外,你还知道哪些数?你能举一个我们学过的小数的例子,并说出它表示的意义吗? 预设:我还知道有小数,比如0.1,0.4。0.1表示1/10,0.4表示4/10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一组一位小数:0.1 1/10;0.4 4/10……)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组数据,这些小数有哪些共同特征?(小组内交流)

学生小组交流后,再集体交流。 预设:都有小数点,小数点后面都有一位小数。 教师引导归纳: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谈话:看来同学们前面的知识掌握的不错,作为奖励,老师带来一组美丽的图片,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情境图。) 【设计意图:本课是在学习了一位小数和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先带领学生回顾一下前面所学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知做铺垫。再带领学生欣赏信息窗1,引入新知,培养情感,激发兴趣。】 二、新课学习 1.学习小数的读写。 谈话:从图中你都看到了什么?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交流。) (1)根据以前的知识,请你把两种蛋的数据试着把它们读或写在练习本上。 (2)全班交流订正。 (3)教师根据学生的读、写情况引导学生概括小数读、写的基本方法。 谈话:对于这些小数,你还想了解它们哪些知识? 预设:0.05表示什么意思? 下面我们先来研究一下0.05千克中的0.25表示什么意思? 2.学习两位小数的意义。 谈话:0.05千克中的0.05表示什么,首先要弄清0.01表示什么。 (1)出示一张正方形纸片。 谈话:如果正方形纸片用“1”表示,那么把它平均分成10份,每份可以怎样表示?如果把它平均分成100份。每份可以怎样表示? 预设:平均分成10份,每份表示1/10;平均分成100份,表示1/100 (2)在正方形纸片上表示出0.05。 谈话:我们知道了0.01就是1/100,那么你能在这张正方形纸片上表示出0.05吗?它表示什么? (小组合作完成,全班交流,师引导学生明确0.05就是5/100,也就是5个1/100。)板书:0.05 5/100 (3)教师多媒体出示0.05、0.10的方格图,阴影部分表示什么? 板书:0.05 5/100 0.10 10/100 (4)小组讨论: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两位小数表示的意义) 3.学习三位小数的意义。

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13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第一课时》教案

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正方形的性质 教材分析: 1、在对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认识基础上探索正方形的性质,体验数学发现的过程,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2、进一步了解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及梯形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形成文本信息与图形信息相互转化的能力. 3、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进一步培养自己的说理习惯与能力. 4、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团结协作交流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推理论证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能够用综合法证明正方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以及其他相关结论。 2.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以及计算与证明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证明过程中所运用的归纳概括以及转化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重点:掌握正方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 难点:运用综合法证明. 课前准备: 多媒体,搜集身边的矩形(提前布置) 常用的度量工具:直尺、量角器、圆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活动:观察这些图片,你什么发现?正方形四条边有什么关系?四个角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具体数学对象中获得必要的数学要素(数据)以及对素材进行适当的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于数据进行整理、解析的能力。培养学生从数据中发现、推导结论的能力。(通过对测量数据的分析、发现其中的相同与不同,便可较为自然的引导到本节课。)同时也可以最大程度的满足不同认知能力、信息搜集能力学生的不同认知需求(比如:

实物的同学可以利用手头的测量工具得数据,而善于利用电脑的同学则可以将其搜集到的图片放入合适的软件(如几何画板)中,利用软件的便利来获得数据。)并可以极大程度上增强学生对于度量数据(图形性质)的感受。 二、分组讨论,探究新知 活动1:准备一张矩形的纸片,按照下图折叠,然后展开,得到一个四边形. 问题1:折叠后得到的特殊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活动2:把可以活动的菱形框架的一个角变为直角,观察这时菱形框架的形状. 问题2:经过变化后得到特殊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得出正方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教具演示,让学生经历了正方形概念的探究过程,自然而然地形成正方形的概念。 活动3: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小组,对其得到的的数据或是操作得到的结论进行交流。 活动目的:是为了完成以下任务。 第一任务:①引出“有一组临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②通过数据的交流自然的回答了“议一议”中的两个问题:(1)正方形是菱形吗?(2)你认为正方形有哪些性质? 第二任务: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关于矩形、菱形的性质、“正方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得出关于正方形的两个定理“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正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第三任务:引用书上的议一议,让学生解决“正方形有几条对称轴” 活动的注意事项:第一任务:学生对于(1)正方形是菱形吗?这个问题,无论是操作、度量实物还是借助于软件都比较容易得到结论。对于(2)你认为正方形有哪些性质?中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的结论,无论是操作、度量实物还是借助于软件也都比较容易得到,但是对于“正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这个结论,学生有可能不一定能够发现

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

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 1.定义: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2.性质:(1)对边平行;(2)四条边都相等;(3)四个角都是直角; (4)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对角线平分对角; (5) 两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6)中心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 3.面积:=S 正方形边长×边长=12 ×对角线×对角线 4.判定:(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2)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3)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4)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 (5)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6)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随堂练习 1.菱形、矩形、正方形都具有的性质是( ) A .对角线相等 B .对角线互相垂直 C .对角线互相平分 D .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2. 已知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再从①AB =BC ,②∠ABC =90°,③AC =BD ,④AC ⊥BD 四个条件中,选两个作为补充条件后,使得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现有下列四种选法,其中错误的是( ) A .选①② B .选②③ C .选①③ D .选②④ 3.如图,在△ABC 中,∠ACB =90°,BC 的垂直平分线EF 交BC 于点D ,交AB 于点E ,且BE =BF ,添加一个条件,仍不能证明四边形BECF 为正方形的是( ) A .BC =AC B .CF ⊥BF C .B D =DF D .AC =BF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第6题 4.如图,在正方形ABCD 的外侧,作等边三角形ADE ,AC 、BE 相交于点F ,则∠BFC 为( ) A .45° B .55° C .60° D .75° 5.如图,将正方形OABC 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 是原点,A 的坐标为(1,),则点B 的坐标为( ) A .(1﹣, +1) B .(﹣, +1) C .(﹣1, +1) D .(﹣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